塞利格曼的狗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我在思考一个深层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垃圾?垃圾在百度百科里面的解释是失去使用价值、 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品。只有经历过垃圾的产生过程,才能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垃圾。我这几天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在你的的尊严被践踏,反抗无力,感到绝望无助时,你就很可能变得跟塞利格曼的狗一样,变得习得性无助。于是,你满腹的愤怒只能发泄到游戏、比你更弱的弱者身上,久而久之,你的人性被扭曲,就成了垃圾。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 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很难完成这一任务。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习得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

问题来了,那如果你是那条狗,你如何破局?

智者的做法是:忍耐并示以柔顺,积极查出做试验的邪恶,找准机会趁它病要它命。勇者的做法是:保持强大的意志力和内驱力,积极反抗;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最优的办法是保持初心,在复杂的环境中不迷失自我,在斗智斗勇中磨炼自己,让自己既智又勇,逐渐地强大起来。某一天你无比强大了,那些邪恶自然俯首。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