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通「窺」,窺察)
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𢑃(與彌通,mí,益,更加)
遠(多,指差距大)
,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實際地做)
而知,不見而名(通「明」,明白)
,弗爲而成。
註解:
不走出門戶,便可推理知曉天下的狀況;不窺察窗外,便可了解宇宙「天道」的運行規律。其走出的越遠,其認知就越少。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不用實際去做,就能知曉;不用親自去看,就能明白;不需親身去作為,就能成功。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白雲先生曰:「明道以御世,韜略致功成;做到智通聖學,德養萬物;以此理身、理家、理業、理國,成為一名賢人君子,立功立事;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既實現個人的成功,更要助力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通「窺」,窺察)
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𢑃(與彌通,mí,益,更加)
遠(多,指差距大)
,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實際地做)
而知,不見而名(通「明」,明白)
,弗爲而成。
註解:
不走出門戶,便可推理知曉天下的狀況;不窺察窗外,便可了解宇宙「天道」的運行規律。其走出的越遠,其認知就越少。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不用實際去做,就能知曉;不用親自去看,就能明白;不需親身去作為,就能成功。
天下有道,卻(què,退還)
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距國百里為郊)
。
罪(過失;錯誤)
莫大於可(能夠;可以)
欲(欲,貪慾也)
,𢢸(遭難、受害)
莫大於不知足,咎(jiù,咎,災也;災禍)
莫憯(cǎn,慘痛;傷痛)
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註解:
天下治理有「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能走的馬都退還(到田間)產糞肥田;天下治理無「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戰馬在郊外的戰場生下馬駒子。
最大的罪過莫過於可以放縱貪慾,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不知道滿足,最慘痛的災禍莫過於貪慾得到滿足。
那知道滿足的滿足,常常是滿足的。
大成若(好像)
缺,其用不幣(敝,破舊;棄;敗壞。巾,以衣被車謂之巾;這裡指巾車,即有帷幕的車子)
;大盈若𥁵(沖通「盅」,空虛。《玉篇•水部》:沖,沖虛。皿通「盈」,滿器也)
,其用不𡩫(qióng,同「窮」,貧窮;盡)
。
大直(爽快,坦率)
如詘(qū,彎曲;屈服;嘴笨;戛然而止的樣子;盡,窮;短縮)
,大巧如拙(zhuō,笨拙,不靈活;粗劣;粗俗;短淺;倒霉;質樸無華)
,大贏如㶧(nèn,內心的怒火)
。
趮(zào,同「躁」,動)
勝(克制)
寒,靜勝炅(jiǒng,熱)
,請(請,求也;請求)
靜可以爲(使)
天下正(治理)
。
註解:
大成功好像欠缺,其作用讓權力不敗壞;大盈滿好像虛滿,其作用讓事業不窮盡。(天道忌滿,人道忌全。)
大直率,好像很委婉(以迂為直);大靈巧,好像很笨拙(大智若愚);大勝利,好像內火中燒(使對方生出報復之心)。
動能剋制寒,靜能剋制熱,追求靜可以使天下得到治理。
名與身(品格,修養)
,孰親?身與貨,孰多(重,與「輕」相對)
?得與亡,孰病(損害,禍害)
?甚愛必大費,多藏(收存;積存)
必厚(深,重zhòng,濃,多)
亡(失去)
。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註解:
名聲和品格(品質性格),哪個更親切?品格和財貨,哪個更重要?獲得(名聲和財貨)與喪失(品格),哪個更有害?過於愛惜名聲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過多積斂財貨必然喪失很多(其它東西)。
那知道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有危險,(如此才)可以長久。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騫真是孝子啊!人們從不講他父母兄弟不睦的話。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顏淵死了,顏路請孔子賣掉車給顏回買一個槨。孔子說:「無論有才無才,對各人來說都是兒子。我兒子孔鯉死時,也是有棺沒有槨。我沒有賣掉車自己步行給他買槨,是因為我與大夫交往、到朝廷議政,是無法步行的呀。」(辦死人辦喪事,不能影響活人責任履行。)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問侍奉鬼神的事,孔子說:「人尚且沒有侍奉好,怎麼能侍奉鬼呢?」又問:「冒昧地問一下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對生的道理還沒有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來這裡做什麼?),怎麼能弄清楚死呢?」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閔子騫陪侍在旁邊,態度誠懇恭敬;子路態度剛強不屈;冉有和子貢態度和藹而率直。孔子很高興。但他(又擔心地)說:「像子路這樣的,恐難得壽終啊。」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魯國要改建長府。閔子騫說:「保持現狀怎麼樣?何必改建呢?」孔子說:「此人不多說話,一說話就切中要害。」
德和力是相互依存關係,大德必附於大力之上,而沒有大德的力就不可能真正有力。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孔子說:「仲由鼓瑟,哪像拜在我門下的弟子呀!」弟子們因此有些不尊重子路。孔子說:「仲由鼓瑟,可以說已經登堂了,但還沒有入室。」(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孔子一句話給子路帶來的麻煩,這是孔子的教訓,我們應當從中獲得教益。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父兄還在,怎麼能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問:「聽到了就去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說有父兄在(不能聽到了就去做);冉求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說聽到了就去做。我有些困惑,這是為什麼?」孔子說:「冉求處事謙讓,所以鼓勵他;仲由處事不讓人,所以壓制他。」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讓子羔擔任費邑行政長官。孔子說:「你這是害人子弟。」子路說:「那裡有百姓,有社稷,為什麼只有讀書才是學習呀。」孔子說:「所以我討厭那些利口狡辯的人。」(我聽說先學習鍛煉然後才能擔任重要職務,沒有聽說拿重要職務去讓人學習鍛煉的。如果這樣做了,一定身受其害。)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孔子在故里,溫和恭敬,好像是不善言辭的人。在宗廟朝廷,言辭流暢而透徹,只不過比較謹慎。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形容說話理直氣壯,不慌不忙,從容不迫)
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意思是說話和悅而又能辯明是非之貌)
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意謂恭敬而不自然的樣子;形容坐立不安或徘徊不進貌)
如也,與與(步履徐徐,威儀合度貌)
如也。
孔子在朝時,與下大夫交談時,態度和藹,言辭率直;與上大夫交談,態度誠懇,言語流暢。君臨之時,表現出恭敬不安的樣子,步履輕慢謹慎。
君召使擯。色勃(驟然變色。勃,發怒貌。這裡理解為臉色變得嚴肅莊重)
如也,足躩(jué,腳步迅速的樣子)
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國君讓孔子陪同迎接他國國君,擔任擯者。孔子面色莊重,步履索索如有戒懼。傳辭時,向一同站立的其他左右擯者拱手施禮,衣服隨之擺動而不亂。快步疾走時,如鳥舒翼,形態端好。賓客離去,必向國君複合說:「賓客不再回頭了。」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問:「傷人了嗎?」沒有問馬。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朋友去世了,沒有親人來辦理喪事。孔子說:「由我來辦理喪事吧。」
天下之至柔,馳騁(形容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
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相當於「是」)
有益也。
不言之教(訓誨、誘導)
,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註解:
天下最柔軟的力量,可以自由隨意遊走於最堅硬的事物中;無形的影響力能夠透入到沒有間隙的事物中,我因此認知到「順應自然不妄為」是有益的。
不言的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榜樣,對人進行教育),順應自然不妄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能做到的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叄,通「參」)
,三生萬物。萬物負(依仗;倚靠)
陰而抱(持守)
陽,中(通「沖」,猛烈地撞擊)
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𥞤,而王公以自名也。勿(不)
或(或,有也——《小爾雅·廣言》)
𢿃(同「損」,減也)
之而益,益之而𢿃?
故(通「古」)
人之所教,夕(傍晚見君主。朝見曰朝,夕見曰夕)
議(通「儀」,忖度)
而(能、可以)
教人。
故強良(良善;百姓)
者不得(助動詞。能,能夠)
死(歸天)
,我將以爲學(學,教也)
父(通「甫」,開始)
。
註解:
「道」創立了和合一體,和合一體分化產生了陰(地)和陽(天),陰(地)和陽(天)互相參合進而形成第三種「參和「的狀態,天下就在這種「參和」的狀態中產生。萬物倚靠著陰(地)生存而持守向陽(天)生長,陰(地)陽(天)在互相激蕩中得以調和。
天下所厭惡的,只是「孤」、「寡」、「不𥞤」,但是王公用以自稱。不有點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卻反而得到減損的意思?
古人之所教,晚點見面時忖度著可以教導他人。
那強迫良善者不得歸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視死如歸),我將以此作為教學的開始。
反(往返於……之間)
也者,道之動也;弱(纖柔;軟弱)
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解:
往返,是道的運動規律;柔弱,是道的作用方式。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上士聞(聽說;知道)
道,堇(通「勤」,努力從事)
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通「忘」)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通過口頭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見)
有之曰:明道如費(通「拂」,逆,違背)
,進道如退,夷(平坦,平易)
道如颣(瑕疵;毛病;缺點)
。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污黑)
,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改變,違背)
。大方(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
無禺(通「愚」,笨傻,不聰明)
,大器(可堪大用能擔負重任的人)
免(同「勉」,勉勵,努力)
成(成,就也)
,大音(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說文》)
希(通「稀」,少有、不多)
聲(聲,說出來讓人知道,揚言,宣稱)
。
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規律的運動現象)
無刑(通「形」,形容,形體)
,道襃(同「褒」,穿著寬大的衣服)
無名(通「明」,明白;懂得)
。夫唯道,善始(滋生)
且善成。
註解:
悟性好的人聽說了道,能夠努力地去踐行;悟性一般的人聽說了道,像是記住了又像是忘記了;悟性差的人聽說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為「道」。
因此建言中有說:光明之道好像相逆背;進取之道好像要後退;平易之道好像有颣節。
上等的品德,好像水谷般有容(尚德者虛懷若水谷,不以功自恃,視有若無,道自來居);最純凈的潔白,好像滿是污黑(真正高潔廉明的,往往是被栽贓和污名化的);最寬廣的德,好像仍有不足(正是因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遠不滿足,雖然德廣,仍覺不足,才能道蒞天下,德化於世);最具建樹的德,好像偷偷摸摸(修道建德,出於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發現,陰德報得厚);最純真的品質,好像變化無常(修道之人質樸純真,純任自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變化無常)。最大的方正是不愚笨,可堪大用的人是通過不斷地勉勵而成就的,(這些)振聾發聵的話很少有人說出來。
天象沒有固定的形態,「道」像被寬大的衣服包裹一樣讓人無法看明白。這隻有「道」,善於滋生萬物並且善於成就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