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

道经33-死不忘者寿也

知人者知(通“智”)也,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根本,此指道)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注解:

能认知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知自己的人是聪明的。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能顽强地向自己的目标力行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

不离失其根本(即道)的人是能够长久不衰的,死后不被人民忘记的人是长寿的!

道经32-俾道之在天下也

道恒无名,(1、谐音为“我”。2、“木”的意思是朴拙,朴实坦率,不曲意奉迎别人;“屋”就是“家”,合起来就是“朴拙居家”)(以,因为)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服从,归顺)

天地(xiàng,辅佐、帮助)(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仰赖、凭借)(yú,安定)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名亦(已经,既然)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bǐ,人卑微)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

注解:

“道”常常是默默无名的,我朴拙居家,因为显得弱小,天下没人敢臣服于我。侯王若能恪守“道”,万物将自动归服。

天地(恪守“道”)辅佐庄稼和粮食的生长,凭借安定甘美的洛水,人民不需要对发出什么命令,就能自然地使大家雨露均霑。

万物始生即伴随着各种名义和制度的制定,名义和制度既然已经有了,这也应当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

人卑微的道(名义和制度)在天下大道面前,像小河谷之与江海。

道经31-铦袭为上

(军事;武力;战争)者,不祥之(才能)也,(1、他人,众人。2、特指人)(常;时常)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guā,1、“金”谐音“今”,“舌”为“言语”,注解为“如今建议”。2、断)(照旧搬用;继承;重复)为上。

(得意,高兴)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pián,足恭也,通“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杀人众,以悲依(存在)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

这战争,是不吉祥的器能(器量和才能),人们时常厌恶它;所以有欲于天下和平的人不会怀着动辄战争的心思。

君子(统治者)在平素家居生活中则以左边为贵位,用兵则以右边为贵位。所以战争不应是君子用来处理问题的器能。

战争,是不吉祥的器能,迫不得已才使用它;如今建议龙依从劝告,断了之前动辄就要战争的念头。

不要(因为战争取得胜利而)高兴得意,若因此而高兴得意,则是以杀人为乐啊!这以杀人为乐,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

因此举办喜事崇尚以左边为尊位,举办丧事崇尚以右边为尊位;因此偏将军(副将)统领部队在左边,上将军(主将)统领军队在右边,这就是说参照了办丧事的礼仪。

杀人众多,要依存悲痛之心;战斗胜利了,要以丧礼的方式对待。

道经30-果而不强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朸(lì,【诗·大雅】如矢斯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马高六尺为骄),果而勿(矜,大也),果而勿(1、自夸,自吹自擂,夸耀自己。2、通“阀”,功劳,功业),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

物壮而老,是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注解:

以“道”来辅佐君主,不以用兵逞强于天下,用兵逞强的事情很容易招致还报(报复)。军队所停留的地方,荆棘丛生(家园荒废)。

善战者只要能达到战略目的就可以了,不要采取逞强的方式。达到目的了不要骄傲自满,达到目的了不要自高自大,达到目的了不要自矜功伐,达到目的了要怀着于迫不得已的心态,是为“达到目的了却不逞强”。

事物强大壮盛之后就会走向衰亡,是为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必定早夭。

道经29-去甚,去大,去楮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成也。——《广雅》)。夫天下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帝位、国家权力)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1、固执,坚持。2、行,施行。3、控制;统御)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炅或(cuǒ),或强或羸,或(古同“柸”,左边的“木”主仁义;右边的“丕”,遵奉、秉持的意思。两边合起来的意思是秉持仁义)(1、wěi,抛弃。2、tuǒ,古同“椭”。“隋”同“堕”,垂落。左木右隋,仁义掉了的意思)

是以声人去(过分),去大,去(chǔ,“木”代表“仁”,木者指“仁者”)

注解:

(如果谁不顾万物本性和自然规律,)将来想要拿着天下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治理,我看是不会达成所愿的。这统治天下的权力是天下人民赋予的神器,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肆意妄为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肆意妄为的会遭受失败,固执地施行全面控制政策的(即要求全程安全可控的)将会失去天下。

(世间万物姿态万千、禀性各异,)所以人们中间有人匆匆前行,有人慢慢尾随;有人炙手可热,有人坐冷石板凳;有人强大,有人羸弱;有人秉持仁义,有人抛弃仁义自甘堕落。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要(看透世间万象)舍弃过分把持,舍弃好大喜功,舍弃以仁者自居。

激励员工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人们对食物、水、依据、性以及其他生理方面的需求。

安全需求: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保证的同时,保护自身免受生理和情感伤害的需求。

社会需求:人们在爱情、归属、接纳以及友谊方面的需求。

尊重需求:内部尊重因素包括对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的需求,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对地位、认可或被关注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推动个人能力极限的,对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理想实现的需求。

什么可以激励员工?一项研究的结果如下(按照重要性顺序):96% 工资,95% 工作保障,92% 上司/管理者,91% 培训,91% 绩效反馈,89% 领导力,87% 休假/带薪休假,85% 职位晋升,81% 决策参与度,75% 公司文化。

管理名言:如果你需要帮助,那你就寻求帮助!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导致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彼此分离,有所区别的。因此,管理者设法消除带来工作不满意的那些因素,能够使员工不会感到不满意,但却不一定能够对他们有所激励。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外部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当这些因素保到充分满足时,人们不会感到不满意,但是也不会感到满意。为了激励员工,赫茨伯格建议应该强调激励因素,也就是增加员工满意度的内在因素。

激励因素:

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

保健因素:

监督、公司政策、与上司的关系、工作条件、工资、与同事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工作保障。

三种需求理论

三种需求理论认为主要有三种后天的(而不是先天的)需求推动人们从事工作。这三种需求分别是:成就需求,即想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获得成功的愿望;权力需求,即想要使他人听从自己的指示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愿望;归属需求,即想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权力需求和较低的归属需求。

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工作目标会提高工作绩效,与容易的目标相比,困难的目标一旦被员工接受,将会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困难的目标能够使激励效果最大化,而三种需求理论认为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成就动机,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第一,目标设置理论针对的是普通大众,而成就动机的结论是基于高成就需求者得出的。考虑到北美只拥有10%-20%的高成就需求者(可能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低),因此困难目标的设置仍然适用于大多数员工。第二,目标设置理论的结论是应用于那些接受并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的人。困难的目标只有在被接受的情况下,才会带来更高的绩效。

在某些情况下,积极参与目标设置的员工会表现出更高的绩效;在某些情况下,当管理者为员工分配目标时,他们会表现最佳。然而,当员工可能会抗拒接受困难的挑战时,参与目标设置可能会提高他们对目标的接受程度。

最后,我们知道,如果员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进展情况,他们会表现得更好,因为反馈有助于识别他们所做的以及他们想要做的之间的差距。但并非所有的反馈都具有同等效果。研究表明,比起来自他人的反馈,自我反馈——员工对自身的改进情况进行监控——是一种更为强大的激励。

除了反馈,还有其他的三个权变因素会影响目标—效绩关系:目标认同、足够的自我效能、国家文化。首先,目标设置理论假定个体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当目标是公开设定的,或者当个体是内控型的,或者该个体参与了目标的设定而不是别人设定目标时,能够获得该个体更高的认可。其次,自我效能是指员工认为自己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念。你所具有的自我效能越高,你越有信心能够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最后,目标设置理论发挥的价值还取决于国家文化。该理论假定下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权力距离维度上得分不高),人们会追求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在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上得分较低),管理者和下属都认为绩效很重要(在男性气质维度上得分较高)。在那些文化不满足这种特征的国家中,不太可能出现期望有结果——目标设置会带来更高的员工绩效。

我们的总体结论是:为实现困难、具体的目标而努力的意愿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意愿能够导致更高的绩效。然而,没有证据表现这样的目标能够提高工作满意度。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某种结果紧接着在某种行为之后立即出现,并且提高该行为未来重复率的可能性,称为强化物。

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如果个体在表现出来某一行为之后受到奖励,那么该个体极可能再次表现出这种期望行为。如果在期望行为之后立即给予奖励最为有效;而如果行为得不到奖励,或者是受到了惩罚,这种行为则不太可能再次出现。运用强化理论,管理者可以对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施加正强化,从而影响员工的行为。而对于达不到期望的行为,管理者应该忽略而不是惩罚。

工作特征模型

工作特征模型确定了五种核心工作维度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其对员工生产率、动机和满意度的影响。这五种核心的工作维度分别是:

  • 技能多样性:一项工作需要从事多种活动从而使员工能多利用不同技能和才干的程度。
  • 任务完整性:一项工作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可辨识的工作任务的程度。
  • 任务重要性:工作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影响程序。
  • 工作自主性:实际情况中,一项工作在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方面给员工的自由度、独立权和决定权。
  • 工作反馈: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关于自己工作绩效的直接而明确信息的程序。

公平理论

研究表明,员工会拿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而不公平感会影响员工付出努力的程度。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首先将自己从工作中得到的(所得)和付出的(投入)进行比较,然后将自己的付出-所得比与其他相关人员的付出-所得比进行比较。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所得比与其他相关人员的付出-所得比相同,那就没什么问题。当出现不公平的感受时,员工就会试图采取某些措施。结果则可能出现生产率的下降或上升、产品质量的提高或降低、缺勤率的上升或自愿离职。

研究表明,分配公平比程序公正更能影响员工的满意度,而程序公平往往会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对上司的信任以及辞职的意愿。这对管理者而言有什么意义?他们应该考虑将分配决策如何制定的信息公开化,遵循稳定、公正的程序,并采取措施以提高程序公正的认同感。通过提高员工对程序公平的认同感,即使在他们对报酬、晋升或其他个人所得不满意的情况下,员工也可能会积极地看待他们的上司和组织。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个体趋于表现出某种特定行为是因为预期该行为会带来特定的结果,以及所得结果对该个体具有吸引力。该理论包含三个变量或关系:

  • 期望值,或努力-绩效的关系。指的是个体所认为的付出一定的努力能达到某一特定绩效水平的概率。
  • 手段,或绩效-奖励关系,指的是个体所认为的某一特定绩效水平有助于获得期望结果的程度。
  • 效价,或奖励的吸引力,指的是在工作中可能获得的结果或奖励对个体的重要程度。效价同时考虑了该个体的目标以及需求。

设计合适的奖励机制

  • 开卷管理。公司与员工共享信息,使员工更积极地作出有利于工作的决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对公司的意义,最终影响公司利润。这种方式称为开卷管理。
  • 员工认可计划。员工认可计划是对员工的关注以及对出色的工作表现给予关注、赞扬和感谢。与强化理论相一致,在行为发生后立即表示认可来奖励该行为,很可能会鼓励该行为的重复发生。
  • 绩效工资方案。绩效工资方案是根据对绩效的衡量来支付员工工资的浮动薪酬方案。计件报酬制度、奖励工资制度、利润分享制度和卓越绩效奖励制度都是浮动薪酬方案的实例。如果一个企业决定应用绩效工资方案,管理者需要确保这些方案明确具体地体现了个体薪酬与期望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员工必须清楚地理解绩效——让自己的绩效和组织的绩效——如何确切地转化为他们工资单上的金额。

格物——知行合一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古代那些想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品格;要想修养品格,先要端正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使意念真诚;要想使意念真诚,先要提高认知,提高认知的途径在于格物。”

何为“格物”?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物格(为善去恶),而后认知得以提高;认知提高了,而后意念得以真诚;意念真诚了,而后心思得以端正;心思端正了,而后品格得以修养;品格修养了,而后家庭和家族得以管理;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而后国家得以治理;国家治理好了,而后天下得以太平。自天子乃至于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透过学习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今天在办公桌上发现了公司培训的资料里面有一个关于领导风格的测试。于是就好奇的做了一下。测试完了以后发现我的风格完完全全是激励型的领导风格(所有的答题选项都完全符合激励型)。我当时很激动,因为孙子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为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而高兴。

很多同事都说我与上面领导的理念不一样,以致被闲置不用。通过这次测试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领导风格中的4个领导风格类型:激励型、告知型、教练型、授权型。我觉得会和授权型或者与自己同类型风格(激励型)的领导会配合的比较好一点。

这种理念的差异也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比如说在我们家里老婆经常批评我不管孩子。其实我也不是不管,只是我更喜欢通过激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自觉自发的去做学习。而老婆的风格应该大体是教练型的。不是说她的这种风格不好,只是觉得我们俩这样两种风格搭配起来还是挺好的,起码孩子不反感,甚至可以说更适合孩子。因为激励型的风格适用于完全能胜任事物的群体,而教练型的风格适合于不是很胜任事物的群体,正在学习中的小朋友属于后者。

讲到这里,我更感叹学习对我的影响是如此的大。我的这种风格转变(我以前应该属于教练型的)来自于我对老子的理念的认同和学习。可以说,《老子》深深的影响了我,透过学习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是这种改变是向好的方向还是向坏的方向?我相信自己的选择。

道经28-楃散则为器

知其(先、强、动),守其(后、弱、静),为天下(氵为水,代表“智”,这里是动词,开智。奚,奴隶、仆役);为天下溪,恒德不(奚,奴隶、仆役。隹,通“唯”,听任、听随);恒德不鸡,复归婴儿。

知其日,守其辱,为天下(洗涤);为天下浴,恒德(才、始)(重视);恒德乃足,复归于(淳朴;朴实)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tè,通“忒”,变更;差错);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楃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注解:

知道自己是雄强的,却甘愿守持雌弱,为天下被奴役的人们开启智慧;为天下被奴役的人们开启智慧,恪守德行不求被奴隶们所追随;恪守德行不求被奴隶们所追随,大家就会复归于婴儿般纯真的状态。

知道自己是光明的,却甘愿坚守屈辱,为天下人洗涤罪恶;为天下人洗涤罪恶,恪守德行开始被重视;恪守德行开始被重视,大家就会复归于质朴的状态。

知道自己是洁白的,却甘愿居于幽暗,做天下人的榜样;做天下人的榜样,恪守德行不出现差错,恪守德性不出现差错,宇宙万物就会复归于本原。

粗陋的木帐经拆散、打磨并经重新组合后可以做成有用的器具,有道德的统治者可以考察、锻炼并整合现有的人才,任用其中的仁义之才为官长,任用仁义之才与形成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