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雙贏?

昨天他們讓我頭疼了一整天,到晚上的時候又安排了尹雙銀(應雙贏)和廖明翰(料明悍)來我們家來作客……

這讓我聯想到一個畫面:一幫惡徒控制了大家的身體和思想,並且掐住了大家的脖子,然後惡狠狠地對大家說:「應雙贏!」

對以上這個場景,大家作何感想?雙方能實現雙贏嗎?

我作為被這幫惡徒控制的其中一員,最起碼我認為是雙贏不了的。老子不是嚇大的!大丈夫有死而已!就算干不死這些惡徒,也要在死之前給他們留下永久的慘痛記憶!

應雙贏?起碼先把大家解放了,再來談!一面控制了大家的身體和思想,還掐住了大家的脖子,再來和大家講「應雙贏」……這簡直是愚蠢至極的做法!這些惡徒所說的雙贏,不就是要讓大家不要反抗,老老實實地當牛做馬嘛!

在如今這種形式下,我們普通人如果想活下去,恐怕只有兩條出路:一是給他們當牛做馬,二是想辦法躺平。我目前採取的是第二種方式,盡量少消費,少出力……把所有的消耗維持在最低限度,每天只求努力提升自己,然後待機而動。

對於當下這種情境下的生存之道,你有什麼更好的主意嗎?

14 億人卻做不好科研,印度學術困境難解

過去十年,印度科技界創造了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其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以驚人的兩位數增長,迅速躍升為全球第三大出版國;其太空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其組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遙感衛星群。值得關注的是,印度的研發支出在 GDP 中的佔比遠低於主流科技強國的平均水平,「花小錢辦大事」是其一貫的風格。如今,經費投入不足可能成為其邁向科技強國的「絆腳石」。

印度,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正在進行最大規模的領導人選舉。6 月 1 日之前,9.7 億的印度選民將要選出他們的新一任領導人。

本土科學家們對這個政治話題關注度頗高,其背景是,印度的學術界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具體來說是政府對科研的資助體系,正在經歷重要變革,在這個國家主導了科研投入的國度,印度科學家希望,新一屆為期 5 年的政府能夠堅定地把更多資金投入基礎科研,同時增加資助透明度。

正如印度在經濟等方面的體現,這是一個充滿未來和希望的地方。年輕人口充足,好學而願意吃苦,以改善生活和階級躍升為目的,願意付出努力。在這樣的條件下,現任總理莫迪曾說,印度要在 2047 年(印度從大英帝國手裡獨立出來 100 周年)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以及更近的目標,即在 2030 年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不管從哪個角度拆解這個目標,科學、技術能力都是底層和深遠的發展動力。但現實是,在印度學術界,資金不足、資助體系不流暢困擾著這裡的最聰明的頭腦。

借著印度大選的時間點,本文我們詳細聊聊印度科學家是如何展望他們的科學強國之路。

現狀:極具性價比的印度科學

從科技的角度看印度,過去十年,印度創造了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

太空領域的成就是絕對的代表。從 2013 年開始,印度成功發射了「Mangalyaan」火星探測器,成為繼美國、蘇聯和歐洲之後第四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這次一擊即中的成就開啟了印度一系列航天嘗試。2017 年,通過 PSLV-C37 運載火箭,印度一次性將 104 顆衛星送入太空,在當時也創下了單次發射衛星數量的新紀錄。

再看 2023 年 8 月 23 日,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務「月船 3 號」成功著陸月球,成為繼美國、蘇聯和中國之後第四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國家。更令人稱奇的是,完成這一切的預算僅為 7400 萬美元,甚至比拍一部科幻電影的成本還低。

對印度來說,技術成就是一種國力象徵。總理莫迪在直播畫面里用力搖著印度三色旗:「我們正在見證歷史。」極力傳達一個新的形象和信號:一個崛起中的國家在全球精英中佔據一席之地。

同樣的成就,也體現在印度的科研成果產出上。

在 2008 至 2018 的 10 年裡,印度的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以驚人的兩位數增長,帶著印度整體排名從全球第九,一躍成為如今的全球第三大出版國,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同時,其學術界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蓬勃生長,2014 年至 2021 年,大學數量從 760 所激增至 1113 所。

在展示出了「印度速度」的同時,學術界的運行和他們的登月任務一樣,也展現出「花小錢辦大事」的理念。

印度科學技術部(DST)的一份報告指出,印度研發支出僅佔到其 GDP 的 0.64%。作為對比,2022 年,經合組織 38 個成員國平均研發支出大約佔本國 GDP 的 2.7%,中國與此相近,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在 2021 年的研發支出佔比為 2.4%。

還有一些其他成就,比如印度相當著名的仿製葯產業。印度官方數據顯示,以產量計算,2021 至 2022 年間,印度的製藥產業在全球排名第三,其中絕大多數為平價的仿製葯。在那場影響全球的疫情當中,印度出產的仿製葯在客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遙感衛星群,也是印度組建的。

但高光的成就不代表所有現狀,光芒甚至會產生更多不被關注的陰影。

一位印度學者指出,該國現有的資源越來越傾向於支持能夠更快落地或商業化的項目。這是在資源有限下的選擇,在強調經濟價值的背景下,應用驅動的研究佔據主導,為印度技術領域帶來了片面的繁榮,而更基礎的研究成為了被犧牲的那一部分。

科研的最終價值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基礎研究催生出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再到下一階段的大規模應用,最終影響到每一個人。「我們必須銘記,為純粹的基礎研究留下一席之地同樣重要。持續的創新活力才能構建全面而多元的研究生態系統。」印度物理學家 Arindam Ghosh 在接受 Nature 的一次採訪中表示。

代價:頂級人才出逃

相比於印度的經濟地位 —— 這個帶有官方色彩的指標,在世界範圍內,印度的人才拿下了不成比例的成就。近年來,印度裔頂尖人才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全面出擊」,勢力覆蓋商業、政治和學界。去年莫迪總理訪美參加企業家見面會時,有人調侃稱這是「老鄉見面會」,因為包括谷歌、微軟、Adobe 在內的頂級公司,CEO 都是印度面孔。

湧向美國的腳步沒有放緩。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報道,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數據,截至 2023 年 9 月,持有美國學生簽證的活躍人數,印度為 32 萬人,中國為 25.4 萬人。印度 15 年來首次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留學生最大來源國。

「印度的教育系統培養了高素質的理科學生。然而現在的趨勢是,學生移民到國外進行高等教育,往往永遠不會回來,這導致了印度科學界技能的喪失,」印度浦那大學天體物理學家 Debarati Chatterjee 說。

印度外交部估計,2022-2023 僅僅一年間,印度出國的學生人數(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從 130 萬增加到 150 萬。

印度本土學術人才庫出現被「掏空」的危險。「我的團隊接待了 12 名夏季項目實習生…… 我本來很樂意接受其中任何一位學生在我的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但他們沒有一個人想留在國內。」去年升學季,印度著名學府印度科學研究所的遺傳學教授 Upendra Nongthomba 的一篇文章引發了廣泛討論。

據印度專註學術報道的媒體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報道,印度學生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數激增,導致其國內大學出現大範圍招生短缺,且情況在疫情後更加惡化。一位留學諮詢機構負責人表示,2023 年,前往海外的學生人數「顯著增加」,為此前來諮詢的博士候選人數量增加了 70%。

原因更多在印度內部。「在我們國家,科研資金和獎學金髮放有非常高的不確定性,所以學生的生活都過得很拮据。」昌迪加爾大學助理教授 Noble Kurian 的評價一針見血。

這一呼籲得到了一些政治家的支持。國會議員 Shashi Tharoor 就警告說,「官僚的冷漠」已經阻止了許多學生繼續從事研究職業。「政府部門的入門級崗位的薪資要高得多…… 所以博士學位往往是國內學生們最次的選擇,」他指出。

當最優秀的人才紛紛選擇出走,其國內的人才真空問題更加棘手,如何創造一個有吸引力的研究環境,成為了印度教育界和政府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一場由內而外的改革勢在必行。

改革:用正確的姿勢撒錢

歸根到底還是錢的問題。而在資助科研方面,印度政府在其中起了絕對主導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學者們都關注大選的影響。

頗具印度特色的現象是,在印度,大約六成的科研資金來自中央及地方政府和高校,而私營部門僅有四成。對比之下,私營部門在 OCED 成員國的研發支出中平均佔比高達 74%,歐盟 27 國中這一數字也達到了 66%。

印度其實也不乏跨國大公司,涵蓋建築、信息技術、製造和製藥等多個領域,這些企業完全有能力在支持科研甚至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但在現行的、不透明的體制面前,他們顯得非常吝嗇。

政府作出過努力。去年 8 月,印度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批准成立 Anusandhan 國家研究基金會(ANRF),五年內向大學和實驗室提供 5000 億盧比(約合 60 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以改善基礎研究的現狀,其中 70% 的資金來源於非政府渠道,比如業界和印度的富豪們。

這一莫迪親自牽頭形成的法案,被印度大報 The Economic Times 稱為:學術界的夢想。

但夢想要成真,還需要經歷更多改革。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的教授 Binay Panda 最近在印度媒體 The Hindu 上發文指出,法案的確是一個必要的途徑,但在這個基礎之上,新一屆政府需要實施更詳細的計劃,並建立類似於擔保資金的託管賬戶機制。增加資金的同時也需要更加審慎地把控支出,同時打造更好的人力體系。

在那篇題為「Scientists and a wish list for the incoming government」的文章里,Binay Panda 寫下了作為一名一線學者的「願望」清單:

1. 新一屆印度政府需要以每年 50% 的速度增加研發支出至 GDP 的 4%,且鼓勵私營部門向 ANRF 捐款,提升研發投資;

2. 必須升級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基礎設施,以吸引高質量教師和研究人員,同時確保招聘體系的公平性;

3. 向全球看齊,教育和研究機構的招聘達到一個透明、快速且不受任何影響的全球公認的標準;

4. 設立高效的科研資助管理系統,減少官僚體系下的繁瑣流程,確保科研部門能夠及時使用預算並快速將資金分配給科學家;

5. 科學家應享有基於證據的學術自由和創新空間,包括自主創業和參加國內外會議的自由,同時對科研成果和教育質量負責。

道理很明顯,不管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對科學研究的投資最終可以帶來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健康和福祉的提升。尤其在發達經濟體中,這些共識為學術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他們明白,科研投資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成果。

在印度漫長的選舉季落幕後,無論哪個政治集團上台,都必須認識到,印度有能力並且應該在科研領域做出更多投入。

就像 Binay Panda 在文章開頭所說:印度成為主要經濟強國的必要條件,就是支持科學,支持科學家。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67/393.htm

讓人見笑的事天天發生

今天早上一到公司又拉肚子了,慶幸的是領導手下留情,沒讓我直接拉到褲襠里。

現在我又發現一個規律:以前都是早上6:00在家上廁所的,結果經常是一到公司來就要拉肚子。這樣的話一大早就要拉兩回,所以後來乾脆7:30到公司後再上廁所。後來回想並總結了一下原因,應該是我在上班的路上看今日頭條新聞的緣故。我平時喜歡看社會新聞、時政新聞,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又看了今日頭條上老百姓跳橋自殺的新聞,這又惹的領導不高興了,然後就讓我拉肚子。

拉肚子——那堵子——那毒子……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思考竟然成了一種罪過……老百姓看個新聞不行,學一下中華傳統文化也不行……他們這心裡是有多大恐慌啊?總結起來就是不能讓你知道的太多,或者是讓你的智慧打開。

「這年頭讓人高興的事情一件沒有,讓人見笑的事天天發生。」——老舍《茶館》

猴子摘果

一群猴子,發現懸崖頂上有一棵熟透了的果樹,但懸崖太陡峭了,就算猴子身手矯捷也是無法摘到果子的。於是,猴子們想起了祖輩「猴子撈月」的典故來,便一個踩著一個的肩膀,搭起了「梯子」,這樣最先上去的猴子便摘到了果子。

但摘到果子的猴子忘記了,自己能摘到果子完全是大家團結合作的結果,竟然獨自在懸崖上大嚼起來,絲毫不理會下面的猴子。於是。下面的猴子生氣了,撤去了「梯子」。最後那隻猴子吃完了所有的果子,但找不到下來的路而餓死在懸崖上。

授權要避開的誤區

在工作過程中,負責具體工作的最佳人選並不是管理者本人,而是管理者將合適的工作授權給合適的人去做,這可以讓日常管理變得井井有條。如果管理者總是大權獨攬,不僅自己會每天忙個不停,員工的潛能也無法發揮,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不和諧。

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在他的《母傳》里記載了一種名叫蝜蝂的小蟲。這種小蟲有個特殊的喜好:背東西,見東西就背,而且東西越重就越喜歡。即使有人將東西拿下來,它也要再背上去,直至把自己累死才肯罷休。

對管理者來說,管理權就像蝜蝂身上的重物一樣,管理者若死死抓住權力,那樣只會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不會事必躬親,而是正確地利用員工的力量,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精神,這樣不僅能使團隊很快成熟起來,還能減輕管理者自身的負擔。

《聖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摩西帶領猶太人走出埃及的時候,部眾達幾十萬人,為了保證族人的安全以及傳達指令的一致性,不管是規劃隊伍的行進路線還是每天安排宿營地這種小事,都由摩西親自處理。但繁重的事物和旅途的艱辛,最終導致摩西病倒了。他的岳父葉忒羅來看他的時候,給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可以將部落里的一些小事和號令傳達的工作交給精明能幹的族人去做,你自己只要對事關本族的大事過問就可以了。摩西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將部眾按照人口和姓氏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任用了百夫長、千夫長來分層進行管理,自己則專註於行軍路線以及與外族作戰計劃的制訂等大事上來。從此以後,整個遷徙隊伍指揮變得更加靈活,號令傳達更為迅捷,族人之間也更加團結,最終整支隊伍衝破敵人的圍堵,到達了水草豐美的以色列。

這就是合理授權所帶來的結果。一個管理者,即使他有再多的精力和才幹,也不可能事必躬親。他需要把部分職權交給下屬,讓大家來共同承擔責任。

當然,授權也是一門藝術,需要管理者很好地把握分寸,來保證正確授權和合理監督,否則,很容易陷入授權的誤區。有些管理者常常會不負責任地授權。這種不負責任地下放職權,不僅不會激發下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反而會適得其反,引起他們的不滿。對團隊的管理者來說,要想適當地授權並真正地發揮授權的激勵作用,就要竭力避免出現如下的授權誤區。

1.隨意授權

由於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管理者在授權時要進行慎重的考核,切忌以個人好惡取人,或者以與自己的親疏程度選人,或者從平衡組織內派系出發挑選被授權人。這很容易造成實際的偏差。

2.含糊授權

有些授權人在向員工授權時總是不明不白的,對於給員工什麼權力、給多大的權力等需要非常明確的問題從不講清楚,這使得員工未能了解授權人的真正意圖就去開展工作;有的管理者在授權時總放心不下,總對員工有疑心,經常干涉被授權者,結果搞得員工很被動;還有的管理者授予員工的權力與員工所負的責任極不相稱,使員工面臨「責大於權」的狀況。

3.授權失當

一些管理者盲目地把權力授給無法勝任工作的人,這是失敗的管理工作。真正的授權當然是要找一個具有能力而又能行事負責的人。發現不了問題是素質的問題,解決不了問題是水平的問題。

4.推卸責任

管理者完成工作指派與授權後,仍然要對員工所履行的工作職責負全部責任。這就是說,當員工無法做好被指派的工作時,管理者將要承擔其後果。可是,有些管理者往往會將責任推卸到員工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對的。每一位管理者都應該保持這樣的心態:「權力可授予,但責任卻無可推脫。

5.越級授權

管理者不可把中間層的權力直接授給員工,否則會造成中間領導層工作很被動,不但扼殺他們主動承擔責任的精神,而且有架空中間領導層的可能,久而久之,會出現中層管理不力的情況。因此,授權只能逐級下授,切不可越級授權。

6.授權不充分

許多管理者雖然把權力轉交給員工,但往往會增加許多限制,這就失去了授權的真正意義。當管理者把權力分授出去的時候,要充分地信任員工,相信他們能負起責任,並能有效地使用權力。只有充分地授權,才能真正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7.授權沒有自信

有些管理者由於缺乏自信,而不願真正地授權。他們擔心員工的表現會比自己更好,會危及自己的現有職位。這種類型的管理者必須要積極地確立自信心,否則,總有一天他將失去自己的職位。

由此可見,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正確和合理地授權與控制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門功課。

管理心經:對管理者而言,最大的管理挑戰之一就是授權。授權不等於撒手不管,依舊應該關注下屬的工作進展,以發現問題時及時干預,糾正錯誤。

本文轉自《管理心理學》

真正的「禮」

中午去爸媽那邊吃午飯,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時我前進方向的人行道和車行道都亮綠燈,馬路對面的公交車在這個路口左轉向。我看人行橫道亮綠燈,正準備往前走,不料對面的公交車更快,還沒往前走兩步,公交車轉彎到這人行橫道上了,但馬上停下來了。我看到公交車司機坐在車頭一臉不快,在車頭不停地揮手示意我先走。我猶豫了一下,心想你都開過來了,怎麼又不走了?沒想到就這猶豫的一會,公交車司機沖我大喊:「快走撒!快走!」於是我趕緊跑著通過了人行橫道……

武漢的公交車司機開車比較猛,以前經過十字路口時,都是大車先過,然後行人再通過;現在公交車司機讓行人先過,這本來是一種禮讓的文明行為。但剛才過人行橫道的時候,我看到了公交車司機臉上的不耐煩和不快,這說明這種禮讓並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禮讓,而是公交車單位要求和規定他們這樣做的。

這就有一個問題:公交車司機本來是一種「禮讓」的行為,為什麼卻沒有讓行人感覺到「禮」呢?因為公交車司機的「禮讓」並且發自內心。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禮」?

老子在《帛書老子德道經》中有一段話:「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𤻮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提倡用「德」治理國家的人順應自然地無為而不刻意去作為;提倡用「仁」治理國家的人有所作為但不刻意去作為;提倡用「義」治理國家的人有所作為且刻意去作為;提倡用「禮」治理國家的人有所作為但得不到回應(有病的人才回應),於是就捋起袖子露出胳膊鼓動大家照著樣子做。所以道失去了,就開始提倡德;德失去了,就開始提倡仁;仁失去了,就開始提倡義;義失去了,就開始提倡禮。「禮」的提倡,是忠信的淺薄,推行它就是禍亂的開始。

強行規定公交車要禮讓行人,或許這才是目前我們城市的公交車變龜速的重要原因吧!因為司機可能一天到晚處於緊張狀態,不是技術不行,而是怕違規被懲罰!這等「禮讓」事,不規定還好,一規定還引出了麻煩……

什麼是真正的「禮」?我認為「禮」首先一定要是發自內心自願的。我發自內心尊敬你,我才會有「禮」;我發自內心認可你,我才會有「禮」;我發自內心關愛你,我才會有「禮」……只有發自內心自願的「禮」,才是自然的,才是能夠讓他人內心感受得到的「禮」。

如果不能讓人發自內心自願有「禮」,那還是「無為」比較好!因為在有「禮讓」的規定之前,這個城市的公交車不是一直都開得挺好的嗎?

永遠的豐碑與緬懷

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由國家興建的大型紀念碑。

1949年9月30日,為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從1949年9月紀念碑奠基,1952年8月1日動土興建,到1958年4月22日竣工、5月1日揭幕,共歷時9年。1961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杆,均有台階。台座束腰部四面鑲嵌8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武昌起義等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浮雕高2米,雕刻有170多個人物,生動地展現出近百年來我國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碑心正面鐫刻有毛澤東同志所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鍍金大字;背面是由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碑身兩側裝飾著用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象徵著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萬古長存。

2018年4月27日,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其中規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國家繁榮富強精神的象徵,是國家和人民紀念、緬懷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紀念設施。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名稱、碑題、碑文、浮雕、圖形、標誌等受法律保護。」

轉自: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421/c436975-32083538.html

遠程操控大腦成為現實?

央廣網北京3月2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近日,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非侵入式技術,可以利用紅外光遠距離遙控小老鼠的大腦迴路,實現了遠程操控。

大腦是人類最重要,也是最神秘的身體器官之一。大腦中無數的神經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情感、記憶以及行為等各個方面,我們一直想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但至今仍未破解。

如何對大腦進行遠程操控?腦機介面實驗和遠程操控大腦一樣嗎?人類的大腦會不會有一天也被遠程操控?

遠程操控大腦是如何實現的?

在實驗正式開始前,研究人員需要先做兩件準備工作。第一是向老鼠的大腦注射一種固體元件,元件很小,直徑只有40納米。該元件是一個光熱轉換器,在接收到紅外線的照射之後,把紅外線的能量轉換成熱能。第二個準備工作是對老鼠進行基因改造,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的神經細胞上表達了一種特殊的蛋白質——TRPV1,這個蛋白質對熱非常敏感。

實驗正式開始後,實驗人員使用一個特定波長的紅外線光源照射老鼠,經過專門選擇的特殊波長的紅外線具備極好的穿透性,能夠穿透腦組織,進入到腦的內部,腦中的光熱轉換器接收到光能後將其轉換成熱能,使得大腦局部升溫,局部溫度升高使得TRPV1的通道打開,這個通道是一個離子通道,它能夠改變神經細胞內外的離子平衡,從而起到激活神經細胞的作用。

以前進行類似的神經科學實驗時,一個慣常的做法是把需要被光刺激的材料通過手術植入到小鼠的腦中,並且要一直保持連接,小鼠的身後就好像捆綁著一根線,小鼠的活動自由受到限制,研究的準確性不高。而這一次的研究不需要連線,是一次很大的進步。

腦機介面實驗是什麼,它和遠程操控大腦有何不同?

腦機介面實驗簡單來說就是在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建立連接通路,主要有兩大方向,一個是外部計算機理解大腦發出的信號;另一個方向是大腦控制外部設備。

腦機介面實驗也存在入侵式和非入侵式的區別。在非入侵式的實驗中,受試者需要戴一個頭套,頭套里分布著很多電極,但這種實驗效果並不好。頭髮會阻隔微弱的腦電波,降低接收的準確性。改良方法是把頭髮全部剃掉,用導電膠讓電極緊緊貼住頭皮,但即使這樣,信號仍舊非常弱。大腦中的神經元數以億計,這就好像將耳朵貼在一個有幾百個人同時說話的大廳的牆壁上,很難聽清其中某個人說的話。

因此,更直接的方法就是進到大廳裡邊,這就是侵入式腦機介面。向大腦中植入電極,電極貼在指定的腦神經元旁邊,接收這些腦神經元的信號。侵入式腦機介面需要做手術,健康的人通常是不願接受的。並且它的使用也受限,它只能探測到所連接的神經元的信號,探測不到其他神經元的信號。

科學家們目前正在探索腦機介面能不能夠成為人類官能的擴展。他們曾在老鼠的大腦上做一個侵入式腦機介面,外部連著一個紅外線接收器,對老鼠進行一定訓練之後,只要紅外線燈打開,老鼠就會做出相應的動作,相當於使接收器成為了老鼠官能的擴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科普工委秘書長葉盛認為,腦機介面未來可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未來或許能夠將GPS設備通過腦機介面和「路痴」的大腦聯繫起來,讓大腦直接感受我們所處的位置。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利用紅外線遠程操控大腦的實驗更多的是幫助我們判斷不同的神經元具體負責什麼樣的腦功能。

人類的大腦未來是否會被遠程操控?

葉盛認為,未來是否真的會有人對人類的大腦進行遠程操控的關鍵在於倫理是否允許以及我們是否需要這麼做。

從技術角度來說,對大腦進行遠程操控是有可能實現的。目前,對大腦進行遠程操控需要先對研究對象進行基因改造。雖然對成人進行基因改造比較困難,但也存在一些技術能夠對局部細胞進行基因變化。但遠程操控人類大腦的行為違反科學研究倫理,是否真的有科學家願意違背研究倫理進行此項實驗還未可知。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實驗對象願意接受改造。

無論是腦機介面實驗還是遠程操控大腦實驗,研究目的都在於回答一個基本科學問題——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深化對大腦的認知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知識治療疾病以及拓展人腦功能,使人腦達到一個新境界。

監製:白中華

記者:富賾 楊揚

編輯:潘雨薇 彭毓姬

轉自:https://m.toutiao.com/is/i2vEfGJV/ – 遠程操控大腦成為現實?我們的大腦會被控制嗎? – 今日頭條

如果我是孫悟空

這個月陸續對《帛書老子德道經》《黃石公》升級了註解。隨著自己認知的提高,這些註解的質量也相應得到了提高。

為什麼要花大力氣註解這兩個聖賢的經典呢?因為我認知到這二篇經典對於改變目前的困局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就拿我們現在的這個地方的管理試驗來說吧,公司招來的大都是聰明人,但是領導駕馭不了,於是領導使用腦機介面來進行管理。當然,這種使用腦機介面的方式還談不上管理,只能算是管理中的控制,用「管控」這個詞來描述更為準確。我管理不了你,就把你控制起來。我們這裡進行的管理實驗事關重大!如果他們用腦機介面和人工智慧讓這個企業興盛起來了,那麼將來人類會由人工智慧和腦機介面來管理。將來的模式可能是這樣的:領導們管理著腦機介面和人工智慧,人腦機介面和工智能再管理著我們。

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律是:智慧高的駕馭智慧高的,道德高的駕馭智慧高的。所以要想駕馭這些聰明人,要麼你得有智慧,要麼你得有道德。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請大家注意,我說的第一點說的是「智慧」,聰明和智慧這兩個詞是有本質區別的!這個自行在網上科普。

從目前我們這裡的管理試驗結果來看,按這種搞法繼續下去,企業要完蛋!為什麼?因為這個所謂「聰明」的統治者仗著自己有腦機介面,肆意胡為,搞得企業內部氣氛壓抑,大失人心。所以黃石公在《素書》中說:「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光有聰明,卻沒有智慧和道德,也是管理不好企業的。

明人不做暗事,這些聖賢的智慧我都傳播出去了,包括《孫子兵法》和《鬼谷子》。現在我的這個博客瀏覽量已經達到了數千,對這些古文的研究成果,我都在網上公示了。關掉我的博客禁言吧,他們以後就學不到我研究的這些聖賢智慧了(誰不想擁有智慧);讓這個博客繼續開下去吧,又怕有太多人開啟了智慧。心理很矛盾,是吧?

我們普通階層的人,如果沒有點智慧,那會被惡人們肆意蹂躪。尤其在當前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現狀之下,我們更需要開啟我們的智慧之門。所以我建議普通人一定要學好《孫子兵法》和《鬼谷子》,躺平不是長久之計;隨著局勢的惡化,或許某一天你會發現自己連躺平的資格都沒有。

假如某一天大家都學好了《孫子兵法》《鬼谷子》,都成為了聰明人,那麼如何駕馭這些聰明人呢?答案就在《黃石公》和《帛書老子德道經》這兩本書裡面,你得有智慧和道德才行!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包括《黃石公》和《帛書老子德道經》這兩本書的智慧,我都在我的博客進行了公示和分享。孫悟空的毫毛可以演化為千萬個自己;如果我是孫悟空,我希望未來能出現更多的孫悟空。

儒家有一句名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你在學習和傳播中華智慧,說明你已經在平天下了。與君共勉!

醫院永遠不會透露的秘密

一、人體90%的問題,其實都是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修復的,根本不需要一有問題,就頻繁去醫院打針吃藥,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天生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除非是特別緊急的病。

二、讓你反覆治療的問題,一個本來可以自我康復的疾病,最終讓你去醫院反覆倒騰倒騰,反覆發作到最後無法康復了。

三、很多的疾病,其實只需自己調理、靜養一段時間就可以了,不需要醫生來插手。

而醫院,也是知道這個秘密的,醫生,他為什麼要讓你躺在醫院?最後你以為是醫生治好了你的病,其實是你自己治好了自己的病。為什麼他們不告訴你呢?因為他們受到了資本的綁架,他有業績的考核啊,他有指標啊,病人就是財富呀!說白了,他們不會傻到把人都趕走,不要錢了?!

就像你自己嚇自己,給自己判斷認為有心理疾病,然後到心理醫生那去諮詢,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有心理病,醫生他心裡都只會暗暗地竊喜:「來都來了,給你開點葯吧……」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商業思維(利益思維)去解釋,因為「推動整個世界運作的就是「利益」。

所以病人就是生意、病人就是業績、病人就是考核。你宣傳中醫好,他們就打擊你,因為中醫一般可以用很少的錢就能解決問題。如果都往中醫那邊跑了,利益都流向了中醫,那西醫肯定不同意。所以有一方詆毀、抗議另一方很正常。就像人與人相處、國與國相交,因為利益,而嫉妒、投訴、詆毀對方,都是很正常的。

中醫,他是把你的身體調整到你原來正常狀態,類似於手機的恢復出廠設置。但西醫不一樣,西醫是想方設法用物理、化學的科技,把所有病毒給殺死,但殺死它們會帶來很多連鎖反應。所以往往只有10%的大病、重病,才是真正需要靠現代科技絕活治療的。

四、醫院會救一個劣跡斑斑的壞人,但絕對不會救一個道德高尚的窮人。

你沒錢去治病時,醫院會一直盯著你的餘額,餘額不足,就直接停止給你治療,你哭你鬧,也得是這樣。

我們都是活在利益交易的世界,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你沒錢,誰跟你道德?當你沒錢時,學校也不會讓你孩子免費念書,你孩子就只能選擇輟學,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所謂的道德、感情、禮儀謙讓……只是表面說的那麼好聽,其本質都是為了背後的利益。你信表面的那套,你就註定混不好!不信你可以去生活對照下。

五、一個重中之重的秘密!!人類90%以上的疾病,跟情緒有關。

長期的負面情緒,是200多種疾病的真正誘因。當生氣、悲傷、恐懼、壓力、委屈,等等各種負面情緒,長期糾纏你的時候,首先攻擊的,就是你身體的免疫系統。在這個強大的敵人面前,什麼養生、滋補、保健……通通不堪一擊!

壞到極致的情緒,比如「抑鬱」,直接可以讓一個人想不開了斷自己。這就解釋了如今為什麼經常發生跳樓跳河的事,還有一群人整天用靠吃藥去治抑鬱。用化學方法(物質層面)去治療一個精神層面的問題,很可笑。一些人抱怨說吃藥治不好抑鬱,這不很合理嗎?方向都錯了。

精神層面的問題,就得去找精神層面的方法,這裡不深講。簡單概述:學習對的東西,活在「真相」裡面,打通認知任督二脈。因為,除了身體病痛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大腦里的「價值觀」帶來的。事情本身傷不到你,你對事情的看法才會傷到你!提升改變思維認知,你會進入另一個世界,你就是自己的上帝,你的思維決定你外在的能量和結果。

你聽到看到的,都只是一個局,都只是假象!

六、人頂級的養生不是運動,也不是各種營養品,而是「思維通透、情緒平穩」。

皇帝內經有一句話,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五臟就對應著五種情緒反應。內心要回到3歲小孩那種天下為我獨尊、無憂無慮舒心的狀態,然後能有強者思維、高認知去看待萬事萬物,再去應對外在發生的一切,你就會感覺,以前認為天塌的事,不過就是一片雲的事。就跟強者、牛人具備的「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差不多。當然,要徹徹底底達到這種程度,還需要大量的經歷。不過,光情緒方面能過關,能活在本質里,其實就已經跳脫了很多人有的那些情緒苦海。另外,要回歸到原始自然的活法,與規律合一,不要違背規律。

七、睡覺、作息規律也是很好的養生。

像以前年代,小的時候,整個窮困的大環境下,沒有手機、彩電、電腦等科技產品,人也沒有太多想要追求刺激爽的慾望,物質追求很平常,天黑了就睡,然後早早起來,接著一天的到處亂跑活動。這樣人的情緒就很平穩呀,而且符合自然動物到處活動的生活方式。

那時天黑了,晚上6~8點就基本睡覺了,早上5~6點就起來了。對比現在,晚上12點睡是普遍現象,凌晨1~3點睡也有一堆,甚至為了生存,被富人操控,不得不倒班,為他們掏空身體。每日都是三點一線,要麼廠房久站,要麼辦公室久坐。這些其實就是在違背規律,像熬夜,也容易導致猝死。

古人為什麼沒有那麼多癌呀,腫瘤呀?因為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出來我就起,太陽落山我就睡。這就是與道(規律)合了。

今天的醫學科技是這樣解釋的,晚上為啥要規律睡覺?因為晚上肝膽要排毒,把你體內所有的毒素全排出來。如果你長期晚上不規律睡覺,就排不了毒,就會生病,就會出問題。

網上有首《熬夜》的歌很有意思:0點睡6點起——ICU里喝小米;1點睡6點起——閣王誇我好身體;2點睡6點起——骨灰盒子長方體;3點睡6點起——黑白無常在一起;4點睡6點起——牆上掛著你自己;5點睡6點起——天堂之旅我和你;今天瘋狂熬夜——明天極樂世界;熬吧熬吧熬夜人——白髮人送黑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