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努力与内驱力

我相信在我们上学期间的时候,每次的放假都会心里去给自己安排好上午几点要复习什么,下午几点要做什么练习题,所以我们每次放假回家的时候,总会把书包装的满满的,但其实我们假期期间却未曾打开过。这时你的心里是不开心的,你觉得你总有一些事情没有完成,心里总有一点悔意和遗憾;又或者是放学回到家,在赶紧的写完作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或者是当发觉的有家长走进卧室的时候,赶紧将小说收起;亦或是上班时间,要时刻关注着老板、领导,让自己去假装很忙。

这种只是按照自己以为的方式去做,以为自己很努力,每天都很累,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只是说服自己真的努力了的一种理由吧。繁花盛开时是悄无声息的,微风吹过时是让人无法察觉的。真正努力的人无需去证明什么,假装姿态的人才会逐渐露出马脚。

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无效努力与假装勤奋,只会让你身心疲惫;你不优秀,可能是因为你在“假装努力”。那么如何分辨自己是否假装努力呢?其表现我认为有四种:

一、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同一件事。对于一件小的事情,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无疑是本末倒置;而对于一件大的事情,首先就要宏观去把控好事情发展的形势和方向,进而付诸努力。

二、效率极低。这是努力方式不对的表现,要掌握好事情的精髓以及如何解决的最好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神不集中。现在移动设备的流行,让我们何时何地总是会受到它们的干扰,假如我们在工作期间,消息提醒一声,是否会不自觉的去看手机的消息。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就是要完成什么样的事情,完成之后再去做其他。要集中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只做事,不思考。现在的人们做事情,可能都只是在在追求结果,虽然这样的心理也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过程我们也要注意,我们真正的学习是在过程中,我们要去思考,做一个智者,而不是愚者,学会善于思考。

想让一个人拥有持续的力量,需要内驱力,内驱力是力量的源泉。内驱动会让我们更容易成事,会让我们永远打败困难。

稻盛和夫曾经在《活法》一书中把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可燃型”,点火就着;第二种是“不燃型”,点火也着不了;第三种是“自燃型”,不用点火,自己就能燃烧。而“自燃型”人就是那些不需要外界的督促,凭借着内驱力就能熊熊燃烧热情的学霸们。他们不需要别人赋予他们意义,不需要从别处获得动力,他们自己就能给自己提供燃料。因此,他们总是更容易成事,离成功更近。

有的人永远都在战胜困难,因为他们永远在克服缺点、寻找办法;有的人永远在被困难战胜,因为他们永远在找借口、想退路、怨天尤人。外不能胜人,内不能克己,这样的人能有多大出息?强大的自我驱动力,能够带我们战胜一切孤独、懒惰、拖延、矫情,哪怕天塌下来,不杀出一条血路来誓不罢休。

如何提升内驱力?

形成内驱力的行动力量是需要价值意义和行动意义两个层面的支持的。如何让这这两个意义层面发挥作用,是提升内驱力的关键。

首先,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意义。所谓价值意义指的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身份/角色的期待。比如,我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员工,或成为一个受员工欢迎的领导,这是我对职业角色的期待;我想成为一名通情达理、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这是我对自己的这个社会角色的期待。有了这个期待,能让我们对未来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画像,这是我们形成内驱力的初衷和出发点。

其次,找到属于自己的行动意义。所谓行动意义指得是针对自己的价值意义,当下要完成的目标期待。比如,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我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受员工欢迎的领导,要多与员工多交流。有了这个期待,能让我们知道朝着哪个方向努力,能够有一个靶子供我们瞄准,不会偏离方位。当我们找到了某一个方面的意义所在,我们才能有为之坚持的目标。所以,当我们需要在某个方面有所行动,建议先尝试找到自己的意义层面。

说文解字——法

​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

“法”字古金文为“灋”,“灋”念“fǎ”。《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灋,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公平如水,省廌写作法”。

《说文解字》释为“灋,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先生看来,“灋”字的造字构意,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

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 ”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灋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灋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灋”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灋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灋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灋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灋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灋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灋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灋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所以从古到今,违法(违反宪法)的事不要做,做了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转自:https://www.jianshu.com/p/2dcbcedbb6e7

同样的方案,不同的人做……

今天晚上夜班,本打算好好休息一下的,但是梦魇不断。梦中,我因为生气打了老婆一把掌……至于是自然的梦还是人造的梦,我还是能分辨得清楚的。

先不要说你们这种挑拔离间的方案能不能成功,就算你们把我们家拆得四分五裂了,然后呢?你们就能得救了吗?做梦吧!你们只会在梦中得救。

下午的这个梦过后,我之后只会更加地对我老婆好!你们的挑拨离间也不会得逞。真心换真心,你们这种卑劣的缺德行为只会让人更加地让人看不起。

我曾经郑重地不止一次地提出过我的解决方案,你们却觉得有诈,非要通过梦境的方式来探查我的真实意图。我想问:“你们探查到了吗?最后有什么结论吗?”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我现在再次郑重地告诉你们:就算你们知道了所有的解决方案和改革路线,但是不同的人来操作这个方案,最终会有不同的结果。以你们那种德性来操作这种重大干系的事情,还是挺让人担忧的。不轻举妄动还好,妄动的话,这十有八九会成会为你们的又一道催命符。

但是你们现在又太需要一件成功的大事件来解决自己的困境了。唉!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如此重大干系的事情,难道你们就打算像偷美国高科技一样通过脑控的方式偷到吗?

明人不做暗事,我跟你们提方案,可不是救你们。再说了,就算我想救你们,也不是想救就能救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之!你们看一看,听一听,把我从梦中惊醒的那一刻开始,外面传来隆隆的雷声,并开始下暴雨了。老天都觉得你们有罪!

以后也不要说谁救谁,各做各的事,自作自受,自求多福!像你们这种卑鄙的行为,没几个人看得起。虽然易经里说:“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但是我赦了又怎么样?就能改变你们的命运吗?我看不会!

还是我之前所说的,要修道,多积德,多做好事,这样才能改变你们的运命。蝇营狗苟的,永远活在煎熬之中。

20230504下午,梦醒后爬起来写这篇文章,外面雷声阵阵,大雨倾盆。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展望明天,大家会更好!

清晨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被追捕。我逃呀逃,但哪里逃得过高科技!最后被国安(中国国家安全部)的人追上,并客气地在脖子上挂了一把锁。我问他们自己犯了什么罪?对方说:“谁叫你有什么说什么的!”我顿时蒙了……

先不说这是他们人为给我造的梦还是自然的上天托梦,这对我都是一个警告。匹夫无罪,怀壁有罪,看来我是怀壁有罪。

信息不对称,就有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方式。既然他们敢明民(就是老子说的使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那我只能化被动为主动,将自己的推论告知身边的人,让他们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这不是一个很正常的反应吗?如果是单独某一个人知道了他们犯下的这么多恶行,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他们必定除之而后快。幸亏我的思想被他们透明化了,现在有成千上万的人直接联了我的大脑,我知道的,他们马上就都知道。不知何时,我已经成了一个棘手的人物,除也不是,不除也不是,只能客客气气地予以警告。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他们停止作恶,积极做好事,然后大家也都知道了他们在行善做好事,这不更好吗?

上面说的是以攻为守,下面再说以守为攻。

以守为攻,就是自己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利用联脑的优势和契机,化不利为有利,积极地影响他们并带他们走正路。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先是自己要知行合一,为众人做好榜样,然后积极地对大家施加正面的影响。展望未来,自己能有机会带着一帮恶人做好事,使自己和大家都都能受益,想想都挺激动。

梦醒时分,刚好是凌晨5:32。展望明天,大家会更好!

两难之下该如何抉择?

前几天上夜班,我们主管消防的领导口授安排了个监督施工方正确进行消防施工的任务。到了晚上,却发现施工方手上的图纸和工作计划与领导安排的不相符,而对方有工程部领导的方案确认签字。这里就有一个悖论,听主管领导的,还是按照工程部领导的确认方案来?

一开始,我在其中犹疑不定,先是要求施工方按照主管领导的方案和计划进行,而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种活应该由工程部决定,而且又有工程部领导的签字确认,而我们主管领导只是口授工作任务……如此犹豫不决中,导致施工进程受到了影响,搞了半个小时施工也没有太多进展,还搞得施工方闹埋怨。

这天晚上12点商场电影院正在放映《灌篮高手》,我又想到《洪范九畴》里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我问自己的心,觉得还是应该按照自己的直觉来做:我们应该做一个辅助者,协助施工方顺利完成工程,而不是干扰对方的工作。想到这里,我也不再多坚持,在多方了解他们施工的计划和方案后,积极协助他们做现场规划,最后共同检查施工效果。结果最后大家四个小时完成了计划一晚上才做完的事。事后,我也没向领导详细汇报,发了几个施工后的图片了事,心里忐忑了几天后 ,发现没什么事。我这算是过关了吗?

事后一总结,发现任何事情都是开头难,解决开头难的办法就是先解决自己的犹疑。

鬼谷子在《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中说:“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鬼谷子又在《忤合》一篇中说:“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

曾仕强也在《归心》一书中说:“人如果一味地坚持原则,不知变通以求适应,终将因过分保守而失败;相反地,假若只求适应而不顾原则,也可能导致理想的丧失,亦即‘离经叛道’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应时而造道’,既求适应,又不失正道。要做到这种地步,唯一的办法,就是‘诉诸自己的良心’。王夫之说:‘道生于心,心之所安,道之所在。’心安则为之,心不能安即不为。因为一切调整,如果能够使自己心安,那就是合于道合于理了。”

把他们三个人的话综合在一起,遇到问题难以抉择时,那就需要:止、定、静、安、虑、得。突然觉得这种现场实践的机会太少了,很多书本上学习的理论,还是需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实践和再归纳,从而让自己形成直觉意识。直觉经常是一种有效的决策手段。

修复丢失或损坏的系统文件

自从笔记本借出后,就发现一些闹心的问题。例如windows安全中心中的应用和浏览器控制打不开,一闪而退;另外硬盘都出现黄色感叹号。后来通过研究,发现硬盘出现感叹号是因为电脑硬盘被加密了。很讨厌这个感叹号,于是一番折腾,把电脑硬盘解密了(这年头人脑里都没有秘密,电脑里就更没有秘密了,加密完全是自欺欺人)。但是“应用和浏览器设置”打不开,就影响比较大了,电脑网络另一端的人就可以控制电脑应用和浏览器的浏览,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于是决定夺回这一基本的控制权。

先是准备重装系统的,但一是伤电脑硬件,二是要再重新安装软件麻烦,所以还是决定先通过修复的方式处理。于是百度搜索处理的教程,照葫芦画瓢:

……

如果某些 Windows 功能不工作或 Windows 崩溃,请使用系统文件检查器扫描 Windows 并还原文件。  虽然下面的步骤初步看上去可能比较复杂,但只要按顺序逐步操作,我们会让你重新步入正轨。

运行系统文件检查器工具 (SFC.exe)

为此,请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1. 打开权限提升的命令提示符。 为此,请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执行以下操作:
  2. 如果运行的是 Windows 10、Windows 8.1 或 Windows 8,在运行系统文件检查器之前,请先运行收件箱部署映像服务和管理 (DISM) 工具。  (如果运行的是 Windows 7 或 Windows Vista,请跳到步骤 3。) 

键入以下命令,然后按 Enter 键。  命令操作可能需要几分钟才能完成。

DISM.exe /Online /Cleanup-image /Restorehealth

重要说明: 当运行此命令时,DISM 通过 Windows 更新提供修复损坏所需的文件。 但是,如果 Windows 更新客户端已断开,则会将正在运行的 Windows 安装用作修复来源,或者将来自网络共享或可移动媒体(例如 Windows DVD)的 Windows 并行文件夹用作文件来源。 为此,请改为运行以下命令:

DISM.exe /Online /Cleanup-Image /RestoreHealth /Source:C:\RepairSource\Windows /LimitAccess

注意: 请使用修复来源的位置替换 C:\RepairSource\Windows 占位符。 有关使用 DISM 工具修复 Windows 的更多信息,请参考修复 Windows 映像。

  1. 在命令提示符处,键入以下命令,然后按 Enter 键:

sfc /scannow

sfc /scannow 命令将扫描所有受保护的系统文件,并用位于 %WinDir%\System32\dllcache 的压缩文件夹中的缓存副本替换损坏的文件。
%WinDir% 占位符代表 Windows 操作系统文件夹。 例如:C:\Windows。

注意 在验证 100% 完成之前,请勿关闭此命令提示符窗口。 此流程完成后将显示扫描结果。

  1. 流程结束后,你可能收到以下消息之一:
    • Windows 资源保护找不到任何完整性冲突。
      这表示您没有任何丢失或损坏的系统文件。
    • Windows 资源保护无法执行请求的操作。
      要解决此问题,请在安全模式中执行系统文件检查器,并确保 PendingDeletes 和 PendingRenames 文件夹存在于 %WinDir%\WinSxS\Temp 下。
    • Windows 资源保护找到了损坏的文件并已成功将其修复。 详细信息包含在 CBS.Log(路径为 %WinDir%\Logs\CBS\CBS.log)中。
      若要查看有关系统文件扫描和还原的详细信息,请转到如何查看系统文件检查器进程的详细信息
    • Windows 资源保护找到了损坏的文件但无法修复其中的某些文件。 详细信息包含在 CBS.Log(路径为 %WinDir%\Logs\CBS\CBS.log)中。
      若要手动修复损坏的文件,请查看系统文件检查器进程的详细信息查找损坏的文件,然后手动将损坏的文件替换为已知完好的文件副本

……

按照上面的操作完后,发现问题暂时解决了。这个WINDOWS都被人研究透了,要说安全,还是LINUX系统相对来说安全一点(起码不能直接被远程任意操纵)。或许要不了多久,LINUX也会被研究透,但眼下在前面奔跑的人可以有短暂的“制人而不制于人”的优势。永远要调动对手,而不被对手调动。

曾仕强:先生才,病人福

各位想想看,以前如果说是好久不下雨了,干旱了,老百姓受苦,大臣就会建议皇上:久旱不雨,百姓生活很困苦,请皇上亲自去求雨。你会感觉怎么样?你会感觉很慌张、惶恐。为什么呢?

因为你去求,如果求不到雨怎么办?求不到雨,天下人就知道,你这个皇上品德有问题。那为什么人家来求求得到,你求就求不到?所以为什么要吃斋、沐浴、规规矩矩,什么事情都不敢乱想。然后诚诚恳恳地去求,就是他的整个声誉,就看这一次了。

那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想?就是我们从《易经》里得到的启发,就是说:人的品行可以感动天地。这句话信不信也是个人自己去选择,你如果说没有这个事,那我们也没有话讲,同样去求雨,他去求下大雨,你去求下小雨,他去求没有雨,那你是什么感觉?

这个历史上的传承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运气好或不好,其实都靠你自己的品性。人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做:邪不胜正。只要你心正,那个邪,它侵不了你的,这个就叫做正气,浩然之气,都从这里来的。不然,从哪里来?

如果一个人去打仗,还没打就先想:糟糕了,我这一次去可能活不了。那大部分都是去死的。因为你根本那个气不壮,看到敌人就怕,然后就想逃,那你还打什么?一定是浩然之气,太多案例了。

同样一个医生,同样一副药,这个人吃好了,那个人吃坏了。所以中国人讲:先生(医生)才,病人福。先生的才干是很重要的,病人有没有那个福气更重要。同样的先生,要不要好是病人在决定,不是先生在决定。当然你找了坏先生,那是糟糕了,自己找麻烦了;你找了好先生你还要告诉自己,我大概做了些什么坏事,我调整一下,这个药吃了才有用。

这个跟迷信一点关系都没有,道德是最高的信仰。不是随便说说的。我们今天就是太忽略了这块,老重视客观的东西,其实主客观它是互动。

转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1237223195875459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成语出处:

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左传·闵公元年》)

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提取出成语“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演变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成语寓意: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为了争夺王位,先后杀了两位国君,自然不得人心。季友一心扶持新君,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庆父屡屡兴起内乱,引起国人不满。这个成语主要的寓意有二:第一,只有内部团结,国家才会强盛,稳定压倒一切。第二,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想要处理好问题,一定要找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因为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本质因素。只有找到事物的内部主要矛盾并处理好,才能解决好事情。

成文用法: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运用示例:

唐·房玄龄等《晋书·李密传》:“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A%86%E7%88%B6%E4%B8%8D%E6%AD%BB%EF%BC%8C%E9%B2%81%E9%9A%BE%E6%9C%AA%E5%B7%B2/1268434

凶险无比的思想陷阱——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信息时代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什么是信息茧房?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看过短视频。很多人都知道,在观看短视频时,如果你点赞了某个类型的视频,比如舞蹈类视频,那么你马上就会被推荐更多相似的舞蹈视频,然后当你继续看了推荐的舞蹈视频后,就会再次被推荐更多的舞蹈视频,从此陷入一种无限循环之中。

不仅是短视频,在网络上的音乐、视频、新闻、游戏、甚至广告,无一例外,都遵循这种模式。

一言概之,就是一个人的偏好,会让他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然后看到的东西会再次强化他的偏好,长此以往,他就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事物,从而丧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就像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茧,将自己困在其中。

是什么造成了信息茧房?

一方面,是绝大部分人本身有惰性,懒于思考,随意的找自己最熟悉、最省事的信息来源,于是便自然的落入信息茧房之中。

另一方面,网络内容的提供平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留住客户,必须要高效的投客户所好,以期望留住客户。所以,平台就必须用十分功利短视的推荐算法来快速达到让客户感兴趣的目标。因此,客户就会一直看到自己“偏好”的内容,从而落入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有什么危害呢?

信息茧房,是一个凶险无比的陷阱。其凶险之处在于,落入信息茧房的人,不但思维会被禁锢,极有可能直接废掉一个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扼杀一个人的未来的可能性。更严重的是,如果受害者从来没有想过或者听说过“信息茧房”概念,那么受害者就会持续受害而完全不能察觉,更不用谈自行挣脱了。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正因信息茧房是如此隐蔽和难以察觉,以至于受害者中,甚至不乏高等教育的专家学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者学习几十年,却仍然故步自封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很有可能就是陷入了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封闭性,导致他们即使研究学习几十年,却仍然原地踏步,与当今世界脱节。(当今有些大学教授就是如此,有心人可自己留意相关新闻)

我在《无效阅读,比停止阅读危害更大》一文中曾经提到过,无效阅读是毫无意义而且危害巨大的,而造成无效阅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茧房。正因为一个人陷入了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之中,所以才会不停阅读内容高度重复却几乎毫无意义的资讯,从而荒废了自己的精力乃至人生。

那么,如何对抗信息茧房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对抗信息茧房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因为互联网厂商有做广告的需求,所以必须要收集和使用你的个人信息推测你的偏好,用来向你展现广告。而你的各种网络账号是在互联网厂商手上的,所以,只要你使用各种账号,你就不可能对抗信息茧房。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要达到不使用账号的目标,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如果下定决心,付出一点代价,克服这种困难也并非不可能。在多年的阅读习惯下,我虽然没有找到对抗信息茧房的最佳方法,但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也总结了一套最大程度避开信息茧房的个人经验,可供读者参考。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使用账号,同时删除掉自己的历史痕迹,确保自己看到的内容是不经厂商刻意推荐的、相对随机的内容。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非常立竿见影的起效,坏处是限制很大,毕竟很多账号并不是轻易可以弃用的,而且有些历史痕迹删除需要颇高的专业技术。

不使用账号,虽然简单有效,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许多平台默认的推荐内容是根据当前“热度”而不是“价值”推荐出来的内容。所以,即使你不使用账号,却仍然会略微受到厂商的影响。

为了更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我个人经验是,从多家媒体平台获取信息,从而避免某一家平台的误导。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有阅读习惯,所以我通常会通过RSS(信息聚合)阅读完当天所有新闻(甚至包括娱乐新闻)。

正如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你做到多渠道、全方位的获取随机性的信息时,信息茧房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自然就会不攻自破了。

总的来说,信息茧房固然凶险无比而且危害巨大,但是仍然是可破解、可避免的。其破解的核心,还是要个人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放弃一些过去的习惯,同时做出些许的牺牲。虽然这很可能会让人脱离自己的舒适区,让人变得不太愉快,但是,比起破解信息茧房后会获得的巨大益处,这种轻微的牺牲无疑是十分值得的。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8074572

什么是安全?

今天手机收到一条短信:今天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让我们一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突然心血来潮,想就“安全”两个字来发表一下看法。

比如说一艘大船行驶在大海上,船上有船长和船员。而决定一艘船是否会倾覆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点:一、这艘船上的人是不是在瞎搞,是不是在妄为瞎操作,从而因为自身的操作而导致船体倾覆;二、水面是否平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惊涛骇浪之下,船有倾覆的可能性。

如果说把船比喻为国家和企业,把船上的人比喻为领导和干部,把水比喻为老百姓和客户。这三者的关系就很明了啦。在水平静和稳定的情况下,这艘船还是可以平稳行驶的。如果出现了波浪,这就要求船上的人要判明大方向顺水推舟,遵循规律不妄为,如此才能驾驶着大船安全到达终点。

“安全”并不是现代的某些人所理解的“全程安全可控”,即把人和事情控制起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塑造。老子也说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事实证明,“可控”和“不可控”分别处于事物的两端,物极必反,可控的尽头是不可控。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那么“安全”两个字怎么理解呢?安全的“安”在汉典中的解释为平静、稳定、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安逸、安乐;安全的“全”解释为都。理解了“安全”两个字,就领悟了安全之道,真正的安全是——人安己安。尤其是领导和干部,首先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同时要“知行合一”,多积累德政,安抚百姓,以安民心。百姓安则国安,百姓安乐则社会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