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黃帝四经》

《黄帝四经》是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抄在《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书(《经法》《经》《称》《道原》)的合称。唐兰先生认为这四篇古佚书从内容上看是一部书,从思想方法上说,大体上是继承老子而加以发挥。它被认为代表了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道德经》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其作者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可以说,老子及其《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黄帝在他的四经中开篇之首,就郑重地揭示出他的法道文化思想源出于大道,是尊道而成,是依据道的法(法则、规律)而生成世间常法。他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道生法”,是他法道思想的根本和源起,信仰遵从大道而生成世间法是他创立法道思想的前提。“道法”是常法之母,常法(世间法)只有遵从大道而制定,才能“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道法”是无相(虚静)结构环境中的状态,道生法则是按照法于道以后,遵从道的规律制定的、符合大道原则的世间常法。他要求治国者“故唯执道者能虚静公正,乃见正道,乃得名理之诚”,“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黄帝四经》)。这里所强调的“唯执道者”、“虚静谨听”,既是唯道独尊,同时也是强调“虚静为用”的修身方法。只有修之身而执道,才能使世间法不离道。只有能进入虚静的修身实践者,尊道贵德才能公正无私,才能以常法维护世人尊道、畏道、顺道,从而尊道贵德。

《黄帝四经·经法》中还说:“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黄帝在这里仅用“公”、“明”、“正”、“静”、“无私”这六个字,就将修身治世的精华高度概括起来。天上的日月大公而以光明普照大地,人若能具备公心,不仅能自明自知,同时还能达到至明无所不照,就能有大功德于社会和国家。“正”,由“一”和“止”共同组成,是“抱德无离”之意,“执一以为天下牧”(《老子·德道经》)之义。德性淳厚完整的人,很容易进入虚静的修身境界而天人合一,在至静的境界中必然会成就为圣人;修身而无私者,他的后天智识必定会丰富全面;修身境界是贤人层次的人,他聪明而且行为尊道贵德;贤人至智者,就是天下人都稽首尊敬并且视为楷模榜样的人。

《黃帝四经·姓争》中说:“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倾。”这一段解释开来就是:虚空和宇宙中充盈着尊贵明亮(皇皇:高上,明亮、旺盛之义)的德性能量;但是人们如果不具备德性的品格,不符合道的法则,不规范心念和行为,那么这些能量也无法进入社会和人体之内滋养人的性命。用道所产生的法(刑)规范人的心念和行为,是天德养精神内治身国、外治社会的前提和必须的措施。没有符合道德品格的法律,不论是道法还是世间常法,都无法真实地行德于身国内和社会之中。世间的法治虽然要依照天德而制定,但是天德与人世间的法治这两者之间是父子关系(穆:古时宗庙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穆穆:端庄盛美)。人世间的法治,如果不教导人们尊道贵德,教育人们修身去主动获得天德进入心身滋养精神灵魂,那么法治制定得再怎么符合自然规律,制定得再全面仔细,刑律也将会越用越滥,最终必然颓倾崩塌。只有德治与法治主次分明,并行不悖,才能出现《诗·大雅》中称诵赞美的“穆穆皇皇”的美好景象。

《黄帝四经》中说:“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吾畏天爱地亲民”。“畏天爱地亲民”,就是黄帝法道文化思想的核心。明大道而知“畏天”,这是确保治世者能够“爱地亲民”的基础和前提。不能修身明大道,也就难以真实地敬畏大道,从而自觉地尊道贵德。私心和贪欲也就无法扼制地无限膨胀,权力就能使人变成魔鬼而不自知。修身明德知道,是使人自觉地尊道贵德,畏天克己,不敢凌驾于大道之上的根本性保证。道德教育,绝不是口头的说教,只有修身实践进行真实地体悟,才能产生真实的教育效果。修身明道尊道,才能具有圣人之心而“因民以为师”;治世者要倡导民众修身明德知道,尊道贵德,“毋壅民明”,“吾爱民而民不亡”,“毋乱民功,毋逆天时”,“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主得臣辐者王(凝聚力象车辐之聚于轴心)”,“赋敛有度则民富”,“长利国宾社稷,世利万夫百姓”等等。黄帝的法道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德道經》)的和谐观与民主治世思想。

黄帝的“畏天”思想和理念,源自于他在修身实践中的真知灼见,是一种高度自觉并且终生恪守不违的信念,不修身者根本无法正确地进行解读。黄帝在灭掉了吃人的蚩尤以后,取代炎帝治理神州。他一生披荆斩棘,开山通路,走遍华夏各地,每到一处就必定要建筑祭坛,敬拜天道,也叫作“封禅”。据孔子说,《三坟》一书中载有黄帝专题述说上天大道的内容,可惜后人弄失传了。黄帝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顺应天道,创立法道学说,以道法而生世间法,为历史上五帝时期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影响着三王时期;而且对汉代的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至汉武帝时代才突然被人为地堙灭于黄土之下。

《黄帝四经》在尘封二千余年以后,在上世纪末重现于世。他的法道思想必定会在21世纪重放光芒,造福于21世纪的东方中国。

《黄帝四经·十六经》中说:“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三,是以能为天下宗”。这一段话白话释意就是:从前有一位天下的宗主黄帝,他的资质纯朴近道(无名天地之始——《老子·德道经》),崇尚对大道的信仰。行为举止都效法天道自然,恭奉天道(象恭滔天——《书·尧典》)。慧识与智识同观于四面(并舟同行为方),辅佐德一之心的信息辨识判断,他的修为就像《老子·德道经》中所说:双足不出大门,能知晓天下之事,眼睛不看窗户之外,能通晓天道之义。神运能四达而无碍,信息反馈都自然归纳于虚静的心中。他并不因此而疏懒懈怠,还是深入慧观与智观,“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黄帝四经》)。左右之阴阳,前后之阴阳,一体而观,并且同时参予前后左右身边具体事务的实践,参和悟并举。他处下不争,谦虚谨慎,对登上高位坚持辞让再三。这也说明黄帝他是履行了“三推三让”的“禅让”仪式后,才被民主推选为黄帝。所以,他才能够成为天下的宗主。这一段记录,可以帮助我们破解“尧舜禅让”的千古之谜。

相传黄帝在乘龙归位以后,他的孙子高阳即位,就是颛顼帝。颛顼传位给帝喾,帝喾传位给尧。据《史记》所记载,尧有通神之智、高天之爱,凡事敬畏大道。孔子曾赞叹:“伟大崇高的尧啊!独尊上天为大,一心效法天道!宽广坦荡啊,人们无法形容!”《五帝本纪》上说,尧帝的仁德如天,智慧似神,同样是一位修身有明显成就者。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现的方位,来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教民众按照节令从事生产。

尧在位七十年后的一天,他问掌管四方诸侯的领袖说:“四岳,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说:“为人君者,当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们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个叫舜的人,德行出众,或许可以担此重任。”四岳看到尧的探询目光,就继续说道:“舜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是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力尽孝悌之道,使他们不走向邪路。”尧说:“好啊,我将令我的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以观舜的德性品格。”

舜是冀州人,他曾经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捕鱼,在黄河岸边做陶器。因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们都能互相推让地界;他捕鱼的地方,人们都推让好的捕鱼位置;他制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没有出现过次品。他无论住在哪里,那个地方一年就会变成一个村落,两年就会变成小镇,三年就会变成一个大都市了。尧认为舜很好,就让他担任司徒之职,于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条不紊;舜接待诸侯宾客,远方的客人就变得庄敬和悦了。最后,尧让舜到山林川泽去,遇上了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认为舜具备圣智圣德,就让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舜于是观测北斗七星以判断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时,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着他召见诸侯,协调校正四时节气,统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标准,修明五种礼仪,按照四方诸侯公、侯、伯、子、男这五种封爵,分发给他们象征瑞信的五种玉圭,并且宽减五种刑罚制度。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各地,向诸侯言传身教地讲述治国的道理。

尧帝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就没有把帝位传给他。尧说:“把帝位传给丹朱,虽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传给丹朱,虽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总不能为了一个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尧观政于舜20年后,让舜接掌天子之位,又过了28年,尧帝驾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舜治丧三年,然后将天下让给丹朱,自己避居南河。但是来朝觐的诸侯都到舜那里去而不朝觐丹朱,诉讼的人也来找舜而不找丹朱,讴歌者讴歌舜而不讴歌丹朱。舜说:“这是天意啊!”由于这样他才登临帝位治国。

尧舜治世之时,百姓自觉摄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约束,传说当时“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让路,犬无吠声,稻生双穗,夜雨昼晴”。诗人屈原歌颂这段盛世时唱道:“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其意思是:上天对一切人都是公正无私、平等慈爱的,见具有德性的人就给以扶持。古代的圣王贤君都是因为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的土地。

从黄帝开始,五帝的统治都自然承传了“唯道独尊,尊道贵德,清静修身,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孔子赞叹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回顾这段天下为公、大道昌明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文明之初是一个对大道恭敬顺从、唯道独尊、自然地信仰天道的时代,而那时代的君王德配阴阳,允恭克让,顺应天道,从而使百姓过着童真般无忧无虑的生活。

尧不将君位传给儿子却传给舜,舜也未将君位传给儿子却传给禹,禹帝不将君位传给儿子启却传给益,这一段佳话史称“禅让”。生活在党同伐异、明争暗斗的后世之人,丢失了修之身对大道进行体悟的人,不相信在尊道贵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品德能诞生出最和谐的民主。许多学者对这段史实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那是愚腐,有人说那叫德行,有人干脆说那是一场虚构。《尚书》和《史记》其实都忠实地记载着在仁治时代,人心离道失德远未达到后来那么严重,尊道贵德而民主推选,是一个必然的社会规则。大禹说:“舜你是非常信奉大道、顺应大道旨意的一个人。由于你顺应大道旨意,上天就总是赐下幸福给你。”舜听到大禹讲这样的话,就说:“啊!你看,神州列祖的神就降下来了,凤凰也来了,百兽也起舞了。”他又说:“奉天之命治理万民,唯有顺应,唯有敬虔,要敬虔直到永远。”他就以对大道恭敬的心让位给大禹。

古经《左传》上说:“所谓道,忠于民信于神也。”然而,如果不是唯道独尊,人们自觉地尊道贵德信于神,那么哪有什么力量能够保证孤寡不善、权倾天下的人间帝王“忠于民”呢?难怪当万章询问孟子,尧将天下让给舜这件事是否真有其事时。孟子干脆地回答说:没有这件事,尧没有权利将天下给舜,是上天将天下给舜的。这全是唯道独尊的必然。这就是孔子所神往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尊道贵德时代,这就是经过修身实践而自觉地尊道贵德信于神、畏于天、顺于道、敬大道的古老神州。尽管人间的罪孽从未中断过,尽管出现了荒淫暴虐的夏桀与商纣,祖先们却未失去对大道的坚定信仰。这就是:皇天公义荡荡,大道明察昭昭,罪恶必遭惩罚,因果周期律循环必有报应。

这个道德的信仰,就是扬善弃恶的力量,就是天下大同的基石,也就是孔子当年的梦想。

从炎黄起,经尧、舜、禹到夏、商、周,凡两千五百年间,唯道独尊,尊道贵德,信仰大道,修身证道是神州大地上的主旋律。祖先们确信,他们与昊天大道之间有天经地义的血缘关系。“凡人皆道之子”,“天生庶民,有物有则”。大道是炎黄的大道,是尧、舜、禹的大道,是文武周公的大道。在清纯古朴的眼睛里,大道并不遥远。盈盈万物,生生不息,无一不是大道的奇妙作为;“道生之,而德畜之”(《老子·德道经》),无一不饱含着大道的深情厚爱。

转自:https://gj.zdic.net/archive.php?aid-1154.html

智克力,道克智

截至今天,耗时近两个月的《鬼谷子》的再次整理注解工作已经完成。在注解过程中,我依据过往的人生经历,对原作者的注解中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为什么我能单独注解呢?因为《鬼谷子》里面的招数我基本都领教过了,那些人用的阴招基本上都是《鬼谷子》里面的招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破敌,首先要了解对手的思路或指导思想,得其情,乃制其术,最后再来尽数破解对手的招数。

之前原本不打算把《鬼谷子》的注解传到网络上的,是担心一些品德不端小人学了其中的招数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后来一起,我脑袋里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更何况《鬼谷子》里讲的基本上都是人性的规律,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遮遮掩掩的不如直接放出来,让有缘人得之。更何况,以我对《鬼谷子》的了解,即便小人学去了,也只是学会了一些旁门左道,真正的精华和重点他们永远看不到。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鬼谷子》中的精华和重点,现在我开始划《鬼谷子》里面的重点了: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诱。

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淫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

然后,我强调一点:鬼谷子当年是骑着老虎下山的,如果你没自信玩转这些凶恶的老虎,或者视人民为虎,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学《鬼谷子》里的内容,因为你要么智商不行,要么心术不正,学了会反受其害,给自己带来祸患。

老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向——绝学无忧!真正的绝学是不会让他人感到担忧的,所以建议绝大部分人学习本网站注解的《帛书老子》。别忘了,当年老子是骑着一头水牛下山的。水代表智,牛代表温顺。老子能驾驭智者,并让其像牛一样温顺服从,所以老子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智克力,道克智,这从鬼谷子和老子的座骑就能看得出来。

人类和这些禽兽、畜生的区别在哪?

今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我们敢让人类的思维透明化,那敢不敢让这些禽兽和畜生的思维透明化呢?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或许某一天人类让这些禽兽和畜生的思维透明化了,就能了解这些禽兽和畜生的所思所想,甚至还可以和它们对话,从而了解到它们的追求,了解到它们为什么会投胎为禽兽和畜生,然后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生存意义提供参考。

人类的追求是什么?禽兽和畜生的追求是什么?我想这中间总是会有分别的。难不成某些人类和这些禽兽、畜生的追求是一样的吗?我认真地想,当然有这个可能性!

何为人?何为禽兽、畜生?人类和这些禽兽、畜生的区别在哪里呢?或许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

大赦与特赦

大赦,是指国家元首或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某一范围内的罪犯一律予以赦免的制度。大赦的效力很大,它不仅免除刑罚的执行,而且使犯罪也归于消灭。经过大赦之人,其刑事责任完全归于消灭。尚未追诉的,不再追诉;已经追诉的,撤销追诉,已受罪刑宣告的,宣告归于无效,不再执行。

特赦,是指国家元首或者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已受罪刑宣告的特定犯罪人免除其全部或部分刑罚的制度。

特赦与大赦的区别:(一)特赦的对象是特定的;而大赦对象是不特定。(二)特赦仅赦刑而不赦罪;大赦既赦刑又赦罪。(三)特赦后再犯罪则有可能构成累犯;而大赦后行为人再犯罪没有累犯问题。(四)特赦往往公布被赦人的名单;大赦一般不公布被赦人的名单。

中国1954年宪法规定了大赦和特赦,并将大赦决定权赋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赦的决定权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大赦令和特赦令由国家主席发布。1975年、1978年和现行宪法都只有特赦的规定,这表明中国已经取消了大赦制度。根据中国现行宪法第67条和第80条的规定,特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

我们能否实现共产主义?

按照经济学里讲的规律,如果你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你就是资产主义者;如果你认为人的欲望是有限的,资源是无限的,那么你就是共产主义者。这里提一个问题:你是资产主义者还是共产主义者呢?

如果以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欲望,出于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人类将限入无休止的争斗,这是资产主义的表现形态。如果我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克制的心态去开发地球之外的几乎无尽的宇宙资源,那么共产主义者倡导的共产主义将可以实现。

资产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时间线往后延伸,两者的最终结局都是灭亡。不同的是,资产主义必定是以无限的欲望挣扎和对有限的资源的争夺为引线,以矛盾斗争的方式终结一个时代 ;共产主义则是以人类欲望的湮灭和宇宙中无限丰富的资源得到开发的形式,以矛盾和解的方式终结一个阶段的文明(文明等级升级)。而达成共产主义的和解必定要经历资产主义的斗争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演化过程。所以说矛盾永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积累财富在于开源节流,当无法开源时,节流就成为必然选择。同理,在我们开发资源遇到瓶颈的时候,或者生产力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时,克制我们的欲望才是解决矛盾的必然选择!老子就在《帛书老子》中讲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胃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南怀瑾讲: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学习先贤的智慧,古为今用,是时代的选择。让古老的中华智慧发扬光大,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今日武汉天气晴朗,空气良好……

科学永远只能接近真理

宇宙的终极答案到底是什么?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所有学者都想要知道的答案。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学者都曾经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有答案吗?

每当有人问起宇宙的终极答案时,都会有人直接回答:42。甚至在国外的一些搜索引擎上,曾有一段时间搜“宇宙的终极答案是什么”或者“一切的答案是什么?”,搜索的结果显示就是:42。宇宙终极答案是“42”?

出于好奇,我也在我的网站里搜索了一下“42”,看能不能找出终极答案,结果出来二篇经文。一篇是《易经》中的第42卦——益卦,一篇是《帛书老子》中的《德经42-强良者不得死》

第42卦益卦的《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德经42》中最重要的句子是: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最佳答案:唯物主义不可能洞悉真理,但可以不断靠近真理,靠的就是科学。通过归纳法,演绎法,逻辑推导的方式提出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用实证的方式证明或证伪之,再通过更大信息量的整顿提出更接近真理的理论,再证伪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直至人类灭绝,文明消亡。

放弃注解《鬼谷子》,避免传播

今天上午睡了一上午,天一直睛着。中午吃完饭之后,觉得这么好的天气应该做点事情,于是按照之前的计划,注解《鬼谷子》。谁知刚一打开电脑,拿起书,就发现外面下雨了。回想起这种奇特的事情,已经发生第三次了,去年和前年,我也曾经打算注解过《谷鬼子》,但也是因为天降异象而放弃,今天,又发生了一次。

按照祖先的说法,《鬼谷子》是“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在古代它就是一本禁书。老子也说过:“人多知,而何物兹起。”翻译过来就是:人们的伪诈心机越多,邪风怪事越会兴起。联想到最近全国范围内呈多点状暴发的奇怪病毒,正是这种伪诈心机的体现。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在悬崖边上刹住了车。

老子说过:“绝学无忧。”《鬼谷子》的确不是一门绝学,它只是属于“术”之类。我学了《鬼谷子》以后,认为其中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谋篇》中的:“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诱。”翻译过来就是:运用计谋不仅要求忠、信、仁、义,还要求内心中正、合乎不偏不倚的正道罢了;能够通达这个道理的人,才值得与他谈论计谋。能够懂得这些道理,就能够像山谷汇聚水流一样让远近的人都来臣服。《鬼谷子》如果被一些邪恶之人学了,就可能给社会制造灾祸和麻烦。想到这里,我决定占一卦问天,以验证我的想法是否合理。

还是采用物占法,我以电脑桌上的水彩笔的数量79支为上卦,以现在的时辰13:31(未时)为下卦。上卦为79/8=9余数为7,上卦为艮卦;未时为8,下卦为坤卦,上下加起来得到了一个主卦剥卦。(79+8)/6=14余数为3,剥卦的三爻变,得到了变卦艮卦。互卦为坤卦。这卦算到了这里,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还是要顺天,还是依照祖制,让《鬼谷子》成为一本禁书,放弃注解《鬼谷子》,放弃这把双刃剑的网络传播。

算完了这个卦,我打开窗户往外一看,外头雨停了,天气转为阴天……

再谈习得性无助

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然后根据这个心理学实验,再联系到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我们平时是在消防控制中心工作,公司的消防控制中心有两个办公室,一个在商场区域,一个在写字楼区域。在写字楼区域的消防控制中心,平时是安静状态,偶尔会有一些报警的声音,但是你只用在消防主机上点击“复位”就能消除掉报警声音。但是在商场区域的消防控制中心,一直都会有机器的报警噪音,你点击消防主机的复位键后仍旧还是会有,就是说这些噪音你无法人为地消除。于是在商场区域的消防分中心工作,时间久了,你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因为即使你不断地尝试去复位消音,也无济于事,于是不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这就与之前探讨的习得性无助案例之中的塞利格曼的狗一样,如何破解?

我之前给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智者的做法是:忍耐并示以柔顺,积极查出做试验的邪恶,找准机会趁它病要它命。勇者的做法是:保持强大的意志力和内驱力,积极反抗;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最优的办法是保持初心,在复杂的环境中不迷失自我,在斗智斗勇中磨炼自己,让自己既智又勇,逐渐地强大起来。某一天你无比强大了,那些邪恶自然俯首。

在学习了国学并受到国学的影响以后,我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用上述的最优方法破解了这个习得性无助。这就用到了《周易》里面的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用到了《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在斗智斗勇中,我以对手为磨刀石,磨练出了自己的“道”。现在这些噪音对我来说仅仅是随心变动的环境。因为我做到了“静”,在我专心工作、专心看书学习的时候,我听不到这些强大的干扰噪音;但是当我需要听到火警报警声音的时候,我又能听到声音,这些干扰噪音都被我用意志力克服掉了。

人生处处是道场,生活处处是修炼。只要你用心观察和思考,就能找到破解之道。我的心得是:学习国学,学习古人的智慧,可以让你无往而不利。

易经中“三不占”——玄学中的潜规则

《尚书‧洪范》列出治国九畴,其中有一项是“稽疑”,要考察及辨明疑惑。当天子面临重大决策时,要怎么做呢?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处理军国大事时,天子必须自己先想清楚,再征询主管其事的官员,并且参考百姓的意见。这三点是“人”的考虑,可谓相当完备,甚至有些民主色彩。

但是正如我们常说“人算不如天算”,许多事情的发展,会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因为人所能想到的主要是过去的经验与眼前的情况,但未来是充满无限可能的。那么,如何预测未来呢?所以接着要“谋及卜筮”,通过人算与天算的配合,达到决策的最优。

天子决策之时,有各种方式。我们普通人,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易经》中开宗明义:“无有师保,如临父母”,“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人到一定年龄以后,往往既没有老师,也没有保护者,这时遇到疑难该怎么办呢?此时,用《易经》卜测,如同面对父母一样,可以得到相应的智慧和建议。通过人的智慧与神明之助的巧妙结合,百姓借由“易经”,也能明晓天地造化之规律。

但是学习《易经》,要遵守“三不占”原则:不诚不占、不疑不占、不义不占。

一、不诚不占

孔子说:敬神如神在。当你敬拜神灵的时候,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卜筮通于神明,需要澄澈本心,方可断吉凶,决犹疑,察阴阳之变化,述天地之玄机。心诚则灵,也不应该仅仅是说占卜,更应该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二、不疑不占

指所占问的事,如果没有疑惑,或者按常理就可推测出来,就不必占问。

三、不义不占

这里的“义”是指“适宜、适当、正当”,也就是说不正当的事情不要占问,比如盗窃、窥私之事。义或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义不在书本,而是在我们心中,这个也就是易经(简易、变易、不易)的精华所在!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象数和义理,一阴一阳,博采并用,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转自:https://m.toutiao.com/is/Sbm11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