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45-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大成(好像)缺,其用不(敝,破舊;棄;敗壞。巾,以衣被車謂之巾;這裡指巾車,即有帷幕的車子);大盈若𥁵(沖通「盅」,空虛。《玉篇•水部》:沖,沖虛。皿通「盈」,滿器也),其用不𡩫(qióng,同「窮」,貧窮;盡)

(爽快,坦率)(qū,彎曲;屈服;嘴笨;戛然而止的樣子;盡,窮;短縮),大巧如(zhuō,笨拙,不靈活;粗劣;粗俗;短淺;倒霉;質樸無華),大贏如(nèn,內心的怒火)

(zào,同「躁」,動)(克制)寒,靜勝(jiǒng,熱)(請,求也;請求)靜可以(使)天下(治理)

註解:

大成功好像欠缺,它的作用可以使後代事業不敗壞;大盈滿好像虛滿,它的作用可以使後代功業不窮盡。(人道忌全,天道忌滿。若業必求全,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

大直率,好像很婉轉(以迂為直);大靈巧,好像很笨拙(大智若愚);大勝利,好像內火中燒(使對方生出報復之心)。

躁動(不停地跳動)能剋制寒冷,平靜能剋制光熱,追求平靜(沒有波折或騷擾)可以使天下得到治理。

德經4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名與(品格,修養)孰親?身與貨孰(重,與「輕」相對)?得與亡孰(損害,禍害)?甚愛必大費,多(收存;積存)(深,重zhòng,濃,多)(失去)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註解:

名聲和品格(品質性格)比起來哪個更親切?品格和財貨比起來哪個重要的多?得到名聲和喪失品格比起來哪個更有損害?過於愛惜名聲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過多積斂財貨必然亡失很多(其它東西)。

所以知道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有危險,(如此才)可以長久。

論語-先進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騫真是孝子啊!人們從不講他父母兄弟不睦的話。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顏淵死了,顏路請孔子賣掉車給顏回買一個槨。孔子說:「無論有才無才,對各人來說都是兒子。我兒子孔鯉死時,也是有棺沒有槨。我沒有賣掉車自己步行給他買槨,是因為我與大夫交往、到朝廷議政,是無法步行的呀。」(辦死人辦喪事,不能影響活人責任履行。)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問侍奉鬼神的事,孔子說:「人尚且沒有侍奉好,怎麼能侍奉鬼呢?」又問:「冒昧地問一下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對生的道理還沒有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來這裡做什麼?),怎麼能弄清楚死呢?」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閔子騫陪侍在旁邊,態度誠懇恭敬;子路態度剛強不屈;冉有和子貢態度和藹而率直。孔子很高興。但他(又擔心地)說:「像子路這樣的,恐難得壽終啊。」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魯國要改建長府。閔子騫說:「保持現狀怎麼樣?何必改建呢?」孔子說:「此人不多說話,一說話就切中要害。」

德和力是相互依存關係,大德必附於大力之上,而沒有大德的力就不可能真正有力。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孔子說:「仲由鼓瑟,哪像拜在我門下的弟子呀!」弟子們因此有些不尊重子路。孔子說:「仲由鼓瑟,可以說已經登堂了,但還沒有入室。」(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孔子一句話給子路帶來的麻煩,這是孔子的教訓,我們應當從中獲得教益。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父兄還在,怎麼能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問:「聽到了就去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說有父兄在(不能聽到了就去做);冉求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說聽到了就去做。我有些困惑,這是為什麼?」孔子說:「冉求處事謙讓,所以鼓勵他;仲由處事不讓人,所以壓制他。」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讓子羔擔任費邑行政長官。孔子說:「你這是害人子弟。」子路說:「那裡有百姓,有社稷,為什麼只有讀書才是學習呀。」孔子說:「所以我討厭那些利口狡辯的人。」(我聽說先學習鍛煉然後才能擔任重要職務,沒有聽說拿重要職務去讓人學習鍛煉的。如果這樣做了,一定身受其害。)

論語-鄉黨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孔子在故里,溫和恭敬,好像是不善言辭的人。在宗廟朝廷,言辭流暢而透徹,只不過比較謹慎。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形容說話理直氣壯,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意思是說話和悅而又能辯明是非之貌)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意謂恭敬而不自然的樣子;形容坐立不安或徘徊不進貌)如也,與與(步履徐徐,威儀合度貌)如也。

孔子在朝時,與下大夫交談時,態度和藹,言辭率直;與上大夫交談,態度誠懇,言語流暢。君臨之時,表現出恭敬不安的樣子,步履輕慢謹慎。

君召使擯。色勃(驟然變色。勃,發怒貌。這裡理解為臉色變得嚴肅莊重)如也,足(jué,腳步迅速的樣子)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國君讓孔子陪同迎接他國國君,擔任擯者。孔子面色莊重,步履索索如有戒懼。傳辭時,向一同站立的其他左右擯者拱手施禮,衣服隨之擺動而不亂。快步疾走時,如鳥舒翼,形態端好。賓客離去,必向國君複合說:「賓客不再回頭了。」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問:「傷人了嗎?」沒有問馬。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朋友去世了,沒有親人來辦理喪事。孔子說:「由我來辦理喪事吧。」

德經43-五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形容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相當於「是」)有益也。

不言之(訓誨、誘導),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註解:

天下最柔軟的力量,可以自由隨意遊走於最堅硬的事物中;無形的影響力能夠透入到沒有間隙的事物中,我因此認知到「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是有益的。

不言的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榜樣,對人進行教育),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能做到啊!

德經42-強良者不得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叄,通「參」),三生萬物。萬物(依仗;倚靠)陰而(持守)陽,(通「沖」,猛烈地撞擊)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𥞤,而王公以自名也。(不)(或,有也——《小爾雅·廣言》)𢿃(同「損」,減也)之而益,益之而𢿃?

(這;那)人之所教,夕(選擇)而教人。

故強(良善;百姓)者不(助動詞。能,能夠)(歸天),我將以爲(學,教也)(通「甫」,開始)

註解:

「道」創立了渾沌未分的一體,混沌未分的一體分化產生了陰(地)和陽(天),陰(地)和陽(天)互相參合進而形成第三種「參和「的狀態,天下萬物就在這種「參和」的狀態中產生。萬物倚靠著陰(地)生存而持守向陽(天)生長,陰(天)陽(地)在互相激蕩中得以調和。

天下所厭惡的,只是「孤」、「寡」、「不𥞤」,但是王公用以自稱。不有點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卻反而得到減損的意思?

這人們所教導我的,晚些時候我也選擇用它來教導眾人。

這強迫良善者不得歸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視死如歸),(這一點)我將作為教導眾人的開始。

德經40-大音希聲

上士(聽說;知道)道,(通「勤」,努力從事)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通「忘」);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通過口頭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見)有之曰:明道如(通「拂」,逆,違背),進道如退,(平坦,平易)道如(瑕疵;毛病;缺點)

上德如浴,大白如(污黑),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改變,違背)。大(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通「愚」,笨傻,不聰明)大器(可堪大用能擔負重任的人)(同「勉」,勉勵,努力)(成,就也),大(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說文》)(通「稀」,少有、不多)(聲,說出來讓人知道,揚言,宣稱)

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規律的運動現象)(通「形」,形容,形體),道(同「褒」,穿著寬大的衣服)(通「明」,明白;懂得)。夫唯道,善(滋生)且善成。

註解:

悟性好的人聽說了道,能夠努力地去踐行;悟性一般的人聽說了道,像是記住了又像是忘記了;悟性差的人聽說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為「道」。

因此建言中有說:光明之道好像相逆背;進取之道好像要後退;平易之道好像有颣節。

最崇高的德,好像水谷般有容(尚德者虛懷若水谷,不以功自恃,視有若無,道自來居);最純凈的潔白,好像滿是污黑(真正高潔廉明的,往往是被栽贓和污名化的);最寬廣的德,好像仍有不足(正是因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遠不滿足,雖然德廣,仍覺不足,才能道蒞天下,德化於世);最具建樹的德,好像偷偷摸摸(修道建德,出於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發現,陰德報得厚);最純真的品質,好像變化無常(修道之人質樸純真,純任自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變化無常)。最大的方正是不笨傻,可堪大用的人是通過不斷地勉勵而成就的,(這些)振聾發聵的話很少有人說出來。

天象沒有固定的形態,「道」像被寬大的衣服包裹一樣讓人無法看懂。這隻有「道」,善於滋生萬物並且善於成就成物。

德經39-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裡的意思為「對立統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níng,安定;平靜),神得一以(同「靈」,靈驗),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糾正;改正;匡正),其(推極、窮究)(出)也。

胃天毋(同「以」,因為,由於)清,將恐(「艹」就是一橫把二豎連串起來,即連貫起來的意思。「連」有二個意思,一為相接;二為聯合。連貫起來就是聯接);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將恐(休息);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同「以」,因為)(原因,緣故)高,將恐(jué,通「蹶」,跌倒)

(倘若,假如)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𥞤,此其賤(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相當於「是」)(同「歟」)!非也?

(求取;獲得)(shuò,屢次)(讚許,獎賞)無與。是故不欲祿(祿,福也)祿若玉,(luò,山上的大石)硌若石。

註解:

往昔曾得到「一」的有: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寧靜,神得到「一」而靈驗,水谷得到「一」而充盈,侯王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得到匡正,這是窮究出的。

說天不是因為清明,恐怕將要和地聯接成一體;說地不是因為安寧,恐怕將要發生地震或火山噴發;說神不是因為靈驗,恐怕將要休息;說水谷不是因為充盈,恐怕將要乾涸;說侯王不是因為被人們所尊貴的原因而身居高位,恐怕將要跌倒。

所以倘若要想被尊貴就要以地位卑賤的人為根本,倘若想要居高位就要以底下的人為根基。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𥞤」,這是其把卑賤的人看做是根本!不是嗎?

所以追求屢次獲得讚許,最終卻得不到讚許。所以不想要福祿如寶玉,而想要平凡如山石。

德經38-上德不德

上德不(通「得」,取得,獲得),是以有德;下德不(錯過、縱放)德,是以無德。

(崇尚,提倡)無爲(遵循自然規律,不妄為)而無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𤻮(簡體字為「應」,回應。古體字外面「疒」表示有病的人才回應)也,則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奮)(這樣,如此)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通「薄」,輕微;不厚道)也,而亂之首也。

(認識;見識;知識)者,道之(浮華)也,而(笨傻、不聰明)(開端,首先)也。是以大丈夫(當,占,處於)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誠也;真實;誠實。內心與言行一致,不虛假)而不居其(繁盛,虛浮華靡)。故去(同「彼」,指「泊」和「華」;另一個是本意淺薄虛浮)取此。

註解:

上德之人(做了有德之事)不營求從中取得,因此有德;下德之人(做了有德之事)不錯過從中取得,所以無德。

崇尚「德」的人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且不有意去作為;崇尚「仁」的人有所為但不有意去作為;崇尚「義」的人有所為且有意去作為;崇尚「禮」的人有所作為但得不到回應(有病的人才回應),於是就捋起袖子露出胳膊鼓動大家照著樣子做。

所以失了道,而後崇尚德;失了德,而後崇尚仁;失了仁,而後崇尚義;失了義,而後崇尚禮。這「禮」的崇尚,是忠信的淺薄,而推行它是禍亂的開始。

(我們)前面的認知,不過是「道」的浮華部分,並且是愚昧的開端。所以大丈夫應當立身於敦厚,而不當立身於淺薄;應當立身於誠實,而不當立身於浮華。因此應當捨棄淺薄、浮華,而採取敦厚、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