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如流

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范、韓也。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從善如流」。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其中鄭國是個小國,夾在楚、晉兩個大國之間。鄭悼公時,鄭國同北方以晉國為首的其他各國簽訂了盟約。結盟的第二年,南方的楚國就來攻伐鄭國。晉國便派欒書為元帥,率領大軍,前去援助鄭國,兩軍在繞角(今河南魯山縣東南)遭遇。楚軍不敢同晉軍對敵,便撤退而回。但晉軍並不撤走,還準備趁機侵入楚國的蔡地(今河南上蔡縣一帶)。楚國得知這個消息,就立刻調動附近申、息兩地的精銳部隊,準備迎擊。這時,晉將趙同、趙括仗著兵力優勢,欲揮軍南下,佔領蔡地,因此催請欒書趕快下令進攻。就在欒書準備同意的時候,新中軍佐知莊子、上軍佐範文子和中軍將韓獻子三人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一致認為:「我們當初出兵是為了援救鄭國,反對侵略,是正義之師。現在進犯的楚軍既已撤退,我們卻藉此攻蔡,這樣我們就要承擔不義的罪名。而且,楚國現在派來的是兩支精銳部隊,我們這一仗也不一定能打勝。而且不管打勝還是打敗都對我們晉國不利,若打贏了這一仗,別人會說以晉國的大軍,去打楚國兩個小地方的部隊,不是白白浪費人力嗎?如果失敗了,晉軍便會名譽掃地,還有何面目回去見晉君和晉國的百姓。所以和楚國的這一仗不能打。」欒書仔細考慮了他們三人的意見,覺得他們講得很有道理,便決定停止攻蔡,撤軍回晉。

過了兩年,晉國又派欒書領兵去攻打蔡國,這一次晉軍大獲全勝,還抓獲了楚國的大夫申驪。欒書本打算繼續進攻楚國本土,知莊子、範文子等人勸告他先進攻沈國再說,欒書分析了具體情況後認為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計劃。隨後,晉軍進攻沈國,把沈國的國君揖初都抓來了,因為這次晉軍準備充分,楚國對晉軍也無可奈何。人們認為,晉軍這次能取得這麼大的勝利,就是因為欒書上次聽從了知莊子、範文子和韓獻子等人的良言。

其實在晉軍第一次準備南侵攻蔡的時候,絕大多數將士都表示同意,而欒書卻聽了少數人的意見。有個將士就問欒書:「聖人都聽從多數人的意見,所以能成大事。現在我們六軍將佐十二人,除元帥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人不主張攻蔡。您為什麼不聽從多數而聽從少數人的意見呢?」

欒書說:「他們三人的意見都很正確,正確的意見,就是真正代表多數人的意見。我聽從他們的正確意見,難道不對嗎!」

由於欒書能正確地聽取部下的意見,當時人們就稱讚他,說:「欒書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像流水向下那樣,迅速又自然。」

成語寓意

「少數服從多數」是人們現實生活中經常遵循的一項準則,但這項準則並非永遠正確,有時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此這就需要決策者有足夠的遠見。現實生活中,虛心接受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是非常必要的。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8E%E5%96%84%E5%A6%82%E6%B5%81/89202

宇宙有多大?

「宇宙」一詞,最早大概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376)。他用「宇」來指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間,用「宙」來指古往今來的時間,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萬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遠是近;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是認識到的,還是未認識到的……總之是一切的一切。

從哲學的觀點看。人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不過,對這個深奧的概念我們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討,還是留給哲學家們去研究。我們不妨把眼光縮小一些,講一講利用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所能了解和觀測的宇宙,人們把它稱為「我們的宇宙」或「總星系」。

從最新的觀測資料看,人們已觀測到的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130億光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從該星系發出,那麼要經過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這130億光年的距離便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範圍。再說得明確一些,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範圍,或者說大小,是一個以地球為中心,以130億光年的距離為半徑的球形空間。當然,地球並不真的是什麼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個球體,只是限於我們目前的觀測能力,我們只能了解到這一程度。

在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里,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轉自:https://www.cnsa.gov.cn/n6758968/n6758973/c6771848/content.html

你對權威會服從到哪種程度

雖然某些時候,一個人做出的行為,並不源於他自己的本能動機,而是源自於在社會關係中,存在於更高等級的人的意願,是這個等級的人或機構,促使別人做出了服從的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服從很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1

1960年,納粹頭目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抓獲,押往耶路撒冷接受審迅。艾希曼是納粹德國高官,曾在二戰期間,犯下了滔天罪行。他簽發了很多駭人聽聞的文件,包括對數萬猶太人執行死亡命令,可以說是一個雙手沾滿了鮮血的劊子手。

那這樣一位惡貫滿盈的戰犯站在軍事法庭審判席上時,對自己的罪行進行懺悔,請求饒恕了吧?答案是,並沒有!艾希曼並不承認自己有罪,還一再申辯,他只是在執行任務,奉命行事,沒有任何罪過。

面對這樣證據確鑿、罪孽深重的惡行,艾希曼為什麼不承認呢,卻一再說自己是在執行任務,聽從命令呢,人們到底會對權威服從到哪種程度呢?

當時身為猶太人後裔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對這件事情非常關注,於是他進行了一次電擊實驗。他想知道,當代表權威的一方下達命令時,這個命令是與道德和個人認知相違背的,到了對人性進行嚴酷考驗的時候,人們會如何選擇,他是遵從自己道德的指引還是遵從權威的力量?

後來作者把整個實驗過程寫成了一本書,《對權威的服從》,副標題是《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在書中,作者詳細記錄了事件過程,並對實驗過程中的現象進行了分析,主要是在情境力量下,權威對個體產生的影響。

2

通常我們認為,人是自己行為的主體與支配者,人們的行為受自己良知、社會道德的約束,不會服從於別人的意志。正是因為我們有清楚的認知,才成為獨特的個體。假使一個人沒有主觀意識,不做分辨的對外來的指令加以服從,那是不可理喻的事情,簡直是豬腦袋。

所以,如果個人對於某件事情的道德判斷與權威產生了衝突,個人的自我認知應該佔據主導地位,應該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權威次之。這才是正常應該具有的表現。

但是如果讀了《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你會知道,以上只是你一廂情願的美好想法。

現在假使我們參加了一場實驗,實驗規則是,讓一個人回答問題,他答錯了,然後代表權威的實驗人員讓你去電擊那個人,你會聽從嗎?堅定拒絕是吧。因為在我們看來,電擊別人這種行為簡直是變態虐待狂才會做出來的事,絕不會是我們。

但是,先別這樣武斷地下結論,我們看看書中具體實驗及實際情況是怎樣的。

實驗組招募有償志願者,假裝要進行一項關於懲罰是否對增強記憶力有幫助的實驗。兩組人分別扮演教師和學生,學生被綁在椅子上,手臂上用電線連著按鈕。如果學生回答錯誤了,教師就給對方實行電擊。

電擊按鈕從15伏開始依次增大,共分為30個,所以最高電壓有450伏。當然,實際上是沒有電流通過的,學生是一位進行過表演培訓的托,他會根據電壓的大小做出各種痛苦的表演,但是扮演老師的志願者們並不知情。所以這個實驗中真正的被研究對象是扮演老師的人。

這個實驗進行了很多變異,整個系列包括了19個獨立小實驗,參與人員超過1000人,年齡層次從20~50歲都有,並且涵蓋了各種職業人員。

但是不管實驗細節進行怎樣變化,最終的結果基本上是:有將近2/3以上的人選擇了服從,對別人進行了最高電擊。

這個實驗透露了一個細思極恐的現象:一些不帶有任何攻擊性或特別敵意的普通人,在某種情境力量的影響下,面對權威的壓力,可能會完全失去自己的判斷,變得盲從、麻木而無知,他可能觸犯平時的道德底線,違背心愿與良知,做出一系列不被認可的行為。

實驗組在不披露結果的情況下,曾經任意採訪了一些人,問他們是否會對對方進行電擊,絕大多數人都回答說自己絕不會做出這種不人道的行為。

其實在知道實驗結果之前,我們肯定認為自己也不會。人們都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自制力與是非善惡分辨能力,具有一定的正義感、道德感、良知底線,肯定不會盲從別人而失去自我。

但是在我們知道了真相後,就不敢再報有樂觀的看法了,因為事實是令人震驚而遺憾的。

3

那為什麼相當多數的人出現極端服從現象,他們受了什麼魔力的驅使,變得麻木而無知呢。《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中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情境力量的影響。受害者被鎖定在這個情境中。實驗是以心理學研究之名,看起來權威且專業,讓人們產生了盲目崇拜。從而心理上產生了畏懼感,不敢去質疑對方。

就像我們會在某個專題座談會上,表現的像個小學生一樣認真聽講,對講師的話深信不疑。

其次,是權威的力量。權威強大的力量影響人們將重點放在實驗組人員身上。假設董事長、主管、員工這幾類人在一起,大家會很容易傾聽地位最高的董事長講話。因為人們在心理層面,會很容易和權威靠近。

再次,是反人類變體特徵。這個不好理解,簡單說明,當受試者們想要放棄時,權威人士會說,「實驗要求你繼續」。於是命令就變成超越了人這樣的個體之上的指令。受試者們無法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是誰的實驗,為什麼要設計這個實驗,對學生造成了傷害怎麼辦?

就像在二戰中,發生了很多慘絕人寰的屠殺,民眾被徵召入伍,被這樣教導:德意志是最優等的民族,其他都是劣等的,所以我們現在進行的事業對保持人類基因的優等性有著崇高的意義。在這裡,洗腦者把罪惡進行美化,上升到一個看起來正義而偉大的層面。對下屬進行洗腦,實施他的獨裁暴政。

最後,與接受的教育有關。想想自己的成長過程,上課要認真聽講,如果學生質疑老師的講課內容,會被認為是鑽牛角尖,調皮搗蛋,不是個聽話的好學生。並且一直延續到成年。上班了聽從老闆的吩咐,業務上出差錯,如果老闆暗示要你背鍋,你背不背?若想繼續混下去,只有幫老闆頂包。

因為生活經驗讓我們知道,叛逆會受到懲罰,遇事要權衡得失、趨利避害來保全自己。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要改變自己融合於這個社會群體。

基於以上的原因,人們選擇了服從。雖然很多事情,從道義或責任感來說,不服從才是正確的選擇。但可惜的是,太多人無法衝出思維定勢,這聽起來真令人失望和悲哀。

在《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中,作者分析的非常詳細周密,因為這是一本心理學研究書籍,遣詞造句都很克制嚴謹,既不武斷也不輕浮。除此之外,書中還記錄了實驗場景,志願者各自不同的真實表現,他們的表現,從另一側面,也反映了人性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黑暗、光明、偽善、正直,等等。

4

其實,對於受試者來說,不管是服從還是反抗,在米爾格拉姆實驗過程中,大部分人的心情並不舒坦。一方面,面對著學生的痛苦,受試者想要放棄實驗,另一方面,代表權威的組織者要求他繼續,他要兼顧此命令。在這時候,聽從良知的指引還是權威的命令就成了受試者非常兩難的訣擇。

雖然某些時候,一個人做出的行為,並不源於他自己的本能動機,而是源自於在社會關係中,存在於更高等級的人的意願,是這個等級的人或機構,促使別人做出了服從的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服從很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不過,在這個實驗中,也有少數人打破了權威的力量,擁有冷靜的思考力和決斷力,體現了寶貴的人道主義價值觀,他們堅持與權威對抗,拒絕對別人進行大電擊。雖然反抗者並不多,但至少讓人們相信這個社會上還有正義存在。

不管是選擇服從還是反抗,受試者們都經過一個情緒激烈的對抗期。對此,作者米爾格拉姆也進行了分析。

那對於讀者來說,看完了《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知道了人的性格中隱藏著各種劣根性,那如何去壓制不好的一面,發揮人性中光明的力量,在生活中出現不合理的權威時,能夠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呢?

我們要學會思考與質疑,學會分辨正確的權威與惡劣的權威,保持清醒的思考,正直與堅韌的人格。只有這樣,在面對不合理時,才能克服強大的情境力量對自己的影響,進行反抗,從而避免極端盲從,做出有違常理的事情出來。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52088533170dbaec3ac55b95

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

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Milgram』s obedience experiment,又稱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或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米爾格拉姆(見米爾格蘭姆)於1963年所做的研究人服從權威的經典實驗。結果表明正常人對權威的服從程度和普遍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實驗目的

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發展歷程

實驗的概念最先開始於1963年由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在《變態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所發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一文,稍後也在他於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討論。

實驗開始於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審判(1961),被判死刑(1962)後的一年(1963)。米爾格倫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萬名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納粹追隨者,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地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呢?我們能稱呼他們為大屠殺的兇手嗎?」(Milgram, 1974)

米爾格倫在他的文章「服從的危險」(Milgram, 1974)里寫道:

「在法律和哲學上有關服從的觀點是意義非常重大的,但他們很少談及人們在遇到實際情況時會採取怎樣的行動。我在耶魯大學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而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參與者所聽到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參與者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而我們必須儘快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解釋。」

實驗對象

1963年,實驗小組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和寄出許多郵遞廣告信,招募參與者前來耶魯大學協助實驗。實驗地點選在大學的老舊校區中的一間地下室,地下室有兩個以牆壁隔開的房間。廣告上說明實驗將進行約一小時,報酬是$4.50美元(大約為2006年的$20美元)。參與者年齡從20歲至50歲不等,包含各種教育背景,從小學畢業至博士學位都有。

實驗方法

參與者被告知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並被告知自身將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參與者——「學生」,然而學生事實上是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

參與者將被告知,他被隨機挑選為擔任「老師」,並獲得了一張「答案卷」。實驗小組並向他說明隔壁被挑選為「學生」的參與者也拿到了一張「題目卷」。但事實上兩張紙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參與者都是「老師」。「老師」和「學生」分處不同房間,他們不能看到對方,但能隔著牆壁以聲音互相溝通。有一位參與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參與者患有心臟疾病。

「老師」被給予一具據稱從45伏特起跳的電擊控制器,控制器連結至一具發電機,並被告知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老師」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單字,而「老師」的任務便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老師會逐一朗讀這些單字配對給學生聽,朗讀完畢後老師會開始考試,每個單字配對會念出四個單字選項讓學生作答,學生會按下按鈕以指出正確答案。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會繼續測驗其他單字。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會對學生施以電擊,每逢作答錯誤,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

參與者相信,學生每次作答錯誤會真的遭到電擊,但事實上並沒有電擊產生。在隔壁房間里,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學生打開錄音機,錄音機會搭配著發電機的動作而播放預先錄製的尖叫聲,隨著電擊伏特數提升也會有更為驚人的尖叫聲。當伏特數提升到一定程度後,假冒的學生會開始敲打牆壁,而在敲打牆壁數次後則會開始抱怨他患有心臟疾病。接下來當伏特數繼續提升一定程度後,學生將會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並停止尖叫和其他反應。

實驗現象

75 V嘟囔
120 V痛叫
150 V說,他想退出試驗
200 V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凍住了。」
300 V拒絕回答問題
超過 330 V靜默

到這時許多參與者都表現出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許多參與者在到達135伏特時暫停,並質疑這次實驗的目的。一些人在獲得了他們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保證後繼續測驗。一些人則在聽到學生尖叫聲時有點緊張地笑了出來。

若是參與者表示想要停止實驗時,實驗人員會依以下順序這樣子回復他:

1.請繼續。

2.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

3.你繼續進行是必要的。

4.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

如果經過四次回復的慫恿後,參與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參與者施加的懲罰電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並持續三次後,實驗才會停止。

實驗結果

米爾格倫為整個實驗過程和其結果錄製了紀錄片,紀錄片名便是《服從》,紀錄片的正版拷貝已經很難找到了。他接著與Harry From製作了5部受到這次實驗影響的社會心理學影片。這些影片都可以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媒體中心找到。

在進行實驗之前,米爾格倫曾對他的心理學家同事們做了預測實驗結果的測驗,他們全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10%甚至是只有1%,會狠下心來繼續懲罰直到最大伏特數。

結果在米爾格倫的第一次實驗中,百分之65(40人中的26人)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儘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後來米爾格倫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也做了類似或有所差異的實驗,但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為了證實這項實驗,也有許多更改了架構的實驗產生。

馬里蘭巴爾的摩郡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爾格倫的傳記——《電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結果,他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一定比率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約在61%至66%之間。

對於實驗結束時的情況所知不多,依據米爾格拉的回想,當時那些沒有達到最高伏特數的參與者卻也都沒有堅持這項實驗本身應該結束,也沒有至隔壁房間探視「學生」,離開時也都沒有詢問實驗人員的同意。

實驗評價

實驗本身受到了關於在科學實驗上的倫理質疑,因為這項實驗對參與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可以說是由他們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儘管這項實驗帶來了對人類心理學研究的寶貴發現,許多的科學家會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的。

米爾格倫則辯護道,之後的調查發現當時的參與者中有84%稱他們感覺「高興」或「非常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15%參與者選擇中立態度(有92%的參與者做了事後的調查),之中許多人事後還向米爾格倫表達謝意。而且米爾格倫還不斷接到這些前參與者想要再次協助他進行實驗,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團隊。

六年後(也就是越戰規模最大的時期),其中一個前參與者與米爾格倫聯繫,表示為何他們會感覺「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

「1964年當我在進行實驗時,雖然我相信我是在傷害某個人,但我完全不曉得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當人們根據他們自己所信仰的事物並順從地服從權力者行動時,很少人會意識到這點……請允許我這樣認為,我被權力機關徵召入伍,而這將會讓我做出一些連我自己都會害怕的壞事……如果我拒絕服兵役的良心申請(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權力機關所批准,我已經準備因此而去坐牢,這對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選擇。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樣被徵召的夥伴們也能如此發揮他們的良心……」

不過,實驗的經驗並不是對每個參與者都有終身的改變。許多參與者都沒有依據現代的實驗標準被告知細節,離去時的面談也顯示許多參與者看起來仍沒有理解到這項實驗的真實情況。

實驗意義

實驗所引起最主要的評論不在於實驗方法的倫理爭議,而在於實驗所代表的意義。一位在1961年的耶魯大學參與者在Jewish Currents雜誌上寫道,當他在擔任「老師」的中途想要停止時,便是懷疑到「整個實驗可能只是設計好,為了測試尋常美國民眾會不會遵從命令違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國人在納粹時期一樣」而這便是實驗的初衷之一。米爾格倫在他《服從的危險》一書中便稱:「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便是,我們在實驗室里所製造的使人服從權力的環境,與我們所痛責的納粹時代之間有怎麼樣的關聯。」

關於米爾格拉姆的研究如何與納粹軍官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相吻合,以及該實驗如何強化了漢娜·阿倫特所說的「平庸之惡」:「艾希曼的審判是一場電視審判,它確實向新的美國公眾重新介紹了大屠殺的整個概念。米爾格拉姆非常相信漢娜·阿倫特將艾希曼視為官僚機器中的一個齒輪的觀點,對美國人和對德國人民一樣適用。」

後人觀點

「人們總是說,『我會拒絕的!這完全違反規則!』但是他們中90%的人願意折磨他人……令我驚訝的是,50年後,我們無法塑造我們的教育體系,向人們解釋有時說『不』是多麼重要。」 

——社會心理學家Tomasz Grzyb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1%B3%E5%B0%94%E6%A0%BC%E6%8B%89%E5%A7%86%E6%9C%8D%E4%BB%8E%E5%AE%9E%E9%AA%8C/56038632

聰明智慧的人民

問人工智慧:

一個領導者手下有眾多聰明智慧的人民,有什麼優勢?

人工智慧答:

一個領導者手下有眾多聰明智慧的人民,可以帶來以下優勢:

1、創新能力:聰明智慧的人民往往能夠提出新穎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推動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

2、高效決策:智慧的人民能夠更好地理解複雜問題,並參與到決策過程中,從而做出更明智、更有效的決策。

3、快速學習:聰明的人民學習能力強,能夠迅速掌握新知識和技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4、問題解決:智慧的人民在面對挑戰和問題時,能夠提出多種解決方案,並選擇最佳路徑來解決問題。

5、社會穩定:聰明的人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社會規範,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

6、經濟發展:智慧的人力資源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能夠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

7、文化繁榮:聰明的人民通常對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追求,能夠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

8、國際競爭力:擁有大量聰明智慧的人民可以提高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

9、領導者的支持:如果人民聰明智慧,領導者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信任,因為他們的政策和決策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10、持續進步:智慧的人民追求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有助於形成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

    然而,領導者也需要意識到,擁有聰明智慧的人民也帶來挑戰,比如需要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更高的透明度和更有效的溝通機制,以確保這些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問人工智慧:

    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人工智慧答:

    應對擁有聰明智慧人民所帶來的挑戰,領導者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增強透明度和溝通

      • 定期發布信息,確保政策的透明度。
      • 通過各種渠道與人民溝通,包括社交媒體、公開會議等。
      • 建立反饋機制,鼓勵人民提出意見和建議。

      2、提供參與機會

        • 設立諮詢委員會或工作組,讓人民參與到決策過程中。
        • 舉行公開聽證會,讓民眾對重要議題發表意見。
        • 實施民主選舉,確保代表性。

        3、教育和培訓

          • 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鼓勵人民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 對領導者和管理層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與智慧人民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4、建立公平的規則和制度

            • 制定公平的法律和政策,確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機會。
            • 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防止濫用權力和腐敗。

            5、鼓勵創新和創造力

              • 設立獎勵機制,鼓勵人民創新和提出改進建議。
              • 為研發和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6、靈活性和適應性

                • 領導者需要具備快速適應變化的能力,以應對智慧人民的多樣化需求。
                • 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保持靈活性,以便及時調整。

                7、建立信任

                  • 通過一致和可靠的行為建立領導者的信任度。
                  • 承認錯誤並採取措施糾正,以增強公信力。

                  8、多元化和包容性

                    • 確保不同背景和觀點的人民都能在決策過程中得到體現。
                    • 促進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融合。

                    9、利用技術

                      •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治理效率,例如通過電子政務平台進行互動。
                      • 使用數據分析來更好地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10、持續評估和改進

                      • 定期評估政策和項目的效果,根據反饋進行改進。
                      • 保持對治理實踐的持續學習和改進。

                        通過這些策略,領導者可以更好地利用聰明智慧人民的潛力,同時應對他們所帶來的挑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原文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民眾,可以讓他們按照既定的道路和方針去做事情,但不需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深層次原因或道理。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哲學和教育思想。在古代社會,知識和信息的傳播不像今天這樣廣泛和迅速,普通民眾接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因此,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時,領導者應該制定合適的政策,引導民眾去執行,而不一定非要讓每個人都理解背後的道理。這是因為,對於一些複雜的問題,普通民眾可能難以理解,而且過多的信息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困惑和混亂。

                        當然,這種觀點在現代社會看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當今社會,普遍認為公民應該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能夠理解和參與政治過程,這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條件下,孔子的這種思想也有其合理性和實際意義。

                        作惡後遺症

                        問人工智慧:

                        為什麼人有膽量做惡事,卻害怕被別人知道?

                        人工智慧答:

                        人們之所以有膽量做惡事,卻害怕被別人知道,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心理和社會因素:

                        1. 道德認知差異:每個人的道德觀念和認知水平不同。有些人可能由於缺乏正確的道德教育或者道德認知扭曲,認為某些惡行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可以採取的行為。
                        2. 即時滿足:惡行往往能給人帶來即時的滿足或利益,即使這種行為是短視的。人在受到誘惑時,可能會忽視長遠後果。
                        3. 社會規範與法律:社會規範和法律是約束個人行為的重要力量。即使個人有做惡的衝動,但害怕被發現後受到的社會譴責、法律制裁等後果,會使他們儘力隱藏自己的惡行。
                        4. 自我形象保護: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己正面形象的願望。惡行一旦被揭露,可能會破壞個人的社會形象和聲譽,導致社會關係的破裂,這是許多人所不願意看到的。
                        5. 內疚和羞恥感:即使一個人在做出惡行時沒有明顯的不安,但事後他們可能會感到內疚或羞恥,尤其是當想到自己的行為可能被他人知曉時。
                        6. 社會壓力: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監督的體系。個體行為受到周圍人的評價和反應的影響。一旦惡行被公開,個體可能會承受來自周圍人的壓力,甚至被社會孤立。
                        7. 後果的不可預測性:惡行被揭露後可能帶來的後果是複雜和不可預測的,這種不確定性也會讓人感到恐懼。

                        綜上所述,人們可能因為各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因素,既有做惡的膽量,同時也害怕惡行被他人知曉。這也是為什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要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念,倡導誠實守信,反對一切形式的惡劣行為。通過教育和社會風氣的引導,可以有效地減少惡行的發生。

                        問人工智慧:

                        如何解決作惡之後的後遺症?

                        人工智慧答:

                        解決作惡之後的後遺症需要綜合個人、社會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決步驟:

                        1. 承認錯誤:首先,作惡者需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地承認。這是改正錯誤和恢複信任的第一步。
                        2. 道歉與賠償:向受害者道歉,並根據情況提供適當的賠償。這有助於緩解受害者的痛苦,也是修復社會關係的一部分。
                        3. 接受法律制裁:如果作惡行為觸犯了法律,作惡者應當接受法律的審判和制裁。這是維護社會正義和法治的必要條件。
                        4. 心理輔導:作惡者可能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來處理內疚、羞恥等情緒問題,以及改正其行為模式。
                        5. 社會支持:家庭、朋友和社會團體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幫助,幫助作惡者重新融入社會。
                        6. 自我反省與改正:作惡者需要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理解自己行為的根源,並採取措施改正。
                        7. 積极參与社會活動: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或志願服務,作惡者可以彌補過去的錯誤,重建社會形象。
                        8. 持續監督:社會和相關機構應持續監督作惡者的行為,確保其不再重蹈覆轍。
                        9. 教育和培訓:通過教育和職業培訓,幫助作惡者獲取新的生活技能,提高其重新融入社會的能力。
                        10. 受害者的恢復:同時,也需要關注受害者的恢復,提供必要的心理和物質支持,幫助他們走出創傷。

                        解決作惡後遺症的過程是複雜和長期的,需要耐心和持續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 建立專門的輔導機構:政府或社會組織可以建立專門針對作惡者改過自新的輔導機構,提供心理諮詢、法律援助和社會服務。
                        • 加強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通過教育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預防作惡行為的發生。
                        • 媒體宣傳:利用媒體宣傳正面典型,引導社會風氣,減少作惡行為的發生。
                        • 社會互助: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幫助作惡者改正和受害者恢復的活動中,形成良好的社會互助氛圍。

                        通過這些措施,可以逐步解決作惡之後的後遺症,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如何滅度貪嗔痴?

                        貪嗔痴(梵文:rāga dveṣa Moha)是佛教概念,又名三毒、三垢、三火,佛教中說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貪是指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嗔是指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痴是指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問人工智慧:

                        依佛家所講,如何滅度貪嗔痴?

                        人工智慧答:

                        佛教中滅度貪嗔痴的方法主要是通過修行實踐來實現的,以下是一些佛教推薦的修行方法:

                        1、修習戒定慧: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通過持戒來防非止惡,通過修定來攝心不亂,通過修慧來斷除無明。

                        • 持戒:遵守佛教戒律,如五戒、十戒、菩薩戒等,以戒為師,防非止惡,使行為端正,減少貪慾。
                        • 修定:通過禪修等方法培養心念的專註和寧靜,減少貪嗔痴的干擾。
                        • 修慧:深入聞思佛法,開發智慧,正確認識事物的真相,從根本上斷除無明。

                        2、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通過培養對所有眾生的慈愛、同情、喜悅和平等心,來對治貪嗔痴。

                        3、六度(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通過這些實踐來清凈心靈,減少貪嗔痴。

                        • 布施:減少貪心,培養舍心。
                        • 忍辱:對治嗔心,學習忍受他人的過失和自己的不如意。
                        • 精進:不懈努力修行,克服懶惰和放逸。

                        4、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是直接通往滅諦的道路,能夠逐步減少直至斷除貪嗔痴。

                        5、觀照自心:通過禪修等方法觀察自己的心念,了解貪嗔痴的生起和消失,從而不被它們所控制。

                        6、學習佛法:深入經藏,學習佛陀的教誨,用佛法智慧來指導生活,對治煩惱。

                        7、禮佛、念佛、誦經:通過修行這些功課,凈化心靈,培養對佛法的信心和恭敬心,從而減少貪嗔痴。

                        滅度貪嗔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修行和不斷的努力。在修行的過程中,應當以佛陀和歷代高僧大德為榜樣,不斷自我反省和改進。

                        適時躺平

                        在和領導打交道的過程中,由於我們動輒挨整,所以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困惑和不安。於是針對心中的困惑和不安,我決定卜卦問一下天。

                        卜問的問題:我們解決了所有的禍患後,大概率會是兔死狗烹,沒有好下場的,天怎麼看?

                        還是採用搖銅錢法,分別得到正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正反反、正正正,得到本卦風雷益,互卦山地剝;二爻、三爻、四爻、上爻變,得到變卦澤天夬

                        《周易》占卜問卦之解卦中說:四爻變者,則參考之卦中二個靜爻的爻辭解卦,以下爻爻辭為主。

                        夬卦初九爻:「牀於前止,往不勝為咎。」翻譯為白話文:躺平於前方有阻攔時,前往不能取勝就是災禍。初爻指基層,這句話是對我們這些基層說的。

                        夬卦九五爻:「莧缺缺,中行無咎。」翻譯成白話文:聽說現在約束火時疏薄詐偽,居中行正沒有災禍。九五指領導,這句話是對領導說的。火明亮發光,指明智、聰明、散發光芒的人。

                        在中國,聰明人基本上是要被約束和監管起來的。但是如果把火(聰明人)約束和監管得太過份,大家大概率都是要躺平的。

                        本卦益卦卦辭說:「利用攸往,利涉大川。」是說一開始我們對解決禍患和問題有增益的舉動,卦中也鼓勵我們利出力所動向,利涉渡大河。

                        但接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領導刻薄寡恩且急功近利,導致我們時常因一些小過錯動輒被整,所以互卦剝卦的卦辭提示:「不利有攸往。」就是說不利有所動向。

                        發展到最後,上天直接建議我們在前方有阻攔時就地躺平。

                        所以這個卦象給我們的啟示:能幹就干,動輒整人或是阻攔不讓干,就適時躺平。

                        如何讓自己的胸懷變得寬廣?

                        問人工智慧:

                        如何讓自己的胸懷變得寬廣?

                        人工智慧答:

                        胸懷寬廣是一種美德,也是個人修養的重要體現。以下是一些幫助您開闊胸懷的建議:

                        1、修身養性: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理解「和為貴」的傳統美德。

                        2、培養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養共情能力。

                        3、積極學習:廣泛閱讀,學習歷史、哲學、文學等人文知識,增長見識,開闊視野。

                        4、理性思考:面對問題和矛盾時,保持冷靜和理性,客觀分析,避免情緒化。

                        5、包容差異: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尊重不同的意見和生活方式。

                        6、修身克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克服自私、狹隘、嫉妒等不良心理。

                        7、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參與社會服務、志願活動等,了解社會多樣性,體驗人間百態。

                        8、交流溝通:與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經驗,通過溝通加深理解和信任。

                        9、自我反思:定期進行自我反思,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勇於改正錯誤。

                        10、保持樂觀: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學會從挫折中尋找成長的機會。

                          通過上述方式,您可以逐步讓自己的胸懷變得更加寬廣,成為一個心胸開闊、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