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通“窥”,窥察)
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𢑃(与弥通,mí,益,更加)
远(多,指差距大)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实际地做)
而知,不见而名(通“明”,明白)
,弗为而成。
注解:
不走出门户,便可推理知晓天下的状况;不窥察窗外,便可了解宇宙“天道”的运行规律。其走出的越远,其认知就越少。
因此有道德的统治者不用实际去做,就能知晓;不用亲自去看,就能明白;不需亲身去作为,就能成功。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白云先生曰:“明道以御世,韬略致功成;做到智通圣学,德养万物;以此理身、理家、理业、理国,成为一名贤人君子,立功立事;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既实现个人的成功,更要助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通“窥”,窥察)
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𢑃(与弥通,mí,益,更加)
远(多,指差距大)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实际地做)
而知,不见而名(通“明”,明白)
,弗为而成。
注解:
不走出门户,便可推理知晓天下的状况;不窥察窗外,便可了解宇宙“天道”的运行规律。其走出的越远,其认知就越少。
因此有道德的统治者不用实际去做,就能知晓;不用亲自去看,就能明白;不需亲身去作为,就能成功。
天下有道,却(què,退还)
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距国百里为郊)
。
罪(过失;错误)
莫大于可(能够;可以)
欲(欲,贪欲也)
,𢢸(遭难、受害)
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咎,灾也;灾祸)
莫憯(cǎn,惨痛;伤痛)
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注解:
天下治理有“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能走的马都退还(到田间)产粪肥田;天下治理无“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战马在郊外的战场生下马驹子。
最大的罪过莫过于可以放纵贪欲,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道满足,最惨痛的灾祸莫过于贪欲得到满足。
那知道满足的满足,常常是满足的。
大成若(好像)
缺,其用不币(敝,破旧;弃;败坏。巾,以衣被车谓之巾;这里指巾车,即有帷幕的车子)
;大盈若𥁵(冲通“盅”,空虚。《玉篇•水部》:冲,冲虚。皿通“盈”,满器也)
,其用不𡩫(qióng,同“穷”,贫穷;尽)
。
大直(爽快,坦率)
如诎(qū,弯曲;屈服;嘴笨;戛然而止的样子;尽,穷;短缩)
,大巧如拙(zhuō,笨拙,不灵活;粗劣;粗俗;短浅;倒霉;质朴无华)
,大赢如㶧(nèn,内心的怒火)
。
趮(zào,同“躁”,动)
胜(克制)
寒,静胜炅(jiǒng,热)
,请(请,求也;请求)
静可以为(使)
天下正(治理)
。
注解:
大成功好像欠缺,其作用让权力不败坏;大盈满好像虚满,其作用让事业不穷尽。(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大直率,好像很委婉(以迂为直);大灵巧,好像很笨拙(大智若愚);大胜利,好像内火中烧(使对方生出报复之心)。
动能克制寒,静能克制热,追求静可以使天下得到治理。
名与身(品格,修养)
,孰亲?身与货,孰多(重,与“轻”相对)
?得与亡,孰病(损害,祸害)
?甚爱必大费,多藏(收存;积存)
必厚(深,重zhòng,浓,多)
亡(失去)
。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解:
名声和品格(品质性格),哪个更亲切?品格和财货,哪个更重要?获得(名声和财货)与丧失(品格),哪个更有害?过于爱惜名声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过多积敛财货必然丧失很多(其它东西)。
那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如此才)可以长久。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真是孝子啊!人们从不讲他父母兄弟不睦的话。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了,颜路请孔子卖掉车给颜回买一个椁。孔子说:“无论有才无才,对各人来说都是儿子。我儿子孔鲤死时,也是有棺没有椁。我没有卖掉车自己步行给他买椁,是因为我与大夫交往、到朝廷议政,是无法步行的呀。”(办死人办丧事,不能影响活人责任履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问侍奉鬼神的事,孔子说:“人尚且没有侍奉好,怎么能侍奉鬼呢?”又问:“冒昧地问一下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这里做什么?),怎么能弄清楚死呢?”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骞陪侍在旁边,态度诚恳恭敬;子路态度刚强不屈;冉有和子贡态度和蔼而率直。孔子很高兴。但他(又担心地)说:“像子路这样的,恐难得寿终啊。”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鲁国要改建长府。闵子骞说:“保持现状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说:“此人不多说话,一说话就切中要害。”
德和力是相互依存关系,大德必附于大力之上,而没有大德的力就不可能真正有力。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说:“仲由鼓瑟,哪像拜在我门下的弟子呀!”弟子们因此有些不尊重子路。孔子说:“仲由鼓瑟,可以说已经登堂了,但还没有入室。”(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孔子一句话给子路带来的麻烦,这是孔子的教训,我们应当从中获得教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兄还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问:“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听到了就去做);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做。我有些困惑,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处事谦让,所以鼓励他;仲由处事不让人,所以压制他。”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让子羔担任费邑行政长官。孔子说:“你这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里有百姓,有社稷,为什么只有读书才是学习呀。”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利口狡辩的人。”(我听说先学习锻炼然后才能担任重要职务,没有听说拿重要职务去让人学习锻炼的。如果这样做了,一定身受其害。)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故里,温和恭敬,好像是不善言辞的人。在宗庙朝廷,言辞流畅而透彻,只不过比较谨慎。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意思是说话和悦而又能辩明是非之貌)
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形容坐立不安或徘徊不进貌)
如也,与与(步履徐徐,威仪合度貌)
如也。
孔子在朝时,与下大夫交谈时,态度和蔼,言辞率直;与上大夫交谈,态度诚恳,言语流畅。君临之时,表现出恭敬不安的样子,步履轻慢谨慎。
君召使摈。色勃(骤然变色。勃,发怒貌。这里理解为脸色变得严肃庄重)
如也,足躩(jué,脚步迅速的样子)
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国君让孔子陪同迎接他国国君,担任摈者。孔子面色庄重,步履索索如有戒惧。传辞时,向一同站立的其他左右摈者拱手施礼,衣服随之摆动而不乱。快步疾走时,如鸟舒翼,形态端好。宾客离去,必向国君复合说:“宾客不再回头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没有问马。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去世了,没有亲人来办理丧事。孔子说:“由我来办理丧事吧。”
天下之至柔,驰骋(形容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
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相当于“是”)
有益也。
不言之教(训诲、诱导)
,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解:
天下最柔软的力量,可以自由随意游走于最坚硬的事物中;无形的影响力能够透入到没有间隙的事物中,我因此认知到“顺应自然不妄为”是有益的。
不言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顺应自然不妄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能做到的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叁,通“参”)
,三生万物。万物负(依仗;倚靠)
阴而抱(持守)
阳,中(通“冲”,猛烈地撞击)
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𥞤,而王公以自名也。勿(不)
或(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𢿃(同“损”,减也)
之而益,益之而𢿃?
故(通“古”)
人之所教,夕(傍晚见君主。朝见曰朝,夕见曰夕)
议(通“仪”,忖度)
而(能、可以)
教人。
故强良(良善;百姓)
者不得(助动词。能,能够)
死(归天)
,我将以为学(学,教也)
父(通“甫”,开始)
。
注解:
“道”创立了和合一体,和合一体分化产生了阴(地)和阳(天),阴(地)和阳(天)互相参合进而形成第三种“参和“的状态,天下就在这种“参和”的状态中产生。万物倚靠着阴(地)生存而持守向阳(天)生长,阴(地)阳(天)在互相激荡中得以调和。
天下所厌恶的,只是“孤”、“寡”、“不𥞤”,但是王公用以自称。不有点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却反而得到减损的意思?
古人之所教,晚点见面时忖度着可以教导他人。
那强迫良善者不得归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视死如归),我将以此作为教学的开始。
反(往返于……之间)
也者,道之动也;弱(纤柔;软弱)
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
往返,是道的运动规律;柔弱,是道的作用方式。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士闻(听说;知道)
道,堇(通“勤”,努力从事)
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通“忘”)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
有之曰:明道如费(通“拂”,逆,违背)
,进道如退,夷(平坦,平易)
道如颣(瑕疵;毛病;缺点)
。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污黑)
,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改变,违背)
。大方(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无禺(通“愚”,笨傻,不聪明)
,大器(可堪大用能担负重任的人)
免(同“勉”,勉励,努力)
成(成,就也)
,大音(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希(通“稀”,少有、不多)
声(声,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
。
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规律的运动现象)
无刑(通“形”,形容,形体)
,道襃(同“褒”,穿着宽大的衣服)
无名(通“明”,明白;懂得)
。夫唯道,善始(滋生)
且善成。
注解:
悟性好的人听说了道,能够努力地去践行;悟性一般的人听说了道,像是记住了又像是忘记了;悟性差的人听说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为“道”。
因此建言中有说:光明之道好像相逆背;进取之道好像要后退;平易之道好像有颣节。
上等的品德,好像水谷般有容(尚德者虚怀若水谷,不以功自恃,视有若无,道自来居);最纯净的洁白,好像满是污黑(真正高洁廉明的,往往是被栽赃和污名化的);最宽广的德,好像仍有不足(正是因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远不满足,虽然德广,仍觉不足,才能道莅天下,德化于世);最具建树的德,好像偷偷摸摸(修道建德,出于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发现,阴德报得厚);最纯真的品质,好像变化无常(修道之人质朴纯真,纯任自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正是不愚笨,可堪大用的人是通过不断地勉励而成就的,(这些)振聋发聩的话很少有人说出来。
天象没有固定的形态,“道”像被宽大的衣服包裹一样让人无法看明白。这只有“道”,善于滋生万物并且善于成就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