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權力的毒害?

避免權力的毒害,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以下是一些可以採取的措施:

1、堅持為民用權:始終牢記權力來自人民,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心繫群眾,服務人民。

2、增強法治意識: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確保權力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3、接受監督:主動接受黨內監督、群眾監督、社會監督等各方面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4、自我約束:加強自我修養,做到廉潔自律,不利用權力謀取個人私利。

5、公正用權: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確保權力公正無私。

6、民主決策:在決策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聽取不同意見,防止個人專斷。

7、培養良好家風:家庭是抵禦權力毒害的重要防線,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防止家庭成員利用自己的影響謀取私利。

8、持續學習: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文化素養,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9、正確對待批評和自我批評:虛心接受他人批評,勇於自我批評,及時糾正錯誤。

    通過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權力的毒害,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品格。

    張居正馭人8術

    張居正馭人8術:馭吏、馭才、馭忠、馭奸、馭智、馭愚、馭心…

    古來欲窺馭人之秘者不計其數,但鮮少有人能得其精髓。

    明朝天子帝師、萬曆首輔張居正,曾寫過一篇《馭人經》。

    在此領域,可謂登峰造極。

    接下來,就從8個方面,為你分享張居正在本文中提到的馭人8術。

    建議收藏,反覆學習!

    一、馭吏

    「吏驕則斥之。吏狂則抑之。吏怠則警之。吏罪則罰之。」

    張居正認為,領導者若不能有效管理下屬,反映的是領導者在道德形象上的不足。

    但是,如果不能駕馭好下屬,那就是領導能力的問題了。

    面對自滿的下屬,應予以斥責;對於行為放縱的下屬,需要加以抑制。

    如果下屬工作懶散,則應給予警告;一旦犯錯,則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

    領導者應當以身作則,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但對於那些約定俗成的「潛規則」,也不必強行打破。

    畢竟,現實職場並非非黑即白,對君子可以堅守原則,而對那些居心叵測的小人,就要講謀略了。

    二、馭才

    「才不侍昏主,庸不從賢者。馭才自明,馭庸自謙。」

    想要成為優秀領導,不僅需要懂得如何管理庸人,還需要學會如何駕馭人才。

    然而,有才能的人不會輕易服從於無能之輩,而平庸之人又可能跟不上優秀領導的步伐。

    在管理有才能的下屬時,領導者需要了解他們的長處和短處,以便更好地利用他們的能力。

    但對這些人才,就不應過於苛求。

    當然,在待遇上可以適當優厚,但在違法問題上,處罰不能手軟。

    三、馭士

    「以文馭士,其術莫掩。以武馭士,其武莫揚。」

    這裡所指的「士」,是指團隊中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員。

    古代的「士」,不僅是有文化,還很有一番抱負。要管理這樣的下屬,需要從建立情感聯繫入手。

    若你尊重並禮遇他們,他們就會為你效命。相反,如果你輕視或侮辱他們,他們就很可能會將你視為敵對勢力。

    與他們交流時,應該真誠而非陰險,背地裡不要藏著什麼小心思;即使不得不採取強硬手段,也要避免過度張揚,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這些人的成長和成功,也會反過來提升領導的素質和能力。

    四、馭忠

    「亂不責之,安不棄之,孤則援之,謗則寵之。」

    忠臣對你的心無比堅定,但他們的性格直率,如果管理不當,可能會在公眾場合讓你陷入尷尬。

    就如宋江,也有很多次想把李逵的嘴巴給封上。

    這類下屬脾氣急躁,一旦受人挑撥,可能會立即與你對質,因此需要謹慎引導。

    要徹底贏得他們的心,當他們在團隊中造成困擾時,就不要嚴厲指責;情況恢復平靜後,也不要將他們丟到一旁。

    如果他們受到孤立,要伸出援手;當他們遭受誹謗,要給予更多的關懷。

    管理這樣的下屬,不能有私心,只有以公心行事,他們才會真心支持你。

    獎賞並不能完全駕馭他們,只有將他們樹立為團隊的榜樣,他們才會更加積極地參與,並帶動整個團隊的活力。

    五、馭奸

    「以利使奸,以智防奸;以力除奸,以忍容奸。」

    奸惡之人會永遠存在,只有有效地駕馭他們,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他們的危害。

    小人的破壞活動永不休止,只有採取恰當的措施,才能及時遏制他們的惡行。

    面對小人,管理者可以以利作餌,用智防範,抓住適當的時機堅決清除。在無法立即根除的情況下,可以先暫時容忍。

    高尚的人,不糾纏於他人的過去惡行;而下流的人,則從不考慮自己的行為後果。

    在他們罪行未被人知時,不必過度追究或張揚;一旦罪行被揭露,引起公憤,就必須嚴厲懲罰。

    六、馭智

    「智者馭智,不以智取;尊者馭智,不以勢迫;強者馭智,不以力較。」

    一個智者,不會對無能的領導表示敬意,但如果你表現出真誠,他們也不會完全排斥你。

    有能力的領導者,不需要與下屬比拼智慧和能力;地位高的領導者,一不會利用職權來威脅或迫使下屬屈服。

    面對問題時,如果自己想不出好辦法,就交給有智慧的下屬去思考,以集思廣益;如果發現自己難以將事情做到完美,那就應該放手,讓值得信賴且有能力的人幫助你完成。

    不要只關注別人的錯誤,而忽略了別人的功績。

    一個既聰明又有能力的人,是不會背叛道德高尚的領導的。

    七、馭愚

    「君子馭愚,施以惠也;小人馭愚,施以諾也。」

    愚昧無知的人,缺乏理解力,可以用「詐」引導;愚昧的人,缺乏智慧,可以用「謀」引誘;愚昧的人,不夠謹慎,可以進行誤導。

    有德行的管理者在與愚昧者打交道時, 會給予他們一些小恩小惠;而缺乏德行的管理者,則會仗著他們的愚笨,開各種空頭支票。

    作為領導者,應避免將關鍵任務和職位託付給不智者,不要輕易做出承諾,即使是小事情也不應隨意許諾。

    在事業面臨挑戰時,可以適度利用他們的能力;在事業順利時,則應保持適當距離,不要跟他們關係過近。

    八、馭心

    「不知其心,不馭其人也;不知其變,不馭其時也。」

     在未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想法之時,不要急於去管理他;在未觀察到他在不同情境下的真實反應和變化之前,也不要急於駕馭他。

    明智的領導者能通過日常小事識別真正的人才,而平庸的領導者,則可能僅憑親信和私交來做出決策。

    只要願意與下屬共享聲譽,不計較他們的失誤和抱怨,不吝嗇分享財物和資源,任何人都能夠在你的領導下發揮出他們的潛能。

    如何滅度貪嗔痴?

    貪嗔痴(梵文:rāga dveṣa Moha)是佛教概念,又名三毒、三垢、三火,佛教中說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貪是指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嗔是指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痴是指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問人工智慧:

    依佛家所講,如何滅度貪嗔痴?

    人工智慧答:

    佛教中滅度貪嗔痴的方法主要是通過修行實踐來實現的,以下是一些佛教推薦的修行方法:

    1、修習戒定慧: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通過持戒來防非止惡,通過修定來攝心不亂,通過修慧來斷除無明。

    • 持戒:遵守佛教戒律,如五戒、十戒、菩薩戒等,以戒為師,防非止惡,使行為端正,減少貪慾。
    • 修定:通過禪修等方法培養心念的專註和寧靜,減少貪嗔痴的干擾。
    • 修慧:深入聞思佛法,開發智慧,正確認識事物的真相,從根本上斷除無明。

    2、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通過培養對所有眾生的慈愛、同情、喜悅和平等心,來對治貪嗔痴。

    3、六度(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通過這些實踐來清凈心靈,減少貪嗔痴。

    • 布施:減少貪心,培養舍心。
    • 忍辱:對治嗔心,學習忍受他人的過失和自己的不如意。
    • 精進:不懈努力修行,克服懶惰和放逸。

    4、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是直接通往滅諦的道路,能夠逐步減少直至斷除貪嗔痴。

    5、觀照自心:通過禪修等方法觀察自己的心念,了解貪嗔痴的生起和消失,從而不被它們所控制。

    6、學習佛法:深入經藏,學習佛陀的教誨,用佛法智慧來指導生活,對治煩惱。

    7、禮佛、念佛、誦經:通過修行這些功課,凈化心靈,培養對佛法的信心和恭敬心,從而減少貪嗔痴。

    滅度貪嗔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修行和不斷的努力。在修行的過程中,應當以佛陀和歷代高僧大德為榜樣,不斷自我反省和改進。

    如何讓自己的胸懷變得寬廣?

    問人工智慧:

    如何讓自己的胸懷變得寬廣?

    人工智慧答:

    胸懷寬廣是一種美德,也是個人修養的重要體現。以下是一些幫助您開闊胸懷的建議:

    1、修身養性: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理解「和為貴」的傳統美德。

    2、培養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養共情能力。

    3、積極學習:廣泛閱讀,學習歷史、哲學、文學等人文知識,增長見識,開闊視野。

    4、理性思考:面對問題和矛盾時,保持冷靜和理性,客觀分析,避免情緒化。

    5、包容差異: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尊重不同的意見和生活方式。

    6、修身克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克服自私、狹隘、嫉妒等不良心理。

    7、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參與社會服務、志願活動等,了解社會多樣性,體驗人間百態。

    8、交流溝通:與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經驗,通過溝通加深理解和信任。

    9、自我反思:定期進行自我反思,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勇於改正錯誤。

    10、保持樂觀: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學會從挫折中尋找成長的機會。

      通過上述方式,您可以逐步讓自己的胸懷變得更加寬廣,成為一個心胸開闊、受人尊敬的人。

      民主決策

      正確決策是保證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制度,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環節,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要求,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不斷完善科學民主決策體制、機制和制度,提高決策的水平和質量。

      從黨政領導班子的決策角度來說,民主決策機制主要是指用於規範黨政領導班子決策行為,通過預定的程序、規則和方式,確保決策能廣泛吸取各方意見、集中各方智慧、符合本地區實際、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制度設計和程序安排。它主要是由制度設計、程序設定、規則設立、機構設置有機構成的一個完整體系。從其含義來看,民主決策機制主要包括決策制度、決策規則、決策程序和決策機構四個要素。決策制度是民主決策機制的核心內容。民主決策機制大量的內容體現為制度形式,並通過制度來規範和保障這一機制的有效運行。作為要素的制度主要民主決策源於政治協商有:調查研究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專家諮詢制度,民主集中制,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等。決策規則是民主決策機制的重要內容,是制度運作的相關規定和實施細則。

      規則通過對決策的範圍、主體、原則、紀律、方式、方法等作出具體規定,使制度得到進一步細化,為制度的具體化、操作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作為要素的規則主要有:議事規則、表決規則、工作規則等。決策程序必須經過一系列相互銜接、環環相扣而又相互作用的環節和步驟。這些環節和步驟是民主決策機制必不可少的關節點,起著堅實的支點作用,哪個關節被省略、簡化或顛倒,都將造成程序要素的不完整和缺失,最終導致機制的功能受損。作為要素的程序至少有六個前後相繼的環節和步驟:發現問題、確定目標,深入調研、形成預案,諮詢論證、綜合評估,集體研究、會議決定,組織動員、決策實施,監督反饋、修正完善。決策機構是民主決策機制的載體,制度、規則、程序的要素都要依託機構這個載體才能運作,機構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作為要素的機構主要有:決斷機構,如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班子;決策輔助機構,如調研機構、諮詢機構、論證評估機構等。

      支持體系:

      第一,建立服務於決策的高層次參謀團隊。黨政機關可根據需要,適當配備經濟、科技、金融、法律、城市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智囊團或顧問委員會,還可以選聘一批優秀企業家參與決策諮詢工作。

      第二,健全決策信息支持系統。準確、全面的信息是正確決策的基礎。信息不對稱是影響決策的突出問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在決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為決策提供客觀、真實、全面的信息資料。

      第三,改進統計制度和方法。要建立健全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的統計制度、體系和方法。特別是要加快完善國家基本資料庫體系,對黨和國家決策需要而尚不健全的統計指標體系,應優先健全起來。

      第四,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改進行政決策手段。要學習和運用現代科學調查方法,如統計調查、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網路調查等,收集和處理決策信息。綜合運用經濟學、社會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控制論以及規劃與優選方法、預測與評價方法、計算機模擬方法等,對決策資料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論證。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4%B8%BB%E5%86%B3%E7%AD%96/4225182

      蝜蝂傳

      蝜蝂(fù bǎn)是古書中的昆蟲。從字典上看,蝜蝂這種昆蟲是柳宗元杜撰的,但比柳宗元的作品更早的《爾雅》上,卻有蝜蝂的記錄。 在柳宗元的《蝜蝂傳》中,說「蝜蝂」是一種喜愛背東西的小蟲。爬行時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會停止。

      《蝜蝂傳》

      原文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翻譯

      蝜蝂是一種善於背東西的小蟲。它在爬行中遇到東西,就抓取過來,仰起頭背著它們。背負的東西越來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體堆積不會散落,最終被壓倒爬不起來。有時人們可憐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體。可是如果它還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樣抓取物體。它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不放過,用來增加他們的家產,不知道財貨會成為自己的累贅,還只擔心財富積聚得不夠多。等到他們壞了事栽了跟頭,有的被貶斥罷官,有的被流放到邊遠地區,這也夠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們仍不肯悔改,成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因而面臨著從高處摔下來的危險,看到前人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也不知引以為戒。即使他們的外形看起來龐大,他們的名義是人,可是智慧卻和蝜蝂小蟲一樣。這也太可悲了!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D%9C%E8%9D%82%E4%BC%A0/1850798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怎樣對待你。

      【原文】鄒與魯訌。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註解】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 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和上級被殺而不去營救。到 底怎麼辦才好呢?」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對國君怠慢、對人民殘忍呀!曾子說: 『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現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於老百姓吧!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上級,肯為他們的長官犧牲了!」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面對滔滔洪水,禹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為主,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划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直覺決策

      詢問人工智慧ai:

      如何減少直覺決策的危險性?

      人工智慧ai回答:

      直覺決策有時被稱為「快思考」或「系統1」決策,它依賴於經驗、情感和直觀判斷。雖然直覺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非常有效,但它也可能帶來風險和偏差。以下是一些減少直覺決策危險性的方法:

      1、意識到直覺的局限性認識到直覺可能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如確認偏誤、過度自信或可得性啟發式。

      2、培養批判性思維通過批判性思維訓練,學會質疑直覺,尋找證據和邏輯支持。

      3、雙系統決策結合直覺(系統1)和深思熟慮的分析(系統2)。在做出重要決策時,先依靠直覺,然後通過分析來驗證。

      4、收集信息在做決策前,儘可能多地收集相關信息。這有助於減少直覺可能帶來的偏見。

      5、延遲決策如果可能,不要急於做出決策。給自己時間來考慮不同的選項和後果。

      6、尋求多樣性的觀點聽取不同背景和經驗的人的意見,這有助於挑戰和拓寬你的直覺。

      7、建立決策準則為常見決策類型制定明確的準則和流程,以減少對直覺的依賴。

      8、模擬和測試在實施決策前,通過模擬或小規模測試來檢驗直覺的準確性。

      9、反思和評估定期回顧過去的決策,分析直覺的準確性,並從中學習。

      10、專業培訓參與決策制定的培訓,學習如何識別和克服常見的決策陷阱。

      11、情境分析考慮不同的情境和可能的結果,這有助於揭示直覺可能忽視的潛在問題。

      12、建立支持系統在組織中建立決策支持系統,如決策小組或顧問團隊,以提供不同的視角和專業知識。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直覺決策的風險,提高決策的質量和可靠性。然而,直覺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是一個寶貴的資源,關鍵在於學會如何平衡直覺與分析,以做出最佳的決策。

        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的品德,在於親近人民,在於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在達到「至善」時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方能心神寧靜,心神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和末節,凡事都有終端和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則接近規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古代想將光明的品德彰明於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先要整理好家庭;要想整理好家庭,先要修養好品格(品質性格);要想修養好品格,先要端正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誠;要想意念真誠,先要通達認知,通達認知的途徑在於格物(為善去惡)。物格,而後認知通達;認知通達了,而後意念得以真誠;意念真誠了,而後思想得以端正;思想端正了,而後品格得以修養;品格修養了,而後家庭得以整理;家庭整理好了,而後國家得以治理;國家治理好了,而後天下得以太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也許;大概)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從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養品格作為根本。人的根本敗壞了,末節反倒能調理好,這是不可能的。也許厚待他人的人會被慢待;但是這慢待他人反而被厚待,還未曾有過。這說的是知道什麼是根本,這說的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通「慊」,qiè,滿足)。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閉藏貌)(掩,斂也)其不善而(顯露、表現)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畏懼)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像喜愛好看的女子,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在獨處時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閑居時什麼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而後藏伏隱匿,收斂其不善而顯露其善。別人看自己,就像能見到五臟六腑那樣透徹,裝模作樣會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所說的心中是什麼樣的,會顯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說:「(一個人)被眾人注視,被眾人指責,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華麗,德能使人品格高尚,心胸寬廣能使體態安詳,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誠。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矜持端莊的樣子)兮、(古同「僩」,xiàn,胸襟開闊的樣子)兮,(赫,明也;光明)兮、(顯赫盛大的)兮。有(fěi,有文採的)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開導;教導。後作「導」)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嚴肅;恭謹)(同「栗」,莊敬,嚴肅)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經》上說:「看那彎彎的淇水岸邊,綠竹蒼鬱。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樣治學修身。他矜持端莊、胸襟開闊、光明、顯赫。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終究不可顯赫。」所謂「像切磋骨器」,是說要教導他人治學;所謂「像琢磨玉器」,是說自身要修養品格;所謂「矜持端莊、胸襟開闊」,是說君子要恭謹且莊敬,所謂「光明、顯赫」,是說君子行為要有威德有儀則;「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終究不可顯赫」,是說君子的道盛且品德達到了最高境界,人民不會忘記他。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慮;考慮)(古同「諦」,審諦;仔細考察和觀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高雅;高貴;高尚)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興起,振起)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指反對舊的,提倡新的。通常指變舊法,行新政)。」是故君子無所不(表示目的,相當於「為了」、「為的是」)其極。

        《詩經》上說:「哎呀,先前的賢王不會被人忘記。」君子尊前代賢王之所尊並且親前代賢王之所親,後代百姓因先前賢王而享安樂並且獲收益,這樣前代賢王雖過世而不會被人遺忘。《尚書·周書》中的《康誥》篇上說:「能夠弘揚品德。」《尚書·商書》中的《太甲》篇中說:「顧慮和審諦天清楚的命令。」《尚書·虞書》中《帝典》篇中說:「能夠弘揚高尚的品德。」這些都要自我明確。商湯的《盤銘》上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天天新,新了還要新。」《康誥》篇上說:「振興新民。」《詩經》上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其天命在於維新。」因此君子無處不追求極善。

        《詩》云:「邦畿(古代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圍屬其管轄的地域)千里,(表示判斷,相當於「乃」、「是」、「為」)民所止。」《詩》云:「緡蠻(mián mán,鳥鳴聲)黃鳥,止於丘隅(山丘的曲深僻靜處)。」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經》上說:「京城方圓千里,為人民所居住。」《詩經》上說:「啁啾鳴叫的黃鶯,棲息深僻幽靜的山丘。」孔子說:「黃鶯棲息深僻幽靜的山丘,黃鶯都知道自己的棲息之處,何以人反而不如鳥呢?」

        《詩》云:「穆穆(儀容、言語美好;行止端莊恭敬)文王,於緝熙(指光明,又引申為光輝)敬止(敬仰)!」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尊重;推崇)畏民志,此謂知本。

        《詩經》上說:「儀態端莊美好的文王,他德行光輝,讓人敬仰!」身為人君,當施行仁政;身為人臣,當尊敬君主;身為人子,當孝順父母;身為人父,當慈愛為懷;與國人交往,當誠實守信。孔子說:「審斷爭訟,我的能力與他人的一般無二。務必使爭訟不發生啊!」沒有了解實情的人不得盡其言辭(把話說盡),要尊重並畏懼人民的意志,這說的是知道什麼是根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zhì,忿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要修養品格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思想,自身有所忿怒,則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恐懼,則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喜樂,則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憂患,則思想不能得到端正。心不在焉,看了,卻什麼也看不到;聽了,卻什麼也聽不到;吃了,卻辨別不出味道。這說的是修養品格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思想。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偏頗、偏私)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關鍵在於修養自己的品格,人往往對他所親近喜愛的人有偏頗,對他所輕視討厭的人有偏頗,對他所畏懼恭敬的人有偏頗,對他所憐惜同情的人有偏頗,對他所傲視怠慢的人有偏頗。所以喜愛一個人但又知曉其不善,厭惡一個人但又知曉其美善的人,天下少見。因此有一則諺語說:「人不能知曉自己孩子的不善,不能知曉自己的莊稼的長勢。」這說的是品格不修養,就不可以調整好家庭。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用以,用來)事君也;(古同「悌」,敬重長上)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使喚;役使;支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事物變化之所由)如此。此謂一言(fèn,毀壞;敗壞)事, 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重視)(仿效;模仿),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要治理好國家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因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國之民,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門而能施教於國民。孝順,用來侍奉君主;敬上,用來侍奉長官;仁慈,用來使喚民眾。《康誥》中說:「像愛護嬰兒那樣。」誠心誠意去愛護,即便不合乎嬰兒的心意,也相差不遠。不曾有過先學養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愛相親,一國就會仁愛成風;一家謙讓相敬,一國就會謙讓成風;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大亂,其變機就是這樣。這說的是一句話可以敗壞大事,一個人可以決定國家。堯、舜用仁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實施仁愛。桀、紂用暴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殘暴不仁。他們命令大家做的,與他自己所喜愛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從。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格後,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壞事,然後再要求他人不做。自身所藏,不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恕道卻能使他人明白恕道,這是沒有過的事情。因此要治理好國家在於調整好自己的家庭。《詩經》上說:「桃花絢爛,枝繁葉茂。姑娘出嫁,合家歡快。」只有合家相親和睦後,才能夠調教一國之民。《詩經》上說:「尊兄愛弟。」兄弟相處和睦後,才可以調教一國的人民。《詩經》上說:「他的儀容沒有差錯,成為四方之國的準則。」其被父親、兒子、兄長、弟弟所重視和效法,而後百姓才能效法。這說的是要治理好國家首先在於調整好自己的家庭。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敬老;養老)老,(則,就)(喜歡;喜愛)孝;上(尊敬)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古同「背」,背棄,背叛);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偏頗、偏私)則為天下(lù,通「戮」,殺戮)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擬想;推測;忖度)(古同「鑒」,借鑒,參考)於殷,峻命(大命。指上天或帝王的命令)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所謂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則會在民眾中興起孝道;在上位的人尊敬長上,則會在民眾中興起悌道;在上位的人撫恤孤寡,則會讓民眾不忍背棄;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示範作用。厭惡上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下級;厭惡下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侍奉上級;厭惡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後的人;厭惡在我之後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前的人;厭惡在我右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左邊的人交往;厭惡在我左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右邊的人交往,這就是規範道德的方法。《詩經》上說:「快樂啊國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愛的他就喜愛,百姓厭惡的他就厭惡,這就是所說的百姓的父母。《詩經》上說:「高高的南山啊,重巒疊嶂。光耀顯赫的尹太師啊,眾人都把你仰望。」統治國家的人不能不謹慎,有失偏頗則會被天下人僇辱。《詩經》上說:「殷朝沒有喪失民眾時,能夠與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忖度並借鑒於殷朝的覆亡,大命不會改變。」規律是——得到民眾的擁護,則會得到國家;失去民眾的擁護,則會失去國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乃;則)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所以君子先要謹慎地修養品德。具備了良好的品德才能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有國土,有國土才能有財富,有財富才能有機會享用。品德為根本,財富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眾就會互相爭鬥、搶奪。因此財富聚集在國君手中,則人民就會離散;財富疏散給人民,人民就會聚在國君身邊。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獲取的財貨,也會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奪走。《康誥》上說:「只有命不是始終如一的。」道德良好的就會有命,道德不好就會失命。《楚書》上說:「楚國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把善當做珍寶。」舅犯說:「流亡的人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把仁愛相親當做珍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誠也。真心)能容之,(因為,由於)能保我子孫黎民,(薦舉;選拔)亦有利哉!人之有技,(mào,嫉妒)(厭惡;憎恨)(毀謗、中傷)之;人之(yàn,古代指有才學、德行的人)聖,而違之(bǐ,使)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尊崇;重視),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同「災」)(dài,到,及)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正確的道理),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秦誓》上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大臣,他雖沒有什麼才能,但心地誠實寬大,能夠容納他人。別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誠心誠意喜歡,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真心能夠收留這人,因為他能夠保護我的子孫和人民,薦舉也是有利的啊!別人有才能,就嫉妒厭惡並且毀謗他;別人善美明達(德才兼備),就阻攔他使其不能施展才幹。真心不能收留這樣的人,因為他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人民,這種人也可以說是危險的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這種嫉妒賢人的人流放,驅逐到邊遠地區,使他們不能留在國家的中心。這說的是只有仁愛的人能夠愛人,能夠恨人。看到賢人而不舉薦,舉薦了但不能尊崇,這是命啊!看到不好的人卻不能擯棄,擯棄了卻不能放逐到遠方,這是過錯啊!喜歡人所厭惡的,厭惡人所喜歡的,是為違背人的本性,災害必然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要有正確的道理,必須忠厚誠信才能夠得到,驕縱放肆便會失去。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伐冰,鑿取冰塊。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貴族喪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稱達官貴族),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發財致富要有正確的道理。生產財富的人要多,消耗財富的人要少;幹得要快,用得要慢,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富足了。仁愛的人用財富來顯露品格,不仁愛的人用品格來發財。沒有居上位的人喜歡仁而下位的人不喜歡義的;沒有喜歡義而不能完成自己事業的;沒有哪個府庫里的財富不歸屬國君的。孟獻子說:「擁有一車四馬的人,不應計較一雞一豬的財物;達官顯貴之家,不飼養牛羊;擁有馬車百輛的人家,不豢養收斂財富的家臣。與其有聚斂民財的家臣,寧願有盜賊式的家臣。」這說的是國家不應把財利作為利益,而應把仁義作為利益。掌管國家大事卻致力於財富的聚斂,這一定是來自小人的主張。假如認為這種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來為國家服務,那麼災害就會一起來到。縱使有賢臣,也無濟於事啊!這說的是國家不要把財利作為利益,而應把仁義作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