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也能變豐收田

10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考察調研,走進鹽鹼地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麥、綠肥作物長勢,了解鹽鹼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耐鹽鹼植物育種和推廣情況。他特彆強調:「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鹼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鹼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總書記的這番話道出了鹽鹼地的重要作用,也為當前我國鹽鹼地綜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鹽鹼地是我國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挖掘鹽鹼地潛力,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於糧食安全有著特殊意義。當前鹽鹼地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綜合治理的痛點和難點在哪裡?如何通過生態化利用將鹽鹼地變成豐收田?帶著這些問題,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科技示範

  激發鹽鹼地糧食生產潛力

  一片濱海鹽鹼地,變身優質良田。這樣的變化發生在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等環渤海省市的低平原區。據了解,2013年,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啟動,針對鹽鹼荒地和中低產田,重點突破土、肥、水、種等關鍵技術,主要解決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問題。

  「歷經5年時間,示範工程帶動了區域中低產區糧食增產增效,夯實了我國糧食安全基礎。累計實現增糧209.5億斤,節本增效185億元,節水43億立方米,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劉小京研究員把這項工程的效益賬算得很明白。

  鹽鹼地是指土壤含有過量可溶性鹽類的土地,它的形成除了受到氣候、地理、水流等條件影響,還與不合理的耕作管理有關。目前,全世界現有灌溉土地中約有一半存在土壤次生鹽鹼化的威脅,大部分新開墾的鹽鹼荒地因灌溉與排水措施不當,產生新的土壤鹽鹼化問題。

  我國耕地土壤鹽漬化主要發生在乾旱區和半乾旱區的灌溉農業和補充灌溉農業。由於降水少而蒸發強烈,灌溉水帶來的鹽分被留在土壤中。當土壤耕層可溶鹽累積到一定程度,會使作物出苗、生長受影響,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到,以新疆為例,鹽鹼地分布廣泛,具有面積大、類型多、積鹽重、形成複雜等特點。而且局部灌區因灌溉方式的改變,產生了新的鹽漬化土壤,嚴重阻礙了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目前,我國擁有各類可利用鹽鹼地資源約5.5億畝,具有較好農業開發價值的鹽鹼地集中分布在東北、中北部、西北、濱海和華北五大區域。「在這些具備農業改良利用潛力的鹽鹼地中,綜合改良3500萬畝鹽鹼障礙耕地,每年可增加200億斤以上的糧棉油產量。」他補充到。

  遵循規律

  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鹽鹼地

  鹽鹼地問題具有複雜性、長期性和反覆性特點,它的治理利用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探索鹽鹼地治理的技術模式,並在各鹽鹼區形成了一些區域特色明顯的關鍵技術,如東北鹽鹼區的種稻洗鹽改鹼技術、西北鹽鹼區的膜下滴灌技術、濱海鹽鹼區的「上覆下改」控鹽培肥技術、中北部鹽鹼區的生物節水農藝技術、華北鹽鹼區的有機培肥鹽斑改良技術等。

  「儘管具體方法有所不同,但始終要遵守水鹽運動規律。」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保國解釋,他打了個比喻:「就好比自家種花一樣,花盆要是沒有排水的孔,長期澆水就會造成土壤的鹽鹼化。」不管是以水壓鹽、大水洗鹽還是通過結冰使得鹽水分離,最終目的都是將根系生長的土層內溶於水的鹽鹼成分降低。

  「另外還要進行分區治理。」李保國補充說。東部季風區、內陸區、濱海區的自然條件各不相同,有些地區的鹽鹼地能夠通過治理髮展鹽土農業,而內陸乾旱區域更多的要考慮優先保護自然鹽漬生態環境系統,以免發生因為短期的小面積局部改良利用,帶來永久性大面積的生態環境災難。總體而言,需要對不同區域的鹽鹼地特徵進行深入分析,且在淡水資源有保障和具有排水條件下,因地制宜形成配套的鹽鹼地治理技術與方式。

  田長彥也表示鹽鹼地的綜合治理需要按照分類治理的原則進行。以新疆為例,首先需要搞清新疆耕地鹽鹼地分級類型的數量和分布規律,進而分析與評價耕地鹽鹼地成因和危害程度,結合當地的生產條件,依據「改良利用結合、增產增效並重、生產生態協調」原則,提出新疆灌區鹽鹼地防治戰略對策和措施。

  隨著鹽鹼區生產條件的改善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鹽鹼土的分布、分類、發生、發展發生了顯著變化。目前鹽鹼地的治理依然沿用過去的基礎資料,缺乏鹽鹼地治理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造成鹽鹼地治理的盲目性,投入大、效果差。田長彥建議,要加快新時期我國鹽鹼地資源普查,掌握鹽鹼地的分布、數量、成因和障礙程度,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改革創新

  拓展鹽鹼地利用發展空間

  在新疆克拉瑪依小拐鄉新墾鹽鹼荒地上進行的生物改良試驗,通過第一、二年種植鹽地鹼蓬吸鹽,第三年種植細齒草木樨培肥,第四年種植棉花的種植模式,依靠耐鹽鹼植物的生長發育吸收土壤中的鹽鹼成分,實現土壤脫鹽,從而使鹽鹼地變成可種植經濟作物的優質地。

  「這種鹽土農業發展模式改變了以往通過改良鹽鹼土地適應作物種植的理念,轉而以土壤適應性種植將有經濟價值的鹽生植物栽培引上產業化之路,既增地又增效,拓展了鹽鹼地區農業發展空間。」田長彥講到。

  長期以來,鹽鹼地的治理利用是通過水壓鹽、大水洗鹽來降低土壤的鹽鹼含量,實現作物的種植,對水的需求量要求很大。但在水資源短缺地區,大水洗鹽的方式難以展開。

  「鹽鹼土很難種植一般的農作物,但卻適宜一些鹽生植物的生長。」田長彥提到,耐鹽植物鹽鹼地原土種植改良利用技術就是利用鹽生植物吸鹽特性,並篩選出經濟鹽生植物進行種植。

  鹽生植物有著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如鹽角草、鹽地鹼蓬、高鹼蓬、野榆錢菠菜和紅葉藜等可作為鹽生飼草植物,還可以進行鹽生鮮菜、鹽基生物炭、鹽生植物保健油品的開發。

  據了解,中國有425種左右鹽生植物可以在鹽鹼地生長,而在新疆目前鑒定出315種,其用途主要分為藥用、食用、觀賞、飼料牧草、纖維、瀕危保護、蜜源植物和鹽漬生境生態建設植物種。

  「儘管擁有豐富的鹽生植物資源,但高耐鹽的鹽生植物在產業開發中產品種類還比較少,市場認知程度還較低,在生產上進行大面積推廣較慢。」田長彥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總結認為,現階段迫切需要篩選培育高耐鹽優質的農作物和經濟耐鹽植物品種,以滿足鹽鹼地適應性高效種植需求。

轉自:https://www.cas.cn/zt/kjzt/htlc/mtbd/202111/t20211116_4814288.shtml

未來互聯網電商將走向融合

今天小區樓下有朴朴超市擺的推廣,這引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我們二十年前的一些理念在現如今都慢慢得到了實施,雖然沒能親自去實踐先前的構想,但現在大家都這樣做了,也是不錯的。回首往事,思潮澎湃,於是時隔二十年後想再談一談我對互聯網電商的看法。

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未來電商的發展趨勢也必將走向融合:B2C、C2C和O2C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人工智慧與傳統業務融合,實體經濟與 虛擬經濟的融合。

現在我們先以消費者的角度來設置一個場景。我打算買一盒牙膏和一個硬碟。我在網上分別搜索,先是搜索牙膏。搜索引擎優先在搜索結果前面推薦了本地的賣家,這個牙膏要得比較急,於是我直接選擇了本地商家1小時配送上門。接著搜索硬碟,搜索引擎也優先推薦了本地賣家,但一比較,發現外地的賣家賣得比較便宜;這個硬碟我要的不是很急,於是選擇了外地賣家,從外地發貨三天之後送到。就這樣,我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選擇了最優購買方案,既應了急,又省了錢。

然後我們再以賣家的角度來設置一個場景。比如說我是黃岡下面一個小縣城的賣家,我賣煙酒副食,這些商品一般只針對店鋪附近的賣家,生意一般般,勉強維持生存。但是我把商品上傳到某網的雲商鋪後,我可以把業務擴展到全國(批發),又兼本地的零售,批零兼顧。大批量購買的,我以優惠價格快遞過去,本地網上下單的,我採用騎手1小時內送貨,兼顧實體的銷售,三合一。如此,我的視野便開闊了,通過網路把生意做到了全國,大大提高了店鋪的銷售額。

然後我們再以配合員的角度來設置一個場景。比如說我是黃岡下面一個小縣城的騎手,一般來說,大城市因為商鋪資源集中,每天能接到不小單子。但是在一個小縣城,上網的本地店鋪都很少,接配送的業務也相對來說比較少。但自從縣城內的眾多商鋪上網之後,訂單量就大量增加,有送外賣的,有賣煙酒的,有送寵物的,有送生活用品的,幾乎什麼都送。錢好賺了,從此生活更加蒸蒸日上了。

然後,我們以一家新平台方的角度來設置一個場景。在以前,網路上B2C,C2C,O2O分別由一兩家大資本壟斷,我們後來的平台很難立足,但採用了融合發展戰略之後,我們平台積極開發本地商鋪資源,立足助力本地商鋪的全網業務發展,快速地成長成為可以比肩大平台的平台商。

最後,我們以一家老資格平台的角度來設置一個場景。在以前,我們平台通過十幾年的創新發展,成為了全國知名的平台運營商。一開始幾個平台進行公平競爭,商戰打得如火如荼,而且還時不時地被政府調控,後來大家都疲了,商量了一個不互撕的辦法:各分一個勢力範圍,你搞B2C,我搞C2C,他搞O2O,大家各自壟斷市場,躺著賺錢。於是電商互聯網出現了我們幾家大資本分別壟斷了B2C、C2C、O2O的情況,雖然坐在功勞薄上吃紅利使得發展勢頭沒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子也還過得不賴。但自從有幾家後起的平台採用融合戰略之後,我們的蛋糕快速地被蠶食,最後逼不得已,我們只能接招,也採取了同樣的融合發展戰略。但是自從那幾家鯰魚進入互聯網電商之後,我們丟失已久的創新精神又找回來了,公司提出了再創業的口號和提倡,平台又重新步入了一個向上的發展趨勢。

這個融合戰略的出發點是老子說的:「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敗之,不足者補之。」這也響應了國家的共同富裕戰略。它的優點有以下這些:

  1. 消費者獲益,大大方便了消費和生活,節約了消費成本。
  2. 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本地保護,使得所有的小企業和大企業站在了同樣的起跑線上,打破了不公平。
  3. 個體工商戶、個人、小企業通過上網,帶動了本地的銷售業務,也開拓了全國的業務,從面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4. 促進了就業,緩解了當前的就業壓力。
  5. 大大改善了商品的流通。
  6. 通過優化服務環節,促進了人工智慧和演算法的發展。
  7. 促進了本地實體經濟的發展,但又不對原有電商業務造成太大衝擊,甚至從側面促進了傳統電商業務。
  8. 傳統平台服務商通過接入線下眾多的實體店鋪,使得平台業務得到了發展,開拓了新的業務增長點。通過鯰魚效應,傳統平台通過優化升級服務,提升了平台在全球的競爭力,利於擴展全球業務。
  9. 打破了壁壘後,小平台從此有了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成長為本地或全網大平台的機會。
  10. 盤活了個體、小企業,激發了大企業的創新動力,使市場進入了良性循環。
  11. 踐行了「市場經濟」的理念,使統一市場經濟理念得到了實際運用。
  12. 統一了全國市場,便於推行統一市場經濟理念,盤活了「國內大循環」。

融合戰略的困難點:

  1. 開頭難,誰來布局?誰來當鯰魚?
  2. 在一開始可能會受到大資本的圍剿,導致融合戰略胎死腹中。
  3. 在打通全身各路經脈的過程中,會受到傳統勢力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和抵制,推行可能會不太順利。
  4. 網路安全問題,依目前這種全程安全可控的做派,市場可能還沒搞順就被搞亂。這需要無為而治,將市場選擇權交給消費者,而非當權者。
  5. 信用體系需要完善。這麼多的商家企業上網了,需要有權威性的信用評價體系,以保障互聯網電商的健康成長。

上上下下,都需要一場革命。下回再來談談《易經》中的「革」卦。

升級Linux Mint系統內核

Linux Mint系統用了二個月,覺得著還可以。但因為安卓手機連接系統時報錯的問題,就想嘗試著把系統內核升級一下,以解決安卓手機連接系統時報錯的問題。解決思路:使用 dpkg 手動方式升級 Linux 內核。

一、到https://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網站手動下載可用的最新 Linux 內核。

二、點擊你所選擇的 Linux 內核版本鏈接,找到你對應的架構的那部分。我的電腦CPU是amd64的,就選「Test amd64/build succeeded」那個版本,然後逐個下載內核文件到一個專門的文件夾。

三、打開下載的文件夾,右鍵選擇「在終端中打開」,然後執行安裝命令:

sudo dpkg -i *.deb

四、安裝完畢後,重啟系統,使用新內核:

sudo reboot

五、檢查是否如你所願:

taiji@taiji:~$ uname -r
6.4.0-060400rc2-generic

操作完以上步驟後,再用安卓手機連接Linux Mint系統,發現可以通過系統操作手機的存儲文件了。所以解決問題的思路很重要,嘗試也很重要。馬雲說人最大的錯誤是害怕犯錯,有時候我們不妨大膽地去嘗試一下,說不定會有意料不到的驚喜。

AI 已能解讀人類思維?

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一篇文章顯示,科學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大型語言模型實現了非侵入性的腦機介面。我們知道大型語言模型創造了劃時代的 ChatGPT,那麼現在就來看看它又是如何在腦機介面領域實現了侵入式到非侵入式的跨越。

大語言模型 + 磁共振技術,AI 已能解讀人類思維?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種測量大腦活動的非侵入性方法,原理是通過刺激特定感官,激活大腦皮層相應部位的神經,並通過磁共振圖像來顯示。近日,科學家將 fMRI 與大型語言模型(LLM:一種人工智慧演算法,也是 ChatGPT 的技術基礎)結合,對人腦的思維活動進行了解讀。

腦機介面的突破

大多數現有的腦機介面都是侵入性的,需要通過大腦植入物來監測一個人大腦皮層的活動,並預測出被監測者可能輸出的語言。

而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大型語言模型,描繪出參與實驗的 16 名志願者的大腦如何對不同的單詞和短句做出反應,構建了非侵入性語言腦機介面的方法。成果發佈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的子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模擬結果的對與錯

科學家們讓志願者們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記錄每個人的大腦活動,同時讓他們收聽或者觀看同一個故事。實驗過後,科學家基於大型語言模型,將志願者大腦的血流量與故事的細節對應,編碼了一套反應每個人大腦活動的流程。

這套流程可以看成是一個解碼器。對無法用聲音交流的人來說,這種思維解碼器給了他們一個方便的與外界溝通的機會。在特定情況下,解碼器會比目前已經較普及的語音控制更有效率。

研究顯示,解碼器會比較準確地記錄下每個人對不同的單詞和短句做出的反應,但是這個反應本身就含有被監測者的主觀想法。因此,解碼器產生的結果在不同人之間會存在差異。

同時,如果在實驗過程中,被監測者大腦中想像的是另外一個故事,那麼就會大大降低解碼器結果的準確性。也就是說,目前,這項人工智慧技術很容易被「欺騙」。

解讀思維的是與非

目前這項技術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加上設備、成本的限制,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廣泛應用於個人。但是,這項複雜的非侵入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許多人的預期,這對政策制定者和公眾來說都是一個警鐘。

有專家擔心解碼器結果的不準確性會影響司法判斷。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科學哲學家阿迪娜・羅斯基斯表示:「它們(目前解碼器會搞錯的語義)的差異非常明顯,會在法律案件中導致完全不同的走向。」

另外,針對這項技術,更多的人表示了隱私和歧視方面的擔憂。文章作者 Jerry Tang 和 Alexander Huth 也呼籲政策制定者積極解決這項技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和什麼情況下不能使用的問題。

我們知道對於患有強迫症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有時候大腦中會出現隨機的、並非自己本意的侵入性想法,這是患者不想要的但是卻很難控制住的強迫行為。因此,專家擔心在對這些人實施思維解讀的過程中,如果被監測者出現了侵入性想法,解碼器會把這個想法實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參考文獻: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486-z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3-01304-9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693/416.htm

對《德經》第一句話的重新理解

《德經38-上德不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對於這句話,我之前的註解是:

(德指道德,得是指現實中的功名利祿,「德」通「得」,有德才有得,行道而有所得叫做道德。)具備「上德」的人不刻意求「得」(功名利祿 ),而是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因此有「德」;具備「下德」的人為了不失去「得」(即功名利祿),而刻意求「德」,因此無「德」。

今天對這篇文章進行檢查性的校對,過程中對後文進行了一些改進性的修改,以圖更貼合語義。在修改完檢查時,發現首句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註解與後文不是很協調,應該是註解的有問題。而且之前的註解,是有疑問的,並非無懈可擊。很簡單的一點,在追求功名利祿的今天,大家理解的是:現實這麼多的人無德,但卻保有功名利祿,無德卻有得;而且大把有德的人,仍在貧困中掙扎,怎麼能說「有德才有得」。大家只是直觀地、片面性地看到了一面,認為現實中的「德」和「得」並非一目了然的那種因果關係,所以很多人會對這句話的註解抱有疑問。

當然,有德才有得,這是自然(道)的規律,我的註解也沒錯。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對於一個修「道德」的人來說,有時候暫時沒有功名利祿恰恰是為了讓你更安全,或是讓你能有其它方面的「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和認知。為了更好地體現這句話的普遍性含義,讓大家一目了然,不存在疑問,於是在結合上下文進行重新認真思考後,我對這句話採用了下面的註解,以圖體現出它的辯證性和協調性。

具備上德的人遵從本心、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因此能體現真正的德;下德的人,形式上不離開德(恪守形式上的「德」),因此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這樣註解以後,我發現它更貼合下文的含義了。當然,我們註解過程中,並非為了註解而註解,而是為了總結概括實踐和經驗,以期能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使其具有實用性和規律性。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根據自身的經歷和經驗做出的理解和註解,如果你有其它的見解,我們不妨「以文會友」,來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無需開顱即可採集腦電信號

沿血管植入感測器,無需開顱即可採集腦電信號。5月4日,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介面試驗在北京取得成功。試驗在猴腦內實現了介入式腦機介面腦控機械臂,對推動腦科學領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標誌著我國腦機介面技術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此次試驗由南開大學教授段峰團隊牽頭,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上海心瑋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完成。試驗是在前期介入式腦機介面動物(羊)試驗基礎上取得的進一步成果,實現了介入式腦電信號從被動採集到主動控制的技術飛躍,突破了血管內腦電信號採集、介入式腦電信號識別等核心技術。

●試驗 介入式腦機介面兼顧安全性、識別穩定性

腦機介面技術可以將腦電信號轉換為控制指令,從而幫助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如腦卒中、漸凍症等與外部設備交互,提升生活質量。技術研究過程中發現,侵入式腦機介面創傷大,例如美國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侵入式腦機介面試驗猴已有多隻死亡;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易受大腦容積導體效應的影響,腦電信號長期穩定性差。段峰團隊牽頭研發的介入式腦機介面通過介入手術將介入腦電感測器貼附在猴腦血管壁上,無需開顱手術即可採集到顱內腦電信號,相較於傳統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腦機介面,兼顧了安全性、識別穩定性。

此次試驗的介入手術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吳東東團隊操作完成。介入式腦電感測器通過頸靜脈,進入矢狀竇,到達猴運動皮層腦區。在術後成功採集並識別到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電信號,實現了動物對機械臂的主動控制。

段峰介紹,此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腦內開展的介入式腦機介面試驗研究成果,促進了介入式腦機介面從實驗室前瞻性研究向臨床應用邁進,有助於推動醫療企業產業升級,通過醫工結合打造高端醫療設備民族品牌,未來在腦疾病醫療康復領域市場前景廣闊。

●回顧 把大腦皮層的信號活動直接轉變為計算機指令

去年6月25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介入式腦機介面在北京成功完成動物試驗。那次試驗的介入式腦機介面也是由段峰教授科研團隊牽頭,與上海某科技公司聯合研發。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在腦機介面、介入機器人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那次試驗是國內首次在羊腦內實現介入式腦機介面,突破了介入式腦電電極、血管內腦電採集等核心技術,完成了支架、導管等神經介入器械產品研製,解決了傳統侵入式腦機介面對腦區造成不可逆損傷的弊端,填補了國內介入式腦機介面領域空白,對推動我國腦科學領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腦機介面技術可以在不依賴外周神經系統和肌肉組織的情況下,把大腦皮層的信號活動直接轉變為計算機指令,控制外界設備。對於嚴重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來說,腦機介面能夠幫助他們獨立控制外界設備,恢復部分運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據段峰教授介紹,人體內血管的支架經過長期臨床應用及研究,已經擁有較高的安全性。事實上,通過介入式腦機介面這一方式,沿著血管植入感測器,可以連通並激活大腦區域,無需侵入大腦即可獲得腦電信息。在動物腦內開展的介入式腦機試驗研究,在改善人們因腦、脊髓、周圍神經或肌肉功能障礙引起的嚴重癱瘓患者的功能獨立性,在治療癲癇、睡眠障礙、帕金森病等疾病中具有重要意義。

據段峰教授介紹,傳統腦機介面分為侵入式腦機介面和非侵入式腦機介面。侵入式腦機介面需要通過開顱手術或者鑽透顱骨將腦電感測器植入腦內,如馬斯克的Neuralink腦機介面需要直接從頭骨植入,這可能會導致患者大腦的長期炎症。而非侵入腦機介面雖然對人沒有傷害,但是腦電信號微弱,識別準確率和實時性受限。

段峰教授科研團隊牽頭研發的介入式腦機介面技術只需要通過類似心臟搭橋的微創手術便可實現腦機連接。科研團隊採用治療中風的神經介入技術,通過靜脈將腦電感測器植入到大腦運動皮層、視覺皮層等腦區後,神經支架膨脹,將電極擠壓在靠近大腦的血管壁上,從而獲取相應腦區信號。這一技術最大的優點是不需要顱骨鑽孔或開顱手術即可獲得腦電信號,整個手術植入過程可在兩小時內完成。

●重視 「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項目

目前,腦機介面已被應用於醫療健康、狀態檢測、智能生活、國防安全等眾多場景,被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眾多發達經濟體視作戰略級科技。據麥肯錫諮詢公司預測,未來10到20年,全球腦機介面產業將產生最多20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美國早在1989年就率先提出全國性的腦科學計劃,並把20世紀最後10年命名為「腦的10年」,他們還在2013年提出被認為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的「腦計劃」,旨在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製腦活動全圖、推動神經科學研究、針對目前無法治癒的大腦疾病開發新療法。

1991年,歐洲出台「歐洲腦10年」計劃。2013年1月,歐盟委員會宣布人腦工程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並設立專項研發計劃「人類大腦計劃」,可在10年內(2013年至2023年)獲得10億歐元經費。日本腦/思維計劃(通過用於疾病研究的集成神經技術繪製腦圖),於2014年6月啟動,計劃開發腦圖繪製技術,並繪製人類腦圖譜。該項目在10年內受到共400億日元的資助。

我國也高度重視腦機介面技術發展,已將「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項目。中國科學院也於2022年初成立腦科學和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2023年2月,中國腦機介面產業聯盟成立,將積極發揮政產學研用橋樑紐帶作用,為我國腦機介面、腦機交互、腦機智能領域規劃布局提供支撐建議,加強跨領域與行業交流,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探索,開展標準和測試研究,培育和構建產業生態,以便更好地支撐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

科學進程

為了解大腦,科學家至少花了200年

早在1924年,德國精神科醫生漢斯·貝格爾(Hans Berger)就通過檢測發現了腦電波,這意味著人的意識可以轉化成電子信號被讀取。此後,腦機介面技術的研究開始出現,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真正逐漸成形。

當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雅克·維達爾(Jacques Vidal)在科學文獻中首次用到「腦機介面」這一術語。1977年,他通過提取視覺誘發電位,完成了通過腦電對屏幕上游標樣物體的控制,這是腦機介面最早的實驗室實現形式,也意味著該技術的發展由設想進入了研究階段。

如何理解腦機介面的概念呢?要從我們的大腦談起。它是人體的控制器,主要由神經元組成,數量多達860億個,可以說是宇宙中最複雜的存在之一。大腦神經元對信息進行接收、處理和轉發,神經元之間通過級聯方式形成網路,這些網路進一步形成更複雜的交聯網路。通常情況下,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通過外周神經系統連接身體的感覺、運動、語言等信息收發器官,實現身體內部與外部環境的信息交互。

而腦機介面則由「腦」+「機」+「介面」組成,簡稱為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s),指的是將人腦與外界具有處理或計算能力的設備(比如電腦或其他裝置)實現連接,進行直接通信的方式。

我們的大腦複雜精密但又極度脆弱,一點疾病就可能讓人束手無策。為了理解大腦,科學家們至少花了200年時間。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所述,現在我們對神經細胞如何處理信息了解得很清楚,但是對整個大腦複雜的網路結構了解仍不多。「到底是什麼原理使得神經細胞在某種情況下發生某些反應,我們並不是很清楚;還有大腦中的信息處理,我們對各種情緒的感知,還有一些高等認知功能——思維、抉擇甚至意識等,理解得比較粗淺。」

通過腦機介面技術,我們就可以全面地解析認識大腦了。同時,它也是神經修復領域最有潛力的診療工具,對於治療神經功能損傷引發的疾病具有重要價值。

腦機介面技術迎來大爆發

時間回到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科學家們不僅研發了可行的腦機介面系統,還定義了幾種主要範式,實現了腦機介面技術真正的破冰,這些範式至今仍在採用。

1988年,法韋爾(L.A.Farwell)和唐欽(E.Donchin)提出了著名的腦機介面範式——「P300拼寫器」,該範式通過檢測電位輸出目標字元,幫助癱瘓病人與外界進行通信和交互。

1992年,埃里希·薩特(Erich E. Sutter)提出了基於視覺誘發電位的腦機介面系統。這是基於視覺誘發電位的腦機介面範式首次被應用於臨床,幫助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又稱「漸凍症」)患者以高於10個單詞/分鐘的速度向外界傳遞信息。

1998年,埃默里大學的研究員菲利普·肯尼迪(Philip Kennedy)首次將腦機介面裝備植入人體,使用無線雙電極獲得了高質量數據,實現了對電腦游標的控制……

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最近10年,在機器學習演算法和腦電信號處理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腦機介面的技術迎來大爆發。大批多元化範式湧現,如視覺BCI、語言BCI、情感識別等;消費級腦電感測器和腦機介面系統問世,不僅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得到快速推進,非醫學領域如情緒識別、虛擬現實和遊戲等方向上也出現了嘗試與探索。

用意念「手寫」,準確率可達99%

當下腦機介面的研究進展如何,又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2021年,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首次破解了「與手寫筆跡相關」的大腦活動,其開發出的皮質內腦機介面系統,讓研究受試者(因脊髓損失癱瘓)每分鐘可以打出約90個字元,是以往利用此類腦機介面打字記錄的兩倍多,並且在線原始準確率達到了94.1%,自動更正後的離線準確率超過了99%。

以往,腦機介面的主要功能是恢復患者的「運動技能」,比如藉助腦機介面設備操控機械臂抓取物品、移動電腦游標、點擊字母輸入等。而這位65歲的受試者「想像著用筆在紙上寫字」,此時其大腦中植入的電極檢測到了他試圖寫字的活動,演算法會對每個字元對應的模式進行解碼,並轉化成可在屏幕上顯示的文本。

相關論文登上Nature(《自然》)雜誌,封面上還展示了用腦控「手寫」出的字母。

2014年,腦機介面領域的學術奠基人米格爾·尼科萊利斯(Miguel Nicolelis)為一位癱瘓少年做了一套「機械戰甲」,讓少年用大腦控制機械外肢,成功為巴西世界盃完成了開球。

在運動輔助上,還有一些非植入式腦機技術也取得了驚人的成果。2019年,BrainCo做出了全球第一款腦控機械義肢產品——智能仿生手,通過採集殘疾人殘肢末端的肌電神經電信號,用深度學習的演算法來還原殘疾人的運動意圖,並讓假肢執行相應的動作,做到「手隨心動」。並且,用戶不需要做任何的手術,直接在殘臂上布上一群高通量的信息採集器,採集他的肌電和神經電。

應用

有望幫助航天員完成複雜的工作任務

早在20多年前,清華大學就對於無創腦機介面(非侵入式)進行了研究。當時,航天員上天之前,都需要進行耐力方面的特殊訓練,目的是使受訓者在接受轉動、旋轉、失重和超重等刺激時,不會發生眩暈和錯覺癥狀。在太空環境適應訓練中,航天員訓練最多的是離心機,因為離心機高強度的刺激環境,在訓練中人常常會來不及喊停便陷入眩暈。來自清華大學的團隊負責在離心機實驗環境中檢測受訓人的大腦意識狀態,通過腦機介面系統分辨出受訓人是否清醒。這種基於腦電狀態來評價人的精神狀態,並基於用戶需求給予特定反饋的技術,形成了多類應用——開發更為輕便的可穿戴設備,應用在冥想、放鬆、睡眠等健康場景以及專註力、智能玩具、藝術裝置等教育或消費類場景中。

隨著載人航天的發展,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也日趨複雜。為了突破雙手操作的限制,中國航天員已經開始試驗一種腦機交互技術。

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中,我們的航天員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太空腦機交互試驗。航天員戴上腦電帽後,還要塗上導電膏。當導電膏從腦電帽的小孔內注入以後,導電膏里的細粒就可以填充在接觸面的縫隙里,相當於增加了採集腦電信號的觸頭和頭皮的接觸面積,可以讓腦電帽更好地採集到頭皮的腦電信號。準備好後,航天員完成了視覺刺激實驗、運動想像實驗,還通過意識控制拼寫。

我國介入式腦機介面技術進展

2022年初:中國科學院成立腦科學和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2022年6月25日:我國首次在羊腦內實現介入式腦機介面,突破了介入式腦電電極、血管內腦電採集等核心技術,完成了支架、導管等神經介入器械產品研製,解決了傳統侵入式腦機介面對腦區造成不可逆損傷的弊端,填補了國內介入式腦機介面領域空白。

2023年2月:中國腦機介面產業聯盟成立,為我國腦機介面、腦機交互、腦機智能領域規劃布局提供支撐建議。

2023年5月4日: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介面試驗在北京取得成功。試驗在猴腦內實現了介入式腦機介面腦控機械臂,標誌著我國腦機介面技術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三條技術路線

●侵入式腦機介面

需要通過開顱手術或者鑽透顱骨將腦電感測器植入腦內,可能會導致患者大腦的長期炎症。

●非侵入腦機介面

將設備覆蓋在頭皮上,雖然對人沒有傷害,但是腦電信號微弱,識別準確率和實時性受限。

●介入式腦機介面

沿著血管植入感測器,可以連通並激活大腦區域,無需侵入大腦即可獲得腦電信息。

整合:朱林

文圖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北京日報、《瞭望》新聞周刊等

轉自:https://www.sohu.com/a/673402119_161795

腦機介面的新突破

談及腦機介面,外界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馬斯克讓猴子實現「意念打字」的場景。不過,最近讓外界驚艷的,是來自中國的團隊。

5月4日,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介面試驗在北京獲得成功,該試驗在猴腦內實現了介入式腦機介面腦控機械臂,這對推動腦科學領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標誌著我國腦機介面技術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此次試驗由南開大學段峰教授團隊牽頭,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上海心瑋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突破了血管內腦電信號採集、介入式腦電信號識別等核心技術。從視頻資料來看,這隻手術後的猴子,只需要「想一想」,就能讓機械臂把食物送進口中了。

這項技術在醫療、軍事等多個領域的應用空間非常廣泛,如可幫助腦卒中、漸凍症等患者康復,甚至未來能將人類的思考、意識、記憶存儲下來。這一系列聽起來非常神奇的成果,已經開始實現。一些科幻大片里的場景,也許距離我們沒有那麼遙遠。

介入式腦機介面的突破

腦機介面指在人或動物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的直接連接,實現腦與設備的信息交換。目前腦機介面主要有3種,包括侵入式腦機介面、非侵入式腦機介面和介入式腦機介面。由「矽谷鋼鐵俠」馬斯克及科學家團隊創立的Neuralink,就是少數從事侵入式腦機介面研發的企業代表。

不過,侵入式腦機介面創傷大,例如Neuralink公司侵入式腦機介面試驗猴已有多隻死亡,該公司的人體試驗也遲遲未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許可。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易受大腦容積導體效應的影響,腦電信號長期穩定性差。而介入式腦機介面是通過微創介入方式,將血管穿刺小口,通過類似心臟支架介入的微創手術實現腦機連接。這種方式的創傷較侵入式腦機介面更小。

此次段峰教授團隊牽頭研發的介入式腦機介面試驗,是通過介入手術將介入腦電感測器貼附在猴腦血管壁上,無需開顱手術即可採集到顱內腦電信號,兼顧了安全性、識別穩定性。

段峰長期從事腦科學、機器人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實際上,上述3種腦機介面方式,他都嘗試過。

早在2014年夏天,段峰研究團隊在南開大學就完成了「腦控汽車」的試驗。試驗人員頭戴裝有16個採集點的腦電信號採集設備,通過腦電信號對一輛裝有計算機處理系統、車載電控單元等裝置的汽車進行「發號施令」,汽車在人腦的操控下能夠準確執行啟動、直線前進、直線倒車、剎車、車門上鎖或解鎖等規定指令。據介紹,該成果在國內首次實現人腦驅車及腦電信號與汽車系統的「聯結」,這有望徹底改變「手」「腳」並用的駕車模式,讓肢體殘障人士的「驅車夢想」不再遙遠。

段峰團隊還在大鼠身上做了侵入式腦機介面的試驗,可以實現「人想往左,大鼠往左;人想往右,大鼠往右」。在這之後,團隊對侵入式腦機介面的情況也非常了解了。

「這種試驗實時性、信號穩定性、準確性都很好,因為是在腦內,沒有外界干擾,但它的傷害性很大,老鼠做完試驗以後,還有其他後期的一些影響,我就沒有在這條路上再往下走了。」段峰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我就在想,怎麼能找到一個識別腦電交流信號準確、傷害性又小的方式,那就只有在血管內。用這種方式,能測到腦電信號,又沒有做開顱手術,沒有傷害腦。」

在羊身上完成了介入式腦機介面動物試驗後,團隊才開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身上試驗。
不過,若要將技術應用到臨床,實現產業化,可能還需要走較長的一段路。這涉及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人員匹配、法律法規建設等一系列配套建設。

「在臨床上,我們沒有先例,並且還有未來人體試驗、志願者審批等一系列問題。這不單單涉及技術,是一個綜合體。」段峰說道。

目前,國內外都在圍繞腦機介面技術進行爭奪。全球已有多家企業完成腦機介面動物試驗,其中包括Neuralink、BrainCo和Synchron等。我國也有多項成果,如2006年,清華研製成功腦機介面系統可用「思維」踢足球;2014年,我國首次成功在腦中植入電極用意念控制機械手臂;2021年,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的「Enhance decoding of pre-movement EEG patterns for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研究論文,被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授予「CHINA TOP cited paper award 2021」,該獎項旨在表彰研究人員發表的最具影響力的論文。

在未來,我們有可能實現「人腦中植入晶元」嗎?

段峰認為,這個設想不是卡在技術上,而是面臨資金、政策、法律法規、倫理等方面的約束。「這種試驗非常燒錢,可能數億元都不夠。還需要人才的適配,這不是看你畢業985、211、發多少SCI論文,而是需要具有工程經驗的複合型人才。」

「在人腦中植入醫療器械現在已經不是禁區,當下已經有了很多成熟的產品,只是在於植的東西是晶元還是其他?」上海心瑋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涵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他也認為,從技術角度來說,在人腦中植入醫療器械是可能實現的,但核心的是要考慮倫理、安全性、使用目的等方面的問題。

心瑋醫療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為本次試驗提供了設備技術支持。在張涵看來,若要促進腦機介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各方合作非常重要。「這次試驗涉及採集信號的儀器、解碼信號的儀器、演算法等,也涉及醫學、生物、計算機、生物化學等多個學科。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大家共同把交叉學科做起來。基礎研究對我們產業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的話,產業方能做的事情就很受局限。」

他也直言,目前從產業端來說,國內外可能還談不到成熟的盈利模式和業務模式,因為大家都在探索階段。

「除了腦機介面,我們也有很多其他項目,這些項目不是每一個都能孵化出成熟的、具有很強商業化和盈利能力的產品,但哪怕10%、20%的項目能夠孵化出來,這對於支撐公司長期盈利和發展的意義都巨大。」張涵說,「我們選擇腦機介面,因為它跟我們有很多契合點。其器械使用跟我們現有的神經介入產品高度相關,我們的機器人研發團隊,也可以在技術上做一些支持,在這項試驗上,參與試驗的所有人的目標方向是一致的。」

科幻大片場景並不遙遠

實際上,段峰不僅在腦機介面技術領域見長,在人工冬眠、記憶移植、飛行器製造等方面均有研究成果。

2022年8月,由段峰團隊自主設計研發、國內首款垂直起降噴氣動力飛行器在天津試飛成功。據他介紹,傳統小型旋翼飛行器載重小,而載重大的直升機起降需要開闊地形。此次試飛的垂直起降噴氣動力飛行器,可以解決這兩大難題,未來有望應用於空中人員運送領域,比如複雜地理環境救援、城市急救等。

段峰團隊還成功實現了讓大鼠體溫降24℃進入冬眠狀態,並且持續24小時,時間是國外小鼠試驗的3倍。對於未來人體「冬眠」的需求體現在哪裡,他提到了航天事業的應用場景。

最早,歐洲航天局(ESA)曾提出一個從地球一路「睡到」火星的載人探測概念——宇航員冬眠。一般情況下,從地球到火星需要飛行180天左右,宇航員通過服用一種特殊藥物進入「麻木」的冬眠狀態,隨之艙室的亮度變暗、溫度大幅度降低以將宇航員身體「冷卻」。

這不由讓人們想到電影場景:宇航員躺在冬眠艙中,心臟每分鐘只跳動3次,體溫徘徊在2.78℃,他們在途中只需要攝入最低限度的資源,最後在適當的時候醒來……

「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一點點做,然後把所有東西串起來,就像下圍棋一樣,最終形成一個體系。」提到自己的眾多研究成果,段峰說道。

他特別提到兩點,科學研究國際化、科研成果產業化。

「我們在努力獲取一手信息:國際在做什麼,我們跟他們有什麼不一樣,怎麼適應中國,怎麼差異化發展;產業化方面,我們通過引進消化前沿技術,建立適合國內產業發展的技術,比如實現高端醫療器械的國產化替代,把價格降下來,普惠更多人群。」段峰說道。

他還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使用相關產品或技術的用戶多了,第一手的臨床數據才更充分,然後再根據企業發展面臨的需求,研發新產品,促進科研提升。「這是一個雙向循環,有技術鏈和產業鏈,兩者結合,是雙鏈條體系。在這個前提下,會源源不斷有新鮮的、顛覆性的東西出來,並且可以落地。」

段峰認為,他可能更像一個「投資人」。「但我投的不是錢,是培養學生,把機會給他們,讓他們從事高精尖的技術研發,培養一批『產業人』,把技術落地,變成產品。」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3年第9期)

轉自:https://new.qq.com/rain/a/20230516A05KNA00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這幾天連續註解了《易經》中的渙卦升卦臨卦巽卦剝卦,註解過程中有頗多體會,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回想起來,我的註解思路還是依照老子《德經54》的方法: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二、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簡單點來說就是結合自己的經歷去融合前人的思想,並通過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來進行類比推算,從而得出《易經》爻辭中的道理。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天人合一。註解時最好選擇白天,選一個能看到天的桌子,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如果你的思想是正面的,天一般是明朗的;如果思考偏離了正道,入了邪念,天一般會陰沉下來。這聽起來有些迷信,但這裡我這幾年學習的一個經驗和訣竅。通過這個技巧,我們可以慢慢地導入正念,以德與天合,從而做到天人合一。

《易經》本來就是一門天人之學,雖然它深奧難懂,但是掌握到了方法,學起來還是會比較順利的。學習《易經》之前,要先學一些國學基礎,如《論語》《帛書老子》《素書》《三略》《鬼谷子》《孫子兵法》等傳統中國國學。因為這些聖賢的學說,無一不出自《易經》,《易經》是名副其實的大道之源。我們採用逆流而上的方式來攻克《易經》,相比一開始就直奔《易經》,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礎打好了,房子才能建得高。

雖然《易經》只學了不到一年,但從中的收穫卻是非常多的。學海無涯苦作舟,覺得自己還是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堅持把這些國學學好,最終能學以致用,積極地為社會做出貢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說:「君盡君道,臣盡臣道,父盡父道,子盡子道。」齊景公說:「講得好!誠然,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有糧食儲備,我能吃得上嗎?」

孔子去齊國的時候,已經是齊景公晚年,當時齊國和晉國爭霸,齊國敗。戰爭的失敗,令已年入黃昏的景公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

當時景公失政,大夫陳恆制政,且厚施於國。景公又多內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間,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後果以繼嗣不定,啟陳氏弒君篡國之禍,齊景公死後沒多久,田氏代齊。

這段對話的歷史背景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當時田氏崛起,景公大權旁落,齊國已經是「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孔子告誡他「君君臣臣」,君臣關係要正名,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

第二,齊景公遲遲不立太子,於國於家都很危險,所以孔子告誡他「父父子子」,早立太子,理順父子關係,穩定朝政。

最後,我們再回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大背景。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中後期。當時的封建時代,不是佔山為王,而是周天子分封,周天子將自己管轄的土地分給其他人,就是等於給了這個人一個王的位置,而這個人也會對周天子承擔一個作為王的義務,從二者關係上來看,是一種契約關係,而不是單純的領導和下級的關係,由此不難看出君臣關係是契約關係。

當是時,周天子權威受到各方面挑戰的時代,各種越禮的現象不斷發生,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君要有君的樣子,遵守君的行為規範;臣要遵守臣的行為規範;父子都應該遵守各自的行為規範;同時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履行好各自的義務。在其位,就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跟孔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

你明白了「君君」,那什麼叫「不君」呢?我舉個《左傳》里的故事,晉靈公就屬於不君的例子。

他厚斂民財蓋宮牆,還加很多裝飾;他站在高台上用彈弓崩人,觀看人家來回躲避取樂;廚師給他做熊掌有點生,他就殺了廚師,還放在竹筐里讓婦人拉著招搖過市,嚇唬老百姓。這何止是「不君」哪,簡直是突破了做人的底線。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81487901

升了以後該怎麼做

近段時間工作有調整,之前在公司一直是拿著工部的工資,做普通員工的事,屬於坐冷板凳。現在領導安排從下個月開始,由我接手離職消防領班的工作,這在《易經》里屬於升卦的卦象,然後我問自己:接手工作後,該怎麼辦?這個剛好是可以通過占卜來獲得上天的提示,於是我佔了一個金錢卦。

我按照《易經》的占卜法,以乾隆通寶的有字面為正面,記數為3;以滿文面為反面,記數為2。搖了六次,分別得數:7、9、7、8、8、6。得到一個泰卦;然後二爻老陽變陰爻,六爻老陰變陽爻,得到變卦賁卦。

互卦我一開始通過傳統的辦法進行換算,即取本卦234爻為下卦,345為上卦,算得互卦為歸妹卦。然後根據本卦二爻、六爻的變化規律來確定互卦的二爻、六爻就是自己從「泰」到「賁」整個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問題。通過查看參考資料(這個卦暫時還沒來得及研究),發現我走這條路的話,將會有諸多障礙和阻撓,不順利。

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路了嗎?我突然想到曾仕強的互卦演算法——我們至少有五條路可以選擇。除了剛才「歸妹」之路,應該還有四條路可以選擇走。於是我把其它幾條路也一併算出來了,以作為侯選方案。第二組、本卦345爻為下卦,456為上卦,得到復卦;第三組、本卦123爻為下卦,234為上卦,得到夬卦;第四組、本卦234爻為下卦,456為上卦,得到臨卦;第五組、本卦123爻為下卦,345為上卦,得到大壯卦。五條路全部明了啦,我該怎麼選呢?

復卦、夬卦、大壯卦、歸妹卦我都還沒開始學。剛好臨卦前幾天還在研究,比較熟悉,於是選擇走臨卦之路。根據本卦泰卦二爻、六爻的變化規律來確定互卦的二爻、六爻就是自己從「泰」到「賁」整個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問題。

臨卦九二爻:咸臨,吉,無不利。意思是說深入到群眾中去體察民情,用自己高尚的德行去感化教育百姓,用這種方法統治,吉祥,沒有不利。

臨卦上六爻:敦(1、厚道,篤厚。2、誠心誠意)臨,吉,無咎。意思是說用誠懇、厚道、寬容的政策統治百姓,吉祥,無災禍。

在這裡,把「百姓」替換為「工作服務對象」,把「統治」替換為「服務」,就得到了我未來的工作路線。

《洪範九疇》里說的決策方略論: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把這句話應用到現代管理決策,也是屢試不爽。《鬼谷子-決篇》中說道:「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如果遇到難以抉擇的事情,不妨可以通過占卜的方式來聽聽老天給你的參考意見。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道,可以選擇走的路,是有規律和方法的,不是永恆不變的道(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要做的就是趨吉避凶,選擇好最適合自己的路,這或許就是我們學習《易經》的一個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