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堯曰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惠澤民眾卻不耗費太多的公共資源)勞而不怨(使用民力卻不會招致人民的怨恨)欲而不貪(行仁政意志強烈,不貪圖私利)泰而不驕(行事待人莊重寬厚而不自傲)威而不猛(威嚴而不兇狠)。」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緩於前而急於後,以誤其民,而必刑之,是賊害之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張問:「什麼是四種惡行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作小家子氣的有司(對待財務時過於吝嗇和小氣的行為可以被稱為"有司",即守財奴)。」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子張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先反省自己的惡並進行改過,然後再行善。)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像瓦片一樣碎裂。比喻分裂或崩潰破敗)?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和,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隱私,即隱蔽的地方),而天地鬼神,實鑒臨(意為像到現場親眼看到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此也。閑居之地,指視(即「十手所指,十目所視」,指大家所能看到的地方)昭然(就是「明明白白」);吾雖掩之甚密,(掩飾)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指原因或理由,怎麼)得不懍懍(lǐn,危懼,戒慎的樣子)?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猛烈,嚴厲剛烈),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死亡,消失)一息不屬(一口氣上不來),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第三,鬚髮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挑選)(拔除);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具是三心,則有過(乃,就)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功效,預期的效果)亦異。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同情、哀憐);悖理相(干擾;侵犯),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自以為是)之豪傑,亦無尤人(怨恨、抱怨他人)之學問;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自我反省),則謗毀之來,皆磨鍊玉成(敬辭,促成、成全之意)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又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意指自己困住自己)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行以最上乘的方法)而兼行下功(指最下等的功力成就),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顧了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校驗。或覺心神恬曠(淡泊曠達),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繁雜)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由生氣轉為喜歡),或夢吐黑物(指過去作惡形成的髒東西),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太空,宇宙),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指畫地自限,畫地為牢。意思是把自己上進的路斷了)而不進。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連續)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難為情的樣子,羞愧的樣子)(阻止;毀壞);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比,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死亡後的去向

人死亡後的去向,目前有三種看法:

一、進入異世界,就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目前宇宙中可觀測的恆星總數至少為1000億,如果你問這宇宙中有沒有外星人,我可以肯定地說:「有!而且還有很多。」相信這個答案會在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得到證實。)

二、直接消失。人未生,在元氣之中。既死,復歸元氣。就是說人生是因為氣聚,人死是因為氣散。氣散以後就會直接消失。

三、循環,也就是輪迴。有一部分思想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氣構成,其中有一問部分氣構成了人,人滅如氣散,但氣散以後又會重新凝聚,重新再構成另一個人。如此循環,永無始終。

我個人的看法是:把這三種看法綜合起來看,應該比較接近答案。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氣構成,其中一部分氣構成了人。人死後,肉體消失,復歸元氣,然後進入到另一個世界(投胎轉世),如此不斷循環(輪迴)。

未來我思考的方向主要是:如何打破或破解這個循環,使人們免受「輪迴」之苦。

了凡四訓-立命之學

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返躬內省,而徒向外弛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改過自新是最好的修行,也就是最大的善。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此意。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包容一切),務要(就是平和,不過激,不易怒,能夠與外物他人和諧相處)(就是仁愛,有慈悲心,有惻隱之心,能夠對別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務要惜精神。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啟齒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感動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人清凈、誠懇的心,可以與天相通)。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心該如何修呢?念咒就是讓人保持心地清靜的一種有效方式。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說,就算處境惡劣,志向不能施展,也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不斷提升自己,潔身自好,修鍊好個人品格;若通達得志,就應當胸懷天下,造福百姓。)

至「修身以(等待,等候)之」,及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心中之念的起與滅),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達到)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真正的、實在的學問)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留候論》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

(尚書)曰:「天難諶,命靡常。(天道是難以確信的,而命運也非常數,並非一成不變。)」又云:「惟命不於常(人的命運不是固定的)。」皆非誑語。

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就算你命中注定榮華顯耀,那也不應沾沾自喜,也還是要謙虛知禮、謹慎恭敬,常想想若落寞不得志了,該當如何自處。這是了凡教育兒子,無論命運如何,都要斷惡修善、修身積德。)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就算你現在事事順利、如意,也不該掉以輕心,粗心大意,還是應當謹慎小心,想想若是身處逆境、遇到困難了,該如何面對、處理。)即眼前足食,常作貧(jù,本義指貧窮得無法備禮物;亦泛指貧窮)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德(傳揚祖先的遺德),近思蓋父母之(過失);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防範)己之邪。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自以為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學業、事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指貪圖安逸,得過且過)二字,耽擱一生。

中和與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本身並非喜怒哀樂,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發而皆中節,謂之(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這就叫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稱之為「中」;喜怒哀樂的感情表現出來,符合常理,適中有節度,恰到好處,可以稱之為「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天地就會各安其位,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博學(學習要廣泛涉獵)之,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之,慎思(學會周全地思考)之,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斷力)之,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切實、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要博學多才,就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成效,決不罷休。聰明人學一下就學會,你就學一百下,聰明人十次能學會的,你就學一千次。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強壯有力。

曾仕強經典名言4

有幾分把握,做幾分堅持,才算是合理的堅持,否則過與不及,都將引起不良的後果。

一方面合理堅持;另一方面卻應該依據大家的意見,做合理的修訂。大家參與的程度越深,將來執行起來就越加順利。

經營者信任部屬,大家才肯用心計劃並且隨時調整。彼此有互信的基礎,部屬在商量的過程中,才有發揮實力的可能。

計劃的提出是否用心,已經反映出大家對經營者的信心和忠誠。

中和指決策者的情緒相當穩定。《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決策者當然有個人的喜怒哀樂,卻不應該在計劃時表現得過或不及,以免不良的情緒,影響到正確的預測。

凡事以誠心誠意來考慮股東安不安,員工安不安,顧客安不安,社會大眾安不安,那就是至誠,就可以預測未來的變化。

管理者若能持續不斷,從不猶豫地以安股東、安員工、安顧客、安社會大眾為念,日積月累,自然充滿了這些方面的經驗,就憑直覺,也能夠正確判斷可能產生的後果,即為前知。

妥善的計劃,必須治標和治本兼顧並重。要做出這樣的計劃,唯有平日多研究相關的道理,使自己對相關事理十分透徹,誠心誠意地堅持自己所確認的信念,以公正、專一的心思,來從事計劃的擬定,才能夠以理想為本,視實際情況為標,雙方面並重,而無所偏差。

決策之前,廣泛收集意見,好像自己毫無所知。決策既定之後,果斷堅決,勇往直前。

決策者自認無知,才能夠轉化為有知。總經理有意見,卻能夠隱藏起來,暫時不說,把它轉換成問題,多方徵詢各位經理的意見。集合眾人的看法,再綜合在一起。

唯有有知而自認為無知,才能求賢、尋賢、用賢而臻於大智大慧,也就是大智若愚的最佳表現。

聽不到不同的聲音,所做的決策,大多偏於一隅而難以周全。

道是大智,應該把所有事物合在一起看,合在一起想。

要使計劃順利推行,最好的辦法用是用心做到下述三點:第一,在擬定計劃的時候,多和相關的同人溝通,讓他們有參與感,實施時才會自動協助,而不故意阻礙。第二,利用機會與相關同人做好事前的沙盤演練。第三,執行計劃時,必須把功勞推給同人,而將過失歸於自己,才能夠一路順利而和諧地實施下去。

計劃在推行過程中,如果堅持不能做任何變更,很可能被迫停止,也等於胎死腹中。因此在不改變目標、不改變計劃本質的同時,可以採取邊做邊改的方式。

決策的過程為:止、定、靜、安、慮、得。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如果放火放得有理,當然要加以擁護,若是燈點的不合理,也應該加以禁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假設政策良善,對策促使良善的政策及時落實,有什麼不對?萬一政策錯誤,也顯得下有對策,才能夠減少錯誤決策所產生的惡果,更值得欣慰。

西方人主張「先授權,部屬才能夠負起責任」,中國人則認為「部屬先負起責任來,上司才敢授權」,這種先後的區別,稱為西方管理與中國式管理的很大差異。

想安上級的心,至少要做到三件事情:第一,確實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第二,要適時向上司彙報工作進度和預期的結果。第三,處處照顧上司的立場和面子,不令其為難。

對上管理能不能持續進行,效果能不能不斷增強,主要看部屬能不能做到下面三件事情:第一,把功勞讓給上司,不搶功勞。第二,主動向上司提出有關未來的預測和籌謀。第三,不讓其他同人、朋友知道自己具有多少影響力,向上管理的成效才能夠持久加強。

所謂上侵下職,意思是上司把部屬的事情搶著辦了,反過來指責部屬偷懶、不負責。管理上原本有一條法則,稱為例外法則。凡是部屬能夠辦理的事情,上司不可以處理,應該放手讓部屬去做。因為上司的職責,在處理部屬所不能做的事。甚至部屬不會做,上司也要以教導、輔助的心情,幫助部屬學會、做好。部屬會做而不敢做、不肯做、不多做,上司更應該找出原因,加以矯治、改善,使部屬會做而且敢做、肯做、多做,以期發揮總動員的效果。

企業的規模再大,也不過是少數人的結合。行政組織再龐大,真正可以左右大局的,只有那極少數的首腦人物。要求合理應變,其實只有一個十分簡單的要訣,可以說放諸世界而皆準,突破時空的限制,那就是我們常說的:親賢臣而遠小人。也就是自古流傳迄今,代代都被一再重複強調的:親賢遠佞。

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

魏徴:「用一君子,則君子皆進,小人盡退。」

什麼是正道?就是一切依天理,憑良心所走出來的途徑,所做出來的決策以及所堅持貫徹出來的成果。

千人諾諾不如一人諤諤,人多未必意見就好。

依理應變,必須掌握下述三個要點:第一,依理應變,絕對不是求新求變(變的結果,有80%是不好的,只有20%堪稱變得良好)。第二,依理應變,要以「不變」為根本的思考點。第三,理本身就是變動的,所以應變之時,必須先找出先前的理,而不是依照前例來處理。

中國式管理的三大特色:以人為主,因道結合,依理應變。以人為主,還必須因道結合,才便於依理應變。

只有理念相同,英雄所見略同,彼此具有共識,然後在大同小異的意見中建立大家的「時中」,才能夠順利的依理應變,做到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地步。

民主最大的缺失,即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中國式管理的總體目標,在求「時中」,就是「時時都合理」的意思。

大同絕對不是一同,世界統一併非一致的接受某一種文化的洗禮,全體人類都過著同樣的生活。大同必須包容小異,也就是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允許各色各樣的生活方式,共存共榮,彼此都能夠互相欣賞。

對上要有禮貌,但不可以諂媚,討好;對下不宜太嚴,也不能過分寬鬆、縱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必過分熟不拘禮。這中間的輕重分寸,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適當拿捏,這樣,才稱得上公正。

管理由觀念開始,有什麼樣的管理觀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管理行為。有什麼樣的管理行為,也就產生什麼樣的管理關係。同樣有什麼樣的管理關係,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管理效果。

管理的歷程,著重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時加以調和,沒有矛盾時製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產生某些差異,而讓差異的趨於相同。

人何以能群?曰:分。(安人的基礎,在人人自覺,各有其分,而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能夠「大家和合為一」。)分何以能行?曰:義。(義便是合理,怎樣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

修己的要旨在自覺、自律與自主。

一個人要管人之前,必須先把自己管好。

寓人治於法治,把人治與法治合起來想,而不分開來看。

中國式管理主張人治大於法治,寓人治於法治中,人人自然地、自發地也是自動地守法重紀。

做好人本身的價值不高,能夠把好事做出來,才有真正的貢獻。

有道雲筆記3

天下之治,天下之賢共理之。

天下的人多各執一察以自耀。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的方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人具有是非之心,卻未必具備辨別是非的知識。

格物致知的功夫做得好,對於是非、善惡有更為明確的判斷力,知道其合理性所在,才能夠擇善固執,而且很有信心,稱為誠意。誠意的意思,是自心所發的意念真誠不妄,一切順乎自然,不致自欺欺人。

有所憤怒,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的時候,心就不得其正。

這社會本就不公平,你有多有用,就有多特殊。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書猶良藥,可以醫愚;書如巨尺,可以丈量世界。

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得到回報。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互相使絆,雙方都走不遠;彼此成就,才有可能一起走向巔峰。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只要自己有足夠的決心,就能打敗所有人。

有好運氣當然好。可我寧願做到準確無誤。這樣,當好運來臨時,你已經準備好了。

現在不是去想你缺少什麼的時候,想想拿你現有的東西能夠做什麼吧。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態度威嚴猛厲,不肯稍微寬容,下面的人,就會害怕而不敢親近,因而深自隱蔽,不肯竭盡其情。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燈不拔不亮,理不辨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一時強弱在於力,萬古勝負在於理。

人心齊,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

愛人若愛其身。——《墨子》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荀子》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人生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人生的旅途就是這樣,用大把的時間迷茫,在幾個瞬間成長。

謊言說過耳朵聽,卻讓眼睛動了情。

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如得一歐冶。

人人都有腦子,未必人人會動腦子。

賞罰有信,不以遠己而不賞,不以近己而不罰。

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公而忘私,一言而萬民齊。

毀掉自己名譽最不露痕迹的方法就是對自己的承諾不負責任。

愛人為仁。

勇則能決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嚴於律己,用法嚴明。

當惡的模式所積的惡讓其主人在控制不住時,大家就會一起加速它的崩潰。

民心就是政治,民意就是政治,民欲就是政治。凡是有關民心、民意、民欲的重大活動,必須慎重對待,讓人民滿意。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你的好,對別人來說就像一杯水,喝了就沒了;而你的不好,就像一粒種子,會生根發芽,這就是人性。

當自己以勢欺人,胡作非為時,認為理所當然。而當別人做出同樣的惡行時,人性中良知得以發現,於是去譴責別人。但在譴責別人的同時,又有誰能反省自身呢?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相信,不管自己多麼牛逼,但我們永遠無法看到所有事情的真相,所以遇到大事的時候,一定要有「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的謹慎。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它說的就是朋友之間的誤會導致了一方受到了致命的傷害。對策:1、維持情感關係最重要的永遠是溝通;2、理性的感情關係永遠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