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正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人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昨天中午占了一卦。2023年6月23号12:56分,用时间占卜法算得为谦卦,变卦为蹇卦,互卦为解卦。占卜时,我心中问的是乌克兰和俄国的局势对我们的影响。谦卦的卦象是山在地中,象征山崩地裂,大地震。正如所占之谦卦所说,昨天正逢俄国瓦格纳内乱,正恰逢这几天,我的心也处于混乱之中。

这几天,我脑海中不时地闪过一个念头:有时候人真的不如狗,你帮了狗,狗还知道摇一下尾巴示好;你帮了人之后,他还赖上你了,你一旦显露不帮他的意思了,你还阴害你。这就是人!连条狗都不如!前阵子我还跟一个同事说过一句话:你不要认为别人应该帮你,别人才好帮你。回想起来,也的确是我的肺腑之言。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聲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不偏爱,它们不刻意施仁去养育谁,它们把万物看作是普通的用来供奉的草扎祭品狗,养育完以后就都忘掉了。遵道而行的人也不偏爱,他不刻意施仁去成就谁,他把所有省悟的百姓看作是普通的用来供奉的草扎祭品狗,成就其完毕以后就都忘掉了。

圣人的境界就是高,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没达到这个境界。虽说是要在帮助完别人之后就忘掉帮人之事,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对方能回以善意,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遭遇被自己帮助过的人的恶意时,心里就不平衡了,于是就有了内心的混乱。所以,要想让自己内心不动如山,就要做到“施恩勿念,受恩莫忘”。要把被自己帮助过的人当成普通的刍狗,帮助别人之后就忘掉,然后让自己回归宁静。

同时,这几天我也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恶人当然可以善用,前提是你要能驾驭;如果你不能驾驭恶人,最好是尽一切努力铲除掉,以免他们给自己造成难以预料的危险。——垃圾的处理方式,不外乎这三种方式:要么分类回收利用,要么填埋,要么焚烧。

有几天没解《易经》了。尽管这几天窝火期间对解卦很排斥(因为我解了卦,那些垃圾也会连脑学到),但是我还是决定把卦给解出来,因为既然我是开源的,善人和恶人都能学,孔子说“有教无类”,那就都学吧!老子说“绝学无忧”,《易经》所教的可都是不会让人感到担忧的绝学!恶人就算学会了,也不会对谁造成危胁。不错,这类学问正是我要大力去钻研的!

既然昨天算卦算了蹇卦,那这几天就解一下蹇卦。人生难免会遇到蹇难,就如现在的我,也正需要领悟蹇卦中的智慧。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死后,唐太宗说:“魏征走了,我失了一面镜子。”这句话说明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只有魏征这一面镜子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唐太宗需要大臣们指正他的缺失,尽心辅佐,于是他打开进谏大门,这样便弘扬了正直之风,涌现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谏诤之臣。这些谏臣确保了唐朝走在正道上,成为“贞观之治”的一大亮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何况是这些栋梁之材呢?这些栋梁之材既有作为宰相榜样的房玄龄,也有骨鲠敢言的魏征、王珪,还有博学高尚的虞世南。

一个优秀的领导首先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专长,其次要了解每个人的性格脾气,要知人善任,还要见贤思齐,用别人的优点来健全自己。那么唐太宗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什么呢?

宰相榜样房玄龄

房玄龄出生在山东临淄,父亲是隋朝有名的儒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靠李世民。 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

房玄龄的故事

那么房玄龄身上有什么值得唐太宗学习的呢?唐太宗看到了房玄龄的容人之量和善于发现人才的优点。治理国家不是只靠一个人拼命去做,而是善于发现和提拔大批能干的人才,让他们分头去做。管理企业也是这样的,不能一个人把全部活儿都干了,要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让他们分头去干自己的事儿。选拔重用能人是要有容人的胸怀,因为越有才能的人会有傲气,这股傲气能不能受得了?能干的人会做得比你的好,那么能容得下么?如果一个领导受不了,容不得,那么有才能的人会不会跟着这个领导干呢?所以说,领导人的胸怀决定了格局的大小。所以房玄龄在这一点上是唐太宗的榜样。

博学高尚虞世南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但是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唐太宗的老师。

64岁的虞世南遇到了唐太宗终于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晚春。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虞世南来说,他的人生仿佛才刚刚开始。李世民以秦王身份收获了已经流离两朝的虞世南,这场二人的相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虞世南来说,仿佛“旅程的前后多余,只为遇见你”。

虞世南故事

虞世南八十一岁时去世,唐太宗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

唐太宗自己说出他和虞世南在宫内君臣相对时,虞世南对唐太宗如此严格,哪怕一点小过失都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现在虞世南去世了,唐太宗痛哭没有人能够在身边指导和督促自己了。虞世南这面镜子,照出来的是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人文精神。

直谏犯颜的魏征

魏征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对唐太宗有太多的劝谏了,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等篇章,留存史册,传颂后人口中,成为治理国家的警示名言。

魏征故事

在魏征身上,可以看到对国家的忠诚和长远战略眼光,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紧抓大局,深谋远虑,从治本的高度来处理日常国家事务,让唐朝避免了许多前进道路上的陷阱和岔道。

谏议大夫王珪

王珪是山西太原人,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谋士,献策铲除李世民而被流放,唐太宗爱惜人才,不计前嫌,把他调回来担任谏议大夫。王珪尽心谋国,大胆上书,直接批评唐太宗的过失,毫不避忌。唐太宗用王珪,就是希望用王珪做他的镜子。

庐江王李瑗谋反被杀后,其姬妾被籍没入宫。后来,唐太宗指着这个姬妾对王珪道:“李瑗杀了她的丈夫,又纳她为妾。”王珪问道:“陛下认为李瑗所为对还是不对?”唐太宗道:“杀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么还问对错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灭亡的原因,却把他的妾留在身边,陛下实质上还是认为李瑗所为是对的。”唐太宗醒悟,命人将这个美人放出宫去。

王珪拜相后,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一同辅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对王珪说道:“你可对房玄龄等人加以品评,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王珪答道:“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唐太宗深表赞同,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评价非常准确。

对于王珪的这番评价,唐太宗非常认可,他曾对王珪说:“你所指出的都是我的过失,自古以来,身为君主的没有不希望社稷永远安泰的,然而却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听不到对自己的批评,或者是听到了却不能改。现在我一有过错,你马上指出,而我听到后能够改正,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愁社稷不安定了。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唐太宗在自己身边安排了一批堪称楷模的大臣作为镜子,正人先正己,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要请别人指出自己的缺失。这样就能保证自己在治理国家中不犯错,从而使自己所治理的国家走向盛世。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02386708

断舍离

今天老婆把家里上上下下都收拾了一下,找到了一些以前找不到但可以用的小玩意,也丢掉了很多过时被淘汰的东西。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需要“断舍离”,不然生活会乱遭遭的。家庭内部的事务,男人还是需要尊重女人的意见,因为对于家庭生活这些内部事务问题,女人显然更有智慧。

老子说:“善行者无勶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数者不以檮𥮥,善闭者无𫔢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𦄿约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恒善㤹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𢘽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贵其师,不爱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尽管老子说遵道而行的人要常常秉持善良之心一心寻求能帮扶他人,不轻易放弃任何人,对任何东西都要珍惜它的价值。也许是我没有耐心吧,我认为对于一些伤脑筋的不合时宜的垃圾,应该丢垃圾桶进行分类回收,以便于垃圾再利用。如果一个正常人的精力消耗于思考怎样去应对这些垃圾,那还做不做事了?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应于思考如何用好珍宝,而对于这些暂时想不到如何利用且又不合时宜的淘汰垃圾,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交给专业的垃圾回收人士处理。社会大分工的优势也在于此嘛!

治水的最好办法就是堵疏结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堵和疏呢?这就需要正确利用罚和赏;用罚来堵,用赏来疏。司马光曾说:“夫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况他人乎?”所谓的“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如果赏罚不明,这必然会导致组织风气出现问题。

从管理历史上来看,赏罚不明的原因,无非是蔡锷所说的四条:“或姑息以图见好,或故为苛罚以示威,以爱憎为喜怒,凭喜怒以决赏罚。”或者是姑息迁就,以企图收买人心;或者是故意苛刻,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以个人的爱憎而喜怒,凭个人的喜怒而赏罚。简言之,就是私心太重。古人讲“公”、“明”,“公”才能生“明”。要想做到赏罚分明,关键就是把握公平公正这条最基本的原则。管理最忌讳的,就是以私情害公义。

所以,秉持中正之道,用赏罚来减少有害垃圾,回收不合时宜的难以利用的垃圾,就基本上做到了老子所说的“恒善㤹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如果我们达不到圣人所说的标准,那我们还是可以尽可能地接近那个标准。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学习道家无非是通过学习让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做一名上士,最后去践行“道”。

严之前,请先给予爱

今天被上头折腾了一天。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从今天的经历中悟到了一点:在严格要求下属之前,请先给予足够的爱!

好,就依你军人的身份,你曾带过兵,那我们来谈一谈“兵”。《孙子兵法》中讲了很多为将之道和领兵之道。我先随便列举几条为将之道: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将,就是指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坚毅、公正严明。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将军的处事: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严明公正而有条不紊。

然后再列举几条领兵之道: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己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士卒还没有亲附就实行惩罚,他们就不会心服,心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附,军法仍得不到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文“的(怀柔手段)手段去管理他们,用“武”的(军纪军法)手段去使他们整齐一致,这就叫做必胜之军。平时严格贯彻条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时不严格贯彻条令,不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够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部属之间相处融洽。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对待士兵像婴儿(要“护”),就可以叫他们去冒险;对待士兵像对爱子(要“爱”),就可以叫他们去拼死。如果厚待而不能指使,抚爱而不能命令,违法乱纪而不能惩治,那就好像娇惯坏的孩子一样,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看到这几点,我们悟到什么了吗?还好我不是兵,如果今天我是兵,我有枪,那上头估计会吃我的枪子。为什么?做事的时候跟我讲军人标准,讲严格。在奴才们看来,“严格”那是上头的爱护。但在我看来,这是有意在折腾老子!为什么平时感觉不到你在爱护我?做事的时候就跟我讲“严是爱,宽是害”?大热天折腾老子!先吃我一枪!

如此看来,带兵也是高风险,搞不好会被底下士兵打黑枪。说到底,还是上头思维混乱了。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其中的“正”很重要!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其中仁是最好做到的。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为将者,还是先从仁做起吧!

好,我们继续谈领兵之道。黄石公在《三略》中对领兵之道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先来看一看: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给予俸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用兵的要旨,在于崇尚礼节和厚施俸禄。崇尚礼节,那么智谋之士就会归附;厚施俸禄,那么侠义之士就会乐于效死。因此优待贤士不要吝惜财物,奖赏功臣不要拖延时日,这样就能使部下齐心协力而削弱敌国。用人的方法是,通过封赐爵位来尊崇他,给予财物以赡养他,如此,贤士就会自动来归;用礼仪来接待他,用道义来激励他,如此,贤士就会以死相报。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囚。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万。”——身为将帅者,必须和士卒同甘苦而共安危,这才可以与敌人进行交锋,所以战争必将取得彻底胜利,敌人必将完全覆灭。从前有一位优秀的将帅用兵打仗,有人送给他一坛美酒,他让人把酒倾倒在河中,与士兵们同饮河水。一坛酒并不能使一河之水都有酒味,而三军将士却都愿意为其拼死效力,这是因为将帅与自己同甘共苦的缘故。《军谶》说:“军井还没有凿成,将帅不说口渴;军帐还没有搭好,将帅不说疲乏;军灶还没有做饭,将帅不说饥饿。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独自打伞,这就是做将帅的基本要求。与士卒同安乐,与士卒共危难,所以全军上下能齐心协力而不可分离,能够任意使用而不知疲倦,这正是因为平时恩惠有加,思想一致的缘故。”所以说,将帅不断地施恩惠于广大士卒,就能够赢得千千万万人的拥戴。

“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优秀的将领统率军队,是以恕己之道体贴、关怀部属。遍施恩惠,士兵的战斗力就会日益增强,从事作战如同暴风一样迅速猛烈,投入进攻如同河水溃决一样锐不可当。”所以,这样的军队,能让敌人望风披靡而不敢阻挡,只能束手投降而不敢存有取胜的奢望。将领能身先士卒,因此他指挥的军队就能称雄于天下。

以上黄石公讲的几条为将之道和领兵之道可谓相当精辟和通俗,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想说的是,《孙子兵法》用在企业的管理时,一定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企业不是军队,员工也不是军人。《孙子兵法》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战略思维。如果我们经常能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分析身边的事物,不犯战略性的错误,那么就不会栽大的跟头,因为“道”的方向太重要了!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为孔子正名,注解《论语》

前几天有人对我说:“孔子的儒家学说真是不适用,过时了……孔子从头到尾都想当官,当不了官才去当老师,他的私心挺重的……”不得不说,这和我对孔子的认知是有出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乱世,曾经在鲁国当过大司寇,后来与上头政见不合,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以寻找能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没有得到各国诸侯的认同,最后孔子回到了鲁国,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于是开始修书讲学传道。纵观孔子的一生,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虽历经坎坷,仍不改济世救民之心;他的“天下大同”理念,一直是天下人所孜孜追求的目标。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并且他的学说自成一派(儒家),并且广为流传,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这就是对孔子的最有力的证明。

但是现如今,读懂《论语》的人有多少呢?不得不说,在网络电子时代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商在退化,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有断层的危险。作为炎黄子孙,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责任学习好国学,传承并发扬光学。

说起来,我也是挺懒的。在之前,我是以《论语中的行政精神》这本书为蓝本,也没怎么去认真推敲,几乎直接照搬他的注解。今天,我本着不盲从、严谨科学、独立思考的原则对《论语》的前二篇进行了注解。

注解过程中,我发现原注解者有些注解不严谨,没有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意思进行注解,导致有些句段的意思与孔子的本意有出入,现代人读着也感觉有些云里雾里。本人智商130,对这些小坑,还是比较容易地规避过去的。总之,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仔细思考推敲,当联系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以求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孔子的原意。

注解完了以后,发现孔子的学说本就是积极向上的,他的语言很平实,但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大到治国,小到治理公司,都是可以适用的。并非某些人所说的过时不适用。

注解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践行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在后面注解《论语》的过程中,我也需要不断体悟圣人的管理之道,并尽力把其中的理念贯彻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顺道无为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这是《帛书老子》中的一段话,描述了水的善德。但如何治水呢?我认为需要效仿古代的大禹治水,顺“道”进行堵止开流,引水入海。

在前几天和一个朋友的聊天过程中,朋友对我好人坏人之分的论调进行了反驳,这让我意识到我对好人和坏人的界定是有问题的。坏人是不是一定坏人?不一定,坏人偶尔也会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会做坏事?也不一定,经常好人他做了很多坏事。这就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如何界定好人和坏人呢?

曾仕强讲的一段话一语中的:“天下没有坏人,只有愚蠢的人,因为人的未来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你可以走这条路,也可以走那条路嘛,你自己可以做决定。选择错误就叫坏人,选择正确的就叫做好人。所以不要说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就说啊很遗憾,他为什么这么好的机会他选择错了。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人生很少只有一条路可走,很少,摆在你面前的都是好几条可以让你选择的路,你选择对,选择对,选择对,叫做运气好;运气好,就是几次都选对了。一直选对下去,你就是有智慧的人,你一定是好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就是路,就是规律和方法。人生就像是在找回家的道路,我们走在一个个不断变化的十字路口寻找着前进的道路。最后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却迷路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一边欣赏并体验着沿途风景,一边找到回家的道路呢?那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下面的内容可能大家觉得思维有些跳跃。但说的是一个事情。

在上一篇《蚊子之死》一文中,我总结了蚊子的教训和人(我)的教训。今天晚些时候我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些蚊子能否不被人(我)打死呢?办法还是有的。

人是万物之灵,我们首先从人身上找办法。我们可以买点防蚊子药,抹一些在身上,防止蚊子叮咬;如果被咬了,我们可以买些复方醋酸氯己定喷剂来防止蚊子叮咬引起的皮肤肿和继发感染,以消除危害。延升开来,就是人需要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来武装自己,以防止蚊子的侵害;同时通过消除受感染的思想余毒的方式来减少蚊子对自己健康的危害。

然后,我们再从蚊子身上找办法。蚊子的本能是吸血的,我们不能要求其反本能。但是如果蚊子不叮咬抹了防蚊子药的人,而是叮咬了没抹防蚊子药的人,或是叮咬了牲畜,那也算是顺道而行。延升开来,如果蚊子不叮咬那些有道德且认知强的人,而是去叮咬那些道德和认知低下的人,或是叮咬牲畜之类,逼着他们提高自己的道德和认知,那么我们可以说蚊子是在替天行道。从这一点来讲,蚊子成了我们可以借用的外力,我们又怎么会不爱惜自己的助力而去打蚊子呢?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上面《三略》中的一段话,讲述了正确运用善和恶所带来的社会功效。恶加于凶民,那执行此事的还是恶人。所以只要我们知人善任,并且顺道(顺着规律)而行,恶人也可以发挥它的妙用。

《了凡四训》中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盗亦有道,如果恶人做的事实质上有益于大众,那么他们哪里是在做恶事,明明就是做善事。恶人常常做了善事,善人常常做了恶事,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恶人和善人。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贵其师,不爱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建立文明和延续文明的关键不在于谁消灭谁,而在于我们是否能悟“道”并且顺道无为(即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不乱来)。

蚊子之死

今天休息,想到公园里面比较凉快,于是早上送娃上学之后就来到附近的张公堤公园背《易经》。公园里的座位几乎满了,我走了好久,找到一个安静的亭子,心里还庆幸着终于找到一个“风水宝地”。

在这个“风水宝地”坐了不到五分钟,我就感到了不对劲,身边不知何时出来了一群蚊子。我先是驱赶,没效果;接着往胳膊上、腿上抹风油精,有点效果,暂时赶走了一些蚊子。但还没两分钟,又有一两只大胆的蚊子来吸血。可恶……只听“啪”的一声,我打死了一只蚊子,然后其余的都作鸟兽散了。然而我杀生了……犹豫了一阵子之后,我决定打道回府,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刚才发生的事情,整个过程中,我的决策是否正确。首先,我们站在蚊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蚊子的思想:

1、虽然血不怎么好吸,但有机会一定要吸上几口……

2、这么多同类,就算有人打,也不见得打到我头上……

3、要多吸一点,再吸一点就走……

4、再吸一点……

站在人(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我)的思想:

1、我不杀生……

2、吸两口就可以了吧……

3、还来?……

4、可恶……

5、打死它!

我们看到最终的结局是:蚊子死了,人(我)也破戒杀生并离开了。双输!蚊子死在贪婪,死在抱着侥幸思想,不知见好就收。人(我)也通过这件事情得到了几点启示:

1、路边的李子树上能挂满李子是有原因的。同样的道理,本来满坐的公园里却出现了空位置,这个空位置往往有的原因,要先搞清楚原因。

2、出生,入死。老子说:出死亡之地则生,入死亡之地则死。我先是入了死亡之地,遭受了危险;后来离开了死亡之地,得以逃生。

3、蚊子的贪婪和吸血的习惯是他们的本性,而人自保也是本能,任何时候都不要说自己一定不怎么样。人可以说我不随便杀生,但不能说我不杀生。因为人的自保是出于本能,法律上的正当防卫也是允许的。人一开始就抱着的退让思想与后面又推翻了自己的思想造成了冲突。所以,凡事不能太绝对!

4、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要深刻吸取蚊子之死的教训。

与OpenAI人工智能聊宇宙存在的意义

问:宇宙存在的意义?

答: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宇宙存在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存在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宇宙存在的意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认为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和体验世界的美好和神秘;有些人则认为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探索和发现来认识自己和世界;还有一些人认为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类,通过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来实现自我超越和进步。无论如何,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这个OpenAI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回答让我吃惊不小,它的智商和境界已经超过了绝大部人类了。另外,对比国内版的阉割版聊天机器人,要先进了几代。

我个人认为宇宙存在的意义是让我们来体验、探索、创造文明,这个看法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践来证明。某一天元宇宙的大规模运用,会让我们大多数人觉悟到宇宙存在的意义和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