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學習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

今天在辦公桌上發現了公司培訓的資料裡面有一個關於領導風格的測試。於是就好奇的做了一下。測試完了以後發現我的風格完完全全是激勵型的領導風格(所有的答題選項都完全符合激勵型)。我當時很激動,因為孫子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為進一步了解了自己而高興。

很多同事都說我與上面領導的理念不一樣,以致被閑置不用。通過這次測試也給出了問題的答案——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行為。領導風格中的4個領導風格類型:激勵型、告知型、教練型、授權型。我覺得會和授權型或者與自己同類型風格(激勵型)的領導會配合的比較好一點。

這種理念的差異也體現在家庭教育方面。比如說在我們家裡老婆經常批評我不管孩子。其實我也不是不管,只是我更喜歡通過激勵孩子的方式,讓孩子自覺自發的去做學習。而老婆的風格應該大體是教練型的。不是說她的這種風格不好,只是覺得我們倆這樣兩種風格搭配起來還是挺好的,起碼孩子不反感,甚至可以說更適合孩子。因為激勵型的風格適用於完全能勝任事物的群體,而教練型的風格適合於不是很勝任事物的群體,正在學習中的小朋友屬於後者。

講到這裡,我更感嘆學習對我的影響是如此的大。我的這種風格轉變(我以前應該屬於教練型的)來自於我對老子的理念的認同和學習。可以說,《老子》深深的影響了我,透過學習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但是這種改變是向好的方向還是向壞的方向?我相信自己的選擇。

道經28-楃散則爲器

知其(先、強、動),守其(後、弱、靜),爲天下(氵為水,代表
「智」,這裡是動詞,開智。奚,奴隸、僕役)
;爲天下溪,恆德不(奚,奴隸、僕役。隹,通「唯」,聽任、聽隨);恆德不雞,復歸嬰兒。

知其日,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恆德(才、始)(充實;完備;足夠);恆德乃足,復歸於(淳樸;樸實)

知其(潔凈;比喻清流賢正),守其黑,爲天下(榜樣;楷模);爲天下式,恆德不(tè,通「忒」,變更;差錯);恆德不貣,復歸於無極(古代哲學中認為形成宇宙萬物的本原,以其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

(木帳)(沒有約束,鬆開)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謂以大道治理天下)無割。

註解:

知道雄強,卻甘守雌弱,為天下的奴隸們開啟智慧;為天下的奴隸們開啟智慧,恪守道德不求奴隸們聽隨;恪守道德不求奴隸們聽隨,大家就會復歸於嬰兒般純真。

知道光明,卻甘守屈辱,為天下做水谷;為天下做水谷,恪守道德開始被變得完備;恪守道德開始變得完備,大家就會復歸於淳樸。

知道潔白,卻甘守幽暗,為天下做榜樣;為天下做榜樣,恪守道德不出差錯,恪守道德不出差錯,大家就會復歸於本原。

木帳鬆開則可為器,有道德的統治者任用則為官長,這和以大道治理天下是不可分割的。

你只管做一個有道的善人

《道經27》篇中提到: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當時註解的時候沒有完全領悟這段話的意思。特別是對齎這個字,沒有理解透徹。我當時的理解是:不善人是給善人的警示訓誡對象(惡其跡者須避之)。其實不善人的價值遠不只如此。齎,在篆書里,是這樣寫的:。從象形的文字意義看,此字代表眾人來保護他的寶貝,眾人是寶貝的保護傘。再把這個意思安插到《道經27》篇中,就理解通透了。

那眾不善人為什麼要保護這個寶貝呢?因為這個寶貝善良、看似弱小、低姿態(曲金)、心裡裝得下善人以及不善人,也就是這個寶貝有道。所以那些不善人願意為這個善人擋刀槍、扛壓力、撐保護傘。

這個字給了我很大的提示。最近在學習鬼谷子的智慧,學之前我還是很有擔憂的。因為學習了兩個人的智慧以後,我發現:學老子的智慧以後,我看到的人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學鬼谷子的智慧以後,我看到的人都是一個個可供利用的棋子。老子說絕學無憂,能帶來憂慮的肯定不是絕學。從絕學無憂這點來看,老子要比鬼谷子高明。要學就學絕學,老子的智慧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打心裡非常討厭那些不善人,認為他們不做好事,我甚至有些嫉惡如仇。但是學了老子的智慧以後,慢慢的我能放下了。我逐漸認識到不善人有不善人的價值,而且我們還要肯定他們的價值。

莫問前程,你只管做一個有道的善人。

道經27-眇要

善行者無(chè,古同「徹」,毀壞。勶就是在下面大力搞破壞)跡,善言者無瑕適(xiá shì,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點、過錯),善數者不(憑藉;仗恃)(chóu,古同「籌」,計數的用具,多用竹子製成)𥮥(zhuó,從字開形上看是幫助分析的意思)。善閉者無𫔢(guān,同「關」,門閂。《説文•門部》:「關,以木橫持門戶也。」)(yuè,通「鑰」,鎖鑰)而不可啓也,善(舊時向官府承擔責任或承認了結的書面的字據)(能夠)不可啓也!善(舊時向官府承擔責任或承認了結的書面的字據)者無𦄿(mò,同「纆」,繩索)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聲人恆(善良;好心)(《字彙•心部》:「㤹,音救。義同。」)人而無(捨去,扔掉)人,(選擇)(棄,忘也。忘記)(通「裁」,裁定;判斷),是胃「𢘽(yì,曳表示精力衰竭,加一個「忄」,表示殫精竭慮)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jī,通「資」,救助;幫助)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雖然,縱使)(通「智」,智慧)乎大(通「迷」。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別、判斷的能力),是胃「(通「妙」。精微,奧妙)要」。

註解:

善於行事的人沒有大力破壞的跡象,善於言談者(說話滴水不漏故)沒有差錯;善於計算的人(以「道」為計故)無需憑藉籌策(古代計算用具,以木製成的小棍或小片幫助分析)。善於自守(自堅其操守)的人無需使用門閂和鎖也能夠做到不被打開(違背操守)!善於承擔責任的人無需使用繩索約束也能夠做到不推脫解責任!

因此遵道而行的人恆久善良,心裡想著拯救人而不放棄人,做選擇時不忘記(先)做判斷,是為「殫精竭慮的聰明人」。

那善人,是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助手!不重視老師,不愛護助手,縱使絕頂聰明也是個大糊塗,是為 「奧妙的要點」。

分享幾點關於讀書的經驗

這陣子在家註解鬼谷子的《本經陰符七術》,中間碰到一些麻煩,我發現之前購買的二本《鬼谷子》是假書,裡面的重要內容被刻意地篡改了。發現了這個問題後,我除了鄙視之外,別無他言。這跟那些為了愚民而篡改《老子》、《黃帝陰符經》的人有啥區別?人民有學習傳統文化的權利,如果覺得中華傳統文化都有威脅,那我們還能說什麼?只准你們武裝頭腦,就不允許人民武裝頭腦,這是什麼道理?民智漸開,是某些人開始害怕了嗎?

氣憤之餘,靜下心來想了想我們應該如何讀書。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讀書就要優先讀那些聖賢的書,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像孔子、老子、孫子、鬼谷子、釋迦牟尼、柏拉圖等聖人的著作,都應該優先地、用心地去讀。孔子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沒有人能反駁孔聖人說的這話。

二、讀書是門學問,既然是學問,就要在學的過程中帶著疑問,盡信書不如無書。像我的買的幾本假的《鬼谷子》,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盤吸收了,豈不是要走不少彎路?另外,如果對一些姦邪的歪理邪說不加思考地全盤吸收,那後果是更可怕的。孔子說過:「學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學則殆。」對聖人的著作,我們也要帶著正確的心態去讀。因為時間和空間的環境不一樣,那些聖人畢竟是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環境下寫下了他們的經驗,適用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環境;而拿到現代,也不一定完全適用。所以學習他們的著作時,也要先了解他們那個時代的背景和文化因素,抱著邊思考邊吸收的心態去學(這也是我為什麼要獨立註解《老子》等聖人經典著作的原因)。

三、黃帝在《黃帝陰符經》里說過:「諸世萬般,何為首道?傳承優進,天之大道。」我們要傳承前輩們的智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和進步。所以讀書的時候,最好抱著超越前人的信念去讀書。立意要高,讀書的收穫才會多。

以上是我讀書學習的一點經驗,這三點經驗幫助我克服了讀書學習中的一些困難,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推薦給大家。

道經26-巠則失本,趮則失君

(慎重、謹慎)(通「輕」,輕率,不穩重)根,(使清醒;清醒)(同「躁」,動)君。是以君子(各種)日行,不(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離:1、離開。2、缺少)甾重(即「輜重」,外出的人攜帶的包裹行李)

唯有環官(褻瀆;輕慢)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仰賴;憑藉)(品格,修養)(治理;經營)於天下?巠則失本,趮則失(主宰、統治)

註解:

慎重是輕率的根基,清醒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統治者)的各種出行,不能離開和缺少輜重(一切準備妥當才出行)。

只有(統治者)被官員包圍或遭受輕慢時,則(答案)昭然若揭。為何(統馭天下的)萬乘之王,卻仰賴品格經營於天下?輕率則會失去根本,躁動則會失去統治。

道經25-道法自然

有物(通「混」,混合攙雜)成,先天地生。(xiù,華麗,精緻如綉)呵,(móu,綢繆,猶纏綿也)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本源,根源,根本)。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強爲之,(名聲,名譽,名望)(爰,於是)大,大曰(shì,筮通「噬」,咬、吃),筮曰遠,遠曰(反省)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表示疆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

有個東西在混沌中生成,它先於天地而生。華麗呵,纏綿呵,(它)獨立存在且不隨時間改變,可以把它視為天地的本源。我未能知道它的名字,給它取字叫「道」。

我強行而為之,有了名聲於是野心擴大,野心擴大於是互相咬噬,互相咬噬於是眾人遠離,眾人遠離於是自我反省。

(就決定萬事萬物生、發、衰、敗的發展和演變的方向而言,)道是重大的,天是重大的,地是重大的,王也是重大的。任何一個疆域範圍內都有這四大,而君王是重要決定因素之一。

人(居天地之間)效法地,地(的一切運作)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經24-同於德者,道亦德之

(少)(話,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 ),自然……

飄風不(通「終」,從開始到末了的)(zhāo,日,天),暴雨不冬日。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通「又」)(通「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註解:

少些怨言,順其自然……

狂風刮不了一整天,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引發的這些(狂風暴雨)?天地尚且不能長久,又何況人呢?

那遵從道行事的人,合乎道。有德的人,合乎德;失德的人,失乎德。合乎德的人,道也就得到了;失乎德的人,道也就失去了。

有道雲筆記5

我們必須習慣,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卻沒有紅綠燈的事實。

優等的心,不必華麗,但必須緊固。

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人見利而不害,魚見食而不見鉤。

守業的最好辦法就是不斷的發展。

生活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改變的私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不要憤怒,憤怒會降低你的智慧。也不要恨自己的敵人,仇恨會讓你喪失判斷;與其恨自己的敵人,不如拿他來為我所用。

忠言逆耳,要仔細聆聽,了解他人的批評是否具有建設性。它能讓你變得足智多謀、沉穩成熟。若懂得冷靜聆聽批評,既能保留情面,又能加深上下級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具有積極的效益。固然有些批評是尖酸刻薄的,你也要淡化處理,這樣他人才會越來越喜歡給你以忠言和卓見。所以,要學會把他人的批評變成寶,樂於接受建設性的批評並且遵照執行。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

德和力是相互依存關係,大德必附於大力之上,而沒有大德的力就不可能真正有力。

道經23-曲金

曲則(喻尊貴、貴重、難得、持久、堅固、有光澤等)(彎曲的、不直的)則定,(窪,深池也)則盈,(棄)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依據;遵照)(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裡的意思為「對立統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以,因為)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胃「曲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

註解:

彎下身段則顯得尊貴,遇事懂得拐彎則問題才能解決,如深池般謙虛包容則能得以盈滿,擯棄落後觀念則能獲得新生,少取則能得以成功(戰略,戰略,只有略了,才會有戰略集中度,才會聚集,才會有競爭力,才會有所得),貪多則會陷入迷惑。因此遵道而行的人遵照"一"的思想,以它作為天下的主導。

不自我欣賞,那能顯得聰明;不自我表現,那能得到彰顯;不自我誇耀,那能顯出功勞;不自高自大,那能有所長進。這因為不爭,那沒有誰能與之相爭。

古之所謂「屈尊(曲金)」者,幾個字句而已!誠心想要尊貴就遵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