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腦控?腦控的表現有哪些?

什麼是腦控?「腦電波控制」簡稱「腦控」,腦控技術已經發展成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犯罪,受害者被一種高科技電子設備所控制其行為、語言、思維等人體各方面的功能。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傳音洗腦,會聽到有人在議論你就好像在周圍,只有你自己聽得見,其他人都聽不見類似於「精神病」出現的幻聽,其實是一種叫著「傳音入密」的技術。

網路搜索腦控,了解腦控,關注腦控,警惕腦控高科技犯罪, 保護自己!

腦控受害其實身體都會表現出很明顯的癥狀,比如最常見的聽見說話聲、讀心,自己想的別人都知道,被植夢或者是頭部某處像被壓迫感一樣,還會伴有四肢軟綿無力、酸痛、行動不協調、思維能力受到抑制、行為語言不受自己控制等這些問題,或者有一些人表現出說話困難、回憶困難、毫無理由的心跳過強等情況。

1、頭皮發麻,頭部某處有被壓迫感,聽見別人說話聲。

2、思維監視,不是言語思維, 圖像思維也可被監視和解析,即:別人知道你在想什麼,快速思考目前似乎無法解析,但可以根據訪問的記憶區位置進行推斷。

3、無理由的極度疲勞,腿肌及關節的綿軟無力或者酸痛,致使行動不協調。

4、難以集中注意力(顯意識受到抑制,此時目光常常獃滯)。

5、思維能力受到抑制,思考速度趕不上說話的速度;言語思維受到抑制,表達能力受到影響;胸部、肺部受到電刺激。

6、毫無理由地出現心跳過強(並不興奮時的心跳加強,有時伴隨心跳加快)和過緩。

7、在睡眠時被灌輸圖像思維,實現夢境製造;做夢時被刺激大腦皮層的不同記憶區引導潛意識,實現夢境操縱。

8、藉助心跳加強和對頭頂部的刺激,引起思維興奮,剝奪睡眠。有時造成嗜睡,長睡不醒。

9、情緒受到干擾,容易亢奮、或者激怒、或者患得患失、或者恐懼、或者低落等。

10、通過刺激頭頂及前後位置,使性器官容易興奮,使受害者受性慾的煎熬。

11、體溫調節受到干擾,有時會感到明顯的體熱並出汗,有時會感到體冷。也可使身體局部有灼熱感,如腳部。

腦控,是”腦電波控制”的不規範簡稱。人類大腦發出微弱腦電波,經過高效雷達辨別接收,經過電腦進行模數轉換,使人腦電波信號數字化,與電腦內信息比對後,通過相關軟體處理(類似的軟體比如說mp3播放器、心電圖掃描儀軟體),形成文字、聲音、心跳等信息。干擾控制時是個反方向的過程,電腦將干擾信息數字化後,進行數模轉換,通過發射裝置比如衛星、主動式雷達天線等,模擬人類腦電波對人類大腦進行干擾人會產生不正常的語言、心跳、痛覺、失眠、幻覺等。

腦控技術又稱電子腦控技術,一種能發射電子信號到受害者大腦,並接收受害者大腦信號,藉以灌輸思維、感官,知曉受害者記憶、思維的隱蔽技術,人類終極迫害科技,施行國家、施行機構不明,屬於全世界範圍的秘密迫害。受害人,受害的範圍越來越廣,受害程度越來越深。其範圍已波及到幾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國家的主要城市,甚至達到大街小巷,居家旅行無孔不入的程度。

全球電子精神控制武器(腦控武器)的工作原理:就象指紋一樣每個人都有特定的腦電波特徵碼或腦電波指紋(腦電波指紋與手指紋和眼睛鞏膜指紋一樣具有唯一性,世界上找不到具有相同腦電波指紋的兩個人),首先在百米內用接收器對準人的頭部,採集該人腦電波特徵碼,存入電腦後,由解碼軟體根據腦電波特徵碼進行解碼,從腦電波信號中分離出視覺聽覺語言情感等各種神經活動信號,以圖像文字方式顯示在電腦屏幕上,記錄在電腦中。反過來可將所需寫入大腦的信息,由電腦根據腦電波特徵碼進行編碼後,將信息直接寫入大腦,被寫入者會覺得那就象自己的直覺一樣,從而從控制腦電波入手控制人的大腦。可控制的大腦活動幾乎囊括了神經系統活動的方方面面:從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到語言情緒潛意識夢境甚至愛情反應,都可以輕易被遠距離讀取和遙控。這一切早已不需要向大腦內植入電腦晶元就能辦到。

腦電波掃描儀的接收範圍是方圓100公里-200公里,超過以上距離必須使用衛星,在將腦電波掃描儀接收到的信號發射到衛星上,通過衛星轉發幾乎就可以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接收,只要輸入腦電波特徵碼編號。

電子精神控制技術是建立在對腦內信息進行獲取、解讀、傳播和控制基礎上的人腦精神控制技術,是計算機通過電磁波-腦電波來對腦內信息進行獲取、解讀、傳播和和秘密遙控人體和大腦(精神);腦機介面技術其基本原理是:通過記錄和分析大腦的信號(腦電波信號、光學信號、核磁共振信號等),推測大腦的思維活動,並翻譯成對應的命令來控制計算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

轉自: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bsource=toutiao_bilibilih5&id=13280649&share_token=f604a2cf-d84e-4075-b568-08c1d3558437&tt_from=copy_link&utm_campaign=client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source=copy_link – 「腦控」什麼是腦控?腦控的表現有哪些? – 嗶哩嗶哩 – 今日頭條

基於基因編輯的腦機介面增強技術取得新進展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方英和田慧慧研究團隊在基於生物編輯技術的腦機介面增強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Spatially Precise Genetic Engineering at the Electrode-Tissue Interface為題,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腦機介面是通過在大腦與外部電子設備之間創建直接的通訊通道,實現人與機器的高帶寬信息交換,推動人工智慧(AI)與人類智能(HI)的深度融合。神經電極是腦機介面中最底層的核心技術,通過將大腦中神經元的放電活動傳輸到體外的電子設備,從而讀取大腦的意圖;同時也可以通過神經電極調控神經元的放電活動,從而實現對大腦信息的寫入。

神經電極和腦組織之間的界面是影響腦機介面性能的關鍵因素。該界面決定了信息傳輸效率,直接影響著腦機介面的靈敏度和精準性。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於提升神經界面性能,該領域的研究工作可分為兩個方向,即非生物神經界面技術和生物神經界面技術兩個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生物神經界面技術,即通過改進電極結構或材料來提高神經電極的生物相容性,降低組織反應,從而提高腦機介面的長期穩定性。另一方面,生物神經界面技術通過生物工程技術來改善電極周圍神經組織的性能,有望實現腦機介面增強。但目前為止,基於生物工程的神經界面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有報道。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方英和田慧慧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生物神經界面技術。研究人員通過構建基於基因工程技術的多功能柔性神經電極,向神經電極周圍的腦組織遞送基因並對細胞進行特異性的基因編輯,從而實現增強型腦機介面技術。該研究通過基於核糖核酸干擾(RNAi)的基因沉默技術,成功敲低了神經界面附近神經元中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EN)和星形膠質細胞中的聚嘧啶束結合蛋白1(PTBP1)基因。PTEN的沉默能夠顯著提高神經元細胞的生長能力。另一方面,前期的研究表明PTBP1能夠將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細胞。研究人員對神經退行性疾病模型小鼠在RNA干擾後的神經活動進行了長期檢測,發現下調神經元中的PTEN基因序列可以顯著改善神經元的電活動。該研究中設計的多功能柔性神經探針能夠結合生物工程和非生物工程的技術優勢,對神經界面的細胞進行精準轉染,實現對特定基因的有效沉默,從而提高腦機介面技術的性能。該方法拓寬了基因工程技術在增強型腦機介面領域的應用,為推動再生神經電子學和下一代腦機介面領域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前景廣闊的工具。

轉自:https://nanoctr.cas.cn/kyjz2017/202408/t20240820_7301458.html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01327

宇宙有多大?

「宇宙」一詞,最早大概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376)。他用「宇」來指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間,用「宙」來指古往今來的時間,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萬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遠是近;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是認識到的,還是未認識到的……總之是一切的一切。

從哲學的觀點看。人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不過,對這個深奧的概念我們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討,還是留給哲學家們去研究。我們不妨把眼光縮小一些,講一講利用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所能了解和觀測的宇宙,人們把它稱為「我們的宇宙」或「總星系」。

從最新的觀測資料看,人們已觀測到的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130億光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從該星系發出,那麼要經過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這130億光年的距離便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範圍。再說得明確一些,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範圍,或者說大小,是一個以地球為中心,以130億光年的距離為半徑的球形空間。當然,地球並不真的是什麼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個球體,只是限於我們目前的觀測能力,我們只能了解到這一程度。

在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里,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轉自:https://www.cnsa.gov.cn/n6758968/n6758973/c6771848/content.html

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又叫射頻武器或電磁脈衝武器,它是利用高能量的電磁波輻射去攻擊和毀傷目標的武器。

微波是一種高頻電磁波,波長範圍在1mm-1m之間,頻率0.3GHz-300GHz。具有許多類似光的特性,比如在空氣中以光速沿直線傳播,地球同步軌道高度大約36000公里,微波1/8秒即可到達,幾乎沒有時間延遲。

微波武器,也稱射頻武器,一般由微波發生器、定向發射天線以及伺服控制系統等組成。微波發生器用於發射微波電磁脈衝,定向發射天線將微波能量幾乎全部聚集到某個方向,伺服控制系統將天線指向某個需要的方向。

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發射機,大型高增益天線和瞄準,跟蹤,控制等系統組成。微波能量密度達到0.01微瓦/平方厘米,-1微瓦/平方厘米時,可使相應波段雷達癱瘓,達到10瓦/平方厘米–100瓦/平方厘米時,可燒毀任何此波段的電子元器件。並且還可以無視防禦和裝甲直接殺死內部的工作人員。

微波武器通常在遠距離上對軍事目標和武器的光電設備進行干擾,在近距離上實施殺傷有生力量,引爆各種裝葯或直接摧毀目標。

殺傷人員

車載微波武器

這一殺傷機理分為「非熱效應」和「熱效應」。非熱效應指當微波照射強度低時,使導彈和雷達的操縱人員、飛機駕駛員以及炮手、坦克手等的生理功能紊亂(如煩躁、頭痛、記憶力減退、神經錯亂以及心臟功能衰竭等)。微波的功率密度達到13mW/cm2時,武器操縱人員的工作狀態會發生變化,導致武器系統失靈。熱效應指在高頻率微波照射下,人的皮膚灼熱,眼白內障,皮膚內部組織嚴重燒傷和致死等。當微波的功率密度為0.5W/cm2、單個脈衝釋放的能量達到20J/cm2時,會造成人體皮膚輕度燒傷;當功率密度為20W/cm2時照射2s,可造成三度燒傷;當功率密度為80W/cm2時,僅1s就可使人喪命。

微波武器的另一個特點是,只要目標的縫隙大於微波的波長,它就可以經過這些縫隙進入目標的內部,還可通過玻璃或纖維等不良導體進入駕駛艙內,殺傷裡面的人員。

破壞電子設備

破壞各種武器系統中的電子設備,使其喪失作戰效能,又稱非核電磁脈衝效應。當微波的功率密度為0.01~1μW/cm2時,可以干擾相應頻段的雷達、通信、導航設備的正常工作;0.01~1W/cm2時,可使探測系統、C4I系統和武器系統設備中的電子元器件失效或燒毀;10-100W/cm2時,高頻率微波輻射形成的瞬變電磁場可使金屬表面產生感應電流,通過天線、導線、電纜和各種開口或縫隙耦合到衛星、導彈、飛機、艦艇、坦克、裝甲車輛等內部,破壞各種敏感元件,如感測器和電子元器件,使元器件產生狀態反轉、擊穿,出現誤碼、記憶信息抹掉等。強大的電磁輻射會使整個通信網路失控,這是因為大脈衝功率超過敏感元器件的額定值,設備會因過載而造成永久性毀傷。如果輻射的微波功率足夠強,則裝備外殼開口與縫隙處可以被電離,從而變成良導體;103~104W/cm2時,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使目標受高熱而破壞,甚至能夠提前引爆導彈中的戰鬥部或炸藥。

攻擊隱身武器

能夠攻擊隱身武器。隱身武器除了具有獨特的氣動外形設計以減少雷達反射波之外,更重要的是採用吸波材料,吸收雷達要探測的電磁波。如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不僅機體採用吸波材料,而且機體表面也塗有吸波塗料。高頻率微波的強度和能量密度要比雷達微波高几個數量級,它產生的納秒級脈衝的主瓣頻帶達數千兆,遠超過吸波塗層的帶寬。氣動外形設計和吸波塗層的隱身效果約為30dB,而高頻率微波源的發射功率足以抵消這種隱身效果,輕者可使機毀人亡,重者甚至可使武器即刻熔化。

高功率微波武器還能破壞反輻射導彈的制導系統,使其偏離航向。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6%B3%A2%E6%AD%A6%E5%99%A8/8800694

當「聲音」成為武器

自然界有無數人耳「聽不見的聲音」,其數量遠遠超過「能聽見的聲音」。風吹動樹木、波浪擊岸、電閃雷鳴等均可能產生頻率小於20赫茲的聲波振蕩,這些聲波被稱為次聲波。次聲波不易衰減,也不易被水與空氣吸收,能繞開某些大型障礙物發生衍射,某些次聲波能繞地球2至3周。某些頻率的次聲波由於和人體器官的振動頻率相近,容易與人體器官產生共振,對人體造成傷害,嚴重時可致人死亡。專門研究聲音振波的次聲學應運而生,一些國家更是企圖利用次聲波的特點製造次聲武器,搶佔對別國的優勢地位。

次聲波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29年,英國倫敦利里克劇院在上演的一部歷史劇中,有一段「穿越」回150年之前的劇情。導演為調動觀眾情緒,使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便向實驗物理學家羅伯特·伍德求助。伍德靈機一動,提議利用「音效」達成效果。之後,伍德用風琴管製造出一種綿長而低沉的聲音,產生令人極度震驚的效果:古老劇院枝形檯燈上的玻璃開始咔咔作響,整個劇院的門窗隨之抖動,大廳似乎立刻就要坍塌,令人恐怖的聲波在黑暗一片的劇院大廳里肆意傳播。觀眾們嚇得驚慌失措,演出不得不緊急叫停。

1932年夏天,蘇聯「泰梅爾」號破冰船在北極地區利用探測氣球進行高空氣象研究。有一次在甲板上例行釋放氣球時,值班的高空氣象學家突然發出驚叫聲。原來,他不小心把臉貼到氣球外殼上,立刻感覺耳朵劇痛。當晚,破冰船遭到狂風襲擊。船員們早就把高空氣象學家的遭遇忘得一乾二淨。後來,蘇聯科學院院士瓦西里·舒列伊金把這些看起來互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他發現充滿氫氣的氣球,實則充當了一種共鳴器的角色,進而加強了6至12赫茲間的聲波振蕩,引起人耳劇痛,而製造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一步步迫近破冰船的狂風。

此後,法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加夫雷奧在研究次聲波振蕩對人機體影響的實驗中發現,人體器官也是一種獨特的共鳴器,可以接受某種聲波頻率。比如,心臟的接受頻率約為6赫茲,眼睛40至100赫茲,頭部20至30赫茲,手臂2至5赫茲,胃2至3赫茲,腸2至4赫茲,前庭器官0.5至13赫茲。一旦置身於次聲源作用範圍,不管次聲波是人造的還是天然的,人體器官就會開始振動,並將自身振蕩幅度進一步放大和增強。

次聲波被發現後,隨即開始為人類所研究利用。蘇聯利用舒列伊金的研究成果,研製出狂風預報儀;法國警方利用加夫雷奧的共鳴器製造出一種次聲笛子,用於驅散遊行示威者。

利用次聲波與人體產生共振的特性,人類研發出次聲武器。次聲武器具有隱蔽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距離遠、穿透力強、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設施等特點,是世界多國軍方爭相研製的非致命武器,並將成為未來戰爭中非常重要的新概念武器。

按照殺傷效應,次聲武器分為器官型和神經型兩種。器官型次聲武器的發射頻率與人體內臟固有頻率相當(4至8赫),可使人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神經型次聲武器的發射頻率與人腦的阿爾法節律相近(約5赫),能強烈刺激人的神經,使人暈眩頭痛、精神沮喪或神經錯亂,可以摧毀人的意志,使其成為各種指令的馴從執行者。

在次聲武器實戰使用方面,一些國家曾展開探索與嘗試。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開始秘密研製次聲武器,試圖利用其產生的「大聲效應」摧毀整個城市,消滅敵軍士兵或者使其喪失戰鬥力。1940年,德國納粹計劃向英國人投擲有著名音樂家簽名的留聲機唱片。這些唱片經過專門錄製,加進次聲,以引起聽者出現慌亂、恐怖感及其他精神失常現象,從而造成騷亂。所幸這一計劃並沒有實現。不過,德國納粹成功進行了可作用於物體的次聲武器試驗。奧地利科學家齊珀梅耶製造出一種能製造旋風的「旋風加農炮」,它利用特殊的噴嘴,通過炮彈爆破,製造出旋風,發射攻擊波,可擊落飛機。

20世紀50年代初,媒體報道稱美國中情局秘密開展代號「MKUltra(神經控制實驗)」的研究工作。其中一個子項目就是研究次聲和微波輻射對人腦的影響。他們研製出一種「探照燈」,可以釋放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在大自然里製造聲波,削弱敵方士兵的視力,引發頭疼、嘔吐和恐懼等現象。美國情報機構還運用這種精神控制手段「訓練」信使,讓他們攜帶絕密文件趕赴越南戰場,指導那些「心理上受他人意志控制並無意識地執行其任務的人」在戰場上勇猛廝殺。由於這項研究工作有超過80個機構參與,給許多無助的實驗對象注射大量包括毒品在內的致幻劑,造成嚴重後果,引發輿論轟動。1978年,卡特政府被迫宣布正式終止該研究計劃。

據報道,美國已擁有一定性能的次聲武器,並在索馬利亞戰爭、波黑戰爭、海灣戰爭和反恐防暴等行動中小規模秘密使用。20世紀90年代,美軍專門研製出高功率微型次聲發生器。1995年底,美國曾在波黑對塞爾維亞軍陣地秘密進行次聲波攻擊,據稱幾秒鐘就使塞軍士兵昏倒、嘔吐、陷入混亂。1998年,美國開始研製一種作用距離可達200米的手持式次聲波手槍。

儘管一些國家在次聲武器研發方面取得進展,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實戰應用,但因為受到技術限制,其威力難以控制,真正應用於實戰還不多見,有待進一步研究。

轉自: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22-06/16/content_317840.htm

特斯拉有望 2026 年大規模生產人形機器人

IT之家 7 月 22 日消息,北京時間今日傍晚,馬斯克在 X(推特)上發文透露,特斯拉明年將生產出「真正有用」的機器人供公司內部使用,但僅僅是小規模生產。2026 年,特斯拉有望大規模生產人形機器人,供其他公司使用

今年 7 月 4 日的 2024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特斯拉二代人形機器人 Optimus 亮相。該產品最早於去年 12 月 13 日發布,相比前代產品,其改進包括如下方面:

  • 採用了全部由特斯拉自主設計和製造的執行器和感測器;
  • 整體外觀設計更加精細;
  • 行走速度提高了 30%;
  • 重量減輕了 10 公斤,同時平衡感和身體控制能力得到改善,視頻中演示了其做深蹲的動作;
  • 配備了全新的雙手,能夠抓握更重的物體並進行更加精細的操作。

近期,二代 Optimus 已經在特斯拉工廠嘗試「打工」。藉助視覺神經網路和 FSD 晶元,二代 Optimus 可以模仿人類操作,進行電池的分揀訓練。

據IT之家此前報道,馬斯克在上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宣布,把特斯拉的未來押注在 Optimus 機器人計划上,當前擬人機器人市場年產 10 億台,特斯拉未來至少要佔據 10% 的份額。馬斯克當時表示,特斯拉以每台約 1 萬美元的價格批量製造機器人,並以 2 萬美元(當前約 14.6 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從而獲得 1 萬億美元的利潤。此外,馬斯克相信到 2026 年,Optimus 將成為一個完全軟體定製的機器人。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83/519.htm

新型納米晶元可快速監測健康狀況

首個由血液供電的設備,新型納米晶元可快速監測健康狀況。IT之家 6 月 25 日消息,匹茲堡大學與其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首個由血液供電的設備來測量血液電導率。

近年來,代謝紊亂(IT之家備註:如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的病例在全世界範圍內迅速增加,這些疾病的診斷通常是通過血液測試,傳統方法比較耗時,並且很難在現實生活環境中進行實時監測。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攜帶型毫流體納米發電機晶元設備,能夠在低頻下測量血液。該設備利用血液作為其集成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中的導電物質,可以通過摩擦電效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在 TENG 系統中,電子轉移和電荷分離會產生電壓差,當材料經歷相對運動如壓縮或滑動時驅動電流。團隊分析了設備在預定載入條件下產生的電壓,以確定血液的電導率。

血液電導率是評估各種健康參數和檢測醫療狀況的寶貴指標,這種導電性主要由必需電解質的濃度決定,特別是鈉離子和氯離子。這些電解質是許多生理過程的組成部分,有助於醫生確定診斷。

研究人員表示,血液基本上是一種水基環境,其中有各種傳導或阻礙電流的分子。例如,葡萄糖溶液具有一定的導電性,通過測量它對電導率的影響,可以判斷糖尿病的狀況。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77/459.htm

警惕氣象武器發展

呼風喚雨,是人們留存在心中的一個夢想。而氣象武器會將它變為現實。

還記得科幻大片《全球風暴》中多國科學家研製出的氣象衛星網路「荷蘭男孩」嗎?正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全球性氣象災難,人們開發出氣象衛星網路,並用其成功控制了災害天氣。但隨即這一氣象衛星網路被別有用心的人操控,搖身一變成為「氣象殺手」,給全世界帶來一場浩劫。

事實上,氣象武器早就不是什麼傳說了,歷史上也不乏運用氣象武器造成特定地區氣候異常的先例。

氣象武器是利用氣象控制技術人為製造出各種特殊氣象條件,用以干擾、破壞或直接摧毀敵方一系列武器平台的總稱。隨著氣象控制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戰場上「呼風喚雨」已不是夢想,一些氣象武器一定程度上還具備了「末日武器」的潛力。面對一些軍事強國有增無減發展氣象武器的勢頭,人們在對此深表關注的同時,更擔心氣象武器發展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戰爭與氣象早就如影相隨

2018年,第22號颱風「山竹」從太平洋深處生成,之後短短几天,就快速發展成為破壞力極強的超強颱風。無獨有偶,美國當年遭遇的近30年以來最強颶風「佛羅倫薩」,也被人們稱為「怪獸級」颶風。氣象學家曾做過估算,單是一次中等強度的颱風,就能在幾小時內裹挾著25億噸水移動數千公里。這樣的颱風從海洋中吸收的能量,相當於10億噸TNT當量。難怪人們紛紛驚嘆:要是能把颱風製成「武器」,在戰場上得有多厲害!

其實,歷史上為取得戰爭的勝利,藉助氣象開展「氣象戰」,早已不是「紙上談兵」,戰爭與氣象可謂如影相隨。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的「借東風」,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為掩護軍隊過河而在義大利河邊製造濃霧帶,從古至今巧用氣象條件奪取戰爭勝利的事例不勝枚舉。

相比於常規武器,氣象武器確實有著非比尋常的「作戰之道」:天氣中的任何變化,都蘊含著巨大能量;氣象武器有一定隱藏性,使用起來往往出其不意;氣象武器不需要消耗大量彈藥,等等。這也難怪,《孫子兵法》里把氣象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五種要素之一。甚至有軍事強國明確提出,要把氣象武器技術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關鍵技術。威力巨大、作戰費效比低的氣象武器,早就得到一些軍事強國的「另眼相看」。

隨著氣象科學的快速發展,人類目前已經掌握了20多種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諸如人造洪水、人造乾旱、人工造霧消霧、人造寒冷酷熱、人工控制雷電和人工引導颱風等,都可在軍事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就拿傳說中的「太陽武器」來說,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利用鏡子反射太陽光,將羅馬人的無敵艦隊燒成灰燼的故事或將成真。1994年,俄羅斯就曾在衛星軌道上安放了一種「鏡片」,實現了4萬米高空集中反射光,而聚集熱源中心溫度達數千攝氏度,幾乎可毀滅地球上的一切物體。

人們曾初嘗氣象武器的厲害

說起越南戰爭,人們一定對美國秘密實施的「大力水手」行動記憶猶新。美軍先後耗資2160萬美元,出動飛機2.6萬架次,利用東南亞地區西南季風盛行、季節性多雨的氣象條件,在越南上空投放了474萬枚降雨催化彈。為了實施史無前例的人工降雨作戰,美軍多次制定計劃,派遣眾多氣象學家進行大規模實驗。行動中,美軍派出了最為精銳的第54氣象偵察中隊,並為之配備了特別改裝的WC-130A氣象偵察機和RF-4C「鬼怪」偵察機。據估計,他們將胡志明小道地區的雨季延長了30~45天。這場大規模人工增雨,直接造成越南部分地區洪水泛濫,嚴重破壞了北越軍隊的補給線。從那時起,人們初嘗氣象武器的厲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軍方甚至提出過「氣象控制比原子彈更重要」的觀點,一直致力於氣象武器研究,先後進行過數十個秘密氣象研究項目。美國政府專門建立了主攻氣象武器研究的麥金萊氣候實驗室,並逐步應用於戰場實踐。還是在越南戰場,美國空軍就曾實施過名為「熔岩突擊隊」的戰場行動,通過從空中向地表拋撒特殊化學物質,製造出了更為複雜的泥濘環境,助力美軍的戰爭行動。

除美國外,英國、蘇聯等國家都是氣象武器的追捧者。上世紀七十年代,蘇聯不斷對外發射頻率範圍集中在10赫茲頻段的電磁波,經過脈衝調製後聽起來像啄木鳥發出的聲音。有西方研究人員指出,這種頻段的電磁波能在空中形成巨大的阻斷層,使高空的氣流改變路徑,最終有可能製造出連續數月甚至數年的乾旱天氣,同樣也能造成毀滅性的洪水災害。在氣象控制方面,英國軍方目前已經有能力控制一定範圍內的晴雨天氣,且成功率高達93%以上。英國軍方還在阿富汗戰場對塔利班武裝打擊中,使用了最新研製的熱壓氣霧武器,能通過濃霧爆炸雲團造成建築物內敵人的傷亡。

通常情況下,單純擁有氣象武器並不管用,必須得配合使用氣象探測裝備、氣象信息傳輸設備、氣象預報設備等,才能一起發揮威力。目前,一些軍事強國使用軍用氣象衛星、氣象偵察飛機、多普勒天氣雷達等先進氣象探測裝備,實時獲取氣象資料和情報。之後藉助氣象信息傳輸設備,實現氣象探測數據和氣象預報數據高速率高質量傳輸。在此基礎上,即便是氣象武器真的要使用,也需要根據具體的作戰要求,結合氣象探測、傳輸和預報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攻擊。這可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敢輕易涉獵的領域,氣象武器的背後是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的具體體現。

或將帶來末日災難的「雙刃劍」

別以為沒有「颱風武器」!早在1969年8月,美國就曾進行過一次代號「黛比」的颱風播撒試驗,不僅降低了颱風的最大風速,還使颱風提前轉向。此後,其又多次在大西洋上進行人工引導颱風試驗,以顯示其在人工影響颱風技術方面的實力。

氣象武器雖然沒有躋身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行列,但它的殺傷力和破壞力不容小覷。同時,氣象武器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旦使用失誤,極有可能對作戰雙方造成難以估量的嚴重影響。美國和蘇聯從20世紀中期就開始地震武器研究,不僅進行了地下核爆炸觸發地震試驗,在控制地震能釋放方向上也已經各有所成。

1970年,美蘇兩國還曾藉助氣象武器干擾古巴降雨過程,專門展開過一場「乾旱之戰」。此外,諸如美國製造人工閃電的「天火」計劃、製造人工颶風的「烈風」計劃,以及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計劃研製的類似森林大火的「火風暴」,無一不是可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氣象武器。目前,美國空軍、海軍和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還在共同開展「高頻主動極光研究項目」,通過向地球大氣層發射大功率高頻電磁波,從而引起氣候異變,最終誘發暴雨、洪災、颶風等重大氣象災害。這種氣象武器一旦使用,勢必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生物等造成不可逆轉的毀滅性破壞。

早在越南戰爭結束後,聯合國就曾通過《禁止將影響氣候手段用于軍事目的公約》,明確規定禁止使用能造成大範圍、長期或嚴重氣候改變的軍事手段或其他恐怖手段。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對這一規定再次做出了明確認定。然而,以戰爭為目的的氣象武器研發活動似乎並未「偃旗息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某些軍事強國正在進行或近期進行過的氣象武器研發計劃就有數十項,有的國家已推出了可用於實戰的氣象武器。這不得不令人深思,人類能否「把持住」氣象武器這把可能誘發末日災難的「雙刃劍」!

轉自: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19-08/23/content_241590.htm

人形機器人「造車」

IT之家 6 月 3 日消息,5 月 31 日,東風柳汽與優必選科技正式簽署人形機器人應用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製造場景的應用。

通過此次合作,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 Walker S 將進入東風柳汽,開展汽車製造過程中的安全帶檢測、車門鎖檢測、車燈蓋板檢測、車身質檢工位、車廂後蓋檢測、內飾總檢、油液加註、前橋分裝、集配撿料、貼覆車標、配置刷寫、標籤列印等一系列工作。此外,人形機器人還將和傳統自動化設備協作作業,解決複雜場景的柔性無人化生產。

東風柳汽總經理林長波表示:

今天,我們終於非常榮幸地把優必選人形機器人 Walker S 請到了柳州,請進了我們東風柳汽的智能工廠。本次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將結合最新 AI 技術的應用進入柳汽,通過實訓,將會在更為複雜的檢測、裝配、物流現場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這不僅為柳汽的智能製造水平帶來更大的提升,也將成為汽車行業智能製造新風範,將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汽車產業中場景化、規模化應用,為實施『龍行工程』提供新動能。

IT之家從優必選官網獲悉,全新工業版人形機器人 Walker S 身高 1.7 米,外觀比例更接近人類,搭載全新一代融合控制演算法。Walker S 可與工廠系統互通,獲得產線狀態及信息,並實時回傳採集數據並傳輸至工廠系統,實現信息的即時共享。

Walker S 搭載了 41 個高性能伺服關節以及多維力覺、多目立體視覺、全向聽覺和慣性、測距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統;具備行業領先的多模態夜感器融合技術、動態環境反饋整合和自主環境探索技術等,全方位感知環境與人事物。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72/718.htm

14 億人卻做不好科研,印度學術困境難解

過去十年,印度科技界創造了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其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以驚人的兩位數增長,迅速躍升為全球第三大出版國;其太空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其組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遙感衛星群。值得關注的是,印度的研發支出在 GDP 中的佔比遠低於主流科技強國的平均水平,「花小錢辦大事」是其一貫的風格。如今,經費投入不足可能成為其邁向科技強國的「絆腳石」。

印度,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正在進行最大規模的領導人選舉。6 月 1 日之前,9.7 億的印度選民將要選出他們的新一任領導人。

本土科學家們對這個政治話題關注度頗高,其背景是,印度的學術界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具體來說是政府對科研的資助體系,正在經歷重要變革,在這個國家主導了科研投入的國度,印度科學家希望,新一屆為期 5 年的政府能夠堅定地把更多資金投入基礎科研,同時增加資助透明度。

正如印度在經濟等方面的體現,這是一個充滿未來和希望的地方。年輕人口充足,好學而願意吃苦,以改善生活和階級躍升為目的,願意付出努力。在這樣的條件下,現任總理莫迪曾說,印度要在 2047 年(印度從大英帝國手裡獨立出來 100 周年)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以及更近的目標,即在 2030 年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不管從哪個角度拆解這個目標,科學、技術能力都是底層和深遠的發展動力。但現實是,在印度學術界,資金不足、資助體系不流暢困擾著這裡的最聰明的頭腦。

借著印度大選的時間點,本文我們詳細聊聊印度科學家是如何展望他們的科學強國之路。

現狀:極具性價比的印度科學

從科技的角度看印度,過去十年,印度創造了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

太空領域的成就是絕對的代表。從 2013 年開始,印度成功發射了「Mangalyaan」火星探測器,成為繼美國、蘇聯和歐洲之後第四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這次一擊即中的成就開啟了印度一系列航天嘗試。2017 年,通過 PSLV-C37 運載火箭,印度一次性將 104 顆衛星送入太空,在當時也創下了單次發射衛星數量的新紀錄。

再看 2023 年 8 月 23 日,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務「月船 3 號」成功著陸月球,成為繼美國、蘇聯和中國之後第四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國家。更令人稱奇的是,完成這一切的預算僅為 7400 萬美元,甚至比拍一部科幻電影的成本還低。

對印度來說,技術成就是一種國力象徵。總理莫迪在直播畫面里用力搖著印度三色旗:「我們正在見證歷史。」極力傳達一個新的形象和信號:一個崛起中的國家在全球精英中佔據一席之地。

同樣的成就,也體現在印度的科研成果產出上。

在 2008 至 2018 的 10 年裡,印度的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以驚人的兩位數增長,帶著印度整體排名從全球第九,一躍成為如今的全球第三大出版國,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同時,其學術界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蓬勃生長,2014 年至 2021 年,大學數量從 760 所激增至 1113 所。

在展示出了「印度速度」的同時,學術界的運行和他們的登月任務一樣,也展現出「花小錢辦大事」的理念。

印度科學技術部(DST)的一份報告指出,印度研發支出僅佔到其 GDP 的 0.64%。作為對比,2022 年,經合組織 38 個成員國平均研發支出大約佔本國 GDP 的 2.7%,中國與此相近,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在 2021 年的研發支出佔比為 2.4%。

還有一些其他成就,比如印度相當著名的仿製葯產業。印度官方數據顯示,以產量計算,2021 至 2022 年間,印度的製藥產業在全球排名第三,其中絕大多數為平價的仿製葯。在那場影響全球的疫情當中,印度出產的仿製葯在客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遙感衛星群,也是印度組建的。

但高光的成就不代表所有現狀,光芒甚至會產生更多不被關注的陰影。

一位印度學者指出,該國現有的資源越來越傾向於支持能夠更快落地或商業化的項目。這是在資源有限下的選擇,在強調經濟價值的背景下,應用驅動的研究佔據主導,為印度技術領域帶來了片面的繁榮,而更基礎的研究成為了被犧牲的那一部分。

科研的最終價值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基礎研究催生出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再到下一階段的大規模應用,最終影響到每一個人。「我們必須銘記,為純粹的基礎研究留下一席之地同樣重要。持續的創新活力才能構建全面而多元的研究生態系統。」印度物理學家 Arindam Ghosh 在接受 Nature 的一次採訪中表示。

代價:頂級人才出逃

相比於印度的經濟地位 —— 這個帶有官方色彩的指標,在世界範圍內,印度的人才拿下了不成比例的成就。近年來,印度裔頂尖人才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全面出擊」,勢力覆蓋商業、政治和學界。去年莫迪總理訪美參加企業家見面會時,有人調侃稱這是「老鄉見面會」,因為包括谷歌、微軟、Adobe 在內的頂級公司,CEO 都是印度面孔。

湧向美國的腳步沒有放緩。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報道,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數據,截至 2023 年 9 月,持有美國學生簽證的活躍人數,印度為 32 萬人,中國為 25.4 萬人。印度 15 年來首次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留學生最大來源國。

「印度的教育系統培養了高素質的理科學生。然而現在的趨勢是,學生移民到國外進行高等教育,往往永遠不會回來,這導致了印度科學界技能的喪失,」印度浦那大學天體物理學家 Debarati Chatterjee 說。

印度外交部估計,2022-2023 僅僅一年間,印度出國的學生人數(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從 130 萬增加到 150 萬。

印度本土學術人才庫出現被「掏空」的危險。「我的團隊接待了 12 名夏季項目實習生…… 我本來很樂意接受其中任何一位學生在我的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但他們沒有一個人想留在國內。」去年升學季,印度著名學府印度科學研究所的遺傳學教授 Upendra Nongthomba 的一篇文章引發了廣泛討論。

據印度專註學術報道的媒體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報道,印度學生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數激增,導致其國內大學出現大範圍招生短缺,且情況在疫情後更加惡化。一位留學諮詢機構負責人表示,2023 年,前往海外的學生人數「顯著增加」,為此前來諮詢的博士候選人數量增加了 70%。

原因更多在印度內部。「在我們國家,科研資金和獎學金髮放有非常高的不確定性,所以學生的生活都過得很拮据。」昌迪加爾大學助理教授 Noble Kurian 的評價一針見血。

這一呼籲得到了一些政治家的支持。國會議員 Shashi Tharoor 就警告說,「官僚的冷漠」已經阻止了許多學生繼續從事研究職業。「政府部門的入門級崗位的薪資要高得多…… 所以博士學位往往是國內學生們最次的選擇,」他指出。

當最優秀的人才紛紛選擇出走,其國內的人才真空問題更加棘手,如何創造一個有吸引力的研究環境,成為了印度教育界和政府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一場由內而外的改革勢在必行。

改革:用正確的姿勢撒錢

歸根到底還是錢的問題。而在資助科研方面,印度政府在其中起了絕對主導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學者們都關注大選的影響。

頗具印度特色的現象是,在印度,大約六成的科研資金來自中央及地方政府和高校,而私營部門僅有四成。對比之下,私營部門在 OCED 成員國的研發支出中平均佔比高達 74%,歐盟 27 國中這一數字也達到了 66%。

印度其實也不乏跨國大公司,涵蓋建築、信息技術、製造和製藥等多個領域,這些企業完全有能力在支持科研甚至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但在現行的、不透明的體制面前,他們顯得非常吝嗇。

政府作出過努力。去年 8 月,印度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批准成立 Anusandhan 國家研究基金會(ANRF),五年內向大學和實驗室提供 5000 億盧比(約合 60 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以改善基礎研究的現狀,其中 70% 的資金來源於非政府渠道,比如業界和印度的富豪們。

這一莫迪親自牽頭形成的法案,被印度大報 The Economic Times 稱為:學術界的夢想。

但夢想要成真,還需要經歷更多改革。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的教授 Binay Panda 最近在印度媒體 The Hindu 上發文指出,法案的確是一個必要的途徑,但在這個基礎之上,新一屆政府需要實施更詳細的計劃,並建立類似於擔保資金的託管賬戶機制。增加資金的同時也需要更加審慎地把控支出,同時打造更好的人力體系。

在那篇題為「Scientists and a wish list for the incoming government」的文章里,Binay Panda 寫下了作為一名一線學者的「願望」清單:

1. 新一屆印度政府需要以每年 50% 的速度增加研發支出至 GDP 的 4%,且鼓勵私營部門向 ANRF 捐款,提升研發投資;

2. 必須升級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基礎設施,以吸引高質量教師和研究人員,同時確保招聘體系的公平性;

3. 向全球看齊,教育和研究機構的招聘達到一個透明、快速且不受任何影響的全球公認的標準;

4. 設立高效的科研資助管理系統,減少官僚體系下的繁瑣流程,確保科研部門能夠及時使用預算並快速將資金分配給科學家;

5. 科學家應享有基於證據的學術自由和創新空間,包括自主創業和參加國內外會議的自由,同時對科研成果和教育質量負責。

道理很明顯,不管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對科學研究的投資最終可以帶來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健康和福祉的提升。尤其在發達經濟體中,這些共識為學術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他們明白,科研投資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成果。

在印度漫長的選舉季落幕後,無論哪個政治集團上台,都必須認識到,印度有能力並且應該在科研領域做出更多投入。

就像 Binay Panda 在文章開頭所說:印度成為主要經濟強國的必要條件,就是支持科學,支持科學家。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67/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