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战胜,然后再等待机会战胜敌人。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出现被我战胜的情况。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到,但不可凭主观意愿去强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形容极多)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使敌人不能战胜我,这是属于防守方面的事;使我可以胜敌,这是属于进攻方面的事。采取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我方暂处劣势);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我方兵力拥有优势)。善于防守的人,深深隐蔽自己的兵力于九地(各种地形)之下;善于进攻的人,高度发挥自己的力量,动作于九天(各种天候)之中。所以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消灭敌人的胜利。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tè,差错、失误)。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预见到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认识,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战而取得胜利,即便是普天下之人都说好,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算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眼明,能听到雷声算不上耳聪。古来所说的善于指挥作战的人,都是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战胜敌人的。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取得的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所以他战胜敌人不会出差错。之所以不会出差错,是由于他的战略措施先造成必胜的条件,战胜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的地位,而又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先有了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寻求与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与敌人交战,企图在作战中去求饶幸的胜利。善于领导战争的人,修明政治且确保法制,所以能够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镒”和“铢”是古代的两个重量单位。镒是比“两”大的单位,一镒等于24两;铢是比两小的单位,一两等于24铢,一镒就相当于576倍的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军事上有五个范畴: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对双方都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产生(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的问题;(双方土地面积大小的)“度”的不同,就产生(物产资源多少)“量”的问题;(双方物产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就产生(能动员和供给兵卒众寡的)“数”的问题;(双方人力众寡的)“数”的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轻重对比的)“称”了;(双方力量轻重的)“称”的不同,就产生胜败。所以胜利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镒”称“铢”那样占据绝对优势;失败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那样,这是重大的物质在迅猛运动中加强了力量(冲力)的表现呀!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