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說:「成年人之間只能篩選,不能教育,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想法和慾望,因為人永遠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收起自己改造別人的想法和執著。無論朋友、伴侶、合伙人皆是如此。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孟子·離婁上》中有一句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通常有兩類人,喜歡固執己見,糾正別人。
第一種:認知水平低的人
喜歡糾正別人是一種修養不夠、認知水平低的表現。認知越低的人,說話越絕對,認知越高的人,兼聽則明。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去克制糾正別人的衝動,因為自己說的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第二種:自我認識不足,自以為是的人
有人問泰勒斯:「什麼是最困難的事」。
泰勒斯說:「認識你自己」
那人又問:「什麼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說:「給別人提建議」
這位最早的哲人,顯然是在諷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無幾,好為人師者比比皆是。認識自己這件事是很困難的,所以很多人只能做容易的事,於是就選擇做一個沒有自知之明,又喜歡給別人提意見的人。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自己都不明智,又有什麼水平給別人提意見呢,可現實往往很諷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不喜歡和別人爭辯,越不喜歡給別人提意見,越是沒有水平的人,越是喜歡勉強別人,越是喜歡給別人提意見。
不要試圖改變任何人,成本將是不可想像的巨大,而且有可能事與願違。俗話說能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糾正別人的慾望。有些事,不管你怎麼說,也說不明白,怎麼爭,也爭不出對錯,無端耗費大量的資源。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成長環境、受到的教育乃至身邊人的影響,期間還經歷無數的是是非非,直接導致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一樣,思考方式也不相同,成年之後三觀、認知基本固化,更是堅信自己做出的是最正確的選擇。糾正別人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非有大毅力之人不可實現。與其苦悶糾結,不斷消耗自己,不如及時地閉口不言,不管好事壞事,一笑而過。
沒有誰喜歡過別人設定好的生活,無論那是直路或是彎路,我們都有權走自己選擇的路,別人也是一樣,不能按我們喜歡的活,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別以為事實與邏輯是天下無敵的,它們往往贏不了情緒,只要對方認定你是錯的,說破天也沒用。也不要試圖說服一個愚蠢的人,蠢了那麼多年都沒改變,期間不知多少人想拉他一把,還是這樣,已經喪失挽救的希望了。如果強行糾正別人,往往是兩敗俱傷,如果再因此得罪小人,時不時的給你挖個坑,何必呢。
榮格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光和發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沒有人願意被說服,特別是成年人。當然可能有人有成功說服的經驗,但是仔細琢磨一下,這些所謂被別人教育成功的人,都是一些即使沒有你最終也能學明白的人,你只是個引子,成年人真的是教不了的。
成年人都是如此的「固執己見」,強迫對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會讓雙方的分歧倍增。如果深究起來,也沒有絕對對錯,只是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想法並不相同。網上流行一句話:「聽過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今生」。 因為聽過的道理永遠是別人的,沒有實踐過,就不會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這世上本就沒有任何一個道理可以讓人醍醐灌頂,真正讓人醍醐灌頂的只能是一段經歷,而這個道理,只是火藥庫內劃燃的一根火柴。
所以老鼠從來不會認為自己吃的東西是偷來的,蒼蠅也不會認為自己渾身都是病菌,蚊子也不會認為自己多麼招人煩,你不信佛,廟裡也不缺上香的人。
成年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排序,他們很確定對自己來說什麼更重要,是錢重要,還是人重要,所以,試圖改變他們的價值排序,便只能是徒勞無功。
如果你是智者,別人有問題自然會來向你請教,這個時候,你給出的建議才有價值。如果你不是智者,你糾正別人,提出的意見,通常也沒有什麼價值,別人也多半不會聽。
故而,成年人之間的交往,不能說服、不能教育,那就只能篩選,篩選出成色好的,在芸芸眾生當中找到跟自己合拍的那麼幾個人,成為你的伴侶、合伙人或者朋友。至於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即使他們有錯,有對不起你的地方,你也沒有義務,苦口婆心的去教育他,幫助他進步,就直接篩下去,就完了。剋制教育慾望,也不必等他成長。
能說服一個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牆
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磨難。
任何人的勸阻,都不會讓你大徹大悟,真正能讓你如夢初醒,看透人情世故的,只有經歷、吃虧、後悔、還有傷害!
人,總是以最不喜歡的方式成熟,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
吃虧和吃飯一樣,吃多了自然會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