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創企在七名患者身上測試腦機介面技術

2 月 19 日消息,美國腦機介面初創企業 Synchron 始終在研究旨在幫助改善癱瘓病人日常生活的技術,目前該公司正在美國和澳大利亞七名患者身上測試腦機介面技術,讓他們可以利用大腦思維操控電腦游標和智能家居等設備

Synchron 首席執行官湯姆・奧克斯利(Tom Oxley)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見過幾次這樣的時刻,當患者獲得更強的自理能力時,他們及其家人們都覺得難以置信,並為此高興萬分。這項技術幫助他們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參與到交流之中。」

Synchron 成立於 2012 年,致力於開發新興的腦機介面 (BCI) 技術,這是一種破譯大腦信號並將其轉換為外部技術指令的系統。也許這個領域最知名的公司是 Neuralink,這要歸功於其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高調,他也是特斯拉、SpaceX 和推特的首席執行官。

馬斯克希望將腦機介面技術從激進的科學實驗最終發展為龐大醫療業務,但他並不是唯一押注的科技界億萬富翁。去年 12 月,Synchron 宣布獲得了 7500 萬美元融資,投資者包括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旗下投資公司

Synchron 的技術「更具可擴展性」

2020 年 8 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授予 Synchron 的產品以「突破性設備」稱號。這意味著,其產品有可能成為為生命垂危患者提供更好治療的醫療設備。次年,Synchron 成為首家從 FDA 獲得研究設備豁免的公司,可以在人類患者身上進行永久植入試驗。

Synchron 正在招募患者進行早期可行性試驗,旨在表明該技術可安全用於人體中。在研究期間,六名美國患者體內將被植入 Synchron 的腦機介面設備。該公司首席商務官科特・哈格斯特羅姆(Kurt Haggstrom)表示,目前已經在三名患者體內完成植入。

Synchron 目前還沒有任何收入,其發言人稱,該公司不會就這項手術的最終成本置評。Synchron 表示,雖然許多競爭對手必須通過開腦手術植入腦機介面設備,但 Synchron 依賴於一種侵入性較小的方法,這種方法建立在數十年現有血管內技術的基礎上。

Synchron 的腦機介面設備通過血管植入,其首席執行官奧克斯利稱血管為進入大腦的「天然高速公路」。Synchron 的支架被稱為 Stentrode,它安裝有微型感測器,並被輸送到位於運動皮質旁邊的大靜脈。Stentrode 與位於患者胸部皮膚下的天線相連,收集原始的大腦數據,並將數據從身體內部發送給外部設備。

Synchron 神經科學專家、公司高管 Peter Yoo 表示,由於該設備並非被直接插入腦組織,因此解析大腦信號的質量並不完美。但他說,大腦不喜歡被異物碰觸,而且這種手術侵入性較小,因此更容易進行。Peter Yoo 還稱:「大約有 2000 名干預學家可以進行這類手術,與只有神經外科醫生才能進行的腦部開顱手術或鑽孔手術相比,這種方法的可擴展性更強。」

恢複發送簡訊能力至關重要

對於嚴重癱瘓或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ALS) 等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來說,通過打字、發簡訊以及訪問社交媒體等方式,Synchron 的技術可以幫助他們重新獲得與朋友、家人和外部世界溝通的能力。患者可以使用 Synchron 的腦機介面設備在網上購物,管理他們的健康和財務,但奧克斯利說,最讓他們感到興奮的是收發簡訊。

奧克斯利補充道:「失去發送簡訊的能力會讓人陷入極端孤立之中,而恢復這種能力代表著重大意義。」

2021 年 12 月,奧克斯利將他的推特賬戶交給了一位名叫菲利普・奧基夫(Philip O』Keefe)的患者,後者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雙手難以移動。大約 20 個月前,奧基夫被植入了 Synchron 的腦機介面設備。奧基夫在奧克斯利的頁面上寫道:「你好,世界!短推文,巨大的進步!」

Synchron 的技術已經引起了競爭對手的注意。據報道,馬斯克去年曾與該公司接洽,討論潛在的投資交易。Synchron 拒絕對此置評,Neuralink 也沒有回復置評請求

Neuralink 正在開發一種可以直接植入腦組織的腦機介面設備,雖然該公司還沒有在人體上進行測試,但馬斯克已經表示,他希望今年能開始人體測試。

Synchron 首席商務官哈格斯特羅姆表示,該公司獲得的融資將有助於加快產品開發,並推動其進行關鍵的臨床試驗,使其產品儘快實現商業化。

Khosla Ventures 的合伙人亞歷克斯・摩根(Alex Morgan)表示,雖然 Synchron 的設備看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但它植根於「真正的科學」,已經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補充說:「到目前為止,Synchron 實際上已經在幫助人們。對我來說,這真的是非同尋常。」

今年 1 月,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神經病學》(JAMA Neuroology) 刊文,發表了 Synchron 在四名澳大利亞患者身上進行腦機介面試驗的同行評議長期安全性結果。研究發現,這項技術非常安全,在 12 個月的時間裡信號質量或性能沒有太大變化。哈格斯特羅姆說:「對我們來說,這是非常關鍵的認可。」

哈格斯特羅姆還稱,在腦機介面行業,商業化才是所有參與者關注的重點。他說:「我總是喜歡競爭,所以對我來說,首先進入市場至關重要。我們會碰到患者,討論他們的需求和其他事情,所以當你看到這些,你會和這些家庭及其照顧者交談,你想以最快的速度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幫助。」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674/381.htm

從腦機介面到數字永生

是人,就會死。

這個事實聽起來或許很悲哀,但電影《流浪地球 2》在一開始,就給出了另一種可能性 —— 瘋狂科學家進行數字生命實驗,通過連接大腦的電極片,將思維意識上傳到計算機,從而讓人永生。

電影開頭的這位印度裔科學家,看起來精神不太穩定的樣子,但他這個想法,以數字化的形式把人留在世界上,還真挺務實的。

一來,數字化破除了肉身的天然限制 —— 細胞會衰老,臟器要衰竭。數字永生無疑是更靠譜的永生方式。

二來,思維上傳,也被稱為全腦模擬(WBE,Whole Brain Emulation),將一個人的思想、個性、情緒、記憶都映射到其他載體上,比如計算機、機器人甚至克隆體上,是科幻作品中反覆出現的題材,而且是一個令人信服的概念。

數字永生,聽起來很玄幻,是連電信詐騙老頭老太太都不屑於使用的招數,但技術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近。

對於數字永生,原著作者劉慈欣在近期的一場訪談中提到:數字永生需要信息技術和腦科學的共同進步,其中信息技術進展很快而腦科學進展較慢,如果腦子裡的信息取不出來,就不可能實現永生。

這樣看來,數字永生是否能成真,關鍵證據是腦科學的進展。

進一步拆分這個問題,數字永生有兩種形式:單向和雙向,進程也各不相同。

雙向永生,指的是數字化身還可以和人進行互動和回應,就像《流浪地球 2》中,圖丫丫的思維片段被轉移到數字生命卡上,在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加持下,可以與外界正在發生的人和事進行互動。

單向永生,指的是思維上傳到非生物媒介上,比如晶元、計算機,以被動的「只讀」形式存在。

不難看出,雙向永生需要完成思維複製、思維上傳、思維保存、思維轉移等一整個大腦模擬過程,任一環節掉鏈子,都可能打斷數字化身的讀檔條,導致永生失敗。所以,圖丫丫那樣的雙向互動式數字生命,距離現實確實有些遙遠。

而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到單向永生,會發現腦機介面這一技術的最新趨勢,正在讓思維上傳走進現實世界,成為揭開永生奧秘的階梯。

攀登永生天梯的第一步:給大腦放一個「信號塔」

愛好科幻或關注科技新聞的讀者,可能早就聽過「腦機介面」這個名字。埃隆・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 Neuralink,可能是這個領域最火的公司。就在剛剛過去的 2022 年底,馬斯克在發布會上展示了猴子用腦機介面控制游標打字的場景。

而神經科學研究也已經證明,電極和納米感測器可以記錄神經元,並創建大腦的完整地圖。

總而言之,通過 BCI 晶元獲取大腦信號,正是思維上傳的第一步,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BCI 腦機介面晶元,就相當於在大腦里放入一個「信號塔」,如同手機基站一樣,只不過接收的信號是大腦神經元發送的電信號。

也可以通過非侵入式進行,比如將感測器和電極片直接放置在頭部,可以輕鬆地放置和移除。但就像手機信號一樣,基站離手機越近,信號就越強,非侵入式 BCI 會被頭骨阻擋,獲得的電信號是模糊且不精確的。大腦發出的信號,游標、機械手臂等捕捉不到,自然無法控制自如。

當然,馬斯克 Neuralink 的理念「在人腦和人工智慧之間實現共生(symbiosis)」,還太過超前。腦機介面的下一步,可能是讓一部分人先「腦控」起來。

攀登永生天梯的第二步:讓一部分人先學會「腦控」

其實腦機介面最早的研究角度是軍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在 1970 年就開始研究 BCI,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隨後拿到了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合同。靠腦控來遙控直升機、解析密碼之類的操作,屬於大氣層的高端局,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這些「科技軍事鬼故事」,咱們就不過多展開了。

目前來看,普通人能夠從腦機介面中很快受益的,主要是兩類:

第一類人 —— 患者。

我們知道,一些疾病會導致某些神經遭到破壞徹底失能,從而阻礙了很多正常生活功能,比如神經受損導致的癱瘓,患者手臂或腿不能活動;阿茲海默症、癲癇等疾病,手部神經末梢無法控制,劇烈抖動而生活無法自理。這些情況,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折磨,腦機介面作為一種先進的神經通信形式,可以幫助患者恢復部分功能,比如腦控輪椅、 腦控機械手臂、腦控鍵盤等。

近年來,腦機介面的醫療應用,也開始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從低效到高效。

以往我們認為,患者使用 BCI 來控制複雜機械是非常消耗體力的,而且效率很慢,不過技術的準確度、精度、計算速度都在提升,腦控已經不再是一件獵奇新聞了。

2017 年,彼得・斯科特確診漸凍症,不得不進行全喉頭切除手術,再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所以在手術前,他特地錄製了 15 個小時的音頻語料,並用 AI 進行訓練學習,手術之後,通過腦機介面來採集腦電波,AI 學習他的表述習慣,通過上下文感知來預測下一個詞會輸入什麼,然後用合成語音講出來,大大提高輸出效率,減輕了患者的體力負擔。

從侵入式到非侵入式。腦控在專業醫療的應用,長期以來都是通過侵入式 BCI 來實現的。不過,近年來,非侵入式 BCI 也開始在醫療場景下表現出一定的效果,這對於更多患者生活的改善會有很大的幫助,畢竟侵入式手術風險和費用都更高。

2022 年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幾名四肢癱瘓的患者成功操作一種腦控輪椅,通過了一個充滿障礙的房間。這是首次通過非侵入式 BCI 實現腦控輪椅的案例。

另一類人 —— 極客。

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採集信號是比較粗糙的,無法進行精確的操作。作為可穿戴設備,進行簡單的交互和娛樂,倒是可以勝任的。腦控遊戲、腦控元宇宙這些新鮮事物,未來主義者或極客們扮演著率先吃螃蟹的角色。

韓國的 Looxid Labs,就在 VR 眼鏡中潛入了腦電波感測器,用來收集用戶的情緒數據,以確定用戶在觀看廣告時的情緒狀態,從而支持更好的廣告投放策略。

Neurable 公司則開發了世界上第一款腦控 VR 遊戲,玩家坐在電腦前戴著腦電圖耳機,就能遙控駕駛汽車。2021 年,這家公司又推出了 Enten 耳機,用智能技術檢測注意力,幫助用戶培養專註的習慣。聽起來似乎很適合用在學生教育場景上。

NextMind 公司則在 CES 2020 上推出了一款可以記錄大腦電活動的可穿戴設備 NextMind Dev Kit,是非侵入性眼動追蹤軟體的升級版,這家公司也在 2022 年被 Snap 收購。

中國也有達摩院、天橋研究院、科大訊飛、漢王科技等一批先行者,圍繞腦機介面和人工智慧等領域就開展研究。

正如霍金生前所說,通信的未來是腦機介面,它可以利用新技術革命的各種工具,來改善人類的生活。

腦機介面的潛力,或許不是遙遠的永生,而是充當人腦與智能手機、耳機、VR 等外部設備之間的橋樑,讓一部分人重新聽到風的聲音、發一條微博、給自己倒一杯水。

這或許是一個隱喻,唯有重視人們在此時此刻的幸福與舒適,才可能最終推開永生之門。就像劉慈欣曾說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攀登永生天梯的第三步:讓腦機介面更好用一點

那麼,科技行業能夠做些什麼,讓腦機介面在當下更好地服務於人呢?

目前來看,有三個方向是值得期待的:

1.材料進化。

以前,侵入式腦機介面採用剛性器件,比如金屬探針,BCI 晶元體積較大,這些都可能給精密的腦組織帶來損傷,大部分人敬而遠之。

2015 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在用電極測量大腦多巴胺水平時,該電極只維持了一天的工作,並且由於體積太大,大腦產生了瘢痕組織。

不過,現在侵入式 BCI 開始使用柔性材料、薄膜器件等新技術,製造方法不斷進步,生物相容性極大提高,體積縮小,耐用性和可拉伸性也有了顯著進展。讓侵入式 BCI 降低創傷,在體內更加穩定,甚至實現非侵入性神經調控。

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就製造出了一粒沙子大小的植入式感測器,稱為「神經塵埃」,這項技術也被馬斯克的 Neuralink 吸收。

麻省理工學院新開發出的 10 微米的探針感測器,在每隻實驗動物的大腦中進行了 393 天的可靠性測試,期間一直沒有中斷工作,也沒有發現大腦瘢痕組織的產生。

這些突破,意味著侵入式 BCI 正在變得越來越安全。

2.AI 增強。

很長一段時間來,BCI 研究處於「progress today, backlash tomorrow.」(今天進步,明天反彈)的波折之中。2016 年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 AI 走紅,在腦機介面領域不斷滲透,人工智慧演算法和算力可以幫助 BCI 系統提高性能,基於 AI 增強的下一代腦機介面越來越受到關注。

比如,採用深度神經網路(DNN)從大腦信號中提取特徵並解碼大腦狀態,從而精確評估人的心理和認知。人的意識活動信號是高維、複雜的,通過神經網路來構建基於腦電圖(EEG)的情緒識別轉移模型,對心理活動進行洞察。

另外,人的心理活動會反映在多種維度的數據上,比如皮膚反應、面部表情、眼球運動、體溫變化等,這些不同維度的龐大數據要進行分類、處理、綜合分析,是一件非常龐大的工作,有了 AI 的加入,處理多模態數據將變得更高效,這也是目前 BCI 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AI 驅動科學研究範式的轉換,也將給腦機介面這項高精尖技術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

3.商業產品加速創新。

以前,普遍認為侵入式 BCI 投資回報比不高,受試者承擔了腦部植入手術的風險,但科學家對大腦百億個神經元的複雜運作機制了解十分有限,腦機介面並不能極大地改善受試者的生活質量,大多存在於實驗室或臨床試驗中。

但隨著技術的逐步發展,腦機介面展現出了極強的技術實用性,人們對於「腦機介面」這個概念的認知也更加成熟和理性,比如人工耳蝸就是一種幫失聰者找回聽覺的腦機介面,目前已經深入人心,應用很廣泛了。

麥肯錫《 The BioRevolution Report 》預計,未來 10 到 20 年,全球腦機介面產業將產生 700 億至 2000 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可以預計,無論是醫療應用還是日常可穿戴設備,會有更多機構加入到 BCI 領域中來,加速產品創新優化迭代,腦機介面產品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用、普惠。

或許不遠的將來,未來患者用大腦信號控制機械手臂,自己吃飯穿衣,與外界自如交流,也會像人工耳蝸一樣普及,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

奇點大學創始人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曾經在《夢幻之旅:活得足夠長才能永遠活下去》中,給出了大多數人能做的通向數字永生的辦法 —— 你要生活得好,儘可能限制衰老和疾病的影響。

只要活得夠久,或許我們真能等到數字永生成為現實的那一天。

永生天梯之上的未知領域

說了這麼多現實中的事情,腦機介面的前景好像十分光明、一片坦途。

不過,科技行業從來都不只是技術本身。關於腦機介面的倫理道德挑戰,支撐普遍商用的產業鏈體系,成熟的商業模式等,還需要漫長的反覆、探索、博弈。

不得不說,數字永生這一設想,提出了很多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植入某些設備之後,人能多大程度地保有自己?

技術延緩了衰老甚至死亡,會不會加劇社會、經濟和階級差異?

一個社會既有活生生的人類,又有永生的數字生命,它將如何運作?

劉慈欣曾在《時間移民》中暢想了這樣的場景,1000 年之後,人類社會進入「無形時代」,有身體的真人生活在有形世界,但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了數字永生,連機器的身體也不要了,就生活在量子晶元里,活成了一些量子脈衝。

在數字世界裡,人們可以真正隨心所欲,創造想要的一切,比神更有力量。《流浪地球 2》中,圖丫丫與圖恆宇獲得了永恆的生命,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個結局也安慰到了很多觀眾。

總之,和充滿煩惱的現實世界相比,無形世界如同毒品一樣有誘惑力。這究竟是全人類的天堂還是末日?這就是哲學家的領域了。

當然,如果我們永遠無法解決腦機介面乃至數字永生的一系列技術挑戰,所有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至少在技術領域,永生的大幕已經掀開了一角。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673/344.htm

科技革新——納米醫療機器人

愛因斯坦說過:「未來科學無非是繼續向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軍。」在讓世界震驚的科學技術中,納米機器人領域一定是真正史詩級別的科技革新——人類正在建造一種分子大小的微型機器,它們使用分子甚至單個原子作為零件,在非常細小的空間構建物質,這意味著:人類可以對原子和細胞結構做出任何改變!

在1959 年,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率先提出納米技術的設想,他在一次題目為《在物質底層有大量的空間》的演講中提出:「人類會將納米級微型機器人用於醫療。」

隨著技術的發展,理查德-費曼的想法正在逐漸被實現:把數以百萬的微觀機械合而為一,將程序和操作流程錄入納米機器人,它們便可以在人體內自由移動。就像科幻片中幻想的:利用納米機器人,癌症將被治癒,人類的壽命可持續數百年,所有變性疾病將不復存在。傷口將在數秒內癒合,一些藥物將不再有副作用,宿醉的不適感覺也將不存在——納米機器人能夠「治癒整個世界」。

當今機器人已成為科學界的熱門話題,隨著20世紀90年代納米技術的興起,人們對微型機器人的研究便在全世界範圍內開花,特別是對納米機器人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研究。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納米技術與生物醫學結合而形成的納米生物學將是21世紀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納米機器人將是納米生物學中最具誘惑力的成就。

納米機器人原理

事實上,納米機器人這項尖端技術還在實驗研發階段,而大小為頭髮十萬分之一的機器人如何在血液中遊走?目前的技術是納米機器人依靠微小的電容器給尾巴(或四肢)提供能量,其體內裝有有效載荷,頭部為微型攝像機,用於發現目標。

還有一種納米機器人利用納米發動機來行走,在活的人體細胞內放置合成的納米發動機(nano motors),並通過超聲波控制它們。納米發動機在低超聲功率下對細胞的影響不大,但在提高功率後,它們會在細胞內移動,撞擊細胞結構,調和細胞的內容物,甚至刺破細胞壁。納米發動機也可通過從內部機械操縱細胞來治療癌症、執行細胞內手術或直接將藥物遞送到活組織。

納米技術在醫學領域的任何一項運用,都將引起一次醫療革命,甚至可以改變人類的生命。自從1981年,G.Binnig和H.Rohrer在IBM蘇黎世的實驗室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後,人類對納米機器人的研究發明就從未間斷過。納米機器人的研製屬於分子仿生學範疇,它根據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設計製造,並在納米空間控制、操作。

納米機器人的可能醫療應用包括:治療動脈硬化、疏通血管栓塞、清除動脈內的脂肪沉積、精確殺死癌細胞、幫助治療身體腫塊、去除寄生蟲、治療痛風、腎臟排石和清理傷口。當你感冒時,醫生不用給你打針吃藥,而是給你在血液里植入納米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在體內探測感冒病毒的源頭,併到達病毒所在處,直接釋放藥物殺滅病毒。

目前技術已初見端倪的納米機器人

1. 釋放凝塊的納米機器人(Clottocyte nanorobot

人體的止血過程較為複雜,整個過程需要2分鐘到10分鐘,第一階段是自然止血栓的形成,通常包含三個步驟:血小板粘連、血小板集聚形成塞狀和血小板釋放;第二階段是纖維沉積,迅速在傷口處形成隨機纖維網路,抓捕血小板和其他血細胞,形成凝血塊。防凝塊納米機器人可以發揮類似於血小板的功能,粘在一起,以形成血凝塊止血。這種納米機器人可以存儲纖維,當它們遇到傷口後,會迅速釋放纖維以創建一個凝塊,所需時間相比血小板凝集的時間少很多,僅需約1秒鐘。

2. 專食細菌的納米機器人(Microbivore

健康的人體血液通常認為是一個無菌環境。儘管血液中充滿了細菌所需的營養,但是血液中流動的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具有吞噬細菌的能力,形成具有微生物抵抗能力的免疫防線。當然,血液中仍然可能存在少量細菌,如咀嚼或刷牙時,從牙齦縫隙處進入血液的口腔共生細菌,或是當皮膚受傷後,從傷口進入血液的細菌。這些細菌會引起諸如膿毒病、敗血症、革蘭氏陽性菌血症、寄生蟲血病等疾病。專食細菌的納米機器人像血液中的白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一樣,採用「消化和釋放」機制,更快、更有效的殺滅細菌或類似侵入物,細菌或病毒感染在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就被清除,而人體內具有的「噬菌」機制的防禦體系,即使在有抗生素參與的情況下,也仍舊需要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來徹底清除血液中的細菌或病毒。此外,納米機器人也沒有其他潛在的副作用。

3. 輔助呼吸的納米機器人(Respirocyte

輔助呼吸納米機器人的目標是代替血液中紅細胞的所有重要功能,比如將氧氣從肺部輸送至全身各個器官,控制血液的酸鹼度。科學家Robert Freitas設計了Respirocyte納米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攜帶90億個氧分子與二樣氧化碳,這相當於人類自然紅細胞的236倍。通過機載內部的碳酸酸性等化學感測器和壓力感測器,實現對人體內環境的檢測,並可以對機器人進行遠程控制。

這款機器人不僅可以應用於貧血症的局部治療、人工呼吸、肺功能喪失等醫療領域,還能使得人類在跑步時,得以全力衝刺整整15分鐘而身體並不感覺到疲憊。這一程度的供氧量也可以實現人類能夠在水中自如憋氣長達數小時之久。

4. 可操作DNA的摺紙機器人(Origami nanorobot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發明了最新的DNA納米裝置,它包括一個可運動的機械手、一本能開合的書和一個可切換的齒輪。這意味著利用DNA編程製造納米結構和機械的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TUM的教授Hendrik Dietz表明:「傳統的DNA摺紙術是通過將一條長的噬菌體單鏈DNA與一系列經過設計的短DNA片段進行鹼基互補,可控地構造出高度複雜的納米圖案或結構。而摺紙納米機器人就像兒童的樂高積木玩具一樣,可科學家只需要設計互補的單元,不需要再擺弄鹼基對進行連接,機器人自己可以被鹼基對激活並捕獲這些單元,從而達到修復DNA、植入新基因的目的。

圖為三維 DNA 摺紙納米機器人進行DNA雜交(義大利烏迪內大學)

5. 治療癌症的納米機器人

2015年5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成功研製出一種有脫氧核苷酸分子構成的機器人,它能夠跟隨DNA 的運行軌跡自由地行走、移動、轉向以及停止,研究成果表明:一旦被編程,納米蜘蛛機器人就能自動完成任務,而不需要人為介入。因此,納米蜘蛛機器人被認為是幫助人類識別並殺死癌細胞以達到治療癌症的目的、清理動脈血管垃圾等領域的最理想工具。

關鍵技術問題

1. 導航定位問題

納米機器人在血液中使用,需要引導至合適的區域,並能實時彙報位置。目前主流的方案有兩種:外部導航定位系統和板載導航定位系統。外部導航系統採用的定位技術包括超聲定位、核磁共振定位機器人磁場、熒光染色定位、X光定位、微波定位和熱輻射定位。板載導航系統可採用微型攝像頭設備,通過視覺定位技術進行導航。另一種方式是採用化學感測器來追蹤化學物質,精準跟隨化學物質通路,到達患處。

2. 供能問題

機器人在體內的工作離不開基本的運行能源。目前的解決方案分為外部供能和板載供能。 板載供能如將供能電極放入血液中,通過血液中的生化反應提供運行能源,或利用導體溫差的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供能。外部供能是機器人攜帶光纖,在板上實現外部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為機器人供能。同理,還可以使用微波、磁場等方式,由外部能源轉化為電能來為機器人供能。

3. 生物相容性問題

由於納米醫療機器人將進入患者血液,因此需要保證機器人表面對血漿和血液中的蛋白沒有黏附性。此外,表面材料需要為惰性材料,不在血液中發生生物化學反應。避免引起人體內多種系統性反應如免疫反應、促凝反應、超敏反應、發熱反應等。此外,納米機器人尺寸較小,長寬高均不超過1微米,可能會引起體內巨噬細胞的吞噬,因此機器人需要設計躲避吞噬和逃離的技術。

展望

納米機器人於2013年被美國《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雜誌列入全球10大最備受爭議的頂尖科技之一。但依然可以肯定的是,納米機器人將會帶給我們新一輪的精準醫療革命,這個頂尖領域將是一個潛力巨大,勢不可擋的市場。谷歌X實驗室生命科學小組負責人安德魯·康拉德於WSJD在線全球技術大會上大膽想像了更為不可思議的應用:將納米機器人當作媒介,連接人腦神經系統和外界網路系統,為開發人腦智力和潛力帶來無法想像的革命,徹底改變生活和工作方式,甚至是人類本身。

然而,納米機器人在研發階段已遇到警示性「黃燈」。美國賴斯大學生物和環境納米技術中心主任維基·考爾文引用了兩條需要重視納米機器人的理由:一是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無法取出,二是擔心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無法控制。據2004年《自然》雜誌介紹,美國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鼠身上完成的實驗顯示,直徑為35納米的碳納米粒子被老鼠呼吸進入身體後,能夠迅速出現在大腦中處理嗅覺的區域即嗅球內,並不斷堆積起來,最後導致小鼠立即死亡。但是依然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對納米機器人的研究還剛起步,還不需要考慮安全問題,納米機器人是人類史詩級別的創新,人類要繼續勇敢的向這個偉大的領域進軍。

適應性:3分。

關注人群:患者和醫療專業人員。

網站及其他在線資源:美國醫院協會(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

相關公司和初創企業:NXT健康公司(NXT Health)。

延伸閱讀書籍:《精益化主導醫院設計:建立未來高效的醫院》(Lean-Led Hospital Design:Creating the Efficient of the Future),作者:古爾登(Grunden)。

本名片來源:《顛覆性醫療革命》,作者 赫塔拉·麥斯可

參考材料:

[1]http://electronics.howstuffworks.com/nanorobot.htm/printable

[2]《納米機器人發展綜述》,梁順可

[3]http://www.imm.org/publications/reports/rep018/

[4]http://www.rfreitas.com/Nano/Microbivores.htm

[5]http://www.molecularassembler.com/Nanofactory/

[6]http://www.thenanoage.com/respirocytes.htm

[7]Freitas RA Jr . Exploratory design in medical nanotechnology:a mechanical artificial red cell[J].Artif Cells Blood SubstitImmobilBiotechnol,1998,26(4):411-430.

[8]http://www.nanowerk.com/spotlight/spotid=35045.php

[9]張其清,梁屹.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2,24(2):197-202.

轉自: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160914/content-1006036.html

深度反思腦機增強的人文風險

腦機介面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交互與響應技術,可以通過建立人腦與外界設備的信息通路來實現跨越硅碳邊界的「心物連接」活動,從而實現人類增強。在人類增強技術體系中,此類增強也被稱為腦機增強。腦機增強引發的各種人文風險儼然成為實現「人—技」和諧藍圖的阻力,要推動其沿著人文軌道發展,需要嚴肅審究。總體而言,腦機增強背景下的人文風險,包括個體層面的尊嚴貶損風險、集體層面的價值受抑風險和社會整體層面的身份認同風險。

從個體層面而言,腦機增強下的主體在藉助技術手段實現機能逾越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嚴重的個體尊嚴貶損風險。而這種尊嚴貶損,主要體現在「難以自為」與「難以自維」兩個方面。一方面,「難以自為」可以被解讀為一種腦機增強背景下的主體意向紊亂。比如,有實驗表明,利用電極模擬患者大腦,對情緒的穩定可以起到明顯的增強效用,但存在著扭曲主體心理常態,左右患者自由意志的危害。換言之,腦機增強下的主體容易在技術裹挾下變成一具「身不由己」的「提線木偶」。另一方面,這種「難以自為」還體現為一種人文矮化現象。比如,腦機增強背景下的主體為達到操縱的精準無誤,追求機能上升所帶來的絕對效力,被迫放逐原本那一套生動活潑的表述方式,代替以簡單冷漠的運算符號和操作指令。這種「唯結果導向」的增強,實則為主體對於機體「野性」的讓渡結果。「難以自維」則主要表現在「腦信息泄露」現象中。對此,希爾特(Elisabeth Hildt)重點談論了腦機介面所誘發的隱私風險問題,並提出「人腦中的晶元是否會成為某種不受控的『間諜』工具」,「外界是否會在未經攜帶者允許的情況下擅自對人腦信息進行調查」等問題。換言之,在腦機增強背景下,主體維繫自身信息安全的壁壘已出現裂痕。以上種種,都是增強主體尊嚴貶損的具體表現。

從集體層面而言,腦機增強群體中廣泛存在價值受抑的風險。其一,這種價值受抑表現為群體的去多元化趨勢,即「同質化」現象。克萊因(Eran Klein)在案例研究中指出,主體在完成腦機介面晶元植入後,產生了行為習慣、心理狀態甚至敘事身份上的「麻木感」,而這種麻木感將進一步引導同質化現象的產生。在腦機增強的作用下,個體會理所當然地選擇「最優」規劃方案、「最理性」行為模式和「最高效」學習路徑,進而塑造出高度同質的腦機增強群體,原本多元有機的文化孕育或翻入單一而空洞的「二進位」篇章。其二,價值受抑還表現為腦機增強群體的本體「退化」,即「增強下的削弱」。這首先是主體意志品質的削弱。隨著增強主體對設備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後天所形成的正向價值觀念與精神品格也將在純粹的效能洪流中淡化乃至扭曲。在技術異化語境下,「有志者,事竟成」或將被「有智能者,事竟成」所取代。再有就是「原始機能」的萎縮。在腦機介面「代辦一切」的時代,同樣意味著增強群體的「低智」時代。人們在享受腦機介面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用進廢退」的機制,或在人類群體智能的極化中得以呈現。

從社會整體層面而言,腦機介面面向社會的增強應用將帶來嚴峻的「身份認同」風險。圍繞身份認同,可以衍生出兩個更為具體的追問,即「腦機增強群體如何自定義」和「社會其他群體是否再定義」。第一個問題實則指向了增強主體的自我認知風險。碳基與硅基在物理上的組裝並不意味著精神上的契合。在現實情況下,人機交互中難以規避的「錯位感」和「疏離感」往往會導致增強主體的自我認知障礙,使其無法正常地完成一個連貫的自我敘事。更為嚴謹地說,在腦機增強背景下,行為主體的自我認知還存在較高的不穩定性。比如,在腦機設備的執行過程與主體指令高度契合的情況下,主體的自我接納程度較高;當二者出現滯後性乃至差異性時,主體便很難去認知這個「似是而非」的自我。關於第二個問題,實則指向了社會整體的認知風險。一方面,面對腦機增強群體,社會其他群體有可能出現「過敏」癥狀,出於恐懼和不信任,腦機增強群體則有可能在社會「排異」中被邊緣化。另一方面,社會其他群體亦有可能表現出麻痹甚至崇拜的態度,那麼原先所構建的社會穩態秩序就會變得岌岌可危,關於「人」的形而上學問題也許會高高懸置於「後人類」上空。

從人類增強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這類與人本身息息相關的技術可以梳理出一條「具身—離身—再具身」形式的清晰脈絡。最初的增強形式,是主體內向維度的身體技能開採;隨著技術的發展,進而外化為工具的加持、機械的自運轉;而隨著「匯聚技術」浪潮的到來,腦機介面又一次將技術拉回到身體框架之內,而這種技術「再具身」的增強模式,也必然在提供技能逾越的同時加劇本體的依附性和從屬性。從生命進化路徑來看,泰格馬克(Max Tegmark)在《生命3.0》中構建出了一種「技術進化」取代「本體進化」的全新階段。其中,生命3.0版本即「生命體可以重塑自身的軟體與硬體,不再等待進化帶來的恩賜」。然而,這種純粹依賴於技術加持的生命進化模式也暴露出「高速而不高質」的困點。綜合上述兩類視角,腦機增強極有可能在「高度具身」的作用模式和「高速迭代」的演進邏輯中形成「技術有作為,本體不作為」的增強慣性,從而不斷被削減固有價值,侵蝕主體地位。到那時,腦機增強下的群體或將在這種隱蔽而充滿誘惑的增強慣性下,徹底放棄自我增值,而成為技術的附庸體。可以說,在腦機增強慣性的驅使下,「增強之我」與「本真之我」間不斷增大的「勢能差」是「本我」跌落「神壇」的風險之源。

隨著腦機介面在人類增強領域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其暴露出的人文風險也在一個動態的時空語境中繼續異變,這也對其風險抵禦和應對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強調的是,應對腦機增強所產生的人文風險衝擊,不能單純樂觀地還原至技術層面,而是要在這場「人—技」博弈中持續增添人文「籌碼」,實現腦機介面在增強向度下的「親主體」實踐。一方面,對於腦機增強的審視與研究工作,不能停滯在一個簡單的「正負價值對沖」階段,而是要將這種審視融入到動態、多元的技術時空中加以鍛造,從而搭建起真正具有效力性、穩定性、靈活性、發展性的風險審查與人文規約體系。另一方面,夯實普適的人文文化體系,是應對腦機增強在人文領域異化的「根本之法」。猶如《愛、死亡與機器人》中人造機器人齊馬在藝術作品中所追求的那一抹「奇馬藍」一樣,技術增強下的人類個體依舊需要堅定秉持那個原初的「本我」。唯有如此,才能在新興人類增強技術的暗流上扶穩船舵,把准方向。否則,剝離「人性」的腦機增強或將走向福柯在《詞與物》的尾聲中所描述的末世圖景:「人將被抹去,如同大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

轉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298233076199297

死於烏托邦:來自於25號宇宙的警示錄

讓我們假設一個世界:一個沒有貧窮,沒有疾病,不存在饑荒,不存在資源不足的世界,一切都是充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這就是烏托邦最基礎的定義。烏托邦,人類最終的夢想,一個完美的世界。但是也許,烏托邦,也是一個讓靈魂死亡的地方。

1947年,John B. Calhoun,大學教授,負責以人口密度為課題進行實驗。他在大學的實驗室里製造了一個小小的老鼠居住地。在為期28個月的觀察期內,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本應繁衍到50000隻老鼠的居住場,老鼠的總量卻未能突破過200隻。由於沒有充分的貫徹和研究,這個現象一直在他頭腦中圍繞著。究竟是什麼阻礙了老鼠數量的增長,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

1968年,Calhoun教授決定披上上帝的袈裟,製造一個烏托邦。他租了一個農場倉庫的二樓。在那裡他搭建了一個長寬2.57米,高1.37米的老鼠居住地。

這是一個完美的居住所,有著所有老鼠們夢寐以求的東西:以盒子中央為點均勻劃分出的16個居住區域里,每個都有獨自的飲水器,食物倉,以及休息窩巢。按照設計的計算,只有當老鼠數量超過3840隻時,窩巢才會出現短缺。6144隻老鼠時,水資源才會不足。9500隻老鼠時,糧食才會成問題。除此之外,最早引入居住地的八隻老鼠都經過了疾病的篩選,以確保居住地的實驗不會因為外來疾病而出現差錯。居住地本身的溫度也通過風扇和供暖保持在20C到31C之間,以確保溫度不是導致宇宙25出現問題的原因。除此之外,25號宇宙也沒有任何老鼠的天敵。

這是個沒有天敵,沒有疾病,沒有飢餓,沒有居住問題的世界。一切可能導致人口衰減的原因都被排除在外。那麼,這個宇宙能夠持續多久呢?

1780天。

1973年5月23日,伴隨著最後一隻雄鼠的死亡,老鼠們徹底失去了任何繁衍的可能。25號宇宙宣告了他的終焉。

發生了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1968年7月9日,回到25號宇宙開始的第一天……

美麗新世界

1968年7月9日,25號宇宙實驗第1天。四隻公鼠,四隻雌鼠被放入了居住地中。這8隻只有48天大的小老鼠們有幸成為了25號宇宙的亞當與夏娃們。從而宣告了這些小老鼠們在美麗新世界中闖蕩了3個月後,總算安定了下來,開始劃分自己的領地,擇偶,交配。在25號宇宙實驗第104天的時候,第一窩小鼠出生了。

隨後,小鼠人口開始迅速的增長。在第100~第300天的時期內,平均每55天小鼠的人口就會加倍。20隻,40隻,160隻,320隻,640隻。直到620隻的時候誕生速度才從55天加倍減緩到145天加倍。

但是25號宇宙中的小鼠們已經出現了很多科學家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實驗開始後第86天到第338天是小鼠誕生最頻繁的時期,在這時期科學家們統計了每個領地中誕生的小鼠數量。有意思的是,儘管所有領地都按射線狀從中央平均劃分開,每個領地中誕生的小鼠數量卻不相等。

東北角的領地在252天之間只誕生了13隻小鼠,和其相對的西南角卻生下了111隻,8.5倍之多。

是的,就算是在一個全新的宇宙中,弱肉強食依舊存在。強鼠得妹子生孩子,弱鼠只能在角落裡不受妹子青睞。

止步

伴隨著人口爆炸階段的結束,25號宇宙進入了緩慢期。從第315天開始,小鼠數量的成長從55天增加一倍減緩到了145天一倍。

正是在這一階段的時候,小鼠的人口達到了整個實驗的最高峰2200隻。而正是在這時,社會中的問題顯現了出來。儘管25號宇宙理論上將需要達到3840隻老鼠才會出現窩巢短缺,6144隻老鼠時才會出現水源不足的問題,但是在人口尚未突破2000隻的時候,這個烏托邦,卻滿了。

儘管25號宇宙中依舊有著充足的居住空間和食物,但是一項令人意想不到的東西卻被佔滿了:社會責任。在充滿危險的自然中,成年小鼠能夠終老的機會並不多。那些成年的小鼠們便會接過長輩的擔子,成為保護領地,保護雌性,繁衍後代的角色。若一個領地上所居住的成年小鼠已經超出領地所需要的數量時,這些小鼠便會向外轉移,去開發新的天地。然而這兩點在25號宇宙里都是不可能出現的。成年卻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未知的成年小鼠們開始迷茫了。這些不屬於任何領地的雄鼠們開始在25號宇宙的中央聚集。

這些小鼠們逐漸開始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和其他任何小鼠社交,相互之間也不聞不顧。逐漸的,另一個特點開始在這些無所事事的小鼠之間顯現:暴力。通常只是因為進食回來而打擾了其他人的小鼠會突然變成被攻擊的目標。被攻擊者也不會逃避或反擊,但是當其他小鼠打擾了她的寧靜時,被攻擊者也會變得異常暴力起來。

這些小鼠們最明顯的區分方式就是全身的傷痕,被攻擊過多次的尾巴。

同樣在社會中找不到位置的雌性小鼠則會選擇在較高,那些在生育幼鼠的雌鼠不會選擇的巢穴中隱居。她們中看不見暴力的痕迹,也看不見社交的跡象,就如同與世隔絕的隱士們。

隨著無處可去的小鼠們的數量越來越多,擔任起保護領地工作的雄鼠們對於自己領地的意識也越來越薄弱。但是對於雌鼠來說,對領地保護的降低就意識到了自己哺育用的巢穴被侵犯的機率越來越高。隨著領地概念的逐漸淡化,負責哺育的雌鼠們的攻擊性也變得越來越強,甚至直接代替了本應負責保護領地的雄鼠們。這種攻擊性不僅僅是對於外人,雌鼠們的攻擊性也漸漸的轉移到了自己的後代上。許多尚未斷奶的幼鼠們也成為了雌鼠們的攻擊對象,甚至被逐出巢外。在此階段的後期,小鼠們的生理期被打亂了,受孕率下降了,就連每胎的出生數量也下降了。在雌鼠們頻繁轉移巢穴的過程中,有許多幼鼠被遺忘,被拋棄。很多幼鼠「消失」在了每次統計之間。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這個階段生育率的下降,以至於完全停止。

死亡,無法阻止的死亡

最後一隻小鼠誕生的那一天,便是死亡階段開始的第一天。實際上死亡階段開始的比他早得多。從第560天的時候,小鼠的人口其實就勉強保持在生死平衡的狀態,但是從600天的時候開始,幼鼠的誕生數量開始大幅度下降。第920天是最後一隻小鼠誕生的日子,而從這之後,25號宇宙就進入了緩慢,但是持續穩定的死亡。

在1973年5月23日的時候,最後一隻雄鼠死亡,25號宇宙的終焉來臨了。臨近滅絕的時候,事情也不想一些樂觀人士所設想那樣,會有一組小鼠會重新復興25號宇宙。一切都太晚了,大家……都老了。在第1588天,最後一隻小鼠誕生668天之後所做的調查中顯示,還活著的小鼠們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了776天,超過了絕經期200天。就算有小鼠出現了本應有的能力,小鼠們也已經過了繁殖的年齡了。那種在種族頻臨滅絕的時候,有一小支集團重新振興整個物種的故事,果然也只是個美好的幻想。

這個宇宙沒有經歷過災難浩劫,也沒有經歷過疾病的洗禮,不用擔心飢餓,也不用擔心住所。小鼠們都非常健康的活到了終老的年齡。若外界沒有任何原因的話,那麼就必須進入到社會當中去尋找問題。

問題實際上在第三階段,人口增長緩慢起來的時候就已經初露端倪了。少數幸運的沒有在出生時就被母親拋棄的幼鼠們也早早的被趕出了巢穴。他們中絕大部分在還沒有建立起任何親情和感情就被迫加入了社會之中。而接受他們的社會也早已人滿為患,在社會中不僅沒有能他們的一席之地。任何和其他小鼠進行社交的企圖也不斷的被匆匆路過的小鼠們機械性地打斷。在沒有基礎社交的情況下,更複雜的社交關係也就無從談起。對於這些小鼠來講,無論是愛情關係,母子關係,還是競爭關係,都是遙遠而陌生的。在另外一個持續了300天的小型實驗中,解刨表明148隻雌性小鼠中僅有20%只小鼠有受孕痕迹(子宮中有胎盤疤痕)。而在正常情況下絕大部分雌性小鼠們應該已經孕育了超過五隻小鼠。遠超於實驗的數值。

和深居高處的隱士雌鼠們相對應的,則是被我們稱為「美麗鼠」的雄鼠們。他們拒絕打鬥,也從來沒有帶著性意圖接近過雌鼠。這些小鼠沒有任何傷痕,也沒有任何凌亂的地方,就好象完美的樣品一樣。他們的行為中僅有吃,睡,和打理自己,對除了自己身邊以外的事情均顯得漠不關心。在這個擁擠的社會中,這些小鼠們徹底喪失了一個年輕鼠該有的性格,而變成了對一切都冷漠,對一切不問不顧,只對自身喜好感興趣的獨居者們。在研究者看來,這些只剩下最基礎生存需求的小鼠們,就如同靈魂死亡後所遺留的軀殼一樣。

25號宇宙中後半段出生的小鼠幾乎都納入於這些」美麗鼠」。當他們的前輩小鼠們逐漸衰老的時候,25號宇宙也就逐漸的畫上了終止符。在人口增長衰減期時,上一代的小鼠們已經過了生育的年齡,但新一代的小鼠們卻根本就沒有培育出生育的能力。

所以,沒有爭鬥,沒有戰亂,沒有疾病,沒有災難。25號宇宙就在一片平靜和安詳中,迎來了死亡。

1972年,在實驗臨近末期的時候,Calhoun教授的同事,Halsey Marsden博士從25號宇宙中借出了幾隻小鼠做了幾個自己的實驗。他將選中的,從25號宇宙中生長的「美麗鼠」們作為新的亞當和夏娃,放入了只屬於他們的新「宇宙」中。然而就算進入了一個低人口的環境中,所有的」亞當「和」夏娃「們也喪失了任何重組社會,或者重新繁衍人口的能力。Marsden博士甚至將「美麗鼠」和在正常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雌鼠們搭配起來,但也沒有任何效果。這些表面上十分高貴優雅的小鼠們,在心中卻已喪失了任何的溝通的能力和慾望。他們的”靈魂”,死了。

留給人類的警示

三年時間,2000隻老鼠的命運和他們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絕對的預言。但是其中的警示性不容忽視。無論是人口密度過大導致的社交能力崩潰,還是因為責任職位的飽和導致社會構建的倒塌,都能從現實中看見端倪。而25號宇宙興衰過程中的歷史痕迹(雄鼠能力的衰退,雌鼠開始擔當起雄鼠的地位,對後代的關心和培養的下降,新小鼠們社交能力的退化,「隱居士」和「美麗鼠」)都能在現實中看到他們的影子(男女平等,女權的崛起,丁克一族,朋友圈化,草食系男子)。而隨著大城市的興起和發展,世界人口越來越傾向於集中在生活便利但身口密度高的城市中居住,間接的促進了人口密度的上升。

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切都發生在遠低於25號宇宙所能承受的小鼠數量上限時。就算在小鼠數量最密集的時期,作為上限中最低的巢穴,也總有20%的巢穴無小鼠居住。人們可以通過設計和統計來得出一個地區可以承受人口數量的硬上限,但是什麼時候人口算做過於密集,單純的數字和統計是無法得出來的。

當然,對於小鼠們來講,戀人關係,母子關係和領地關係已經是他們社會中最複雜的社交關係。對於有著更錯綜複雜的人類社會來說,沒有人知道人類在人口過剩的社會中,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人們會想出一個對路,成功的生活下去,也許人們會踏上25號宇宙的道路,最終死於安樂之中。烏托邦,人類最終的夢想,一個完美的世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烏托邦,是一個讓靈魂死亡的地方。

“起名為25號宇宙的原因是?因為之前還有24個宇宙嗎?”

“對。”

“那他們的結局呢?”

“滅亡。”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8837526

馬斯克:已將自己的大腦上傳雲端

IT之家 7 月 19 日消息,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已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雲端,並且和虛擬版的自己交談過。

Dogecoin DOGE / USD 創始人比利-馬庫斯發推特稱,「如果你能夠將大腦上傳到雲端再和自己的虛擬版本交談,你們會成為朋友嗎?」對此馬斯克回復道,「我已經做過了」,但馬斯克並沒有給出詳細介紹。

IT之家了解到,馬斯克可能指的是他的神經技術公司 Neuralink,該公司正致力於開發一種腦機介面。該設備將允許計算機將一個人的想法轉化為行動,讓他們僅通過思考就能完成打字等動作。

今年早些時候,《財富》雜誌報道,根據馬斯克的說法,這些設備將允許信息從計算機傳回大腦。Neuralink 尚未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但馬斯克此前曾表示,該公司計劃在 2022 年之前開始在人腦中植入計算機晶元。馬斯克還表示,該設備對於人類弄清如何與先進的人工智慧共存非常重要。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630/310.htm

腦控技術

基本原理

用腦電波來操縱機器設備,這一直是人類數百年來的夢想。試想一下,只需要你腦子裡頭念頭一動,機械或設備就已經按照你的想法去運轉,那是一件多棒的事情!然而,想要實現這種方式,也存在顯而易見的困難 ,畢竟,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大腦的了解還是太少了,而人類的思維活動又是如此的複雜,轉瞬即逝。

通常,這類設備的原理是:使用者頭戴一個類似於做腦電圖時戴的帽子,其實質是裡頭有很多電極,能對使用者的腦電波進行測量;同時有一台計算機,對於電極傳送回來的使用者的腦電波的變化加以分析,判斷出使用者究竟發出了什麼指令,再按照預設的程序,操縱機械設備進行相應的活動,可以控制人的心理甚至行為

基本介紹

腦控,是「腦電波控制」的不規範簡稱。一些自稱「腦控受害者」的人認為人類大腦發出微弱腦電波,經過高效雷達辨別接收,經過電腦進行模數轉換,使人腦電波信號數字化,與電腦內信息比對後,通過相關軟體處理(類似的軟體比如說mp3播放器、心電圖掃描儀軟體), 形成文字、聲音、心跳等信息。干擾控制時是個反方向的過程。電腦將干擾信息數字化後,進行數模轉換,通過發射裝置比如衛星、主動式雷達天線等,模擬人類腦電波,對人類大腦進行干擾,人會產生不正常的語言、心跳、痛覺、失眠、幻聽等癥狀。

然而, 這種「腦控」的說法均由「腦控受害者」基於個人體驗自我表述,這些說法常常會與比較重大的陰謀相關,但是既沒有實際的證據也沒有科學研究的支持。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中,常常將這種自稱「被腦控」的現象稱為影響妄想,是妄想症的一種。影響妄想患者也常常伴有被害妄想。妄想嚴重者可能會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並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療。

相關評論

腦控武器」的危害和潛在威脅,也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嚴重關注,因為這類武器一旦被濫用,那麼就能在根本上控制人民。無論是在私人住宅、公眾場合、工業場所,還是在公共和私人交通工具,被秘密選定的受測試者,都會受到這種「神秘武器」發出的含有化學和生物刺激的放射性影響。時間長了,會讓受測者社交孤立、免疫力下降,進而導致各種疾病,甚至死亡……  

美國中情局當年進行「腦控武器」的實驗室,就先後在加拿大和本土吃過一系列的官司,給一些受害者巨額賠償,並使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政府名譽受損。

嘗到甜頭的莫利斯似乎並不介意,她經常說,據一些解密資料來看,俄羅斯在腦控武器研究方面「歷史悠久」。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人才紛紛被「挖角」、相當一部分軍工科研項目也被取消的情況下,有關腦控研究的一些頂級科學家及相關項目,卻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言下之意,如果她不繼續這方面的研究,俄羅斯遲早會超過美國。在俄美關係越發緊張的情況下,莫利斯的這番說辭非常有效。

二戰後期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腦電波接收儀,那時腦電波接收儀用電子管製造,體積龐大,接收距離只有100米,只能將思維信號轉換成聲音,即竊聽別人的思維,聽別人在想什麼,二戰結束後腦電波接收儀的技術被美國和蘇聯獲得,但美蘇雙方都不知道對方已掌握該技術,因此兩國都向其他國家派出間諜,同時用腦電波接收儀探測在本國的外國人,找出混入本國的間諜。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發出了仿腦電波無線電攻擊功能,即發射讓人身體產生痛、癢的信號,還能發射讓人心肌梗塞的信號。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集成電路的出現,腦控武器有了質的飛躍,腦電波接收儀的體積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強大,93年出現了能接收人的視覺信號的腦電波掃描儀,每個人成為了單一頻道的電視發射台,眼睛就成了人體攝像機,你看到什麼腦電波掃描儀的屏幕上就能顯示什麼,由於開發出的腦電波掃描儀的功能越來越多,特別是能夠無聲無息地把人幹掉,對人類生存已產生巨大威脅,其威脅絕不亞於核武器,因此在1995年25個擁有腦電波掃描儀的國家秘密召開了一個國際會議,簽署了互不對他國領導人使用腦電波掃描儀的協議。

進入21世紀後,腦電波掃描儀的體積已減小到手機大小,可隨身攜帶,能接收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或動物的腦電波,只是在接收之前必須先採集該人的腦電波指紋並儲存(類似搜索電視頻道),有了腦電波掃描儀,再向他國派出間諜是非常愚蠢的,因為現在用腦電波掃描儀能輕而易舉地知道誰是間諜,同時獲取情報是如此簡單,所以21世紀間諜這個危險的職業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沒有危險的特工。最後說明一下腦電波也是一種電磁波,人腦本身就像一個電視台不斷向外發射無線電訊號,腦電波能被接收機調諧接收,不需要向大腦內植入晶元,接收腦電波就象接收電視信號一樣,能從腦電波中分離出思維信號、視覺神徑信號、聽覺神徑信號,並把它轉換成聲音,文字和圖象(類似天線接收的電視信號),腦電波掃描儀同時還能將聲音和圖像信號傳送給被害人的腦神徑,讓人獲得聲音和圖像,比耳朵聽和看高清電視還要清楚,還能惡意的控制人的各種生理狀態。

相關資料

腦控技術又稱電子腦控技術,一種能發射電子信號到受害者大腦,並接收受害者大腦信號,藉以灌輸思維、感官,知曉受害者記憶、思維的隱蔽技術,人類終極迫害科技,施行國家、施行機構不明,屬於全世界範圍的秘密迫害。受害人,受害的範圍越來越廣,受害程度越來越深。其範圍已波及到幾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國家的主要城市,甚至達到大街小巷,居家旅行無孔不入的程度。

腦控就是對人的精神控制和神經控制!

腦控就是有目地地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為。

大家說起腦控時,已拓展了其涵義,包括控制和傷害身體等。

目前存在的腦控現象,無法用傳統腦科學解釋。

腦控的技術,目前局外人是無法知道的。沒被腦控的人,可能無法理解。

正如北方的「知了」不了解「冬雪」。

據中央電視台的報道: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利用電腦大小的腦控武器遠距離地打擊敵人。具體用的是聲波還是微波等。不得而知。

腦控主要危害表現在幾個方面:

1.控制你日常的喜怒哀樂情緒。

2.強行控制你的思維功能,雖然它們不能決定你思考的具體內容,但能通過控制大腦神經限制阻斷你的思考。它們不僅要控制你的情緒,還要儘力讓你的思想符合施害者的意圖。當你在思考問題時,它們會經常斬斷你的思路,堵塞你的大腦,等你的思想進入它們需要的內容後就通暢了,這是它們常用控制手段。

3.影響你的思想並間接導控你的行為,惡化你的人際關係。使你變得自閉。控導你盲目地往外地跑。

4.他們控制你不協調,在吃飯時噎一下,喝水時嗆一點,說話時突然卡住停了下來。四肢的動作不協調,走路摔倒。手工操作時,做出自我傷害的動作等。

5.製造正常狀態下身體的疼痛,腹瀉,嘔吐等。強化你身體的不適感。

腦控試驗和定向能武器攻擊

控試驗和定向能武器攻擊的方式非常隱蔽,可能採用X射線、微波信號、穿牆高能微波(through-wall high energy microwave)。可能會產生致命的效果。該攻擊方式,如果攻擊能量不強,受到攻擊者並不能意識到這是外來攻擊。例如,催眠,剝奪睡眠,誘導腹瀉,誘導分神,產生頭痛及其他部位的疼痛,誘導情緒,產生短期記憶中斷,發燒,語言能力下降,等。而電擊感則很容易被受害者感覺到並且很容易認定它為外來攻擊。千萬不要受到了攻擊而自己卻不知道。各國特工之間往往互相合作。有人在中國成為受害者,在加拿大繼續受到攻擊,那就是中加特工在合作腦控。華人移民和留學生很多被選為腦控的幾內亞豬,實施秘密試驗, 剛開始受害者往往並不知道。

注)(語言,圖象,思維干擾,的通訊傳播一般是建立在電磁波的基礎上的。沒有電磁波我不知道還能通訊嗎?電磁波的主要功能是身體會聚集大量靜電同時再在電磁波的作用下進行騷擾人體,沒有靜電是無法進行語言 圖象 思維騷擾的)平民一般以這個為主)

(一)腦控  涉及定向能武器,例如:X射線、微波、穿牆高能微波。腦控試驗不僅從身體上直接打擊受害者,而且使用技術手段來破壞一個人的精神心理。這比身體的直接襲擊後果更加嚴重。

讀取和破解腦波:(Read and crack brainwave patterns)通過高科技腦控激勵晶元(或特定的帽子)來讀取受害者的腦波,通過無線傳輸到附近的接收設備。再過濾出特定的波形來破解受害者的思維和記憶。這項技術已經非常先進。

話語傳輸:(Subvocal Transmission)通過電磁波傳輸來影響受害者的說話器官和抑制思維器官,使受害者說特定的話。這種話不經過大腦的思考說出,特別細心的受害者能夠發現。這種傳輸可以通過腦控激勵晶元(又叫腦控釘)或不用腦控激勵晶元進行。受害者的主要特點是說話不經過思考。

意念傳輸:(Thoughts Transmission)通過腦控波曲線傳輸特定的想法到受害者的大腦,一般需要腦控釘在受害者的大腦。

受害者們總結的常見的身體癥狀和經驗,

· 頭皮發麻。

· 無理由的極度疲勞,腿肌及關節的酸痛。

· 頭暈, 頭痛。

· 夢境製造和操縱,剝奪睡眠。

· 肌肉的振動和抽動。

· 不能集中注意力。

· 不通過思考的說話 ,語言能力受到影響,經常結結巴巴。

·記憶力減退,記憶消失 。

· 毫無理由的出現心跳過速和過緩。

· 眼睛發花。

· 燒灼皮膚,身體的不同部位出現燒灼感或出現不明切口。

· 臉色變暗,頭髮變稀。 (與信號發射有關)

· 聲音直達大腦(Voice to skull, 美國軍方代號V2K。)

· 物體振動,如門、窗戶、床和椅子(由聲波脈衝所引起。)。

· 電子產品的被控制現象,包括電視機、計算機、汽車和家用電器。(例如電視機自動打開或關閉,由電磁脈衝波所引起。)

· 常伴有嚴重的耳鳴現象,被正式迫害初期除了出現心跳過速外還常致使被害人身體高熱,以及各種行為失常無法自控。

事實上,大多數的受害者並不記得他們被秘密麻醉然後審問以及手術的過程,只有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發生瀕死體驗的人才可能意識到這一切的發生並不是如大多數人所臆測的遠程干涉,那些定向的殺傷可能是出於實驗目的或迫害,受害者體內的晶元才是關鍵。

發展

二戰後期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腦電波接收儀,那時腦電波接收儀用電子管製造,體積龐大,接收距離只有100米,只能將思維信號轉換成聲音,即竊聽別人的思維,聽別人在想什麼,二戰結束後腦電波接收儀的技術被美國和蘇聯獲得,但美蘇雙方都不知道對方已掌握該技術,因此兩國都向其他國家派出間諜,同時用腦電波接收儀探測在本國的外國人,找出混入本國的間諜。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發出了仿腦電波無線電攻擊功能,即發射讓人身體產生痛、癢的信號,還能發射讓人心肌梗塞的信號。

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集成電路的出現,腦控武器有了質的飛躍,腦電波接收儀的體積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強大,93年出現了能接收人的視覺信號的腦電波掃描儀,每個人成為了單一頻道的電視發射台,眼睛就成了人體攝像機,你看到什麼腦電波掃描儀的屏幕上就能顯示什麼,由於開發出的腦電波掃描儀的功能越來越多,特別是能夠無聲無息地把人幹掉,對人類生存已產生巨大威脅,其威脅絕不亞於核武器,因此在1995年25個擁有腦電波掃描儀的國家秘密召開了一個國際會議,簽署了互不對他國領導人使用腦電波掃描儀的協議。

進入21世紀後,腦電波掃描儀的體積已減小到手機大小,可隨身攜帶,能接收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或動物的腦電波,只是在接收之前必須先採集該人的腦電波指紋並儲存(類似搜索電視頻道),有了腦電波掃描儀,再向他國派出間諜是非常愚蠢的,因為現在用腦電波掃描儀能輕而易舉地知道誰是間諜,同時獲取情報是如此簡單,所以21世紀間諜這個危險的職業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沒有危險的特工。

最後說明一下腦電波也是一種電磁波,人腦本身就像一個電視台不斷向外發射無線電訊號,腦電波能被接收機調諧接收,不需要向大腦內植入晶元,接收腦電波就象接收電視信號一樣,能從腦電波中分離出思維信號、視覺神徑信號、聽覺神徑信號,並把它轉換成聲音,文字和圖象(類似天線接收的電視信號),腦電波掃描儀同時還能將聲音和圖像信號傳送給被害人的腦神徑,讓人獲得聲音和圖像,比耳朵聽和看高清電視還要清楚,還能惡意的控制人的各種生理狀態。

本文轉自:

https://baike.so.com/doc/6282512-6495971.html

https://mil.news.sina.com.cn/2019-01-15/doc-ihqfskcn7249692.s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4%91%E6%8E%A7%E6%AD%A6%E5%99%A8/2081088

腦控武器

腦控,又稱精神控制,指人意念通過腦控儀器的翻譯,干擾正常人腦電波的過程,實現遠程對人體的掌控。

腦控武器主要通過物理和化學手段對人腦造成影響,控制人腦思維活動,腦控武器是建立在對人腦信息進行獲取、解讀、傳播和控制基礎上的「制腦術」,通過「攻心為上」,直接影響和控制人類思維。

腦控武器的技術原理並不複雜。人腦的各種活動都會產生相應的腦電波,殊不知腦電波也是人類的身份識別特徵——每個人的腦電波「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利用腦電波特徵的唯一性,首先採集人腦電波的特徵碼並存入電腦,之後通過專門的「翻譯」軟體解讀其中的視覺、聽覺、語言、情感等各種神經活動信號,事實上就已完成了「讀心術」。當需要向「大腦磁碟」寫入信息時,只需對腦電波進行特定編碼,就能將信息直接植入大腦。

腦控武器在研製時,還牽扯到資料庫中成千上萬個腦電波樣本的大數據分析,得到心理特徵與腦電波形狀的對應關係,就好比找到了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之後,專業技術人員利用電磁波向人體發射特定的信號,腦控武器就可以悄無聲息地改變人類的情緒狀態,最終達到特定的軍事目的。 

目前,腦控武器主要分為電磁波武器、聲波武器和光波武器。電磁波武器又可具體劃分為電場、磁場、微波等不同類型。美國軍方此前研製的新型非致命武器「主動迴避系統」,通過發射高頻電磁波使目標感到燥熱難耐,令被攻擊者彷彿「置身於烤箱之中」,其有效射程可達一公里。事實上,電磁波和聲波等都能對人腦細胞的正常活動產生影響,甚至能把建議和命令直接「發射」到人腦之中,因而包括次聲波、超聲波、紫外線、激光等手段都成了腦控武器的研究方向。

腦控武器的目的不是消滅敵人肉體,而是征服敵人的意志,這意味著戰爭的制勝之道從「毀傷」走向「操控」,從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作戰視角:將「控制」優於「毀傷」考慮武器性能。探腦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未來戰爭形態發生改變:即除靠毀傷肉體、逼迫敵人就範之外,在主要目的不在於致敵死亡的目標下,通過更好地控制敵人去贏得戰鬥。

腦控武器的快速發展引發人們對戰爭倫理的思考。一方面,人類可以通過腦控武器以「控」代「毀」的作戰方式,減少戰爭的物理傷亡;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作繭自縛,成為腦控武器的受害者。

作為戰爭的最終決策者,人類應該解決好腦控武器的研發方向與理性應用等問題。一方面,腦控與控腦是腦控武器的兩條發展路徑,其中腦控技術不斷成熟,將極大提高人與武器的融合程度,可作為未來的發展重點。另一方面,針對控腦技術的發展應用,則應秉持謹慎負責態度,尤其是對控腦技術應用情境、目標範圍、作用方式的把控。例如,在特殊的任務如解救人質等行動下,為避免或減少誤傷,對特定的目標對象,選用適宜的控腦技術,可以更精準高效地完成作戰任務。

此外,戰爭從來就是敵對雙方的生死較量。因此,在研發腦控武器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反腦控技術手段的創新,從而在未來的腦控與反腦控戰爭中贏得主動。 

腦控納米武器,可以通過糧食和血液,醫藥疫苗進入人類體內通過人體或血管到達腦部進行腦控並破壞腦組織,對日常生活裡面的電子電錶,智能電視,太陽能電板等產生相互轉化的強烈信號。

本文轉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4%91%E6%8E%A7%E6%AD%A6%E5%99%A8/2081088

https://mil.news.sina.com.cn/2019-01-15/doc-ihqfskcn7249692.shtml

https://baike.so.com/doc/6282512-6495971.html

馬斯克宣布人類即將被徹底改造

於無聲處聽驚雷!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剛剛,馬斯克宣布,已經找到了高效實現腦機介面的方法。在剛剛結束的發布會上,馬斯克甚至難以抑制自己的興奮之情,一度笑場。

是的,你沒看錯,成立兩年,馬斯克著名的腦機介面研究公司 Neuralink 終於發布了其首款產品:「腦後插管」的新技術。

具體來說,通過一台神經手術機器人,像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地在腦袋上穿孔,向大腦內快速植入晶元,然後通過 USB-C 介面直接讀取大腦信號,並可以用 iPhone 控制。

馬斯克這個「大開腦洞」的方法,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頭骨穿刺:馬斯克新推出的「打孔器」,可以使用激光在頭骨上鑽孔,不像以前腦袋打洞,這種辦法微創、無血、安全!

看,這就是馬斯克使用的打孔器,又名「縫線機」。這是一個神經外科機器人,每分鐘能夠植入六根線。整個過程,特別像縫紉機。

這個「縫線機」可以將一條只有人頭髮絲 1/4 粗細的線路植入腦中,同時可以避開大腦血管,避免大腦出現炎症和損傷。

上圖就是「縫線機」工作時的樣子:用激光在頭骨上鑽孔,把電線和晶元植入你的大腦。

2、植入晶元:馬斯克開發了一種定製晶元,植入大腦後,可以更好地讀取和放大來自大腦的信號。

看,這就是馬斯克注入大腦的晶元,它的尺寸比手指尖還小。這種晶元要植入四個地方:其中三個位於運動區域,另一個位於感受區域。唯一外置的設備安裝在耳後,內含一枚電池。

現在,馬斯克已經在老鼠身上實驗了,可以通過頭部的USB-C埠收集大腦神經元信息。它能從1500個電極中讀取信息,比現有的嵌入人體的系統好15倍。看,這就是探針設備成功插入過程:

3、引出信號:使用一種直徑4-6微米,連頭髮絲的 1/10 都不到的線,把晶元讀取的大腦信號傳送出來!

這些柔韌的線實際上是一種用類似玻璃紙的材料來做絕緣體,裡面包含有一系列連接微小電極或感測器的導線,看起來就像一串珍珠。

與其他腦機介面中使用的材料相比,它不僅對大腦損害性更小,而且還能傳輸更多數據。

現在,馬斯克正在老鼠身上測試,計劃明年將實現第一次人類測試。他們的想法,是把非常小的電子設備植入大腦,再帶上無線裝置,讓意念發射出去,甚至與iPhone應用程序互動。

它將徹底改變人與機器的交互方式,並進而改變人類自身和社會!

在濃密的雲端,科技的驚雷正在醞釀、生成,一場風暴正在撲來!

腦機介面,一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它研究的是在人或動物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以實時翻譯意識,最終做到人類與人類之間、人類與機器之間自由傳輸思想、下載思維。

或許你還不知道這項技術一旦使用於人成功,將給我們帶來什麼。答案很簡單,最主要的有四點:

1、以意馭物:這個技術實現後,人類可以不用說話,只要通過意念,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來控制外物,以意馭物!舉個例子:

想想你在未來的某一天,早上醒來,只要你心念一動,燈就開了。

心裡再默默下個指令,咖啡機久開始自動幫你加熱咖啡。

懶得動手的話,還可以操控機械臂幫你忙,而而這一切,都是由意念幫你完成。

以前覺得這只是神話,但現在馬斯克這項科技突破表明,這一切都將變成現實。

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癱瘓的青年利亞諾·平托就是穿了這樣龐大、笨重的外骨骼,通過腦機介面踢出了當年世界盃的第一球。

2、增強大腦:通過腦機介面,改善大腦運行,讓我們時刻就像剛剛睡了一個好覺醒來,精神抖擻、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能夠高效清醒高效地去做一件事情。

現在,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果。比如,美國舊金山就有一個叫Smart Cap的公司,他們把腦電圖做成了棒球帽。這個產品可以用來緩解卡車司機的疲勞駕駛,提高注意力,減少交通危險。

此前,美國ABM公司則通過腦電圖腦機介面訓練實驗者,使新手學習速度比原先提升了2.3倍。

3、無損溝通:有了腦機介面,人類不用語言,僅靠大腦中的腦電信號就可以彼此溝通,實現「無損」的大腦信息傳輸

這種腦腦交互,彼此傳遞的本質是神經元群的活動。不像語言的模糊和詞不達意,它是一種徹底的、100%的、毫無信息扭曲的「心領神會」。

這件事,現在Facebook的科學家正在研究。他們想讓人們思考一些東西的同時,把想法傳到他人的皮膚上,讓人們通過皮膚「聽到」聲音,進而實現溝通。

什麼叫心心相印?這就是真正的心心相印!

4、移植記憶:這個技術實現後,能讓我們短時間內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獲得一般人類無法擁有的超能力。

記憶移植就是這個領域研究的重點。現在,美國科學家已經發現大腦海馬體的記憶密碼,開始嘗試用晶元備份記憶,然後把晶元植入另一個大腦,實現記憶移植。這個實驗已經在猴子身上取得成功。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懂英語,德語,法語,等等語言;通過這個晶元植入大腦;你將可能憑空多出許多這一塊的記憶;可能一夜睡一覺的時間,你就掌握了五,六門外語;

等到這個技術實現後,人類的記憶可以移植。

這項技術的終極目的,是通過腦機介面技術,把大量的信息和資料傳輸到大腦里,或把大腦的意識上傳到計算機,最終實現人類意識合記憶在計算機世界的永生。

如果試驗成功,今後一個人的身體雖然死亡,但是卻可以將他的靈魂儲存在另一個系統中,甚至可以將這個靈魂轉移到其它身體上!

你沒有看錯,人類有史以來都在尋求的永生,或許就可以實現了。這是多麼不可思議,但現實中的各種科技進步,又在讓我們一點點接近這個目標!

無論如何,這是一件讓人腦洞大開的事!

一場浩浩蕩蕩的巨變已經來了!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快到你無法想像。而科技的進步,正在不斷賦予這種快以全新的加速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像今天一樣「 百花齊放 」;一個又一個科學奇蹟、醫學奇蹟相繼在我們眼前不斷誕生!

以意馭物、記憶存儲、記憶移植…這些奇蹟,只不過是科學進步的一個縮影!

需要高度重視的是: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都會引發對人類自身乃至整個社會的衝擊。腦機介面也一樣,對人類社會來說,這或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大海嘯!

鐵器的發明,傳統農業社會的出現,引發了一場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在中國,這場戰爭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打到了漢代,才告終結。

電力的發明,工業社會的出現,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世界大戰,讓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染上了血色。

現在,隨著人工智慧、納米技術、腦機介面、生物等技術等推進,在帶來科技福利的同時,也將引發一場新的社會變革的風暴。

如果說,以前的技術進步,只是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腦機介面等技術等突進,則可能將讓富者愈聰明、愈博學、愈健康,貧者越加弱小,乃至最終出現超級人類。

比如,整個大英博物館的知識,在未來,可能花不了太長時間,就可以通過腦機交互,進入一個人的大腦。通過腦機介面,一個人也可以稱為一個像鋼鐵俠的這樣上天入地的超人。

想想這一幕吧: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原版人類在超級人類面前,就可能像臭蟲面對人類一樣無力和脆弱。你想想,當你把一隻臭蟲衝進下水道的時候,你的內心起過一絲波瀾?

寫到這裡,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想起了小說狄更斯 《雙城記》開篇的那段話: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未來已來,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善良的人們啊,你們要更審慎!

轉自:https://mp.weixin.qq.com/s/rgXJVjdf9fSnVfC2sHl96g

https://mp.weixin.qq.com/s/UglabwcnZI_SjNnOvD8wPg

國內腦機介面公司NeuraMatrix完成A輪融資

11 月 23 日消息,國內腦機介面平台公司寧矩科技(NeuraMatrix)宣布完成總額達億元人民幣的 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蓋資本領投,風投基金 Prosperity7 Ventures 及經緯中國跟投。

在完成 A 輪融資後,NeuraMatrix 表示將會加大晶元研發及量產方面的投入,推進軟硬體開發,並加速醫療及科研設備的量產。

NeuraMatrix 成立於 2019 年 11 月,是由清華大學孵化的一家初創企業,今年 3 月剛完成數百萬美元的 Pre-A 輪融資。該公司目標是打造從材料、晶元、硬體設備到軟體一體化的腦機介面平台。

NeuraMatrix 的技術重心為可置於腦區內的侵入式腦機介面,侵入式腦機介面由於能夠獲取從低頻到高頻更全面的高質量信號,伴隨著設備小型化及植入技術、材料方面的進步,被認為更能夠滿足醫療、智能交互方面的需求。

據悉,NeuraMatrix 自研的雙向腦機介面商用晶元已完成流片,預計明年初實現搭載自研晶元設備的量產,其首個無線侵入式腦機介面設備樣機也已開始供客戶使用。

目前 NeuraMatrix 已與多家科研院所、醫院及葯企簽訂了上千萬元設備採購意向訂單,其主要合作對象也集中在科研院校及醫院,如正在與清華大學附屬長庚醫院、天壇醫院、宣武醫院等醫療機構展開合作,內容包括運動康復、神經電刺激治療帕金森和癲癇、脊髓癱瘓和面癱等方面。

轉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PGHVA7605118H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