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宣布人類即將被徹底改造

於無聲處聽驚雷!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剛剛,馬斯克宣布,已經找到了高效實現腦機介面的方法。在剛剛結束的發布會上,馬斯克甚至難以抑制自己的興奮之情,一度笑場。

是的,你沒看錯,成立兩年,馬斯克著名的腦機介面研究公司 Neuralink 終於發布了其首款產品:「腦後插管」的新技術。

具體來說,通過一台神經手術機器人,像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地在腦袋上穿孔,向大腦內快速植入晶元,然後通過 USB-C 介面直接讀取大腦信號,並可以用 iPhone 控制。

馬斯克這個「大開腦洞」的方法,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頭骨穿刺:馬斯克新推出的「打孔器」,可以使用激光在頭骨上鑽孔,不像以前腦袋打洞,這種辦法微創、無血、安全!

看,這就是馬斯克使用的打孔器,又名「縫線機」。這是一個神經外科機器人,每分鐘能夠植入六根線。整個過程,特別像縫紉機。

這個「縫線機」可以將一條只有人頭髮絲 1/4 粗細的線路植入腦中,同時可以避開大腦血管,避免大腦出現炎症和損傷。

上圖就是「縫線機」工作時的樣子:用激光在頭骨上鑽孔,把電線和晶元植入你的大腦。

2、植入晶元:馬斯克開發了一種定製晶元,植入大腦後,可以更好地讀取和放大來自大腦的信號。

看,這就是馬斯克注入大腦的晶元,它的尺寸比手指尖還小。這種晶元要植入四個地方:其中三個位於運動區域,另一個位於感受區域。唯一外置的設備安裝在耳後,內含一枚電池。

現在,馬斯克已經在老鼠身上實驗了,可以通過頭部的USB-C埠收集大腦神經元信息。它能從1500個電極中讀取信息,比現有的嵌入人體的系統好15倍。看,這就是探針設備成功插入過程:

3、引出信號:使用一種直徑4-6微米,連頭髮絲的 1/10 都不到的線,把晶元讀取的大腦信號傳送出來!

這些柔韌的線實際上是一種用類似玻璃紙的材料來做絕緣體,裡面包含有一系列連接微小電極或感測器的導線,看起來就像一串珍珠。

與其他腦機介面中使用的材料相比,它不僅對大腦損害性更小,而且還能傳輸更多數據。

現在,馬斯克正在老鼠身上測試,計劃明年將實現第一次人類測試。他們的想法,是把非常小的電子設備植入大腦,再帶上無線裝置,讓意念發射出去,甚至與iPhone應用程序互動。

它將徹底改變人與機器的交互方式,並進而改變人類自身和社會!

在濃密的雲端,科技的驚雷正在醞釀、生成,一場風暴正在撲來!

腦機介面,一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它研究的是在人或動物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以實時翻譯意識,最終做到人類與人類之間、人類與機器之間自由傳輸思想、下載思維。

或許你還不知道這項技術一旦使用於人成功,將給我們帶來什麼。答案很簡單,最主要的有四點:

1、以意馭物:這個技術實現後,人類可以不用說話,只要通過意念,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來控制外物,以意馭物!舉個例子:

想想你在未來的某一天,早上醒來,只要你心念一動,燈就開了。

心裡再默默下個指令,咖啡機久開始自動幫你加熱咖啡。

懶得動手的話,還可以操控機械臂幫你忙,而而這一切,都是由意念幫你完成。

以前覺得這只是神話,但現在馬斯克這項科技突破表明,這一切都將變成現實。

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癱瘓的青年利亞諾·平托就是穿了這樣龐大、笨重的外骨骼,通過腦機介面踢出了當年世界盃的第一球。

2、增強大腦:通過腦機介面,改善大腦運行,讓我們時刻就像剛剛睡了一個好覺醒來,精神抖擻、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能夠高效清醒高效地去做一件事情。

現在,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果。比如,美國舊金山就有一個叫Smart Cap的公司,他們把腦電圖做成了棒球帽。這個產品可以用來緩解卡車司機的疲勞駕駛,提高注意力,減少交通危險。

此前,美國ABM公司則通過腦電圖腦機介面訓練實驗者,使新手學習速度比原先提升了2.3倍。

3、無損溝通:有了腦機介面,人類不用語言,僅靠大腦中的腦電信號就可以彼此溝通,實現「無損」的大腦信息傳輸

這種腦腦交互,彼此傳遞的本質是神經元群的活動。不像語言的模糊和詞不達意,它是一種徹底的、100%的、毫無信息扭曲的「心領神會」。

這件事,現在Facebook的科學家正在研究。他們想讓人們思考一些東西的同時,把想法傳到他人的皮膚上,讓人們通過皮膚「聽到」聲音,進而實現溝通。

什麼叫心心相印?這就是真正的心心相印!

4、移植記憶:這個技術實現後,能讓我們短時間內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獲得一般人類無法擁有的超能力。

記憶移植就是這個領域研究的重點。現在,美國科學家已經發現大腦海馬體的記憶密碼,開始嘗試用晶元備份記憶,然後把晶元植入另一個大腦,實現記憶移植。這個實驗已經在猴子身上取得成功。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懂英語,德語,法語,等等語言;通過這個晶元植入大腦;你將可能憑空多出許多這一塊的記憶;可能一夜睡一覺的時間,你就掌握了五,六門外語;

等到這個技術實現後,人類的記憶可以移植。

這項技術的終極目的,是通過腦機介面技術,把大量的信息和資料傳輸到大腦里,或把大腦的意識上傳到計算機,最終實現人類意識合記憶在計算機世界的永生。

如果試驗成功,今後一個人的身體雖然死亡,但是卻可以將他的靈魂儲存在另一個系統中,甚至可以將這個靈魂轉移到其它身體上!

你沒有看錯,人類有史以來都在尋求的永生,或許就可以實現了。這是多麼不可思議,但現實中的各種科技進步,又在讓我們一點點接近這個目標!

無論如何,這是一件讓人腦洞大開的事!

一場浩浩蕩蕩的巨變已經來了!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快到你無法想像。而科技的進步,正在不斷賦予這種快以全新的加速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像今天一樣「 百花齊放 」;一個又一個科學奇蹟、醫學奇蹟相繼在我們眼前不斷誕生!

以意馭物、記憶存儲、記憶移植…這些奇蹟,只不過是科學進步的一個縮影!

需要高度重視的是: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都會引發對人類自身乃至整個社會的衝擊。腦機介面也一樣,對人類社會來說,這或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大海嘯!

鐵器的發明,傳統農業社會的出現,引發了一場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在中國,這場戰爭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打到了漢代,才告終結。

電力的發明,工業社會的出現,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世界大戰,讓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染上了血色。

現在,隨著人工智慧、納米技術、腦機介面、生物等技術等推進,在帶來科技福利的同時,也將引發一場新的社會變革的風暴。

如果說,以前的技術進步,只是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腦機介面等技術等突進,則可能將讓富者愈聰明、愈博學、愈健康,貧者越加弱小,乃至最終出現超級人類。

比如,整個大英博物館的知識,在未來,可能花不了太長時間,就可以通過腦機交互,進入一個人的大腦。通過腦機介面,一個人也可以稱為一個像鋼鐵俠的這樣上天入地的超人。

想想這一幕吧: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原版人類在超級人類面前,就可能像臭蟲面對人類一樣無力和脆弱。你想想,當你把一隻臭蟲衝進下水道的時候,你的內心起過一絲波瀾?

寫到這裡,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想起了小說狄更斯 《雙城記》開篇的那段話: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未來已來,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善良的人們啊,你們要更審慎!

轉自:https://mp.weixin.qq.com/s/rgXJVjdf9fSnVfC2sHl96g

https://mp.weixin.qq.com/s/UglabwcnZI_SjNnOvD8wPg

國內腦機介面公司NeuraMatrix完成A輪融資

11 月 23 日消息,國內腦機介面平台公司寧矩科技(NeuraMatrix)宣布完成總額達億元人民幣的 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蓋資本領投,風投基金 Prosperity7 Ventures 及經緯中國跟投。

在完成 A 輪融資後,NeuraMatrix 表示將會加大晶元研發及量產方面的投入,推進軟硬體開發,並加速醫療及科研設備的量產。

NeuraMatrix 成立於 2019 年 11 月,是由清華大學孵化的一家初創企業,今年 3 月剛完成數百萬美元的 Pre-A 輪融資。該公司目標是打造從材料、晶元、硬體設備到軟體一體化的腦機介面平台。

NeuraMatrix 的技術重心為可置於腦區內的侵入式腦機介面,侵入式腦機介面由於能夠獲取從低頻到高頻更全面的高質量信號,伴隨著設備小型化及植入技術、材料方面的進步,被認為更能夠滿足醫療、智能交互方面的需求。

據悉,NeuraMatrix 自研的雙向腦機介面商用晶元已完成流片,預計明年初實現搭載自研晶元設備的量產,其首個無線侵入式腦機介面設備樣機也已開始供客戶使用。

目前 NeuraMatrix 已與多家科研院所、醫院及葯企簽訂了上千萬元設備採購意向訂單,其主要合作對象也集中在科研院校及醫院,如正在與清華大學附屬長庚醫院、天壇醫院、宣武醫院等醫療機構展開合作,內容包括運動康復、神經電刺激治療帕金森和癲癇、脊髓癱瘓和面癱等方面。

轉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PGHVA7605118HA4.html

RFID 晶元是什麼

RFID(Radio FreqtJ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被全球高科技領域譽為最有市場前景、最具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高科技產業面貌的技術。它是可以使用射頻(RF)信號與閱讀器交換數據的標籤,標籤或卡。它通常有一個內置天線和一個集成電路 IC。天線可以發送和接收無線電波,而 IC 負責調製和解調無線電信號,以及處理和存儲數據。

RFID 晶元與條形碼標籤非常相似,因為它們通常與相應的掃描儀或閱讀器一起使用。然而,RFID 晶元具有顯著的優點。由於 RFID 晶元通過無線電波(不是條形碼技術正在使用的紅外線)與讀取器通信,因此晶元不必位於讀取器正前方。也就是說,不需要視線。

此外,與條形碼閱讀器/標籤對不同,它們必須非常接近(大約幾厘米),一些 RFID 閱讀器/晶元對即使相距幾米也能發揮作用。此外,雖然條形碼標籤一次只能由一個讀取器讀取,但 RFID 晶元可以同時向多個讀取器傳輸數據。

有各種各樣的 RFID 晶元。有些需要電池,稱為有源晶元,而有些則不需要(無源)。其他設計用於室內或專為堅固的戶外應用而設計。最常見的應用包括對象跟蹤和識別。

晶元的工作頻率也可能不同。一些通過超高頻(UHF),高頻(HF)或低頻(LF)進行通信。

RFID 晶元幾乎可以附著在任何地方:衣服,鞋子,車輛,容器甚至植物,動物和人類(作為植入物)。微型晶元甚至附著在昆蟲身上。

多國學者審慎關注「元宇宙」發展趨勢

10月28日,美國一家社交媒體企業宣布,將在歐盟僱傭1萬名員工建立「元宇宙」。何為元宇宙?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高度關注它?對此,一些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技術革命還是商業噱頭?

「元宇宙」一詞源於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於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雪崩》。元宇宙(metaverse)是一個組合詞,由「超越」(meta)和「宇宙」(-verse)組成,通常指人們可以使用虛擬現實技術(VR)和增強現實技術(AR)訪問並體驗的網路環境。這意味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通過虛擬現實設備,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網上見面、交談、互動。目前,對元宇宙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對當下互聯網潛在的繼承和發展,其特性更複雜、更先進。《元宇宙入門》作者馬修·鮑爾(Matthew Ball)表示,元宇宙是一個由實時渲染的三維世界和模擬場景組成的巨大網路,它支持身份、對象、歷史、支付和權利的連續性,無數用戶可以同步體驗。他認為,元宇宙與當今互聯網劃清了界限。將元宇宙作為一種獨立的存在進行描述,可以讓人們理解這種變化的巨大程度,進而理解技術革命的顛覆性發展,理解下一波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浪潮,讓人們更積極主動地思考未來,而非被動應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元宇宙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現實。美國東北大學傳播研究系副教授布魯克·福科·威爾斯(Brooke Foucault Welles)認為,元宇宙這個虛擬世界有其自身優點。在虛擬社交、工作和學習場景中的廣泛採用,可能會讓人們更容易地進入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而過去所謂的虛擬世界只出現在大型在線遊戲或科幻小說中。但是,當一家吸引了如此多注意力的公司認真對待這件事時,情況就不同了。

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珍·戈德貝克(Jen Goldbeck)認為,一些擁有雄厚資金和大批有才華工程師的大型企業正在推動元宇宙的成型,而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正在尋找下一個巨大的商機。

關注元宇宙的潛在風險

如今人們的生活與網路幾乎密不可分,而隨著當下眾多公司都想從元宇宙的商業趨勢中獲利,人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元宇宙存在哪些風險?

有學者認為,在元宇宙中,購買和出售虛擬土地變成了一種新趨勢,當其與現實世界的貨幣價值相結合時,就成為一種對抗現實世界不平等的力量。一些發達國家的現狀表明,結構性不平等的持續存在,促使人們尋找替代選擇。在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和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數字資產上也將呈現出類似趨勢——人們希望回報最大化,希望獲得任何可能的收益。

但是,在商業巨頭壟斷的情況下,元宇宙很可能會成為利用不斷增長的用戶數據實現盈利的又一契機,這就涉及對虛擬世界的監管和問責問題。同時,我們通過現有的數字鴻溝可以判斷,日益增長的不平等很可能在元宇宙中被放大。在進行沉浸式3D景觀體驗時,對相同工具和基礎設施的平等訪問可能不僅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還需要高速的互聯網接入。此外,廣告收入很可能是資助元宇宙運行的重要資金來源,誰能負擔得起一個無廣告版本的元宇宙,這些都將影響元宇宙的平等。

美國東北大學市場營銷學副教授雅科夫·巴特(Yakov Bart)表示,此次美國社交媒體企業高調進軍元宇宙領域的意圖,雖然可能會被認為是故意轉移人們對其社交媒體平台負面新聞的注意,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這些倡導元宇宙的公司期待開拓新的收入渠道。在社交媒體的二維空間里,投放廣告的空間是有限的,而在概念層面上,元宇宙描繪出這樣一個未來:社交媒體可以從三維角度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瓊·多諾萬(Joan Donovan)認為,元宇宙讓企業擺脫了與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相關的負麵包袱,將人們的注意力從受到越來越多監管的互聯網和社交網路,轉移到尚未建立規則的全虛擬空間,一些企業可能藉此灰色地帶牟利。有學者提出,通過加強監管,改善社會治理,人類可以開發出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訪問、公平且有益的元宇宙。

轉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550023936177598

以東方的哲學來善用西方的科技

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認為「技術都是死的,我們才是製造者與使用者。所謂的 AI 道德,最後反映的是我們的道德,是我們的價值觀。」人工智慧再往前發展,不管進展怎樣、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它背後的原理永遠是「AI+HI」(人工智慧加人類智慧)。

微軟1998年提出了人工智慧的相關原則(「Responsible AI」),要求以負責任的方式設計人工智慧。其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合法與主權。對數據及人工智慧治理而言,今天很多規則性的內容都會變成將來的法律規範。微軟作為一家跨國公司,在任何國家或地區經營都要保證合法性、尊重其主權。第二是負責,任何技術和產品都有其設計製造者,要對技術和產品的部署和運營承擔責任,包括法律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責任。第三是透明,設計製造者要能夠解釋程序如何設計,尤其是數據的收集,更需要透明化。比如當攝像頭被安置在公共場所搜集數據的時候,需要提前告知數據被收集對象,進入數據收集區域其頭像信息可能會被採集。第四是包容,做任何東西都需要考慮到所有的人,也要求我們創造的技術能夠服務每個人,包括少數族群,殘障人士,所以開發這些人工智慧技術的時候需要考慮如何保證它的包容性。第五是隱私與保障,有些人利用互聯網或者 AI 在網路上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比如說「黑客」、「釣魚」,對於系統或平台而言,很重要的時要保障用戶不受網路騷擾、身份信息不被竊取,以及避免產生一些實質性的災難;第六是可靠和安全,任何 AI 系統都不可能萬無一失。例如一個 GPS 系統,即使只要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把司機引到懸崖,那也是不安全的。所以怎樣做到安全可靠在 AI 領域中非常重要。機器學習都會存在一定誤差。問題在於,存在誤差的時候如何預防風險,如何提供更進一層的安全保障。第七是公平,坦言之很難做到,因為沒有絕對的公平。在現實條件下存在很多偏差或偏見,這些偏見或偏差可能來自數據,可能來自我們的固有認知,可能屬於一種社會偏見,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存在偏見,問題在於怎樣不把偏見帶到我們所製造的東西里、怎麼樣避免這些偏見。

最後,技術都是死的,我們才是製造者與使用者。所謂的 AI 道德,最後反映的是我們的道德,是我們的價值觀。對於科技工作者而言,需要把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納入技術語言中進行表達,但即使這樣還不夠,還需要跨領域的合作,需要法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等都參與進來,才有可能把這個做得盡量完善。

以曾仕強說過的一句話來總結概括:以東方的哲學,來善用西方的科技。

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是模擬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模擬技術與計算機圖形學、人機介面技術、多媒體技術、感測技術、網路技術、等多種技術的集合。是一門富有挑戰性的交叉技術前沿學科和研究領域。虛擬現實技術(VR)主要包括模擬環境、感知、自然技能和感測設備等方面。模擬環境是由計算機生成的、實時動態的三維立體逼真圖像。感知是指理想的VR應該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除計算機圖形技術所生成的視覺感知外,還有聽覺、觸覺、力覺、運動等感知,甚至還包括嗅覺和味覺等,也稱為多感知。自然技能是指人的頭部轉動,眼睛、手勢、或其他人體行為動作,由計算機來處理與參與者的動作相適應的數據,並對用戶的輸入作出實時響應,並分別反饋到用戶的五官。感測設備是指三維交互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