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01-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思想、學說),可(引導,疏導)也,(無;沒有)(長久,固定不變)道也;(名聲,名譽,名望),可(出名的;有名聲的)也,非恆名也。

無,(說出;描述)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本源,根源,根本)也。

故恆無(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也,(可、能夠)觀其(通「妙」,精微,奧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古同「叫」,呼喊,鳴叫)

兩者同出,異(名字,人或事物的名稱)(通「謂」)(象形,小篆書,下端像單絞的絲,上端是絲絞上的系帶。系帶象徵著「道」,單絞的絲象徵著「有」和「無」互相絞纏)之有玄,衆眇之門。

註解:

道,可以引導,(但)沒有恆久不變的「道」;名,可以成名,(但)沒有恆久不變的「名」。

無,說出了萬物的初始;有,說出了萬物的本源。

那常常在無慾望的狀態中,以體悟「道」的奧妙;常常在有慾望的狀態中,以體悟「道」所傳遞的提示。

無和有同出「一」門,名稱不同,但同是在說「一」。(有無相生,)玄妙之中有玄妙,這是洞悉各種奧妙的法門。

德經81-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高明,工巧)?是以(聰明;才智勝人)(親近;袒護)(佐助),而不(因為,由於)(責,求也)於人。

故有德(職掌,主管)介,無德司(chè,古同「徹」,毀壞。「勶」就是在下面大力搞破壞)。夫天道無(親,近也)?恆(交往,交好)善人。

註解:

調和大的怨恨,必然會有餘怨(不能消除),怎麼可以稱得上高明呢?因此聰明的人親近並佐助,而不因為有求於人。

那有德者主管時從中佐助,無德者主管時大力破壞。這天道沒有親近的對象嗎?(它)常常交好善人。

德經80-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替代)之也。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沒有誰;沒有什麼)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gòu,同「詬」,指責、責罵),是胃「社稷(土神和穀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註解:

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而攻克堅固、剛強者沒有誰能夠戰勝它的,因其不可替代的柔弱天性。

柔能勝剛,弱能勝強,天下沒有誰不知道的,卻沒有誰能夠去踐行它。

那有道德的統治者有話說:承受邦國的責罵,是為「社稷的君主」;承受邦國的不祥,是為「天下的君王」。正確的話(聽起來)好像與常理相反!

德經79-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為「抑」的異體字,壓,壓制)之,下者舉之;有餘者𢿃(同「損」,減也)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𢿃有餘而(助;補助)不足。人之道則不然,𢿃不足而(供奉,供養)有餘。

孰能有餘而(通「又」)(用,拿,把,將)(拿)奉於(王者以民為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註解:

天下的治理之道,就像張弓射箭啊!弦拉高了就把它壓制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多了就減損一些,不足就增補一些。

那天之道:減損那些有餘的,用來補助那些不足的。人間的(治理)之道則不是這樣,減損那些不足的用來供養那些有餘的。

誰能夠在有餘之後又把多餘的拿出來供養天下(不足的)民眾呢?只有有道的人(才會這樣做)吧!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有所作為但不佔有為的成果,功成事遂而不居功。這樣做,是其不想表現自己的賢明啊!

德經78-木強則恆

人之生也柔弱(柔和謙順),其死也(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忄同「心」,內心。亘同「宣」,知道、明白)(古同「韌」,柔韌,柔軟又結實,受外力作用時,雖然變形而不易折斷,與「脆」相對)(超過,勝過)(剛強;堅決)。萬物草木之(通「性」,資質;稟賦)柔脆(柔而易折,軟而易碎),其死也𣒞槁(這兩個字理解為用木車運走堆高當柴火)

故曰:(牢固,結實,硬)強者死之(徒黨,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也,柔弱(卑賤)(地位低微)生之徒也。

兵強則不(克制)(木質堅韌結實,「木」代表「仁」)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註解:

人們之中活下來的都是柔弱的,那些死去的(剛強之人)也打心眼裡明白柔韌勝過剛強。萬物如草木之中活下來的也是柔脆(易折)的,其死後也不過是被人用木車運走堆高當柴火。(剛強的人會死亡,柔弱的人會存活;柔脆的人喪失氣節,柔韌的人堅守氣節,你會選擇做哪類人呢?)

那就是說:堅固、剛強的是容易死亡的一類人,柔弱、卑微的是容易存活的一類人。

軍隊強大則不能剋制,仁政強大則能恆久。強大的處下,柔弱、卑微的處上。

鏈接:

孔子來到河南洛陽,有一天去拜訪老子,老子這時候已經很老了,有一百多歲了。孔子說:「老師,你能不能告訴我,人生最重要的道理是什麼?這次來了,下次能不能來不一定,能不能告訴我?」老子什麼都沒說,指了指自己的嘴,「啊……啊……」孔子鞠了個躬,表示明白了,就帶著他的弟子出來了。別人問他,說老子都告訴你什麼,你明白什麼了?孔子說,老子讓我看他的嘴啊,牙齒沒了,一個都沒有了,但舌頭還在。他告訴一個道理:天下最剛強的東西往往不能持久,而柔韌的東西卻往往可以長存。

德經77-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貴生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𨓚(shuì,兌為口,加走之,意為民口奪食,通「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民之巠(通「輕」,輕視;不重視)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

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良,美善)貴生。

註解:

人們之所以忍飢挨餓,是由於統治者吞食的賦稅太多(從民口奪食),因此才陷於飢餓。百姓之所以不能治理,是由於在上位的人(違背自然規律)有意去作為,因此導致(百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能治理。民眾之所以會輕視死亡,是由於統治者奉養過分奢厚(搜刮民脂民膏導致造成民不聊生),因此才會輕視死亡。

這隻有不為了自己過優越生活而作為的(統治者),才是賢良和重視生命的。

德經76-爲者吾將得而殺之

若民恆(jū,多的樣子)不畏死,奈何以殺(同「懼」,恐嚇)之也?若民恆是死,則(這個;那個)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職掌,主管)殺者。夫(假借為「代」,代字加一筆,代表插手,干預的意思)司殺者殺,是伐大匠(zhuó,砍;斫;削)也。夫伐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註解:

如果民眾常常大多不畏懼死亡,如何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呢?如果民眾常常是死路一條,那麼這個妄為的人,我將把他抓起來殺掉,這誰敢(妄為)呢?

如果民眾常常大多必定畏懼死亡,那麼常常設有主管(依法殺人)的人。這(統治者)插手代替主管(依法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插手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這插手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遭遇反抗是正常的),那麼很少有不傷及其手的。

德經75-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guā,原意指箭末扣弦處。這裡指引而不發)。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忌諱),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戰而善(克制),不(話,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而善應,不(呼喚,特指上對下的呼喚)而自來,(批評,揭發)而善(慮難曰謀,側重於商議出辦法或盤算出主意)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註解:

(關於「民不畏畏」,或者說對於統治者的恐怖威脅,民眾之中有愚昧、甘願受壓迫而不敢有絲毫反抗之心的「不敢者」,有引而不發的「勇於不敢者」,有勇於向統治者表達自身訴求的「敢者」,有不惜流血犧牲奮起反抗的「勇於敢者」。)「勇於敢者」則會被殺,「勇於不敢者」則像引而不發的弓箭(隨時有爆發的危險)。這兩者對統治者來說或有利或有害(殺了反抗的「勇於敢者」雖暫時平息了事端,但卻激起更多引而不發的「勇於不敢者」,從而置自身於危牆之下),這是為上天所忌諱的,誰知道其中的緣故呢?

(統治者該如何處理與民眾之間的矛盾?)天之道:(對於民眾中間不惜流血犧牲奮起反抗的「勇於敢者」,)統治者要不鬥爭、不對立,並且要善於克制;(對於民眾中間積極表達自身訴求的「敢者」,)統治者不要有怨言和謗言,而且要善於應承、積極回應民眾的訴求;(對於民眾中間引而不發的「勇於不敢者」,)統治者不要待矛盾和問題擴大了讓上級召喚,而且要主動來解決一些容易引發民眾不滿的矛盾和問題;(對於民眾中間愚昧、甘願受壓迫而不敢有絲毫反抗之心的「不敢者」),統治者要對其進行批評,而且要善於與之商議出解決矛盾和問題的辦法。

天道法網寬廣無邊,貌似寬鬆,卻無半點漏失。(簡單一句話說明,就是因果律,自己造的因,自己自然得這個果,誰都逃脫不了。)

德經74-夫唯弗猒,是以不猒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

(把水截住)其所(平時,平常),毋(同「厭」,抑制;堵塞)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同「厭」,憎惡,嫌棄)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古同「現」,顯露,顯現)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古同「彼」,古代中原音韻為「背」,意思是「自見」和「自貴」與道背離,不可取)取此。

註解:

(把民眾逼迫到無法生存的地步,)當民眾不再害怕(統治者的)恐怖威脅時,那麼大的恐懼威脅將要到來了。

(統治者)不要阻截民眾的日常生活,不要堵塞民眾的謀生之路。這隻有不做被民眾所厭惡的事,因此才不會被民眾所厭惡。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要有(深知自己要依賴廣大民眾的)自知之明,而不是只想著顯現自己(居於民眾之上);真正愛惜自己(的品格),而不是自以為比民眾高貴。那捨棄背離道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德經73-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假借為「上」,尊崇)矣;不不知知,(缺點,錯誤)矣。

是以聖人(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註解: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被尊崇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錯誤的。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不犯錯誤,是因為其(實事求是)把錯誤當作錯誤(並及時反省和改正),因此不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