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16-沕身不怠

至虚,(最高的,最终的)也;守(情,性也。《礼记》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外部,外面,外貌)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自然界)(比喻盛多)雲,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huāng),㠵作(同“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首领;君主),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mì,隐没)身不(懒惰,忪懈)

注解:

达到虚空(致虚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没有一点心机和成见的地步。用虚怀若谷接受的态度,认真、专注、客观地体察天道),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终的归宿);守持本性,会表现为外部的喜怒哀惧爱恶欲。

(看着)万物在一旁蓬勃生长,我悟出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自然界的芸芸万物,最终都要“各复归于其根”。

万物返回到它的根本,回归于各自的本性叫做“静”,“静”就是“复命”。“复命”是事物变化之中不变的规律,了解和认识该规律叫作“明”;不知道这个自然永恒的规律才造成了当今令人恐慌的死局,当今令人恐慌的死局又使人病急乱投医而做出对下一代凶恶的举动。

认识到“复命”这个自然永恒的规律才能够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够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够以公待万物之心统治天下,以公待万物之心统治天下才顺应自然天道,顺应自然天道才符合道的规律,符合道的规律才能够永恒长久。

(可以)退隐(但)不要放松对自已的要求(潜龙勿用,韬光养晦)。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