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10-能毋以知乎

(記載,寫在一定的冊頁里,有鄭重的色彩)營魄(魂魄。古代認為魂是陽氣,構成人的思維才智。魄是粗糲重濁的陰氣,構成人的感覺形體。魂魄【陰陽】協調則人體健康。人死魂【陽氣】歸於天,精神與魄【形體】脫離,形體骨肉【陰氣】則歸於地下。魂是陽神,魄是陰神)(持守)一,能毋離乎?(tuán,聚結)氣至柔,能嬰兒乎?(同「修」)玄藍(玄指黑色,又有深、厚的意思;藍指用靛青染成的顏色,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玄藍就是青,也稱玄青,即深黑色。引申為愈演愈烈的黑暗之心),能毋(疵,病也)乎?愛民栝(guā,箭末扣弦處,引申為「勤勉不懈」)國,能毋以(通「智」,巧詐)乎?天門(人的心)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謂通曉事理),能毋以知乎?

生之、(養育)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

註解:

記載中的魂和魄持守一,能夠做到不分離嗎?聚結陰陽二氣以致柔和,能夠做到像初生的嬰兒一樣(柔和)嗎?修身養性以消除妄欲邪念,能夠做到沒有一點瑕疵嗎?愛護民眾、勤勉治國,能夠做到不憑藉巧詐嗎?起心動念處,能夠做到為雌守靜嗎?明白並通曉事物的道理,能夠做到不自以為有知嗎?

生成萬物、養育萬物,生成萬物而不佔為己有,統領萬物而不主宰,是為「天德」。

道經09-功述身芮

(zhì,持也)而盈之,不若(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或者、還是」)(止,罷了)(zhuī,捶擊)(同「銳」,尖銳)之,不可長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馬高六尺為驕),自(遺留,留下)咎也!

(成就、事業)(傳述;傳承;繼續別人的事業或闡述他人的學說)(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內:1、中;2、退。合起來的意思是:從中退),天之道也!

註解:

守持(堅守)著保持盈滿的,不如還是適可而止;錘擊著保持尖銳(鋒芒太露)的,(銳勢是)不能夠長久保持的。

金玉滿堂,沒有誰能夠守藏住啊!因貴富而驕縱,自留禍根啊!

事業要傳承、自身要從(紛爭)中退出,天之道啊!

道經08-上善治水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善於,擅長)(安定)水,水善利萬物而(yòu,通「又」)(安靜,寧靜)(居,蹲也,後作「踞」)衆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熟悉;經常看到或經歷,易於辨認)地,心(喜好、喜愛)(水深而清澈)(予,與也)(愛惜)信,(通「政」,政治,政事)(通「繕」,修治)(安定),事(善於、擅長)能,(動,作也)(善於、擅長)(時機;機會)。夫唯不爭,故無(過失,罪過)

註解:

上位者善於安定水,水善於澤被萬物而且自身又能保持寧靜,蹲守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幾乎近於道啊!

(它)蹲守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內心喜歡深沉清澈,與人交往時愛惜信用,能把政事修治得安定,行事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這隻有不爭,所以沒有過失。

道經07-不以其無私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聲人(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內:1、中;2、退。合起來的意思是:從中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註解: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它們的運作不是為了自身的存在,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人居天地之間,天地的存在是為了人和萬物的發展。)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從(紛爭)中退出其自身,反而能讓自身處在前頭;把自己置身於事外,反而能讓自身得到保全。不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心嗎?因此能成就他的私心。

道經06-天地之根

(氵為水,泉出通川為谷)(神妙的作用)不死,是胃玄(牝,雌性的性器官)。玄牝之門,是胃天地之根;(mián,連綿不斷)緜呵若存,用之不(通「勤」,勞也)

註解:

水谷,神妙且運行不止,是為玄牝。玄牝的門戶,是為天地的根源;它綿綿不斷地存在著,用之不勞苦。

道經05-不若守於中

天地不(仁愛;相親。仁是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以萬物爲芻狗(即用草紮成的狗,在古代芻狗用於祭祀,作用類似於現代的花圈。芻狗在失去祭祀功能以後會被丟棄);聲人不仁,以(所有;一切;凡)(知覺,覺悟)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具爐橐,橐以牛皮」。兩邊有把手,往中間擠壓鼓動就可以出風)與?虛而不(gǔ,枯竭)(zhōng,左邊的「足」意思為止,右邊的「童「意思為愚昧、淺陋,合起來的意思是:停止愚昧)(通「愈」,病好了)(產生,發生)(只、只是)聞,(道理)(窮盡,完結)不若守於中。

註解:

天地不仁愛,把萬物視作芻狗;遵道而行的人不仁愛,把所有覺悟者視作芻狗。(古代利用芳祀,即運用美德祭祀,往往以芻狗為祭品,類似於現代的花圈。芻狗就是用草扎的狗,因為被人們當做祭品而被擺放到重要的位置;而一旦失去祭品的功能,就會被拋棄。萬物失去功能,就會被天地所拋棄;所有覺悟者失去美德,就會被遵道而行的人所拋棄。《帛書周易》裡面有過描述:「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閵。」)

天地之間,其不就像個橐籥嗎?空虛而不枯竭(越往正中鼓動風就越多)。停止愚昧而病癒重生的只是聽說,道理窮盡不如守於中正。

道經04-和其光,同其塵

(chōng,通「𥁵」,空虛)(但是)用之(通「又」)(多餘)也。(sù,水深清澈的樣子)(ō,用於句尾或語氣停頓處,表驚嘆),始萬物之(祖先)

(古同「挫」,折傷,挫敗)(同「銳」,尖銳),解其(爭執;糾紛),和其光,同其(佛家、道家指人間)

(zhàn,深)呵,似或存,吾不知其(指事物,相當於「什麼」)之子也,象(宗教徒或神話中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之先。

註解:

「道」空虛,但是運用起來又不覺得多餘。深遠啊!它是始創萬物的祖先。

(它讓我們)挫去銳氣,消解紛爭,調和光芒,混同於塵世。

精湛(精微深奧)啊!似乎或許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產生的,像是產生在天帝之前。

道經03-弗爲而已

(崇尚,提倡)(勝過,超過),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古同「現」,出現,顯露)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充滿;充實;填塞)(比喻內心深處),弱其志,強其(指人的品質)。恆使民無(通「智」,巧詐)無欲也,使夫知不敢。

弗爲而已,則無不治矣。

註解:

不崇尚爭強好勝,使民眾不爭勇鬥狠;不珍貴難得的財貨,使民眾不生竊據之心;不顯露能引起慾念的事物,使民眾不生禍亂。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治理天下,會虛化民眾爭強好勝的思想(虛其心),充實民眾內心深處的需求(實其腹),弱化民眾圖謀名利的志向(弱其志);強化民眾的道德品質(強其骨)。常(引導民眾)使之沒有巧詐、沒有貪慾,使這巧詐的人不敢妄為。

不妄為而已,則沒有不能治理的(邦國)。

道經02-天下皆知美爲美

天下皆知(泛指好的品性、事物等)爲美,惡(停止);皆知(善良;好心)(zǐ,厭惡;極其討厭並憎惡)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通「形」,對照,比較)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hè,應和;跟著唱)也,先後之相(通「隨」),恆也。

是以聲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起也;興起)而弗(滋生)也,爲而弗(記住)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除掉;減掉)

註解:

天下都知道好的品性是為美好,厭惡(美好)停止;都知道要善良,極其討厭並憎惡不善良(的品性)。

有和無的相互化生,難與易的相互促成,長與短的相互襯托,高與下的相互補充,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言語的相互應和,前與後的相互伴隨,(這些)是永恆不變的。

(人都有嚮往美善的本能)因此遵道而行的人懷著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的心態來處事,實行「不言」的教導(以身作則)。任由萬物興起而不滋生,有所作為而不記在心裡,功成事遂而不居功。這隻有懷此心態,因此不會被減除。

道經01-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思想、學說),可(引導,疏導)也,(無;沒有)(長久,固定不變)道也;(名聲,名譽,名望),可(出名的;有名聲的)也,非恆名也。

無,(說出;描述)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本源,根源,根本)也。

故恆無(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也,(可、能夠)觀其(通「妙」,精微,奧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古同「叫」,呼喊,鳴叫)

兩者同出,異(名字,人或事物的名稱)(通「謂」)(象形,小篆書,下端像單絞的絲,上端是絲絞上的系帶。系帶象徵著「道」,單絞的絲象徵著「有」和「無」互相絞纏)之有玄,衆眇之門。

註解:

道,可以用來引導,(但)沒有恆久不變的「道」;名,可以讓人出名,(但)沒有恆久不變的「名」。

無,描述了萬物的初始;有,描述了萬物的本源。

因此常常在無慾望的狀態中,以體悟「道」的奧妙;常常在有慾望的狀態中,以體悟「道」所傳遞的提示。

無和有同出於「一」,名稱不同,但同是在說「一」。(有無相生,)玄妙之中有玄妙,這是洞悉各種奧妙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