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Linux Mint系統內核

Linux Mint系統用了二個月,覺得著還可以。但因為安卓手機連接系統時報錯的問題,就想嘗試著把系統內核升級一下,以解決安卓手機連接系統時報錯的問題。解決思路:使用 dpkg 手動方式升級 Linux 內核。

一、到https://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網站手動下載可用的最新 Linux 內核。

二、點擊你所選擇的 Linux 內核版本鏈接,找到你對應的架構的那部分。我的電腦CPU是amd64的,就選「Test amd64/build succeeded」那個版本,然後逐個下載內核文件到一個專門的文件夾。

三、打開下載的文件夾,右鍵選擇「在終端中打開」,然後執行安裝命令:

sudo dpkg -i *.deb

四、安裝完畢後,重啟系統,使用新內核:

sudo reboot

五、檢查是否如你所願:

taiji@taiji:~$ uname -r
6.4.0-060400rc2-generic

操作完以上步驟後,再用安卓手機連接Linux Mint系統,發現可以通過系統操作手機的存儲文件了。所以解決問題的思路很重要,嘗試也很重要。馬雲說人最大的錯誤是害怕犯錯,有時候我們不妨大膽地去嘗試一下,說不定會有意料不到的驚喜。

AI 已能解讀人類思維?

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一篇文章顯示,科學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大型語言模型實現了非侵入性的腦機介面。我們知道大型語言模型創造了劃時代的 ChatGPT,那麼現在就來看看它又是如何在腦機介面領域實現了侵入式到非侵入式的跨越。

大語言模型 + 磁共振技術,AI 已能解讀人類思維?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種測量大腦活動的非侵入性方法,原理是通過刺激特定感官,激活大腦皮層相應部位的神經,並通過磁共振圖像來顯示。近日,科學家將 fMRI 與大型語言模型(LLM:一種人工智慧演算法,也是 ChatGPT 的技術基礎)結合,對人腦的思維活動進行了解讀。

腦機介面的突破

大多數現有的腦機介面都是侵入性的,需要通過大腦植入物來監測一個人大腦皮層的活動,並預測出被監測者可能輸出的語言。

而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大型語言模型,描繪出參與實驗的 16 名志願者的大腦如何對不同的單詞和短句做出反應,構建了非侵入性語言腦機介面的方法。成果發佈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的子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模擬結果的對與錯

科學家們讓志願者們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記錄每個人的大腦活動,同時讓他們收聽或者觀看同一個故事。實驗過後,科學家基於大型語言模型,將志願者大腦的血流量與故事的細節對應,編碼了一套反應每個人大腦活動的流程。

這套流程可以看成是一個解碼器。對無法用聲音交流的人來說,這種思維解碼器給了他們一個方便的與外界溝通的機會。在特定情況下,解碼器會比目前已經較普及的語音控制更有效率。

研究顯示,解碼器會比較準確地記錄下每個人對不同的單詞和短句做出的反應,但是這個反應本身就含有被監測者的主觀想法。因此,解碼器產生的結果在不同人之間會存在差異。

同時,如果在實驗過程中,被監測者大腦中想像的是另外一個故事,那麼就會大大降低解碼器結果的準確性。也就是說,目前,這項人工智慧技術很容易被「欺騙」。

解讀思維的是與非

目前這項技術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加上設備、成本的限制,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廣泛應用於個人。但是,這項複雜的非侵入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許多人的預期,這對政策制定者和公眾來說都是一個警鐘。

有專家擔心解碼器結果的不準確性會影響司法判斷。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科學哲學家阿迪娜・羅斯基斯表示:「它們(目前解碼器會搞錯的語義)的差異非常明顯,會在法律案件中導致完全不同的走向。」

另外,針對這項技術,更多的人表示了隱私和歧視方面的擔憂。文章作者 Jerry Tang 和 Alexander Huth 也呼籲政策制定者積極解決這項技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和什麼情況下不能使用的問題。

我們知道對於患有強迫症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有時候大腦中會出現隨機的、並非自己本意的侵入性想法,這是患者不想要的但是卻很難控制住的強迫行為。因此,專家擔心在對這些人實施思維解讀的過程中,如果被監測者出現了侵入性想法,解碼器會把這個想法實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參考文獻: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486-z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3-01304-9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693/416.htm

對《德經》第一句話的重新理解

《德經38-上德不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對於這句話,我之前的註解是:

(德指道德,得是指現實中的功名利祿,「德」通「得」,有德才有得,行道而有所得叫做道德。)具備「上德」的人不刻意求「得」(功名利祿 ),而是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因此有「德」;具備「下德」的人為了不失去「得」(即功名利祿),而刻意求「德」,因此無「德」。

今天對這篇文章進行檢查性的校對,過程中對後文進行了一些改進性的修改,以圖更貼合語義。在修改完檢查時,發現首句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註解與後文不是很協調,應該是註解的有問題。而且之前的註解,是有疑問的,並非無懈可擊。很簡單的一點,在追求功名利祿的今天,大家理解的是:現實這麼多的人無德,但卻保有功名利祿,無德卻有得;而且大把有德的人,仍在貧困中掙扎,怎麼能說「有德才有得」。大家只是直觀地、片面性地看到了一面,認為現實中的「德」和「得」並非一目了然的那種因果關係,所以很多人會對這句話的註解抱有疑問。

當然,有德才有得,這是自然(道)的規律,我的註解也沒錯。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對於一個修「道德」的人來說,有時候暫時沒有功名利祿恰恰是為了讓你更安全,或是讓你能有其它方面的「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和認知。為了更好地體現這句話的普遍性含義,讓大家一目了然,不存在疑問,於是在結合上下文進行重新認真思考後,我對這句話採用了下面的註解,以圖體現出它的辯證性和協調性。

具備上德的人遵從本心、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因此能體現真正的德;下德的人,形式上不離開德(恪守形式上的「德」),因此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這樣註解以後,我發現它更貼合下文的含義了。當然,我們註解過程中,並非為了註解而註解,而是為了總結概括實踐和經驗,以期能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使其具有實用性和規律性。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根據自身的經歷和經驗做出的理解和註解,如果你有其它的見解,我們不妨「以文會友」,來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