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總結的30條歷史規律

我讀了半輩子歷史,為您總結出30個歷史定律。

定律1:歷史既不是純粹由群眾百姓推動的,也不是純粹由單個歷史人物推動的,而是群眾、歷史人物、歷史條件、偶發事件、內力外力、天時地利等各種各樣的合力,共同推動的結果。

定律2:「打江山」和「守江山」到底哪個更難?這是一個偽命題。得看什麼時代,有的時代是打江山更難,有的時代是守江山更難。剝離了時代,單純問「打江山和守江山哪個更難」,等於撇開擁堵時段不論、直接問「汽車和電動車哪個更快」,沒有標準答案,問題沒有意義。

定律3:人類處於無政府狀態時,幾乎無一例外,都會自發形成「變相政府」。1900年沙俄入侵東北,東北地方清政府打烊,張作霖拉起一幫弟兄,組成「保險隊」,收取村民保護費,除暴安良,維持地方秩序,實際上扮演了「臨時政府」的角色。只要人性不變,所謂「無政府主義」,就是一句空話。

定律4:縱觀中國歷史,政治中心和軍事重心,最好要重疊,即使不能重疊,至少應當鄰近,或者有所交集,這樣才能便於控制,否則,軍事力量不受控制,壯大之後,可能會對政治中心構成威脅,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定律5:在中華文明的早期,人口集中在西北和中原,但是後來人口逐步向東南沿海集中,這事表面上看,是戰爭和王朝更替所導致,但本質上的原因,是氣候變化導致不同地區降雨量的變化所導致的結果。人類總是誤以為自己在主宰歷史,但是說穿了,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太陽公公手中的玩物罷了。

定律6: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由集市演化而成,而因為在古代,水路運輸成本最低,所以,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在江河旁邊建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絕大多數的城市,市中心都有一條江,或者一條河。

定律7:工業革命和專利制度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怎樣才能促使地球上的聰明人和天才們勤奮幹活、努力創造、造福人類?答案是:讓他們發財。讓他們發財。讓他們發財。真理需要說三遍。

定律8:所有王朝的覆亡,都是因為反對派的實力,超過了王朝本身的實力,這個反對派,可以是王朝內部的造反力量,也可以是王朝外部的入侵力量。所以,一個王朝必須要跟蹤內部和外部勢力的增長以及和自己的力量對比,並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彼此的勢差,否則自己就會處於危險的境地,這就是為什麼:閉關鎖國,是一條死路。

定律9:舊式軍隊經常會發生長官剋扣底層士兵工資(軍餉)的事情,所以在戰場上,士兵往往不願為長官賣命,到了關鍵時刻,能潰逃的,都盡量潰逃。旁人不知道內情,會誤以為這些兵源不行,都是怕死的孬種,但其實更貼近事實的答案是:不是兵源不行,而是軍事制度不行。我們說王朝體制的腐敗往往會反映到軍隊戰鬥力中來,這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定律10:說穿了,歷史上的土地兼并,就是優勝劣汰的結果。馬太效應。優秀的基因,必然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土地)。

定律11:歷史上所有的王朝,推行的啟蒙教育和民間教化,都是導人向善,無一例外。沒有教人作惡的皇帝。王朝之所以這樣做,不是因為君王善良,而是因為導人向善,能降低君王的統治成本。中國歷史上多數的皇帝(例如李世民)都接受佛教,甚至推崇佛教,就是這個原因。

定律12:歷史人物沒有認為自己壞的。每個歷史人物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正義的、正確的。

定律13:與很多人想像的不同,歷史上其實沒有哪一個皇帝是希望百姓遭殃的,事實上所有的皇帝都希望百姓安居樂業,那不是出於善良,那是因為百姓安居樂業,對皇帝是有利的。所以從主觀上說,所有的皇帝,都是愛民的,只不過愛民的程度不同,各自的施政能力不同,各自所處的歷史條件不同,所以導致了他們各自的治國行為不同。

定律14:中國歷史上頻繁出現的「風調雨順」、「盛世」,多數都是中國氣候變暖的結果。氣候變暖導致農業大幅增產。但是,當時的人們以及後來很長時間內的歷史學家,都沒有想到是這個原因,而把盛世歸功於當時的皇帝了。

定律15:反之也成立,中國歷史上的饑荒、戰爭、亡國,很多都和氣候變冷有關。氣候變冷導致農業大幅減產。但是,當時的人們以及後來很長時間內的歷史學家,都沒有想到是這個原因,而把饑荒、戰爭和亡國,都歸罪於當時的皇帝了。

定律16:「胡人無百年運」是假規律,清朝就有268年。「王朝不超300年」也是假規律,漢朝存續了400多年,周朝前後共有800年左右。

定律17:古人平均壽命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醫療水平低下,在古代,以下疾病都能奪走人的生命:肺結核、流感、瘧疾、傷寒、鼠疫、天花、糖尿病(古稱消渴症)……這個名單很長,但是在今天,這些致命的疾病,都是可以治療的、可以控制的,有的疾病甚至消失了,例如:天花病於1961年在中國消失了。

定律18:從中國古代歷史上來看,如果為民伸冤和衙門的利益有衝突,那麼衙門通常不願為百姓主持正義,只有當上面的壓力下來了,衙門才會有所作為。所以,衙門也是自私的,偶爾出現父母官,只是因為還沒有發生利益衝突,或者還沒有發生足夠大的利益衝突。這個道理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史。

定律19:古代中國的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多妾制)確實很不公平,但有趣的是:它並非一無是處,因為它使優秀的基因,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使漢人這個種族,處在不斷改良的軌道當中。

定律20:從古代到近代,富人賺到了錢,滿足了美食、衣著、娛樂等各種慾望之後,最終的、最大的消費慾望,就是買一塊更大的地,給全家人蓋一套更大的房子、院子、府邸,這就是為什麼,古往今來,社會多數的財富,最終都是沉澱到「房地產」這個行業中來。這個道理到了現代中國,仍然沒有變:富人發了財,吃喝玩樂都膩了之後,還有很多錢花不完,實在沒地方花了,歸根結底,富人還是會想方設法,在城市的便利地段,換一套更大的房子,提高家庭的居住質量,這就是為什麼,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優質房子,是硬通貨,是最好的投資。

定律21:「錢」是歷史的隱線。中國歷史上很多王朝滅亡,核心原因是朝廷的財政出現危機,例如清朝、明朝、元朝,都是如此。大到王朝如此,小到個人,也是如此,很多歷史人物走上革命道路或者從軍,也是因為家庭財政出現了危機,隨手舉幾個例子:李自成、彭德懷、李秀成等等,這個名單很長很長,連蔣介石都是如此,蔣介石在上海做股票經紀生意,破產,欠一屁股債,在上海走投無路,恰好此時孫中山在廣州蒙難,向他呼救,他才咬牙南下廣州,重新投奔革命,假設蔣介石在上海做股票經紀發財、生意穩定,他未必會南下。

定律22:通讀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發現有史以來,發動戰爭的那些國家和民族,沒有一個認為自己是不正義的一方,幾乎所有發動侵略戰爭的,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舉例說,當年後金侵擾明朝的邊境,不是打著「侵略」的旗號,而是打的「復仇」的旗號。同理,納粹德國侵略鄰國,也打著「復仇」、「復興德意志」的旗號。早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北美大陸屠殺印第安人,也不認為自己是惡棍,他們(西班牙人)反而認為印第安人是惡棍,他們當時說:這群不信上帝的野蠻人(指印第安人)都該下地獄,我們是上帝派來懲罰他們的。

定律23:智人都是同一個祖宗,所以,本無所謂哪個民族比哪個民族更聰明,但是,一個民族能否孕育出文明,取決於本地是否具有可供馴服的莊稼和牲畜、能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農業、社會分工和文明。而文明形成之後,反過來又能促進人的智力的發展。例如說,歐亞大陸在歷史上很早能形成文明,根本原因是因為歐亞大陸具有可供人類馴服的莊稼種子和牲畜,例如水稻和馬,但是,美洲和澳洲這些地方與世隔絕,他們運氣不好,沒有可供馴服的莊稼和牲畜,所以,他們無法發展成熟的農業,所以也就無法形成高度的文明。換句話說,不是因為古代的澳洲原住民笨,所以沒有發展出文明,而是因為沒有發展出文明,所以古代的澳洲原住民笨。

定律24:歷史告訴我們:命運要讓哪個帝國(或王朝)滅亡,時常會先讓它膨脹。同理,命運要讓哪個人滅亡,通常也會先讓TA膨脹。所以,當你開始目中無人,開始膨脹,開始飄,開始任性,開始不自省的時候,你可能離危險,已經不遠了。

定律25: 如果讓歷史重來一次,歷史上的侵略者,還會不會發動侵略戰爭?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所有的侵略戰爭,發動者本身都認為:此仗非打不可。沒有人拿戰爭當兒戲,侵略者也不例外。所有的戰爭,都是深思熟慮之後,不得不做出的抉擇,至少他們主觀上是這樣認為的。

定律26: 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基本上決定了它的劇本。從個人看,一個人的基因,基本上決定了他(她)的人生劇本。倘若歷史重來一次,細節會有偏差,但是,大致的劇情不會變。

定律27: 其實在歷史上,西方人也迷信,他們燒死「女巫」,他們相信放血能治病,他們看到人被雷劈死,也曾經認為是上帝在懲罰那人。但是,西方人後來知道自己錯了,他們願意改。是否能做到「知錯就改」,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

定律28: 所有歷史都是合理的。如果你認為某一段歷史不合理,那麼只能說明:你還沒有徹底地審視它、研究它、總結它。

定律29: 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多數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不能因為TA有私心,而否定TA的公心。反過來也成立:不能因為TA有公心,而否定TA的私心。不過,每個歷史人物公心私心的比例,不一樣,有的人相對更自私,有的人則更大公無私。

定律30:我們讀歷史所得到的最大教訓是:絕大多數的歷史人物,都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過,反過來說,所謂「吸取歷史教訓」這事,也有它的局限性。就好比說:即使你總結了地球上70億人的戀愛故事和教訓,你就能做到保證你的戀愛百分百不分手?做不到。

轉自: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11900767014928932/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