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騫真是孝子啊!人們從不講他父母兄弟不睦的話。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顏淵死了,顏路請孔子賣掉車給顏回買一個槨。孔子說:「無論有才無才,對各人來說都是兒子。我兒子孔鯉死時,也是有棺沒有槨。我沒有賣掉車自己步行給他買槨,是因為我與大夫交往、到朝廷議政,是無法步行的呀。」(辦死人辦喪事,不能影響活人責任履行。)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問侍奉鬼神的事,孔子說:「人尚且沒有侍奉好,怎麼能侍奉鬼呢?」又問:「冒昧地問一下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對生的道理還沒有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來這裡做什麼?),怎麼能弄清楚死呢?」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閔子騫陪侍在旁邊,態度誠懇恭敬;子路態度剛強不屈;冉有和子貢態度和藹而率直。孔子很高興。但他(又擔心地)說:「像子路這樣的,恐難得壽終啊。」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魯國要改建長府。閔子騫說:「保持現狀怎麼樣?何必改建呢?」孔子說:「此人不多說話,一說話就切中要害。」

德和力是相互依存關係,大德必附於大力之上,而沒有大德的力就不可能真正有力。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孔子說:「仲由鼓瑟,哪像拜在我門下的弟子呀!」弟子們因此有些不尊重子路。孔子說:「仲由鼓瑟,可以說已經登堂了,但還沒有入室。」(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孔子一句話給子路帶來的麻煩,這是孔子的教訓,我們應當從中獲得教益。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父兄還在,怎麼能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問:「聽到了就去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說有父兄在(不能聽到了就去做);冉求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說聽到了就去做。我有些困惑,這是為什麼?」孔子說:「冉求處事謙讓,所以鼓勵他;仲由處事不讓人,所以壓制他。」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讓子羔擔任費邑行政長官。孔子說:「你這是害人子弟。」子路說:「那裡有百姓,有社稷,為什麼只有讀書才是學習呀。」孔子說:「所以我討厭那些利口狡辯的人。」(我聽說先學習鍛煉然後才能擔任重要職務,沒有聽說拿重要職務去讓人學習鍛煉的。如果這樣做了,一定身受其害。)

利用WORD郵件功能批量製作名牌

有時候需要製作公司員工的名牌,而員工人數又比較多,逐個逐個地做估計相當地費事。通過WORD郵件功能批量製作就方便多了,只要事先准別好相關的資料,幾分鐘就能完成所有員工的名牌製作,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一、打開word,依次點擊:菜單「郵件」——「開始郵件合併」——「目錄」;

二、依次點選:「選擇收件人」——「使用現有列表」——「選擇EXCEL數據源」(事先建好);

三、點選「插入合併域」,依次在對應的位置插入除圖片之外的數據列;

四、菜單「插入」——「文檔部件」——「域」——選擇「includepicture」選項——輸入相片URL「C:\Users\zhang\Desktop\相片」——再在URL後添加佔位字元「\命名」(C:\Users\zhang\Desktop\相片\命名)——點擊「確定」;

五、選擇圖片,按ALT+F9鍵,選中「命名」字元;

六、依次點選:菜單「郵件」——「插入合併域」——插入「相片命名」替代剛才選中的「命名」字元;

七、按ALT+F9鍵——「預覽結果」——調整相片大小(如圖片不顯示,選中圖片按F9鍵);

八、依次點選:菜單「郵件」——「完成併合並」——「全部」生成WORD(不更新的圖片,選中圖片按F9鍵更新)。

關於儒家、道家、釋家、哲學間的區別與聯繫

今天換個話題,說說傳統文化和哲學互相間的區別聯繫問題。

要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放在一起說, 前提必須要了解這些文化之間的根本區別和各自的局限性,優劣勢等,否則混為一談,就哪一門哪一派都學不好。比如說,哲學的「唯心」,陽明心學也講「心」,,佛家更離不開談「心」。如果分不清這三個「心」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就混為一談了,互相打架,思維混亂。

我們天天都在說「心」。如我心痛呀!心煩呀!我心情好呀! 我心想呀!發善心呀…….

但我可以肯定的說,幾乎沒有人正在弄明白「心」是什麼?當然佛祖和那些開悟之人除外。包括我也不明白,我只是了解,也並沒有證悟到「心」,更沒有明心見性,我只談初步認識。

「心」是什麼?就像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問至今也沒有人研究明白。我們生而為人,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究竟是誰?

「我」這個詞人人都在用。人人都喊著「我」,「我」就成了人人。

所以人生來迷茫,我們迷迷茫茫的生,又迷迷茫茫的死,人生天地間,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生死」問題。這個問題解開了,人生的一切問題都釋然了。

如果要解開生死問題,我是誰?「心」在哪裡?這些問題答案只能去哲學和傳統文化里尋找答案。因為只有哲學和儒釋道等傳統文化才會去研究這些根本的問題。

科學是永遠不可能解答這些問題,確切的說是回答不了。科學一切都要建立在「現量」之上,離開當下之現量,科學就沒有了立足點。一切的實驗,觀測儀器,有那個可以離開當下的現實性來觀測?即便是量子物理學,也需要觀察儀器,觀察者的參與。再怎麼高尖端的儀器永遠不可能看到昨天太陽升起的過程,也永遠不可能看到明天月亮圓缺的變化,只要人突破不了三維空間的局限,就永遠做不到讓時間倒流和超流,這就是科學本身的局限性。有些問題科學是永遠沒法解決的。

科學的本身就是唯物的,必須建立在客觀物質的基礎上,不能脫離現實的現量這一客觀條件。按哲學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這個世界的事物不是客觀就是主觀,目前世界上還沒聽說在人腦里建立實驗室,建立意識實驗室的,也許隨著以後生物科學、量子學、生命科學、晶元植入等技術的突破,建立意識實驗室是有可能的。至少目前的科學技術還遠遠突破不了,達不到。

這就是科學本身的局限性。它無法脫離物質,它的唯物性無法解決超物質性的問題,如生命的問題,意識的問題、生死的問題,這不是科學不想解釋,而是無法解釋。這些問題在科學上是找不到答案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儒釋道中,儒家獨大,從漢代獨尊儒術之後,漢代至今將近兩千年,儒家文化就成了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才漸漸結束儒文化的統治,建立新文化、新思潮。

儒家文化成了中國的治世文化。儒家文化不離「天地人」三才結構,整個儒家思想不超天地人的定位。

天地——客觀,人——主觀。儒家認為,人生天地間,人為天地立心,人就是天地的心臟,頂天立地,所以承載了偉大的使命。天地為人創造了條件,人幫天地完成創造。天並不完美、地並不完美、人並不完美,天地人構成一個整體那叫完美。天行健、地勢坤、人能弘道。

所以儒家文化是積極陽剛的,是積極入世的。但是儒家文化也有局限性,就是它解決的是現實的問題,孔子一生對於形而上之鬼神之類,避而不談,敬而遠之。對於生死問題,他也不談,因為這些問題都是超現實的問題。

他的弟子季路問他生死的問題,孔子的回復:「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孔子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只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也就是只解決「成人」和「成事」問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做人,就是做事,儒家都是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的。

所以,有關生死,有關生命,有關「心」的問題,在儒家也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孔子就不研究這些問題。孔子是十分嚴謹的,他只談他有把握,能驗證的事情,對於鬼神、生死問題,這些問題沒法驗證,這些問題超出了「人生」的範疇。

這就是儒家的局限性,孔子雖為聖人,但他不是萬能的,他也有他的局限性和原則。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道家並不是道教,道教的創始人是張道陵(張天師),他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奉為道教的祖師,其實這和老子一點關係沒有,這是後人的自我作為,不是老子本人的意願,更不是老子所為。

道教就不用談了,它是宗教,加入了人的幻想和神秘化了。宗教的神歸根到底是人造神,而不是神造神。

道家有兩個主要人物,創始人是老子,發揚者是莊子。《道德經》和《莊子》兩者結合就完美了。莊子是對道德經最好的註解和補充,莊子把道講的更透徹貼近現實。

道家認為,天地自然,一切都那麼有秩序,沒有人管理,沒有自我作為,又生生不息,永遠都不會錯亂,太陽永遠不可能晚上冒出來,春天結束不可能就是冬天,這中間的秩序從來不出差錯,也就認為,大自然是有規律可循,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一定有不變在起著作用,以不變應萬變,是不是人悟到了這個恆常的「道」就可以應萬變呢?這就提出了「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法自然,道家是主張順應自然的,不要刻意為之。水永遠不會逆流,只會順應條件而變化,隨圓就方,無形無態,但是萬物卻離不開水。

無為而治,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主張以退為進,主張以無為而為,主張不爭而爭。

其實道家也是解決現實問題的,老子生在周朝末年,天下大亂,老子也曾經在周王室推廣他的道學思想,以「道」治理天下,這才有周朝圖書館做官的來由,也經常在民眾中講學,推廣他的道學,只是他的思想太過博大精深,深奧難懂,加上道家主張陰柔的路子,對於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不會被人重視的,更難以被皇帝接受用來治理天下,他們都在紛爭天下,各諸侯國忙著征戰,開疆擴土,你卻說,不爭、無為而治,讓他們怎麼能接受呢?即便他認為他的大道學問可以治理天下,國泰民安,終究他也改變不了當時天下大亂事實。最後老子也是心愿沒有完成,含願而終,寫完《道德經》出函谷關就不知道去向了。

道家表面是消極退讓的,反面是積極進取的,這就是陰中有陽,儒家表面是積極的一面,其實反面有著消極的一面,否則也不會有腐儒之說了。

儒道兩家都是:一陰一陽,一陽一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以陽而顯陰,以陰而顯陽。儒道合起來就是太極,是周易文化的兩個陰陽主流分支。所以我們常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大道之源,是源頭活水。

一竿子到底,中華文化的根就是陰陽文化。

儒家的文化也絕非後人說的一無是處,只是被中國統治階級用壞了,歪曲的太嚴重了,加上本來就是他的弟子所作,而他最得意的幾個弟子都比孔子死的早,後來那些作《論語》的弟子沒有一個是孔子最中意的人,這些弟子本來就理解不到位,再加上幾千年無數的學者的歪解和統治者的利用,其實後代的儒家離原本儒家的本來面目相差太遠了。如果真正讀懂了孔子的人,就會非常佩服孔子。

孔子的「大同世界」其實就是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道家以消極而積極,以陰柔而陽剛,儒家是以積極而消極,以陽剛而陰柔。

雖然道家提出了生死的問題,生死是周而復始,循環往複,沒有窮盡,生命並沒有所謂的結束,是不斷的循環,也說到了性命,但它沒有究竟詳細的解答關於生命的問題,這個問題也超出了道家的範疇。

道家也是本著解決現實問題,解答「人生」的問題。雖然莊子的寓言有列子等騰雲駕霧的說法,這只是他講故事,為了說明事理,其實莊子更是現實的,他把道解釋的通俗易懂,把原本人們覺得高高在上的「道」在他說來,道在瓦礫,在草芥,在屎溺中,道無處不在。

所以,有關生死,有關生命,有關「心」的根本問題,在道家也是找不到一個根本的答案。

接下來就看佛家了。道家和儒家都沒有解決的問題,佛家解決了。要徹底的了解一家文化,必須了解它的「緣起」。佛家的創始人是釋迦摩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他是印度迦毗羅衛城之國王-凈飯王的之子。

釋迦摩尼本是一位王子,也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養尊處優,從小享受榮華富貴長大。但是他的命運並不順利,十分坎坷,從他的母親摩耶夫人懷佛陀起,凈飯王就對這位未來的王子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想盡一切辦法要把佛陀培養成他的繼承人,做剎帝利,開疆擴土,征戰沙場,成為未來的國王。

可是命運卻恰恰相反,佛陀從小慈悲、善良、具有菩薩心腸,不殺生,見到小鳥被人射殺,見到動物被人射殺,他就會想辦法阻撓,想辦法給動物救治。這種大慈悲心是與生俱來的。

佛陀出生不久,有一位仙人預言十分準確,佛陀出世,他就預言了,有一位偉大的聖人出世了,降臨人間。他就來到迦毗羅衛城,來看剛出世的佛陀,來一睹這位未來偉大的聖人的光彩。

這位仙人給凈飯王說,佛陀將來必定要成棄絕者(出家修行),不管你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他的命運,他將成為轉輪聖王,弘法四方。

凈飯王卻不以為然,他一定要把佛陀培養成一代國王,從此之後,佛陀的命運就被全家族的人操縱,不讓他看見「生老病死」,避免讓他生起慈悲心。

凈飯王下令,在迦毗羅衛城外另建立一座城,把全城的所有老弱病殘的人全部強行趕到到城外的城中安置,不讓佛陀看見這些人,不讓他見到悲傷,不讓他見到老弱病殘死之類的事情,不讓他生慈悲心。要讓他見血性,讓他拿起寶劍,找武師傳授他各種戰場技能,佛陀成年之後,就安排宮女和尋歡作樂,花天酒地等宮廷之紅塵場所來引導佛陀,讓他享受榮華富貴,享受美色,就是為了斷了他念頭,改變他的命運,不要讓預言成為現實。

隨著佛陀一天天的長大,他的本性並沒有因此改變,他還是那麼善良慈悲。因為一直以來沒有出過誠,成年人了,他都不知道「生老病死」是什麼,從未見過人會死亡,生離死別是什麼樣的情景。他沒有出過誠,從來沒有見過,也從來沒有人向他說過,他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可憐的窮人,乞丐,殺戮存在。

隨著佛陀漸漸地長大,他的迷茫,困惑一天天多了起來,經常會去找那些修行人(印度王宮都請了很多預言大師、占星大師、婆羅門大師,相當於謀士為國王出謀劃策)開解他的謎團,而且對參禪有興趣,但是他的父親是不允許的。他看見別人殺了動物,都會流淚,有時候為了動物被射殺會整夜的痛苦傷心。

這種大慈悲心,也就是大愛,就是聖人或者偉人共同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

越長大他越被迷茫困惑糾纏,他當時的狀態,現在來看,就叫憂鬱症。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真相總會有大白的一天。凈飯王等家人對佛陀的隱瞞真相,弄巧成拙,最後也就慢慢的被佛陀接觸到了,他越來越困惑,整日憂傷,本來也對參禪悟道感興趣,就更加深了他對世俗這些事情的厭倦。

碰巧佛陀出城,到了城外才知道那座城,看到了全城都是老弱病殘,生老病死的人,這些人都恨他,是他害了大家,是因為佛陀才導致大家骨肉分離,有家不能回。

這就更觸發了佛陀的慈悲心,還有他的悔恨,這種心情要自己去體會,一系列的事情機緣巧合的都被他碰到了,加上他的堂兄長-提婆達多,千方百計的對佛陀的算計,為爭王位,更促成了佛陀出家修行的助緣。

所以人生也是需要敵人和對手的,敵人和對手也是促成一個人的成功十分重要的機緣。這就像久病成良醫,往往那些中醫學的非常好的人,都是有原因的,不是身體虛弱多病,就是親人疾病多災,反而促成了他們去專研醫術,終有所成。

佛陀的兄長提婆達多多次謀害佛陀,但不成功,感覺命運之神總是關顧佛陀,這可能就是善良慈悲人的好處,總是能逢凶化吉。

後來佛陀結婚了,他的妻子叫耶輸陀羅,十分漂亮善良,是一位公主,為他生了一個孩子叫:羅睺羅。

這所有因緣巧合就促成了佛陀決心要尋找解脫之法,他雖是王子,並不快樂,他的快樂興趣是禪修,是解開一個個生命的謎團,對王子沒什麼興趣,再加上他經歷了戰爭死了很多人,就更觸發了他的出家念頭,他的求解脫是為了那些可憐的人,憐憫眾生,也為了不再有戰亂,他決心要尋找一條終極的解脫之道,解決之道。

他的妻子看到他不快樂,每天憂傷,也就同意了佛陀出家,終於佛陀一天晚上半夜離家出走了,這一走就再也沒回頭了,這一年他29歲,就這樣他放下了一切,瞞著他的父母出城了,成了一位棄絕者。再一次回家,已經是六年後了,是他成佛之後了,已經不是原來喬達摩了,而是一位沒有了愛情、親情分別的覺悟者。

再他離家出走之後,到處去拜師學禪修,六年苦修,在森林裡生活,吃野果子,乞討為生,這不是一般人能熬過來的,甚至只以喝水為生,最後連水都不喝,差點餓死了,最後一位牧羊女用乳糜供養才得以身體恢復。

從此他想通了,苦修這條路走不通,苦修失敗了,放棄了苦修。該吃吃,該喝喝吧,身體營養恢復了,最後又經過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菩提樹下打坐禪悟,終於在第四十九天的時候覺悟了,也就是成佛了,然後就進入了四十九年的弘法階段,創立了佛教。

以上我簡單的複述了佛陀的成佛之路。佛陀的人生經歷也是一部傳奇。

古往今來,大成者必是大難者,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聖人成就的一面,而沒有看聖人背後承受的巨大磨難和煎熬的歷練,才能有那麼大的成就。

「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智慧的因,大智慧那是和煩惱困惑鬥爭的結果。這就是辯證法,矛盾論。

了解了佛陀的經歷,就是尋找「佛法的緣起」。

佛法的緣起是什麼?是為了尋找解脫之法,是為了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是為了解答生命的問題。

所以說,佛法才能解決生命的問題,「心」是什麼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通過佛家才能獲得一個滿意的答案。

有很多人排外,詆毀佛法,認為儒道才是正宗中國文化。但我想說的是,佛法能解決儒家道家解決不了的問題,儒家道家能解決佛法解決不了的問題。

為什麼儒釋道能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整體,因為他們互補,只有把儒釋道三家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能構成一個完美的中華文化系統。

成佛之路就是覺悟之路。「覺悟」二字拆開解釋: 看見我的「心」。

明心見性即為成佛。

一念悟即是佛,一念愚即是眾生。一念善即在天堂,一念惡即在地獄。

「心」是什麼?佛家說的「心」為覺性。能覺能知的本性就是心。

「心」在哪裡?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任何一處,卻又處處都在,所以說「心物一如」。

關於心的處所問題,《楞嚴經》開頭就是佛陀和阿難(佛的堂弟)有關「心」問題的對話而緣起的一部經典。《楞嚴經》第一卷說的很清楚,有一天大家都出去化齋,阿難因為經過一家人門前,被一個女子的母親下了淫術,這個女子喜歡阿難,按現在說法,阿難就是一個大帥哥,美女看了都想和他發生關係,她的母親想成人之美,幫女兒促成好事,用了咒語,阿難被控制了,就和那個女子糾纏起來了,

佛陀知道了,就立馬派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解救阿難,阿難差點毀了戒體。文殊菩薩及時趕到把阿難和這名女子(叫摩登伽女)帶回室羅筏城,也就是佛陀講楞嚴經的處所。

然後,佛陀就針對這個問題,阿難為什麼會被女色迷惑,從根本上找原因,從心上入手,是因為禪定功夫太淺了。

阿難被稱為「多聞第一」也就是記憶力超強,廣記多聞,但是他卻沒有證悟佛法,按現在說法,意思是只會記誦,了解的多,聽的多,知道的多而已,但是論到禪定的功夫很淺,禁不起誘惑。

佛陀就和阿難展開了一場徹底的論證,這就是有名的「七處證心」。一問一答,佛幫助阿難證悟心的所在,最後引出的心的所在,解決了心是什麼,心在哪裡的問題。所以《楞嚴經》也叫開悟的楞嚴,就是能讓人破迷開悟,明心見性的一部經。

所以,對心的解答,佛法算是比較徹底完備的,這個世界上,也只有佛家達到了對心最究竟的證悟,也只有證悟才能解答心的問題。

佛家說的這個心,那是究竟的,徹底的,是本體的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

佛法說的「心」絕不是我們理解的肉體之心,腦內意識之心。

理解了佛法說的「心」,也就理解了王陽明心學之「心」。這個心和佛家說的心一脈相承,王陽明是精通儒釋道的人,陽明心學之「心」是良知本體,是覺性,是本體心。最有名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佛家和心學之本體「心」,是恆常覺照,不生不滅,和萬物融為一體的,這裡說的心不是人獨有的,是萬物共有的,萬物在心中,心在萬物中。

只有理解了佛家和心學說的「心」,也就理解了王陽明說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很多人把王陽明的心學叫唯心主義,實則不知道心學之何之為「心」?哲學之何為「心」?二者有何區別?

萬物都有覺性,不等於萬物都有認知和意識。意識是人腦的功能,是後天進化來的,這就引出了哲學。

哲學是談認識,不管是唯物還是唯心,這個「心」,說的是腦內之「意識」心,確切的說,哲學家並不知道心是何物,只是把意識當成了「心」來理解。

我們一般說的心,或說的是體內之肉體心,或把第六意識當成心,這都不是真正的心。真正心是覺性,是空性,是和萬物一體,只能靠覺悟和證悟,也就是只能靠禪定去悟,別無他法。

意識是腦之功能,是後天進化而來的,是人的實踐勞動所需進化出來的。意識起認識作用,我們能認識世界萬物都是意識的作用,意識最大的功能就是能抽象概念,分別事物,能分清大千世界各種物相,不會把火當成水,能分清男人和女人,能分清是非善惡,能思考等,這統統是意識的作用。

哲學談的是認識,是談意識和物質世界的關係問題,這是哲學能解決的問題。

人必須先有覺性,感知覺照萬物的能力(這是佛法說的心)。而後才有意識的分別、概念、抽象、判斷、思考、記憶等認識作用(這是哲學所說的心)。

到這裡,我基本把儒家、道家、佛家、哲學大體總結了下。

發現沒有?

儒道佛哲,各有各自的體系,各有各自的定位,各有各自的功用,各自層面不同。雖然他們有內在的聯繫,但是大體框架和思想體系是不同的,也叫特殊性。

特殊中又有共性,在特殊性上又有一致性。在特殊中找聯繫,在聯繫中找特殊性。

儒家立足現實天地人三才結構,解決「成人」和「成事」等問題。

道家立足自然,以自然為參照和法則,映射到人,來解決現實的人、事、物的關係問題。

佛家立足生命之本,以求覺悟、解脫、開智慧,來解決「生老病死、煩惱」等問題。

哲學立足人(意識)和世界(物質)的關係,以認識為出發點,來解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探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

所以我一直說,各種學問思想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各有各的優勢,不管哪一家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都只能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

只有綜合起來看,不偏向哪一門哪一派,各取所需,取長補短,優劣互補。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優秀的文化思想。

學儒家,我們會積極入世,成人成事,內聖外王。

學道家,我們會順應自然,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可為之事,不為不可為之事,盡人事以聽天命。

學佛家,我們會解脫煩惱,開發智慧,證悟生命之本,了脫生老病死,求得解脫以獲得圓滿的人生。

學哲學,我們會科學的認識世界,改造自己,改造世界。利用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來處理世事。

所以,將「儒釋道哲」結合起來看待,相對來說才算是一個完美的思想體系,才符合我們中華文化的道統思想和包容性,「和而不同」才能成其「大同」。

論語-鄉黨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孔子在故里,溫和恭敬,好像是不善言辭的人。在宗廟朝廷,言辭流暢而透徹,只不過比較謹慎。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形容說話理直氣壯,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意思是說話和悅而又能辯明是非之貌)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意謂恭敬而不自然的樣子;形容坐立不安或徘徊不進貌)如也,與與(步履徐徐,威儀合度貌)如也。

孔子在朝時,與下大夫交談時,態度和藹,言辭率直;與上大夫交談,態度誠懇,言語流暢。君臨之時,表現出恭敬不安的樣子,步履輕慢謹慎。

君召使擯。色勃(驟然變色。勃,發怒貌。這裡理解為臉色變得嚴肅莊重)如也,足(jué,腳步迅速的樣子)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國君讓孔子陪同迎接他國國君,擔任擯者。孔子面色莊重,步履索索如有戒懼。傳辭時,向一同站立的其他左右擯者拱手施禮,衣服隨之擺動而不亂。快步疾走時,如鳥舒翼,形態端好。賓客離去,必向國君複合說:「賓客不再回頭了。」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問:「傷人了嗎?」沒有問馬。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朋友去世了,沒有親人來辦理喪事。孔子說:「由我來辦理喪事吧。」

8個惡搞Linux命令

1.sl 命令

你會看到一輛火車從屏幕右邊開往左邊……

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sl

運行:$ sl

2.aafire命令

燃起字元串大火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libaa-bin

運行:aafire

3.cowsay 命令

用 ASCII 字元列印牛,羊等動物。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cowsay

運行:$cowsay “I am not a cow, hahaha”

4.cmatrix 命令

這個很酷!可以生成《黑客帝國》那種矩陣風格的動畫效果。

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cmatrix

運行:$cmatrix

5.figlet 、toilet 命令

藝術字生成器,由 ASCII 字元組成,把文本顯示成標題欄。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figlet

$sudo apt-get install toilet

運行:$figlet fuck you !

$toilet i love you!

6.oneko 命令

桌面上出現一直喵星人,跟著你的滑鼠跑,你不動了它就睡覺。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oneko

運行:$oneko

要關掉這傢伙,按 ctrl+c 結束:

7.xeyes 命令

在屏幕上出現一雙眼睛,盯著你的滑鼠指針。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xeyes

運行:$xeyes

8.yes 命令

輸出無窮無盡的字元,按 ctrl+c 結束,如:

$yes 我很NB

德經43-五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形容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相當於「是」)有益也。

不言之(訓誨、誘導),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註解:

天下最柔軟的力量,可以自由隨意遊走於最堅硬的事物中;無形的影響力能夠透入到沒有間隙的事物中,我因此認知到「順應自然不妄為」是有益的。

不言的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榜樣,對人進行教育),順應自然不妄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能做到的啊!

德經42-強良者不得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叄,通「參」),三生萬物。萬物(依仗;倚靠)陰而(持守)陽,(通「沖」,猛烈地撞擊)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𥞤,而王公以自名也。(不)(或,有也——《小爾雅·廣言》)𢿃(同「損」,減也)之而益,益之而𢿃?

(這;那)人之所教,夕(選擇)而教人。

故強(良善;百姓)者不(助動詞。能,能夠)(歸天),我將以爲(學,教也)(通「甫」,開始)

註解:

「道」創立了對立統一體,對立統一體分化產生了陰(地)和陽(天),陰(地)和陽(天)互相參合進而形成第三種「參和「的狀態,天下就在這種「參和」的狀態中產生。萬物倚靠著陰(地)生存而持守向陽(天)生長,陰(地)陽(天)在互相激蕩中得以調和。

天下所厭惡的,只是「孤」、「寡」、「不𥞤」,但是王公用以自稱。不有點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卻反而得到減損的意思?

那人們所教導(我)的,晚些時候(我也)選擇用來教導眾人。

那強迫良善者不得歸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視死如歸),我將以此作為教學的開始。

則攘臂而乃之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通行版作「扔」)之。

這一句最妙的是這個「乃」字,「乃」字在通行本《老子》里作「扔」字,但帛書《老子》里用「乃」字比通行本《老子》用「扔」字更加形象、逼真,更能生動描繪和刻畫人的狀態和心情,接下來,我們就從解釋這個「乃」字說起,進而層層剝開「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一句的深刻內涵。

譚清風《醉解老子》講義: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乃」字的甲骨文寫法是。單從字形上,我們很難想像出它是什麼意思來。《說文》中解釋說:「有乳無奶。卜辭多用為虛詞,其本意遂隱。」意思是說「乃」好像是婦女隆起的乳房的側面形狀,但沒有奶水。《說文》又解釋說:「乃,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凡乃之屬皆從乃。古文乃。籒文乃。」意思是說話發聲很困難,字形像呼吸局促、喘息困難的樣子。

若僅從許慎的後面這句關於乃字的解釋來看,我們很難想像出乃字的「發聲困難」和婦女隆起的乳房之間有多少聯繫,難道是嬰兒要吸媽媽的乳房卻因為沒有奶水而著急造成的發聲困難、呼吸急促嗎?若如此解釋,我們看和乃字相關的一些字,如「吸、汲」等字的意思倒也可以解釋的通。

我們並不否認許慎對乃字象形解釋的正確性,但同時,我們通過許慎後面提到的古文和籒文中的兩個乃字,發現了一條更容易理解乃字的線索,第一個乃字其形狀上面好像是一個「人」字,下面好像是彎曲的繩索的樣子。第二個乃字好像中間一個「人」被兩串繩索綁架的樣子,從字形上看這兩個「乃」字都像人被繩子捆綁而行動受到束縛的樣子。如此,我們就可以更加形象的理解為什麼許慎將乃字解釋成「發聲困難、呼吸急促、喘息困難」等意思了。很可能是因為身體胸部被繩索捆綁束縛而造成呼吸局促,氣悶而發不出聲來。當然,這裡的繩索引申開來可以理解為外部的環境、氣氛、輿論等因素造成的對精神的束縛。如此,「攘臂而乃之」一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因為外部環境、氣場、輿論等壓迫,造成語言表達的空間非常局促,從而奮力的向外撐起胳膊和胸膛,想奮力發出怒吼,把心裡所受的這種精神壓迫和束縛掙脫掉。那麼,在老子這句話里,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狀況或者說處在什麼樣的外部環境、氣氛或輿論中人才產生了這樣的窘迫感呢?這就是「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

那麼什麼是「上禮」呢?我們若按照上文中對「上」字的解釋,就不難理解,上禮就是循天道之禮,什麼是天道之禮?就是心像天的運行規律那樣自然而然或者說是油然而生的一種敬愛、尊重之情感,什麼是油然而生的禮?《禮記·樂記》中說:「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意思是說:禮樂片刻都不能離開身心。詳細審視樂的作用以加強內心修養,那麼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油然而生了。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理解這種油然而生雖然是由外部的樂而來(注意:樂是重要的但不是絕對唯一的一種媒介),但最終是發乎於心的,由心之自然所生出來的是「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等品質或者說德性,而這些品質的外在流露和表現則是禮的基準色。禮雖然也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但卻離不開內心所流露出來的這些美好德性品質的襯托,剝離了這些美好品質的基準色,那麼禮就只是赤裸裸的一種形式了。而這種充滿美好品質的高尚的禮,絕大多數人已經拋棄不用或者不會用了(或者說不重視自身德性的修養)。上禮已經蛻變成一種有形式而沒有內涵的面子工程,變成一種應酬,甚至淪為一種赤裸裸地為自己謀求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了。禮中的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等品質已經看不到半點蹤影了,人與人之間到處充斥著的是虛情假意,爾虞我詐、假慈假悲。這樣的禮已經脫離了上禮的本質,已經變形、變質、扭曲了。而當這種不正的禮風漫天颳起、瀰漫整個社會的時候,對少數堅守上禮的人來說,他的一言一行反而會被周邊的人視為異類和笑柄,他的行為反而會被認為是十分迂腐的行為了。試想,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追求上禮的人,連發言權被剝奪了,怎麼能不「攘臂而乃之」呢?

很多人認為老子是最不講禮的,這種觀點大多是從本章下面「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一句中得來的,其實這真是誤會了老子。我們知道孔子都曾向老子請教過禮的。老子並不是不提倡禮的人,只是老子所提倡的禮是上禮,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建立在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基礎之上的禮!老子「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一句更像是對禮崩樂壞時代的人們的一種振聾發聵的搖旗吶喊!缺失了仁、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之後的所謂的禮已經名存實亡,禮將不禮了。這樣的禮當然是忠信不足的,也是禍亂的開端了。

德經40-大音希聲

上士(聽說;知道)道,(通「勤」,努力從事)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通「忘」);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通過口頭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見)有之曰:明道如(通「拂」,逆,違背),進道如退,(平坦,平易)道如(瑕疵;毛病;缺點)

上德如浴,大白如(污黑),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改變,違背)。大(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通「愚」,笨傻,不聰明)大器(可堪大用能擔負重任的人)(同「勉」,勉勵,努力)(成,就也),大(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說文》)(通「稀」,少有、不多)(聲,說出來讓人知道,揚言,宣稱)

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規律的運動現象)(通「形」,形容,形體),道(同「褒」,穿著寬大的衣服)(通「明」,明白;懂得)。夫唯道,善(滋生)且善成。

註解:

悟性好的人聽說了道,能夠努力地去踐行;悟性一般的人聽說了道,像是記住了又像是忘記了;悟性差的人聽說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為「道」。

因此建言中有說:光明之道好像相逆背;進取之道好像要後退;平易之道好像有颣節。

上等的品德,好像水谷般有容(尚德者虛懷若水谷,不以功自恃,視有若無,道自來居);最純凈的潔白,好像滿是污黑(真正高潔廉明的,往往是被栽贓和污名化的);最寬廣的德,好像仍有不足(正是因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遠不滿足,雖然德廣,仍覺不足,才能道蒞天下,德化於世);最具建樹的德,好像偷偷摸摸(修道建德,出於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發現,陰德報得厚);最純真的品質,好像變化無常(修道之人質樸純真,純任自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變化無常)。最大的方正是不愚笨,可堪大用的人是通過不斷地勉勵而成就的,(這些)振聾發聵的話很少有人說出來。

天象沒有固定的形態,「道」像被寬大的衣服包裹一樣讓人無法看明白。這隻有「道」,善於滋生萬物並且善於成就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