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24-同於德者,道亦德之

(少)(話,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 ),自然……

飄風不(通「終」,從開始到末了的)(zhāo,日,天),暴雨不冬日。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通「又」)(通「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註解:

少些怨言,順其自然……

狂風刮不了一整天,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引發的這些(狂風暴雨)?天地尚且不能長久,又何況人呢?

所以遵從道行事的人,(行為)就合乎道。有德的人,(行為)就合乎德;失德的人,(行為)就失乎德。合乎德的人,道也就得到了;失乎德的人,道也就失去了。

有道雲筆記5

我們必須習慣,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卻沒有紅綠燈的事實。

優等的心,不必華麗,但必須緊固。

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人見利而不害,魚見食而不見鉤。

守業的最好辦法就是不斷的發展。

生活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改變的私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不要憤怒,憤怒會降低你的智慧。也不要恨自己的敵人,仇恨會讓你喪失判斷;與其恨自己的敵人,不如拿他來為我所用。

忠言逆耳,要仔細聆聽,了解他人的批評是否具有建設性。它能讓你變得足智多謀、沉穩成熟。若懂得冷靜聆聽批評,既能保留情面,又能加深上下級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具有積極的效益。固然有些批評是尖酸刻薄的,你也要淡化處理,這樣他人才會越來越喜歡給你以忠言和卓見。所以,要學會把他人的批評變成寶,樂於接受建設性的批評並且遵照執行。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

德和力是相互依存關係,大德必附於大力之上,而沒有大德的力就不可能真正有力。

道經23-曲金

曲則(喻尊貴、貴重、難得、持久、堅固、有光澤等)(彎曲的、不直的)則定,(窪,深池也)則盈,(棄)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依據;遵照)(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裡的意思為「對立統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以,因為)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胃「曲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

註解:

彎下身段則顯得尊貴,遇事懂得拐彎則問題才能解決,如深池般謙虛包容則能得以盈滿,擯棄落後觀念則能獲得新生,少取則能得以成功(戰略,戰略,只有略了,才會有戰略集中度,才會聚集,才會有競爭力,才會有所得),貪多則會陷入迷惑。因此遵道而行的人遵照"一"的思想,以它作為天下的主導。

不自我欣賞,因此能顯得聰明;不自我表現,因此能得到彰顯;不自我誇耀,因此能顯出功勞;不自高自大,因此能有所長進。這正因為不爭,因此天下沒有誰能和之相爭。

古之所謂「屈尊(曲金)」者,幾個字句而已!誠心想要尊貴就遵從它!

道經22-𥺌食贅行

(通「䶴」,古代人燒火做飯時,用「龠」,即吹火筒在下面對火吹氣,使得火燒得旺。「吹」解釋為說大話)者不立,自(視,瞻也。仰望,仰慕)者不(同「彰」,顯揚),自(古同「現」,出現,顯露)者不明,自(自誇,自吹自擂,誇耀自己)者無功,自(jīn,矜,大也)者不長。

其在道,曰𥺌(tú,稻子)(zhuì,多餘的,多而無用的)行,(他人,眾人)(常;時常)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註解:

吹噓(言過其實)的人不能自立,自我欣賞的人不被彰顯,自我表現的人不夠聰明,自我誇耀的人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長進。

其在道(的角度來看),叫做稻米吃得太多是多餘無用的行為(吃飽了撐的)。眾人時常厭惡這種行為,所以有欲於修道的人是不會懷著這些心思的。

註解《道經21》有感

早上註解完《道經21》,心中有所感悟。

其名不去——就是前輩所留下的功業、功名將不被掩沒。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存價值。人生,就是一場歸途;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回家的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從今溯古的那些前輩,不分善惡,他們的人生經歷,都是對回家的「道」的探索。雖然有的前輩,走了彎路,但他們以他們的經歷告知了其它人此路不歸家,使其它探索的人避免走彎路,這對人類的歷史進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不能否認那些走了彎路的前輩的人生價值,因為矛盾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必要因素。

孔子也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重地對待死去的先輩,追思先輩的業績和恩德。我們也應該順「道」而行——其名不去,以順眾?。

道經2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大)德之(事物的外觀或狀態),唯道是從。

道之(觀察),唯(希冀、期盼),唯(隱約模糊,不可辨認)。忽呵,朢呵,中有(形狀;樣子;景象)呵;朢呵,忽呵,中有物呵。

𣾧(幽,把人關起來,不讓跟外人接觸)呵,(發出聲音;發表意見、情感)呵,中有(請,求也;請求)(yē,嘆詞,表示驚異、驚訝和感嘆等)。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聲譽;功業,功名)(拋棄,捨棄),以順衆𠇑(父)。吾何以知衆𠇑之(認為正確;應允)?以此。

註解:

大德的狀態,(表現為)唯道是從。

「道」的觀察,只有希冀,只有隱約。隱約糊呵,希冀呵,中間有(我)的樣子呵;希冀呵,隱約呵,中間有(我)的觀察呵。

被幽閉呵,(在籠中)發出鳴叫呵,中間帶有請求吔。其請求甚是真實,其中帶有誠信。

(我承諾)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其(祖先所留下的)功名將不被捨棄,以順從眾位仁父(的夙願)。我怎麼知道眾位仁父會應允(我的請求)呢?以此(承諾)。

註解《道經20》有感

下午在家註解了道經第20篇,像是讀懂了老子當年在周朝時的鬱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負而無法施展的心情。我現在的處境與老子當年的處境竟是何等相似!

因為自己的理念與領導的理念區別太大,以至無法施展而有此感慨。但如果領導的理念能治理好當下的狀況,我又何必執著於自己的那一套。《易經》有言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某些人是該改變改變那一套落後的理念了。

也與老子說的一句話以共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善修「道」,不脫「道」,才能長久保持發展。

道經20-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對於尊長的應答之詞,表示恭敬的意思)(hē,大言而怒也),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懼也),亦不可以不畏人。

朢呵,其未(盡,完了)哉!衆人(yí,成長;壯大;美好)巸,若(會意。據甲骨文,像二人對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個字像兩個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狀。本義是用酒食款待別人,是「饗」的古字。饗:以盛宴款待賓客)於大牢。

(然而、但是、卻。錶轉折之意)(通「惷」,愚蠢)登臺,我(安靜)焉未(tiāo,輕薄,不莊重),若嬰兒未(hái,泛指笑貌)(疲勞)呵,如無所歸。衆人皆有餘,我獨(遺棄;捨棄)。我(通「愚」,笨傻,不聰明)人之心也,(愚蠢)惷呵!

(yù,御、使用)昭昭(明亮;光明),我獨若(yuān,肙,小蟲。外面加個「門」,被關住的小蟲)呵,鬻人(sà,蔡,放也)蔡,我獨𨴽𨴽呵。(渺茫;遼遠;恍忽)呵,其若海;(月滿與日相望,以朝君也,作希望施展抱負解)呵,其若無所止。衆人皆有(憑藉;仗恃),我獨(通作「管」)(lǐ,憂愁)。我欲(特,特別地)(特別重視;特別優待)於人,(則、就)貴食母。

註解:

(統治者)以恭敬應答的態度(唯)和以大聲怒斥的態度(訶)對待民眾,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其之間的差距就如同)美與惡,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距?(儘管統治者)被人所畏懼,(但要真想做個好的統治者)也不可以不畏懼那些畏懼他的人。

希望呵,沒有完全消失啊!(眼下)眾人正美好地成長,像在大牢里參加盛宴。

然而愚蠢的人登上檯面,我淡泊寧靜且沒有輕薄,像是一個沒有笑容的嬰兒。疲勞呵,好像沒有所歸宿。眾人都富足有餘,我獨獨被遺棄。我(真是)愚人的思想啊,蠢笨呵!

(統治者)御人要光明正大,我獨獨像被關住的小蟲一樣被任人拿捏呵;(統治者)御人要放手任人施展,我獨獨只能三緘其口、心情憋悶呵。惚恍(難以捉摸)呵,侯門深似海;希望呵,好像沒怎麼停止。眾人都有所仗恃,我獨獨被管控得憂愁不已。我想要特別地被人所重視和優待,就貴在吃透「道」。

絕學無憂

昨天在家裡註解了一天的《本經陰符七術》,註解完了以後,雖然感覺到增長了智慧,但心裡不由得生起憂慮。因為我想起了兩幅圖:

老子下山的時候,是騎著青牛的;鬼谷子下山的時候,坐下騎著老虎,這是兩位聖人的真實寫照。是做一個有道者,還是做一個智者?又是一道選擇題。眼下世道混亂,傷人的老虎很多,這些老虎已經把我們的下一代拉下了死局。沒有智慧,根本無法自保或是保護身邊的人。但有了智慧這把神劍,能制服眼下的老虎,也可能因無法剋制自己而步他們的後塵把自己成為新的老虎。兩難!

今天早上起來註解老子的德經19篇,找到了答案:絕學無憂——最好的學問能讓人不再憂慮。目前學習《老子》,是感覺很舒暢的,所以目前要以學習《老子》為主。但老子的精華領悟了以後,還是會繼續學習鬼谷子的學說。以「道」御「智」,才不會有危險和憂慮。目前自己能做的就是忍耐,沉下心來儘快領悟老子的「道」的精華。

天道輪迴,那些吃人的老虎,上天總有一天會收拾他們。

道經19-絶聲棄知

絶聲棄知(古代帝王的帽子綴以「冕旒」,也就是用絲繩穿珠玉垂在帽前,帽子左右綴以「黈纊」,就是用黃色棉絮做成圓球狀飾物垂在帽子左右耳邊。按《大戴禮記》的說法,「冕旒」蔽明是為了讓帝王「棄知」,避免其看到太多戲碼和表演而被混淆;「黈纊」塞聰是為了讓帝王「絕聲」,避免其聽到太多讒言和是非而被干擾),民(使順利、得到好處)(喻很多)(依仗;倚靠);絶仁棄義,民(回歸,還原)(通「滋」,益,愈加,增多);絶(虛偽;欺詐)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治;文事;文職,與「武」相對),未足,故(使,使得)之有所(通「矚」,關注)(古同「現」,出現,顯露)(本來的,質樸、不加修飾的)(持守)(淳樸,樸實),少私而寡慾,絶學(1、失傳的學問。2、謂造詣獨到之學)無憂。

註解:

(統治者)杜絕干擾並放棄廣知(因為統治者所聽到的,往往是別有用心的人想讓你聽到的;統治者所知道的,往往是別有用心的人想讓你知道的),民眾得到好處後多會依仗;(統治者)斷絕「仁」、捨棄「義」,民眾還原回禽獸的便增多;(統治者)杜絕欺詐並且捨棄利益,強盜竊賊便沒有了。

上述三項主張,作為治理天下的文治之法,是不夠的,所以使之有所關註:顯露出自然本性並且持守淳樸,減少私心並且少些貪慾,(學習這部)絕學沒有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