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原文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民眾,可以讓他們按照既定的道路和方針去做事情,但不需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深層次原因或道理。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哲學和教育思想。在古代社會,知識和信息的傳播不像今天這樣廣泛和迅速,普通民眾接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因此,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時,領導者應該制定合適的政策,引導民眾去執行,而不一定非要讓每個人都理解背後的道理。這是因為,對於一些複雜的問題,普通民眾可能難以理解,而且過多的信息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困惑和混亂。

當然,這種觀點在現代社會看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當今社會,普遍認為公民應該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能夠理解和參與政治過程,這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條件下,孔子的這種思想也有其合理性和實際意義。

作惡後遺症

問人工智慧:

為什麼人有膽量做惡事,卻害怕被別人知道?

人工智慧答:

人們之所以有膽量做惡事,卻害怕被別人知道,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心理和社會因素:

  1. 道德認知差異:每個人的道德觀念和認知水平不同。有些人可能由於缺乏正確的道德教育或者道德認知扭曲,認為某些惡行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可以採取的行為。
  2. 即時滿足:惡行往往能給人帶來即時的滿足或利益,即使這種行為是短視的。人在受到誘惑時,可能會忽視長遠後果。
  3. 社會規範與法律:社會規範和法律是約束個人行為的重要力量。即使個人有做惡的衝動,但害怕被發現後受到的社會譴責、法律制裁等後果,會使他們儘力隱藏自己的惡行。
  4. 自我形象保護: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己正面形象的願望。惡行一旦被揭露,可能會破壞個人的社會形象和聲譽,導致社會關係的破裂,這是許多人所不願意看到的。
  5. 內疚和羞恥感:即使一個人在做出惡行時沒有明顯的不安,但事後他們可能會感到內疚或羞恥,尤其是當想到自己的行為可能被他人知曉時。
  6. 社會壓力: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監督的體系。個體行為受到周圍人的評價和反應的影響。一旦惡行被公開,個體可能會承受來自周圍人的壓力,甚至被社會孤立。
  7. 後果的不可預測性:惡行被揭露後可能帶來的後果是複雜和不可預測的,這種不確定性也會讓人感到恐懼。

綜上所述,人們可能因為各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因素,既有做惡的膽量,同時也害怕惡行被他人知曉。這也是為什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要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念,倡導誠實守信,反對一切形式的惡劣行為。通過教育和社會風氣的引導,可以有效地減少惡行的發生。

問人工智慧:

如何解決作惡之後的後遺症?

人工智慧答:

解決作惡之後的後遺症需要綜合個人、社會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決步驟:

  1. 承認錯誤:首先,作惡者需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地承認。這是改正錯誤和恢複信任的第一步。
  2. 道歉與賠償:向受害者道歉,並根據情況提供適當的賠償。這有助於緩解受害者的痛苦,也是修復社會關係的一部分。
  3. 接受法律制裁:如果作惡行為觸犯了法律,作惡者應當接受法律的審判和制裁。這是維護社會正義和法治的必要條件。
  4. 心理輔導:作惡者可能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來處理內疚、羞恥等情緒問題,以及改正其行為模式。
  5. 社會支持:家庭、朋友和社會團體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幫助,幫助作惡者重新融入社會。
  6. 自我反省與改正:作惡者需要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理解自己行為的根源,並採取措施改正。
  7. 積极參与社會活動: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或志願服務,作惡者可以彌補過去的錯誤,重建社會形象。
  8. 持續監督:社會和相關機構應持續監督作惡者的行為,確保其不再重蹈覆轍。
  9. 教育和培訓:通過教育和職業培訓,幫助作惡者獲取新的生活技能,提高其重新融入社會的能力。
  10. 受害者的恢復:同時,也需要關注受害者的恢復,提供必要的心理和物質支持,幫助他們走出創傷。

解決作惡後遺症的過程是複雜和長期的,需要耐心和持續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 建立專門的輔導機構:政府或社會組織可以建立專門針對作惡者改過自新的輔導機構,提供心理諮詢、法律援助和社會服務。
  • 加強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通過教育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預防作惡行為的發生。
  • 媒體宣傳:利用媒體宣傳正面典型,引導社會風氣,減少作惡行為的發生。
  • 社會互助: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幫助作惡者改正和受害者恢復的活動中,形成良好的社會互助氛圍。

通過這些措施,可以逐步解決作惡之後的後遺症,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荷校滅耳,凶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不誡,此小人之(通「副」,相稱,符合)也。《易》曰:「句校滅止,無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荷校滅耳,兇。

為什麼狗不知道自己是狗?

問人工智慧:

為什麼狗不知道自己是狗?

人工智慧答:

狗不知道自己是狗,這是因為它們缺乏自我意識的認知能力。在動物行為學中,自我意識是指個體能夠認識到自己是獨立於環境的實體,並且能夠反思自己的狀態和存在。人類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識,能夠進行自我反思和認識自己的身份。

狗等動物的大腦結構和認知能力與人類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它們主要依靠本能和條件反射來與外界互動。狗的認知能力不足以讓它們理解「狗」這個概念,也無法進行抽象思維來識別自己的種類。它們更多的是通過氣味、聲音和行為來識別其他狗或生物,而不是通過類別或物種的概念。因此,狗不具備認識到自己是狗的能力。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是來自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里的卷首語。原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通常用來形容社會、國家、民族或歷史發展過程中,分裂與統一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這句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歷史觀察,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解釋:

1、歷史循環觀: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之間往往經歷著從分裂到統一,再從統一到分裂的循環過程。這種循環可能是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權力中心的更迭。

2、矛盾與統一:分與合,本質上是矛盾與統一的體現。在分裂時期,各方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鬥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的威脅、利益或發展需求可能促使它們走向聯合或統一。然而,統一之後,由於內部矛盾的積累、權力的鬥爭或外部因素的干擾,又可能再次走向分裂。

3、社會發展規律: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某種規律性。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等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往往伴隨著分裂與統一的交替。這種交替不僅體現在國家層面上,也可能體現在更小的社會單元(如部落、族群)或更大的國際關係中。

4、文化影響:這句話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歷來重視和諧與統一,但同時也認識到分裂與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被看作是一種歷史常態,提醒人們要順應歷史潮流,同時也要努力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總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句富含哲理和歷史深度的諺語,它揭示了社會、國家、民族或歷史發展過程中分裂與統一交替出現的規律性現象。這句話不僅是對歷史的一種總結,也是對未來可能發展趨勢的一種預測和警示。

    振聾發聵的耿飈之問

    1991年,退休後的老一代革命家耿飈,重返陝甘寧革命老區,看望曾經肩戰鬥過的隴東人民。聽說耿飈要回來,好多老鄉聞訊趕來和他見面。

    但令耿飈沒想到的是,有些群眾是來找他告狀的,耿飈心情沉重。離開慶陽那天,他和縣裡領導見了面。他講了一件往事,提了一個問題。

    50年前,耿飈任參謀長、副旅長的129師385旅駐紮在這裡。有個戰士損害了群眾利益,而且比較嚴重,部隊決定按紀律槍斃。老百姓知道後,也是來了一大群人,為戰士求情。

    耿飈對鄉親們說,紀律是必須執行的。於是老百姓都跪下了,說共產黨都是好人,就饒了這個戰士,讓他戴罪立功吧!

    耿飈反覆講八路軍的紀律,但鄉親們就是不起來。最後,部隊只得接受群眾的要求。

    故事講完,耿飈激動地大聲道:「現在,我要問問今天在座的你們這些人,不管哪一個,如果犯了事,老百姓還會替你們求情嗎?!」全場鴉雀無聲……

    這就是黨史上著名的「耿飈之問」。它永遠警示: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轉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3581271/answer/3506312916

    https://www.workercn.cn/257/201603/22/160322162542179.shtml

    豈可獨斷一人之慮?

    問人工智慧:

    為什麼有的人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不能做到果斷決策?他在猶豫什麼?

    人工智慧答:

    有些人即便在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也不能做到果斷決策,這背後可能有幾個原因。

    首先,人們可能會因為「決策疲勞」而猶豫不決。在長時間的決策過程中,大腦可能會感到疲憊,導致無法有效地做出決策 。其次,聰明人往往在面對問題時會更加謹慎和多疑。他們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關鍵,但同時也可能因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而變得猶豫不決。這種現象在處理複雜問題時尤為明顯,因為複雜問題往往沒有簡單的答案 。

    另外,人類大腦在處理信息時其實存在局限性。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動動腦筋」,但事實上,大腦並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思考機器。研究表明,我們在過度使用大腦時,可能會阻礙我們施展才智。有時候,我們需要利用大腦外的資源,如身體感覺、物理空間和他人的智慧,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和決策 。

    綜上所述,人們在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不能果斷決策,可能是由於決策疲勞、對問題複雜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大腦本身的局限性所導致的。

    問人工智慧:

    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是誰說的?

    人工智慧答:

    這句話「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出自《舊唐書·本紀第三·太宗下》。在《舊唐書》中,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說的。原文是:「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體現了唐太宗對於治理國家的理念,強調在處理天下大事時,不應僅僅依靠一個人的智慧和判斷,而需要集合眾人的智慧 。

    問人工智慧:

    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對解決「決策疲勞」有什麼幫助?

    人工智慧答:

    「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強調了集體智慧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對於解決「決策疲勞」,這句話提供了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1. 分擔決策負擔:通過集體決策,可以將決策的任務和壓力分散給多人,減少單個個體的認知負擔,從而降低決策疲勞的風險。
    2. 多角度思考:集體決策可以彙集不同人的觀點和經驗,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有助於更全面地評估各種選項,減少因個人視角局限導致的決策疲勞。
    3. 提高決策質量:集體智慧有助於提高決策的質量,減少錯誤決策的可能性,這樣個體在決策時可能會感到更加自信和輕鬆,減少因擔憂決策結果而產生的疲勞。
    4. 增強決策動力:當個體知道他們不是獨自面對決策時,可能會感到更有動力和決心去參與決策過程,這有助於克服決策過程中的疲勞感。
    5. 促進學習和成長:集體決策過程中的交流和討論可以為個體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決策能力,長期來看有助於減少決策疲勞。

    總之,這句話提倡的集體決策理念能夠有效地緩解決策疲勞,通過團隊合作和智慧共享來優化決策過程。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今天早上一走進消防控制室,黃姐(黃繼紅)和魏師傅(魏楓)就跟我:「今天你一定運氣非常好,勇哥(丁志勇)一大早給你買了一瓶水。」我想著有點奇怪,昨天剛買的水,今天早上又買一瓶水,而且勇哥還沒有跟提買水的事。正納悶兒著,張經理(張明久)從消防控制室後門走進來了,讓我把消防室的一箱防毒面具和兩張桌子搬到10樓。張經理每次來消控室那都是有事的,通常都是因為領導有事相求。

    接著我和魏師傅把東西裝上拖車,從1樓的貨梯準備上10樓時,發現貨梯正停頓在14樓,頓了有一會兒,然後從14樓下行。這裡所有的電梯和設備都是全程安全可控的,這個傳達的意思是:是死,在下。待我們把東西放在倉庫準備乘貨梯下去時,看到貨梯正在上行,並且停在54樓頓了一會兒,這個傳達的意思是:上,吾死。這個就有點矛盾了:是死,在下;上,你死,那怎麼辦呢?

    對於這個疑惑,我準備卜一卦,占卜的問題是:一大早上演這一出,所求何事?

    還是採用拋銅錢法,分別得到:正正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正、正反反、正反反,然後得到一個主卦天地婦、互卦風山漸,四爻變得到變卦風地觀

    天地婦九四爻說:「有命,無咎,檮羅齒。」之前的註解是:有心在神前誓約結盟,沒有災難;謀劃延攬收納。

    此事重關重大,我擔心自己的註解有問題。這個「命」這麼解釋,我還是稍有疑惑,於是想確定一下。

    命在漢典中的解釋:命通「盟」,在神前誓約、結盟。後面舉例了一句古文:「凡我同盟,毋蘊年,…或間茲命,司慎、司盟、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左傳·襄公十一年》」這裡「或間茲命」中的「命」怎麼解釋呢?

    這時魏師傅提醒我,問我《左傳》是誰寫的?我無意識的回答說是左丘明。但是因為時間久了記得不是很清楚,於是想在網上確認一下。不知不覺的我就搜了一下「或間茲命」這個短句,並找到了這句話的來源,這句話來源於《左傳·襄公十一年》。

    原文:

    四月,諸侯伐鄭。己亥,齊大子光、宋向戌先至於鄭,門於東門。其莫,晉荀罃至於西郊,東侵舊許。衛孫林父侵其北鄙。六月,諸侯會於北林,師於向,右還,次於瑣,圍鄭。觀兵於南門,西濟於濟隧。鄭人懼,乃行成。秋七月,同盟於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諸侯。諸侯道敝而無成,能無貳乎?」乃盟,載書曰:「凡我同盟,毋蘊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或間茲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

    翻譯:

    四月,諸侯聯軍進攻鄭國。十九日,齊國太子光、宋國向戌先到達鄭國,駐軍在東門外。當天晚上,晉國荀罃到達西郊,往東進攻許國的舊地,衛國孫林父進攻鄭國的北部邊境。六月,諸侯在北林會見,軍隊駐紮在向地。又轉向西北,駐紮在瑣地。包圍鄭國,在南門外顯示軍力。又有軍隊從西邊渡過濟隧。鄭國人畏懼,就向諸侯求和。秋季七月,各諸侯和鄭國在毫地結盟。范宣子說:「如果盟辭不謹慎,必然失去諸侯。諸侯來往疲乏而沒有得到成功,能夠沒有二心嗎?」於是就盟誓。盟書說:「凡是我們同盟國家,不要囤積糧食,不要壟斷利益,不要庇護罪人,不要收留壞人。救濟災荒,安定禍患,統一好惡,輔助王室。有人觸犯這些盟約,司慎、司盟的神,名山、名川的神,各種天神,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的祖宗,明察的神靈誅戮他,使他失去百姓,喪君滅族,滅國亡家。

    於是,我確定「命」就是盟約的意思。那麼該訂立什麼樣的盟約呢?思考片刻以後,我提出了三條:「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意思是:殺人者要處以死刑,傷人者和盜竊者要受到與其罪行相應的處罰。

    對於這個盟約,你覺得怎麼樣?遵守盟約的都不會死!

    給錢!給錢!給錢!

    隨著外部和內部局勢的惡化,我感受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於是在昨天,我卜了一卦:請預測一下未來5年中國的境況?

    採用拋銅錢法,分別得到正反反、正反反、正反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正,得到本卦山天泰蓄,互卦雷澤歸妹,六爻變得到變卦地天泰

    山天泰蓄尚九爻:「何天之瞿,亨。」翻譯成白話文是:擔負天之衢道(岔道),亨通。

    看了這個卦,我決定:「離合有守,先從其志。」今後不再爭辯了!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反對,不慘和,堅持「泰蓄」。

    但是今天,又不斷地受到糾纏和騷擾,看來想置身事外是相當困難了,一切都在領導的掌握和控制之中!

    彼此也打了幾年交道了,在這幾年裡,我是精神精神備受折磨,物質物質備受打壓,你說我為什麼要跟著你干呢?好,假如說我跟從了你,那我總要圖點什麼吧?道德,你沒有;權利,你很大很多!權我不感興趣,我不要!現在只剩下「利」了,所以你可以給以利益!

    三年前,我住著110平方的房子,欠著22萬的房貸;二年前,在領導的逼迫之下,被迫東拼西湊在高位又買了個78平方的房子,總共負擔上了150多萬的房貸和借債;就在上個星期,在領導的「照顧」之下,我們把那個110平方的房子轉賣給其它人了,並被安排在「盛世江城」租了個使用面積不到60平方的房子。還真得感謝領導的隆恩,房子算是出手了……

    既然你覺得我有用,那請你給錢!如果你覺得我有大有,那請你多給錢!我早就不指望你能讓我心情愉快之類的……「巴甫洛夫的狗」中的精典應用,你已經用得是爐火純青了。現在,你可以把我當那條狗。在那個實驗中,巴甫洛夫的狗雖然經常被使用電擊,使他不去做什麼;但要想讓他做什麼,或是好好去做什麼,那也要投食物進行激勵的,是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種大道理聽不懂就算了;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種基本的人性,我們還是要懂一些的,是吧?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給錢!給錢!給錢!

    準備研究一下《馬屁經》

    昨天領導讓我們做工作滿意度問卷調查。一開始是讓大家逐個到指定地點做,但是我覺得這種方式有危險,然後以當時工作忙為由盡量往後拖延。

    為什麼不願意和他們一樣逐個到指定地點做問卷呢?因為這種情況搞不了假,往往是一個人做問卷,後面一幫人用腦機介面盯著。另外一點,我們對工作滿不滿意,用腦機介面圍觀這裡的一眾高層領導都清楚的很,還用得著多此一舉地做問卷調查?所以這個問卷調查試驗的成分要大一點!

    這還沒開始做這個工作滿意度問卷呢,我就認為不能如實作答,為什麼呢?因為去年也做了一次工作滿意度問卷調查,我全部都如實說的,結果領導暴跳如雷,自己被領導整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想想還是算了,這次再不要觸這個霉頭了!

    下班坐地鐵回家的時候,看到微信消息說可以通過手機掃碼自行做滿意度問卷了,於是才開始做了一下。一張不長不短的問卷調查,我不到一分鐘就做完了,不能多想,全部都要選擇非常滿意!100分,那是必須的!

    做完問卷調查,我心裡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心想這回總不會挨整了吧。

    沒想到今天早上起來時,大腦昏沉沉的,鼻子也堵了,又被領導給生病了……這就讓人有點接受不了!之前沒給你打滿分吧,被整!這回給你打滿分吧,又被整?!那你說我給你打滿分好啊,還是不給你打滿分好啊?此刻的我大腦一片空白……

    後來還是靜下來想了一下對策:算了,我覺得我學的什麼《易經》、《道德經》啥的都沒有啥屁用,越學越迂腐!之前沒給你打滿分被整,是因為沒拍你馬屁;這回給你打滿分被整,是因為馬屁沒拍好,歸根到底還是馬屁拍的不精啊!

    於是我在拼多多上搜了一下,看有沒有關於拍馬屁的書。結果一搜果然有,有一本叫做《馬屁經》的書映入了我的眼帘。書的封面上有一段話我比較認同:「大拍馬,大成功;小拍馬,小成功;不拍馬,難成功。拍一時,立竿見影;拍一世,功成名就!」不錯,這本書好!就它了!於是果斷地買了一本。

    買了這本書以後,我定了一個目標:努力學好《馬屁經》,爭取拍馬拍到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