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WordPress 創建 HTML 站點地圖頁面

WordPress HTML 站點地圖是 SEO 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網站訪問者提供了用戶友好的導航,並為網頁建立了清晰的結構。為 WordPress 站點創建 HTML 站點地圖的最簡單方法是安裝插件。

一、安裝 WP Sitemap Page 並激活插件。

二、前往儀錶盤 -> 頁面 -> 新建頁面在 WordPress 網站上創建一個新頁面。要將 WordPress 站點地圖添加到現有頁面,請選擇頁面部分下的頁面。也就是說,我們建議您創建一個新頁面。

三、以插入「簡碼」的方式添加 HTML 站點地圖代碼:[ wp_sitemap_page ]:

四、單擊發布, WordPress HTML 站點地圖將在您的網站上可用。

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

市場是由某種物品或服務的買者與賣者組成的一個群體。買者作為一個群體決定了一個產品的需求,而賣者作為一個群體決定了一種產品的供給。

競爭市場:有許多買者與賣者,以至於每個人對市場價格的影響都微乎其微的市場。

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為了達到這種競爭的最高形式,一個市場必須具備兩個特徵:(1)可供銷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2)買者和賣者人數眾多,以至於沒有任何一個買者或者賣者可以影響市場價格。由於完全競爭市場上的買者與賣者必須接受市場決定的價格,所以他們被稱為價格接受者。

一些市場只有一個賣者,並且由這個賣者決定價格,這樣的賣者被稱為壟斷者。

一種物品的需求量是買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該種物品的數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的價格上升,對該物品的需求量減少;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對該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表:表示一種物品的價格與需求量之間關係的表格。

需求曲線:表示一種物品的價格與需求量之間關係的圖形。

需求表是表示每種價格水平下的需求量的表。根據需求表畫出的需求曲線表示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如何隨其價格變動而變動。由於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因此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市場需求曲線表示在所有影響消費者想購買原數量的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一種物品的總需求量如何隨該物品價格的變動而變動。

使每一種價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增加的任何變動,都會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我們稱之為需求增加。使每一種價格水平下的需求量減少的任何變動都會使需求曲線向左移動,我們稱之為需求減少。

影響買者的變數:價格、收入、相關物品的價格、愛好、預期、買者的數量。

正常物品: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或收入減少引起需求量減少的物品。

低檔物品: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減少或當收入減少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替代品: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增加或一種物品價格下降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減少的兩種物品。

互補品:一種物品價格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減少或一種物品價格下降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增加的兩種物品。

供給量:賣者願意並且能夠出售的一種物品的數量。

供給原理: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供給量增加;一種物品價格下降,該物品供給量減少。

供給表:表示一種物品的價格與供給量之間關係的表格。

供給曲線:表示一種物品的價格與供給量之間關係的圖形。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是因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價格越高意味著供給量越多。

市場供給是個人供給之和。

使每一種價格水平下的供給量都增加的任何一種變動,都會使供給曲線向右移動,我們稱之為供給增加。同樣,使每一種價格水平下的供給量都減少的任何一種變動,都會使供給曲線向左移動,我們稱之為供給減少。

影響賣者的變數:價格、投入品價格、技術、預期、賣者的數量。

均衡:市場價格達到使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時的狀態。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於一點,這一點被稱為市場均衡。

均衡價格:使供給與需求平衡的價格。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價格被稱為均衡價格。

均衡數量:均衡價格下的供給量與需求量。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數量被稱為均衡數量。

均衡價格時,買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物品量正好與賣者願意並且能夠出售的數量相平衡。均衡價格有時也被稱為市場出清價格。因為在這一價格水平下,市場上的每一個人都得到了滿足:買者買到了他想買的所有東西,而賣者賣出了他想賣的所有東西。

過剩:在現行價格下,供給者不能賣出他們想賣的所有物品。過剩有時也被稱為超額供給的狀態。

短缺:在現行價格下,需求者不能買到他們想買的所有物品。短缺有時也被稱為超額需求的狀態。

在大多數自由市場中,由於價格最終要變動到均衡水平,所以過剩和短缺都只是暫時的。實際上,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因此被稱為供求定理:任何一種物品的價格都會自發調整,使該物品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

供給曲線的移動被稱為供給變動,而需求曲線的移動被稱為需求變動。沿著一條固定供給曲線的變動被稱為供給量的變動,而沿著一條固定需求曲線的變動被稱為需求量的變動。

經濟是由許多從事各種相互依存活動的人組成的群體。用什麼來避免分散決策陷入混亂呢?用什麼來協調千百萬有不同能力與慾望的人的行動呢?用什麼來保證需要完成的事情實際上能夠得以完成呢?用一個詞來回答,那就是價格。

德經62-道者,萬物之注也

道者,萬物之(附著;安放)也,善人之(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王,統治天下,稱王;呆,同「保」,戰國六國文字和《說文》古文「保」,省「人」,保佑、保護)也,不善人之所也。

美言可以(求取),尊行可以(讚許;附和)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通「拱」,斂手也;雙手相合,臂的前部上舉,以示恭敬 )之璧以先(通「駟」,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馬,不若(就坐)(奉上;呈上)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通「為」,因為)求以得,有罪(仰賴、憑藉)免與!故爲天下貴。

註解:

道,是天地萬物的寄託,是善人統治天下的佑護,也是不善人之所以能統治天下的佑護。

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自己想求取的,尊貴的行為可以讓自己見重於人。人群中的不善之輩,為何拋棄呢?

所以在立天子、封三公的時候,雖有拱之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不如坐下來呈奉「道」(給他們)。

自古以來之所以重視此「道」是為什麼呢?不正是因為求它佑護可以得到滿足,有了罪過可以憑藉它得到赦免嗎!所以為天下所重視。

德經61-大邦者下流也

大邦者下流(河流的下游)也,天下(取用)(雌性,與「牡」相對),天下之(來往、往來相好)也。

牝恆以(通「靜」,淑靜,溫柔文靜)(克制)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

大邦(因為,由於)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培養;培植)人;小邦者,不過欲(參加,加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爲下。

註解:

大國要像居於河流的下游那樣,對天下其它的國家要採取雌柔的方式,對天下其它的國家要採取友好往來的方針。

(雌雄相爭的時候,)雌性常常以溫柔文靜克制雄性,是因為雌性溫柔文靜,所以(我們)應當採取謙下(即謙遜,屈己待人)的態度。

大國因為對小國謙下,則可以取得小國(的尊敬和歸附);小國因為對大國謙下,則可以取得大國(的包容和庇護)。所以有時是大國對小國謙下以取得小國(的尊敬和歸附),有時是小國對大國謙下而取得大國(的包容和庇護)。

所以大國,不過是想兼并小國或培養小國;小國,不過是想參加大國或事奉大國。(通過「謙下」)這都可達到自己的目的,大國尤其應當謙下。

相互依存性與貿易的好處

絕對優勢:一個生產者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如果生產者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較少,就可以說該生產者在生產這種物品上有絕對優勢。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比較優勢: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如果一個生產者在生產X物品時放棄了較少的其他物品,即生產X物品的機會成本較小,我們就可以說,他在生產該物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專業化和貿易的好處不是基於絕對優勢,而是基於比較優勢。當每個人都專門生產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物品時,經濟的總產量就增加了,經濟蛋糕的變大可用於改善每個人的狀況。

對從貿易中獲益的雙方而言,他們進行貿易的價格在兩種機會成本之間。

裁縫不想製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購買。鞋匠不想縫製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縫縫製。農民不想縫衣,也不想製鞋,而寧願僱用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他們都知道,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應當把他們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鄰人有優勢的方面,而以其生產的部分物品或者說是以部分物品的價格,購買他們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在國外生產而在國內銷售的物品稱為進口品。在國內生產而在國外銷售的物品稱為出口品。

比較優勢原理說明,每種物品應該由生產這種物品機會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

比較優勢原理表明,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德經60-德交歸焉

治大國若(通「烹」,煮也)小鮮(小魚)

以道(通「蒞」,治理;統治;管理)天下,其(指裝神弄鬼的人)(不可思議的,特別希奇的)。非其鬼不(靈驗)也,其(心思,心力,注意力)不傷人也;非其(申,束身也。約束)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一齊,同時)歸焉。

註解:

治理大國如同烹小魚。(治理一個大國就像烹小鮮一樣,那怎樣順利地烹小鮮呢?第一、謹慎行事。治理大國如同烹飪小鮮,需要小心翼翼,不可輕舉妄動。政策制定和執行要慎重,避免因急躁或魯莽的行為導致社會動蕩;第二、溫和治理。烹飪小鮮時不宜用猛火,要掌握火候,把握時機,大火要不得,要慢火文火。同樣,治理國家時要心平氣和、不要急躁浮躁,也不宜採用過於激烈或極端的手段。應該採用溫和的政策,使民眾能夠在和諧安定的環境中生活;第三、保持穩定。烹飪小鮮時頻繁翻動會導致魚碎,治國頻繁變動政策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因此,政令不要朝令夕改,領導者不要隨意說話,尤其不能顛來倒去,政策應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第四、順其自然。因為是小鮮,所以不能加太多油、味精、鹽、糖等調料,烹飪時要順應其自然屬性,不宜過多干預。治國同樣要順應國情民意,不可強行推行與民情不符的政策,不要在治理中隨意加入個人的意志,不要添加太多個人私慾的東西;第五、以民生為本。烹飪小鮮是為了讓人享用美食,治理國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民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治國要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第六、智慧與耐心。烹飪小鮮需要耐心和智慧,治國同樣需要具備高度的智慧和耐心,才能夠處理複雜多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總的來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無為而治。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要違背這個「小鮮」的本性去為,不要瞎為,不要妄為,不要胡為;統治者應該盡量減少干預,讓國家和民眾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去發展,才能得以實現自然平衡和社會和諧。)

用「道」統治天下,那些裝神弄鬼的人(陰)就不顯得神秘了。不是裝神弄鬼的人手段不靈驗了,而是裝神弄鬼的人的心思不用在傷害眾人了;非但裝神弄鬼的人約束自身不再傷害眾人了,有道德的統治者(陽)也(會因為害怕失去權力而)不傷害眾人了。這兩者都不再互相傷害或傷害眾人了,從而一齊重新回歸到以德相交的和諧時代。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經濟學家研究經濟的方法與物理學家研究物質以及生物學家研究生命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先提出理論,再收集數據,然後分析數據,以努力證明或批駁他們的理論。

作為科學家的經濟學家:

一、科學方法:觀察、理論和進一步觀察。

二、假設的作用。

三、經濟模型。

循環流量圖模型:一個說明貨幣如何通過市場在家庭與企業之間流動的直觀經濟模型。

經濟由從事許多活動——購買、銷售、工作、僱傭、製造等——的千百萬人所組成。

企業用勞動、土地和資本(建築物和機器)等投入品來生產物品和服務。這些投入品被稱為生產要素。

生產可能性邊界模型:表示在可得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一個經濟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各種組合的圖形。生產可能性邊界表明該經濟所生產的產品——在這個例子中是汽車和電腦——的數量組合。該經濟可以生產該邊界上或以內的任何組合。在既定的經濟資源條件下,該邊界以外的各點都是無法實現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各點的斜率代表用電腦來衡量的生產汽車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隨著這個經濟生產兩種產品的數量的變化而變化。

一個經濟可以用它所擁有的資源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及以內的任何一點進行生產,但它不能在這條邊界以外的任何一點進行生產。

如果一個經濟從它可以獲得的稀缺資源中獲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東西,我們就稱這種結果是有效率的。

生產可能性邊界表明了如何用另一種物品來衡量一種物品的機會成本。

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如何在特定市場上相互交易。宏觀經濟學研究影響整體經濟的力量和趨勢。

實證表述指試圖描述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觀點。規範表述指試圖描述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觀點。當經濟學家做出規範表述時,他們的行為更像是政策顧問而不是科學家。

經濟學家意見分歧的原因:一、科學判斷的不同;二、價值觀的不同;三、感覺與現實。

德經59-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愛惜),夫唯嗇,是以(通「早」)(實行;施行),蚤服是胃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表示領有或具有)(古代王、侯的封地);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根固(dǐ,根本;基礎。後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長生、久(治理,處理)之道也。

註解:

治理人群、行使天命莫過「愛惜」,且僅「愛惜」此一途,所以要及早地實行,及早實行就是重視積德。

重視積德則沒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沒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則不知他(能力)的極致所在。不知道他(能力)的極致所在,就可以領有國家。領有國家之母(道),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是為深入紮根使穩固基礎,是(國家)長期得以生存、永久得到治理的方法。

德經58-𢢸福相倚

(通「政」,政治,政事)𨵆𨵆(qì,系,拴;約束;羈絆;拘囚,加上外面的門,就是把人們約束在家裡),其民(zhūn,困難)屯;其正察察(清晰、明察、嚴厲、苛刻的意思),其邦(分決)夬。

𢢸,福(於)(這,此)(隨著,和著);福,𢢸之所(潛藏;埋伏)。孰知其極?其無(恰巧、剛好)也。

正復爲(奇,異也),善復爲妖;人之𢘻(心惑也)也,其日固久矣!是以(人的品行端正)而不(斷絕、捨棄),兼而不刺,(直,正見也——《說文》,意為有正確的見解)而不(繩索,系牲口的韁繩,引申為拘束限制),光而不(目不正,斜視)

註解:

(統治者)其政治多約束管控,其民眾就會生活艱難;(統治者)其政治多苛察嚴厲,其國家就會分崩離析。

禍患,福祉於此中伴隨;福祉,禍患於此中潛藏。誰能夠知道災禍和福祉這兩者的轉化點在哪裡呢?它沒有一個恰好的轉化點。

正常還原為異常,善良還原為妖邪;人們的迷惑,已經有由來已久了。所以我們要品行端正而不自暴自棄,兼容而不尖銳,有正見而不拘限,光明而不偏斜。

德經57-以無事取天下

(合乎法度、規律或常情)之邦,以(jī,不規則的,不正常的)用兵,以無事(順其自然,不妄生事端)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更加;越發)貧;民多利器,而邦家(通「滋」,益,更加)(古同「昏」,世道混亂、黑暗);人多(通「智」,如: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淮南子·覽冥》。註:「智故,巧詐也。」),而(多麼,表示程度)(事;事情)茲起;法(典章制度)(同「彰」,彰明),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糾正;改正,匡正),我無事而民自(包容很多的),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註解:

以正道治國,以詭道用兵,以不妄生事端的方式取得天下。我如何知道應當這樣做的呢?

這天下越多忌諱,而民眾(的思想和物質)越發貧困(忌諱越多,思想就越受到限制,使得民眾缺乏擺脫物質貧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進而導致要麼安貧樂道窮自在,要麼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沒有積極行動起來想辦法找出路。思想貧困進而導致物質貧困);民眾越多鋒利武器,而國家越加混亂和黑暗;人們越多巧詐,而各種邪風怪事越加興起;法令制度越加彰明(昭示),而強盜賊禍越多。

所以有道德的統治者就說:我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則民眾會自然地得到教化(從而思想不貧困);我愛好和平不折騰,則民眾將自然得到匡正(從而世道不混亂);我不妄生事端,則民眾自然包容(從而沒有那麼多邪風怪事);我希求不產生貪慾,則民眾自然淳樸(從而無盜賊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