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29-去甚,去大,去楮

將欲(捕捉;捉拿)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成也。——《廣雅》)。夫天下神器(帝王的印璽,借指帝位、國家權力)也!非可爲者也!!爲者敗之,(控制;統御)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炅或(cuǒ),或強或羸,或(古同「柸」,左邊的「木」主仁義;右邊的「丕」,遵奉、秉持的意思。兩邊合起來的意思是秉持仁義)(wěi,拋棄)

是以聲人去(過分),去大,去(chǔ,「木」代表「仁」,木者指「仁者」)

註解:

(如果誰不顧萬物本性和規律,)將來想要捉拿著天下(按照自己的意志)妄為的,我看其不會得以成功的。這天下(的統治權)是天下人賦予的神器!不是可以妄為的!!妄為者會遭到失敗,控制(天下)者會失去天下。

(世間萬物姿態萬千、稟性各異,)所以人中間有的人匆匆前行,有的人慢慢尾隨;有的人炙手可熱,有的人坐冷石板凳;有的人強大,有的人羸弱;有的人秉持仁義,有的人拋棄仁義。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要避免過分控制,避免好大喜功,避免以仁者自居。

激勵員工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求:人們對食物、水、依據、性以及其他生理方面的需求。

安全需求: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保證的同時,保護自身免受生理和情感傷害的需求。

社會需求:人們在愛情、歸屬、接納以及友誼方面的需求。

尊重需求:內部尊重因素包括對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的需求,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對地位、認可或被關注的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推動個人能力極限的,對自我發展、自我價值實現和自我理想實現的需求。

什麼可以激勵員工?一項研究的結果如下(按照重要性順序):96% 工資,95% 工作保障,92% 上司/管理者,91% 培訓,91% 績效反饋,89% 領導力,87% 休假/帶薪休假,85% 職位晉陞,81% 決策參與度,75% 公司文化。

管理名言:如果你需要幫助,那你就尋求幫助!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也稱激勵-保健理論)

赫茨伯格認為導致工作滿意和不滿意的因素是彼此分離,有所區別的。因此,管理者設法消除帶來工作不滿意的那些因素,能夠使員工不會感到不滿意,但卻不一定能夠對他們有所激勵。導致工作不滿意的外部因素,稱為保健因素。當這些因素保到充分滿足時,人們不會感到不滿意,但是也不會感到滿意。為了激勵員工,赫茨伯格建議應該強調激勵因素,也就是增加員工滿意度的內在因素。

激勵因素:

成就、認可、工作本身、責任、晉陞、成長。

保健因素:

監督、公司政策、與上司的關係、工作條件、工資、與同事的關係、個人生活、與下屬的關係、地位、工作保障。

三種需求理論

三種需求理論認為主要有三種後天的(而不是先天的)需求推動人們從事工作。這三種需求分別是:成就需求,即想要達到標準、追求卓越、獲得成功的願望;權力需求,即想要使他人聽從自己的指示以某種特定方式行事的願望;歸屬需求,即想要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願望。最優秀的管理者往往都具有較高的權力需求和較低的歸屬需求。

目標設置理論

目標設置理論認為具體的工作目標會提高工作績效,與容易的目標相比,困難的目標一旦被員工接受,將會產生更高的工作績效。

目標設置理論認為困難的目標能夠使激勵效果最大化,而三種需求理論認為難度適中的目標能夠激發成就動機,這兩者之間其實並不矛盾。第一,目標設置理論針對的是普通大眾,而成就動機的結論是基於高成就需求者得出的。考慮到北美只擁有10%-20%的高成就需求者(可能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更低),因此困難目標的設置仍然適用於大多數員工。第二,目標設置理論的結論是應用於那些接受並致力於實現這些目標的人。困難的目標只有在被接受的情況下,才會帶來更高的績效。

在某些情況下,積极參与目標設置的員工會表現出更高的績效;在某些情況下,當管理者為員工分配目標時,他們會表現最佳。然而,當員工可能會抗拒接受困難的挑戰時,參與目標設置可能會提高他們對目標的接受程度。

最後,我們知道,如果員工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能夠獲得進展情況,他們會表現得更好,因為反饋有助於識別他們所做的以及他們想要做的之間的差距。但並非所有的反饋都具有同等效果。研究表明,比起來自他人的反饋,自我反饋——員工對自身的改進情況進行監控——是一種更為強大的激勵。

除了反饋,還有其他的三個權變因素會影響目標—效績關係:目標認同、足夠的自我效能、國家文化。首先,目標設置理論假定個體致力於目標的實現。當目標是公開設定的,或者當個體是內控型的,或者該個體參與了目標的設定而不是別人設定目標時,能夠獲得該個體更高的認可。其次,自我效能是指員工認為自己能夠完成工作任務的信念。你所具有的自我效能越高,你越有信心能夠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最後,目標設置理論發揮的價值還取決於國家文化。該理論假定下屬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權力距離維度上得分不高),人們會追求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在不確定性規避維度上得分較低),管理者和下屬都認為績效很重要(在男性氣質維度上得分較高)。在那些文化不滿足這種特徵的國家中,不太可能出現期望有結果——目標設置會帶來更高的員工績效。

我們的總體結論是:為實現困難、具體的目標而努力的意願是一種強大的激勵力量。在合適的條件下,這種意願能夠導致更高的績效。然而,沒有證據表現這樣的目標能夠提高工作滿意度。

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認為行為是結果的函數。某種結果緊接著在某種行為之後立即出現,並且提高該行為未來重複率的可能性,稱為強化物。

根據斯金納的觀點,如果個體在表現出來某一行為之後受到獎勵,那麼該個體極可能再次表現出這種期望行為。如果在期望行為之後立即給予獎勵最為有效;而如果行為得不到獎勵,或者是受到了懲罰,這種行為則不太可能再次出現。運用強化理論,管理者可以對有利於組織目標實現的行為施加正強化,從而影響員工的行為。而對於達不到期望的行為,管理者應該忽略而不是懲罰。

工作特徵模型

工作特徵模型確定了五種核心工作維度及其相互關係,以及其對員工生產率、動機和滿意度的影響。這五種核心的工作維度分別是:

  • 技能多樣性:一項工作需要從事多種活動從而使員工能多利用不同技能和才幹的程度。
  • 任務完整性:一項工作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可辨識的工作任務的程度。
  • 任務重要性:工作對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實際影響程序。
  • 工作自主性:實際情況中,一項工作在安排工作內容、確定工作程序方面給員工的自由度、獨立權和決定權。
  • 工作反饋:員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獲得關於自己工作績效的直接而明確信息的程序。

公平理論

研究表明,員工會拿自己與其他人進行比較,而不公平感會影響員工付出努力的程度。

公平理論認為員工首先將自己從工作中得到的(所得)和付出的(投入)進行比較,然後將自己的付出-所得比與其他相關人員的付出-所得比進行比較。如果員工認為自己的付出-所得比與其他相關人員的付出-所得比相同,那就沒什麼問題。當出現不公平的感受時,員工就會試圖採取某些措施。結果則可能出現生產率的下降或上升、產品質量的提高或降低、缺勤率的上升或自願離職。

研究表明,分配公平比程序公正更能影響員工的滿意度,而程序公平往往會影響員工對組織的承諾、對上司的信任以及辭職的意願。這對管理者而言有什麼意義?他們應該考慮將分配決策如何制定的信息公開化,遵循穩定、公正的程序,並採取措施以提高程序公正的認同感。通過提高員工對程序公平的認同感,即使在他們對報酬、晉陞或其他個人所得不滿意的情況下,員工也可能會積極地看待他們的上司和組織。

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認為,個體趨於表現出某種特定行為是因為預期該行為會帶來特定的結果,以及所得結果對該個體具有吸引力。該理論包含三個變數或關係:

  • 期望值,或努力-績效的關係。指的是個體所認為的付出一定的努力能達到某一特定績效水平的概率。
  • 手段,或績效-獎勵關係,指的是個體所認為的某一特定績效水平有助於獲得期望結果的程度。
  • 效價,或獎勵的吸引力,指的是在工作中可能獲得的結果或獎勵對個體的重要程度。效價同時考慮了該個體的目標以及需求。

設計合適的獎勵機制

  • 開卷管理。公司與員工共享信息,使員工更積極地作出有利於工作的決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對公司的意義,最終影響公司利潤。這種方式稱為開卷管理。
  • 員工認可計劃。員工認可計劃是對員工的關注以及對出色的工作表現給予關注、讚揚和感謝。與強化理論相一致,在行為發生後立即表示認可來獎勵該行為,很可能會鼓勵該行為的重複發生。
  • 績效工資方案。績效工資方案是根據對績效的衡量來支付員工工資的浮動薪酬方案。計件報酬制度、獎勵工資制度、利潤分享制度和卓越績效獎勵制度都是浮動薪酬方案的實例。如果一個企業決定應用績效工資方案,管理者需要確保這些方案明確具體地體現了個體薪酬與期望績效水平之間的關係。員工必須清楚地理解績效——讓自己的績效和組織的績效——如何確切地轉化為他們工資單上的金額。

格物——知行合一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想將光明的品德彰明於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先要整理好家庭;要想整理好家庭,先要修養好品格(品質性格);要想修養好品格,先要端正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誠;要想意念真誠,先要通達認知,通達認知的途徑在於格物。

何為「格物」?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物格(為善去惡),而後認知通達;認知通達了,而後意念得以真誠;意念真誠了,而後思想得以端正;思想端正了,而後品格得以修養;品格修養了,而後家庭得以整理;家庭整理好了,而後國家得以治理;國家治理好了,而後天下得以太平。從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養品格作為根本。

透過學習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

今天在辦公桌上發現了公司培訓的資料裡面有一個關於領導風格的測試。於是就好奇的做了一下。測試完了以後發現我的風格完完全全是激勵型的領導風格(所有的答題選項都完全符合激勵型)。我當時很激動,因為孫子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為進一步了解了自己而高興。

很多同事都說我與上面領導的理念不一樣,以致被閑置不用。通過這次測試也給出了問題的答案——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行為。領導風格中的4個領導風格類型:激勵型、告知型、教練型、授權型。我覺得會和授權型或者與自己同類型風格(激勵型)的領導會配合的比較好一點。

這種理念的差異也體現在家庭教育方面。比如說在我們家裡老婆經常批評我不管孩子。其實我也不是不管,只是我更喜歡通過激勵孩子的方式,讓孩子自覺自發的去做學習。而老婆的風格應該大體是教練型的。不是說她的這種風格不好,只是覺得我們倆這樣兩種風格搭配起來還是挺好的,起碼孩子不反感,甚至可以說更適合孩子。因為激勵型的風格適用於完全能勝任事物的群體,而教練型的風格適合於不是很勝任事物的群體,正在學習中的小朋友屬於後者。

講到這裡,我更感嘆學習對我的影響是如此的大。我的這種風格轉變(我以前應該屬於教練型的)來自於我對老子的理念的認同和學習。可以說,《老子》深深的影響了我,透過學習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但是這種改變是向好的方向還是向壞的方向?我相信自己的選擇。

道經28-楃散則爲器

知其(先、強、動),守其(後、弱、靜),爲天下(氵為水,代表
「智」,這裡是動詞,開智。奚,奴隸、僕役)
;爲天下溪,恆德不(奚,奴隸、僕役。隹,通「唯」,聽任、聽隨);恆德不雞,復歸嬰兒。

知其日,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恆德(才、始)(重視);恆德乃足,復歸於(淳樸;樸實)

知其(潔凈;比喻清流賢正),守其黑,爲天下(榜樣;楷模);爲天下式,恆德不(tè,通「忒」,變更;差錯);恆德不貣,復歸於無極(古代哲學中認為形成宇宙萬物的本原,以其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

(木帳)(沒有約束,鬆開)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謂以大道治理天下)無割。

註解:

知道雄強,卻甘守雌弱,為天下的奴隸們開啟智慧;為天下的奴隸們開啟智慧,恪守道德不求奴隸們聽隨;恪守道德不求奴隸們聽隨,大家就會復歸於嬰兒般純真。

知道光明,卻甘守屈辱,為天下人做水谷;為天下人做水谷,恪守道德開始被重視;恪守道德開始被重視,大家就會復歸於淳樸。

知道潔白,卻甘守幽暗,為天下人做榜樣;為天下人做榜樣,恪守道德不出差錯,恪守道德不出差錯,大家就會復歸於本原。

木帳鬆開則可為器,有道德的統治者加以任用則為官長,這和以大道治理天下是不可分割的。

你只管做一個有道的善人

《道經27》篇中提到: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當時註解的時候沒有完全領悟這段話的意思。特別是對齎這個字,沒有理解透徹。我當時的理解是:不善人是給善人的警示訓誡對象(惡其跡者須避之)。其實不善人的價值遠不只如此。齎,在篆書里,是這樣寫的:。從象形的文字意義看,此字代表眾人來保護他的寶貝,眾人是寶貝的保護傘。再把這個意思安插到《道經27》篇中,就理解通透了。

那眾不善人為什麼要保護這個寶貝呢?因為這個寶貝善良、看似弱小、低姿態(曲金)、心裡裝得下善人以及不善人,也就是這個寶貝有道。所以那些不善人願意為這個善人擋刀槍、扛壓力、撐保護傘。

這個字給了我很大的提示。最近在學習鬼谷子的智慧,學之前我還是很有擔憂的。因為學習了兩個人的智慧以後,我發現:學老子的智慧以後,我看到的人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學鬼谷子的智慧以後,我看到的人都是一個個可供利用的棋子。老子說絕學無憂,能帶來憂慮的肯定不是絕學。從絕學無憂這點來看,老子要比鬼谷子高明。要學就學絕學,老子的智慧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打心裡非常討厭那些不善人,認為他們不做好事,我甚至有些嫉惡如仇。但是學了老子的智慧以後,慢慢的我能放下了。我逐漸認識到不善人有不善人的價值,而且我們還要肯定他們的價值。

莫問前程,你只管做一個有道的善人。

道經27-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

善行者無(chè,古同「徹」,毀壞。勶就是在下面大力搞破壞)跡,善言者無瑕適(xiá shì,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點、過錯),善數者不(憑藉;仗恃)(chóu,古同「籌」,計數的用具,多用竹子製成)𥮥(zhuó,從字開形上看是幫助分析的意思)。善閉者無𫔢(guān,同「關」,門閂。《説文•門部》:「關,以木橫持門戶也。」)(yuè,通「鑰」,鎖鑰)而不可啓也,善(舊時向官府承擔責任或承認了結的書面的字據)(能夠)不可啓也!善(舊時向官府承擔責任或承認了結的書面的字據)者無𦄿(mò,同「纆」,繩索)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聲人恆(善良;好心)(《字彙•心部》:「㤹,音救。義同。」)人而無(捨去,扔掉)人,(選擇)(棄,忘也。忘記)(通「裁」,節制,制裁),是胃𢘽(yì,曳表示精力衰竭,加一個「忄」,表示殫精竭慮)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jī,通「資」,救助;幫助)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雖然,縱使)(通「智」,智慧)乎大(通「迷」。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別、判斷的能力),是胃(通「妙」。精微,奧妙)要。

註解:

善於行事的人沒有大力破壞的跡象,善於言談者(說話滴水不漏故)沒有差錯;善於計算的人(以「道」為計故)無需憑藉籌策(古代計算用具,以木製成的小棍或小片幫助分析)。善於自守(自堅其操守)的人無需使用門閂和鎖也能夠做到不被打開(違背操守)!善於承擔責任的人無需使用繩索約束也能夠做到不推脫解責任!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恆久善良,心裡想著拯救人而不放棄人,做選擇時沒有忘記節制,是為「殫精竭慮的聰明人」。

因此善人,是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助手!不重視老師,不愛護助手,縱使絕頂聰明也是個大糊塗,是為 「奧妙的要點」。

分享幾點關於讀書的經驗

這陣子在家註解鬼谷子的《本經陰符七術》,中間碰到一些麻煩,我發現之前購買的二本《鬼谷子》是假書,裡面的重要內容被刻意地篡改了。發現了這個問題後,我除了鄙視之外,別無他言。這跟那些為了愚民而篡改《老子》、《黃帝陰符經》的人有啥區別?人民有學習傳統文化的權利,如果覺得中華傳統文化都有威脅,那我們還能說什麼?只准你們武裝頭腦,就不允許人民武裝頭腦,這是什麼道理?民智漸開,是某些人開始害怕了嗎?

氣憤之餘,靜下心來想了想我們應該如何讀書。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讀書就要優先讀那些聖賢的書,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像孔子、老子、孫子、鬼谷子、釋迦牟尼、柏拉圖等聖人的著作,都應該優先地、用心地去讀。孔子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沒有人能反駁孔聖人說的這話。

二、讀書是門學問,既然是學問,就要在學的過程中帶著疑問,盡信書不如無書。像我的買的幾本假的《鬼谷子》,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盤吸收了,豈不是要走不少彎路?另外,如果對一些姦邪的歪理邪說不加思考地全盤吸收,那後果是更可怕的。孔子說過:「學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學則殆。」對聖人的著作,我們也要帶著正確的心態去讀。因為時間和空間的環境不一樣,那些聖人畢竟是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環境下寫下了他們的經驗,適用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環境;而拿到現代,也不一定完全適用。所以學習他們的著作時,也要先了解他們那個時代的背景和文化因素,抱著邊思考邊吸收的心態去學(這也是我為什麼要獨立註解《老子》等聖人經典著作的原因)。

三、黃帝在《黃帝陰符經》里說過:「諸世萬般,何為首道?傳承優進,天之大道。」我們要傳承前輩們的智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和進步。所以讀書的時候,最好抱著超越前人的信念去讀書。立意要高,讀書的收穫才會多。

以上是我讀書學習的一點經驗,這三點經驗幫助我克服了讀書學習中的一些困難,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推薦給大家。

道經26-巠則失本,趮則失君

(穩重;不輕率)(通「輕」,輕視;不重視)根,(使清醒;清醒)(同「躁」,動)君。是以君子(各種)日行,不(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離:1、離開。2、缺少)甾重(即「輜重」,外出的人攜帶的包裹行李)

唯有環官(褻瀆;輕慢)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品格,修養)巠於天下?巠則失本,趮則失(主宰、統治)

註解:

重視是輕視的根本,清醒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統治者)的各種出行,不能離開和缺少輜重(一切準備妥當才出行)。

只有(統治者)被官員包圍或遭受輕慢時,則一切答案都昭然若揭。為什麼(統馭天下的)萬乘之王,卻要憑藉品格才可以輕視於(治理)天下呢?輕視則會失去根本,躁動(不停地跳動)則會失去統治。

道經25-道法自然

有物(通「混」,混合攙雜)成,先天地生。(xiù,華麗,精緻如綉)呵,(móu,綢繆,猶纏綿也)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本源,根源,根本)。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強爲之,(名聲,名譽,名望)(爰,於是)大,大曰(shì,筮通「噬」,咬、吃),筮曰遠,遠曰(通「返」,回歸)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表示疆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

有個東西在混沌中生成,它先於天地而生。華麗呵,纏綿呵,不倚靠任何別的事物而獨立存在著且不隨時間改變,(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天地的本源。我沒有能知道它的名稱,給它取字叫「道」。

我強行而為之,名聲於是擴大,擴大於是咬噬,咬噬於是遠離,遠離於是返回。

(就決定萬事萬物生、發、衰、敗的發展和演變的方向而言,)道是重大的,天是重大的,地是重大的,王也是重大的。任何一個疆域範圍內都有這四大,而君王是重要決定因素之一。

人(居天地之間)效法地,地(的一切運作)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