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

管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典型的企業團隊可以分為以下3種。

1.野牛團隊

野牛有尖銳的牛角,且個個高大強壯,但本能上沒有集體作戰的意識和本領,遇到身體弱小其很多倍的獅子、老虎、豹、狼等動物攻擊的時候,多會丟掉性命。另外,野牛團隊遷徙時,「頭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他牛是絕對跟從「頭牛」的,如果「頭牛」出現了問題,則整個野牛團隊將不知所措。

2.螃蟹團隊

當一群螃蟹被抓到竹簍里後,其中有一隻奮力往上爬,其他幾隻就拚命拉後腿,結果是誰也爬不上來。螃蟹團隊的特點是,我不好,你也別想好,結果是整個團隊的績效下降。另外,螃蟹團隊毫無感恩可言,相互拖後腿,相互堤防甚至相互憎惡,於是冤冤相報,最終一事無成。

3.飛雁團隊

大雁團隊都會本能地呈「人」字形飛行,前面的大雁在飛行過程中為後面的大雁創造上升氣流,雁群的飛行效率因此提升70%以上。在飛雁團隊中,可以說沒有英雄,也可以說大家都是英雄。

管理心經:大雁在飛行時,領頭雁是最累的。當領頭雁感覺不能再承受疲勞時,它會自動「退居二線」,而後面的一隻大雁便自動頂替他的位置……如此往複,每隻大雁都有機會當領頭雁,每位成員都會參與到整個飛行流程當中,整支隊伍也因此而顯得活力十足。讓團隊成員儘可能地發揮各自的才能,使他們真正參與到團隊的整體建設中去,這樣的團隊會產生整合後的聚變,形成超強的戰鬥力。

——本文轉自《管理心理學》

猴子摘果

一群猴子,發現懸崖頂上有一棵熟透了的果樹,但懸崖太陡峭了,就算猴子身手矯捷也是無法摘到果子的。於是,猴子們想起了祖輩「猴子撈月」的典故來,便一個踩著一個的肩膀,搭起了「梯子」,這樣最先上去的猴子便摘到了果子。

但摘到果子的猴子忘記了,自己能摘到果子完全是大家團結合作的結果,竟然獨自在懸崖上大嚼起來,絲毫不理會下面的猴子。於是。下面的猴子生氣了,撤去了「梯子」。最後那隻猴子吃完了所有的果子,但找不到下來的路而餓死在懸崖上。

授權要避開的誤區

在工作過程中,負責具體工作的最佳人選並不是管理者本人,而是管理者將合適的工作授權給合適的人去做,這可以讓日常管理變得井井有條。如果管理者總是大權獨攬,不僅自己會每天忙個不停,員工的潛能也無法發揮,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不和諧。

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在他的《母傳》里記載了一種名叫蝜蝂的小蟲。這種小蟲有個特殊的喜好:背東西,見東西就背,而且東西越重就越喜歡。即使有人將東西拿下來,它也要再背上去,直至把自己累死才肯罷休。

對管理者來說,管理權就像蝜蝂身上的重物一樣,管理者若死死抓住權力,那樣只會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不會事必躬親,而是正確地利用員工的力量,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精神,這樣不僅能使團隊很快成熟起來,還能減輕管理者自身的負擔。

《聖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摩西帶領猶太人走出埃及的時候,部眾達幾十萬人,為了保證族人的安全以及傳達指令的一致性,不管是規劃隊伍的行進路線還是每天安排宿營地這種小事,都由摩西親自處理。但繁重的事物和旅途的艱辛,最終導致摩西病倒了。他的岳父葉忒羅來看他的時候,給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可以將部落里的一些小事和號令傳達的工作交給精明能幹的族人去做,你自己只要對事關本族的大事過問就可以了。摩西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將部眾按照人口和姓氏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任用了百夫長、千夫長來分層進行管理,自己則專註於行軍路線以及與外族作戰計劃的制訂等大事上來。從此以後,整個遷徙隊伍指揮變得更加靈活,號令傳達更為迅捷,族人之間也更加團結,最終整支隊伍衝破敵人的圍堵,到達了水草豐美的以色列。

這就是合理授權所帶來的結果。一個管理者,即使他有再多的精力和才幹,也不可能事必躬親。他需要把部分職權交給下屬,讓大家來共同承擔責任。

當然,授權也是一門藝術,需要管理者很好地把握分寸,來保證正確授權和合理監督,否則,很容易陷入授權的誤區。有些管理者常常會不負責任地授權。這種不負責任地下放職權,不僅不會激發下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反而會適得其反,引起他們的不滿。對團隊的管理者來說,要想適當地授權並真正地發揮授權的激勵作用,就要竭力避免出現如下的授權誤區。

1.隨意授權

由於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管理者在授權時要進行慎重的考核,切忌以個人好惡取人,或者以與自己的親疏程度選人,或者從平衡組織內派系出發挑選被授權人。這很容易造成實際的偏差。

2.含糊授權

有些授權人在向員工授權時總是不明不白的,對於給員工什麼權力、給多大的權力等需要非常明確的問題從不講清楚,這使得員工未能了解授權人的真正意圖就去開展工作;有的管理者在授權時總放心不下,總對員工有疑心,經常干涉被授權者,結果搞得員工很被動;還有的管理者授予員工的權力與員工所負的責任極不相稱,使員工面臨「責大於權」的狀況。

3.授權失當

一些管理者盲目地把權力授給無法勝任工作的人,這是失敗的管理工作。真正的授權當然是要找一個具有能力而又能行事負責的人。發現不了問題是素質的問題,解決不了問題是水平的問題。

4.推卸責任

管理者完成工作指派與授權後,仍然要對員工所履行的工作職責負全部責任。這就是說,當員工無法做好被指派的工作時,管理者將要承擔其後果。可是,有些管理者往往會將責任推卸到員工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對的。每一位管理者都應該保持這樣的心態:「權力可授予,但責任卻無可推脫。

5.越級授權

管理者不可把中間層的權力直接授給員工,否則會造成中間領導層工作很被動,不但扼殺他們主動承擔責任的精神,而且有架空中間領導層的可能,久而久之,會出現中層管理不力的情況。因此,授權只能逐級下授,切不可越級授權。

6.授權不充分

許多管理者雖然把權力轉交給員工,但往往會增加許多限制,這就失去了授權的真正意義。當管理者把權力分授出去的時候,要充分地信任員工,相信他們能負起責任,並能有效地使用權力。只有充分地授權,才能真正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7.授權沒有自信

有些管理者由於缺乏自信,而不願真正地授權。他們擔心員工的表現會比自己更好,會危及自己的現有職位。這種類型的管理者必須要積極地確立自信心,否則,總有一天他將失去自己的職位。

由此可見,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正確和合理地授權與控制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門功課。

管理心經:對管理者而言,最大的管理挑戰之一就是授權。授權不等於撒手不管,依舊應該關注下屬的工作進展,以發現問題時及時干預,糾正錯誤。

本文轉自《管理心理學》

軍事與政治

《胡耀邦傳》中有這樣一件小事:

延安時期,毛主席問:「什麼叫軍事?」

胡耀邦長篇大論引經據典講了很多,主席卻說:「沒那麼複雜,軍事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主席又問:「什麼叫政治?」

胡耀邦又洋洋洒洒,談古論今,從各流派哲學到各種主義。主席又說:「沒那麼複雜,政治就是把支持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

可見主席是大智慧,看很多問題都能夠一針見血,不被哲學和理論束縛住手腳。

黔驢技窮

《三戒·黔之驢》——唐·柳宗元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成語故事

據說,古時候黔中道(包括湖南西部、重慶東南部、貴州北部和湖北西南部一帶地區,此「黔」非貴州簡稱之「黔」)沒有驢子。有個商人從外地運進來一頭驢子,但是黔中道多山,驢子派不上用場,商人只好把驢子放到山下,聽任它在那兒吃草。

有一天,從山上下來一隻老虎。這隻老虎從來沒有見過驢子,突然看見這麼一個龐然大物,不禁大吃一驚,以為是什麼神靈下凡了。老虎慌忙躲進樹叢,偷偷地察看驢子的動靜。

一天過去了,老虎沒有看出驢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第二天,老虎躡手躡腳地走出樹林,想到驢子跟前摸摸底細。它還沒走幾步,猛然聽見驢子一聲大吼,嚇得轉身就逃。跑了一陣,老虎發現後面沒有動靜,又小心翼翼地踱了回來。慢慢地,老虎習慣了驢子的叫聲,又壯著膽子向驢子靠近。

老虎先用前爪去挑逗,又用身子去碰觸。驢子惱羞成怒,向老虎踢去。老虎側側身子就躲過去了,心裡不禁一陣高興:「原來這個傢伙就這麼點兒本事呀!」餓了一天一夜的老虎大吼一聲,猛撲過去,把驢子咬死,美餐了一頓,上山去了。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94%E9%A9%B4%E6%8A%80%E7%A9%B7/328618

說服員工也是一門學問

為什麼說服能力對管理者來說如此重要呢?因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工作目標都是需要通過說服別人來實現的。

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先生在工作中就非常注重同員工之間的溝通。一次,他打算升調部門經理山姆到另一個地區去開拓新的市場,並擔任區域經理。但是山姆並不想因為升職或者去擔當更重要的職責而讓女兒換學校,從而拒絕了韋爾奇的調令。韋爾奇在了解了實際情況之後,他還是覺得自己的安排有其合理性,於是便給山姆寫了一張便條:「親愛的山姆,你有很多優點被我看中,我之所以想讓你去開拓新的市場,就是因為你與眾不同,你今天的選擇更證明了這一點。但我仍相信你到了那裡能更好地發揮你的才能!希望你能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再考慮一下我的建議,不要著急拒絕我。我也知道頻繁搬家讓女兒換學校確實是一件麻煩事,但是想想到那邊去開拓你的新事業,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嗎?···祝你闔家安康,並能繼續保持你職業生涯的健康發展。」山姆接到這張便條後,看到韋爾奇如此認可自己的才能,十分感動,最終接受了韋爾奇的安排,並且把新工作也做得相當出色。

說服需要的也許就是這樣的隻言片語,它不是雄辯,很多時候卻勝於雄辯!說服是一種溝通技巧,是一門語言藝術,更是一門管理技術。它的目的是讓員工明白某種道理,從而支持管理者的決定,或者幫助員工解決問題,令員工產生自信心,對管理者和公司產生信賴感。

那麼,怎樣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說服力,從而使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並贏得他人的妥協呢?心理學教授羅伯特·B.西奧迪尼給管理者們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1.好感原理

如果對方很討厭你,那麼說服也就變得很難了。要想成功影響別人,首先要讓對方對自己有好感。所以,如何快速讓對方對自己產生好感呢?讚美是一條捷徑。讚美能消除敵意,能修補關係,能讓人心甘情願地遵照你的意願做事。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人員發現,當聽到別人對自己大加讚美時,人們都會對讚美者產生最大的好感。

2.互惠原理

在人們心中,有一種互惠的力量:每當對方給予你好處時,你就會覺得也應該以相應的好處回報對方,如果不這麼做,內心就會感到不安。推而廣之,如果管理者希望在員工身上看到信任感、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等自己極力推廣的精神品質,那麼你自己就應該首先做出表率。只有你率先展現出自己所期望的行為方式,才能引導同事和員工做出同樣的行為。

3.從眾原理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從眾人的心態簡單說就是:「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利用這種心態,如果你想在部門裡實施一項新的舉措,而有一些老員工不配合,你不妨請其中一位支持者在會議上發言,這往往比你自已不斷地闡述新措施的重要性更有說服力。

4.言行一致原理

對管理者而言,如果你希望員工遵守某一承諾,那麼最好的形式就是形成文字。比如,你安排給某位員工一項工作,對方也明確工作的內容,你就可以要求他制訂一個工作計劃交給你。這樣一來,他按時完成工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因為人們通常會很主動地兌現他們的書面承諾。而且,工作計劃也是對方自己制訂的,所以他會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工作。

5.權威原理

權威,是指使人信從的力量和威望。人們總是認為權威人物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另外,人們還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對管理者而言,要想成功地影響員工,首先要把你的專長展露出來,介紹一下自己的相關背景和經驗,盡量獲得員工們的認可。這樣樹立起你的權威之後,管理就相對容易多了。

6.稀缺性原理

我們常常會說這樣一句話:「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失去後才發現它的珍貴。」不管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是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人物,有這種感覺的人恐怕不在少數。而且還有一種情況是,可能一件原本對自己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東西,當有一天你將要失去它,或者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很可能得不到它時,這件東西就會在突然之間變得很有誘惑力。

是什麼魔力讓我們有如此巨大的轉變呢?是稀缺。當我們能夠獲得某種東西的機會越來越少時,其價值就會越發地凸顯出來,從而變得更加珍貴。這往往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全面的、深刻的。管理者可以把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作為論據,來說服員工,使員工聽從安排。不過,作為管理者,你必須確保你的信息真實、可靠,絕對不能欺騙員工,否則只會讓員工失去對你的信任。

管理心經:說服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需要的一種管理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管理者才能在工作中掌握溝通的主動權,才能說服員工,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領導。

本文轉自《管理心理學》

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把事情做正確

「做正確的事」強調的是決策的正確性,要選擇符合目標和價值觀的事情去做。

「正確地做事」注重的是做事的方法和途徑,要採用合理、高效的方式。

「把事情做正確」則是強調結果的準確性,要確保事情最終完成得符合要求。

這三句話共同體現了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僅要關注目標和方向,還要注重過程和方法,以及最終的效果,它們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是實現成功的重要原則。

《孟子》三篇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振作)(徵兆;跡象)(臉上表現出的神氣、樣子)(流露感情)於聲,而後(知曉;明白)。入則無法家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註解:

舜成長於田間勞作之中,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臨到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思想,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以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鬱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徵兆顯現於臉上,感情流露於聲音,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守護法度的大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國家常常會滅亡。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丟棄,拋棄)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pàn,古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註解: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運,然而不能取勝(的原因),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的原因。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也並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團結的原因。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這一點,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註解:

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兩樣都吃,我就捨棄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擁有的,正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如果不能兩樣都擁有,我就捨棄生命而堅持正義。

生命是我想擁有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擁有的,所以我不願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使我厭惡的,所以我不願意因為厭惡死亡而逃避某些禍患。如果讓人想擁有的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只要是可以活命,什麼事情干不出來呢?如果讓人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禍患,什麼事情干不出來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擁有生命,卻不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禍患,卻不照此做。由此可知,的確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擁有的東西,也的確有比死亡更使人厭惡的東西。這種心原本不只是賢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保持它罷了。

一籃子飯,一碗湯,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餓死。如果吆喝著給人吃,過路的人雖然餓著肚子也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踩踏後再給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於接受。可是現在,萬鐘的傣祿卻有人不問合乎禮義與否就接受了。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奉養以及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嗎?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而接受了;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妻妾的奉養而接受了;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嗎?這種做法叫做喪失了本性。

孤陰不長,獨陽不生

孤陰不長,獨陽不生。這句話泛指單憑一方面的因素或條件促成不了新事物的生長或出現。此句出自清朝程允升《幼學瓊林·夫婦》:「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天地配以陰陽。」

陰和陽之間,並不是孤立和靜止不變的,而是存在著相對,依存、消長、轉化的關係。

(一)陰陽的相對性:陰陽是說明事物的兩種屬性,是代表矛盾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聯繫的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如天為陽、地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陽電與陰電等。諸如此類,說明了不論任何事物,都是對立存在宇宙間的,但是,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必須根據互相比較的條件而定。就人體而言體表為陽,內臟為陰;就內臟而言,六腑屬陽,五臟為陰;就五臟而言,心肺在上屬陽、肝腎在下屬陰;就腎而言,腎所藏之「精」為陰,腎的「命門之火」屬陽。由此可見,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

(二)陰陽的互根:古代醫學家稱為「陰陽互根」。中醫學有「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和「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等論點。意思是說,陽依附於陰,陰依附於陽,在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的關係,即任何陽的一面或陰的一面,都不能離開另一面而單獨存在。以自然界來說,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如果沒有上、外、白天,也就無法說明下、內、黑夜。以人體生理來說,機能活動屬陽,營養物質(津液、精血等)屬陰。各種營養物質是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了足夠的營養物質,機能活動就表現得旺盛。從另一方面來說,營養物質的來源,又是依靠內髒的功能活動而吸取的。 以上說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與共的,如果沒有陰,也就談不上有陽。如果單獨的有陰無陽,或者有陽無陰,則勢必如《內經》所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則一切都歸於靜止寂滅了。

(三)陰陽的消長:指陰陽雙方是在對立互根的基礎上永恆地運動變化著,不斷出現「陰消陽長」與「陽消陰長」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運動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例如:四季氣候變化,從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漸變熱,是一個「陰消陽長」的過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熱逐漸變寒,又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程。由於四季氣候陰陽消長,所以才有寒熱溫涼的變化。萬物才能生長收藏。如果氣候失去了常度,出現了反常變化,就會產生災害。 臨床上常常以陰陽偏盛偏衰(即陰陽消長)來說明臨床的不同證候。例如,寒屬陰,陰盛則見寒證,如受冷後出現的胃寒腹痛、腹瀉等;熱屬陽,陽盛則見熱證,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熱口渴、皮膚紅等急性熱病癥狀。有些虛弱的病症,其發病機制不是因為陰或陽的偏盛,而是因為偏虛。如果某臟腑的陰偏虛,稱為「陰虛」,此為陰消,而「陽」則相對突出,因為熱屬陽,故陰虛現熱證,這種現象稱為「虛熱」。如果某臟腑的陽偏虛,此為陽消,稱為「陽虛」,此時「陰」相對突出,因寒屬陰,故陽虛現寒證,這種現象稱為「虛寒」。 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常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如果「消長」關係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對平衡時,便將出現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導致疾病的發生。

(四)陰陽的轉化:指同一體的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當其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雙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轉化,陰可以轉為陽,陽可以轉為陰,稱之為「陰陽轉化」。 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的話,則轉化便是一個質變的過程。《素問》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極」時,便有可能向熱的方向轉化,熱「極」時,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轉化。如某些急性熱病,由於邪熱極重,大量耗傷機體正氣,在持續高熱的情況下,可以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一派陰寒危象,這種病症變化,即屬由陽轉陰。若搶救及時,處理得當,使正氣恢復,四肢轉溫,色脈轉和,陽氣恢復,為由陰轉陽,病情好轉。此外,臨床上常見的各種由實轉虛、由虛轉實、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證變化,也是陰陽轉化的例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其共性是矛盾存在於一切過程中,並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同一性、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這些不同的名詞都是一個意思,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些就是所謂同一性。 矛盾著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沒有和它相對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 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繫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孤陰不長,獨陽不生/2412253

和而不同

成語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xī,醋)(hǎi,醬)鹽梅,以烹魚肉,(chǎn,炊)之以薪,宰夫(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廚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成語典故

齊景公出外遊覽到了公阜,向北眺望齊國都城說:「嗚呼!假若自古人無死,會怎麼樣呢?」晏嬰說:「從前上帝認為人死是善事,仁者得到安息,不仁者屈服於死亡。假若自古人無死,丁公、太公將擁有齊國,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只能作為輔相,君主您將戴著斗笠披著短衣,拿著鋤頭蹲在田間勞動,哪有閑暇來擔憂死亡問題?」景公氣呼呼地變了臉色,很不高興。

沒有多久梁丘據駕御著六馬高車而來(六馬:指六匹馬拉的車。依古制,一車四馬,「天子駕六」,故駕六馬為逾禮越),景公說:「這是誰呀?」晏嬰說:「是梁丘據。」景公說:「你怎麼知道?」晏嬰說:「大熱天駕車而疾馳,嚴重的要累死馬,輕的也會累傷,不是梁丘據誰敢這樣作為?」

景公說:「梁丘據與我很相和。」晏嬰不以為然,搬出「和而不同」的理論,認為梁丘據之於景公是「同」,而非「和」。景公讓晏嬰解釋「和」與「同」有何不同。晏嬰為了景公便於理解,以做羹湯、音樂為比喻回答:「和、同是有差別的。和諧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工調配味道,使各種味道恰到好處,如果味道不夠就增加調料,味道太重就減少調料。君子吃了這種肉羹,用來平和心性。國君和臣下的關係也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進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備;國君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義,百姓沒有爭鬥之心。先王使五味相互調和,使五聲和諧動聽,用來平和心性,成就政事。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他也說可以;國君認為不可以的,他也說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聽得下去?不合而同的道理,就像這樣。

成語寓意

「和而不同」一方面教導人們要與他人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又需要人們保持自身的獨特性。無論對於處理國際關係、做好組織管理,還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具有現實而廣泛的應用價值。成語告訴人們,在生活中,應該使用正確的意見去糾正別人錯誤的意見,使其雙方人際關係恰到好處,而不是一味的隨聲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