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动员征集民众、编制成军队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用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要将不利的因素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转移方向,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于敌人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了。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所以争夺先机之利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携带所有装备辎重去争利,就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域;放下装备辎重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卷起盔甲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连续行军,走上百里路去争利,(如果遇到意外情况)那么三军的将领都可能被敌人俘虏,强壮的士兵先到,疲弱的士兵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得到;走五十里去争利,(如果遇到情况)先头部队的将领会受挫,用这种办法使得队伍只有半数的兵力赶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就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因此,军队没有随军辎重就会败亡,没有粮食接济就会败亡,没有物资补充就会败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不了解列国诸侯的战略企图,就无法与之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就无法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所以用兵作战是运用诡诈权变的方式立身,依据有利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通过分散或集中兵力作为战略战术变化的。所以,有利可夺时,军队行动“其疾如风”;无利可争时,军队行动“其徐如林”。一旦进攻,要像烈火燎原,无坚不摧;一旦防御,要像山岳耸峙,岿然不动。需要隐蔽时,要做到如同阴云遮天,使敌人无从筹措;需要冲锋时,要做到如同雷霆突鸣,使敌人猝不及防。掳掠乡邑,分配俘虏来的人众;扩张领土,分配掠夺来的资源,权衡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就能取得胜利,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鼓金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所用,用来)变人之耳目也。

《军政》说:“因相互听不到讲话,所以设置鼓金;相互看不清动作,所以设置旌旗。”鼓金和旌旗,是用视听来统一全军耳目的。全军耳目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也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能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因此,夜间作战多用火光和鼓金,白天作战多用旌旗,以此来扰乱敌方的视听。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扰乱他的决心。所以,早晨朝气饱满,当午逐渐懈怠,傍晚就疲乏思归了。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松懈衰竭,疲乏思归时再去攻击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办法。用我军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将领心理的办法。用自己部队的接近战场等待敌人的远道迎战,用自己部队的安逸休整等待敌人的奔走疲劳,用自己部队的饱食等待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办法。不去拦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要攻击阵容严整、实力强大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动变化的办法。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用兵的法则是:敌军占领山地时不要去仰攻,敌军背靠高地时不要正面去迎击,敌军假装败退时不要去追击,敌军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小利我不要上钩,不要去正面拦截撤退回国的敌军,包围敌人要虚留缺口,敌军陷入绝境可能拼命时不要急于迫近。这是用兵的法则。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