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两张图,分别是乌克兰与俄国的国旗。


大家能从玄学的角度看出国旗中的奥秘吗?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关于乌克兰与俄国谁赢的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老子说的一段话:“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为下。”或许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那么对于台湾问题,我们是不是同样有所启发呢?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王守仁曰:“知行合一。”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两张图,分别是乌克兰与俄国的国旗。
大家能从玄学的角度看出国旗中的奥秘吗?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关于乌克兰与俄国谁赢的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老子说的一段话:“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为下。”或许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那么对于台湾问题,我们是不是同样有所启发呢?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妇人之仁”。
心慈手软对于政治家来说、军事家来说,都是致命的弱点。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项羽正是因为自己的“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中错失良机,最终导致了被困垓下,自刎身亡。成语告诉人们,遇到事情,应该用理性和智慧来指指引行动,要从全局把握问题,而不可“妇人之仁”受感情所牵动, 否则就会为敌所乘。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当机立断,方能把握时机。
看了摘自IT之家的《每一个癌细胞都要杀死吗?》的这一篇文章之后,我在想,对于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来说,如何恢复健康?
带着这个问题,我今天下午用物数占法占了一卦:取电脑桌上的书本数量31为上卦;以当时的时数12:40为下卦。31除8,余数为7,上为艮卦;12:40为午时,为7,作下卦,得到兼山卦即艮卦。卦数并时数总和除以六取动爻,即上卦31加下卦7的和除6,余数为2,二爻变,艮卦二爻变后为蛊卦。互卦为雷水解卦。
本卦代表的是事物初始、开始阶段的信息,或目前的情况;互卦为事情发展的中间过程;变卦为事情发展的结果。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占卦过程的全貌。
先说目前的情况,眼下我们正在酝酿抑制邪恶,以挽救这个得了癌症的病人——艮。具体步骤是怎么样的呢?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赦过宥罪,类似古代的皇帝登基时,大赦天下。宽宥自己的同时也宽宥他人,然后大家一齐向前看——解。接着再通过众人的一齐同心协力,共同制定治理措施,最后达到拯弊治乱的目的——蛊。
在《每一个癌细胞都要杀死吗?》的这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免疫系统,这个要求我们平时注意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地修身、自省、培养那股浩然正气,以使我们自身对邪恶免疫。那对于癌细胞呢?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化解掉癌细胞,使其不再威胁身体健康。
《李世民二十四句名言》中讲过“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意思是:对于一个好的工匠来说,没有废弃的材料,对于一个圣明的君主来说,没有不能用的人。老子也曾说过:“是以声人恒善㤹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𢘽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从之赍也。中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凡是人皆有可取之处,这些个不善人,如果让他们面对内部,则可能成为癌细胞,危害身体健康;但如果让他们对外,成为保护国家保护人民的屏障,则是用对了地方。这也符合《易经》中泰卦的卦义——小往大来,吉,亨。
最后总结:改革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让各种各样的人才各归其位,使其能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庸才就是放错位置的人才。 同样是一粒种子放在石头上、放在沙漠里,可能永远也不会展现生机。 但如果将其放到温暖湿润的土壤里,则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甚至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其实,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将其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才能;如果放错了位置,就只能成为所谓的庸才,甚至成为悲剧。
“人类身体里的癌细胞,每一个都要被杀死吗?”
这是个好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一起看看人类的身体是怎么“抗癌”的。
癌症对于身体,就像是“黑社会”。俗话说的好:“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身体中的“黑社会”也不是一天冒出来的。
单看个体,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有进化优势,比如持续繁殖,擅长适应新环境。但对于身体来说,癌细胞代表了叛逆和自私,完全不管整体的秩序,为了防止它们的成群出现,身体建立了一整套监管体系,主要就是免疫系统。
实验室里,没有免疫系统的小白鼠,得癌症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人也是如此,比如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大幅受损,癌症发生概率会增加几倍到几十倍。癌细胞的一生,是和免疫系统斗争的一生。
癌细胞和免疫系统的斗争大戏,科学上被称为“免疫编辑 ”(immunoediting)。整个过程通常横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第一部:免疫清除。免疫系统强势,出来一个癌细胞,就干掉一个。
第二部:免疫平衡。癌细胞不断冒出来,免疫系统很忙,不停地杀,但无法除根。
第三部:免疫逃逸。免疫系统失效,癌细胞逃脱监管,甚至策反免疫系统,助纣为虐。这时才有我们看到的癌症。
其中第二部时间最长。研究发现,癌细胞能和人体免疫系统形成长达数十年的“免疫平衡”。这以前只是假说,但是越来越多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
2003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1998 年,有一位器官捐献者去世后,两个肾被分别移植给了两位患者,但仅一年后,接受肾移植的两个人先后患上癌症 !而且,两位的癌细胞都不是自己的,而是来自于器官捐献者!
经过调查后才发现,肾脏的捐献者在 1982 年得了皮肤癌,手术后“痊愈”,接下去 16 年,他年年复查,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现在的情况证明,其实一直都有少量癌细胞潜伏在肾里面,只是由于“免疫平衡”,身体没有产生任何迹象。
那为什么移植后癌细胞突然爆发了呢?因为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为了防止排异反应,会使用一些免疫抑制性药物,导致“免疫平衡”被打破,潜伏的癌细胞就爆发了。
故事还没说完,发现癌症后,其中一位停止了摄入免疫抑制性药物,同时手术摘除带黑色素瘤的肾,并且接受免疫治疗。两年后,他也被“治愈“了,再次检测不到任何癌细胞。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一波三折,但带来的信息非常明确:
・在免疫系统控制下,癌细胞可以在体内长期无害存在;
・免疫系统失效,是癌症爆发的重要原因。
再讲另外一个故事。众所周知,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一大癌症,美国约 14% 的男性一生中会被诊断为这种疾病。但对意外死亡男性的解剖发现,在 30~39 岁的男性中,约 30% 的人其前列腺已经存在癌变细胞,在 60 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更高达 70%。对比这几个数据,就能得出结论:绝大多数前列腺癌细胞会在体内潜伏几十年,可能永远不会爆发。
这绝不只限于前列腺癌。有多数人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某些癌细胞和谐共存了一辈子。
理解长期“免疫平衡”的存在,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
・维持健康的免疫系统是很重要的。
对提升免疫力,再昂贵的补品,也比不过免费的“规律锻炼,均衡饮食,戒烟戒酒”这十二个字。
研究发现,每周锻炼 4~6 个小时的人,绝大多数癌症的发生率都显著低于不锻炼的群体。
・不要见到“癌”就过度恐慌。
早期筛查技术的进步,让很多人受益,生存率大大提高。但这也带来了过度治疗的问题。根据研究发现,对于一些早期肿瘤或者结节,进行激进治疗没有必要。使用副作用小的治疗方式,甚至单纯观察监控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抗癌不等于把每一个癌细胞都杀死。
当黑社会嚣张的时候,必须打黑 !但控制住局面后,不一定盲目追求杀光每一个癌细胞。癌症治疗目的是什么 ?不是“杀死癌细胞”,而是重获健康的生活 !打黑有必要,但别杀红了眼,彻底搞垮了整个社会。
转自:
【原文】陈司败①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②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①陈,陈国。司败,官名,即司寇。②巫马期,孔子弟子。
【译文】陈国的司寇问孔子:“贵国的先君昭公知礼吗?” 孔子说:“知礼。”孔子离开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像孔子这样的君子也竟然有所偏袒吗?鲁君娶了一个吴国女子做夫人,吴国和鲁国是同姓,便把她叫做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将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算是幸运,假如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读解】这段话很有意思。陈司败问孔夫子:“鲁昭公懂得礼吗?”这个礼当然是指周礼。孔夫子回答说:“懂礼。”孔夫子走了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做了个揖,然后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偏袒,但是孔夫子这样的人难道也会偏袒吗?”鲁昭公对于孔夫子来说,即是尊者又是长者,孔夫子曾说过:“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这个隐讳其实也是一种偏袒。
陈司败说:“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可是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为什么说吴和鲁是同姓国家呢?因为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父亲王季的哥哥太伯,当年周文王的爷爷周太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就是周文王的父亲王季。为了让王季和周文王继承王位,老大太伯和老二仲雍就出走了,流落到吴越之地,断发文身。而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儿子伯禽,两家都是姬姓。周朝有同姓不得通婚的礼法,那么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就犯了同姓不得通婚的礼法,那孔夫子怎么能说鲁昭公懂礼呢?所以陈司败接着说:“如果鲁昭公都懂礼了,那么还有谁不懂得礼呢?”那外面的叫花子都懂得礼了,这就说得有些尖酸刻薄了。
巫马期将这段话转告给孔夫子,孔夫子的确是了不起,他听了这些话后说到:“我的运气真好!只要有了一点点错误,马上就有人给我指出来。”一个人不能忌讳自己的过失,孔夫子自己是闻过则改,择其善而从之的。我们能不能有这样的胸襟?能不能闻过则改?但是闻过也是很难的,当别人发现了你的过错,一般都不会给你说,宁肯捏着、藏着,甚至外面都传了十万八千里了,就是你不知道,都不会当面指出你的错误,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坏习惯。如果是对头,那马上揭发检举,否则一般都是绕道而行,提都不提。当你犯了错误,会惹来麻烦,周边的人们都不会给你指出来。孔夫子就是运气好,刚刚犯了一个语言上的错误,马上就有人提抗议。
浩然正气,汉语成语,拼音是hào rán zhèng qì,意思是正大刚直的气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对孟子说的浩然正气,曾有一首长诗对之作出过生动的文学描绘,这就是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写的《正气歌》。诗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意思是说,浩然正气寄寓于宇宙间各种不断变化的形体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在人间社会,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便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便表现为仁人志士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社会秩序靠它维系而得以长存,道义是它产生的根本。他还列举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如不怕杀头仍秉笔直书的晋国史官董狐;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断头将军,而无投降将军的严颜;率部渡江北伐、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的东晋名将祖逖,还有充满忠贞正直之气的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作为例证,说明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说这种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词源上说,浩然:盛大的样子;正气:刚正之气;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的精神。这种精神,宋朝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A9%E7%84%B6%E6%AD%A3%E6%B0%94/4200408
国势强,则动罔不吉;国势弱,则动罔不害。譬人元气充实,年力少壮,间有疾病,旋治旋愈,汤剂针砭,咸得收功;元气虚弱,年力衰惫,一有病患,补东则耗西,实上则虚下,虽有扁卢(泛指名医。战国时名医扁鹊又称卢医,故云)
,无可奈何。昔有人年七十矣,而患肠澼(指痢疾。“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自肠排出,故称肠澼)
。医曰:“此脏热也!”饮以寒剂,寒停胃中,肠澼未愈,而痛胃不能食。医曰: “此中寒也!”投以温剂,助其饮啖,虚火内炎,胃未强而病眩冒不能寝。于是,又从而消导之,下利数日而毙矣。此其治之非不对症也,而卒以死者,元气不胜故也。是以君子为国,务强其根本,振其纪纲,厚集而拊循(1、亦作"拊巡",安抚;抚慰。 2、护养。 3、训练;调度)
之,勿使有衅(缝隙,感情上的裂痕,争端)
。脱(倘若,或许)
有不虞,乘其微细,急扑灭之,虽厚费不惜,勿使滋蔓,蔓难图矣。
【鉴赏】
明代中叶以后,君昏臣佞,政治腐败,经济衰颓。张居正当政后进行改革,吏治改善,政体为肃。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 互市马匹积金四百余万,且有利民耕边防。本文是他治国方略中的重要方面,即治国强本的思想。
文章以议论入题: “国势强,则动罔不吉;国势弱,则动罔不害。”就是说国家强盛,各种举措都会吉利顺畅;国家衰弱,什么举措都受挫致害。再譬以人,如 “元气充实”,偶有疾病,无论服药扎针,“旋治旋愈”;如 “元气虚弱”,年老力衰,一旦有病,则 “补东则耗西”,“实上则虚下”,即使有扁鹊那样的名医,也无办法。生动的比喻,说明国家盛衰的关键在于 “元气”是否充实。接着,再以古代一位七十老人治病的故事为例,他先后患便秘、胃痛、头晕、腹泻,医生对症下药,最后还是死了。何也?作者指出: “元气不胜故也!”这里,作者再次强调 “元气”对于强身固本之重要性。最后,作者类比推论,自然引申,得出: “君子为国,务强其根本。”就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一定要增强国家的 “根本”!那么,“根本”具体所指是什么呢?作者认为: “振其纪纲,厚集而拊循之,勿使有衅。”即为两条:一是整顿法制,以法治国;二是以民为本,广泛团结和安抚民众,让他们安居乐业,不要生事。倘若 “生事”,要 “乘其微细,急扑灭之,虽厚费不惜,勿使滋蔓”,因为 “蔓难图矣”!
全文观点鲜明,论述集中精悍,形象说理,语浅义深,所提振纲、厚民的治国经验,于今仍有重要意义。正如魏徵所云: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国家各级官员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团结一心,加强法治,国家才能强盛,兴旺发达!由此可见本文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与启示力!
整合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不管是普遍意义上好的、坏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把它们的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
一、故意冤枉一个人,看他当面反驳你还是在背后拆你台使坏;
二、下达一个荒谬的命令,看谁在劝阻你,谁又在迎合你;
三、故意和张三说一个秘密,然后让李四去问张三;
四、用自己知道的事去试探身边的人,就知道谁在撒谎。
上一期,我们谈了《最高明的政治是,让每个人像生活在水里的鱼》这个专题,这是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种理想中的结果,实现起来就需要当政者切实的去施行才可以;否则,就是空谈。我们国家领导人常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么高明的政治理念,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中国人所有的学问,就是一个字,就叫做“道”!
中华民族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有宗教和政治合一,我们从来没有过。因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宗教一直都没有很显著的地位,我们是道政合一。用道来实施政治,这是从黄帝开始就定下来的规矩。为什么呢?伏羲氏给我们一画开天将道开出来以后,是黄帝把它真正落实到人民的生活当中。
当年黄帝被推举为天下共主之后,他深深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非常艰巨,他想把天地治理好,于是非常谦虚地遍访“名师,但是得到的答案都让他很失望,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叫作广成子的人,广成子告诉他,既然你有这么好的修养,有这么好的机遇,你又想承担起这么重大的责任,那我给你四个字,就是这四个字造就了黄帝,造就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中华文化。这四个字就是“道政合一”。这样各位才知道,只要大家想到地球村,就一定要想到孔子的世界大同,一定要追溯到这四个字:道政合一。
什么叫道政合一?
伏羲氏一画开天,开出一个字,这个字是后来才有的,叫做“道”。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为什么世界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我们持续了下来?因为我们有这个道。什么是“政”?孔子认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叫做政治。一个地方只要把政治处理好,其他事情都很容易化解。用现在的话来说,道政合一就是凭良心为人民服务。
黄帝之后,真正做到道政合一的是康熙皇帝。康熙是一个从小就失去父母的人,在皇帝里面,他是非常少有的有天花记号的人。但是各位现在到庙里去看,会发现500罗汉里面有他的一份。一个人做到死后会变成罗汉,这不简单,要靠自己努力。
康熙八岁即位,当时太皇太后问了他一句话:“你现在当皇帝了,打算怎么做?”康熙回答:“惟愿天下大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这就是道政合一思想的一个大原则。老实讲,一个八岁的小孩能讲出这样的话,你就知道他是很值得大家帮助的。为什么?这个“安”不容易。后面没有问题,没有后遗症,才叫安。安是高度的人类共同的需求。任何时代,最要紧的就是民生,让老百姓吃得饱,少动脑筋,那就是最好的君王。
康熙十四岁亲政,在祭祀的典礼当中宣誓:“朕为圣人之道,高明广大,昭垂万世,所以兴道致知,敦伦善俗,莫能外也。”他说我要做一个好皇帝,完完全全按照圣人之道来走,就没有什么差错,而且在这些之外,我不必再去找其他的东西。其实大家都知道,让老百姓吃饱了,有工作做,其他的事情就要少做,否则就是扰民。当年康熙能够做得这么到位,就是因为他的认知是正确的。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按照他的道理去施政,是没有错的。
清王朝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一点,康熙认识得非常清楚。所以,他十分尊重读书人,倡导满汉一家。他把道统与治统结合,开创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并确立了三百年的江山。当然,实际上不到三百年,只是我们说话都喜欢讲整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康熙亲自到太学去祭孔,他尊重孔子,尊重儒家。所以,有人说,康熙是靠儒家的理念来治国的,但这是真的吗?恐怕不是。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位皇帝真正实施过儒家。我们的帝王学不是四书,不是《大学》,而是《道德经》。真正当到最高领导者,儒家是行不通的,儒家是给干部用的。皇帝是道家,是典型的道家。纵观历史,历代君王一项都是明儒暗道。道放在里面,儒放在外面。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历代做得好的帝王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这样的人也才是最好的领导。
康熙一生极为务实,绝不崇尚虚华,不追求长生不老,不听信无妄邪说,奉行诸葛孔明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名利,在位61年,屡次拒绝臣工给他的尊号,被称为“千古一帝”。康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道政合一。黄帝的思想历经那么多年,没有一个真正做到,康熙花了一生的努力,终于做到了。但是做到也就再没有了,所以任何事情不要做到绝,都要适合而止,恰如其分,这样才会长长久久。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合理!大家要记住,无论做任何事情,合理就好!
老子讲的话我们要时不时拿来印证一下,他说“飘风不终朝”,再大的风不会超过半天;“骤雨不终日”,再大的雨都不会连下三天三夜。他问我们风雨是谁给的,是天地给的。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我们人呢?人不可能长长久久,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长久呢?正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不长久,所以才要追求长久。我们所追求的长久是活在人们的心中。你看,孔子离开我们2500年了,老子也不知所踪,可是,到现在我们都还祭拜他们;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就永生了。所以说,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内,做有益于大众的事,而不是有益于自己的事,其实,就差这么一点点而已。
在公司经营和管理中,如何运用?一句话,管理之妙,存乎一心!大家好好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