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27-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

善行者無(chè,古同「徹」,毀壞。勶就是在下面大力搞破壞)跡,善言者無瑕適(xiá shì,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點﹑過錯),善數者不以(chóu,古同「籌」,計數的用具,多用竹子製成)𥮥(zhuó,從字開形上看是幫助分析的意思),善閉者無𫔢(guān,同「關」,門閂。《説文•門部》:「關,以木橫持門戶也。」)(yuè,通「鑰」,鎖鑰)而不可啟也,善(舊時向官府承擔責任或承認了結的書面的字據)者無𦄿(mò,同「纆」,繩索)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聲人恆(喜好,喜愛)(《字彙•心部》:「㤹,音救。義同。」)人,而無(捨去,扔掉)人,物無(棄,忘也。忘記)(通「裁」,節制,制裁),是胃𢘽(yì,曳表示精力衰竭,加一個「忄」,表示殫精竭慮)(神靈)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jī,1、挾抱,懷持。2、在說文解字里的篆體字是,從象形文字的意思來看是:眾人把寶貝保護起來,眾人是寶貝的保護屏障。3、通「資」,救助;幫助)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通「智」,智慧)乎大(通「迷」。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別、判斷的能力),是胃(通「妙」。精微,奧妙)要。

註解:

善於行事的人不會有過分使用力量的跡象(過分地使用力量,並不能強化自身,只會削弱自身),善於言談者說話滴水不漏故而不會暴露出差錯;善於計算者以「道」為計故而無需使用籌策(古代計算用具,以木製成的小棍或小片幫助分析);善於自守(自堅其操守)的人即使沒有使用門閂和鎖,他人也不能使其違背操守;善於承擔責任的人即使沒有使用繩索進行約束,自己也不會推脫解責任。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常常喜歡救助他人,並且不放棄他人,使用物品時不忘記節約,是為「殫精竭慮的神靈」。

因此善人,是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護持和助手。如果不重視他的老師,不愛護他的護持和助手,縱使絕頂聰明也是個大糊塗,是為 「奧妙的要點」。

道經26-巠則失本,趮則失君

重為(1、通「輕」,用力小,輕率。2、通「經」,治理,經營)根,(清靜;恬靜)(同「躁」,動)君。是以君子(各種)日行,不離其(通「輜」,古代一種有帷蓋的車)重。

唯有環官(褻瀆;輕慢)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品格、修養)巠於天下?巠則失本,趮則失君。

註解:

舉輕若重(民生為重、民意為重)是舉重若輕般輕鬆經營好天下的根本,清靜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統治者)的各種出行,都離不開載運糧食、器物的輜車。

只有(統治者)被反叛官員包圍而遭受輕慢之時,則一切答案都會昭然若揭。為什麼統馭天下的萬乘之王,要憑藉良好的品德才能舉重若輕般輕鬆經營好天下呢?(不舉輕若重而去)追求舉重若輕般輕鬆經營好天下則會失去經營天下的根本,浮躁、驕躁、躁進則就會失去統治。

道經25-道法自然

有物(日:太陽。比:挨著,靠近。另通「混」,混合攙雜)成,先天地生。(xiù,華麗,精緻如綉)呵,(móu,綢繆,猶纏綿也)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shì,筮,決也。決同「決」),筮曰遠,遠曰(1、從本義,相反。2、通「返」,回歸)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表示疆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

有個東西在混沌中隨太陽一起生成,它先於天地而生。華麗呵,纏綿呵,不倚靠任何別的事物而獨立存在著且不隨時間改變,(我們)可以把它當作天地的母親。

我沒有能知道它的名稱,給它取字叫「道」; 我勉強給它命名,叫「大」。 人們經常在做出重大方向性決策時背離道,背離道後就會離道越來越遠,當發現離道越來越遠的時候又會返歸於道。

(就決定萬事萬物生、發、衰、敗的發展和演變的方向而言)道是重大的,天是重大的,地是重大的,王也是重大的。在任何一個疆域範圍中都有這四大,而主掌一個疆域的君王,是(決定萬事萬物生、發、衰、敗的發展和演變方向的因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居天地之間效法於地,地上的一切運作效法於天,天效法於道,而道自然而然。

道經24-同於德者,道亦德之

希言,自然。

飄風不(通「終」)(zhāo,日,天),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通「又」)(通「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註解:

少說話,順其自然。

飄搖的狂颶風刮不了一整天就會停歇,狂亂的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就會停止。誰引發的這些(狂風暴雨)?天地之強力施為尚不能長久,又何況人呢?

所以遵從道行事的人,其行為就合乎道。有德的人,行為就合乎德;失德的人,行為就失乎德。合乎德的人,道也就得到了;失乎德的人,道也就失去了。

道經23-曲金

曲則(喻尊貴、貴重、難得、持久、堅固、有光澤等)(彎曲的、不直的)則定,(窪,深池也)則盈,(棄)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依據;遵照)(1、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2、陽。2、純。3、全。4、同。5、合。這裡的意思為:和合),以為天下牧。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以,因為)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胃「曲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

註解:

彎下身段則顯得尊貴;遇事懂得拐彎則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如深池般謙虛包容則能得以盈滿;擯棄舊的陋習和落後觀念則能獲得新生;少取則反而能得以成功(戰略,戰略,只有略了,才會有戰略集中度,才會聚集,才會有競爭力,才會有所得);貪多則反而會陷入迷惑。因此遵道而行的人依據和遵照"和合"的思想,並把它作為治理天下的主導思想。

不自我欣賞,因此能明晰事物;不自我表現,因此能得到彰顯;不自矜功伐,因此能顯得有功勞;不自高自大,因此能有所長進。這正因為不與人相爭,因此天下沒有誰能和之相爭。

古之所謂「屈尊(曲金)」者,幾個字句而已!實在是金貴啊(真心想要尊貴就遵從這一規律)!

道經22-𥺌食贅行

(通「䶴」,古代人燒火做飯時,用「龠」,即吹火筒在下面對火吹氣,使得火燒得旺。「吹」解釋為說大話)者不立,自(視,瞻也。仰望,仰慕)者不(同「彰」,顯揚),自(古同「現」,出現,顯露)者不明,自(1、自誇,自吹自擂,誇耀自己。2、通「閥」,功勞,功業)者無功,自(jīn,矜,大也)者不長。

其在道,曰𥺌(tú,稻子)(zhuì,多餘的,多而無用的)行,(1、他人,眾人。2、特指人)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註解:

吹噓(言過其實)的人不能立足,自我欣賞的人不被彰顯,自我表現的人不能明晰事物,自矜功伐的人沒有了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取得長進。

其從道的角度來說,叫做稻米吃得太多是多餘無用的行為(吃飽了撐的)。人們或許會厭惡這種行為,所以有欲於修德明道的人是不會懷著這些心思的。

道經2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德之(事物的外觀或狀態),唯道是從。

道之(類,類別),唯(望,月滿與日相望,以朝君也,作希望施展抱負解)(隱約模糊,不可辨認)。忽呵,望呵,中有(形狀;樣子;景象)呵;望呵,忽呵,中有(指我以外的人、事、境界。相對於「我」而言)呵。

(幽,把人關起來,不讓跟外人接觸)呵,(發出聲音;發表意見、情感)呵,中有請(懇求、乞求)(yē,嘆詞,表示驚異、驚訝和感嘆等)。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聲譽;功業,功名)不去,以順眾𠇑(父)。吾何以知眾𠇑之(認為正確;應允)?以此。

註解:

大德的狀態,(表現為)唯道是從。

悟「道」的這類人,懷著希望,感覺渺茫。(現實中)感覺渺茫呵,懷著希望呵,其中有(我)的樣子呵;(理想中)懷著希望呵,感覺渺茫呵,這其中有環境的影響呵。

被幽閉呵,籠中的鳥兒發出鳴叫呵,中間帶有懇求吔。其懇求之情甚是真實,其中帶著誠信。

(我承諾)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其(祖先)所留下的功名將不被捨棄,以順從眾位仁父的夙願。我怎麼知道眾位仁父會應允我的懇求呢?以此承諾。

道經20-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答應的聲音,特指謙卑的應答聲)(hē,大言而怒也),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盡,完了)哉!眾人(yí,成長;壯大;美好)巸,若(會意。據甲骨文,像二人對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個字像兩個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狀。本義是用酒食款待別人,是「饗」的古字)於大牢。

(然而、但是、卻。錶轉折之意)(通「惷」,愚蠢)登台,我(安靜)焉未(tiāo,輕薄,不莊重),若嬰兒未(hái,泛指笑貌)。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棄;捨棄)。我禺(通「愚」,愚,戇也)人之心也,(愚蠢)惷呵。

(1、yù,御、使用。2、粥:稀飯;鬲:lì,象形。金文字形,象飲食器具形。本義:古代炊器。用於燒煮或烹炒的鍋,特指類似於鼎狀的炊具;上下合起來「鬻」指主舟駕御天下))昭昭(明亮;光明),我獨若(yuān,肙,小蟲。外面加個「門」,被關住的小蟲)呵,鬻人(sà,蔡,放也)蔡,我獨𨴽𨴽呵。忽呵,其若海。(月滿與日相望,以朝君也,作希望施展抱負解)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憑藉;仗恃),我獨(通作「管」)(lǐ,憂愁)。我欲(特,特別地)(特別重視;特別優待)於人,而貴食母。

註解:

(統治者)以謙卑應和的態度(唯)和以大聲怒斥的態度(訶)對待人民,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其之間的差距就如同)美與惡,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距?(統治者)儘管是眾人所敬畏,(但要真想做個好的統治者)他也不可以不敬畏那些敬畏他的人。

希望呵,其沒有完全消失啊!眼下眾人正向好的一面成長,像在大牢里參加宴席。

然而愚蠢的人登上檯面,我只能獨個兒淡泊寧靜而沒有輕薄,像是一個沒有嬉笑的嬰兒。疲憊呵,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富足有餘,獨獨我被遺棄。我真是戇人的思想啊!愚蠢呵。

(統治者)駕馭人要光明正大,我獨獨像被關住的小蟲一樣被任人拿捏呵;(統治者)駕馭人要放手任人施展,我獨獨只能三緘其口、心情憋悶呵。渺茫呵,侯門深似海;希望呵,好像沒有停止。眾人都有所仗恃,我獨獨被管控得憂愁不已。我若想特別地被眾人所重視和優待,重在悟透「道」。

道經19-絕聲棄知

絕聲棄知(古代帝王的帽子綴以冕旒,也就是用絲繩穿珠玉垂在帽前,帽子左右綴以黈纊,就是用黃色棉絮做成圓球狀飾物垂在帽子左右耳邊。按《大戴禮記》的說法,「冕旒」掩目為的是不讓帝王明察,「黈纊」塞耳為的是不讓帝王過聰,不讓帝王耳聰目明則是為了「絕聲棄知」),民(又)(喻很多)(仗恃,依靠);絕仁棄義,民(回歸,還原)(通「滋」,益,愈加,增多);絕(虛偽;欺詐)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言也,以為(1、美德;文德。2、文治;文事;文職,與「武」相對),未足。故(1、又。2、使,使得)之有所(叮囑;告誡)(古同「現」,出現,顯露)(本來的,質樸、不加修飾的)(懷藏,心裡存有)(淳樸,樸實),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

註解:

(統治者)杜絕耳邊的讒佞之聲並放棄明察秋毫的廣知(因為統治者所聽到的,往往是別有用心的人想讓你聽到的;統治者所知道的,往往是別有用心的人想讓你知道的),人民又大都會倚仗統治者;(統治者)斷絕「仁」、捨棄「義」,人民之中還原回畜牲的人便增多了;(統治者)杜絕欺詐並且捨棄利益,強盜竊賊便沒有了。

上述三項主張,作為治理天下的文治之法,是不夠的。所以又使得我對統治者有所告誡:顯露出自然本性並且懷藏淳樸,減少私心並且少些貪慾,真正的絕學不會讓人感到憂慮。

道經18-案有貞臣

故大道廢,(乃、於是)有仁義;(通「智」,巧詐)(將,就要)出,案有大偽;六親(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不和,案有(chù,禽獸)(同「滋」,增多;愈加)邦家(國家,從廣義的角度,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𨴽(mēn,把口和心關起來,意思是三緘其口,心情憋悶)亂,案有貞臣。

註解:

所以大道被廢棄的時候,就出現了提倡仁義(之人);巧詐計謀將要大行其道的時候,就出現了極度虛偽(之人);家庭中的親人不和睦的時候,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禽獸;社會大眾三緘其口、心情憋悶、國家動亂的時候,就出現了固守正道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