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18-案有貞臣

故大道廢,(乃、於是)有仁義;(通「智」,巧詐)(將,就要)出,案有大僞;六親(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不和,案有(chù,禽獸)(同「滋」,增多;愈加);邦(朝廷,公之朝也)𨴽(mēn,把口和心關起來,意思是三緘其口,心情憋悶)亂,案有貞臣。

註解:

那大道被廢棄的時候,於是有了提倡仁義之人;巧詐將要大行其道的時候,於是有了極度虛偽之人;六親不和睦的時候,於是有了愈來愈多的禽獸;邦國朝廷三緘其口、心情憋悶的時候,於是有了固守正道之臣。

道經17-猶呵,其貴言也

太上(最上,最高),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通「侮」)之。信不足,(乃、於是)有不信。

(躊躇疑懼)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所有;一切;凡)(知覺,覺悟)胃:「我自然!」

註解:

最高明的(統治者),下面只是知道有這麼一個存在;稍次的,(民眾)親近與讚譽他;再次一等的,(民眾)害怕他;最拙劣的,(民眾)侮辱謾罵他。(拙劣的統治者因)誠信不足,於是(民眾)有了不信任。

(高明的統治者因)躊躇疑懼,其很少發號施令。等到國泰民安、功成事遂,而所有覺悟者聲稱:「我自然(是這樣)!」

道經16-沕身不怠

至虛(至:極,盡。至虛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沒有一點心機和成見的地步,用極為虛心的態度,認真、專註、客觀地體察天道)(最高的,最終的)也;守(情,性也。《禮記》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外部,外面,外貌)也。

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自然界)(比喻盛多)雲,各復歸於其(事物的本源)

歸根曰「靜」,靜是胃「復命(執行命令後回報)」,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胡亂,荒誕不合理),妄作(驚擾、恐懼不安)

知常容,容乃(公平,公正),公乃王(統治;稱王),王乃天,天乃(引導,疏導),道乃久。

(mì,隱沒)身不(懶惰,鬆懈)

註解:

消解到沒有一點心機,是最高的境界;守住性情,會表現為外部表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萬物在一旁興起,我通過這個觀察出萬物回歸(的規律)。自然界的芸芸萬物,(最終)各自回歸於其本源。

回歸於本源叫做「靜」,靜是為「復命」,復命是常識!認知常識是聰明!不知道這個常識才會荒誕,荒誕胡為令人恐懼不安。

認識(復命的)常識才能夠包容,包容才能夠公正,公正才能夠稱王,稱王才能夠應天,應天才能夠行道,行道才能夠長久。

隱沒自身但不要懈怠。

道經15-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古之善爲道者,微(通「妙」,精微,奧妙)玄達(暢達,通達),深不可(敘述)。夫唯不可志,故強爲之容。

曰:(yǔ,交往;朋黨;盟國;同類)呵,其若冬涉水;(躊躇疑懼)呵,其若畏四鄰;(鄭重,莊重)呵,其若客;(渙者,散釋之名。大德之人,建功立業、散難釋險,故謂之渙)呵,其若(同「凌,líng,冰)(shì,澤古同「釋」,解散)(喻人的天真狀態,質樸,淳樸)呵,其若(wò,木帳)(hún,古通「渾」,混濁,糊塗)呵,其若(昏暗不明)𣼥(曠,開朗,心境闊大)呵,其若浴。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靜之(通「徐」,緩,慢慢地)清,(通「安」)(可,能夠)(chóng,再,又,重新)(之,出也)餘生(倖存的生命)

(保持)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棄)而不成。

註解:

古代善於行「道」者,微妙通達,深奧的讓人不能敘述。這正因為不能敘述,那就勉強為他們描摹一下人格肖像。

即:他與人交往時小心謹慎呵,好像是在冬天涉水渡河;他決難定疑時躊躇疑懼呵,好像在害怕四周的鄰國;他處理事情時鄭重莊嚴呵,好像是赴宴的賓客(舉手投足都不敢隨便放肆);他散難釋險時順應時勢呵,好像(應時融化的)冰河;他對待他人時天真淳樸呵,好像(簡陋粗糙的)木帳;他乍看起來混濁糊塗呵,好像(昏暗不明的)濁水;他蒙受非難時心境開闊呵,好像(敞豁、空曠的)水谷。

渾濁的水在平靜後會慢慢變得清澈,安定的狀態下能夠重新慢慢煥發倖存的生命。

保持此「道」且不追求盈滿,這隻有不追求盈滿,因此能放棄盈滿而不刻意追求成功。

道經14-道紀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隱行也)」;聽之而弗聞,名之曰「(通「稀」,少有、不多)」;(mín,同「㨉」。撫,摹)之而弗得,名之曰「(平坦,平易)」。三者不可至計,故𡇯(hùn,混)而爲「一」。

一者,其上不(長遠),其下不(渺茫;遼遠;恍忽),尋尋呵,不可(說出;描述)也,復歸於無物。是胃「無(敘述,描寫)之狀,無(觀察)之象」,是胃「惚恍(迷離,難以捉摸。亦作「恍忽」)」。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持守、掌握)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是胃「道(事物的頭緒、開端)」。

註解:

用肉眼看卻看不到的,叫做「微」;用耳朵聽卻聽不到的,叫做「希」;用雙手摸卻摸不到的,叫做「夷」。上述三種情況無法探個究竟,那就混而為「一」。

這個「一」,向上探尋幽遠廣大而高不可見頂,向下探尋惚恍閃爍而深不可見底,(對於這個「一」)窮究繹理呵,不可描述啊,又把它歸結到「無」的一類事物。是為「不能敘述的狀態、不能觀察的形象」,是為「惚恍(難以捉摸)」。跟隨它卻看不見它的尾,迎著它卻看不見它的首。

掌握當今的規律,以駕馭當今的現有事物,以此來認知「道」的端始,是為「道的頭緒」。

道經13-龍辱若驚

(通「寵」,尊崇)(而)(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緊張不安),貴大(kuǎn,虞舜時陳列祭品的禮器,形如几案,引申為大位,尊貴的位置。「木」代表仁;「宀」是寶蓋頭,意為地位加身;元為頭,首。合起來就是因為有仁德而被授予首領的尊貴地位)(品格,修養)

(古同「訶」,譴責,責問)胃龍辱若驚。龍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龍辱若驚」。

何胃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爲吾有身也;(待,等到)吾無身,有何梡?

故貴爲身於爲(掌管;治理)天下,(如此;這樣的)可以𨒙(託的異體字,委任)天下矣;(珍惜,愛惜)(依,按,憑)身爲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註解:

受寵或者受辱都會感到緊張不安,重視大位如同重視自已的品格(品質性格)。

(有人)譴責說(我)受寵或受辱時都感到緊張不安(而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寵辱不驚)。受寵是因為(我)謙下,得寵會感到緊張不安,失寵也會感到緊張不安,是為「寵辱若驚」。

為什麼說重視大位要像重視自己的品格一樣?我所以擁有大位,是因為我有品格;等到我沒有了品格,哪有什麼位(德不配位)?

那重視修養品格並運用到治理天下,如此就可以委任天下了;愛惜並憑藉自己的品格去治理天下,你就可以寄予天下。

道經12-爲腹不爲目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xī,乾枯的田)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違背),五味使人之口(差錯,失誤),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聲人之治也,(求取;謀求)(比喻內心深處)不爲目,故去(pí,古同「疲」,累)耳此。

註解:

各種美色使人眼睛目光炫亂,沉湎於縱馬狩獵使人心變得狂暴,難得的財貨使人行為違背道德,各類美味使人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各色妙音使人聽不到危險的聲音。

因此遵道而行的人治理(天下),謀求(滿足人們)內心深處的需求而不謀求聲色浮華,那就去除疲累聽從此言。

道經11-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sà,三十)(連結車輞和車轂的直條)同一(gǔ,車輪中心),當其無,有車之用也。𡑋埴(𡑋通「埏」,shān,用水和土;埴,zhí,黏土;和泥製作陶器)爲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表目的或結果等)爲利,無之以爲用。

註解: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車輪的同一中心,當車輪中空,就有了車的作用。和泥製作陶器,當陶器中空,就有了陶器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當房屋中空,就有了房屋的作用。

那「有」提供了便利,「無」發揮了作用。

《智囊全集》語錄(上)

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人各以類相通,述《詩》、《書》於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誤國也。

聖人達人之情,故能盡人之用。

以智強愚,愚者不解;以智角智,智者不服。

今世密於防奸而疏於求賢,故臨事遂有乏才之嘆。

帝者之臣,師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賓也;危國之臣,帥也。

容小過者,以一長酬;釋大仇者,以死力報。唯酬報之情迫中,故其長觸之而必試,其力激之而必竭。彼索過錄仇者,豈非大愚?

人不必待仕官有職事才成功業,但隨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也。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舍其細而全其大,非弘智不能。

道經10-能毋以知乎

(記載,寫在一定的冊頁里,有鄭重的色彩)營魄(魂魄。古代認為魂是陽氣,構成人的思維才智。魄是粗糲重濁的陰氣,構成人的感覺形體。魂魄【陰陽】協調則人體健康。人死魂【陽氣】歸於天,精神與魄【形體】脫離,形體骨肉【陰氣】則歸於地下。魂是陽神,魄是陰神)(持守)一,能毋離乎?(tuán,聚結)氣至柔,能嬰兒乎?(同「修」)玄藍(玄指黑色,又有深、厚的意思;藍指用靛青染成的顏色,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玄藍就是青,也稱玄青,即深黑色。引申為愈演愈烈的黑暗之心),能毋(疵,病也)乎?愛民栝(guā,箭末扣弦處,引申為「勤勉不懈」)國,能毋以(通「智」,巧詐)乎?天門(人的心)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謂通曉事理),能毋以知乎?

生之、(養育)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

註解:

記載中的魂和魄持守一,能夠做到不分離嗎?聚結陰陽二氣以致柔和,能夠做到像初生的嬰兒一樣(柔和)嗎?修身養性以消除妄欲邪念,能夠做到沒有一點瑕疵嗎?愛護民眾、勤勉治國,能夠做到不憑藉巧詐嗎?起心動念處,能夠做到為雌守靜嗎?明白並通曉事物的道理,能夠做到不自以為有知嗎?

生成了、養育了,生成而不佔有,統領而不主宰,是為「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