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所屬的五行

中國的每個朝代都有相應的五行屬性,不無屬於一「德」。一個朝代的興衰,也就是某五行的興衰。

第一個朝代「夏」,五行屬火。為何?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分屬四方。春屬東,為木。夏屬南,為火。秋屬西,為金。冬屬北,為水。所以,夏代當屬火德。再者,夏禹治水有功,是以泄法治水,屬於木德。前人以封堵法治水失敗,是以土克水。五行中以水能生木,木能泄水。故疏導之法,是採用木德治之。屬木的君主創立的王朝,當然屬火。是因為木能生火。

商代五行屬水。商代創始君王號「成湯」。湯者,水也。「成」也就是生成,成就之意。是金生水之象。成湯自然屬金。成湯屬金,建立的王朝當然屬水。再者,「湯」是多音字,也有「商」的念法。「商」屬水無疑。五行中,以水可火。所以,商能代夏。

周代屬土。周字之內,赫然藏了個「土」字。正是昭然。西周東周,共屬土德。周代姬昌立國,「昌」為雙日,屬火無疑。所以,這是火能生土,炎精極旺,立周八百餘年。因為土能克水,所以周可滅商。後自周東遷之後,國力日衰。是因為東方屬木,克土,破了周的「風水」所致。

嬴政的秦滅周。正是木克土之應。「秦」字下有一「禾」儼然屬木。嬴者,下有一「女」。古人以男子為陽,女子為陰。南方為陽,北方為陰。北方為水,所以,嬴姓屬水,可以立秦滅周。

劉邦建立西漢,五行屬金。「漢」看似屬水,西漢本應也屬水,其實不然。「劉」字,繁寫有個「金」字,自然屬金。而「邦」字則是國家之意。劉邦者,就是「屬金之國」之意。因為劉邦的情況特殊,所以西漢只能屬金。金專克木,所以劉邦平秦滅楚(木),統一中原。

後莽新篡漢,西漢滅亡。西漢屬金,最怕火克。「新」者,薪也。本是點火之物,所以新朝屬火。王莽帶「草」,屬木。木能生火,滅掉了屬金的西漢王朝。

東漢屬水,滅掉了莽新。「漢」本是水,東漢自然屬水。後曹魏篡漢,三國開始。

三國

三國之中,蜀漢屬金。因為蜀漢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西漢景帝玄孫,自然是繼承西漢。西漢屬金,蜀漢當然也屬金。

孫吳屬木。因孫權名內帶一「木」字,所以孫吳屬木。

曹魏屬水。因「魏」字傍「鬼」,鬼者,「癸」也。自然是水德。因曹魏武皇帝曹操名字不好,壞了曹魏的「風水」所以曹魏必然短命。曹內有日,屬火,操內有木,屬木。這是以木生火之象。至接泄耗曹魏之「水」,所以,曹魏最終被司馬晉朝所算。

晉、南北朝

晉者,下有日,為火德。司馬氏,也屬火德。馬者,「午」也。「午」正是火德最旺之地。因為曹操之木泄水生火,所以曹魏滅亡於晉。

西晉後被劉淵禍水所滅。此水火之克。正從北而來。後劉宋篡晉,東晉滅亡。劉宋本屬木,不能滅晉。然劉姓帝王立漢,長達五百餘載。劉裕姓劉,借漢之水滅晉之火,後生其「宋」之木。這是水能滅火生木。以後南朝,皆「蕭」齊,「蕭」梁,「「陳」之類,全部屬木。

再說北朝。北魏屬水,因「女」;「鬼」之故。後分為北周與北齊。周乃土,制水而立。齊屬木,瀉水而立。以「齊」為國號的朝代,不能過山西。此是木不能勝金之故。北齊高洋,高演,高湛之輩,皆秉水德生國自然為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北周初年,數敗於齊。

後隋立。隋字含「左」。以左為西,右為東。左乃西,西乃金。所以楊隋屬金。隋金連克齊,陳二木統一中原。(北周后期,隋已萌芽,此與司馬氏火德滅蜀漢同理)金自土出,所以隋篡北周。

因為「楊」本屬木。而「堅」則為金。開國皇帝名諱金木相剋,國號伐克其姓,故隋不可久。

唐屬火德,所以代隋。西周時有一唐國。後改為晉。春秋時為五霸之一。所以,唐即是晉,晉即是唐。

晉屬火,唐也屬火。李姓為木,立國為火。長二百餘載。

五代

後朱溫算之。朱乃火,溫為水。以水滅火之象,所以朱溫滅唐立梁。後唐滅梁,是火焚其木。朱溫名不利。國不可久。後晉代後唐,是註定之事。晉唐本一體,以晉為正朔。所以後晉代後唐。後漢為水,滅普之火,取而代之。後周土克水,滅後漢。

北宋為木,克土。帶周。後被金滅。金國自然屬金。遼亦屬金。遼者,契丹也。契丹者,鑌鐵也。

繁體遼內藏日,藏火克金,破了「風水」。再耶律阿寶機藏木助火,所以遼不能滅宋。

後蒙古大元,取自古典「天地乾元」。乾乃陽金,遠勝金朝。蒙人尚白,金氣鼎盛。故滅金破宋,統一天下。唯屬火的西夏難敵。火能克金,故成吉思汗死於西夏之手。

大明,乃日月之輝。朱皇屬火,克滅大元。後金被明火克,亦不能敵。努爾哈赤名諱極差,赤乃火德,克壞大金。元氣受損。又豈是明將袁崇煥的對手?後努爾哈赤被明軍大炮殺死,算是死於三重烈火之中。

後大清立水德,方才克去大明,定鼎中原。

民國

民國滅清,是以土德。中華民國的國號,並無五行屬性。所以全看開國元首的名諱。中山者,中央土也。

後繼者中正,也屬土。所以民國屬土。

太昊帝伏曦[炮犧氏]木

木生火

炎帝[神農氏]火

火生金

黃帝[軒轅氏]土

土生金

少昊帝[金天氏]金

金生水

顓頊帝[高陽氏]水

水生木

帝清嚳[高辛氏]木

木生火

唐帝堯(祁姓陶唐氏)火

火生土

虞帝舜(姚姓有虞氏)-土

土生金禹承虞舜禪位

夏朝(姒姓夏後氏)-金

金生水商朝承接夏朝

商朝子姓———水

水生木周朝承接商朝

周朝—姬姓——–木

本來是木生火,但秦始皇把黃河當作秦朝的祥瑞-德水

秦朝—贏姓——水

漢朝初年沿襲秦朝的水德,也有議論是土德,漢土克秦水,但公元前 104 年該朝代最終確定:漢的淵源在於周匡王之少子公劉,所以

周木生漢火

漢朝—劉姓——-火

漢火生新土

新朝-王姓——土

東漢—劉姓——-火

漢火生魏土漢火生吳土

曹魏—曹姓——-土

東吳—孫姓——-土[孫權自以自己政權才是漢朝合法的繼承人]

蜀漢—劉姓——火

魏禪位與晉,土生金

晉朝—複姓司馬—金

南朝宋雖是漢高祖劉邦弟弟劉交後代,但劉宋卻是東晉禪位後成立

東晉禪位於南朝宋,金生水

劉宋—劉姓—–水

劉宋禪位與南齊,水生木,木代表東方,而戰國齊國在東方

南齊—蕭姓—–木

蕭齊禪位與南梁,有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A 按順序是齊木生梁火。

南梁—蕭姓——火

B 反對者說火德會把帶木的木的「梁」的國號燒沒了的,齊和梁同宗都是蕭何的後代,都得應該是木德。

南梁–蕭姓——-木

最後蕭梁朝廷自定義為 B 選項。

南梁禪位與南陳,梁木生陳火

南陳—陳姓——-火

北魏自認先祖的發跡是從晉朝封爵的,所以以魏水承接晉的金德。

[北-東-西]魏-拓拔-元姓—-水

東魏禪位與北齊,魏水生齊木。

北齊—高姓——-木

西魏禪位與北周,魏水生周木。

北周—複姓宇文—木

北周攻滅北齊,統一北方。

北周—複姓宇文—木。

北周禪位與隋朝,周木生隋火。

隋朝—楊姓——-火。

隋朝禪位與唐朝,隋火生唐土。

唐朝—李姓–土。

唐朝禪位與武周,武則天自認武姓出自周武王的武,所以該是木德

武周—武姓——–木。

公元 705 年李唐復國,仍然定為土德

唐朝—李姓—–土。

唐禪位與後梁

後梁—朱姓——-金。

後唐南唐自己托認是唐朝後裔,也是土德,不承認後梁的合法性。

後唐-南唐-李姓—-土

後晉雖攻滅後唐,但是卻承認繼承於後唐,即晉金德承唐土德。

後晉—石姓——-金

後漢有兩種說法,一是以水承晉金。

一種是自認是劉邦後裔,是火德。

後漢—劉姓——-水

後周禪位於後漢,水生木,而且周屬木。

後周—郭姓——-木

趙宋禪位於後周,以火德承周木。

宋朝—趙姓——-火

遼朝-水,發跡於遼水。

西夏-金

金朝-金

元朝-木,崛起於北,北是水。

明朝-火,不用說了。

清朝-水,

北洋-木

蔣朝-金,金克木。

共朝-火,火克金。

_朝-?

中和與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本身並非喜怒哀樂,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發而皆中節,謂之(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這就叫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稱之為「中」;喜怒哀樂的感情表現出來,符合常理,適中有節度,恰到好處,可以稱之為「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天地就會各安其位,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博學(學習要廣泛涉獵)之,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之,慎思(學會周全地思考)之,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斷力)之,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切實、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要博學多才,就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成效,決不罷休。聰明人學一下就學會,你就學一百下,聰明人十次能學會的,你就學一千次。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強壯有力。

曾仕強經典名言4

有幾分把握,做幾分堅持,才算是合理的堅持,否則過與不及,都將引起不良的後果。

一方面合理堅持;另一方面卻應該依據大家的意見,做合理的修訂。大家參與的程度越深,將來執行起來就越加順利。

經營者信任部屬,大家才肯用心計劃並且隨時調整。彼此有互信的基礎,部屬在商量的過程中,才有發揮實力的可能。

計劃的提出是否用心,已經反映出大家對經營者的信心和忠誠。

中和指決策者的情緒相當穩定。《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決策者當然有個人的喜怒哀樂,卻不應該在計劃時表現得過或不及,以免不良的情緒,影響到正確的預測。

凡事以誠心誠意來考慮股東安不安,員工安不安,顧客安不安,社會大眾安不安,那就是至誠,就可以預測未來的變化。

管理者若能持續不斷,從不猶豫地以安股東、安員工、安顧客、安社會大眾為念,日積月累,自然充滿了這些方面的經驗,就憑直覺,也能夠正確判斷可能產生的後果,即為前知。

妥善的計劃,必須治標和治本兼顧並重。要做出這樣的計劃,唯有平日多研究相關的道理,使自己對相關事理十分透徹,誠心誠意地堅持自己所確認的信念,以公正、專一的心思,來從事計劃的擬定,才能夠以理想為本,視實際情況為標,雙方面並重,而無所偏差。

決策之前,廣泛收集意見,好像自己毫無所知。決策既定之後,果斷堅決,勇往直前。

決策者自認無知,才能夠轉化為有知。總經理有意見,卻能夠隱藏起來,暫時不說,把它轉換成問題,多方徵詢各位經理的意見。集合眾人的看法,再綜合在一起。

唯有有知而自認為無知,才能求賢、尋賢、用賢而臻於大智大慧,也就是大智若愚的最佳表現。

聽不到不同的聲音,所做的決策,大多偏於一隅而難以周全。

道是大智,應該把所有事物合在一起看,合在一起想。

要使計劃順利推行,最好的辦法用是用心做到下述三點:第一,在擬定計劃的時候,多和相關的同人溝通,讓他們有參與感,實施時才會自動協助,而不故意阻礙。第二,利用機會與相關同人做好事前的沙盤演練。第三,執行計劃時,必須把功勞推給同人,而將過失歸於自己,才能夠一路順利而和諧地實施下去。

計劃在推行過程中,如果堅持不能做任何變更,很可能被迫停止,也等於胎死腹中。因此在不改變目標、不改變計劃本質的同時,可以採取邊做邊改的方式。

決策的過程為:止、定、靜、安、慮、得。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如果放火放得有理,當然要加以擁護,若是燈點的不合理,也應該加以禁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假設政策良善,對策促使良善的政策及時落實,有什麼不對?萬一政策錯誤,也顯得下有對策,才能夠減少錯誤決策所產生的惡果,更值得欣慰。

西方人主張「先授權,部屬才能夠負起責任」,中國人則認為「部屬先負起責任來,上司才敢授權」,這種先後的區別,稱為西方管理與中國式管理的很大差異。

想安上級的心,至少要做到三件事情:第一,確實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第二,要適時向上司彙報工作進度和預期的結果。第三,處處照顧上司的立場和面子,不令其為難。

對上管理能不能持續進行,效果能不能不斷增強,主要看部屬能不能做到下面三件事情:第一,把功勞讓給上司,不搶功勞。第二,主動向上司提出有關未來的預測和籌謀。第三,不讓其他同人、朋友知道自己具有多少影響力,向上管理的成效才能夠持久加強。

所謂上侵下職,意思是上司把部屬的事情搶著辦了,反過來指責部屬偷懶、不負責。管理上原本有一條法則,稱為例外法則。凡是部屬能夠辦理的事情,上司不可以處理,應該放手讓部屬去做。因為上司的職責,在處理部屬所不能做的事。甚至部屬不會做,上司也要以教導、輔助的心情,幫助部屬學會、做好。部屬會做而不敢做、不肯做、不多做,上司更應該找出原因,加以矯治、改善,使部屬會做而且敢做、肯做、多做,以期發揮總動員的效果。

企業的規模再大,也不過是少數人的結合。行政組織再龐大,真正可以左右大局的,只有那極少數的首腦人物。要求合理應變,其實只有一個十分簡單的要訣,可以說放諸世界而皆準,突破時空的限制,那就是我們常說的:親賢臣而遠小人。也就是自古流傳迄今,代代都被一再重複強調的:親賢遠佞。

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

魏徴:「用一君子,則君子皆進,小人盡退。」

什麼是正道?就是一切依天理,憑良心所走出來的途徑,所做出來的決策以及所堅持貫徹出來的成果。

千人諾諾不如一人諤諤,人多未必意見就好。

依理應變,必須掌握下述三個要點:第一,依理應變,絕對不是求新求變(變的結果,有80%是不好的,只有20%堪稱變得良好)。第二,依理應變,要以「不變」為根本的思考點。第三,理本身就是變動的,所以應變之時,必須先找出先前的理,而不是依照前例來處理。

中國式管理的三大特色:以人為主,因道結合,依理應變。以人為主,還必須因道結合,才便於依理應變。

只有理念相同,英雄所見略同,彼此具有共識,然後在大同小異的意見中建立大家的「時中」,才能夠順利的依理應變,做到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地步。

民主最大的缺失,即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中國式管理的總體目標,在求「時中」,就是「時時都合理」的意思。

大同絕對不是一同,世界統一併非一致的接受某一種文化的洗禮,全體人類都過著同樣的生活。大同必須包容小異,也就是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允許各色各樣的生活方式,共存共榮,彼此都能夠互相欣賞。

對上要有禮貌,但不可以諂媚,討好;對下不宜太嚴,也不能過分寬鬆、縱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必過分熟不拘禮。這中間的輕重分寸,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適當拿捏,這樣,才稱得上公正。

管理由觀念開始,有什麼樣的管理觀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管理行為。有什麼樣的管理行為,也就產生什麼樣的管理關係。同樣有什麼樣的管理關係,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管理效果。

管理的歷程,著重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時加以調和,沒有矛盾時製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產生某些差異,而讓差異的趨於相同。

人何以能群?曰:分。(安人的基礎,在人人自覺,各有其分,而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能夠「大家和合為一」。)分何以能行?曰:義。(義便是合理,怎樣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

修己的要旨在自覺、自律與自主。

一個人要管人之前,必須先把自己管好。

寓人治於法治,把人治與法治合起來想,而不分開來看。

中國式管理主張人治大於法治,寓人治於法治中,人人自然地、自發地也是自動地守法重紀。

做好人本身的價值不高,能夠把好事做出來,才有真正的貢獻。

有道雲筆記3

天下之治,天下之賢共理之。

天下的人多各執一察以自耀。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的方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人具有是非之心,卻未必具備辨別是非的知識。

格物致知的功夫做得好,對於是非、善惡有更為明確的判斷力,知道其合理性所在,才能夠擇善固執,而且很有信心,稱為誠意。誠意的意思,是自心所發的意念真誠不妄,一切順乎自然,不致自欺欺人。

有所憤怒,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的時候,心就不得其正。

這社會本就不公平,你有多有用,就有多特殊。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書猶良藥,可以醫愚;書如巨尺,可以丈量世界。

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得到回報。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互相使絆,雙方都走不遠;彼此成就,才有可能一起走向巔峰。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只要自己有足夠的決心,就能打敗所有人。

有好運氣當然好。可我寧願做到準確無誤。這樣,當好運來臨時,你已經準備好了。

現在不是去想你缺少什麼的時候,想想拿你現有的東西能夠做什麼吧。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態度威嚴猛厲,不肯稍微寬容,下面的人,就會害怕而不敢親近,因而深自隱蔽,不肯竭盡其情。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燈不拔不亮,理不辨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一時強弱在於力,萬古勝負在於理。

人心齊,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

愛人若愛其身。——《墨子》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荀子》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人生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人生的旅途就是這樣,用大把的時間迷茫,在幾個瞬間成長。

謊言說過耳朵聽,卻讓眼睛動了情。

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如得一歐冶。

人人都有腦子,未必人人會動腦子。

賞罰有信,不以遠己而不賞,不以近己而不罰。

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公而忘私,一言而萬民齊。

毀掉自己名譽最不露痕迹的方法就是對自己的承諾不負責任。

愛人為仁。

勇則能決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嚴於律己,用法嚴明。

當惡的模式所積的惡讓其主人在控制不住時,大家就會一起加速它的崩潰。

民心就是政治,民意就是政治,民欲就是政治。凡是有關民心、民意、民欲的重大活動,必須慎重對待,讓人民滿意。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你的好,對別人來說就像一杯水,喝了就沒了;而你的不好,就像一粒種子,會生根發芽,這就是人性。

當自己以勢欺人,胡作非為時,認為理所當然。而當別人做出同樣的惡行時,人性中良知得以發現,於是去譴責別人。但在譴責別人的同時,又有誰能反省自身呢?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相信,不管自己多麼牛逼,但我們永遠無法看到所有事情的真相,所以遇到大事的時候,一定要有「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的謹慎。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它說的就是朋友之間的誤會導致了一方受到了致命的傷害。對策:1、維持情感關係最重要的永遠是溝通;2、理性的感情關係永遠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尚書·虞書·大禹謨》:「人心(是、為)危,道心惟(1、隱匿。2、精妙幽深)(僅、獨、只有)(1、精,擇也。2、心神;思想精華)(1、全。2、同。3、合。綜合起來理解為「和合」)(允,信也;允,誠也)(固執;堅持)(同「其」,那個)(中正)。」

註解:

這裡是舜告誡禹:人心是危險難安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只有擇其精華、只有選擇和合,誠信地秉執那個中正,才能治理好國家。

【後記:「聚精會神」這個成語,我個人理解為:和合精華(精英),就可以做到神而明之。另外,《易經》把所有的卦象結合起來,總結出一條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初難知、二多譽、三多凶、四多懼、五多功、上易知」,《易經》的二爻和五爻,無論是陰是陽,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吉、無咎的,為什麼?因為居位中正。】

洪範九疇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態度要恭謹而嚴肅;說話要和順,說話和順辦事就順利;認識要清楚就能辨別是非;聽事要聰敏謀事就能成功;思慮要通達,思慮通達就能聖明),次三曰農用八政(即管理民食、管理財貨,管理祭祀,管理建築,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賓客,治理軍務),次四曰協用五紀(就是要和歲、月、日、星辰、曆數協調一致),次五曰建用皇極(即樹立皇極的威信,並建立遴選官員和賞罰的標準),次六曰乂用三德(即治理眾民要以」正直」為本,同時在必要時又要剛柔並用,或者以剛制勝,或者以柔制勝),次七曰明用稽疑(就是通過龜卜和誣占以探詢上天的旨意,同時,參照卿士、眾民和自己的意見做出判斷和決定),次八曰念用庶征(就是通過雨、晴、暖、寒、風等的氣候變化以判斷年景和收成),次九曰饗用五福,威用六極(就是通過壽、富、康寧、好德、善終等「五福」勸導人向善;通過夭折、多病、憂愁、貧窮、醜惡、懦弱等「六極」警戒和阻止人們從惡)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穡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従,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従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日賓,八曰師。

四、五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於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於極,不罹於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於而家,時人斯其辜。於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於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佔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従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従,龜従,筮従,卿士従,庶民従,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汝則従,龜従,筮従,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従,龜従,筮従,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従,龜従,筮従,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従,龜従,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違於人,用靜吉,用作凶。

八、庶征: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草蕃廡。一極備,凶;一極無,凶。曰休徵;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百穀用成,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既易,百穀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従星,則以風雨。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老子到底悟出了什麼「道」

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據說孔子曾向他請教學問。在那次對話中,老子建議孔子要與時俱進,隨機應變,並隱藏自己的鋒芒。後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說,老子就像龍一樣神秘莫測。

公元前485年左右,老子看見周朝衰落,便去雲遊四方。到達函谷關的時候,官吏尹喜對他說,既然您要歸隱了,請務必給我們留下您的著作。於是老子花了幾天功夫,寫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經,此後便不知所蹤。老子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將自己一生的感悟和智慧融入進道德經之中,影響了後世2500年,至今仍被無數人奉為圭臬。那麼,這道德經到底講了什麼呢?換句話說,老子到底悟出了什麼道呢?現在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老子說有這樣一個東西,我們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到,它綿綿不絕而不可名狀。它超越了我們一切感官的知覺,它獨立長存而生生不息,它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為它無聲無形,所以可以把它叫做「無」,但它卻創造了萬物,所以又可以稱之為「有」。那它到底是有還是無?乾脆就把它叫做「道」。「道」無為而無不為, 「道」 創生萬物,培育萬物,成長萬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依靠任何外力。另一方面,它沒有任何目的。它雖然生養了萬物,但卻不佔有,不主宰,不橫加干涉,也不會自視甚高。它處於一種隱秘的狀態中,萬物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萬物卻無不在他的影響之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不會偏私的,沒有所謂的仁與不仁,它依照自然法則在運行,任憑萬物自然生長。這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我們人類尤其是統治者,也要消效法「道」的自然無為。老子曾深切的感受到朝政的腐敗,他看見農田荒蕪,倉庫空虛,為政者卻錦衣玉食,生活奢靡,像吸血蟲般到處搜刮財物。在為政者的橫徵暴斂和嚴苛法令之下,老百姓飽受剝削和壓迫之苦。在嚴峻的刑罰之下,無數生命被輕易的剝奪。老子感嘆,天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卻是損不足而補有餘。由於逼迫過甚,最終導致人民不再懼怕威壓,不再害怕死亡的恐嚇。到了這種極端的情況下,人民就只能鋌而走險,大的禍患也就開始了。所以老子呼籲統治者要自然無為。當然,老子說的無為並非完全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亂來。在老子的理想社會中,為政者不輕易發號施令,只是不著痕迹的輔助人民,能夠因勢利導,順應自然,讓百姓們按照各自的稟賦去自由發展,社會能包容差異性和特殊性,最終的效果就是人民根本感受不到統治者的存在,他們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換句話說,老子認為政府應該是服務大眾的工具,而不是壓迫人民的工具。老子反對戰爭,他認為主動發起戰爭是一種自取滅亡的行為,就算是被迫應戰,也應該恬淡為上。殺人眾多的時候,要帶著哀痛的心情去對待。打了勝仗,也要用喪禮的儀式去處理。

弱者道之用,老子認為人還應該向「道」學習柔弱的作用,道的作用雖然是柔弱的,卻能夠綿延不絕。當然,這裡的柔弱並非指軟弱無力,而是含有柔韌斂藏的意思。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死後就變堅硬了。草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死後就變枯槁了。所以柔軟的東西充滿生機,強硬的東西喪失生機。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卻能攻克天下最堅硬的東西,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在老子看來,真正有德的人應該具有水的品質。水無私地滋養萬物,且甘願往人們厭惡的低處流,從不自恃甚高。正因為他不爭,所以沒有什麼能與之相爭。同樣的道理,天地不爭,所以他能夠長久。聖人謙下不爭,反而能得到人民的愛戴和推崇,國家也是一樣。大國謙下不爭,就會匯聚小國。小國謙下不爭,就能夠被大國所容。不爭不是一味的消極逃避,而是一種功成身退的氣度和智慧。老子還說,要「致虛極,守靜篤。」道雖然是虛狀的,但它卻能化身天地萬物,作用永不窮竭。天地之間就像一個風箱,雖然是虛空的狀態,但一旦開始運動,萬物就生生不息。

山谷雖然是空虛的,卻有大量的水源聚集而來。老子藉此告訴人們,要深藏若虛,把自己的鋒芒隱藏起來,不要得意自滿,不自滿才會不斷的更新。此外,還要虛懷若谷,擁有一個深廣的胸懷,能夠謙虛的容納別人的意見。當一個東西是虛的狀態,那麼它也會呈現出「靜」的狀態。老子說,芸芸萬物蓬勃生長,最終都要返回到他的本根,也就是靜的狀態。清靜則天下正,守靜對於統治者來說,就是不能迷失在物慾中,要消除內心的巧詐,不驕不躁。老子將治理國家比喻成烹煮小魚,如果老是急躁的去翻動就會破爛不堪。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守靜是要在忙碌中靜下心來,消除心機和成見,還原內心的明澈,消解心靈的蔽障,釐清混亂的心智活動,通過守靜畜養精神,儲藏能量。老子說,道不斷的在運動,宇宙萬物跟隨著它在運動變化,而這種運動變化呈現出一個總體的規律,那就是「反」,即反也者道之動。反包含了「相反」和「返回」兩層含義。

首先,事物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在對立的狀態下形成和發展的,即相反相成。當人們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時候,丑的觀念也就隨之出現了;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隨之出現。有無相互生成,難易相互促就,長短相互凸顯,高下相互呈現,這對立的雙方是會互相轉化的。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當事物發展的某種極限就會轉變成它的反面。將要合攏的,必先張開,將要衰弱的必先強盛,將要廢棄的必先興舉,將要拿走的,必先給予。物極必反,勢強必弱。老子告訴我們,對於任何事情,我們都要看到其正反兩面,並且認真仔細的去對待。合抱之木,生於毫木。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凡事從小成大,由近至遠。我們一方面要重視禍患的根源,做好預防。另一方面,要注重基礎的作用,只有基礎穩固,才不易動搖,才能長久。正所謂根深固柢,長生久世之道。老子還認為,處理困難的事情要從容易的入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處入手。輕易允諾的一定會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會遭到更多的困難。聖人把每件事情都看得很難,所以終究沒有困難。

反的另一層含義「返回」,說的是事物循環運動的規律。因為「道」是「周行而不殆」的,是循環運動,生生不息的。那麼從道中被創生出來的萬物也是這樣的,最終都會回到他的本根。即「夫芸芸萬物,各復歸其根」。這個本根就是清凈的狀態,所以人也應該去除內心的巧詐貪慾,返回到淳樸本真的狀態,過著慈愛儉約的生活。老子說,這世上之人自然長命的有十分之三,自然短命的也有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本來長命,卻因為過度奉養而糟蹋了生命,只有十分之一是愛惜生命的。他們清心寡欲,清靜質樸。如果把道看作是江河之水,在無聲無息的滋養著萬物,那麼當我們從中取來一瓢作用於我們的人生,成為一種人生準則的時候,那麼他就成了「德」。自然無為是老子從道中悟出的最重要的「德」,是道德經中的中心思想。老子的所有精神內涵,都是圍繞這一點來展開的。自然無為就是順應事物自身的狀況去發展,而不用強力去約束它。由此延伸出了柔弱不爭,謙下處後,致虛守靜,慈儉淳樸的人生準則。另外還有一些我前面沒有提到的,比如老子告訴我們,名利會損害身體,要懂得知足,懂得適可而止。即「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再比如老子還說要注重內觀自省,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那是優點。如果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那是一種缺點。聖人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當然,道德經的內涵遠不止於此。我個人獻於水平和篇幅只能粗淺的講一講。總而言之,老子的思想就如粗布衣中懷揣著的美玉,外表質樸,但內涵豐富,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就算放到今天仍然不過時。但是就像老子自己所說的「知我者希」,真正懂他的人太少了。

轉自:https://www.ixigua.com/7014735349968699941

曾仕強精典名言3

說實在話的結果對社會的危害有時候比說不實在話還要嚴重,所以我們只能盡量地講一些妥當的話,最起碼不要害人。

人生就是自己的選擇,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你要做好人,你絕對可以做好人,你要做壞人,沒人能抵擋的了。

每一句話多多少少都有一點道理,但是都不是全部的道理。

中國人只講一統,他很少去講統一,統一就是樣樣都要一樣,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看中國有史以來,沒有一次真正統一過,因為做不到,總是有一兩人我就是不甩你。

壞人有一天會惡貫滿盈,但是在惡貫滿盈這個漫長的過程當中,他就是給所有的人,他有機會,隨時可以變好,但他自已不願意,那只有越來越壞,最後惡貫滿盈而死。

天下沒有壞人,只有愚蠢的人,因為人的未來是可以自己選擇的,你可以走這條路,也可以走那條路嘛,你自己可以做決定。選擇錯誤就叫壞人,選擇正確的就叫做好人。所以不要說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就說啊很遺憾,他為什麼這麼好的機會他選擇錯了。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人生很少只有一條路可走,很少,擺在你面前的都是好幾條可以讓你選擇的路,你選擇對,選擇對,選擇對,叫做運氣好;運氣好,就是幾次都選對了。一直選對下去,你就是有智慧的人,你一定是好人。

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那些不變的東西,誰就有勝算。

小事情,人定勝天,因為天老爺不會去管小事,天老爺去管小事,那還得了,你就沒有自主性;但是大事情,天定勝人,所以大位是由天定。

好人一定受委屈,這話怎麼說?倒過來說,你就聽懂了,你不受委屈,你怎麼證明你是好人呢?受了一大堆委屈,果然是好人!

觀念正確,你可以解決很多事情,你可以化除很多的危機。

我們有權力來選擇我們自己的未來,但是你要小心,周遭有很多的干擾,這就是你累世所造成的業障。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弱點,這個弱點是你先天帶來的,你很難擺布,很難擺脫。我們一輩子小心翼翼,就是要把那個缺點,把它修起來。所謂修,就是修那一點而已,不是修別的。

站在懷疑的立場上來相信別人,這才是正確的。你不能完全懷疑,也不能完全信任,那都不可以。

當你覺得你是一個很和善的人,當你覺得你是一個很講理的人,你要提醒你自己,就是因為你沒有錢沒有勢,你才會這麼好;哪一天有錢有勢以後,你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因為在我們人身體裡面,永遠有兩股勢力在那裡,一個叫positive(陽),一個叫negative(陰),它永遠是在這裡,天人交戰。所以一個人老實講一輩子沒有錢也沒有勢,你也不要說你是好人,你是沒有機會做壞人而已;一個人有錢有勢,而又能夠做好人,才是真的好人。但是大部分有錢有勢以後他就經不起考驗,他由大好人變成大壞人。

腦筋要轉彎,而不是急轉彎。

年輕要留白,但是不能空白。

你有什麼能力,不要隨便表現出來。

勝其實不見得是好事情,敗也不見得是壞事情。

要很能幹又能裝成不能幹,才是真能幹。

我今天講一句很重要的話,你這輩子就是要改變你自己,你這輩子不改變,你下輩子是這樣,還是一樣,你會照那個模式再來一次(佛家叫輪迴)

人生不過是開關而已,一開一關,你選對,沒有太大的問題。

中國人只能智取,他不服詐取。孫子兵法中的「兵者,詭道也。」詭,就是變化。你可以變化,但是不能耍陰詐。你怎麼變化,變化到人家料不中,人家服你。你用那個陰險詭計,我就是不服。

人當然定可勝天,不過只限於小事。小事由人決定,大事則由天做主。大事與小事的區別,在於所能夠影響的範圍。為公的,稱為大事。為私的,便是小事。做大事的人,一定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拉著往前走,絲毫不放鬆。我們所說的天命,指的便是天大的事,是自然界在前進發展中必須要解決的事。公正而未必公平,是天定勝人的標準,不能夠拿小事的尺度,來衡量大事。

忙碌並不是珍惜生命的象徵,忙些什麼,才是應該深究的對象。

一分一秒,對我們短暫的人生來說,都是十分珍貴,不容許輕易浪費。

方向正確,忙起來才有實際的功效;若是方向出現偏差,只算是盲目忙碌,並無助益。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做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喜歡做的事情,這也是莫枉此生的基本守則。

孔子提出「從吾所好」,就值得大家借鑒。我喜歡做的,有樂趣做的,我兢兢業業去做,做到最後證明我是成功的,我很高興;證明我是失敗的,也沒有什麼可抱怨的。因為,人生到最後只求問心無愧,不枉此生就好。

曹操統一北方以後,就頒發了兩個命令:一個叫做封功臣令,第二個是敗軍抵罪令。

所以說能力本位,最後就是殘殺;你說年資本位,最後就是昏庸;因此我們才走第三條路叫做無為而治。

有一句話,清官難斷家務事,叫做疏不間親,人家家裡的事情我們外人少去出意見,才是對的。

當我有所得的時候,我去想想,我失掉了什麼;當我有所失的時候,我去想想,我得到了什麼。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是陰陽平衡的道理。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我們翻開《易經》就看到乾,下面四個字:元、亨、利、貞。

乾是什麼?乾就是這卦的名稱,叫做卦名。六條沒有間斷的、連續的陽爻,就是乾卦的卦象。六爻都是陽的,六十四卦里就這麼一個純粹的陽卦。元、亨、利、貞四個字是解釋乾這個卦名的,叫做卦辭,卦辭就是把一個卦的要點說出來讓我們去體會。元、亨、利、貞四個字代表什麼?它可以代表一個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也可以代表一個團體或一個人群里每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還可以代表一件事情從開始到最後的階段性的變化。

什麼叫做元?用現在的話來講叫做慎始。

一個朝代開始的第一年叫元年,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叫元宵,一個地方開始有的第一座寺廟就叫開元寺。元就是開始,所以我們中國人造出來最古老的神叫做元始天尊。元告訴我們不要隨便去開始做任何事情,要事先盤算盤算,我們都知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謀定而後動,如果沒有謀定就動了,怎麼會是良好的開始呢?很多人很草率,說只要開始就是良好的,哪有那回事情?開始之前要有一段準備時間,是非常重要的,要找找合適的人,大家盤算盤算,計劃計劃,去測試測試,才能開始。

現在很多商店油漆還沒有干就開始營業了,這樣合不合法?當然不合法,因為安全檢查一定通不過的,可是他居然開業了,說只是試賣,還沒正式賣,這就是不懂什麼叫做元,然後客人一進來,第二次就不來了,這叫做欲速則不達,太急躁。很多人《易經》會背,但不會用。

元,就是要求我們做好準備。

我們現在讀英文都讀得很好, Are you ready?下面就有人yeah,那都是嘴巴在yeah,這種人是沒有出息的。聽到Are you ready,要想一想,檢查檢查,怎麼可以隨便yeah呢?

亨是什麼?中國人做事情都是有一定的套路的,我們會先把情況搞清楚,作出合理的判斷之後,才有動作,這就叫做謀定而後動。就是我們做好準備,有了很好的基礎,選擇合適的時機,就去做了,自然亨通順利。亨是從元來的,沒有慎始怎麼可能通達呢?隨隨便便開始,最後肯定是一塌糊塗。元能不能亨,關鍵看我們元做得好不好,元做得好,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是有條件的,這個很重要。所以說一開始就會亨通,這種話我們最好不要相信。實際上,很多事情開始時並不亨通。一家店鋪好不容易開張了,沒過三天就倒閉了。一件事情開始時好好的,但很快就一團糟了。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可見元要亨,就必須要把元做得很好,叫做:固本培元。

準備得很充實,顧慮得很周到,時機又很合適,方方面面都準備得很妥當,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一開始就能亨通。亨通以後,一定會獲取相當的利益,因為皇天不負苦心人,一分努力,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這時一個最大的考驗就出來了,就是那個貞字。貞是正的意思。當你獲利的時候,你就要小心,要分清是正當利益,還是不正當利益。因為利益一定也有陰陽兩種,一種是正當的利得,一種要麼是暴利,要麼是邪利,要麼是不法的利益。如果獲得的是正當的利益,就會貞下起元,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大更好。

元、亨、利、貞也是循環往複,不斷向前發展的。剛開始是小規模的,元、亨、利,到貞,只是一個小圈圈。通過了貞的考驗,下次元就會做大,亨利貞也就更大,然後一圈一圈都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整個事業就這樣大展宏圖。

一年四季也是元、亨、利、貞的循環往複。春天就是元,夏天就是亨,秋天有收穫了,就是利,冬天要好好儲藏,就是貞。如果今年冬天沒有好好儲藏,或者秋天收穫以後就賭博輸掉了,那麼來年春天連種子都沒有了,還能做什麼呢?

一個人要記住,一切都是周而復始、循環往複的,但是,這個過程可大可小。你的努力到底是要使它大還是使它小,都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

我們也可以把一天看成元、亨、利、貞,清晨是元,慢慢到了中午,就是亨,下午把一天的收穫做一個歸納即是利,到晚上好好休息,就是貞了。第二天精神抖擻,又開始了下一個元、亨、利、貞。所以孔子認為,元、亨、利、貞是四種美德,元就是慎始,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慎始,亨是追求正當的利益,利是把正當利益所得好好地儲藏起來,貞即是該用的時候用,以備貞下起元,下一次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天底下只有一個道理,就叫自然律。人順著自然的道理去走,就能吉無不利;不按照自然的道理去走,遲早有凶有禍,這是必然的。所以說,很多書上把「自天佑之」解釋為「來自上天的保佑」是不對的。上天憑什麼保佑你?老天又沒有手沒有腳,也沒有嘴巴。自然是各種現象的一種循環往複,一種變化,並沒有神在裡面。你自己爭氣,自己走正道,自己守規矩,自己遵照自然的道理,老天會在旁邊幫助你。這不是老天對你好,而是順著自然律在走。就像你搭上這班火車,自然會到達成都,你搭上那班火車,自然會到達西安一樣,是同樣的道理。

切記:同樣是循環往複,有人階段性進步,螺旋式上升,有人卻一層不變的重複水深火熱的苦難歷程,甚至更糟!因為,歷史會重演,只是,每次都不盡相同,人會不斷地犯同樣的錯誤,除非你剎車,除非你改變,否則就會這樣團團轉、團團轉,轉一輩子。

轉自:https://www.360doc.cn/mip/715664992.html

有道雲筆記2

我們不能安貧,要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基本的物質利益。但是也要認識到,金錢並非萬能,物質不能窮盡人性之根本。過分追求物質,人就失去了自由,就會被物慾所遮蔽,而失去人的本性。兩者都要有,只是需要一個平衡。具體到個人,總是有所偏至:如果偏重於精神追求,在物質上就要有所犧牲;如果一門兒心思追求物質,就不要總覺得空虛。

曾經的孔夫子奔走於各國,尋找賞識他的思想、學問,給他以實踐機會的明君。結果,他失敗了,成了一隻「喪家犬」。但是,正是這種失敗最終讓孔夫子成為一位獨立的知識分子,並且開創了中國獨立知識分子的傳統:——始終堅持理想,「有學問道德,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不滿現實」,高揚「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精神。「獨立、自由、批判、創造」這種獨立知識分子的傳統,才是我們真正應該繼承和發揚的。

我們研究傳統文化,既要「進得去」,更要「走出來」。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理解的越深入,就越容易被折服,這本也正常。但如果由折服變為頂禮膜拜,就會被俘虜,失去獨立思考的願望,也就成了 「傳統之奴」,失去了研究的意義。

當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尖銳的形式突然呈現在面前,如果想同時兼顧二者,就要把理想劃分為兩個層面的理想。一個層面是現實條件已經具備,努力就能實現的目標;另一個層面的理想是現實條件還不具備,需要長期的等待和努力準備才能實現。如果一個人只有未來的理想,沒有現實目標,就變成了空想;一個人只有現實的目標,而沒有理想,就會滿足於現狀。

社會的進步是靠精英來推動的,但精緻利己的精英只會損害社會,真正的知識精英,要能超越一己私利。

錢先生(錢理群)稱,其家庭出身決定了其的研究的基本立場:「因為我的家庭成員中,既有國民黨員,也有共產黨員,而且我的感覺中,他們都是好人,甚至我敢說他們都是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歷史就是這樣,在20年代初中期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站到國民黨那邊,三四十年代最優秀的到共產黨這邊來。我父親為了救國,加入國民黨,我哥哥姐姐為了爭取民主自由加入共產黨。我要寫出歷史的複雜性。」

一把刀子,要是在兇手手裡,就會殺人。要是在醫生手裡,就會救人。

切記,一定不要在發怒的時候做任何決策,否則,一定會受人所制。

李光耀說:一人一票必須建立在全民高度開智和富裕的情況下,否則一人一票一定會淪為資本買票;同時一個任期短暫的政黨,其核心利益一定是維護其短期目標,而不能用更長遠的發展模式建設國家。

換位,可化干戈為玉帛,解決世間一切矛盾。

誰都沒有錯,只是以偏概全而已。

解決矛盾最高明的方法,就兩個字——換位。

很多偏見與隔閡的產生,往往都是源於我們站錯了地方。

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到的只是片面;站在自己的角度,往往無法解決矛盾。

人若總想著改變別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只會加劇現存的問題,惡化彼此矛盾。

佛家講:「改變自己就是佛,改變別人就是魔。」

陽光比水重要,水當然也很重要,但陽光和水若是調配不當,就會釀成大禍。

要是我離世的時候也能說一句「生活如此美麗」,那麼其他的也就不再重要。

既然他不怕死,存心找死,那麼訣竅就在於,讓他唯獨不想死在你的手裡。他害怕的事情只有一件——不是死亡,而是他或許會死在你手裡,到那個時候,他就完全屬於你了。

你的正義將得到伸張。有一天——或許永遠不會有這一天——我會請你報答我,幫忙辦點小事。在那天之前,就當這份正義是禮物吧。

唐.柯里昂招待每個人都同樣熱情,無論對方是窮是富,位高權重或者微不足道。他不怠慢任何一位。這就是他的性格。

偉大的人並非生而偉大,而是越活越偉大。維托.柯里昂就是明證。

讓朋友低估你的優點,讓敵人高估你的缺點。

不要憎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我花了一輩子,就學會了小心。女人和小孩能夠粗心大意,但男人不行。

離你的朋友近些,但離你的敵人要更近,這樣你才能更了解他。

但凡男女之間的那點「意思」,常常是從「不好意思」開始,到「真沒意思」結束。

把人類看做蟲子的三體人似乎忘記了一個事實:蟲子從來沒有被戰勝過。

在瘋狂面前,理智是軟弱無力的。

在宇宙中,你再快都有比你更快的,你再慢也有比你更慢的。

你的無畏來源於無知。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所有。

死亡不是你的敵人,永恆才是。

我有一個夢,也許有一天,燦爛的陽光能照進黑暗森林。

沒有什麼能永遠存在,即使是宇宙也有滅亡的那一天,憑什麼人類就覺得自己該永遠存在下去。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註:這句話只有部分道理,但不是全部道理,注意不要以偏蓋全,忘記了文化的重要性)

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願意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