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子游的名)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不知节制,自以为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害);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迫人太急以伤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为非作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妄自大)。”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jiǎo)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jié)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渔樵问对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一下肩膀,坐在大石头上,而后问于渔者。

曰:“鱼可钩取乎?”

问:“鱼可以钓到吗?”

曰:“然。”

答:“能。”

曰:“钩非饵可乎?”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

曰:“否。”

答:“不能。”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遇到;碰见)害,人利鱼而(受)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鱼在因吃食获利的同时而自身遇到伤害,人因吃鱼获利的同时而自身受到利益,其因吃而获利是一样的,其自身受到的伤害不一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不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食,是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岂,难道)不知用尔。”

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试着解释一下。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吃食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不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被吃而受到的伤害多啊!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的伤害多啊!况且在大江大河边上钓鱼,又怎么知道钓鱼地点的改变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呢?鱼以水为利,人以陆为利,水跟陆不同,但从利的角度来看,水对鱼有利,陆对人有利,两者的利是相同的。鱼为鱼饵所害,人为财物所害,鱼饵与财物不同,但从害的角度来看,鱼饵给鱼带来危害,财物给人带来危害,两者的害是相同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在鱼与人之间分彼此呢!你说的,是事物的‘体’,难道不知事物的‘用’吗?。”

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樵者又问:“鱼能生吃吗?”

曰:“烹之可也。”

答:“煮熟之后可以吃。”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

曰:“然。“

答:“当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问:“我知道我的柴对你有用!”

曰:“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

答:“既然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那么不知你晓得为什么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呢?用柴煮鱼的方法早就有了,不用你说后世都知道。若世人不知道火可以用柴来生,那么你的柴就是堆积如山,难道又能如何呢?”

樵者曰:“愿闻其方。”

樵者说:“愿意听你说其中的道理?”

曰:“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体也。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犹吾之鱼,(无,没有)火则皆为腐臭败坏,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哉?”

答:“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相生,水火相息。水火为用,草木为体。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与害表现在情实上,体与用隐藏于性质中。一性质一情实,圣人才能达到。你的柴如同我的鱼,没有火烧煮直到腐臭烂掉,也不能吃,又怎能养人七尺之身躯呢?”(柴不发挥用,就是废柴;鱼不发挥用,就会腐臭烂掉。)

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樵者问:“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经知道了。请问易燃物,为何必须要用柴来引燃呢?”

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答:“柴,是火的体;火,是柴的用。火本无体,通过柴燃烧后才有体。柴本无用,待火烧起后才为有用。因此,凡是有体的物体,都可以燃烧。”

曰:“水有体乎?”

问:“水有体吗?”

曰:“然。”

答:“有。”

曰:“火能焚水乎?”

问:“火能燃烧水吗?”

曰:“火之性,能(面对着,冲着)而不能(隨,从也。顺从;依从),故灭;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

答:“火的本性,能对立相冲而不能相随从,所以灭了;水的体,能相随从而不能对立相冲,所以热了。因此有热水而无凉火,是因为水火相息的原因。”

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

问:“火的功能来于用,它也有体吗?

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尔。”

答:“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所以火是动的。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所以水是静的。因此,火也有体,水也有用啊!所以二者既相济又相息。不止水火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在于你如何运用罢了。”

樵者曰:“用可得闻乎?”

樵者问:它的运用可以说出来听听吗?”

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答:“通过意识感觉得到的,是事物的内在性质;通过言语传授的,是事物的外在情实;可以通过象观察到的,是事物的形;可以通过数量计算的,是事物的体。运用,并阐述万物的奥妙,只可以通过意识感知而得,而不可以言语传授。”

曰:“不可以言传,则子(古同“乌”,疑问词,哪,何)得而知之乎?”

问:“不可以言语传授,那么你又如何得以知道的呢?”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答:“我之所以知道这个,确实不能通过言传得知,并非我一人不能以言语来传授,圣人也不能用语言来传授。”

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

问:“圣人既然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那六经不也是语言传授的?”

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答:“那是后人编的,圣人又说了什么?”

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比较,对照)之为大。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樵者闻听赞叹说:“天地的规律在人身上体现得最完备,万物的规律在事物身上体现得最完备,各种奥妙的玄机在神奇莫测之处体现得最完备。此三者就把天下的道理都囊括尽了,此外,还有什么可思虑的呢?我从今往后,知道用心去感知事物,对照着去实践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到你这里(跟你交谈),那么我差点就成了一个无知的人了!”

乃析薪烹鱼而食之,(yù,吃饱,饱食)而论《易》。

于是樵者解开柴生火煮鱼吃,二人吃饱了后而论《易》。

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非子则孰与归焉?”

渔者与樵者游玩于伊水之上。渔者感叹说:“世上万物之多,却不杂乱。我知道游戏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以无心来了解。如果没有你,又会有谁跟我一起回归自然呢?”

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樵者问:“能告诉我无心了解天地万物的方法吗?”

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观察)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渔者答:“无心,就是无意。无意的意思,不以我的角度来观察。不以我的角度来观察 ,然后一定能以物的角度来观察。”

曰:“何谓我,何谓物?”

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曰:“以我(顺从,曲从)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推极、穷究)(见解、看法)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答:“以‘我’从物,那么‘我’也是物;以物从‘我’,那么物也是‘我’。我与物都推极一番,这样见解就由此明了了。天地也是万物,哪里有什么天地?万物也是天地,哪里有什么万物?万物也是‘我’,哪里有什么万物?‘我’也是万物,哪里有什么‘我’?哪个物不是‘我’?哪个‘我’不是物?如果是这样,那就可以主宰天地,可以号令鬼神了。连天地、鬼神都可以主宰、号令,更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物呢?”

樵者问渔者曰:“天何依?”

樵者问渔者说:“天依靠什么?”

曰:“依乎地。”

答:“天依靠于地。”

曰:“地何附?”

问:“地依附于什么?”

曰:“附乎天。”

答:“地依附于天。”

曰:“然则天地何依何附?”

问:“那么天地又依附于什么?”

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有无之相生,形气之相息。终则有始,终始之间,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利用出入之谓神,名体有无之谓圣。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小人则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实丧’之患也。夫名也者,实之(来宾,宾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人;东道主)也。名生于不足,利丧于有余;害生于有余,实丧于不足,此理之常也。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殉,故有害生焉。立身必以名,众人则以身殉名,故有实丧焉。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贿之与赃,一物而两名者,利与害故也。窃人之(夸赞,褒奖)谓之(jiǎo,通“侥”,贪求不止),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唯恐其多矣。夫誉与毁,一事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丧之有耶?是知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丧。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丧’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会天,岂相远哉!”

答:“相互依附。天依托于地之形,地依赖于天之气。形有边涯,气无边际。有无相生,形气相息。终而有始,天地大概就存在于终始之间吧?天以它的用为根本,以体为末节;地以它的体为根本,以用为末节。知道如何取利,知道如何运用,知道如何出来,知道如何进去,这叫神。懂得何为名,懂得何为体,懂得何为有,懂得何为无,这叫圣。只有神与圣,能够参悟天地的奥秘。至于普通百姓,他们天天用却不知道用为何物,因此有‘害生实丧’的祸患。(何为‘害生’?伤害产生是也。何为‘实丧’?实体丧失是也。)这名,是实的‘宾客’;利,是害的‘主人’。名声于不足处产生,利益于有余处丧亡;伤害于有余处产生,实体于不足处丧亡,这是常理。养育身体必须要利身之物,贪求之人却以身殉利,因此有伤害产生。立身必须要靠名声,但大家却以身殉名,而身为实,故有‘实丧’之说。偷窃别人财物的人叫作盗贼,盗贼在偷窃的时候,唯恐偷窃得不够多。等到事情败露了,却唯恐偷得多责罚重。接受别人的财物称为‘贿’,偷窃别人的财物称为‘赃’,同是财物,却有两个不同的名字,这是由于一个有利、一个有害的缘故。窃取他人的褒奖和夸赞称之为贪求不止,贪求不止者在刚开始窃取的时候,唯恐窃取得不够多;等到事情败露了,却唯恐窃取得多。这正取得誉,窃取得毁,同一件事,却有两个不同的名称,这是由于名与实有所不符的缘故。大凡说到朝廷,大家都知道,那是聚名之地;而说到市集,大家也知道,那是聚利之地。如果能够不以争名夺利的心态处身朝廷或处身闹市,那么,即便是一天之内九次升迁,或者一样货物卖出十倍价钱,哪会有‘害生实丧’的祸患呢?由此可知争夺是取利的发端,谦让是求名的根本。得利了,祸害就会产生;名声鹊起了,实体就会丧亡。得利了,名声鹊起了,却没有‘害生实丧’之患,唯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天依托于地,地合会于天,天与地又怎么会相距遥远呢?

渔者谓樵者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远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渔者对樵者说:“天下将为治世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行动;天下将为乱世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言论。崇尚行动,则笃实的风气就会盛行;崇尚言论,则诡谲的风气就会盛行。天下将为治世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义;天下将为乱世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利。崇尚义,则廉洁、礼让的风气就盛行;崇尚利,则争斗、掠夺的风气就盛行。夏禹、商汤、周武王,这三王都是崇尚行动的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霸(另一说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和勾践)都是崇尚言论的人。崇尚行动必注重于义,崇尚言论必注重于利。义与利相比,为何相差的有多么远啊?由此可知言之于口,不如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如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们可以听得见;行之于身,人们可以看得见;尽之于心,神明可以知晓。人的聪明还不可以被欺骗,更何况是神的聪明?由此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言谈无过容易,行为无过困难;行为无过容易,思想无过困难。如果思想都无过错,还有什么灾难!唉!哪里找思想无过之人,与之交心谈畅!”

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渔夫问樵者说:“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的方法吗?”

樵者曰:“未也。愿闻其方。”

樵者说:“不知道。愿听你讲。”

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寻根究源)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极、甚;深)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夫(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非唯吾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渔者说:“所谓观物,并非以眼观物;不是以眼观物,而是以心观物;不是以心观物,而是以理观物。天下之物,无不有其理,无不有其性,无不有其命。之所以称之为理,寻根究源以后可以知道;之所以称之为性,研究透彻以后可以知道;之所以称之为命,深入参透以后可以知道。此三知,才是天下的真知,就连圣人也无法超越。超出此三知,不能用圣人来称呼。镜子之所以能够明照万物,是因为它能够不隐藏万物的形状。虽然镜子能够不隐藏万物的形状,但不如水能统一万物的形状;虽然水能统一万物的形状,又不如圣人能统一万物的情实。圣人之所以能统一万物的情实,是因为圣人能够反观万物。所谓反观其物,就是不从‘我’的角度去观物。不从‘我’的角度去观物,而是从物的角度去观物。既然是从物的角度去观物,在观物的过程中,又怎么会有‘我’的存在呢?由此可知我也是他人,他人也是我,我与他人都是物。这样才能用天下人的目为自己的目,则无所不见;用天下人的耳为自己的耳,则无所不闻;用天下人的口为自己的口,则无所不言;用天下人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则无所不谋。如此观天下,其所见,是多么广阔啊!如此听天下,其所闻,是多么悠远啊!如此说天下,其所论,是多么高深啊!如此谋天下,其所乐,是多么的伟大啊!这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够做到至广、至远、至高、至大,其中却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存在,这难道不可以称为至神至圣了吗?不只是我把这称为至神至圣,天下人都把这称为至神至圣。不只是一时的天下人把这称为至神至圣,千万世的天下人都把这称为至神至圣。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樵者问渔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鱼?”

樵者问渔者说:“你用什么方法钓到鱼?”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鱼。”

答:“我用六种物具钓到鱼。”

曰:“六物具也,岂由天乎?”

问:“六样物品备足而钓到鱼,这难道是天意的安排吗?”

曰:“具六物而得鱼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非人也。”

答:“六物具备而钓上鱼,是人力所为。六物具备而钓上鱼的原因,则非人力所为。”

樵者未达,请问其方。

樵者听不明白,请渔者指出其中的道理。

渔者曰:“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鱼与不得鱼,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非天也,人也。”

渔者说:“六物,鱼杆、鱼线、鱼漂、鱼坠、鱼钩、鱼饵。有一样不具备,则钓不上鱼。然而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这就不是人的原因。六物品备足却钓不到鱼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六物品不备足却能钓到鱼的。因此我们知道具备六物,是人事;钓上钓不上鱼,是天意。六样物品不备足而钓不到鱼,这不是天意,而是人事。”

樵者曰:“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

樵者问:“人向鬼神祈祷而祈求福祉,福祉可以通过祈祷来祈求吗?祈求就可以得到吗?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曰:“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天乎?自作之咎,固难逃已。天降之灾,禳之奚益?修德积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答:“讲善恶的是人,降福祸的是天。天之道,福佑善良的人,祸害淫邪的人,鬼神岂能够违逆天道呢?自己作孽而引起的咎害,本来就难以逃避;上天降下的灾祸,祈禳它有什么用?人生修德积善,是君子的寻常本分,哪里还有其他别的事在其间呢?”

樵者曰:“有为善而遇祸,有为恶而获福者,何也?”

樵者问:“有人行善却遭遇灾祸,有人作恶而得福,这是为什么?”

渔者曰:“有幸与不幸也。幸不幸,命也;当不当,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渔者答:“这是因为有人幸运,有人不幸运。是幸运还是不幸运,这是命。遇与不遇,这是分。一个命一个分,人怎么能逃脱得了呢?”

曰:“何谓分?何谓命?”

问:“什么是分?什么是命?”

曰:“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当祸,分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祸,非分也,有命也;当福,分也,非命也。”

答:“小人得福,这不是他的分,是他有那个命;小人应当遭遇灾祸,这是他的分,不是他命该如此。君子遭遇灾祸,这不是他的分,是他有这样的命;君子应当得福,这是他的分,不是他命该如此。”

渔者谓樵者曰:“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谓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夫义者,让之本也;利者,争之端也。让则有仁,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尧、舜亦人也,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义,则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岂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指道路交错之处;九通路口,亦指大路,还有中途的意思)者哉!”

渔者对樵者说:“人与人的亲情,没有比父子的关系更亲的了;人与人的疏远,没有比路人的关系更疏的了。如果利与害在心里,父子之间就会像路人一样远。父子相亲的规律,这是天性使然。然而即便如此,利害尚且有可能把它夺走,更何况不是出自天性的东西呢?利害可以把人改变到如此大的程度,可不得谨慎对待吗?路人相见匆匆而过,他们本来就没有相害之心,这是由于他们没有利害冲突的缘故。若有利害摆在前面,那么路人与父子,又因何选择的呢?路人能够以义相交,更何况是有亲密关系的父子呢!所谓义,是谦让之本。而利,是争夺之端。谦让则有仁,争夺则有害,仁与害,为何相差这么大啊!尧、舜也是人,桀、纣也是人。人与人相同,而仁与害却不同。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求利却不讲义,那就会发生臣弑君、子弑父这样穷凶极恶的事情,何况像路人相逢,一眼不相投而拼死于路途中呢!”

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

樵者对渔者说:“我经常扛柴,扛一百斤也伤不了我,多加十斤就伤了我,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吾尝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非(只;仅仅)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

渔者答:“打柴的事情我不清楚。以我钓鱼之事论之,其理一样。我有一次钓鱼,一条大鱼上了钩,跟我较劲。我想放弃,却又舍不得;我想把大鱼扯上来,却又力有不逮。最终在跟大鱼较量了一整天之后,我擒获了大鱼;为了这条大鱼,我几乎有没入水中溺水身亡的祸患!那不仅仅是身体受伤的祸患呢!钓鱼与打柴虽不一样,但因贪而受伤却是一样的。一百斤,是你力所能及的;再加十斤,则在你所能承受重量之外。力所能及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的,何况十斤!我贪求大鱼和你贪求重薪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樵者感叹道:“我从今之后,知道要量力而行,那可是明智的做法啊!”

樵者谓渔者曰:“子可谓知《易》之道矣。吾也问:《易》有太极,太极何物也?”

樵者对渔者问:“你可以说是通晓《周易》的易理了。请问:易有太极,太极是何物?”

曰:“无为之本也。”

答:“无为之本。”

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天地之谓乎?”

问:“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天地的称呼吗?”

曰:“两仪,天地之祖也,非止为天地而已也。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一二谓两仪。”

答:“两仪,是天地的始祖,并非只单指天地而已。太极一分为二,先分出一个,是为一,后又分出一个,是为二。一和二合称两仪。”

曰:“两仪生四象,四象何物也?”

问:“两仪生四象,四象为何物?”

曰:“大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答:“四象指的是阴阳和刚柔。有了阴阳,然后才可以生出天来;有了刚柔,然后才可以生出地来。这是建功立业的本源,并且是最大的本源。”

曰:“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谓也?”

问:“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什么?”

曰:“谓乾、坤、离、坎、兑、艮、震、巽之谓也。迭相盛衰终始于其间矣。因而重之,则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始备矣。”

答:“八卦是指乾、坤、离、坎、兑、艮、震、巽这八个卦。它们依次有盛有衰,有终有始,彼盛此衰,彼终此始,循环往复。把八卦与八卦重叠,共有六十四种重叠方式,于是六十四卦就由此而产生了。至此,《易》学之道就具备了。”

樵者问渔者曰:“复何以见天地之心乎?”

樵者问渔者说:“从复卦可以窥见天地往复循环的思想,这是为什么?”

曰:“先阳已尽,后阳始生,则天地始生之际。中则当日月始周之际,末则当星辰始终之际。万物死生、寒暑代谢、昼夜变迁,非此无以见之。当天地穷极之所必变,变则通,通则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顺天故也。”

答:“原先的阳气已经消尽,未来的阳气开始滋生,这是天地初生的时刻。循环到中间,就是日月开始周行的时刻;循环到末尾,就是星辰开始终了的时刻。万物的死生、寒暑的变换、昼夜的更替,如果没有天地循环往复的规律,就无法显现。当天地的阴阳之气达至穷极之时,就必然会发生变化,变化就能通畅,通畅就能长久,因此复卦的《象辞》说‘古代的君王于冬至日关闭关口,商人不行商,旅人不旅行,君主不巡察四方’,这是由于要顺应天时的缘故。”

樵者谓渔者曰:“无妄,灾也。敢问何故?”

樵者对渔者说:“无妄卦,可以看到灾。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曰:“妄则欺他,得之必有祸,斯有妄也。顺天而动,有祸及者,非祸也,灾也。犹农有思丰而不勤稼稿者,其荒也,不亦祸乎?农有勤稼穑而复败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灾乎?故《象》言‘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贵不妄也!”

答:“妄为就会欺负他人,有欺负就必然有祸患,这是因为有妄为。顺天而行,有祸患及身,不是祸患,而是灾厄。以农人为譬,假如农人心想丰收却不努力耕种,那么,他的田地就会荒芜,不也是祸患吗?假如农人努力耕种,田地却由于受到水灾或旱灾影响,荒芜了,不也是灾厄吗?因此无妄卦的《象辞》说‘古代君王因此用天雷般的盛大威势来配合天时,养育万物’,这贵在不妄为啊!”。

樵者问曰:“姤,何也?”

樵者问道:“姤卦,讲的什么?”

曰:“姤,遇也。柔遇刚也,与夬正反。夬始逼壮,姤始遇壮,阴始遇阳,故称姤焉。观其姤,天地之心,亦可见矣。圣人以德化及此,罔有不昌。故《象》言‘施命诰四方’,履霜之慎,其在此也。”

答:“姤就是相遇。姤卦是一柔遇见五刚,这跟夬卦正好相反,因为夬卦是一柔逼赶五刚。夬卦是柔弱的逼迫强壮的,姤卦是柔弱的遇见强壮的。姤卦一阴与五阳相遇,故而称为姤卦。观察姤卦,也可以看到天地运行的规律。圣人的德行能够感化到天地,那就没有什么不昌盛了。因此,姤卦的《象辞》说‘君主施行政令,布告四方’,要像踩到了霜那样小心翼翼、谨慎行事,这说的就在此时。”

渔者谓樵者曰:“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别而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渔者对樵者说:“春天是阳气开始之时,夏天是阳气极盛之时,秋天是阴气开始之时,冬天是阴气极盛之时。阳气开始,天气就温和;阳气极盛,天气就炎热;阴气开始,天气就凉爽;阴气极盛,天气就寒冷。天气温和,万物就生发;天气炎热,万物就长养;天气凉爽,万物就收敛;天气寒冷,万物就肃杀。都本来是一样气,却有了四样结果。气生杀万物的过程也分为了生长收杀这四个阶段。”

樵者问渔者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何以知其然耶?”

樵者问渔者说:“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从哪里可以知道这一点的?”

渔者对曰:“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口鼻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物之物。生一一之物,当兆物之物者,岂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当兆人之人者,岂非圣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谓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人之人者,至人之谓也。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人谓之不圣,则吾不信也。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人物者焉。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渔者回答:“人的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音,鼻能收万物之气息,口能收万物之味道。声音、色彩、气息、味道,这是万物的体。眼睛、耳朵、嘴、鼻子,这是人体的用。体没有固定的用来与之对应,只根据事物的改变来定用;用没有固定的体来与之对应,只根据事物的转化来定体。体与用相交,于是人与物的相交规律就完备了。然而人也是物,圣人也是人。一个物也是物,十个物也是物,一百个物也是物,一千个物也是物,一万个物也是物,一亿个物也是物,一兆个物也是物。生出一个物来能够抵得上一兆个物,岂不是人吗?!一个人也是人,十个人也是人,一百个人也是人,一千个人也是人,一万个人也是人,一亿个人也是人,一兆个人也是人。生出一个人来能够抵得上一兆个人,岂不是圣人吗?!由此可知人是物的极致者,圣人是人的极致者。物的极致者才可以称为物中之物,人的极致者才可以称为人上之人。所以物上之物,称为至物;人上之人,称为至人。人是达至最完备状态的物,假如他同时又是达至最完备状态的人,那他不就是圣人吗?若是有人说他不是圣人,我是不相信的。为什么呢?他能从一人之心观看到万人之心,能从一人之身观看到万人之身,能从一样事物观看到万事万物,能从一个世代观看到万个世代;他又能够心与天通,体察天意;口与天感,代天传言;手与天应,巧代天工;身与天同,代天行事;他还能够上识天时,下穷地理,中尽物情,通彻人事;他还能够综括天地,在造化之中出入,在今古之中进退,贯通人物的表里。唉!圣人并非世世代代都会出现。我没办法亲眼见到圣人。尽管我没办法亲眼见到圣人,但我可以窥察他的心思,观看他的形迹,探寻他的体,专注于了解他的用,这样即便是他跟我相隔万年甚至亿年,我也可以依据他的存在之理来推知他的存在。也许有人会告诉我:‘天地之外,另有天地万物,跟这里的天地万物不同。’这个我不得而知。不只是我不得而知,圣人也不得而知。凡是讲述所知,那所知都是讲述者的心能够知道的。凡是讲什么话,那话都是讲话者的嘴能够讲得出来的。既然心还不得而知,嘴又怎么能够讲得出来呢?心里不知道而说知道的,叫做妄知。嘴说不清而又要说的,叫做妄言。我又怎么能够像妄人那样妄知、妄言呢?”

渔者谓樵者曰:“仲尼有言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夫一动一静者,天地至妙者欤?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人至妙者欤?是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谓其行无辙迹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此之谓与?”

渔者对樵者说:“孔子有说过:‘殷朝的礼仪因袭夏朝的礼仪,减少了哪些礼节,增加了哪些礼节,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的礼仪因袭殷朝的礼仪,减少了哪些礼节,增加了哪些礼节,这是可以知道的。以后或许出现有代周而立的朝代,那个朝代即便是距离我有一百个世代那么遥远,它的礼仪还是可以知道的。’像孔子说的这样,可以知道的礼仪又何止是一百个世代之后的礼仪呢?就算是一千个世代、一万个世代、一亿个世代之后的礼仪,也是可以知道的。人们都知道孔子就是孔子,不知道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孔子的原因。不想知道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孔子的原因也就罢了,如果一定想要知道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孔子的原因,那么舍弃到天地之中去寻找如何能寻找到答案呢?人们都知道天地就是天地,但却不知道天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地的原因。不想知道天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地的原因也就罢了,如果一定想要知道天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地的原因,那么舍弃到动静之中去寻找如何能寻找到答案呢?这一动一静,不正是天地的奧妙吗?在这一动一静之间,不就是天地人的奥妙吗?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能够穷尽天地人三才之道,是由于他行事没有留下痕迹。所以孔子说:‘我想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又说:‘天何尝说过话!四时自然依序更替,百物自然生长。’难道说的不是这个道理吗?”

渔者谓樵者曰:“大哉!权之与变乎,非圣人无以尽之。变然后知天地之消长,权然后知天下之轻重。消长,时也;轻重,事也。时有否泰,事有损益。圣人不知随时否泰之道,奚由知变之所为乎?圣人不知随时损益之道,奚由知权之所为乎?运消长者,变也;处轻重者,权也。是知权之与变,圣人之一道耳。”

渔者对樵者说:“圣人真是伟大啊!权衡与变化,非圣人不能够穷尽它们。有变化,然后才能知道天地之气的消长情况;有权衡,然后才能知道天下之物的轻重情况。消长,随时节而变;轻重,随事情而定。时节有否闭的时候,也有通泰的时候;事物有减损的情况,也有增益的情况。圣人如果不知道随着时节的变换而有否闭和通泰的变化这个规律,又怎么知道判断变化之后而有所作为呢?圣人如果不知道随着事物的不同而有减损和增益的区别,又怎么知道权衡事物之后而有所为呢?令消长得以发生的,是变化;令轻重得以区分的,是权衡。由此可知权衡与变化,都是圣人的一贯使用的方法。”

樵者问渔者曰:“人谓死而有(意识,感觉),有诸?”

樵者问渔者说:“人们说人死之后还有感知,有这种事么?”

曰:“有之。”

答:“有这事。”

曰:“何以知其然?”

问:“从哪里知道有?”

曰:“以人知之。”

答:“从人那里知道。”

曰:“何者谓之人?”

问:“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为人?”

曰:“目耳鼻口心胆脾肾之气全,谓之人。心之灵曰神,胆之灵曰魄,脾之灵曰魂,肾之灵曰精。心之神发乎目,则谓之视;肾之精发乎耳,则谓之听;脾之魂发乎鼻,则谓之臭;胆之魄发乎口,则谓之言。八者具备,然后谓之人。夫人也者,天地万物之秀气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求其类也。若全得人类,则谓之曰全人之人。夫全类者,天地万物之中气也,谓之曰全德之人也。全德之人者,人之人者也。夫人之人者,仁人之谓也。唯全人,然后能当之。人之生也,谓其气行;人之死也,谓其形返。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则谓之曰阳行;返于地,则谓之曰阴返。阳行则昼见而夜伏者也,阴返则夜见而昼伏者也。是故知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阳者阴之形也,阴者阳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谓鬼无形而无知者,吾不信也。”

答:“眼睛、耳朵、鼻子、嘴、心、胆、脾、肾这八个部位的气全备,就称为人。心的灵气称为神,胆的灵气称为魄,脾的灵气称为魂,肾的灵气称为精。心的神从眼睛显现,称为视;肾的精从耳朵显现,称为听;脾的魂从鼻子显现,称为嗅;胆的魄从嘴显现,称为言。八个部位的气全部具备,然后才称为人。人,禀天地万物之灵秀而生。然而也有缺少某一方面的人,各有各类的追求。如果各方面都齐全的人,则称为全人。这具有全类的人,得天地万物中和之气,则称为全德之人。全德之人,为人中之人。人中之人,则被称为仁人。唯有全人,才配得上仁人的称号。人活着的时候,叫做阳气运行;人死了,就是形体返还。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称之为阳行;返于地,称之为阴返。阳行于白天而夜间潜伏,阴返于夜间而白天潜伏。由此可知太阳是月亮的形状,月亮是太阳的影子,阳者是阴者的形状,阴者是阳者的影子,人是鬼的形状,鬼是人的影子。人们说鬼没有形体并且没有感知的,我不相信。”

樵者问渔者曰:“小人可绝乎?”

樵者问渔者说:“小人可以让他绝迹吗?”

曰: “不可。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无阴则阳不成,无小人则君子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间也。阳六分,则阴四分;阴六分,则阳四分。阳阴相半,则各五分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时有盛衰也。治世则君子六分。君子六分,则小人四分,小人固不能胜君子矣。乱世则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谓各安其分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谓各失其分也。此则由世治世乱使之然也。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故世治则笃实之士多,世乱则缘饰之士众。笃实鲜不成事,缘饰鲜不败事。成多国兴,败多国亡。家亦由是而兴亡也。夫兴家与兴国之人,与亡国亡家之人,相去一何远哉!”

渔者答:“不能。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无阴则阳不生,无小人则君子不生,他们之间只有盛衰的不同。若以十分来算,阳六分,则阴四分;阴六分,则阳四分。阴阳各半,则各占五分。由此而知,君子与小人各有盛衰之时。治平之世,君子占六分。君子占六分,小人就占四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人势力不能战胜君子的势力。混乱之世则与治平之世相反。君安君位,臣安臣位,父安父位,子安子位,兄安兄位,弟安弟位,夫安夫位,妻安妻位,这就叫各安其分。君不安君位,臣不安臣位,父不安父位,子不安子位,兄不安兄位,弟不安弟位,夫不安夫位,妻不安妻位,这就叫各失其分。这是由世治、世乱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君子常常行动多于言语,小人常常言语多于行动。因此治平之世笃实之人居多,混乱之世巧饰之人居多。人若笃实,很少不成事;人若巧饰,很少不败事。成事多,国家就兴旺;败事多,国家就会灭亡。同理,家庭亦由成多而兴,因败多而亡。兴国、兴家之人与亡国、亡家之人相比,两者的差距是多么大啊!”

樵者问渔者曰:“人所谓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

樵者问渔者说:“人们所说的才,有利,也有害,这是为什么?”

渔者曰:“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者,有才之不正者。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者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

渔者答:“才是一,利害是二,才有利有害,这是一分为二。才有正与不正之分。才正,利于人,亦利于己。才不正,有利于自己却有害于人。”

曰:“不正,则安得谓之才?”

问:“才若不正,怎么能称为才?”

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谓之才?圣人所以异乎才之难者,谓其能成天下之事而归之正者寡也。若不能归之以正,才则才矣,难乎语其仁也。譬犹药疗疾也,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平药则常日而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能驱重疾而无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谓良药也。《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如是,则小人亦有时而用之。时平治定,用之则否。《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小人之才乎!”

答:“别人没这个能力,他有这个能力,怎么不能称为才?圣人之所以叹息有才的人难遇,是因为能够成就天下的事业而又能够归于正道的人很少。如果不能令其归于正道,虽有才,但很难说他是仁人。譬如以药医病,有时候也用到毒药医病,但是毒药只可以偶尔使用,不能反复使用,疾病一旦痊愈,就要迅速停止使用毒药,若不停止使用毒药,毒药就会毒死人。普通的药在遇到小病的情况下使用是可以的,但遇到重病的情况,它就没办法医治了。能够医治重病而又没有害人的毒性的,这样的药古往今来的人都称为良药。《易经·师卦》上六爻的爻辞说:‘天子颁布封赏令,封赏诸侯,令他们拥有邦国;又封赏卿、大夫,令他们享有采邑。小人不得任用为官。’由此可知,有时候也会用到小人。不过,治平之世,用小人就不好。《诗经·小雅·鹤鸣》有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句所讲的就是小人的才华吧!”

樵者谓渔者曰:“国家之兴亡,与夫才之邪正,则固得闻命矣。然则何不择其人而用之?”

樵者对渔者说:“国家的兴亡,和这才的邪与正,我已经听你讲述过了。可是,为什么不选择合适的人来任用呢?”

渔者曰:“择臣者,君也;择君者,臣也。贤愚各从其类而为。奈何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而必有桀纣之臣。尧舜之臣,生乎桀纣之世;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虽欲为祸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响,岂待驱率而然耶?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者远矣;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远矣。好利者众,则天下日削矣;好义者众,则天下日盛矣。日盛则昌,日削则亡。盛之与削,昌之与亡,岂其远乎?在上之所好耳。夫治世何尝无小人,乱世何尝无君子,不用则善恶何由而行也。”

渔者答:“选择臣子的,是君主;选择君主的,是臣子。贤人和愚人各自依从各自的类别而做各自的事。令人无可奈何的是,有尧舜那样的君主,就有像尧舜那样的臣子;有桀纣那样的君主,就有像桀纣那样的臣子。假若像尧舜那样的臣子,出生在桀纣的世代;或者像桀纣那样的臣子,出生在尧舜的世代,就一定会不为其所用。既然不为所用,就算他们想为祸,或者为福,其能做到吗?这上面的人所喜欢的,在下面的人必然也喜欢。这就好比人的影子和声音的回响,影子随人,回响随声,是自然而然的存在,难道还需要逼迫或者引导才会这样吗?在上者喜好义,在下者就一定喜好义,而不义的人就会随之远离;在上者喜好利,在下者就一定喜好利,而不能带来利的人就会随之远离。喜好利的人多,天下就会日渐削弱;喜好义的人多,天下就会日渐兴盛。日渐兴盛就会荣昌,日渐削弱就会灭亡。兴盛与削弱、荣昌与灭亡,其间的距离难道遥远吗?关键是看在上者所喜好的罢了。治平之世何尝无小人?混乱之世何尝无君子?不用君子,善行如何能够推广?不用小人,恶行如何能够壮大。”

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众;治世常少,乱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

樵者问:“善人常少,而不善之人常多;治平之世常少,混乱之世常多。从哪里可以知道这一点?”

曰:“观之于物,何物不然?譬诸五谷,耘之而不苗者有矣。(péng,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中心黄色,叶似柳叶,子实有毛)(yǒu,一年生草本植物,穗有毛,很像谷子,亦称“狗尾草”)不耘而犹生,耘之而求其尽也,亦未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来矣。君子见善则喜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喜之。善恶各从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人与害人,相去一何远耶?家与国一也,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乱世则好利。其理一也。”

答:“从事物上察看,哪样事物不是这样?以五谷为例,耕耘过程不出苗的情况是有的。杂草不耕除,谷物还是会生长的,尽可能根除尽杂草以求丰收,也不一定能怎么样啊!由此可知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有其自然之理。君子看见善行就喜欢,看见不善之行就远离;小人看见善行就憎恶,看见不善之行就喜欢。善和恶各自依从各自的类别。君子看见善行就亲近它,看见不善之行就违逆它;小人看见善行就违逆它,看见不善之行就亲近它。君子看见有义就迁变,看见有利就停下;小人看见有义就停下,看见有利就迁变。迁变于义就利于人,迁变于利就害于人。利人与害人,两者相差何其远?家庭与国家是一体的,其将要兴旺的时候,君子常多而小人常少;其将要灭亡的时候,小人常多而君子常少。君子多却离君子而去的,是小人;小人多却离小人而去的,是君子。君子喜欢护生,小人喜欢杀生。喜欢护生,世界就治平;喜欢杀生,世界就混乱。君子喜好义,小人喜好利。治平之世喜好义,混乱之世喜好利。这些论述所包含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钓者谈已,樵者曰:“吾闻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拜而谢之,及旦而去。

渔者说完。樵者说:“我听说古代有伏羲氏,今天就好像是看见了伏羲氏一面。”于是拜谢渔者,等到天亮樵者就离开了。

参考资料: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1046025

https://www.toutiao.com/video/7004031876331635214/

如何归避学《易经》的弊端

接触《易经》有半年了,真正开始学习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陆续学习了乾卦、坤卦、屯卦。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明白了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现在明白学《易经》的弊端了,《易经》就像一个剧本,道是导演,然后大家都在台上唱戏。如果看透了剧本,知道了天命,知道自己的结局,把人生看破了,那就完了。所以学《易经》不要太早,孔子是五十岁开始学的《易经》,所以他说“五十而知天命”。

《天道》里面有一句话:“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这句话很高深,它说中了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无为的根源。很多人感觉自己过得不好,日子艰难,但是始终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没有看透规律的人,表面上我的人生我作主,实际是不过是造物主手中的一枚棋子。而看破规律的人,则可以突破造物主的限定,得到大解脱,但也会因此做出常人眼中比较怪异的行为。学《易经》要看穿不看破,否则极有可能碌碌无为一辈子。

大师级人物南怀瑾也曾告诫年轻人,不要去深入钻研佛学与《易经》。南怀瑾大师认为,处于中间智慧的普通人,最好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学习佛学和《易经》。好奇会害死猫。如果涉猎佛学和《易经》学习的话,千万要记得研究一半即可,钻研不到底反而是对自己的保护。佛学和《易经》这两门学问钻研到底了,人也就是废柴一个了。当时我不太明白他说这话的意思,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一个表哥就是学《易经》的,后来都不结婚了,估计是看破了。所以看穿不看破很重要,不然就会给自己带来烦恼。

那么如何看穿不看破呢?老子曰:“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我认为要克制自己的贪欲,重视过程,看淡结果;也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珍惜当下,好好的过每一天。到我们知天命的年纪,再去看看人生剧本(学《易经》),再回想起以前的人生经历,就没有什么不能泰然处之的了(耳顺)。人生是一出戏,生活就是主题(可搜索歌曲《人生就是一出戏》听一听,体会一下这首歌的意境)。我们要知天命,顺天命,努力拌演好自己的角色,活出酸甜苦辣,活出精彩。要是我们离世的时候能说一句“生活如此美丽”,那么其他的也就不再重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是、为)危,道心惟(1、隐匿。2、精妙幽深)(仅、独、只有)(1、精,择也。2、心神;思想精华)(1、全。2、同。3、合。综合起来理解为“和合”)(允,信也;允,诚也)(固执;坚持)(同“其”,那个)(中正)。”

注解:

这里是舜告诫禹: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择其精华、只有选择和合,诚信地秉执那个中正,才能治理好国家。

【后记:“聚精会神”这个成语,我个人理解为:和合精华(精英),就可以做到神而明之。另外,《易经》把所有的卦象结合起来,总结出一条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初难知、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上易知”,《易经》的二爻和五爻,无论是阴是阳,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吉、无咎的,为什么?因为居位中正。】

放于利而行,多怨

常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已经变质,朋友之间的感情越来越脆弱,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却越来越浓。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

乍一听这些话,似乎是有道理的。尤其是这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出自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之口,甚至成为当时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但是,如若把这句话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多多少少会让我们的人生增加一些烦恼以及造成一些不利的因素。

一、世界的本质是一面镜子

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心中既许多的小我,也有大我。人时而会展现自己的小我,时而呈现出自己的大我,而大我所占的比例就是人格。所以,可以这样讲: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

一方面,我们要认清人性当中的小我。就如五千年前尧舜禹口口相传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惟危,人心善变,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危险的念头和想法。

所以,确实在某些时刻,我们的朋友会变成我们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我们要透彻领会尧舜禹十六字心法的精髓,才不至于在一些复杂的局势面前让自己蒙受损失。

但是,另一面我们也要激扬别人的大我——没人拒绝你真诚地对他好。不管别人是怎样的为人,我们都可以真诚地对待他人。如此,回馈给我们的同样也是一份真诚。

举个例子,假如有两个人,一个人真诚质朴,心底坦荡,所谓“心机浅则天机深”,对于人性的洞察更深刻,对于他人的关爱也更真诚;而另外一个人心机比较重,“心机深则天机浅”,也就是说,比较有城府,时常会计算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不大好。

那这两个人分别会呈现怎样的生命景象呢?

一个心机浅的人,总是善待别人,以一份真诚质朴之心对他人好。所以,他所接触的人多数会把善良的一面朝向他。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你以小我对待他人,收到的也是小我的相互倾轧;而以大我激扬他人,收到的必然是大我的相互成就。

打个比方,假定这两个人同样面对十个人。这个真诚的人所面对的十个人,大体有八个人会回之以真诚质朴;另外两个人,可能一个人心灵品质很高,不管你如何对他,他都对你好;还有一个人,心灵品质比较低,不管你如何对他,他对你都不好、算计你。这个时候要特别提防这样“人心惟危”的小人。可能的话,远离这些不靠谱的人和不靠谱的事。

但这个心灵品质低的人不是变量,真正的变量在那八个人。

当另一个人以满腹心计对待那八个人的时候,他们同样也会把算计的一面转向他。所以,这位同仁就会很辛苦的和八个人做计算,计算得失、计算彼此的输赢。

同样面对十个人,其中一个很好,一个很不好,我们姑且置之不论。而中间的八个人,他们怎么对你,取决于我们怎么对待他们。所以,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一面镜子,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折射出来的是我们内心的状况。

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都需要我们辛苦地去计算和算计,那这面镜子照出来的是我们自己,意味着是我们心机太重了。心机深则天机浅,则意味着良知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收不到;对于天理大道所体会得就比较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地付出成本和代价,才能更深地去领会人世间的准则和规则。

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有些危险。危险之处就在于,当我们总是以这么一份心机面对他人的时候,就会远离真正的朋友,也会远离那些可以成为朋友的人。

而当我们行走在利益上,完全基于利益而做选择的时候,就会走很多弯路。

二、放于利而行,多怨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有一位很知名的学者安冈正笃,有次与当时的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开会,他发现大家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有许多批评和抱怨。

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日子越来越好,日本经济腾飞之时,人们的抱怨却越来越多呢?

回到家里,他拿起床头的《论语》,随手一翻,孔子的一句话,让他瞬间豁然开朗。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原来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只要人们为利益而行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多怨,因此就没有办法走得很长远。

那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成就百年基业呢?一个真正有梦想、有理想、秉持着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才能够聚集人心。所以,只有建立了使命共同体的企业,才可以行稳致远。若只是利益共同体,人心惟危,人心贪得无厌,总有一天会为了利益而分道扬镳、分崩离析。

同样,有人说: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也是很危险的认识啊!财散,不一定聚得人心,往往是财散,人未聚;能够使人聚得起来的是心,心聚则人聚。人与人、心与心真的链接,才有真的人聚。

所以,不是财散则人聚,而是心聚则人聚。

因此,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谬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良知可以清澈地知道那是不能做、不应该做的事情。真正伤害我们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看起来对,但是其中掺杂着一些毒素。

所以,类似“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的观点,会把我们带到那条“多怨”的路上,就让我们损失了生命原有的舒展和开阔。

做人还是要秉持一份真诚,因为真诚是做人的基础。阳明先生特别谈到了,真诚恻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可以敏锐感知到他人心中可能对你产生的不好的想法,因而,他人就不能再欺骗你,也难以再伤害你。

所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境界,提升自己真诚的层面,才是对自己真正的保护。因而,会有更多的朋友与我们一起同行。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08458225

洪范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常理;常道)(同“序”,依次序排列)?”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gǔ chén,错乱陈列)其五行。帝乃震怒,不(bì,赐与,给予)‘洪范’九(通“筹”,筹划;筹算),彝伦攸(yì,终止)。鲧则(jí,殛,诛也)死,禹乃嗣兴,天乃(通“赐”,给予;赐给)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十三年,周武王访问了箕子。武王说道:“唉!箕子,上天荫庇安定天下百姓,使大家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治理天下的常理如何变得有序?” 箕子说:“我听说在从前,鲧用土去堵塞洪水,把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搞乱了。天帝于是震怒,就不给鲧‘洪范’九种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终止了。(后来)鲧被诛杀,大禹便继承并振兴。上天便赐大禹‘洪范’九种大法,因此治理天下的常理就变得有序。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态度要恭谨而严肃;说话要和顺,说话和顺办事就顺利;认识要清楚就能辨别是非;听事要聪敏谋事就能成功;思虑要通达,思虑通达就能圣明),次三曰农用八政(即管理民食、管理财货,管理祭祀,管理建筑,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次四曰协用五纪(就是要和岁、月、日、星辰、历数协调一致),次五曰建用皇极(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次六曰乂用三德(即治理众民要以”正直”为本,同时在必要时又要刚柔并用,或者以刚制胜,或者以柔制胜),次七曰明用稽疑(就是通过龟卜和诬占以探询上天的旨意,同时参照卿士、众民和自己的意见做出判断和决定),次八曰(念,常思也)庶征(各种征候),次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就是通过寿、富、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劝导人向善;通过夭折、多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等“六极”警戒和阻止人们从恶)

(这九章)第一说的是五行,第二说的是恭敬谨慎地做好君王自身的五件事,第三说的是勉力施行八种政务,第四说的是协调运用五种符合天时的记时方法,第五说的是建立君王统治天下的法则,第六说的是治理天下的三种德行,第七说的是运用卜筮稽考疑难处理问题,第八说的是经常考虑运用各种征兆来验证君王行为,第九说的是运用五福来嘉奖,运用六极来惩罚。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同“從”,跟随)(变革,更改),土曰稼穑(“毛传”解释说:“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第一章、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性向下润湿,火性向上燃烧,木性可曲可直,金性跟随环境变革,土性种植与收割。向下润湿致有卤就产生咸味,向上燃烧致有焦炭就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头产生酸味,跟随环境变革的金属产生辛辣,种植百谷与收割庄稼便产生甜味。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従,视曰明,听曰聪,思曰(通达;明智)。恭作肃,従作(yì,乂,治也。治理,安定),明作(有智慧),聪作谋,睿作(古之王天下者)

第二章、君王自身的五种行为标准:一是仪容,二是言语,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仪容要恭敬,言语要跟随环境,观察要明白清楚,听闻要聪敏广远,思考问题要通达。仪容恭敬就能庄重肃穆,跟随环境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观察得清楚明白就能有智慧,聪敏广远就能善于谋断,通达问题就能王天下。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五曰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六曰司寇(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七日(通“傧”,接引客人。用宾客的礼节相待,礼敬),八曰师。

第三章、要施行好八种政务:一是掌管好农业生产,二是掌管好财货,三是掌管好祭祀活动,四是掌管好内务工程,五是掌管好文德教化,六是掌管好司法刑狱,七是掌管好诸侯朝觐事宜,八是掌管好军事行动。

四、五祀: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第四章、五种记时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的出现情况,五是日月运行所经历的周天度数。

五、皇极:皇建其有(特指君位)。敛(当时的)五福,用(陈述)(其;他的;她的)庶民(一般的民众)(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时厥庶民(引入动作行为的施事,相当于“被”)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邪党。亦谓勾结,朋比为奸),人无有比德(指结党营私的行为),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谋略、计划)有为有守,汝则(念,常思也)之。不协于极,不(遭受苦难或不幸)于咎,皇则受之。(néng,能够)(安抚;平定;安定)(惊惧),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尽、都)(听从,随从)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人),人之有能有为,使(推荐;进用)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做官长的人)(已经)(住室)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罪、过错)。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常道、常法)(训,说教也。教导,教诲)。”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第五章、皇位:皇建立统治天下的法则才有君位。聚集当下的五种幸福,用来陈述和施予给其庶民,希望当下的庶民能能泽被在你的君位之下。赐给你保护君位的方法:凡其庶民没有结成邪党的,人没有结党营私的,希望皇作君位。凡是庶民中,有谋略,有作为,有操守的,你就要惦记他们。不愿意协助君位的,不愿意遭受灾祸的,皇就要容忍他们。要能够安抚且能够惊惧,倘若某人说“我遵行美德。”你就要赐给他福禄,当下的人就都会听从皇的君位。不要虐待那些孤苦无告无依无靠的人并且要敬畏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人。倘若某人有才能有作为,就要使他施展才能,这样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凡是做官长的人,已经富足了住的和吃的,你就不能使他们喜好于你的国家(做贡献),当下的人就都会怪罪你。对于没有美好德行的人,你即使赐给他们福禄,他们却以罪恶来回报你。不要偏颇不正,应当遵循君王的仁义;不要私心偏好,应当遵循君王的正道;不要为非作歹,应当遵循君王的正路。不要偏私,不要结党,君王的道路无比宽广;不要结党,不要偏私,君王的道路无比平坦;不反不乱,不偏不倚,君王的道路中正平直。君王团结臣民有其君位,庶民归附君王有其君位。曰:“皇,君位的陈述,是常道是教导。”天帝教导(我们):凡庶民,君位的陈述,是教导是奉行,以亲附于天子的光彩。曰:“天子作为庶民的父母,因而作天下的君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谓以刚强取胜),三曰柔克(谓和柔而能成事)。平康,正直;强弗(互相合作),刚克;(xiè,谐和,调和)友,柔克。沈潜(地德深沉柔弱),刚克;高明,柔克。惟(bì,君主)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邪佞,不正),民用僭忒。

第六章、三种德性:一是正直,二是以刚强取胜,三是以和柔成事。中正平和,不刚不柔,便是端正平直。倔强而不合作的,以刚强取胜;调和而合作的,以和柔成事。深沉柔弱的,以刚强取胜;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以和柔成事。只有君主能够造福于臣民,只有君主能够施加威罚,只有君主能够享受美好的食物。百官都没有这些权利。倘若百官有权给人造福,有权对人施加刑罚,有权享用美好的食物,就会有害你的家,有凶于你的国。百官用了将会邪佞不正,百姓用了将会犯上作乱。

七、(卜问)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曰雨,曰(霁,雨止也),曰(阴暗),曰驿(落驿,稀疏貌),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yǎn tuī,推算过失)。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従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従,龟従,筮従,卿士従,庶民従,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壮大,茂盛),汝则従,龟従,筮従,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従,龟従,筮従,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従,龟従,筮従,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従,龟従,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第七章、用卜决疑:选择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员,教导他们卜筮的方法。龟兆有的叫做雨,有的叫做霁,有的叫做蒙,有的叫做驿,有的叫做克;有的叫做贞,有的叫做悔,共计有七种。龟兆用前五种,占筮用后两种,根据这些推算过失。设立这种官员进行卜筮。三个人占卜,就听从两个人的说法。你若有重大的疑难,你自己要考虑,再与卿士商量,再与庶民商量,再与卜筮官员商量。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卿士赞同,庶民赞同,这叫大同。这样自身会康强,子孙会壮大。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而卿士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卿士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庶民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卿士反对,也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反对,卿士反对,庶民反对,在国内行事就吉利,在国外行事就不吉利。龟卜、蓍筮都与人意相违,不做事就吉利,做事就凶险。

八、庶征:曰雨,曰(yáng,晴天),曰(yù,暖和),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fān wǔ,茂盛)。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恒旸若;曰(豫,乐也),恒燠若;曰(急难,危急的事),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通“彰”,彰明,表彰),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従星,则以风雨。

第八章、各种征象:雨天,晴天,温暖,寒冷,刮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各根据正常的时序出现,就会草木繁盛,庄稼丰收。倘若这五种天气中,某一种天气过多,就会是凶灾;某一种天气过少,也会是凶灾。美好的征兆是:君王庄重肃穆,就会有及时雨降临;天下得到治理,日光就会适时普照;君王明智地处理政事,其后就会温暖;君王运用计谋,天气就会适时转寒;君王通达天下,就会有和风及时而至。恶劣的征兆是:君王行为狂妄放肆,就会常下大雨;君王举动错乱,天气就会久旱不雨;君王贪图安乐,天气就会炎热不消;君王严酷急促,天气就会寒冷不止;君王昏庸愚昧,就会大风不停。君王视察政事得失,就像一岁统率四时;卿士视察政事得失,就像月统于岁;百官视察政事得失,就像日统于月。岁、月、日倘若适时而不变,庄稼就会丰收在望。天下得到治理就会民尽其用,贤能之人就会得到表彰,国家就会中正平和。倘若岁、月、日秩序颠倒错乱,庄稼就不会有收成,天下的治理就会昏暗不明,贤能才德之士就得不到重用,国家就不会安宁太平。庶民好比星星,有的星喜欢风,有的星喜欢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则会有冬天和夏天。月亮顺从星星,则用风和雨润泽他们。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第九章、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六种困厄: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懦弱。”

概率论在系统安全中的应用

今天和上安弱电蒋师傅的聊天,在聊天中擦出了思维的火花。在谈到门禁卡安全的时候,蒋师傅说无法防止别人复制这个门禁卡,所以无法保证门禁系统的安全,在这点上我表示有异议。

根据8020原则,首先假定100个人里面有80%的人不知道门禁卡可以复制,然后这80个人是可控是安全的。接着假设这剩下的20个人里面又有80%人知道门卡复制,但是复制不了,然后这16个人可控是安全的。然后假定剩下的这4个里面有80%人复制了卡,但是不会犯罪,然后这3个人是安全的。最后假定这最后的一个人既可以复制卡又想犯罪,然后这也是可控的,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监控,通过打击威慑,完全可以抑制这1个人的犯罪。

同样的逻辑,根据8020原则,首先假定社会资讯高度发达,100个人里面只有20%的人不知道门禁卡可以复制,然后这20个人是可控是安全的。接着假设这剩下的80个人里面又有80%人知道门卡复制,但是复制不了,然后这64个人可控是安全的。然后假定剩下的这16个里面有80%人复制了卡,但是不会犯罪,然后这11个人是安全的。最后假定这最后的4个人既可以复制卡又想犯罪,然后这也是可控的,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监控,通过打击威慑,完全可以抑制这3个人的犯罪。

显而易见,预防犯罪的所有的重点都不应该放在最后那1-4个人那里。解决思路:上医治未病,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在资讯日益发达、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愚民政策或者阻止人们接受资讯,显然困难重重(抑制)。所以重点应该在通过技术手段不让他复制卡那个阶段,即从卡上下功夫,不给他犯罪的机会——防(隔离)。其次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育这方面,让人们明是非,知对错,通过知法和自省,自己阻止自己犯罪——消(冷却)。在最后一阶段的有犯罪的条件,又有犯罪的动机,这个自然也有专门的机构来处理——灭(窒息)。第一阶段的方法行不通,那就把化解问题的重点放在后三阶段。过程很重要,因为过程连接开始和结尾,从中间阻隔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这跟灭火的原理是一样的——隔离、冷却、窒息。

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很多,有时候我们要像水一样思考问题。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个方法不行就换一种方法,这个思路不行就换一种思路,不要一根筋不知变通才好。

debian系统下安装和卸载libreoffice

debian系统下安装开源办公软件libreoffice分三步:

第一步下载:到官方网站上下载linux版本的安装包。

第二步解压:tar -zxvf LibreOffice_7.2.4_Linux_x86-64_deb.tar.gz

第三步安装:sudo dpkg -i *.deb

安装代码如下:

zhong@debian:~/下载$ tar xvf LibreOffice_7.2.4_Linux_x86-64_deb.tar.gz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en-us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writ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base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libreofficekit-data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math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core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onlineupdate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draw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dict-en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dict-es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extension-mediawiki-publish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images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xsltfilt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ogltrans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librelogo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ooolinguistic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impress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extension-report-build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graphicfilt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postgresql-sdbc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gnome-integration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base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impress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python-script-provid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extension-javascript-script-provid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kde-integration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dict-f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calc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draw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ure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calc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writ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extension-nlpsolv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en-us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ooofonts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math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extension-beanshell-script-provider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extension-pdf-import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pyuno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obasis7.2-firebird_7.2.4.1-1_amd64.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DEBS/libreoffice7.2-debian-menus_7.2.4-1_all.deb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readmes/
LibreOffice_7.2.4.1_Linux_x86-64_deb/readmes/README_en-US
zhong@debian:~/下载$ sudo dpkg -i *.deb
[sudo] zhong 的密码:
dpkg: 警告: 即将把 code 从 1.63.1-1639448820 降级到 1.62.3-1637137107
(正在读取数据库 ... 系统当前共安装有 215297 个文件和目录。)
准备解压 code_1.62.3-1637137107_amd64.deb  ...
正在解压 code (1.62.3-1637137107) 并覆盖 (1.63.1-1639448820) ...
准备解压 fcitx-baidupinyin.deb  ...
正在解压 fcitx-baidupinyin:amd64 (1.0.1.0) 并覆盖 (1.0.1.0) ...
正在选中未选择的软件包 microsoft-edge-beta。
准备解压 microsoft-edge-beta_95.0.1020.20-1_amd64.deb  ...
正在解压 microsoft-edge-beta (95.0.1020.20-1) ...
准备解压 nordvpn-release_1.0.0_all.deb  ...
正在解压 nordvpn-release (1.0.0) 并覆盖 (1.0.0) ...
准备解压 todesk_4.0.3_amd64.deb  ...
Removed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todeskd.service.
正在解压 todesk (4.0.3) 并覆盖 (4.0.3) ...
正在选中未选择的软件包 wps-office。
准备解压 wps-office_11.1.0.10702_amd64.deb  ...
正在解压 wps-office (11.1.0.10702) ...
正在设置 code (1.62.3-1637137107) ...
正在设置 fcitx-baidupinyin:amd64 (1.0.1.0) ...
正在设置 microsoft-edge-beta (95.0.1020.20-1) ...
正在设置 nordvpn-release (1.0.0) ...
正在设置 todesk (4.0.3) ...
Created symlink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todeskd.service → /etc/systemd/system/todeskd.service.
正在设置 wps-office (11.1.0.10702) ...
正在处理用于 mailcap (3.69) 的触发器 ...
正在处理用于 shared-mime-info (2.0-1) 的触发器 ...
正在处理用于 man-db (2.9.4-2) 的触发器 ...
正在处理用于 hicolor-icon-theme (0.17-2) 的触发器 ...
正在处理用于 fontconfig (2.13.1-4.2) 的触发器 ...

卸载libreoffice命令:

sudo apt-get remove --purge libreoffice*

生命在于折腾

今天休息在家,发现网络又被降速了,先前重置路由器的方法不好使了,千兆的网络硬是被搞成了百兆。

一怒之下,做了下面几拨操作:一、我的网络我作主,重置路由器,将WIFI设置为开放模式(共享网络,任何人不需要密码都可以连接我们家网络),你让我不顺心,我就让你自作自受,折腾折腾你;二、我的电脑我作主,重置华硕主板,把他们之前的所有操作归零,夺回电脑的控制权;三、加配无线网卡连接网络,由唯一水管变为可随时使用多根水管。做完了以上操作,还有一个重要的事要做,就是要练习KALI的无线网络破解技术,争取短时间内把方圆50米之内所有邻居的无线网络全部破解掉,由之前的一处水源变成众多水源。论技术我可能不如某些器,但论智商我可不比你们低,你们可能又要再加派点人手了。

或许我还忽略了一个重要设备——光猫,那如果是那个层次的问题,或许就不是通过技术手段能解决的了,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总之一句话,人都自作自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无缘无帮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让自己招人恨一个人很简单,只用把别人搞得不开心甚至怒火冲天就可以了。

在以往的每一次折腾中,都发现自己在提高,无论是“韬”范畴的东西,还是“略”范畴的东西。记得某人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前半句说错了,我不与天斗,与人斗我倒是其乐无穷。在与人的互动中,自己才会不断提高。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技术操作。

一、华硕主板bios怎么把电脑恢复出厂设置?我选择利用主板上的CLRTC排针以清除BIOS设定,依照主板的不同会有以下三种方式:

a. CLRTC有两针,在关机并拔掉电源线的状态下,用螺丝起子之类的导体轻触两根针脚约5~10秒钟。重新连接电源并开机后,按住delete以进入BIOS重新设定。

b. CLRTC有三针,在关机并拔掉电源线的状态下,将CLRTC跳线帽由1-2更改为[2-3]约5~10秒钟,接着再将跳现貌改回[1-2]。重新连接电源并开机后,按住delete以进入BIOS重新设定。

c. 主板上附有CLR_CMOS按钮,在关机并拔掉电源线的状态下按下此按钮。重新连接电源并开机后,按住delete以进入BIOS重新设定。

二、开启主板虚拟机功能。BIOS中依次选择:Advanced——CPU Configuration——Secure Virtual Machine,设置为Enabled就行了。

老子到底悟出了什么“道”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学问。在那次对话中,老子建议孔子要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并隐藏自己的锋芒。后来,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说,老子就像龙一样神秘莫测。

公元前485年左右,老子看见周朝衰落,便去云游四方。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官吏尹喜对他说,既然您要归隐了,请务必给我们留下您的著作。于是老子花了几天功夫,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此后便不知所踪。老子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将自己一生的感悟和智慧融入进道德经之中,影响了后世2500年,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圭臬。那么,这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呢?换句话说,老子到底悟出了什么道呢?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老子说有这样一个东西,我们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它超越了我们一切感官的知觉,它独立长存而生生不息,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为它无声无形,所以可以把它叫做“无”,但它却创造了万物,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有”。那它到底是有还是无?干脆就把它叫做“道”。“道”无为而无不为, “道” 创生万物,培育万物,成长万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依靠任何外力。另一方面,它没有任何目的。它虽然生养了万物,但却不占有,不主宰,不横加干涉,也不会自视甚高。它处于一种隐秘的状态中,万物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万物却无不在他的影响之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不会偏私的,没有所谓的仁与不仁,它依照自然法则在运行,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这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我们人类尤其是统治者,也要消效法“道”的自然无为。老子曾深切的感受到朝政的腐败,他看见农田荒芜,仓库空虚,为政者却锦衣玉食,生活奢靡,像吸血虫般到处搜刮财物。在为政者的横征暴敛和严苛法令之下,老百姓饱受剥削和压迫之苦。在严峻的刑罚之下,无数生命被轻易的剥夺。老子感叹,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由于逼迫过甚,最终导致人民不再惧怕威压,不再害怕死亡的恐吓。到了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人民就只能铤而走险,大的祸患也就开始了。所以老子呼吁统治者要自然无为。当然,老子说的无为并非完全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来。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为政者不轻易发号施令,只是不着痕迹的辅助人民,能够因势利导,顺应自然,让百姓们按照各自的禀赋去自由发展,社会能包容差异性和特殊性,最终的效果就是人民根本感受不到统治者的存在,他们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换句话说,老子认为政府应该是服务大众的工具,而不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老子反对战争,他认为主动发起战争是一种自取灭亡的行为,就算是被迫应战,也应该恬淡为上。杀人众多的时候,要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人还应该向“道”学习柔弱的作用,道的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够绵延不绝。当然,这里的柔弱并非指软弱无力,而是含有柔韧敛藏的意思。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后就变坚硬了。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后就变枯槁了。所以柔软的东西充满生机,强硬的东西丧失生机。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攻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在老子看来,真正有德的人应该具有水的品质。水无私地滋养万物,且甘愿往人们厌恶的低处流,从不自恃甚高。正因为他不争,所以没有什么能与之相争。同样的道理,天地不争,所以他能够长久。圣人谦下不争,反而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推崇,国家也是一样。大国谦下不争,就会汇聚小国。小国谦下不争,就能够被大国所容。不争不是一味的消极逃避,而是一种功成身退的气度和智慧。老子还说,要“致虚极,守静笃。”道虽然是虚状的,但它却能化身天地万物,作用永不穷竭。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虽然是虚空的状态,但一旦开始运动,万物就生生不息。

山谷虽然是空虚的,却有大量的水源聚集而来。老子借此告诉人们,要深藏若虚,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不要得意自满,不自满才会不断的更新。此外,还要虚怀若谷,拥有一个深广的胸怀,能够谦虚的容纳别人的意见。当一个东西是虚的状态,那么它也会呈现出“静”的状态。老子说,芸芸万物蓬勃生长,最终都要返回到他的本根,也就是静的状态。清静则天下正,守静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不能迷失在物欲中,要消除内心的巧诈,不骄不躁。老子将治理国家比喻成烹煮小鱼,如果老是急躁的去翻动就会破烂不堪。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守静是要在忙碌中静下心来,消除心机和成见,还原内心的明澈,消解心灵的蔽障,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通过守静畜养精神,储藏能量。老子说,道不断的在运动,宇宙万物跟随着它在运动变化,而这种运动变化呈现出一个总体的规律,那就是“反”,即反也者道之动。反包含了“相反”和“返回”两层含义。

首先,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在对立的状态下形成和发展的,即相反相成。当人们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也就随之出现了;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随之出现。有无相互生成,难易相互促就,长短相互凸显,高下相互呈现,这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正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当事物发展的某种极限就会转变成它的反面。将要合拢的,必先张开,将要衰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拿走的,必先给予。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老子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要看到其正反两面,并且认真仔细的去对待。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从小成大,由近至远。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祸患的根源,做好预防。另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的作用,只有基础稳固,才不易动摇,才能长久。正所谓根深固柢,长生久世之道。老子还认为,处理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轻易允诺的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到更多的困难。圣人把每件事情都看得很难,所以终究没有困难。

反的另一层含义“返回”,说的是事物循环运动的规律。因为“道”是“周行而不殆”的,是循环运动,生生不息的。那么从道中被创生出来的万物也是这样的,最终都会回到他的本根。即“夫芸芸万物,各复归其根”。这个本根就是清净的状态,所以人也应该去除内心的巧诈贪欲,返回到淳朴本真的状态,过着慈爱俭约的生活。老子说,这世上之人自然长命的有十分之三,自然短命的也有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本来长命,却因为过度奉养而糟蹋了生命,只有十分之一是爱惜生命的。他们清心寡欲,清静质朴。如果把道看作是江河之水,在无声无息的滋养着万物,那么当我们从中取来一瓢作用于我们的人生,成为一种人生准则的时候,那么他就成了“德”。自然无为是老子从道中悟出的最重要的“德”,是道德经中的中心思想。老子的所有精神内涵,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的。自然无为就是顺应事物自身的状况去发展,而不用强力去约束它。由此延伸出了柔弱不争,谦下处后,致虚守静,慈俭淳朴的人生准则。另外还有一些我前面没有提到的,比如老子告诉我们,名利会损害身体,要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即“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再比如老子还说要注重内观自省,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那是优点。如果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那是一种缺点。圣人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当然,道德经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我个人献于水平和篇幅只能粗浅的讲一讲。总而言之,老子的思想就如粗布衣中怀揣着的美玉,外表质朴,但内涵丰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就算放到今天仍然不过时。但是就像老子自己所说的“知我者希”,真正懂他的人太少了。

转自:https://www.ixigua.com/701473534996869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