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比之匪人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損人不利己,干著卑鄙陰險遭人恨的勾當,我們稱這些人為毒士(惡毒之士)。

周文王在為比卦做六三爻爻辭的時候說:比之匪人。匪人的釋意有:1、不是親近的人;2、引申指孤獨無親的人;3、行為不端正的人;4、盜寇。經過師傅的點撥,今天我終於領悟到了周文王的用意。這些行為不端、不被人親近的毒士和盜寇也是孤獨無親之士,要與之結交。一陰一陽之謂道,什麼事情都有二面性:與他們結交,是有風險的;但同時風險與收益並存,與這些人結交也會給自己帶來收益。

先說說風險。這些毒士與盜寇,做起來來毫無底線和道德可言,你能控制或壓制住他們還好,如果有一天他們反咬一口,可能會致自己於死地。總之,有危險!

再說說收益。這些毒士與盜寇,多少有些智謀或能力,能幹好人不能幹或好人做不成的事情。用好了,他們可以成為自己的刀把子。所以,收了他們對自己有益。

如果有一天我碰到這些毒士與盜寇,我該怎麼樣與他們打交道呢?

首先,執大象,天下往。我要修己安人,讓自己得道,以道德服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

其次,我要與他們多交往,以便了解他們的手段,知彼知己,讓自己對他們有比較好的免疫力,百毒不侵。

再次,我要讓自身強大,在智謀和才幹方面壓住他們。他們敢咬我,狠狠地揍他們一頓,讓他們知道什麼是不可承受之痛。

最後,我會給他們物色一個對手——同樣的毒士和盜寇,利用利益為誘餌,讓他們兩方力量互相制衡。

老子說過:「是以聲人恆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對這些毒士和盜寇,要讓他們為自己所用,並且合理地使用他們,讓他們不敢作惡,無法作惡。

我想,當有一天,這些惡人棄惡從善或者不想作惡、不敢作惡、無法作惡的時候,那該就是我們所嚮往的天下太平了。

淺談改變環境

在上一篇文章《淺談基本歸因錯誤》中提到:我們要因外界環境來調整心態,以適應環境,求得生存。這是道家的思想,即順應自然。今天想談一談儒家的思想——改造環境。

儒家有一句精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句來自於《禮記·大學》中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譯文大意為通過明確自己的信念和目標,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幫助大宗把采邑經營好了。家是諸侯國的縮影,把自己的家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協助天子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要想改變世界,先要改變自己。我們在悟道以後,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再運用智慧去改變身邊的環境,例如家庭環境等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身邊的小環境開始改善,這就是對儒家精神的實踐與運用。

訟卦智慧

訟卦卦辭是:「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訟卦坎下乾上,與需卦相反,乾為天,坎為水,天西轉與水東流背向而行,像人與人之間彼此不和而爭辯。訟,爭辯。故訟象徵爭論,含訴訟之義。

其卦辭的含義是:當事情不易和解時,便會導致訴訟。在爭辯的過程中,提高警惕,持中不偏才可獲得吉利,窮爭不息,必有兇險。訴訟時,應該找有大德大才的人來進行決斷,而不要涉大川,逞強冒險。

訟卦爻辭的含義

■ 訟卦爻辭是: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九五:訟,元吉。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其爻辭的含義是:「初六」陰柔居下,上應九四,九四陽剛好勝,言語中傷初六。但初六陰柔能退,不糾纏於爭辯,所以能辨明是非獲得吉祥。「九二」與九五兩陽同性無應,因而爭辯,二下五上,下與上爭必失利。但九二陽剛居中,能守持中道,權衡訟事,於失利時及早避開。故可免災。「六三」陰柔失正,不可爭強,只有繼承先人留下的德業,守持正固,才可獲得吉祥。但六三上應上九,能輔助君王的事業,但不會有什麼成功。

■「九四」陽剛,性健能訟,下應初六,有相犯而爭辯,但能明辨是非,退之。九四陽居陰位,剛則能柔,亦為能退之象。所以爭辯失利,能夠回頭就是正道,順其自然,安分守己終可吉祥。「九五」為本卦之主,陽剛中正,居尊位,為「君子」聽訟,明斷曲直之象。即爭訟得到公正判決,大吉大利。「上九」處訟之終,強訟不止,即使因取勝而獲厚祿,也將是一日之內被多次下令收回。「訟不可極,祿不可爭。」

這一卦是告訴我們在事業的進展過程中,雖然不可避免地要與人發生爭訟,但主旨在於告誡人們停止訴訟,盡量避免爭端。強調凡事要先明其情理,合守章法,杜絕爭辯於未萌之前。萬一發生爭辯,應該把握中庸的原則,使事情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杜絕持剛乘險,否則將陷入深淵。萬事須慎「初」、治「本」,知足常樂,韜光養晦,千萬不可爭強好勝。

訟卦感悟:

保持中庸

訟卦表面是打官司,實際上暗示了很多方面的寓意。小到家庭瑣事,大到國與國的戰爭。訟卦卦象上看只有處在九五卦才能吉,才可贏。因為這個位置顯示的是有權有勢你就能贏。可是贏了就可能產生怨恨同樣是輸。因為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歷史上有很多故事說明了這個結果。比如春秋時期勾踐滅吳的故事。勾踐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給吳王夫差做奴僕。吳王夫差生病了勾踐親嘗他的糞便來探測病情,但心中是憋著氣想總有一天要滅掉吳國。再如清末把大清朝敗光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而葉赫那拉氏與當時的皇帝愛新覺羅氏有一段歷史戰爭原因是不能進宮的。

如何避免爭訟呢。孔子給出一個絕妙的答案:「君子以作事謀始。」

那麼歷史故事總有深意讓我們去悟。

比如朝鮮戰爭爆發前八天,美公民間諮詢公司蘭德公司通過秘密渠道告知美國對華政策研討室,他們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資金研討了一個課題:「如果美國出兵韓國,中國的態度將會怎樣?」而且第一個研討成果已經出來了,雖然結論只有一句話,卻索價500萬美元。當時美國對華政策研討室以為這家公司是瘋了,他們一笑置之。但是幾年後,當美軍在朝鮮戰場上被中朝聯軍打得丟盔卸甲、狼狽不堪時,美國國會匆忙用280萬美元的價錢買下了該諮詢公司這份已經過了時的研討成果。研討的結論只有一句話:”中國將出兵朝鮮”。但是,在這一句話結論後附有長達600頁的剖析報告,詳盡地剖析了中國的國情,以充分的證據表明中國不會坐視朝鮮的危機而不救,必將出兵並置美軍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並且,這家諮詢公司斷定:一旦中國出兵,美國將以不光彩的姿態自動退出這場戰爭。從朝鮮戰場回來的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得知這個研討之後,感慨道:「我們最大的失策是猜忌諮詢公司的價值,捨不得為一條科學的結論付出不到一架戰鬥機的代價,成果是我們在朝鮮戰場上付出了830億美元和十多萬名士兵的生命。”

為什麼把孫武稱兵聖,為什麼孫子兵法作為全世界的兵法聖經,就是因為它有對戰爭深刻的反思。提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孔子說的:「君子以做事謀始。」在孫子兵法的始計篇就是做事謀始最全面的最深刻最具體的描述。

比如我遇到一個開礦的,他的朋友與他借了30萬。10年都沒有還。我說當初為什麼借給他。他說他對朋友知根知底也有錢也有廠房。我說那為什麼不還呢。他說他朋友借30萬是購買設備。後老婆在他朋友出差時候把廠房和設備全賣了人跑了。幾乎傾家蕩產怎麼還。

謀始就是在做事情的開始要把可能發生的事情想好。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呀。佛家有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在年輕時候胡吃海喝,熬夜,年齡一大疾病都找上了。那個時候後悔已晚。在生時候殺盜淫妄酒,坑蒙拐騙偷,死後到了陰間生死薄上善惡都有記錄。

轉自:https://www.sohu.com/a/71224031_384167/

淺談龐統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取西川之地,龐統給劉備出上中下三策。上策為趁劉璋尚未反目,速令黃忠、魏延率二萬精兵星夜攻取成都;中策是讓劉備佯作班師荊州,誘雒城守將來送,至時擒下他們,定雒城立足,再圖成都;下策是連夜退往白帝城,再返回荊州。劉備認為上策太急,下策太緩,中策又顯得不仁不義。他為自己的仁義名聲所累,認為師出無名,如果攻下西川,有違仁義,會喪失人心,因而內心矛盾糾結,猶豫不決。士為知己者死,龐統用自己的生命為劉備換來了師出有名,在退軍的路上命殞落鳳坡。事情的最後,劉備立刻借龐統之死為名,返軍攻取西川。

從這件事上來看出劉備的幾點不足之處:

一、假仁假義。返軍路上會有埋伏,他自己也隱隱約約預判到了,但還是讓寵統騎上自已的馬,穿上自己的衣帽,當了自己的替身,最後代替自己而死。把危險留給他人,把安全留給自己,這足以說明他的仁義是假的,完全是假仁假義。

二、自私、迂腐。在亂世大談仁義道德,實是迂腐的行為。亂世應以生存為第一要務,不取西川,自己將無立足之地,生存都成問題,還談什麼仁義道德?自己手下那麼多兄弟的安危前途,卻只考慮自己的仁義名聲,讓手下忠心追隨的幾萬兄弟跟著自己顛沛流離,這才是最大的不仁不義!

三、聽不進人才進諫的忠言。龐統為其出上中下三策,很明顯上策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可以以最少的代價攻取西川,但劉備卻聽不進人才的忠言。孫子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劉備聽不進龐統的上策,但因為劉備對龐統有知遇之恩,又不能離他而去,故而導致龐統這樣的人才自損性命去之。

四、不能真正地用人。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麼重要的二個人才,鳳雛還沒來得及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就隕落了;卧龍也是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人才永遠是決策事業成功的關鍵!愛惜人才,並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安心地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才幹,這才是真正的尊重人才!

然後再說說劉備的可取之處:

一、「仁義」的名聲在外。所以能引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才來投靠。

二、能「曲金」,謙卑待人。對待他人能放低姿態,所以能賺得人心。

三、有理想抱負。企業的願景宏大,扯了「中興漢室」的大旗,確實能吸引一些人才。

在三國,曹操能用人,跟著曹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劉備扯了「中興漢室」的大旗,跟著劉備能顯得自己是正統,顯得正義;孫權安人之術了得,跟著孫權能君臣相處得愉快。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如果你生在三國,你會怎麼選呢?

我認為,選擇合適自己的。我上班這麼多年,總結來總結去,工作不外乎就圖這三條:幹得開不開心?能不能賺不賺錢?能不能學不學得到東西?如果這三條都能滿足,不外乎這是一個好工作,這是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你認為呢?

淺談基本歸因錯誤

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基本歸因錯誤。它是指個體在歸因時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傾向。人們在歸因時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在我們以第三者的身份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往往會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歸因為其內在因素,而低估了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會而我們評價自己時,我們通常把成功歸因於自身內在因素,而把失敗歸因於環境。基本歸因錯誤引起了我的思考,到底是環境重要還是內在因素重要呢?環境因素和內在因素如何能良性互動?

首先,讓我們拋開我和物,從第三者的視角來思考。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且可知,而不可為。」

儒家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佛家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道家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兵家、儒家、佛家、道家都提到要戰勝環境就要先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然後等待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戰勝環境。

然後讓我們以我(自身)的角度來思考。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先談的知彼,後講的知己,彼就是指所處的環境。首先作為我自己,我為了生存,首先我要了解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然後同樣重要的是知己,我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最後在了解環境並且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審時度勢,做出最有利於生存的決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有五感,其目的在於感知環境,然後對感知到的生存環境做出判斷,接著自身才做出適應性的調整。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指內部的心境,陽指外部的環境。心境與環境互相聯接,互相影響,最後互相適應。因此可見,正確的邏輯思路應該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不斷地認知所處的環境,然後及時地對心態作出調整,接著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調整,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融入環境,使心態與環境重新達到平衡,最後生存下來。這即是道家的自然。

修己、修心、修身、修道

讀過《孫子兵法》、《鬼谷子》、《易經》以後,再回過頭來讀《孫子兵法》發現:用兵打仗就和人生一樣,都是在不斷地做選擇題。

兵法中有哪些選項呢?陰陽、寒暑、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奇正、虛實、專分、攻守、迂直、利害、全破、治亂、近遠、靜嘩、飽飢、銳惰、勇怯、眾寡、勝敗等等。選擇你要走的道,然後全力地去做。

這裡面不得不說到,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決斷和選擇呢?觀察、判斷、決策、執行四步驟中,觀察是第一位的。所以孫子在《孫子兵法》中非常多次數地提到了「知」,最典型的一句話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己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所以做判斷之前,要有認真的觀察、信息收集的過程。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混雜,更何況競爭對手會傳遞假信息誤導你。那如何在這裡海量的信息中找出關鍵的、有用的信息呢?這很大程度要憑藉「將」的個人素質,畢竟信息擺在那,最後還需要人來決策。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學、運籌學、統計學、博弈等學科的綜合運用來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決定戰爭勝負的決策因素是人,具備智、信、仁、勇、嚴各方面素質的有道之人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做到先為不可勝。所以孫子、釋迦牟尼、孔子、老子都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修己、修心、修身、修道!

深度反思腦機增強的人文風險

腦機介面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交互與響應技術,可以通過建立人腦與外界設備的信息通路來實現跨越硅碳邊界的「心物連接」活動,從而實現人類增強。在人類增強技術體系中,此類增強也被稱為腦機增強。腦機增強引發的各種人文風險儼然成為實現「人—技」和諧藍圖的阻力,要推動其沿著人文軌道發展,需要嚴肅審究。總體而言,腦機增強背景下的人文風險,包括個體層面的尊嚴貶損風險、集體層面的價值受抑風險和社會整體層面的身份認同風險。

從個體層面而言,腦機增強下的主體在藉助技術手段實現機能逾越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嚴重的個體尊嚴貶損風險。而這種尊嚴貶損,主要體現在「難以自為」與「難以自維」兩個方面。一方面,「難以自為」可以被解讀為一種腦機增強背景下的主體意向紊亂。比如,有實驗表明,利用電極模擬患者大腦,對情緒的穩定可以起到明顯的增強效用,但存在著扭曲主體心理常態,左右患者自由意志的危害。換言之,腦機增強下的主體容易在技術裹挾下變成一具「身不由己」的「提線木偶」。另一方面,這種「難以自為」還體現為一種人文矮化現象。比如,腦機增強背景下的主體為達到操縱的精準無誤,追求機能上升所帶來的絕對效力,被迫放逐原本那一套生動活潑的表述方式,代替以簡單冷漠的運算符號和操作指令。這種「唯結果導向」的增強,實則為主體對於機體「野性」的讓渡結果。「難以自維」則主要表現在「腦信息泄露」現象中。對此,希爾特(Elisabeth Hildt)重點談論了腦機介面所誘發的隱私風險問題,並提出「人腦中的晶元是否會成為某種不受控的『間諜』工具」,「外界是否會在未經攜帶者允許的情況下擅自對人腦信息進行調查」等問題。換言之,在腦機增強背景下,主體維繫自身信息安全的壁壘已出現裂痕。以上種種,都是增強主體尊嚴貶損的具體表現。

從集體層面而言,腦機增強群體中廣泛存在價值受抑的風險。其一,這種價值受抑表現為群體的去多元化趨勢,即「同質化」現象。克萊因(Eran Klein)在案例研究中指出,主體在完成腦機介面晶元植入後,產生了行為習慣、心理狀態甚至敘事身份上的「麻木感」,而這種麻木感將進一步引導同質化現象的產生。在腦機增強的作用下,個體會理所當然地選擇「最優」規劃方案、「最理性」行為模式和「最高效」學習路徑,進而塑造出高度同質的腦機增強群體,原本多元有機的文化孕育或翻入單一而空洞的「二進位」篇章。其二,價值受抑還表現為腦機增強群體的本體「退化」,即「增強下的削弱」。這首先是主體意志品質的削弱。隨著增強主體對設備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後天所形成的正向價值觀念與精神品格也將在純粹的效能洪流中淡化乃至扭曲。在技術異化語境下,「有志者,事竟成」或將被「有智能者,事竟成」所取代。再有就是「原始機能」的萎縮。在腦機介面「代辦一切」的時代,同樣意味著增強群體的「低智」時代。人們在享受腦機介面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用進廢退」的機制,或在人類群體智能的極化中得以呈現。

從社會整體層面而言,腦機介面面向社會的增強應用將帶來嚴峻的「身份認同」風險。圍繞身份認同,可以衍生出兩個更為具體的追問,即「腦機增強群體如何自定義」和「社會其他群體是否再定義」。第一個問題實則指向了增強主體的自我認知風險。碳基與硅基在物理上的組裝並不意味著精神上的契合。在現實情況下,人機交互中難以規避的「錯位感」和「疏離感」往往會導致增強主體的自我認知障礙,使其無法正常地完成一個連貫的自我敘事。更為嚴謹地說,在腦機增強背景下,行為主體的自我認知還存在較高的不穩定性。比如,在腦機設備的執行過程與主體指令高度契合的情況下,主體的自我接納程度較高;當二者出現滯後性乃至差異性時,主體便很難去認知這個「似是而非」的自我。關於第二個問題,實則指向了社會整體的認知風險。一方面,面對腦機增強群體,社會其他群體有可能出現「過敏」癥狀,出於恐懼和不信任,腦機增強群體則有可能在社會「排異」中被邊緣化。另一方面,社會其他群體亦有可能表現出麻痹甚至崇拜的態度,那麼原先所構建的社會穩態秩序就會變得岌岌可危,關於「人」的形而上學問題也許會高高懸置於「後人類」上空。

從人類增強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這類與人本身息息相關的技術可以梳理出一條「具身—離身—再具身」形式的清晰脈絡。最初的增強形式,是主體內向維度的身體技能開採;隨著技術的發展,進而外化為工具的加持、機械的自運轉;而隨著「匯聚技術」浪潮的到來,腦機介面又一次將技術拉回到身體框架之內,而這種技術「再具身」的增強模式,也必然在提供技能逾越的同時加劇本體的依附性和從屬性。從生命進化路徑來看,泰格馬克(Max Tegmark)在《生命3.0》中構建出了一種「技術進化」取代「本體進化」的全新階段。其中,生命3.0版本即「生命體可以重塑自身的軟體與硬體,不再等待進化帶來的恩賜」。然而,這種純粹依賴於技術加持的生命進化模式也暴露出「高速而不高質」的困點。綜合上述兩類視角,腦機增強極有可能在「高度具身」的作用模式和「高速迭代」的演進邏輯中形成「技術有作為,本體不作為」的增強慣性,從而不斷被削減固有價值,侵蝕主體地位。到那時,腦機增強下的群體或將在這種隱蔽而充滿誘惑的增強慣性下,徹底放棄自我增值,而成為技術的附庸體。可以說,在腦機增強慣性的驅使下,「增強之我」與「本真之我」間不斷增大的「勢能差」是「本我」跌落「神壇」的風險之源。

隨著腦機介面在人類增強領域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其暴露出的人文風險也在一個動態的時空語境中繼續異變,這也對其風險抵禦和應對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強調的是,應對腦機增強所產生的人文風險衝擊,不能單純樂觀地還原至技術層面,而是要在這場「人—技」博弈中持續增添人文「籌碼」,實現腦機介面在增強向度下的「親主體」實踐。一方面,對於腦機增強的審視與研究工作,不能停滯在一個簡單的「正負價值對沖」階段,而是要將這種審視融入到動態、多元的技術時空中加以鍛造,從而搭建起真正具有效力性、穩定性、靈活性、發展性的風險審查與人文規約體系。另一方面,夯實普適的人文文化體系,是應對腦機增強在人文領域異化的「根本之法」。猶如《愛、死亡與機器人》中人造機器人齊馬在藝術作品中所追求的那一抹「奇馬藍」一樣,技術增強下的人類個體依舊需要堅定秉持那個原初的「本我」。唯有如此,才能在新興人類增強技術的暗流上扶穩船舵,把准方向。否則,剝離「人性」的腦機增強或將走向福柯在《詞與物》的尾聲中所描述的末世圖景:「人將被抹去,如同大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

轉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298233076199297

自性久長存

曾仕強教授說:
真正打你的人不多,
真正殺你的人更少,
真正存心害你的人很少見。
我們受傷害受的最嚴重的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來自心裡的那一股怨氣,
那股怨氣只要一升起來,
幾乎沒有人能承受的了。
你會憤怒,
你會抱怨,
你會失去理智,
你會認為這個世界太無藥可救了。
實際上是怎樣的呢?
實際上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
人還是這些人。
讓你高興快樂的是這些沒變的人和物,
讓你悲傷憤怒的還是這些人和物。
物能轉心是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狀態,
而我們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修習的則是:
心能轉物的境界。
人生在世一剎那,
唯有自性久長存。
如能看透世間物,
生活無處不桃園。

註:
1、自性就是覺性,是離一切煩惱心的清凈本性。眾生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是因為不覺,迷惑妄想,障礙了本有的清凈自性。
2、自性是指自體的本性,亦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凈本然之個性。自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它是離開一切形狀、顏色,不可把捉的。雖然不可把捉,它又在我們的內心存在。

理想中的納米機器人、晶元和腦機介面技術應用

可能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大部分人都隨身戴著VR眼鏡,這個VR眼鏡是以納米機器人為基礎的。通過注射的方式往體內注射納米機器人,這些納米機器人具有清除體內癌細胞、檢測身體各項健康機能、疏通血管的作用。人們注射納米機器人以後,變得更健康,壽命變得更長。於是絕大部分人在自發、自願且知情的情況下注射了納米機器人。另外,高能晶元也納米化,內置到納米機器人中,從而起到連接身體各處神經,起到了納米無線通訊系統的作用。

然後我們戴的VR眼鏡又具有外置腦機介面的作用(因為是外置,所以可以隨時取下),通過腦電波來進行意念控制VR眼鏡。通過VR眼鏡,我們可以通過意念與其他戴著VR眼鏡的人們進行連接,進行全方位的靈魂與靈魂的交流,從而使溝通效率與效果得到革命性的提高。另外以VR眼鏡為中心,用意念控制智能家居、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物聯網設備。從此人類進行智能互聯網時代。

對於這些個姦邪,對他們進行ROOT許可權,使之透明化。讓其醜惡的靈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無處遁身。於是世界上罪惡的靈魂大大減少,美好的事物不斷增多,人們的幸福感得到極大提高,人類開始進入大同社會。

修己安人的目的在於人安己安

人何以能群?曰:「分」。

知道彼此不同,而非完全相同。安人的基礎在於人人自覺,各有其分,並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能大家和合為一。

分何以能行?曰:「義」。

義便是合理,怎樣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組織成員分工到合理的地步,依「其他」來互相支援,也做到合理的程度。合理就是不過分,所以是一種守「分」的表現,這樣的分工協作,必然能夠締造良好的組織力,產生和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