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說:「君盡君道,臣盡臣道,父盡父道,子盡子道。」齊景公說:「講得好!誠然,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有糧食儲備,我能吃得上嗎?」

孔子去齊國的時候,已經是齊景公晚年,當時齊國和晉國爭霸,齊國敗。戰爭的失敗,令已年入黃昏的景公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

當時景公失政,大夫陳恆制政,且厚施於國。景公又多內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間,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後果以繼嗣不定,啟陳氏弒君篡國之禍,齊景公死後沒多久,田氏代齊。

這段對話的歷史背景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當時田氏崛起,景公大權旁落,齊國已經是「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孔子告誡他「君君臣臣」,君臣關係要正名,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

第二,齊景公遲遲不立太子,於國於家都很危險,所以孔子告誡他「父父子子」,早立太子,理順父子關係,穩定朝政。

最後,我們再回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大背景。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中後期。當時的封建時代,不是佔山為王,而是周天子分封,周天子將自己管轄的土地分給其他人,就是等於給了這個人一個王的位置,而這個人也會對周天子承擔一個作為王的義務,從二者關係上來看,是一種契約關係,而不是單純的領導和下級的關係,由此不難看出君臣關係是契約關係。

當是時,周天子權威受到各方面挑戰的時代,各種越禮的現象不斷發生,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君要有君的樣子,遵守君的行為規範;臣要遵守臣的行為規範;父子都應該遵守各自的行為規範;同時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履行好各自的義務。在其位,就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跟孔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

你明白了「君君」,那什麼叫「不君」呢?我舉個《左傳》里的故事,晉靈公就屬於不君的例子。

他厚斂民財蓋宮牆,還加很多裝飾;他站在高台上用彈弓崩人,觀看人家來回躲避取樂;廚師給他做熊掌有點生,他就殺了廚師,還放在竹筐里讓婦人拉著招搖過市,嚇唬老百姓。這何止是「不君」哪,簡直是突破了做人的底線。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81487901

升了以後該怎麼做

近段時間工作有調整,之前在公司一直是拿著工部的工資,做普通員工的事,屬於坐冷板凳。現在領導安排從下個月開始,由我接手離職消防領班的工作,這在《易經》里屬於升卦的卦象,然後我問自己:接手工作後,該怎麼辦?這個剛好是可以通過占卜來獲得上天的提示,於是我佔了一個金錢卦。

我按照《易經》的占卜法,以乾隆通寶的有字面為正面,記數為3;以滿文面為反面,記數為2。搖了六次,分別得數:7、9、7、8、8、6。得到一個泰卦;然後二爻老陽變陰爻,六爻老陰變陽爻,得到變卦賁卦。

互卦我一開始通過傳統的辦法進行換算,即取本卦234爻為下卦,345為上卦,算得互卦為歸妹卦。然後根據本卦二爻、六爻的變化規律來確定互卦的二爻、六爻就是自己從「泰」到「賁」整個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問題。通過查看參考資料(這個卦暫時還沒來得及研究),發現我走這條路的話,將會有諸多障礙和阻撓,不順利。

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路了嗎?我突然想到曾仕強的互卦演算法——我們至少有五條路可以選擇。除了剛才「歸妹」之路,應該還有四條路可以選擇走。於是我把其它幾條路也一併算出來了,以作為侯選方案。第二組、本卦345爻為下卦,456為上卦,得到復卦;第三組、本卦123爻為下卦,234為上卦,得到夬卦;第四組、本卦234爻為下卦,456為上卦,得到臨卦;第五組、本卦123爻為下卦,345為上卦,得到大壯卦。五條路全部明了啦,我該怎麼選呢?

復卦、夬卦、大壯卦、歸妹卦我都還沒開始學。剛好臨卦前幾天還在研究,比較熟悉,於是選擇走臨卦之路。根據本卦泰卦二爻、六爻的變化規律來確定互卦的二爻、六爻就是自己從「泰」到「賁」整個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問題。

臨卦九二爻:咸臨,吉,無不利。意思是說深入到群眾中去體察民情,用自己高尚的德行去感化教育百姓,用這種方法統治,吉祥,沒有不利。

臨卦上六爻:敦(1、厚道,篤厚。2、誠心誠意)臨,吉,無咎。意思是說用誠懇、厚道、寬容的政策統治百姓,吉祥,無災禍。

在這裡,把「百姓」替換為「工作服務對象」,把「統治」替換為「服務」,就得到了我未來的工作路線。

《洪範九疇》里說的決策方略論: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把這句話應用到現代管理決策,也是屢試不爽。《鬼谷子-決篇》中說道:「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如果遇到難以抉擇的事情,不妨可以通過占卜的方式來聽聽老天給你的參考意見。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道,可以選擇走的路,是有規律和方法的,不是永恆不變的道(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要做的就是趨吉避凶,選擇好最適合自己的路,這或許就是我們學習《易經》的一個重要目的。

從奧本海默的浮沉談科學與政治的關係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奧本海默的一生沉浮,分析闡述了科學與政治的辯證關係。從幼年時期到晚年,注重介紹其擔任曼哈頓計劃領導人時期,概述了奧本海默的成就與遭遇。由奧本海默案例引發對科學與政治關係的思考,科學制約著政治的腳步,政治又主導著科學的發展方向。提出了「科學政治」這個新的形式,科學與政治的關係日益密切,政治融入科學,科學融入政治已經成為其發展的趨勢。

關鍵字:奧本海默;科學;政治;發展趨勢

1. 奧本海默生平

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出生於1904年4月22日,是一位著名的美籍物理學家,是曼哈頓計劃的主要領導者,被譽為人類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父親是朱麗葉斯∙奧本海默(Julius Oppenheimer),他父親是一位猶太人,祖籍是德國,他在小時候就移民到了美國。憑藉著自己的經商才華,朱麗葉斯∙奧本海默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功。奧本海默的母親是埃拉∙弗里德曼(Ella Freedman),也是一位猶太移民,在繪畫領域表現出非凡的天資,這個愛好對奧本海默今後的生活工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奧本海默在這樣一個優秀的家庭中得到成長,培養了他廣泛的興趣[1]。

奧本海默在幼年時期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資,他在五歲那年回德國看望自己祖父,這位「對學問有愛好」的祖父送給他一包礦石,沒想到這份小小禮物激起了奧本海默對礦物學的極大興趣。之後,奧本海默熱愛上礦物學方面的研究,沉迷其中,他的工作很快就獲得了許多專家的認可。在十歲那年,他成為紐約礦物俱樂部有史以來最小的正式會員。一年後,奧本海默在該俱樂部會議上宣讀了他的第一篇礦物學論文一一《曼哈頓島上的基岩》。

1911年羅伯特∙奧本海默進入紐約道德文化學校學習,這所學校是費利克斯∙阿德勒博士創辦的。1921年,奧本海默以十門全部「優秀」的成績從紐約道德文化學校畢業,結束了中學教育。第二年,奧本海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美國知名大學——哈佛大學,他最開始選擇的專業是化學專業,但卻在大學最後一年選了一門高等熱力學課程之後對物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找到了他研究方向,並開始了理論物理的學習與探索。這段期間,奧本海默在一位著名實驗物理學家珀西∙布里奇曼(Percy Bridgman)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他刻苦專研,投入了大部分精力在實驗室中進行試驗。老師布里奇曼對他影響非常大,奧本海默不僅從他身上學到了物理知識,而且從他身上體會到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的魅力所在。

1926年,22歲的奧本海默從哈佛大學畢業,隨後來到歐洲大陸繼續深造。他來到了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在實驗物理學家J∙J湯姆遜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沒過多久,天資聰慧的奧本海默就取得一些顯著的進展,於1926年5月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振動—轉動譜帶的量子理論》的量子理論論文。過了兩個月,又發表另一篇名為《關於類氫原子的連續態躍遷》的論文。奧本海默深究量子理論,發表了兩篇自己論文,展示出自己在理論研究方面的才華,得到馬克思∙波恩的讚賞,邀請他到哥延根進一步做實驗研究。1927年,奧本海默發表了題為《論連續光譜的量子理論》的博士論文,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這篇論文後來在《物理雜誌》上用德文發表。1929,奧本海默選擇回美國任教,去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助理教授。在奧本海默不懈努力下,伯克利逐漸成為著名的理論物理研究中心。1943年開始是奧本海默人生當中重要時期,他受委託擔任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主任,執行曼哈頓計劃。

2. 曼哈頓計劃之奧本海姆的沉浮——曼哈頓計劃前與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全世界捲入了一場殘酷的世界戰爭當中。1939年8月,美國一些科學家(西拉德等人)對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提出了建議,表達了對戰爭局勢的擔憂,提出如果法西斯提前先製造出原子彈,那造成的危害不堪設想,主張認為美國應搶在法西斯德國前面首先製造出原子武器來,趕在前方,防止人類遭到毀滅性打擊。於是,1942年,美國總統正式提議將子彈的研製才被納入美國國家計劃。「曼哈頓計劃」是美國和其盟國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針對納粹德國實施的製造原子彈計劃。這一計劃與1941年夏天開始組合策劃,1942年奧本海默受命組建」曼哈頓計劃「中的主要實驗室——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1943年3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主任。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目的就是設計和組裝原子彈,但是,實驗室在成立之處並無太大進展,除了關於鏈式反應的一些基本概念外,其他很多工作如裂變物質能否大量分離,原子彈如何引爆等等,這些都是不確定的。要把原子彈核裂變所提供的理論上的可能性真正變成軍事上可靠易行的原子能武器,其間必須客服理論、方法、材料、以及技術工藝的種種難題,這無疑對人類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這些只能從理論上進行預測,能否抓住問題的關鍵是實驗室工作成敗所在[2]。

正是奧本海默的到來,實驗研究有了很大發展。他憑藉著個人領導才能,不論是不是他所熟悉的領域,他都能很好地領會別人的思想,抓住問題的核心,並帶領科技人員進行討論研究,最終原子彈試爆成功。於1945年8月6日、8月9日,美軍分別對日本重要軍事基地廣島和長崎各投擲了一顆原子彈,這兩顆子彈迅速改變太平洋戰場局勢,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雖然說奧本海默在這一時期並沒有太多實際性的科學或技術貢獻,但是他發揮了自己的才能,組織和管理整個大項目,發揮了對科學和技術的指導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作用對全局來說,比具體的科學成果更重要。奧本海默作為曼哈頓工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負責人,成功帶領團隊試爆了人類第一顆原子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被世人稱讚,他也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就在1945年8月,美軍先後對日本的廣島、長崎首次使用了人類史上最大殺傷武器——原子彈,重創了日本軍方,同時也給無辜的日本民眾帶來了慘重的傷亡以及爆炸後的嚴重後果。當奧本海默看到這一幕他的良心遭到巨大的遣責,他曾不斷反思自己,在一次與總統對話中他說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1945年年底,奧本海默積極投身於起草「Acheson Lilientha1報告」,該報告提出了一個建議:採取嚴格實施對原子能的國際監督,避免某個國家在戰爭時採用殺傷力極強的原子武器,為了更好的維護世界和平穩定,阻止國家研製核武器對他國進行核武器威脅。而此時,美國政府卻開始計划進行研製更具有殺傷力的氫彈核武器。奧本海默對氫彈研製時持反對態度的,但這並沒能成功阻止,美國政府已經決定由泰勒擔任氫彈研製工程。奧本海默很失望,意識到自己已經不能改變局面了。因此,他拒絕了出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諮詢委員會會主席的職責,而正因此他遭受聯邦調察局和安全部門調查。1953年,奧本海默被美國政府實施調查,理由是他有左傾傾向,對共產主義抱有幻想。還有一個理由是奧本海默反對研製氫彈,阻礙了氫彈研製進程。但這些都是站不住腳的理由,第二年6月份,調查結果出來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認為奧本海默是一個忠誠的美國公民,但其政治立場不可靠,作為政府高級顧問,沒有大力支持氫彈的研製,免除了了他的重要職位。奧本海默不能再擔任原子能委員會顧問一職,同時剝奪他的安全許可證,也剝奪了他的一項重要權利(接近國家機密文件)[3]。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不幸遇刺,約翰遜總統接任總統職位,授予了奧本海默核物理研領域的最高榮譽——費米獎,但最終還是沒能恢復他的政治和個人名譽,安全特許權也一直沒有被恢復。帶著不被信任與遺憾,晚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奧本海默於1967年2月18日因喉癌與世長辭,一顆巨星從此隕落。

3. 奧本海默沉浮之科學與政治關係

科學技術不僅是第一生產力,深刻影響著人們方方面面。科學技術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一套知識理論體系,發展成為一種人們對自然改造、對自身認識、對社會的認識的一種方法論,對社會的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為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動力。這種推動力是永不停息的、源源不斷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促進了政治文明不斷向前進步。科學技術給政治文明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精神力量,這是一種動力,推動政治發展。同時,科學技術也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存在著,作為社會存在一員在社會政治當中得到表現。

隨著社會日益發展,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改變了人們思維方式,人類的歷史在向前不斷地進步。當今世界,人們對政治的看法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對政治的理解不斷加深,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充滿創新的新型政治形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科學和政治不斷融合,聯繫日益密切,關係不斷加深,呈現出一種相互交融發展的姿勢。進一步探索科學技術與政治文明的關係,我們可以提出一種新型的研究方向:那就是人類應從科學技術角度,研究其內在的深刻含義,結合政治發展現狀,針對科學技術與政治的關係進行深刻研究[4]。

我們以奧本海默典型案例研究分析科學與政治關係,從事件的結束至今,一直不斷有關這一事件的相關書籍或文章出現,而讓讓人們反覆研究它原因就是這一案件反映了政治哲學中的根本性的問題。

3.1科學與政治衝突

我們來分析下科學與政治的衝突關係。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政府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只有在科學上保持領先地位,才能讓國家安全得到保障社會生活得以穩定。越來越多的政府組織更加關注科學的發展與成就,科學已在處在美國的舞台中心,成為了立國之本。國家在某些決策問題上會更多地邀請科學家們參與制定,科學家們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與見解,體現出了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因此,部分科學家參與國家政治建設中去,發揮自己的優勢與影響力,在參與政治建設的過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聲望與影響,進一步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富有懷疑精神、敢於挑戰權威、勇於追求真理的科學家們在處理一些設計政治領域的事情時處理不夠恰當。如果一味追求真理、追求客觀實在,這往往與一些政客的意見是相悖的,奧本海默的案例就是一種科學家與政府之間矛盾不可調節的典型事件。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造成了一種狀況:政府的現行政策往往得不到科學家們的大力支持[5]。

奧本海默代表著科學家的利益,他在政府中扮演的科學發言人的角色。例如,二戰後某些科學家及政府繼續發展更具有殺傷力的氫彈核武器時,奧本海默分析當時世界形勢及美國國家情況,認為當前沒有必要研製氫彈,這也是作為原子能委員會委員應當堅持的意見。雖然奧本海默作為政策決策者做出了暫緩發展氫彈的決定,政府最終也採納他的意見,但這也為後面悲劇的發生埋下了一個伏筆。沒過多久,由於出現原子間諜案例,促使了杜魯門政府發展氫彈的決定,美國政府再次決定繼續發展氫彈。由於奧本海默持反對的態度,受到了多個部門的質疑,加上麥卡錫主義的興起,以及「恐共」的泛濫,最後受到了政府對他的控訴,最終導致奧本海默案件的發生。

從奧本海默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家給人類帶來和平的同時,同樣也存在著讓世界毀滅的隱患。作為科學家的奧本海默,他追求的是純粹的學科價值和科學家的良知,他深知研發殺傷力更大的核武器一旦不可控後果不堪設想。之所以加入原子能委員會,是因為他懷著熱愛科學,深知科學技術也可能被人不善利用帶來的後果,希望能控制核武器的使用。但迫害奧本海默的政治家們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們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這就造成了一種不可調和的科學與政治之間的矛盾。

事物具有兩面性,科學與政治衝突有著消極的影響,但也存在著積極的一面,我們要善於從分析事物的兩面性,一分為二看待事情。一方面,科學技術如果使用不恰當,其產生的消極的後果也是不可想像的,將會阻礙社會的給人民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若這種科學技術產生的不利影響被某些政客加以利用與控制,其消極的影響將會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科技的價值被用在非正當的政治活動中這種情況也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是一種科技與政治之間價值張力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科學技術被不恰當的利用在有悖社會的穩定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種影響是消極意義的必須加以阻止。

3.2科技對政治價值的僭越

科學技術的不合理應用帶來消極影響背離了其政治的價值,對社會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我們把這稱之為科學技術對政治價值的一種不當的僭越。這種僭越是過度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與高估了其地位,在政治建設當中出現如專家治國、科技治國等不恰當使用科學技術的情況,反映出處理好政治與科學技術的關係至關重要。同時,這也體現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地位不斷地提升,政治主體日益把科技活動納入政治管理範圍的核心,充分展現了現代科技的政治價值。目前,各國家紛紛確立科學有關的「技術立國」、「科技立國」的多種政治戰略,顯示了強烈的」科技興國「的政治思想。國家政府通過提高科學技術的地位與影響力,有利於發揮科學技術的積極影響,並進一步擴大其對社會推動的作用。同樣的,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專家獲得越多的政治權力,在政治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給科技的發展帶來政策上的優勢,但我們要時刻警惕著科技對政治價值的僭越[6]。

4.科學與政治關係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與政治的關係日益密切,隨著科技與政治的不斷交融、相互促進不斷加深,出現了一種新的政治形式——「科技政治」。世界科技大國在政治上的表現往往也很出色,同樣,擁有強政治力量的國家其科學技術水平也是世界頂尖的。「科技政治」作為一種新的政治形式將成為社會歷史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國家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政治結合起來,發揮其結合的巨大作用[7]。

        總的來說,如今社會不斷快速發展,科學與政治的關係日益密切,政治融入科學,科學融入政治已經成為其發展的趨勢。出現了」科學政治「這個新的形式,體現了科學與政治的不斷融合。

參考文獻:

[1] 張曉丹. 奧本海默生平及其科學思想[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1993(1):58-63.

[2] 牟傑. 奧本海默的科研管理及科學政治觀研究[D].  2007.

[3] 徐波, 金尚年. 奧本海默的成功和衰落[J]. 物理, 1988, 17(4):0-0.

[4] 羅騫政. 科技和政治的分裂與交融——從李森科事件和奧本海默案件看科技與政治的關係[J]. 忻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9, 025(003):98-102.

[5] 王德祿. 奧本海默案件:美國的科學與政治[J]. 世界科學, 1988(04):62-63.

[6] 徐治立, 李芬. 科技與政治的價值背離和衝突[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7(04):104-111.

[7] 高譽瑋. 淺析科學技術與政治的關係及發展趨勢[J].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2(04):91-93.

轉自: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890678/article/details/125080788

元亨利貞

《易經》乾卦的卦辭——「乾:元、亨、利、貞」 。這四個字不是一口氣就把它讀完,而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去讀。

元、亨、利、貞,四個字,每個字都有獨立的含義。也就是說乾卦是元的、亨的、利的、貞的四個現象。

當初,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周文王就用他智慧的沉思,來作《易經》的註解。「元、亨、利、貞」就是他對乾卦的研究心得。

那麼,元、亨、利、貞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分享曾仕強教授關於乾卦卦辭「元、亨、利、貞」的智慧4種解讀,從對元、亨、利、貞的概念解讀到運用元、亨、利、貞的智慧去處理社會關係,帶你領會乾卦卦辭「元、亨、利、貞」背後的深邃哲理。

1、元、亨、利、貞——自然的秘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為健,乾卦取天之象,健是天的特性,君子應當效仿天行健的特性,自強不息,永不停歇。

從自然現象來看,元、亨、利、貞就是春夏秋冬的交迭更替,周而復始,循環往複。任何生命都要經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

元,元始的意思,代表春天。春天,萬物開始發芽,開始生長。因此,春是生髮的季節,是元。

亨,是亨通的意思。夏天,萬物成長起來了,變得茂盛,亨通暢達起來了。

秋天開始有收穫,叫作利。「利」字就像一把刀在割成熟的農作物。

冬天要把收割來的東西藏起來,第二年才會有新的種子。如果冬天把收回來的東西全都吃光,連種子都沒了,來年春天靠什麼去播種?因此,冬天叫作貞,貞下起元,春天又要來了,生命又要進行一次新的輪迴。

因此,元、亨、利、貞配以春夏秋冬,四季交迭更替,生命循環往複。

這是元亨利貞投射到自然中的一種現象,那麼投射到人生成長里,又會是怎樣的一種解釋呢?

2、元、亨、利、貞——人生成長的智慧

如果把元、亨、利、貞配以人生,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慎始,亨通,和諧,守貞,貞下起元。

(1)慎始,謀定而後動

一個朝代開始的第一年叫元年,一年的開始叫元旦,中國人造出來的最古老的神叫元始天尊,元,開始的意思。

告誡我們做事要慎始,慎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隨便開始去做任何事情,要事先盤算盤算。我們都知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我們不知道謀定而後動。如果沒有謀定就動了,怎麼會有良好的開始呢?

元,並不是我們草率的認為,開始就是良好的。開始之前要有一段準備時間,要找合適的人,大家盤算盤算,計劃計劃,去測試測試,才能開始,才會有好的開端。

(2)亨通,固本培元,才會亨通

亨,亨通的意思。亨是從元來的,沒有慎始怎麼可能通達呢?隨隨便便開始,最後肯定是一塌糊塗。元能不能亨,關鍵看我們元做得好不好,固本培元,把元做好,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和諧,獲得的利益要正當合理,公平分享

亨通以後就會獲利。但利不是利益,不是利潤,也不是好處的意思。孔子《文言傳》里說:「利者,義之和也」,「利」就是和諧的意思,是指獲得的利益要公平地分享,要合理、公正,才會和諧。

乾卦,立天之象。我們從天的運行中就可以體會到:天,是大公無私的。但天是公正,並不是公平。天,公正無私,這個地方下雨那個地方就乾旱,並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雨露均沾。

所以我們人在獲得利益後,要公正無私地分享,並不是說要公平地與人分享。為富要仁,人有了財富之後,還要幫助社會,懂得這個道理自然就和諧了。

(4)貞,貞下起元,有個更好的開始

貞是一切的關鍵,是一個人不可隨意改變的根本,如貞操。很多人聽到貞操一詞會覺得很傳統,在古時,貞就是貞操的意思。貞操就是固正的操守,固就是很牢固,很正,永遠一個樣,不會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老天就是在檢驗我們貞不貞,貞了,就貞下起元,有個更好的開始,從下卦進入上卦。不貞,下卦就完了,根本沒機會走到上卦。

元、亨、利、貞四個字就把人生成長的智慧講透了:人一定要慎重開始,只有慎始才能夠亨通,亨通後便會獲利,但我們獲得的利益要正當、合理。名利雙收後,我們也正直,要守貞,堅守做人固定的操守,不能一時得意,走偏了。

3、元、亨、利、貞——君子四德

除了以上兩種對元、亨、利、貞的解釋,《文言傳》中,孔子解釋「元、亨、利、貞」為君子四德,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孔子把元、亨、利、貞視作一個君子為人處事要行的四德,那我們如何運用元、亨、利、貞來處理社會關係呢?

(1)元者,善之長也

元,開始的意思。如人一出生的那口元氣,一口氣上不來,有再大的本事都沒有用。可見,元氣是很重要的,

「元者,善之長,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元始在人於仁,一個人要仁,一開始就要憑良心,要堂堂正正,才叫作元,才會亨通暢達。反之,一個人沒良心,有再大的本事也都沒有用。

德行定終生,道德良好才是一個人成為一個君子的基礎。

(2)亨者,嘉之會也

嘉就是美的意思,會是聚集的意思。「亨者,嘉之會也」, 大家在一起互相照顧、互相幫忙、彼此尊重,自然就會亨通。

「亨者,嘉之會也」,也告訴我們天底下有各式各樣的東西,我們要互通有無,貨物要流通,錢財要流通,不能囤積居奇,任何東西自己一個人獨吞,那樣就不會亨通,就會開始爭奪了。

(3)利者,義之和也

義的意思就是適合不適合,適宜不適宜,合理不合理。義能夠很合理,大家就比較和諧。

利是老天對我們最大的考驗。一個人賺錢並不可恥,賺錢是可愛的,但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怎麼用錢,會用錢才是智慧。

所以,一個人有錢了,一定要想辦法去跟大家分享,去照顧那些比較窮困的人。一個人把資源都囊括到自己家裡面來,利就不能和,大家就不能和諧了。

(4)貞者,事之干也

利關不破,則得失驚之。想要經受住利關、名關重重考驗,保持恆久的正直,貞就成為重要一德。

貞者,事之干也。也就是說經得起利的考驗的人就叫貞。貞就是一個人賺了錢,還能規規矩矩,不要因為財大氣粗,得意忘了形。

錢財是工具,不是目的,目的要看正不正。所以我們一直講做人要正直,而且要持久,正直一分鐘,正直一天,正直三年都沒什麼用。一個人行得正,好似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不管環境如何變化,他都不被社會的染缸污染。

但正直不是說一個人一絲不苟,樣樣都很守規矩。《道德經》里講:「曲則全,枉則直」,君子為人處事要智圓行方,曲中求直。貞就是告訴我們自己很正直,但是也會替別人著想,會外圓內方。

舉個例子:

很多人認為有話要直說,不拐彎抹角的人很正直。但一個人說話不管別人有什麼反應,那不叫正直,叫目中無人。

中國人一聽直話,就火大,就聽不進去。作為君子行事,不妨稍微婉轉一點,轉個彎,對方就能聽進去了,就有效了,就安全了。

元、亨、利、貞,君子四德。只有正確理解每個字為微妙含義,才能像君子一樣坦蕩蕩,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適時調整,凡事不會太滿,都會做得遊刃有餘。

4、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

如果把元、亨、利、貞對應儒家五常,那就是仁、義禮、智、信。

(1)元就是仁

種子好,長出來的東西就好,種子不行,再怎麼努力耕耘,還是不行,選種很重要。好比一個人,仁心很重要,有了仁心,才會去照顧關心其它人,然後辦事就會很順利,很亨通。

所以說,元就是仁心,是一開始要重視的那個元。

(2)亨就是義跟禮

一個人有禮有節,處處都合理,就很亨通。禮是一般人能看得見的,做人要有禮貌,做事情要重視禮節,禮要有節制,而義即合理不合理,只能是心中有數,外面看不見。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一個人只要不學禮,就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什麼事情都辦不通。

(3)利就是智

利益當前的時候,我們要用理智來判斷該要不該要,能要不能要,要了以後能不能無咎。如果不能理智判斷,要到不該要的時候,自己的心就開始不安了,晚上睡不好,白天臉色不對,眼睛也沒有光亮,看到人就好像怕人家看見一樣,就低頭,可見這種「要」到最後都是後悔的。

(4)貞就是信

人家對你信不信,就是看你正不正。你正,就算他覺得不公平,也覺得你有你的道理,也還是會擁護你。你不正,就算你對人家再好,人家都會懷疑你是不是又要利用他做什麼事情,他會怕,會躲得遠遠的。所以信就是我們自己給人家的印象正不正。

所以,從貞中我們就能讀懂:元、亨、利是自然給的,只有貞是人為的,人跟動物的不同就在貞與不貞。一個人最了不起的不是控制別人,不是教導別人,而是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而影響力的發揮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任何一個人,只要行得正,只要得到大家的信任,都可以發揮相當的影響力。

元、亨、利、貞四個字雖簡短,但智慧無窮大。它不僅僅是天之四性、地之四時,更蘊含我們為人處事的智慧和規律。讀懂這四個字,你會更好的理解乾卦的精髓。

轉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52207

有空要多看看格鬥比賽

《孫子兵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基礎以《孫子兵法》原文為主,然後實踐這塊,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實踐以及觀察他人的實踐經歷來入手。

自身的實踐我就不說了,就是要多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靈活地運用,使自己的大腦形成肌肉記憶,等遇到事情的時候,就可以憑直覺直接做出判斷和反應。

觀察他人的實踐經歷,也就是從他人的經歷中總結出經驗教訓,讓自己吸取教訓。比如說如果想把《孫子兵法》運用於戰場,就要多研究先前的作戰案例;如果想把它運用於商場,就要多分析一些商戰的案例。我在這裡推薦大家看體育中的格鬥比賽,從雙方對戰的過程中去體會《孫子兵法》的攻守微妙,然後再把它擴展運用到戰場和商場。

《古惑仔》中的山雞哥說過:「談判的時候要帶上刀。」這句話絕對是真理,用在今天也屢試不爽,《孫子兵法》就是這把快刀。

天下主要是靠拳頭打出來的,我從沒聽說過誰的天下是全靠談出來的。一句話:要談,我們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要打,老子也不怕!弄不死你,也要揍你一顆牙下來!

修身,先為不可勝

昨天白天的時候,我的一個同事說感冒了。我跟他說:「當你生病的時候,你要想一想自己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對,反躬自省,然後病可能就會好了。」到了昨天下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我咒罵,我憤怒,隨後我頭就開始疼了,並且一直持續到今天下午。今天下午的時候我反躬自省,把事情想通了,突然間頭就不疼了。

當你突然把大奸大惡們做的惡事告訴某人,某人卻波瀾不驚,表現不出任何的義憤。這種人歸納起來有三種:一種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了,心似深潭,任何事情不能讓他起波瀾;第二種是對惡人們的惡行見怪不怪,內心已經麻木不仁了;還有一種是人性已經被徹底扭曲,已經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良心,成為了「瘋狗」的一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碰到第一種,要深交,這種人難得;碰到第二種,要教育挽救,讓其重燃生活的信心;碰到第三種,一定要遠離,因為這種瘋狗不分善惡,他隨時會向善良的人或者比他弱小的人發泄他內心的扭曲變態心理。這是我通過試驗和觀察得到的心理學結論。我平時也暗地裡觀察和研究這些瘋狗,因為知己知彼,這樣可以避免自己受他們的禍害以及避免自己重蹈覆轍。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須避之。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還咬他一口不成?最好的辦法就是離他遠遠的。

通過這兩天發生的事情,我也檢討了自己。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你嫉惡如仇,就會有嫉惡如仇的負面性。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們看到的事物往往都有他的另一面,或者說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可能都不是真的,有的只是對手為了讓你露出破綻進而挑撥你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警醒。

孫子兵法裡面講: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做到不被對手所打敗。等到你做到不敗了,或者說你真正做到強大了,可能不用你用多大力甚至不用力,對手就會如摧枯拉朽般不戰自敗。

所以我們的一個重要的人生目的就是要不斷的修身。用儒家的話來講: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奸大惡們的垂死掙扎,往往是充滿險惡的。羅曼·羅蘭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只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

平凡,你能做到嗎?

今天感到有些失落,想不到自己淪落到和狗搶食吃的境地。

你若不能接受平凡,老想著出人頭地,那麼將來還會碰到和狗搶食吃的情況。雲領導們就喜歡看那種投一把食,然後眾狗爭搶的場面。做人還是要清高一點,他們只是雲領導眼中的狗,你若和他們搶,不等於把自己擺到了和狗同等的位置?只會讓雲領導們看笑話,從而小看你。

你若著急想有所發揮,那麼將來你很可能會淪為他人的馬前卒,成為內鬥的犧牲品,最後兔死狗烹。老子說: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時局越拖到最後,越對你有利。無妄卦中說: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現在不可妄為妄動,要在堅守正道的過程中等待時機。

命里有時終須有:該是你的,誰也奪不走;不是你的,再爭也徒勞。你要在機會中看到危險,在危險中看到機會。你要把工作和生活當成一種修鍊,在這個過程中修鍊自己的心智,讓自己在危機和挫折中逐漸成熟。如此,你更要有平凡一生的心理準備,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持平凡心,過平凡的生活。你能做到嗎?

Manjaro安裝Fcitx5輸入法

先刪除fcitx4軟體包:

sudo pacman -Rs $(pacman -Qsq fcitx)

Fcitx5 安裝:

複製粘貼命令:
sudo pacman -S fcitx5 
sudo pacman -S fcitx5-configtool  
sudo pacman -S fcitx5-qt
sudo pacman -S fcitx5-gtk
sudo pacman -S fcitx5-chinese-addons
sudo pacman -S fcitx5-material-color
sudo pacman -S kcm-fcitx5
sudo pacman -S fcitx5-lua
  • fcitx5: 輸入法基礎框架主程序
  • fcitx5-configtool(kcm-fcitx5):輸入法配置程序(KDE桌面環境的支持)
  • fcitx5-qt: QT5程序的支持
  • fcitx5-gtk: GTK程序的支持
  • fcitx5-chinese-addons: 簡體中文輸入的支持,雲拼音
  • fcitx5-material-color:一款使用 Material Design 配色的 fcitx5 皮膚,旨在模仿 Windows 10 自帶輸入法的 UI

Nano(文件管理器)安裝:

sudo pacman -S nano

使用方法:
保存——Ctrl + O 
退出——Ctrl + X 
確定——Enter 
接下來用得到;

修改環境變數(調用Fctix5輸入法):

sudo nano /etc/environment

複製粘貼代碼:
GTK_IM_MODULE=fcitx
QT_IM_MODULE=fcitx
XMODIFIERS=@im=fcitx

按照上面講的方法進行保存,確定,退出;

重啟:
reboot

假裝努力與內驅力

我相信在我們上學期間的時候,每次的放假都會心裡去給自己安排好上午幾點要複習什麼,下午幾點要做什麼練習題,所以我們每次放假回家的時候,總會把書包裝的滿滿的,但其實我們假期期間卻未曾打開過。這時你的心裡是不開心的,你覺得你總有一些事情沒有完成,心裡總有一點悔意和遺憾;又或者是放學回到家,在趕緊的寫完作業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或者是當發覺的有家長走進卧室的時候,趕緊將小說收起;亦或是上班時間,要時刻關注著老闆、領導,讓自己去假裝很忙。

這種只是按照自己以為的方式去做,以為自己很努力,每天都很累,其實只是為了讓自己心安,只是說服自己真的努力了的一種理由吧。繁花盛開時是悄無聲息的,微風吹過時是讓人無法察覺的。真正努力的人無需去證明什麼,假裝姿態的人才會逐漸露出馬腳。

不要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無效努力與假裝勤奮,只會讓你身心疲憊;你不優秀,可能是因為你在「假裝努力」。那麼如何分辨自己是否假裝努力呢?其表現我認為有四種:

一、花費大量時間去做同一件事。對於一件小的事情,自己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很多,無疑是本末倒置;而對於一件大的事情,首先就要宏觀去把控好事情發展的形勢和方向,進而付諸努力。

二、效率極低。這是努力方式不對的表現,要掌握好事情的精髓以及如何解決的最好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神不集中。現在移動設備的流行,讓我們何時何地總是會受到它們的干擾,假如我們在工作期間,消息提醒一聲,是否會不自覺的去看手機的消息。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時間段,這個時間就是要完成什麼樣的事情,完成之後再去做其他。要集中精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只做事,不思考。現在的人們做事情,可能都只是在在追求結果,雖然這樣的心理也是正確的,但是對於過程我們也要注意,我們真正的學習是在過程中,我們要去思考,做一個智者,而不是愚者,學會善於思考。

想讓一個人擁有持續的力量,需要內驅力,內驅力是力量的源泉。內驅動會讓我們更容易成事,會讓我們永遠打敗困難。

稻盛和夫曾經在《活法》一書中把人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可燃型」,點火就著;第二種是「不燃型」,點火也著不了;第三種是「自燃型」,不用點火,自己就能燃燒。而「自燃型」人就是那些不需要外界的督促,憑藉著內驅力就能熊熊燃燒熱情的學霸們。他們不需要別人賦予他們意義,不需要從別處獲得動力,他們自己就能給自己提供燃料。因此,他們總是更容易成事,離成功更近。

有的人永遠都在戰勝困難,因為他們永遠在克服缺點、尋找辦法;有的人永遠在被困難戰勝,因為他們永遠在找借口、想退路、怨天尤人。外不能勝人,內不能克己,這樣的人能有多大出息?強大的自我驅動力,能夠帶我們戰勝一切孤獨、懶惰、拖延、矯情,哪怕天塌下來,不殺出一條血路來誓不罷休。

如何提升內驅力?

形成內驅力的行動力量是需要價值意義和行動意義兩個層面的支持的。如何讓這這兩個意義層面發揮作用,是提升內驅力的關鍵。

首先,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意義。所謂價值意義指的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身份/角色的期待。比如,我想成為一名專業的員工,或成為一個受員工歡迎的領導,這是我對職業角色的期待;我想成為一名通情達理、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這是我對自己的這個社會角色的期待。有了這個期待,能讓我們對未來的定位有一個清晰的畫像,這是我們形成內驅力的初衷和出發點。

其次,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意義。所謂行動意義指得是針對自己的價值意義,當下要完成的目標期待。比如,作為一名合格的員工,我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作為一名受員工歡迎的領導,要多與員工多交流。有了這個期待,能讓我們知道朝著哪個方向努力,能夠有一個靶子供我們瞄準,不會偏離方位。當我們找到了某一個方面的意義所在,我們才能有為之堅持的目標。所以,當我們需要在某個方面有所行動,建議先嘗試找到自己的意義層面。

說文解字——法

​祖先在創構「法」字上,其淵源頗具智慧和神話色彩。

「法」字古金文為「灋」,「灋」念「fǎ」。《字源》(約齋著,上海書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釋了古人構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豐富的想像力。「灋,這字從廌去,以代表判斷曲直的法律;又從水,是比喻其公平如水,省廌寫作法」。

《說文解字》釋為「灋,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在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先生看來,「灋」字的造字構意,源出一個歷史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里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里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里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里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里國勝訴。

這種以角觸斷罪的方法,被古人用「會意」的方法放進了「灋」字的構形之中。可見,這個「灋」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斷曲直,乃是我國古代先哲賦予「灋」字的基本涵義;二是「灋 」或許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嚮往:「灋」應該對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應該堅決除去。

後來,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徵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灋在我國古代法制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由於灋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灋」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徵,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御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誌。

春秋戰國時,楚王仿照灋的形象製成衣冠。秦朝時正式賜給御史作為飾志,後遂稱「灋冠」。據古文獻記載:「侍御史冠灋冠」(《秦會要訂補》卷十四)。「法冠,一名灋冠,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灋角形。法官服之。」(《隋書·禮儀志·七》)。漢朝時,廷尉、御吏等都帶灋冠。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正旦上司憲府》詩中就有「蒼鷹下獄吏,灋飾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送韋侍御先歸京》詩中有「聞欲朝龍闕,應須拂豸冠」的描述。

所以從古到今,違法(違反憲法)的事不要做,做了一定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轉自:https://www.jianshu.com/p/2dcbcedbb6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