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不誡,此小人之福(通「副」,相稱,符合)
也。《易》曰:「句校滅止,無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荷校滅耳,兇。」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問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答:
狗不知道自己是狗,這是因為它們缺乏自我意識的認知能力。在動物行為學中,自我意識是指個體能夠認識到自己是獨立於環境的實體,並且能夠反思自己的狀態和存在。人類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識,能夠進行自我反思和認識自己的身份。
狗等動物的大腦結構和認知能力與人類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它們主要依靠本能和條件反射來與外界互動。狗的認知能力不足以讓它們理解「狗」這個概念,也無法進行抽象思維來識別自己的種類。它們更多的是通過氣味、聲音和行為來識別其他狗或生物,而不是通過類別或物種的概念。因此,狗不具備認識到自己是狗的能力。
今天一大早起來,看到我們家族群里有人轉發了一篇新聞《蘄春劉河駱清銘院士,的確是個厲害人……》。一看到這個人的名字,我就感到很熟悉,這個人不就是那個研究大腦科學的專家嗎?現在風行的「腦機介面」、「腦控」,就有這個人做出的巨大「貢獻」……
隨後,我突然好奇地想到一個問題:「既然他知道的這麼多,那將來會不會被領導滅口?」於是,我決定卜一卦。
還是採用拋銅錢法,分別得到反反反、反反反、正反反、正反反、反反反、正正正,得到本卦火山旅,互卦澤風泰過;初爻、二爻、五爻、上爻變,得到變卦澤天夬。
《周易》占卜問卦之解卦里提到:四爻變者,則參考變卦中二個靜爻的爻辭解卦,以下爻爻辭為主。
澤天夬九三爻:牀於頯,有凶。君子缺缺,獨行愚雨;如濡,有溫,無咎。意思是:在額頭高露時躺平,有不祥。君子一錯再錯,但成功地蒙蔽了雨;如果被遲滯,使用溫和的態度,沒有災禍。這裡的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雨指我大姨父家的表哥施雨,現在在為君子效命。
澤天夬九四爻:脤無膚,其行郪胥,牽羊悔亡;聞言不信。意思是:陰龍沒(臉)皮,他的行為被妻子和眾人看在眼裡,牽繫著羊(一樣強健的陽剛尊者)悔恨會消失;(無奈)聽了此言不能信從。陰龍指我大姨父(在高層),妻子指我大姨媽,眾人指用腦機介面連接我大腦思想的人。
這個駱院士,一開始是跟著我大姨父一家混的,他們通過腦機介面技術廣泛施展「腦控」,擴張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最後都得以進入高層。
回到正題,這個駱院士會不會被滅口呢?畢竟他知道的陰惡之事太多了。但會不會被滅口,這個要看天,卦中澤天夬顯示要由天來決斷!後面如果形勢對領導不利,他會被拋出來當替罪羊,就跟那些研發疫苗的專家非正常死亡一樣,那屬於天意了!
當然,雖然我認為這個駱院士研究了一項反人類的科技,但卻又是這個科技拯救了我。我思想透明化了,雖然給我增添了不少的煩惱,但由於眾人用腦機介面聯接了我的思想,卻又讓我和我身邊的人得到了安全。因為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些陰惡之人不敢輕舉妄動,他們只要一作惡或是一出手,就會被我所察覺;我察覺到後,又會被聯結我大腦思想的眾人所周知。既然他無意中拯救了我,那我也給他一句忠告:不要為魔鬼保守秘密!
中午的時候,我看到手機上被推送了一則網易新聞:《同濟醫院爆驚天醜聞:醫生偽造心電圖,斷言腦死亡,誘逼捐器官》。不錯,這正是他們這些人最害怕大家知道的秘密,算你聰明!
當然,我也不笨!於是我隨手把這則新聞發了個朋友圈,廣而告之。因為如果只是我一個人知道了他們的秘密,那我將處於危險的境地;廣而告之,我相反還得到了安全。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殺人滅口!那麼在輿論的高壓之下,滅口的人也將會像過街老鼠一樣面臨制裁和懲罰!
我所遭遇的腦接介面一開始是原本用來整治我的,但後來卻讓眾人慾罷不能,結果卻成為了保護我安全的利器。所以,在這裡我要說一句:我大腦中沒有什麼不可以讓人知道的!如果大家覺得我的思想能對你有幫助,我可以隨時共享!
微波武器又叫射頻武器或電磁脈衝武器,它是利用高能量的電磁波輻射去攻擊和毀傷目標的武器。
微波是一種高頻電磁波,波長範圍在1mm-1m之間,頻率0.3GHz-300GHz。具有許多類似光的特性,比如在空氣中以光速沿直線傳播,地球同步軌道高度大約36000公里,微波1/8秒即可到達,幾乎沒有時間延遲。
微波武器,也稱射頻武器,一般由微波發生器、定向發射天線以及伺服控制系統等組成。微波發生器用於發射微波電磁脈衝,定向發射天線將微波能量幾乎全部聚集到某個方向,伺服控制系統將天線指向某個需要的方向。
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發射機,大型高增益天線和瞄準,跟蹤,控制等系統組成。微波能量密度達到0.01微瓦/平方厘米,-1微瓦/平方厘米時,可使相應波段雷達癱瘓,達到10瓦/平方厘米–100瓦/平方厘米時,可燒毀任何此波段的電子元器件。並且還可以無視防禦和裝甲直接殺死內部的工作人員。
微波武器通常在遠距離上對軍事目標和武器的光電設備進行干擾,在近距離上實施殺傷有生力量,引爆各種裝葯或直接摧毀目標。
這一殺傷機理分為「非熱效應」和「熱效應」。非熱效應指當微波照射強度低時,使導彈和雷達的操縱人員、飛機駕駛員以及炮手、坦克手等的生理功能紊亂(如煩躁、頭痛、記憶力減退、神經錯亂以及心臟功能衰竭等)。微波的功率密度達到13mW/cm2時,武器操縱人員的工作狀態會發生變化,導致武器系統失靈。熱效應指在高頻率微波照射下,人的皮膚灼熱,眼白內障,皮膚內部組織嚴重燒傷和致死等。當微波的功率密度為0.5W/cm2、單個脈衝釋放的能量達到20J/cm2時,會造成人體皮膚輕度燒傷;當功率密度為20W/cm2時照射2s,可造成三度燒傷;當功率密度為80W/cm2時,僅1s就可使人喪命。
微波武器的另一個特點是,只要目標的縫隙大於微波的波長,它就可以經過這些縫隙進入目標的內部,還可通過玻璃或纖維等不良導體進入駕駛艙內,殺傷裡面的人員。
破壞各種武器系統中的電子設備,使其喪失作戰效能,又稱非核電磁脈衝效應。當微波的功率密度為0.01~1μW/cm2時,可以干擾相應頻段的雷達、通信、導航設備的正常工作;0.01~1W/cm2時,可使探測系統、C4I系統和武器系統設備中的電子元器件失效或燒毀;10-100W/cm2時,高頻率微波輻射形成的瞬變電磁場可使金屬表面產生感應電流,通過天線、導線、電纜和各種開口或縫隙耦合到衛星、導彈、飛機、艦艇、坦克、裝甲車輛等內部,破壞各種敏感元件,如感測器和電子元器件,使元器件產生狀態反轉、擊穿,出現誤碼、記憶信息抹掉等。強大的電磁輻射會使整個通信網路失控,這是因為大脈衝功率超過敏感元器件的額定值,設備會因過載而造成永久性毀傷。如果輻射的微波功率足夠強,則裝備外殼開口與縫隙處可以被電離,從而變成良導體;103~104W/cm2時,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使目標受高熱而破壞,甚至能夠提前引爆導彈中的戰鬥部或炸藥。
能夠攻擊隱身武器。隱身武器除了具有獨特的氣動外形設計以減少雷達反射波之外,更重要的是採用吸波材料,吸收雷達要探測的電磁波。如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不僅機體採用吸波材料,而且機體表面也塗有吸波塗料。高頻率微波的強度和能量密度要比雷達微波高几個數量級,它產生的納秒級脈衝的主瓣頻帶達數千兆,遠超過吸波塗層的帶寬。氣動外形設計和吸波塗層的隱身效果約為30dB,而高頻率微波源的發射功率足以抵消這種隱身效果,輕者可使機毀人亡,重者甚至可使武器即刻熔化。
高功率微波武器還能破壞反輻射導彈的制導系統,使其偏離航向。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6%B3%A2%E6%AD%A6%E5%99%A8/8800694
自然界有無數人耳「聽不見的聲音」,其數量遠遠超過「能聽見的聲音」。風吹動樹木、波浪擊岸、電閃雷鳴等均可能產生頻率小於20赫茲的聲波振蕩,這些聲波被稱為次聲波。次聲波不易衰減,也不易被水與空氣吸收,能繞開某些大型障礙物發生衍射,某些次聲波能繞地球2至3周。某些頻率的次聲波由於和人體器官的振動頻率相近,容易與人體器官產生共振,對人體造成傷害,嚴重時可致人死亡。專門研究聲音振波的次聲學應運而生,一些國家更是企圖利用次聲波的特點製造次聲武器,搶佔對別國的優勢地位。
次聲波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29年,英國倫敦利里克劇院在上演的一部歷史劇中,有一段「穿越」回150年之前的劇情。導演為調動觀眾情緒,使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便向實驗物理學家羅伯特·伍德求助。伍德靈機一動,提議利用「音效」達成效果。之後,伍德用風琴管製造出一種綿長而低沉的聲音,產生令人極度震驚的效果:古老劇院枝形檯燈上的玻璃開始咔咔作響,整個劇院的門窗隨之抖動,大廳似乎立刻就要坍塌,令人恐怖的聲波在黑暗一片的劇院大廳里肆意傳播。觀眾們嚇得驚慌失措,演出不得不緊急叫停。
1932年夏天,蘇聯「泰梅爾」號破冰船在北極地區利用探測氣球進行高空氣象研究。有一次在甲板上例行釋放氣球時,值班的高空氣象學家突然發出驚叫聲。原來,他不小心把臉貼到氣球外殼上,立刻感覺耳朵劇痛。當晚,破冰船遭到狂風襲擊。船員們早就把高空氣象學家的遭遇忘得一乾二淨。後來,蘇聯科學院院士瓦西里·舒列伊金把這些看起來互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他發現充滿氫氣的氣球,實則充當了一種共鳴器的角色,進而加強了6至12赫茲間的聲波振蕩,引起人耳劇痛,而製造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一步步迫近破冰船的狂風。
此後,法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加夫雷奧在研究次聲波振蕩對人機體影響的實驗中發現,人體器官也是一種獨特的共鳴器,可以接受某種聲波頻率。比如,心臟的接受頻率約為6赫茲,眼睛40至100赫茲,頭部20至30赫茲,手臂2至5赫茲,胃2至3赫茲,腸2至4赫茲,前庭器官0.5至13赫茲。一旦置身於次聲源作用範圍,不管次聲波是人造的還是天然的,人體器官就會開始振動,並將自身振蕩幅度進一步放大和增強。
次聲波被發現後,隨即開始為人類所研究利用。蘇聯利用舒列伊金的研究成果,研製出狂風預報儀;法國警方利用加夫雷奧的共鳴器製造出一種次聲笛子,用於驅散遊行示威者。
利用次聲波與人體產生共振的特性,人類研發出次聲武器。次聲武器具有隱蔽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距離遠、穿透力強、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設施等特點,是世界多國軍方爭相研製的非致命武器,並將成為未來戰爭中非常重要的新概念武器。
按照殺傷效應,次聲武器分為器官型和神經型兩種。器官型次聲武器的發射頻率與人體內臟固有頻率相當(4至8赫),可使人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神經型次聲武器的發射頻率與人腦的阿爾法節律相近(約5赫),能強烈刺激人的神經,使人暈眩頭痛、精神沮喪或神經錯亂,可以摧毀人的意志,使其成為各種指令的馴從執行者。
在次聲武器實戰使用方面,一些國家曾展開探索與嘗試。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開始秘密研製次聲武器,試圖利用其產生的「大聲效應」摧毀整個城市,消滅敵軍士兵或者使其喪失戰鬥力。1940年,德國納粹計劃向英國人投擲有著名音樂家簽名的留聲機唱片。這些唱片經過專門錄製,加進次聲,以引起聽者出現慌亂、恐怖感及其他精神失常現象,從而造成騷亂。所幸這一計劃並沒有實現。不過,德國納粹成功進行了可作用於物體的次聲武器試驗。奧地利科學家齊珀梅耶製造出一種能製造旋風的「旋風加農炮」,它利用特殊的噴嘴,通過炮彈爆破,製造出旋風,發射攻擊波,可擊落飛機。
20世紀50年代初,媒體報道稱美國中情局秘密開展代號「MKUltra(神經控制實驗)」的研究工作。其中一個子項目就是研究次聲和微波輻射對人腦的影響。他們研製出一種「探照燈」,可以釋放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在大自然里製造聲波,削弱敵方士兵的視力,引發頭疼、嘔吐和恐懼等現象。美國情報機構還運用這種精神控制手段「訓練」信使,讓他們攜帶絕密文件趕赴越南戰場,指導那些「心理上受他人意志控制並無意識地執行其任務的人」在戰場上勇猛廝殺。由於這項研究工作有超過80個機構參與,給許多無助的實驗對象注射大量包括毒品在內的致幻劑,造成嚴重後果,引發輿論轟動。1978年,卡特政府被迫宣布正式終止該研究計劃。
據報道,美國已擁有一定性能的次聲武器,並在索馬利亞戰爭、波黑戰爭、海灣戰爭和反恐防暴等行動中小規模秘密使用。20世紀90年代,美軍專門研製出高功率微型次聲發生器。1995年底,美國曾在波黑對塞爾維亞軍陣地秘密進行次聲波攻擊,據稱幾秒鐘就使塞軍士兵昏倒、嘔吐、陷入混亂。1998年,美國開始研製一種作用距離可達200米的手持式次聲波手槍。
儘管一些國家在次聲武器研發方面取得進展,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實戰應用,但因為受到技術限制,其威力難以控制,真正應用於實戰還不多見,有待進一步研究。
轉自: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22-06/16/content_317840.htm
正確決策是保證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制度,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環節,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要求,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不斷完善科學民主決策體制、機制和制度,提高決策的水平和質量。
從黨政領導班子的決策角度來說,民主決策機制主要是指用於規範黨政領導班子決策行為,通過預定的程序、規則和方式,確保決策能廣泛吸取各方意見、集中各方智慧、符合本地區實際、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制度設計和程序安排。它主要是由制度設計、程序設定、規則設立、機構設置有機構成的一個完整體系。從其含義來看,民主決策機制主要包括決策制度、決策規則、決策程序和決策機構四個要素。決策制度是民主決策機制的核心內容。民主決策機制大量的內容體現為制度形式,並通過制度來規範和保障這一機制的有效運行。作為要素的制度主要民主決策源於政治協商有:調查研究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專家諮詢制度,民主集中制,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等。決策規則是民主決策機制的重要內容,是制度運作的相關規定和實施細則。
規則通過對決策的範圍、主體、原則、紀律、方式、方法等作出具體規定,使制度得到進一步細化,為制度的具體化、操作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作為要素的規則主要有:議事規則、表決規則、工作規則等。決策程序必須經過一系列相互銜接、環環相扣而又相互作用的環節和步驟。這些環節和步驟是民主決策機制必不可少的關節點,起著堅實的支點作用,哪個關節被省略、簡化或顛倒,都將造成程序要素的不完整和缺失,最終導致機制的功能受損。作為要素的程序至少有六個前後相繼的環節和步驟:發現問題、確定目標,深入調研、形成預案,諮詢論證、綜合評估,集體研究、會議決定,組織動員、決策實施,監督反饋、修正完善。決策機構是民主決策機制的載體,制度、規則、程序的要素都要依託機構這個載體才能運作,機構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作為要素的機構主要有:決斷機構,如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班子;決策輔助機構,如調研機構、諮詢機構、論證評估機構等。
支持體系:
第一,建立服務於決策的高層次參謀團隊。黨政機關可根據需要,適當配備經濟、科技、金融、法律、城市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智囊團或顧問委員會,還可以選聘一批優秀企業家參與決策諮詢工作。
第二,健全決策信息支持系統。準確、全面的信息是正確決策的基礎。信息不對稱是影響決策的突出問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在決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為決策提供客觀、真實、全面的信息資料。
第三,改進統計制度和方法。要建立健全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的統計制度、體系和方法。特別是要加快完善國家基本資料庫體系,對黨和國家決策需要而尚不健全的統計指標體系,應優先健全起來。
第四,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改進行政決策手段。要學習和運用現代科學調查方法,如統計調查、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網路調查等,收集和處理決策信息。綜合運用經濟學、社會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控制論以及規劃與優選方法、預測與評價方法、計算機模擬方法等,對決策資料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論證。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4%B8%BB%E5%86%B3%E7%AD%96/4225182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是來自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里的卷首語。原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通常用來形容社會、國家、民族或歷史發展過程中,分裂與統一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這句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歷史觀察,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解釋:
1、歷史循環觀: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之間往往經歷著從分裂到統一,再從統一到分裂的循環過程。這種循環可能是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權力中心的更迭。
2、矛盾與統一:分與合,本質上是矛盾與統一的體現。在分裂時期,各方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鬥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的威脅、利益或發展需求可能促使它們走向聯合或統一。然而,統一之後,由於內部矛盾的積累、權力的鬥爭或外部因素的干擾,又可能再次走向分裂。
3、社會發展規律: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某種規律性。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等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往往伴隨著分裂與統一的交替。這種交替不僅體現在國家層面上,也可能體現在更小的社會單元(如部落、族群)或更大的國際關係中。
4、文化影響:這句話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歷來重視和諧與統一,但同時也認識到分裂與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被看作是一種歷史常態,提醒人們要順應歷史潮流,同時也要努力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總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句富含哲理和歷史深度的諺語,它揭示了社會、國家、民族或歷史發展過程中分裂與統一交替出現的規律性現象。這句話不僅是對歷史的一種總結,也是對未來可能發展趨勢的一種預測和警示。
1991年,退休後的老一代革命家耿飈,重返陝甘寧革命老區,看望曾經肩戰鬥過的隴東人民。聽說耿飈要回來,好多老鄉聞訊趕來和他見面。
但令耿飈沒想到的是,有些群眾是來找他告狀的,耿飈心情沉重。離開慶陽那天,他和縣裡領導見了面。他講了一件往事,提了一個問題。
50年前,耿飈任參謀長、副旅長的129師385旅駐紮在這裡。有個戰士損害了群眾利益,而且比較嚴重,部隊決定按紀律槍斃。老百姓知道後,也是來了一大群人,為戰士求情。
耿飈對鄉親們說,紀律是必須執行的。於是老百姓都跪下了,說共產黨都是好人,就饒了這個戰士,讓他戴罪立功吧!
耿飈反覆講八路軍的紀律,但鄉親們就是不起來。最後,部隊只得接受群眾的要求。
故事講完,耿飈激動地大聲道:「現在,我要問問今天在座的你們這些人,不管哪一個,如果犯了事,老百姓還會替你們求情嗎?!」全場鴉雀無聲……
這就是黨史上著名的「耿飈之問」。它永遠警示: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轉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3581271/answer/3506312916
問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答:
有些人即便在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也不能做到果斷決策,這背後可能有幾個原因。
首先,人們可能會因為「決策疲勞」而猶豫不決。在長時間的決策過程中,大腦可能會感到疲憊,導致無法有效地做出決策 。其次,聰明人往往在面對問題時會更加謹慎和多疑。他們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關鍵,但同時也可能因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而變得猶豫不決。這種現象在處理複雜問題時尤為明顯,因為複雜問題往往沒有簡單的答案 。
另外,人類大腦在處理信息時其實存在局限性。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動動腦筋」,但事實上,大腦並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思考機器。研究表明,我們在過度使用大腦時,可能會阻礙我們施展才智。有時候,我們需要利用大腦外的資源,如身體感覺、物理空間和他人的智慧,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和決策 。
綜上所述,人們在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不能果斷決策,可能是由於決策疲勞、對問題複雜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大腦本身的局限性所導致的。
問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答:
這句話「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出自《舊唐書·本紀第三·太宗下》。在《舊唐書》中,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說的。原文是:「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體現了唐太宗對於治理國家的理念,強調在處理天下大事時,不應僅僅依靠一個人的智慧和判斷,而需要集合眾人的智慧 。
問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答:
「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強調了集體智慧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對於解決「決策疲勞」,這句話提供了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總之,這句話提倡的集體決策理念能夠有效地緩解決策疲勞,通過團隊合作和智慧共享來優化決策過程。
蝜蝂(fù bǎn)是古書中的昆蟲。從字典上看,蝜蝂這種昆蟲是柳宗元杜撰的,但比柳宗元的作品更早的《爾雅》上,卻有蝜蝂的記錄。 在柳宗元的《蝜蝂傳》中,說「蝜蝂」是一種喜愛背東西的小蟲。爬行時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會停止。
原文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翻譯
蝜蝂是一種善於背東西的小蟲。它在爬行中遇到東西,就抓取過來,仰起頭背著它們。背負的東西越來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體堆積不會散落,最終被壓倒爬不起來。有時人們可憐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體。可是如果它還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樣抓取物體。它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不放過,用來增加他們的家產,不知道財貨會成為自己的累贅,還只擔心財富積聚得不夠多。等到他們壞了事栽了跟頭,有的被貶斥罷官,有的被流放到邊遠地區,這也夠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們仍不肯悔改,成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因而面臨著從高處摔下來的危險,看到前人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也不知引以為戒。即使他們的外形看起來龐大,他們的名義是人,可是智慧卻和蝜蝂小蟲一樣。這也太可悲了!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D%9C%E8%9D%82%E4%BC%A0/185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