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遵守;奉行)
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决定,决断)
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从事)
者至寡而能服众。”
孔子说:“以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众星自动环绕周围。”“以德治理国家,那么不施行刑罚就能让天下人归附。”“以德治理国家,那么不需要有什么动作就能够感化百姓,不用说什么就能让人信服,不施行刑罚就能治理成功。奉行德治的人用最简单的政策就能驾驭烦琐的事物,以德来决断的人用最冷静的策略就能制住蠢蠢欲动的天下,依德从事的人任用极少数的人就能让众多的人服从。”
子曰:“善御(统治;治理)
民,一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
孔子说:“善于治理民众,就得统一道德和法制,端正百官,均衡地使用民力,使民心安定和谐。所以法令不用重复申告民众就会服从,刑罚不用再次施行天下就会得到治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无邪’。”
子曰:“道(引导,疏导)
之以政(政策;法令)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统一百姓言行,百姓或可为免于刑罚而服从管治,但并不会以违法为耻。用德教化百姓,用礼的规范来统一百姓言行,百姓就会懂得违法之耻,并会自觉改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建树,成就),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能听懂别人话中的微妙意思,七十岁时能听从内心而为但不会超越界线。”
孝:礼、忧(关心)
、敬、色(态度)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显现;显露)
。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与颜回讲学,他整天不提出不同意见,看起来比较愚钝;回去以后检查他私下里的言行,也足以显露他的才学。颜回也不笨啊!”
子曰:“视(考察,察看,审察)
其所以,观(观察,审察)
其所由,察(调查;考察)
其所安(存着,怀着)
,人焉廋(sōu,隐藏,藏匿)
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察看他实在的情由或举动,观察他过去经历的道路,考察他怀着什么居心和动机,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他说得好听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他人品不好,就连他比较中肯的言论也一同否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过去的知识而能够有新的认识和收获,应当以这样的人为师。”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像器物一样(只有比较单一的功用)。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么做才算君子,孔子说:“先践行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普遍,忠信,合群)
而不比(偏私,结党,勾结)
,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周”是能见阳光的,因为它为的是事业和公利。“比”是见不得阳光的,因为它为的是私利和小集团的利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指学不明白)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学不明白,只思考不学习则比较危险。”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偏执于事物的一端,这是非常有害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智慧)
也。”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知之’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的。”
子张学干(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
禄(禄位,官位)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过失)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学习如何求取官位,孔子说:“多听,把有疑问的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发表意见,这样就能减少过失了;多看,把感到不踏实的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付诸行动,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悔了。说话过失少,做事后悔少,官就当得好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做可使民心服?”孔子说:“举用正直无私的人,安排在邪恶不正的人之上,则民心服;举用邪恶不正的人,安排在正直无私的人之上,则民心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勤勉;努力)
,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严肃认真)
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如想让百姓敬顺、忠厚而勤勉,怎么办?”孔子说:“严肃认真对待民众,百姓就会敬顺;倡导孝慈,百姓就会忠厚;举荐贤良,教育那些能所不及者,百姓就会勤勉。”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顺啊!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施行了就是有政。 ’(不然)怎么做才算是为政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
,小车无軏(yuè,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若是不讲信用,不知他能干什么。就像牛车上没有輗,马车上没有軏,车怎么能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代之后的礼制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继承了夏礼,所减少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周继承了殷的礼制,所减少和增加的可以知道;今后或有继承周的朝代,即使是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这是谄媚。见到应当做的事却不敢做,这是没有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