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見辭彙總匯

1.【一切如來】所有一切的佛。如來是佛十號之一。

2.【十號】 佛有十種的尊號,即: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盤。六、世間解,能了解一切世間的事理。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八、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號】 (術語)劫初諸說上,皆有萬名,眾生漸鈍,則減為千名(如帝釋之千名),眾生彌昧,則減為百名,眾生更愚,則減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來天上成道,故應之而立百八號,釋尊於人界成道,故亦應之而立十號。其十號者:一、如來,梵曰多陀阿伽陀,成實論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大論謂佛如自安穩之道而來,此佛亦如是而來,故名如來。二、應供,梵曰阿羅訶,應於人天之供養,故名應供。三、正遍知,梵曰三藐三佛陀,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四、明行足。梵曰鞞多庶羅那三般那,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五、善逝,梵曰修伽陀,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盤,故名善逝。六、世間解,梵曰路伽憊,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間解。七、無上士,梵曰阿耨多羅,在諸法中,如涅盤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故名無上士。八、調御丈夫,梵曰富樓沙曇藐婆羅提,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能調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調御丈夫。九、天人師,梵曰舍多提婆魔沙喃,佛為人及天之導師,能教示其應作不應作,故名天人師。十、佛世尊,梵曰佛陀路迦那他,佛陀譯言知者或覺者,世尊者,為世尊重之義。 然而此中分佛與世尊,則為十一號,惟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正為十號。蓋以具前之九號,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 又大論別開此二者,至佛,正為十號,世尊別為尊號。蓋具上十號之德,故稱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者即是。見智度論,瑜祇經疏。尚詳釋於各項。

3.【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4.【有情】 又名眾生,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有情】 (術語),梵語曰薩埵。舊譯曰眾生。新譯曰有情。 有情識者,有愛情者。總名動物。

唯識述記一本曰:「梵言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中略)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中略)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

大日經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義。又名薩埵,是有情義。」

5.【眾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6.【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7.【一切時】 從無始以來相續無窮的時間,稱為一切時。無論何時,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時間,都稱為一切時。

8.【一切智】 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9.【三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 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10.【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國土。一佛土的範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11.【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世界。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 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 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 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 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 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12.【大千世界】 (術語)三千大千世界也。經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13.【人天】 人趣與天趣。

14.【人非人】(1)緊那羅的別名,因緊那羅似人而非人。(2)天龍八部眾的總稱。

15.【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16.【十惡】又名十不善,即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貪慾、兩舌、惡口、瞋恚、愚痴。 【十惡】 (出法界次第) 惡即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於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一、殺生,殺生者,謂自殺,亦教人殺,斷害一切眾生之物命也。二、偷盜,偷盜者,謂竊取他人一切財物也。三、邪淫,邪淫者,謂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四、妄語,妄語者,謂好造虛言誑惑他人也。五、兩舌,兩舌者,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或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而使彼此乖諍也。六、惡口,惡口者,謂言語麤獷,毀辱他人,令其受惱也。七、綺語,綺語者,謂乖背真實,巧飾言辭,令人好樂也。八、貪慾,貪慾者,謂於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猒足也。九、瞋恚,瞋恚者,謂於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十、邪見,邪見者,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撥者,絕也。)

17.【十善】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18.【十善業道】 十種良善的行為是通向善處的道路。

19.【三摩】 梵語三摩地的簡稱。

20.【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華譯為定,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21.【三藏】 修多羅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為佛所說的經文;毘奈耶藏即是律藏,為佛所制的戒律;阿毘達磨藏即是論藏,為佛弟子所造的論。

22.【千輻輪】 一個輪盤,叫做一輻,千輻輪,就是一千個輪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23.【口四】 在十惡中屬於口所作的四種業,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24.【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願心

25.【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26.【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27.【大梵天】 梵是清凈的意思,為離淫慾之色界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禪天主為大梵天。

28.【大悲】 偉大的悲心。

29.【不生】 (1)阿羅漢的譯名,因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不再生於三界六趣之中。(2)如來的別名,因如來常住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之中。

30.【中有】 又名中陰。見中陰身條。

31.【中陰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

32.【五品】 指圓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的人;二、讀誦品,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而助觀解的人;三、講說品,將所見解的佛法說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觀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的人。十住以上,稱為聖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為別於十信內凡,故稱外凡。

33.【五神通】又名五通,或五神變,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天耳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聲音都可以聽得到;他心通是能夠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夠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並知道六道眾生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過去生中的事,都能回憶,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隨心所欲,諸如鑽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都不成問題。

34.【五蘊】 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舍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35.【六欲】 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語言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36.【六欲天】 欲界有六種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雲而住,故名空居天。

37.【分別】 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38.【化佛】 以神通力變化而出現的佛身。

39.【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與人道。

40.【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夠看得很遠,為五眼之一。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從福報得來,如天人;一種則是從苦修得來,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41.【少光天】 色界第二禪天之第一天名。

42.【少凈天】 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識享受凈妙之樂,故名凈,因這種凈妙之樂在第三禪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凈。

43.【心行】指人的心理活動。

44.【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臟的相貌。

45.【心要】 最精要的法義。

46.【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無實,以喻諸法無有實體。

47.【世界】 又名世間,即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經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世,東西南北上下為界,由此可見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國土,不但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滅的,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

48.【世尊】 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49.【世間】 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謂世間,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為世間,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50.【世間解】 佛十號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情狀,故號為世間解。

51.【他化自在天】 簡稱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變現樂具,假下天化作,自在遊戲,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頂,為欲界之主,與色界摩醯首羅天,同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52.【出世】 (1)諸佛為救濟眾生而出現於世。(2)跳出世間不再受生死。

53.【出家】 出離煩惱之家,亦即出離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門的凈行。

54.【加行】 修行人準備入修道正位時,須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為加行。

55.【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56.【北俱盧洲】 佛經所說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樂,壽足千年,洲形正方。

57.【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58.【四無礙解】 見四無礙智條。

59.【四無礙智】 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60.【布施】 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布施有三種,即:一、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三、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61.【平等】 沒有高下貴賤深淺等的差別。

62.【平等性智】 如來四智之一,即轉末那識的我見,證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63.【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種如來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的智慧;

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識所成,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病予葯與轉凡成聖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識所成,為佛通達無我平等的道理,而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的智慧;

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所成,為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凈圓明,洞徹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

(2)指羅漢的四智,即悟四諦之智,證羅漢的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儘是苦諦之智,梵行已立是滅諦之智,所作已辦是道諦之智,不受後有是集諦之智。

64. 【弘誓】 弘大的誓願。

65. 【正念】 正確的念頭,亦即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為有錯誤,是八正道之一。

66. 【正法】 1.真理的道法。2.正法時期。見正像末條。

67. 【正像末】 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釋尊法運期限,各經所載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

正法時期,正者證也,佛雖滅度,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證果者,是名正法時期;

像法時期,像者似也,此時期,有教,有行,但證果的人已經很少;

末法時期,末者微也,此時期轉為微末,只有教而無行,更無證果者。

68.【正法輪】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來所說的教法。

69. 【正等覺】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70. 【正語】正確的言語,亦即對人常說真誠和善的話,是八正道之一。

71. 【玄奘】唐朝的高僧,於唐太宗時曾到印度研究佛學十七年,回國後翻譯佛經很多,人稱三藏大師,或慈恩大師,為法相宗的開祖。

72. 【生滅】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根據佛教的中道思想來說,一切有為法的生滅,都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生滅二字,實際上包括著「生、住、異、滅」四字,每個字表示一種相狀:一個現象的生起叫做「生」;當它存在著作用的時候叫做「住」;雖然有作用而同時在變異叫做「異」;現象的消滅叫做「滅」。實際上是佛教中解釋「無常」的意思。宇宙中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互存關係,期間沒有恆常(常見)的存在。

73.【因緣】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緣叫做緣。例如稻穀,種子為因,泥土、雨露、空氣、陽光、肥料、農作等為緣,由此種種因緣的和合而生長穀子。

74.【地獄】

(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獄。分為三類:一名根本地獄,有八熱及八寒之別,是為十六大地獄。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游增地獄。三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為各人別業所惑,因此苦報及壽命,亦各不同,若論受苦,根本最甚,近邊次之,孤獨又次之。

(2)凡所處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沒有喜樂的環境,皆可比喻為地獄。

75.【在家菩薩】 指在家學佛受持菩薩戒的人。

76.【如來】(術語)梵語曰多陀阿伽陀,譯言如來,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

此釋通於二身。

成實論一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轉法輪論曰:「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中略)涅盤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盤故名如來。」

智度論二十四曰:「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

勝鬘寶窟上末曰:「如來者體如而來,故名如來。又如諸佛來,故名如來。問:體如而來,故名如來。此是應身,何有來義?真如法身。云何有來?答:如本隱今顯,亦得稱來。」

大日經疏一曰:「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行宗記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曰如實。乘履此法出現利生,故得此號。」

秘藏記本曰:「如來謂成佛以後悲願力故垂化也,乘如而來故曰如來。」

教行信證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

又梵雲修伽陀,譯言如去,又譯好去,是如實去生死之義也,故如來如去相對,則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來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顯佛之無住涅盤。余(參見:多陀阿伽陀)

【如來】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

77.【如是我聞】 我親自聽到佛這樣說,為佛經五種證信之一。

78.【如實】真如實相的簡稱。見真如實相條。

79.【真如實相】 非假謂之真,不變謂之如,離虛謂之實。真如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凈心,亦稱為法身、如來藏、法性、佛性等。此真如自性,並非虛妄,乃系真實之相,故名真如實相,簡稱為如實。

80.【如實知】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如實知是指所知極符合真如實相。

81.【安隱】(術語)與安穩同。宗鏡錄曰:「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世事永息者,則攀援心斷。」

82.【有無】

(1)有法與無法。如小乘的七十五法及大乘的百法為有法;如龜毛兔角等絕對無者是無法。(2)有是指常見,即固執身心為實有的邪見;無是指斷見,即固執身心為斷滅的邪見。

83.【有結】(術語)有者生死之果報。其可招果報之煩惱謂之結。貪瞋痴之煩惱,東縛人而使住在生死之中,故名結。

法華經序品曰:「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法華文名一上曰:「諸有,二十五有生處也,結即二十五有生因也。」

【有結】有是說有生死的果報,結是煩惱的別名。

84.【牟尼】華譯為寂,或寂默,或寂靜等。

85.【自在】1.進退無礙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系縛而通達無礙。

86.【自在天】見大自在天條。

【大自在天】又名摩醯首羅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87.【舌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有廣長舌相,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語。

88.【色身】由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肉身。

89.【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頭髮修行的人。

90.【西牛貨洲】位在須彌山西方的大洲名,因其地多牛,以牛為貨易,故名為牛貨。

91. 【住持】1.安住於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92. 【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凈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93. 【佛位】佛的地位。

94. 【佛身】佛的身體,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95.【佛事】念經拜懺。

96. 【佛號】佛名。

97. 【別願】各別的誓願。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叫做總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即是別願。

98. 【即空】一切法不是滅了之後才空,而是其自性本來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經說:「色即是空」。

99. 【妙法】微妙之法。

100. 【妙高山】須彌山的譯名,此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而且是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101. 【妙慧】微妙的智慧。

102. 【妙樂】美妙的歡樂。

103. 【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104. 【見障】四障之一,即邪見能障礙菩提。

105. 【身相】眾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106. 【供具】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時常拿來供養佛菩薩的物品,共有六種,即花、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之六度。

107. 【供養】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措、愛護的意思。

108. 【夜摩】夜摩天,華譯時分,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109.【性佛】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110.【所作】身口意所動的造作。

111.【放逸】放縱心思,任性妄為。

112.【東勝身洲】四大洲之一。見四洲條。

【四洲】 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東勝身洲其狀如半月形,其人身形勝故,名勝身洲;

南贍部洲其狀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稱南閻浮提,閻俘即贍部樹,此洲有此樹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

西牛貨洲其狀周圓,其地多牛,以牛為貨易,故名牛貨;

北俱盧洲其狀方正,此洲人壽皆千歲,衣食自然,惟無佛法,故列為八難之一。

113.【法王子】大菩薩的尊稱,因大菩薩是出生於法王之家,而且能夠傳承佛法。

114.【法忍】

(1)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

(2)見三忍條。

【三忍】 

(1)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的人,聽到七寶樹林的聲音,便得三種之忍,即:一、音響忍,就樹林的聲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三、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

(2)指唯識論所說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三忍】(名數)三忍有三種,無量壽經第四十八願舉聲聞者得三法忍之願,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舉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諸師之解不同。法位雲是仁王經所說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順忍也。憬興雲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說之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也。

【又】無量壽經雲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之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

見無量壽經鈔五。

【又】善導所說之三忍:一喜忍,念彌陀佛而生歡喜心者。二悟忍,念彌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彌陀佛而住於正信者。善導解觀經中,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此三忍。

觀經序分義二曰:「因此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凈土文類行卷曰:「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

【又】三種之忍波羅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敵之惱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熱等之苦楚者。三諦察法忍,又雲無生法忍,不起忍等。諦觀真理而安住於無生之理者。前二者為耐忍之忍,後一者為信忍之忍,似稍異,然決定而不動心之義則同。

唯識論九曰:「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115.【法性】(術語)又名實相真如,法界,涅盤等,異名同體也。

性之為言體也,不改也,真如為萬法之體,在染在凈在有情數在非情數,其性不改不變,故曰法性。

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諸家則盛論之。其論有四家之不同。

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三性中之圓成實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萬法之所依也,為法所依之本體,故名法性,此萬法與法性,有為無為,畢竟隔別,以不許法性隨緣之義也。

第二、三論嘉祥家,不許彼圓成實性之實有,以真空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異名也。諸法之性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

第三、華嚴賢首家,謂真如有不變隨緣之二義,以隨緣之義,變造一切諸法,雖變造,而猶保真如不變,例如水變為波,猶不變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隨緣變造萬法,故稱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無垢,更無染分之性,但所變之法有染凈之別者,由緣有染凈也。

116.【法性】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盤的別名。

117.【法門】佛所說的法,因是眾生超凡入聖的門戶,故稱法門。

118.【法輪】(術語)佛之說法,能摧破眾生之惡,猶如輪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嶽岩石。故謂之法輪。又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展轉傳人,如車輪然。故譬為法輪。

行宗記一上曰:「法輪者,摧業惑故。」

維摩經佛國品曰:「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

智度論八曰:「佛轉法輪,或名法輪,或名梵輪。」

同二十五曰:「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中略)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法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

嘉祥法華疏二曰:「無生正觀,體可楷模,故名為法。流演圓通不繫於一人,故稱為輪。又無生正觀無累不摧,亦是輪義。」

維摩經慧遠疏曰:「名四諦以為法輪,從喻名之。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摧剛強,轉下眾生上升虛空。四諦如是,能摧眾生惡不善法,轉下眾生上入聖道,故以為輪。」

【法輪】

(1)(喻)佛所說之法,能夠輾碎眾生的一切煩惱,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礫一樣。

(2)佛所說之法,輾轉傳人,好像車輪的旋轉,無遠弗屆。

第四、天台智者家,謂法性固具染凈,謂之性善性惡,因性具善惡,而生染凈之諸法也。

六波羅蜜經曰:「眾生無定性,猶如水上波。願得智慧風,吹入法性海。」

華嚴經升須彌山品曰:「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

智度論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說:各法空,同為一空,是為法性。」

又曰:「法性者,法名涅盤。不可壞不可戲論,名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盤性。」

唯識述記二本曰:「性者體也,諸法真理故名法性。」

同九末曰:「性者體義,一切法體故名法性。」

嘉祥法華疏五曰:「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大乘義章一曰:「言法性者,自體名法。法之體性,故云法性。」

注維摩經二曰:「肇曰:如法性實際,此三空同一實耳。」

起信論義記上曰:「法性者,明是真體普遍義。(中略)通與一切法為性,即顯真如遍於染凈,通情非情深廣之義。」

止觀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惱,道不能通,滅不能凈。如雲籠月,不能妨害。卻煩惱已,乃見法性。」

又曰:「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況復凡夫!」

同五曰:「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

圓覺經曰:「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

菩薩處胎經曰:「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法性】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盤的別名。

119.【涅槃】佛教語,梵語的音譯。正覺的境界,在此境界,貪、嗔、痴與以經驗為根據的我亦已滅盡,達到寂靜、安穩和常在。

涅槃,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涅槃又譯為般涅槃、波利昵縛男、泥洹、涅槃那,意譯為無為、自在、不生不滅等。

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有生滅相,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苦行和輪迴。

佛陀降生示現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們才漸漸有人實證涅槃,也就是聲聞四果阿羅漢、辟支佛舍壽時取證有餘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際,而證得佛果的人,是取證無餘涅槃。當有佛教持戒清凈的修行者離開人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她)們進入涅槃或圓寂。

道法術器勢

道——法——術——器——勢,是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思想。道法術出自老子《道德經》,「以道御術」是道德經的主旨,即以道義來承載智術,悟道比修鍊法術更高一籌。「術」要符合「法」,「法」要基於「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道: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質規律。決定著終極的高度。

道:是自然法則,講求的是追求陰陽調合的自然法則、宇宙運行規則。如日升日落,春夏秋冬,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道就是這麼一個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則,其餘全是對這個認識的解釋!道,一陰一陽,是萬事萬物的底層原理;所以,大道至簡!

道,是價值觀範疇,即判定好壞、美醜、喜惡、真假的價值標準。心學大家王陽明說過「天理即人心」,翻譯過來就是天理因人而存在的。所謂,天道也是人的認識。人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層次,人生觀就是人生的最高價值觀,最終極的道,是宇宙的價值觀,宇宙是一個終極生命體。價值觀決定了人的思維方法,決定了人們為人處事的原則,價值觀也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話說「道不同不足與謀」,就是說人的價值觀不同是無法一起共事的。

「道」是天道,是最終的真理,囊括整個世界和宇宙的自然法則只可認識,不可更改。

法:就是法律、規章、制度,或者法理,方法論,是一種鏈接和橋樑。法,是實現價值觀的最根本的方法、法理、原則、思路、方針、戰略等。法是在自然規則的運行中尋找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法是對道的詮釋和總結。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是四季分明的,冬天冷夏天熱,在古代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我們的祖先很聰明,充分認識到這個「天道」,進而在造房子的時候,選擇坐南朝北,身體上是冬暖夏涼的。

法,也是知識上的規則和規律。同時也是一種規範性約束,如法律。不管人還是事物,只有在合理的範圍內,才能被接受和發展。

術:是具體的行為、方式;是執行力,是細節,決定著效率;是技術層面的手段。術,是在道的法理中進行的一種行為方式。術是對法的應用,道是體、是無,只有顯現出來才能夠應用,而道會以法的形式變成有,變成可以被發現的規則和法理,脫離無到有的層面,從而變成術!

你看「算術」「巫術」「法術」「武術」「權術」等,指的大抵都是這個意思。術在道和法之後,屬於下乘。「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方法,只要指導原則不變,具體方法可以千變萬化,就是說只要正確的「道」帶來的「法」不變,「術」是可以在正常的軌道上千變萬化,而且萬變不離其宗的。術可以通過練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對法的推理而產生。

器:是工具,是指有型的物質或是有形的工具,往往是實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要去北京,去北京是個行為,坐高鐵還是坐飛機,高鐵和飛機就是器!器就是幫助行為的工具,提高行為的效率!

好的工具,能提升效率,增強愉悅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中的「器」就是如此;工具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為了更快,人們發明了汽車,為了管理員工遲到早退,人們發明了打卡機,為了快捷計算,人們發明了計算器。是工具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是工具讓這個社會飛速發展。可以這麼說,「器」是用來體現道的思想的,也是人體器官的延伸,從而簡化問題,更快捷達成目標。

勢,是從「道、法、術、器」體現的勢能。「勢」就是當下的時空趨勢,地勢,情勢,形勢,權勢,說的都是一種時空趨勢,一種蘊含的能量。 注意這個勢是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系統的交點。時空,宇宙,天地,是同一個意思。

勢,也是一種慣性,是一種發展方向,它本身蘊含著無窮無盡的能量。勢,須「順勢」而為,不可以逆勢而對。

這個世界一眼觀去,大抵是由一維、二維、三維物體構成的,同時物理學告訴我們,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從面到立方體,其實是一個逐級投影而已。三維其實是四維的投影,空間加上時間的軸線,就變成了四維。四維其實就是勢的進階趨勢,四維思維是一種對未來的預判。「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天是天時,地是地利」。天地就是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坐標系統。 古人說拜天地不是隨便說說的。

天地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兩個坐標系統,時空——宇宙——天地,人是天地間的一粒塵埃而已。勢是最後提及,但不是勢不重要,《易經》說到「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亢龍有悔」,可見,勢是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真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勢不可擋,來勢洶洶啊。人在天地間,會受到當前時空運動趨勢的影響,天道圓,地道方,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雖然最後才說到勢,但是放在最後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正相反,勢的變化,會導致人世間低層的道也就是價值觀的變化。民間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是這個意思。比如唐朝以胖為美,到了現代卻變成以瘦為美。地域沒有變化,時間變了,整個價值觀體系就變了。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器以成事,勢以立人。

對於「道與術」,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莊子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孫子兵法》說,「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

「道法術器」思維模型和「黃金圈」法則的原理是一樣的,讓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由內而外,先思考終極目的,再考量方式方法。運用的時候要:

「以道馭術」:基本理念和具體操作統一,知行合一。術:是對法的應用行為。

「以術載道」:大道至簡,勢在必得。

「以法固道」:所有的術、工具和理念,都需要通過制度的保障,才能持之以恆得到貫徹、落實以及鞏固。法,是具體事物的具體法則、原理,是道的具體顯現。

「以器載道」:用工具承載理念。善於使用工具,事半功倍。

「器」用來體現「道」的思想;「術」的執行要符合「法」;「法」的制定要基於「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法和術的關係:對法的應用就是術!因法而產生的行為就是術!法與術相對而言,法是一種存在,相對而言是靜態,是規則的體現,術相對而言是動態,是對法的應用!

對於術,記住兩個字:行為!術就是應用法則的行為!成功之道:優術、取勢、明道,第一步就是優術!

四者關係:做事做人要以「道」為根本,講究方「法」和利用規律,通過採用最好的工具(器),採用最好的技「術」,來完成你要達到的目的。君主治國,皆以「內聖外王」為基礎,承道啟法。

法術勢是法家學說中三個重要方面。法家學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則主張抱法處勢而用術,三者是互相聯繫的整體。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有云:「君無術則蔽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上人用道,中人用術,下人用力,以道馭術。

《易經》中最精髓的一句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應該是最早期的辯證法;《易經》中把所有事物分成了陰陽兩部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立是客觀的,矛盾依然是客觀的,在對立、矛盾中達到統一、平衡這就是道。比如說有一個麵包,兩個人都想要,這兩個人之間就產生了對立和矛盾,出於人性的自私兩個人都想獨吞,一方的受益是建立在另一方受害的基礎之上,不管怎麼分都是不公平的;兩個人都講道理那就好辦了,可以協商解決:一人一半,或者一方甘心送給另一方都可以。而有任何一方不講道理,那就需要「術」來解決,這就會產生很多種分配方法(也就是「術」),比如說發動戰爭,誰贏了就是誰的;賭一把,誰贏了就是誰的……

可見,實際生活中,「道」與「術」都能解決問題;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強者與弱者之間的矛盾,強者可用道與術兩種方法解決,他有選擇性;而弱勢的一方只能靠術來解決,弱者開出所謂公平的條件,強者基本上不會接受,因為對弱者的公平是建立在對強者不公平的基礎之上,他有權力拒絕弱者的任何條件。比如說:員工希望不幹活月薪好幾萬,老闆也希望員工天天加班不拿工資;這就是利益出發點不同,所導致的客觀的矛盾,處理不好的現象就是:老闆不講道理,不管員工怎麼鬧騰從來不漲工資,員工用「術」來抵抗(消極怠工)老闆用「術」來加強管理(加大監管力度,懲罰消極怠工者);其實,這樣一來,這個單位里的上級、下級都會越來越累,上級想全方位的盯著下屬做事,下屬想方設法的投機怠工來抗拒,一天到晚爾虞我詐,工作效率低下。

這個時候,老闆是強者、員工是弱者,老闆可以不聽員工的話,而員工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聽老闆的話;但是老闆的命令,員工可選擇很多種方法去完成,最終交給老闆一個結果,比如說按照這個人的能力這件事情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結果是他幹了三天;當同一個人面對不同的老闆,他去辦同一件事情會做出不同的結果,這就取決於不同老闆對他的不同對待!

你怎麼對待我,我就怎麼對待你,這是「術」,我先好好對待你,讓你好好對待我,這是「道」;就如上面所說的老闆與員工之間的對立、矛盾;老闆對待員工好的話,一天的工作他可能半天能完成,而老闆對待員工不好的話,一天的工作他就會消極怠工好幾天完成;捨得,先「舍」後「得」這就是以道馭術。

大凡萬事萬物,天下之學問,萬事成敗,皆不出道與術這兩大範疇,道是河,術是舟,道是舵,術是漿,無河無以載舟,無舟難以渡河,無舵則無方向,無漿則無動力,所以道是方向,術是方法,道是法則,術是謀略。

有道而謀,謀雖寡而能勝;無道而謀,謀愈多而愈敗。「道接天下濟蒼生,義達四海利九天。」道的實質在於背負責任、慈悲喜舍、胸懷廣大、義利合一則無所不通,以正義取利、以利宏揚正義。道是思想,術是方法,道術合二為一,才是正道。有道無術乃魂不附體,有術無道乃體不附魂,道術結合乃魂體統一,才能成功。

電視劇《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一部經商必看的一部經典電視劇,孟洛川的恩師送給孟洛川12顆珠子,12顆珠子就是12個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堂功課。

這12個字可謂是字字珠璣,每個字都蘊藏著經商的法則,恩師對孟洛川說過:悟性好的也許幾天就能悟到,悟性不好的可能要幾年,甚至一輩子都參不透。

下面我們看看是哪12個字:道與術,取與予,常與變,方與圓,利與害,生與死。(自己搜索12字解析)

最後舉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例子,來幫助大家再次理解!

有兩個人,從北京出發,要開車南下去深圳。有一個人開著奧迪,而另外一個人開著一輛奧拓。你覺得那個人會先到?

根據正常情況來說,車的性能其實就擺在那裡。奧拓再快肯定也比不過奧迪的速度。那這就是屬於「器」層面的問題。

開奧迪的人是個新手,剛學會不久,不敢太過於加速,最高時速只敢開到80公里每小時。而開奧拓的這個人是個老司機,隨便開開都保持超過80公里每小時。這就是屬於「術」層面的問題。

開奧迪的人雖然是個新手,速度也不高,但是他遵守交通規則,不超速,不闖紅燈。而開奧拓的這個老司機,就老是投機取巧,不斷的去觸碰交通安全的紅線,結果一路被交警教育處理。這就屬於「法」層面的問題。

開奧迪的人作為一個新手,安安全全地開車南下。而開奧拓的這老司機,由於交通安全意識比較薄弱,結果沒開多久車就被交警扣了。於是他在情急之下,乾脆不要車了,去坐上了一列高鐵。這就屬於「借勢、用勢」層面的問題。

於是開奧迪的新手繼續南下,而開奧拓的老司機車被扣了之後,情急之下上了高鐵,結果呢?TMD方向坐反了,高鐵是開往吉林方向的。這就屬於方向性問題,就屬於「道」的問題。

然後呢,這貨,也就是老司機一路當中被交警教育和處罰,結果心裡很不爽,後面又被交警把車給扣了,就更火大看,結果怎麼樣?禍不單行,一生氣,想圖快,去坐高鐵,結果坐了個反方向,直接到吉林,當他發現坐了相反方向之後,心裡一嘀咕就在想,看來這幾天不適合外出,還是下車回家吧。而開奧迪的新手呢?他是剛讀完大學,此時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到錢,就買一輛奧迪轎車,並親自駕駛著這輛奧迪,陪著自己的已經一頭白髮還在鄉下的老母親去看一下深圳,順便逛一下香港,而這是精神層面的問題,是我們所說的「魂」。

那麼在他們沒有出發之前,開奧拓的老司機,直接給涉世未深的奧迪司機,在飯裡面下了七步斷腸散,結果人還沒開始去深圳,走了幾步人就掛了,自己怎麼走,都是先到達目的地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謀」。

轉自:http://www.360doc.cn/article/34292256_1003083781.html

了凡四訓-謙德之效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

折節(降低自己身份或改變平時的志趣行為)自持(自我剋制),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一定)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約束)行,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傲氣滿懷、目空一切,不寬容大度)者,必非遠器(遠大的器量),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使狹窄)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曾仕強經典名言5

我倒勸各位,有權有勢以後,你最保險的就是知道自己不行,你反而沒有事,我們最怕的就是有權有勢又想到自己很行,那就完了,那最後一定跟自己過不去。一個人沒有權沒有勢的時候,你要覺得自己很行,你才有鬥志,說難聽一點,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沒有權沒有勢,你能壞到哪裡去?可是當你有權有勢之後,你要小心了,我現在有權有勢了,我開始要認為我不行,你就會保平安。我想這個就是陰陽的相濟相調和。

自以為是對任何人來講,都是很嚴重的一個毛病。

中國的皇帝為什麼叫孤叫寡,孤的意思是說我的德行修得不好,寡就是我的品德不夠,是謙虛的話,不是自己咒自己。我算什麼,由我來擔當如此重大的責任,何德何能,這叫孤叫寡。孤寡是何德何能的意思,非常地謙虛。

我希望大家建立一個比較正確的觀念:人沒有優點,也沒有缺點,人只有盲點。盲點就是看不懂自己,你把你的個性發揮到正面去,就是優點;你把你的個性發揮到負面上去,就是缺點。問題是你看不懂你自己,那才是盲點。

害可能帶給你很多好處,利可能帶給你很多問題。易經裡面講的吉凶是什麼?是失跟得。你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做到最後你有所得,那就是吉;你不按照那個道理去做,你一定是凶。我們現在沒有這種觀念,我們只有利害觀念,人一有利害觀念以後,你就不會走正道了。人一有利害觀念以後,你就不會走正道了,你就不是趨吉避凶,你是趨利避害,那這個人就非常淺,完全看不懂。

為天下者不為家。

年輕的時候要慎選你的老闆,年紀大了以後要慎選你的部屬。只要選錯了,都會受到拖累。

世界上只有兩種國家,一種是人治大於法治,一種是法治大於人治。沒有完全人治的國家,哪個國家沒有制度?完全是法治,那是騙人的,你法根本不能自己去行動,不能自己去運作。

保持現狀就是落伍,因為你沒有隨著時代進步。

定數不是命定論,定數是可以改變的,命定論無法改變的,世界上沒有命定論這個東西,只有定數。就是你不改變,它就是固定的,你改變,它就會變動,那叫定數。

人那個精神作用,意志作用,其實不是我們平常人想像到的,多重視,激勵這是很重要。但是激勵有兩方面,一個是精神面,一個是物質面,我認為越高階層的人,給他精神面激勵比物質面還重要。基層人當然物質面比較重要,我始終認為錢有沒有用是看那一條線,當你夠生活以後,你就會慢慢重視精神面,當你生活有問題的時候,你一定是重視物質面,所以這兩種,你要活用。

神佛要的是那份誠心,而不是你有多少供品。人要記住:時時刻刻不要忘記要誠心誠意。

你有再好的計謀,只要人心不齊,那就很難。

易經就是講開關,你自己的開關靈不靈,這個最重要。該開,你開得恰到好處;該關,你關得正是時候。

什麼叫宗教關過了?就是所有宗教都是一樣,沒有區別,你宗教關就過了。宗教最大的就是要破除分別心,只要你還有分別心,你這宗教關就沒有過;只要你認為信什麼教是好的,你宗教關就永遠過不了,因為宗教本身就是一樣的,你認為不一樣,你就有分別心。

真正的平等就是略有差別,才叫平等。

當我有所得的時候,我去想想,我失掉了什麼;當我有所失的時候,我去想想,我得到了什麼。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是陰陽平衡的道理。

順其自然,但絕不可以聽其自然,聽其自然就是不負責任。順其自然就是按照自然規律,還是很積極的去做,才叫順其自然。

中國人的法叫做規矩。

人在一起,每個人都有嘴巴,每個人都有意見,每個人都想發表。所以就會吵吵鬧鬧就會慢慢引起很多的糾紛。就會製造很多事端,那怎麼辦呢?我們最要緊的就是大家要有一些共識,而這個共識是什麼?「普世價值」。人類有了普世價值以後,在共同的基礎上去發展不同的文化,然後求同存異,這是我們今後就要走的唯一的一條路。我們把它叫做「和平發展」。

守經達權就是守正以持經,權宜而應變。「經」就是「常」,常道常則,叫做經。守經的意思,便是堅守常道。「變」系「權術」,引申為「變通」。「達變」是為了順應時勢的變遷,而做「適當權變」。守經達變,乃是一方面堅持常道,另一方面做適當權變。應用在管理上,正是最佳的法則;對今日世界而言,更是最光明的正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為政的道理,既然以親民為重點,所以施政當然要以民意為依歸。但是民意是變動的,必須通過管理者的諄諄誘導,發揮最大的教化力量以導正民意,使大家日新又新,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順應時代的民眾。賢明的管理者應該重視教育,獲得百姓的擁戴,改革舊法而實施新政。親民和新民,其實是一體兩面。親民的目的,在於促使百姓成為新民。新民的功能,有賴於親民來達成。

無智,故能使眾智;無能,故能使眾能;無為,故能使眾為。

德就是得,就是得乎道,依道而行有所得,就叫德。

道至少有三個層面的說法,分別是:第一,可以說的;第二,很難說的;第三,不可說的。

通常「向外求」比較容易,因為我們的眼睛向外張望,這是天生的本能。「向內求」則相當困難,似乎看不到任何東西。

生活中,有的東西是「知易行難」,有的東西是「知難行易」。智慧方面的內容,雖然講來講去就那幾句話,卻大多屬於「知易行難」。

「沒有」變成「有」很容易,「有」變成「沒有」卻很難。天下萬物生於「有」,但那不是最本源的東西,最本原的東西是「無」,最後所有的東西都要歸於「無」。

要知道,人心有時很可怕,所以我們要常常回歸道心,才能長長久久。長長久久不是說我們能夠不死,能夠長生,而是說就算我們死了,我們的「道」還存在,身死道存,這就叫壽。

人,這輩子來,只做一件事情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那我問你哪件事情是真的?說起來在場的人最好不要笑。就是利用我的有生之年,不停地修養我的品德,讓我在這方面有所增長。

天底下任何事情都有風險性,唯一沒有的就是你要提高你的道德。

人生只有一個目的,用四個字就是求得好死。做人要求得好死,求得好死就是你死的時候問心無愧、心安理得,那是是最寶貴的。

用簡化、合併、重組的方法調整原有工作。

什麼是德?德就是得到的「得」。就是跟你在一起的人都得到一些好處,你就有德了;跟你在一起的人都損失了一點,你就缺德了,很簡單的道理。千萬千萬記住,有錢沒錢是一回事,當不當官是一回事,發不發財又是一回事。你最根本的就是人家跟你在一起,他是有所得還是有所失,我想這個很重要。

我們一輩子只做這件事情,其他都是假的,我們人生就是透過不同的時空,在不同的職場,做不同的工作,但是都有同樣的目的,把自己的道德往上推往上推。所以凡是求上進的人,都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其他都是工具,都是過程,不是目的。

老子所講的慾望,是你除了本能的需要之外才叫慾望。我要吃飯,這不叫慾望;我要吃山珍海味,慾望。全世界的思想家沒有一個人要求我們斷欲,因為那做不到,你生存總要有本能。連動物都要求吃了,怎麼可以不吃呢?超過那個標準,超標,今天叫超標,那就是慾望。

一個人滿腦子都是趨吉避凶,他很容易投機取巧,對我好的我才去做,對我不好的我就不去做。那這已經就跟孔子的道理已經偏離得太遠了,那還有什麼道德可言?孔子是說你該做的,就算有很大的困難,你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我該做的,就算我結果會很慘,我考慮一下該做的,我還是去做,這才對!因為真正你德性好的時候,那個凶會變吉,吉會變凶,為什麼?我們已經講過了,先天而天弗違,這才叫做偉大的人物。

《陰符經》閹割版原文及注釋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見,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謂陰。執自然之行,無所執也,不執之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謂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命、物、時、功、神也。《傳》曰:聖人之理,圖大而不顧其細,體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則導道布德以化之;履險則用權發機以拯之。務在匡天地,謀在濟人倫。於是用大義除天下之害,用大仁興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經合道之謀,其名有五,聖人禪之,乃謂之賊;天下賴之,則謂之德。故賊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黃帝所以代炎帝也;賊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堯所以代帝摯也;賊天之時,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舜所以代帝堯也;賊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賊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殷湯所以革夏命也。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賊命為用,味以取其喻也。〉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傳》曰:其立德明機用妙,發之於內,見之於外而已,豈稱兵革以作寇亂哉?見其機而執之,雖宇宙之大不離乎掌領,況其小者乎?知其神而體之,雖萬物之眾不能出其胸臆,況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傳》曰:人謂天性機為人心,人性本自玄合,故聖人能體五賊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傳》曰:天機張而不生,天機弛而不死。天有弛張,用有否臧,張則殺威行,弛則殺威亡,天殺之機息。然天以炁為威,人以德為機。秋冬陰炁嚴凝,天之張殺機也,故龍蛇畏而墊伏;冬謝春來,陰退陽長,天之弛殺也,故龍蛇悅而振起。天亦有寒暄。德亦有寒暄,人亦有寒暄。德刑總肅,君之張殺機也,故臣下畏而服從;德失刑偏,君之弛殺機也,故姦雄悅而馳騁。位有尊卑,如人有天地。故曰;天發殺機,龍蛇起陸,寇亂所由作;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尊卑猶是革。太公、諸葛亮等以殺人過萬,大風暴起,晝若暝,以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傳》曰:天以禍福之機運於上,君以利害之機動於下,故有德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無德者萬化而愈衰,以至於亡。萬變定基,自然而定。〉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傳》曰:聖人之性巧於用,居窮行險則謀道以濟之,對強與明則行義以退避之。理國必以是,行師亦以是。〉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竅」即指人體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而言。三要分為外三要(眼、耳、口)和內三要(精、炁、神)。道教認為「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夫惟三要,有內三要,有外三要。內之三要者,精炁神也。外之三要者,眼耳口也。眼為神之門,耳為精之門,口為氣之門。〉

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傳》曰:夫木情靜,動而生火,不覺火盛而焚其質。由人之性靜,動而生姦,不覺姦成而亂其國。夫明者見彼之隙以設其機,智者知彼之病以圖其利,則天下之人彼愚而我聖。是謂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無不謂得道之理也。〉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傳》曰:天地以陰陽之炁化萬物,萬物不知其盜;萬物以美惡之味饗人,人不知其盜;人以利害之謀制萬物,萬物不知其盜。三盜玄合於人心,三才順動於天理。有若時,然後食終身;無不愈時,然後動庶績,無不安食;不得其時,動不得其機,殆至滅亡。〉

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傳》曰:時人不知盜之為盜,只謂神之能神。鬼谷子曰:彼此不覺之謂神,蓋用微之功著矣。〉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傳》曰:日月有準,運數也。大小有定,君臣也。觀天之時,察人之事,執人之。機,如是則聖得以功,神得以明,心宜理合,安之善也。〉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傳》曰:其盜微而動,所施甚明愽,所行極玄妙。君子用之,達則兼濟天下,太公其人也;窮則獨善其一身,夫子其人也,豈非擇利之能審?小人用之,則失其身,大夫種之謂歟?得利而亡義,李斯之謂歟?豈非信道之不篤焉?〉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傳》曰:瞽者善於聽,忘色審聲,所以致其聽;聾者善於視,遺耳專目,所以致其明。故能十眾之功,一晝之中三而行之,所以至也;一夜之中三而息之,所以精也。故能用萬眾之人。〉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傳》曰:夫心有愛惡之情,物有否臧之用。目視而察之於外,心應而度之於內。善則從而行之,否則達而止之,所以觀善而懲惡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傳》曰:天以凶象咎徵見,人能儆戒以修德。以迅雷烈風動人之恐懼(天垂象以警醒世人),以政福無恩而生大恩之謂也。〉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傳》曰:未發謂之中,守中謂之常,別樂得其志,而性有餘矣。安常謂之自足,則靜其志而廉常足矣。〉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傳》曰:自然之理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自然之效明而不可違,公之至也。體聖體之亦然。〉

擒之制在炁。

〈《傳》曰:擒物之以炁,制之以機,豈大小之才乎?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者,人之所愛厚,於身大過,則道喪而死自來矣。死者,人之所惡,於事至明,則道在而生自圖矣。福理所及謂之恩,禍亂所及謂之害,損己則為物之所益,害之生恩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傳》曰:觀天之運四時,察地之化萬物,無所不知而蔽之以無知,小恩於人以蒙自養之謂也。知四時之行,知萬物之生,皆自然也。故聖人於我以中自居之謂也,故曰死生在我而已矣。〉

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虞人。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他們以欺騙的手段來愚弄我,以高明的手段來欺騙大眾。大眾依然把希望寄托在統治者,我認為不應把希望寄託於統治者,我們要靠積極的鬥爭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說:「那些對我們進行愚弄和欺騙的人,譬如沉水自溺,投火自焚,自取滅亡。」勸告他們:理國以道,在於損其事而已;理軍以權,在於亡其兵而已。無死機則不死,鬼神其如我何?天生機則不生,天地其如我何?聖人修身以安其家,理國以平天下,在乎立生機,以自去其死性者,生之機也;除死機,以自取其生情者,死之機也。〉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傳》曰:自然之道,無為而無不為,動靜皆得其性,靖之至也。靖,故能立天地,生萬物,自然而然也。伊尹曰:靖之至,不知所以生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傳》曰:浸,微也。天地之道,體著而用微,變通莫不歸於正,微之漸,故能分陰陽,成四時之至順也。〉

陰陽相推,變化順矣。

〈《傳》曰:聖人變化順陰陽之機,天地之位自然,故因自然而冥之,利自然而用之,莫不得自然之道也。〉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註在上文。〉

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

〈《傳》曰:道之至靜也,律曆因而制之,不能葉其中,鳥獸居之謂也。〉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傳》曰:八卦變異之俠,從是而生。上則萬象,下則萬機。用八卦而體天,用九疇而法地,叅之以炁候,貫之以甲子,達之以神機,閉之以詭藏,奇譎之蕩自然也。〉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傳》曰:陰陽相勝之術,坦微而不違乎本,明之信可明,故能進乎精曜象矣。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

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正,直),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窮究事物之理),則自謂行持(佛教說,謂精勤修行。此處指做善事),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罵,責罵)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出於本心)者真,襲跡(謂沿襲他人的行徑,不知變化地學樣)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指自我考察,省察)

何謂端曲?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指創造萬物的天地)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何謂是非?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指某事引起的壞作用,也指相沿下來的弊端);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決擇。

何謂偏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噁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何為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又為善而心不(執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勤勞奮勉),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指布施時住於空觀,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沒有邊際)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何謂大小?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何謂難易?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仁者先難而後獲!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吾輩處未世(指一個衰亡的時代),勿以己之長而(遮蔽,掩蓋)人,勿以己之善而(比。以己之長,較人之短,以突顯自己了不起)人,勿以己之多能而(為難,壓制)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寬容;包涵)掩覆(掩藏,掩飾)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形容改變得很快而徹底)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讚揚,讚美)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存在於天地間一切人事物的通稱)立則(建立規則,建立榜樣),此大人(指道德至高,至於聖賢地位的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人的言行和神色)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指相差懸殊,相差極遠)判然(形容差別特別分明)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發語詞,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表議論)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指示代詞,這)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全部,所有的)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引導和扶持)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稱讚推許),或為之維持,或為(表明;辯白;得昭雪)(誣陷、冤枉)(分擔)其謗,務使成立而後已。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世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金屬撞擊的聲音。引申為剛正不阿的樣子),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指責),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猶匡正,糾正)而輔翼(輔助,幫助)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猶世道,指社會狀況)役役(勞苦不息的樣子),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拉扯;提攜),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廣大)。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同「症」。癥狀)發葯,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恫瘝(tōng guān疾苦,病痛。恫,哀痛,痛苦。瘝,病,痛苦)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困頓不堪;困苦)。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指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民大眾的事)?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為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指智慧通達的人)內舍六根(亦指六情。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外舍六塵(是由六根所產生的作用,即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對環境的感受。這六種感受會使人產生錯覺,令人陷於生命不凈的境地,所以叫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神色安定,自然、從容的樣子),最可以蕩滌(清洗,洗除)私情(自己自私的心念),祛除執吝(指慳吝不化的念頭、思想)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指人與天地自然間的參與和調節)天地?何以裁成(籌謀而成就之)萬物?何以脫塵離縛(指脫離凡塵世俗的約束)?何以經世(指治理國事,經歷世事)出世(對世俗之事不關注,擺脫世俗的束縛)?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整治;整修)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思,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注重,特別注意,特別用心)奉事(侍候;侍奉)。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和順的儀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感通上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放縱自己,不受約束)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謂利用威權濫施刑罰)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精當的言論,至理名言),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久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陰曆春季的首月)犧牲(指古時祭祀或祭拜時用的牲畜)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各朝代所屬的五行

中國的每個朝代都有相應的五行屬性,不無屬於一「德」。一個朝代的興衰,也就是某五行的興衰。

第一個朝代「夏」,五行屬火。為何?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分屬四方。春屬東,為木。夏屬南,為火。秋屬西,為金。冬屬北,為水。所以,夏代當屬火德。再者,夏禹治水有功,是以泄法治水,屬於木德。前人以封堵法治水失敗,是以土克水。五行中以水能生木,木能泄水。故疏導之法,是採用木德治之。屬木的君主創立的王朝,當然屬火。是因為木能生火。

商代五行屬水。商代創始君王號「成湯」。湯者,水也。「成」也就是生成,成就之意。是金生水之象。成湯自然屬金。成湯屬金,建立的王朝當然屬水。再者,「湯」是多音字,也有「商」的念法。「商」屬水無疑。五行中,以水克火。所以,商能代夏。

周代屬土。周字之內,赫然藏了個「土」字。正是昭然。西周東周,共屬土德。周代姬昌立國,「昌」為雙日,屬火無疑。所以,這是火能生土,炎精極旺,立周八百餘年。因為土能克水,所以周可滅商。後自周東遷之後,國力日衰。是因為東方屬木,克土,破了周的「風水」所致。

嬴政的秦滅周。正是木克土之應。「秦」字下有一「禾」儼然屬木。嬴者,下有一「女」。古人以男子為陽,女子為陰。南方為陽,北方為陰。北方為水,所以,嬴姓屬水,可以立秦滅周。

劉邦建立西漢,五行屬金。「漢」看似屬水,西漢本應也屬水,其實不然。「劉」字,繁寫有個「金」字,自然屬金。而「邦」字則是國家之意。劉邦者,就是「屬金之國」之意。因為劉邦的情況特殊,所以西漢只能屬金。金專克木,所以劉邦平秦滅楚(木),統一中原。

後莽新篡漢,西漢滅亡。西漢屬金,最怕火克。「新」者,薪也。本是點火之物,所以新朝屬火。王莽帶「草」,屬木。木能生火,滅掉了屬金的西漢王朝。

東漢屬水,滅掉了莽新。「漢」本是水,東漢自然屬水。後曹魏篡漢,三國開始。

三國

三國之中,蜀漢屬金。因為蜀漢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西漢景帝玄孫,自然是繼承西漢。西漢屬金,蜀漢當然也屬金。

孫吳屬木。因孫權名內帶一「木」字,所以孫吳屬木。

曹魏屬水。因「魏」字傍「鬼」,鬼者,「癸」也。自然是水德。因曹魏武皇帝曹操名字不好,壞了曹魏的「風水」所以曹魏必然短命。曹內有日,屬火,操內有木,屬木。這是以木生火之象。至接泄耗曹魏之「水」,所以,曹魏最終被司馬晉朝所算。

晉、南北朝

晉者,下有日,為火德。司馬氏,也屬火德。馬者,「午」也。「午」正是火德最旺之地。因為曹操之木泄水生火,所以曹魏滅亡於晉。

西晉後被劉淵禍水所滅。此水火之克。正從北而來。後劉宋篡晉,東晉滅亡。劉宋本屬木,不能滅晉。然劉姓帝王立漢,長達五百餘載。劉裕姓劉,借漢之水滅晉之火,後生其「宋」之木。這是水能滅火生木。以後南朝,皆「蕭」齊,「蕭」梁,「「陳」之類,全部屬木。

再說北朝。北魏屬水,因「女」;「鬼」之故。後分為北周與北齊。周乃土,制水而立。齊屬木,瀉水而立。以「齊」為國號的朝代,不能過山西。此是木不能勝金之故。北齊高洋,高演,高湛之輩,皆秉水德生國自然為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北周初年,數敗於齊。

後隋立。隋字含「左」。以左為西,右為東。左乃西,西乃金。所以楊隋屬金。隋金連克齊,陳二木統一中原。(北周后期,隋已萌芽,此與司馬氏火德滅蜀漢同理)金自土出,所以隋篡北周。

因為「楊」本屬木。而「堅」則為金。開國皇帝名諱金木相剋,國號伐克其姓,故隋不可久。

唐屬火德,所以代隋。西周時有一唐國。後改為晉。春秋時為五霸之一。所以,唐即是晉,晉即是唐。

晉屬火,唐也屬火。李姓為木,立國為火。長二百餘載。

五代

後朱溫算之。朱乃火,溫為水。以水滅火之象,所以朱溫滅唐立梁。後唐滅梁,是火焚其木。朱溫名不利。國不可久。後晉代後唐,是註定之事。晉唐本一體,以晉為正朔。所以後晉代後唐。後漢為水,滅普之火,取而代之。後周土克水,滅後漢。

北宋為木,克土。帶周。後被金滅。金國自然屬金。遼亦屬金。遼者,契丹也。契丹者,鑌鐵也。

繁體遼內藏日,藏火克金,破了「風水」。再耶律阿寶機藏木助火,所以遼不能滅宋。

後蒙古大元,取自古典「天地乾元」。乾乃陽金,遠勝金朝。蒙人尚白,金氣鼎盛。故滅金破宋,統一天下。唯屬火的西夏難敵。火能克金,故成吉思汗死於西夏之手。

大明,乃日月之輝。朱皇屬火,克滅大元。後金被明火克,亦不能敵。努爾哈赤名諱極差,赤乃火德,克壞大金。元氣受損。又豈是明將袁崇煥的對手?後努爾哈赤被明軍大炮殺死,算是死於三重烈火之中。

後大清立水德,方才克去大明,定鼎中原。

民國

民國滅清,是以土德。中華民國的國號,並無五行屬性。所以全看開國元首的名諱。中山者,中央土也。

後繼者中正,也屬土。所以民國屬土。

太昊帝伏曦[炮犧氏]木

木生火

炎帝[神農氏]火

火生金

黃帝[軒轅氏]土

土生金

少昊帝[金天氏]金

金生水

顓頊帝[高陽氏]水

水生木

帝清嚳[高辛氏]木

木生火

唐帝堯(祁姓陶唐氏)火

火生土

虞帝舜(姚姓有虞氏)-土

土生金禹承虞舜禪位

夏朝(姒姓夏後氏)-金

金生水商朝承接夏朝

商朝子姓———水

水生木周朝承接商朝

周朝—姬姓——–木

本來是木生火,但秦始皇把黃河當作秦朝的祥瑞-德水

秦朝—贏姓——水

漢朝初年沿襲秦朝的水德,也有議論是土德,漢土克秦水,但公元前 104 年該朝代最終確定:漢的淵源在於周匡王之少子公劉,所以

周木生漢火

漢朝—劉姓——-火

漢火生新土

新朝-王姓——土

東漢—劉姓——-火

漢火生魏土漢火生吳土

曹魏—曹姓——-土

東吳—孫姓——-土[孫權自以自己政權才是漢朝合法的繼承人]

蜀漢—劉姓——火

魏禪位與晉,土生金

晉朝—複姓司馬—金

南朝宋雖是漢高祖劉邦弟弟劉交後代,但劉宋卻是東晉禪位後成立

東晉禪位於南朝宋,金生水

劉宋—劉姓—–水

劉宋禪位與南齊,水生木,木代表東方,而戰國齊國在東方

南齊—蕭姓—–木

蕭齊禪位與南梁,有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A 按順序是齊木生梁火。

南梁—蕭姓——火

B 反對者說火德會把帶木的木的「梁」的國號燒沒了的,齊和梁同宗都是蕭何的後代,都得應該是木德。

南梁–蕭姓——-木

最後蕭梁朝廷自定義為 B 選項。

南梁禪位與南陳,梁木生陳火

南陳—陳姓——-火

北魏自認先祖的發跡是從晉朝封爵的,所以以魏水承接晉的金德。

[北-東-西]魏-拓拔-元姓—-水

東魏禪位與北齊,魏水生齊木。

北齊—高姓——-木

西魏禪位與北周,魏水生周木。

北周—複姓宇文—木

北周攻滅北齊,統一北方。

北周—複姓宇文—木。

北周禪位與隋朝,周木生隋火。

隋朝—楊姓——-火。

隋朝禪位與唐朝,隋火生唐土。

唐朝—李姓–土。

唐朝禪位與武周,武則天自認武姓出自周武王的武,所以該是木德

武周—武姓——–木。

公元 705 年李唐復國,仍然定為土德

唐朝—李姓—–土。

唐禪位與後梁

後梁—朱姓——-金。

後唐南唐自己托認是唐朝後裔,也是土德,不承認後梁的合法性。

後唐-南唐-李姓—-土

後晉雖攻滅後唐,但是卻承認繼承於後唐,即晉金德承唐土德。

後晉—石姓——-金

後漢有兩種說法,一是以水承晉金。

一種是自認是劉邦後裔,是火德。

後漢—劉姓——-水

後周禪位於後漢,水生木,而且周屬木。

後周—郭姓——-木

趙宋禪位於後周,以火德承周木。

宋朝—趙姓——-火

遼朝-水,發跡於遼水。

西夏-金

金朝-金

元朝-木,崛起於北,北是水。

明朝-火,不用說了。

清朝-水,

北洋-木

蔣朝-金,金克木。

共朝-火,火克金。

_朝-?

論語-堯曰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惠澤民眾卻不耗費太多的公共資源)勞而不怨(使用民力卻不會招致人民的怨恨)欲而不貪(行仁政意志強烈,不貪圖私利)泰而不驕(行事待人莊重寬厚而不自傲)威而不猛(威嚴而不兇狠)。」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緩於前而急於後,以誤其民,而必刑之,是賊害之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張問:「什麼是四種惡行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作小家子氣的有司(對待財務時過於吝嗇和小氣的行為可以被稱為"有司",即守財奴)。」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子張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