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有哪些潛規則讓你細思恐極

1、動上層的利益如同奪他們的生命。改底層的觀念如同掘他們的祖墳。而底層觀念正是上層利益的來源。試圖說透這一切的人,是雙方共同的敵人。

2、所有人都喜歡你,直到你成了他們的競爭者。

3、越是和你親近的人,越是受不了你突然的變好。

4、狼與狼之間再怎麼撕咬,對羊的態度是一致的。

5、酒桌上不用和主角敬酒的人,一般都是主角的親信。

6、能量不比神佛大的人,不要輕易讓賣慘的人接近自己。

7、沒有人能抵擋利益的誘惑。如果有,那就是因為利益不夠大。

8、聽精神病院的醫生說,男病人都想干大事,女病人都想被人愛。

9、錢包和鏡子,能回答生活中大部分的「為什麼」和「憑什麼」。

10、一束光照進房間,房間里的骯髒齷齪被顯現,這束光便有了罪。

11、江湖的規矩就是人走茶涼,默契散場。不要問,問就是不懂規矩。

12、建立穩固合作的基礎是有穩定的利益基礎。人品保證不了穩定合作。

13、在很多時候,客氣不是用來表達禮貌和修養的,而是用來製造距離的。

14、關係越近,越覺得對方沒什麼了不起,距離才能產生神秘感和崇拜感。

15、當你的見識與見解超過大多數人的時候,你絕對不會是一個很受歡迎的人。

16、所有的人脈都是假象,想要和老闆做朋友,必須擁有同等的財富和同頻的智慧。

17、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別人心甘情願聽你的話,那就是給他想要的東西。

18、沒感覺就是嫌你丑,不合適就是嫌你窮,沒什麼道理可講,做事情之前先看看自己手上的籌碼。

19、好為人師是一種炫耀,潛意識告訴別人你比他強,這種姿態只要一出來,別人的反感就會生出來。

20、在人際關係方面,全世界都是幫親不幫理的,過分追求理想、客觀、公平,很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21、很少有男人把外貌當成資本,如果說女人的世界裡,年齡和容貌是最殘酷的事,那麼在男人的世界裡就是金錢。

22、重蹈覆轍的下場就是自取其辱,失而復得的東西根本回不到當初,重讀一本書可能會有新的感悟,但不會有新的結局。

23、抱著交易的本質去接觸人和事,結局都不會差。而用陪伴、嘮嗑堆積出來的感情,一旦跟利益掛鉤,立刻就會分崩離析,原形畢露。

24、社會默認規則就是囂張跋扈的大多不長久。所以優秀的人大多低調而謹慎,平和而理性,越活越保守。因為是既得利益者,不小心的話早就被人盯上了。

25、學校不會教你搞錢的學問。搞錢的學問,要麼有貴人帶,要麼自己開悟。這兩個的大前提都是要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跟別人交流,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26、不要在蠢人面前自嘲,他會當真。

27、有時候你只能看著身邊的人誤入歧途,無可奈何。試圖伸出援手不但費力不討好,反而容易招致仇恨。最終你會發現,你什麼都做不了。你能做的,只有過好自己的生活。

28、精明的人,會在親朋好友面前低調,而不是炫耀。明明工作很好、收入很高,卻把自己的工作說得一無是處:白加黑、無雙休、不是人乾的,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不被嫉妒和算計。

29、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慾望,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伴侶、朋友、合伙人,皆是如此。收起自己改造他人的執著,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因為人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

30、一個人不容易動怒,說明他手裡的王牌比較多。相反,如果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說明他手裡已經沒有什麼王牌了,也就只剩下發脾氣這一點能耐了。人之所以會情緒激動發脾氣,那都是因為沒辦法後的無奈之舉。

這是2022年開頭幾天寫得最好的文章

01.我的智商不夠用(一)

我一直搞不明白,進餐館要戴口罩,但是吃飯的時候又可以摘下來……難道說,在我吃飯的時候,病毒也去吃飯休息了?

02.我的智商不夠用(二)

還有一個問題我搞不明白,你說那些什麼門把手啊,冰鮮果蔬啊,桌椅板凳啊,輪胎快遞啊這些東西既沒有咽喉也沒有鼻子,更沒有肛門,怎麼檢測它的核酸呢?如果它們可以檢測,那為什麼人就必須捅咽喉捅鼻子捅屁股呢?還有,封家封村怕傳染,那成千上萬人一起做核酸又不會傳染了?

03.疫苗研發時間平均都超過10年
只須小學畢業,只須認得字,只須具有小小常識的人,一分鐘就能明白的事:
疫苗的研發時間平均都超過十年!!!
破傷風疫苗:用了40年
B肝疫苗:用了38年
流感疫苗:用了14年
天花疫苗:用了26年
腦膜炎疫苗:用了68年
小兒麻痹症疫苗:用了20年
輪狀病毒疫苗:用了26年
乙肝疫苗:用了17年
世紀絕症艾滋病至今都沒有疫苗,而某病毒出現兩年,全世界就出現了四五種疫苗。

04.奇葩邏輯
國產奶粉的廣告都有個奇葩邏輯,比如獲得歐盟認證啦,紐西蘭奶源,澳洲牧場,美國質檢……然後說更適合中國寶寶,what?

05.新聞
以前不看新聞,會和社會脫節;
現在看了新聞,會和事實脫節。

06.馬克·吐溫
現實遠比小說荒誕,因為小說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

07.人有三次新生
第一次是受孕之時肉體誕生;
第二次是思想自由精神獨立;
第三次是靈魂擺渡彼岸花開。

08.皮囊和靈魂
人的外表,只是皮囊而已,
在時間裡,皮囊終會老去,
所有光鮮都會被皺褶吞噬,
但靈魂不會。
這靈魂里,
包括你走過的路,
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
還有你一生的思考…

09.談論
不要和不明白的人談論已經知道的事情;
而是要和明白的人談論還不知道的事情。

10.稀缺的東西
與和你同頻的人相處是輕鬆快樂的事。
他們做不到的事,從不要求你;
會照顧你的情緒,懂你的黑色幽默;
知曉你的難言之隱……
有時通過眉目間就能分享心情。
人與人之間,理解是最稀缺的東西。

11.張鳴
如果你的價值觀就是「成王敗寇,弱肉強食」的話,那麼,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孩子被人欺負了,就不要抱怨,認栽就是。
因為你不可能永遠是強者,你的孩子也不可能永遠是強者,要不然,中國400多個皇帝的子孫都哪去了?

12.泳宙
與偉大的人同處一個時代,
既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悲哀。
榮幸的是,可以親眼見證歷史,
悲哀的是,我們只是歷史的塵埃。

13.蕙質蘭心
一個有教養的男人,就要像宋江那樣,當別人侮辱他,挑釁他,得罪他的時候,永遠也不氣惱,永遠保持風度,總是表現得很豁達很寬容……過後再讓李逵剁了對方全家,最後怪李逵粗魯,罰他晚上不許吃酒。

14.經濟危機正解
很多人把「經濟危機」理解為「大家都窮得吃不上飯」,其實那不叫「經濟危機」,那叫「人道主義危機」。經濟危機並不是活不下去,而是活得很苦,其特徵為:GDP出現負增長;資源錯配導致產能過剩;金融系統償債無能造成違約或展期……我們以為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是身在苦中不覺苦。

15.懂得真多
一個富婆同學,在深圳有5套房,存款好幾千萬,身家過億。有次她來北京辦事,順便來看我,讓我給她講講投資什麼好。我從「貿易戰到疫情,從新能源到大消費,從元宇宙到VR,從預製菜到數字經濟……」把各個賽道都講了一遍。富婆同學說:「雖然你們窮人沒什麼錢吧,但是懂的真特么多。」

16.小魚和大魚
小魚才浮出水面找吃的,大魚王八們都是躲在水底下,什麼也不幹,默默等著小魚吃飽長大後然後吃小魚。普通人創造價值,權貴階層掠奪價值。(有感於「全國14億人,至少有12億人沒喝過茅抬,而正是這12億人為自己的俎國有茅抬而倍感驕傲和自豪」)

17.奧爾森·威爾斯
我們隻身降落人間,
孤單活著,獨自死去。
只有借著愛情和友誼,
我們才製造了一時的幻覺,
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18.兩個故事
每個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有兩個故事:
一個是他生活的故事;
一個是他希望生活的故事。

19.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對命運會越發敬畏,更加懂得「人定勝天」不過是淺薄之徒的妄言。在現實面前選擇苟且沉淪,就是大多數人的姿態。世俗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可以將很多人抵抗的念頭碾壓得粉身碎骨,片甲不留。

20.歷史上的今天
不要以為你所經歷的每一天,
都是新的一天。
也有可能是:歷史上的今天。

轉自:https://mp.weixin.qq.com/s/BgCuW_P12LCQedn1M0iFsQ

死亡後的去向

人死亡後的去向,目前有三種看法:

一、進入異世界,就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目前宇宙中可觀測的恆星總數至少為1000億,如果你問這宇宙中有沒有外星人,我可以肯定地說:「有!而且還有很多。」相信這個答案會在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得到證實。)

二、直接消失。人未生,在元氣之中。既死,復歸元氣。就是說人生是因為氣聚,人死是因為氣散。氣散以後就會直接消失。

三、循環,也就是輪迴。有一部分思想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氣構成,其中有一問部分氣構成了人,人滅如氣散,但氣散以後又會重新凝聚,重新再構成另一個人。如此循環,永無始終。

我個人的看法是:把這三種看法綜合起來看,應該比較接近答案。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氣構成,其中一部分氣構成了人。人死後,肉體消失,復歸元氣,然後進入到另一個世界(投胎轉世),如此不斷循環(輪迴)。

未來我思考的方向主要是:如何打破或破解這個循環,使人們免受「輪迴」之苦。

再讀《肖申克的救贖》

一個人腳下書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

英國作家克萊夫·巴克曾說:

「每個美國家庭都擁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可能就是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陪著無數人走過了生命中最難熬的日子。

讓悲觀者繼續前進,無助者得到力量,傲慢者心生敬畏,絕望者看到希望,迷茫者開始思考。

每個讀者,都能從中汲取不同的能量。

多年前,看這本書,看到的是激動人心的越獄橋段,如今重溫此書,才悟出了書的深意。

01

「非常不可能發生和無法預測的事件,存在於世間的每一種事物之中。」

誰也料想不到,那個風華正茂,前途無量的銀行家,竟然會被指控為殺掉妻子的冷血殺手。

儘管證據不足,安迪仍蒙冤入獄,肖申克監獄的故事,由此拉開帷幕。

入獄的第一晚,是最難熬的。

出乎意料的是,在新入獄的獄友整晚哭喊冤枉時,安迪不發一聲。

事實上,這個喜歡地質學的銀行家,當晚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暫時忘記痛苦的事情。

從瑞德那裡買來鶴嘴鋤後,每個難熬的夜晚,他都用雕刻打發時光。

這個愛好,不僅讓他不至於沉淪黑暗無所事事,也是他自我救贖的開始。

一天,他百無聊賴在牆上刻字,卻意外發現牆上的混凝土有脫落的跡象。

畢業於緬因大學商學院的安迪,不僅有著出色的金融學知識,還因為興趣輔修了地質學和建築學。

肖申克監獄建於三十年代,那時候混凝土技術還不過關,幾十年的風雨早已腐蝕了牆體。

略一思考,他意識到也許可以挖一條通往外部世界的隧道。

於是,靠著那個鶴嘴鋤,他每天晚上悄無聲息地挖著通道,第二天再把挖出來的泥土藏在褲腿里,帶到操場上。

在監獄工作的時候,他一邊勞動,一邊觀察著監獄的構造。

其他囚犯只能看到囚牢、操場,獄警和獄卒;安迪看到的則是地下的通風管道、下水道和緊急通道。

一個人的知識體系,就是他認知世界的藍圖。

安迪之所以能絕處逢生,找到通往自由大門的道路,離不開他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超乎常人的認知力。

生活的一切難題,書中自有答案。

對於每個人來說,所學的每一個知識,都是在為未來埋下一顆彩蛋,它會在人生的某一刻成為驚喜的饋贈,幫我們橫渡萬丈迷津。

02

書中,最扣人心弦的情節有兩處。

一次,在修葺屋頂時,安迪聽到獄警哈德利抱怨,說自己獲得了哥哥的遺贈,但需要繳納一大筆稅款。

冒著被射殺的風險,他壯著膽子告訴哈德利:

「每個人一生中可以饋贈配偶一次禮物,金額最高可達六萬元,一分錢的稅都不用交。」

知曉安迪銀行家身份的哈德利,放鬆了警惕,欣然接受了安迪的幫助。

安迪第一次用專業技能,為獄友們贏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的福利。

那一刻,他們在屋頂沐浴著陽光,獲得了片刻的自由。

第二次,典獄長諾頓突然查房。

望著海報後面的隧道,安迪拿起藏著鶴嘴鋤的《聖經》裝模作樣讀了起來。

典獄長接過安迪手中的聖經問道:「你最喜歡哪一章?」

安迪略加思考之後,用書中一句經文回答:「看到你,就知道,你是一家之主。」

一句話,誇得典獄長心花怒放。

監獄長旋即說出這段經文的出處,並表示自己更喜歡「我是世上光芒之源,跟隨我就不會步入黑暗,而能得到生命光輝」這句話。

安迪說:「約瑟福音第8章第12節。」

監獄長向安迪投來欣賞的眼光,然後把聖經還給了安迪。

因為喜歡閱讀,熟讀《聖經》,安迪救了自己。

經過兩次試煉,安迪的能力得到了廣泛認可,典獄長把他從洗衣房調到圖書館工作,讓他幫忙洗黑錢;

獄警們開始找安迪報稅理財,監獄的圖書館也成了所有獄警的「避稅天堂」。

他的才能對監獄掌權者有用,獄警幫他解決了一直侵犯他的變態「三姐妹」。

他不再需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在監獄裡也活得像個體面的自由人。

同樣置身監獄,有人苟延殘喘,有人被獄警活活打死,而安迪憑藉讀過書,獲得了監獄裡最難得的東西——尊重。

肖申克監獄,未嘗不是一個微觀的社會,安迪的經歷揭示了一個樸素且扎心的「潛規則」:

這社會本就不公平,你有多有用,就有多特殊。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參差,取決彼此的能力水平。

不讀書的人生是沒有選擇權的,只能被生活逼到最逼仄的角落。

讀書的人,更有機會打破階層的禁錮,拾階而上,成為讓人尊敬的人上人。

一個人腳下書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

03

在肖申克監獄,有人嚮往高牆外的星辰大海,有人安於牆內的平淡與秩序。

圖書管理員布魯斯顯然屬於後者。

服刑50年後,接到假釋通知的他,卻故意製造了一次犯罪,企圖繼續留在監獄。

但伎倆被識破的他,還是被迫離開了。

然而多年來的與世隔絕,讓他對外面的世界無所適從。

街上川流不息的車流,讓他驚慌失措;高聳入雲的建築,讓他倍感窒息。

出獄後的他被分配在超市工作,然而他衰老遲緩的行動,總是被顧客投訴指責,生活在高壓狀態之下,他甚至連覺都睡不安穩。

在監獄裡,他是個有教養的體面人;在社會中,他是個落魄的「多餘人」。

每天活在恐懼之中的布魯斯,一年後選擇了自殺。

書中有句話說得很好: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這種「體制化」如一把刀,斬斷人與社會的聯繫;又如一副麻藥,麻木著每個人的心智。

在監獄裡被體制化的人比比皆是。

而安迪卻時刻警醒自己,即便每天累得筋疲力盡,他仍保持著閱讀的習慣。

他連續六年,每周堅持給州政府寫信,請求撥款為肖申克監獄圖書館添置圖書。

在安迪的不懈努力下,州里最終決定給肖申克監獄每年800美元的補助,安迪用它來買了各種種類的舊書和唱片等。

原本狹窄破舊的圖書館,成了新英格蘭州最大的監獄圖書館。

幾乎任何領域的書籍資料,安迪都能想方設法弄到。

27年與世隔絕的日子裡,美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迪靠著圖書館裡的海量資源,始終和時代保持同頻。

「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

儘管身體被囚禁,安迪的靈魂始終是自由的。

因為通過閱讀,他能不斷學習新的事物,儘可能觸摸時代的脈搏,而不至於被體制化慢慢殺死。

書猶良藥,可以醫愚;書如巨尺,可以丈量世界。

也許我們身囚於三尺之地,但仍能通過讀書,去感受外部世界生生不息的變化。

04

影片的結尾,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安迪通過鑿了19年的地道,成功逃出生天,在太平洋的小島上安度餘生。

肖申克監獄,一個堅不可摧的牢籠,安迪卻以知識為鑰匙,叩開了通往自由的大門。

他精通金融知識,能幫所有獄警避稅理財,所以他在監獄有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

他能把《聖經》倒背如流,所以典獄長第一次查房時,沒有發現他藏在《聖經》的那把鶴嘴鋤;

他在監獄圖書館研究地質和氣象學,所以他能挖通牆壁,爬出500碼的地下管道;

他懂得戶籍政策,所以能利用幫典獄長洗錢的機會,重新塑造了一個新的身份,為越獄後的生活做準備。

一切都是那麼巧合又自然。

每一個不起眼的知識和技能,都在冥冥之中幫助他叩開了通往自由的大門。

佛典里有一句話:「功不唐捐」,用在安迪身上恰好合適。

這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更沒有白讀的書。

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得到回報。在你想不到的時候,在你看不見的方向,你播下的種子正在悄悄生根發芽,終有一天,它們會長出一片森林。

轉自:https://m.toutiaocdn.com/i7035229502871716356/

如何歸避學《易經》的弊端

接觸《易經》有半年了,真正開始學習有一個多月了。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陸續學習了乾卦、坤卦、屯卦。學習了一段時間後,突然明白了孔子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現在明白學《易經》的弊端了,《易經》就像一個劇本,道是導演,然後大家都在台上唱戲。如果看透了劇本,知道了天命,知道自己的結局,把人生看破了,那就完了。所以學《易經》不要太早,孔子是五十歲開始學的《易經》,所以他說「五十而知天命」。

《天道》裡面有一句話:「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這句話很高深,它說中了大多數人一生碌碌無為的根源。很多人感覺自己過得不好,日子艱難,但是始終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其實根源在於沒有看透規律的人,表面上我的人生我作主,實際是不過是造物主手中的一枚棋子。而看破規律的人,則可以突破造物主的限定,得到大解脫,但也會因此做出常人眼中比較怪異的行為。學《易經》要看穿不看破,否則極有可能碌碌無為一輩子。

大師級人物南懷瑾也曾告誡年輕人,不要去深入鑽研佛學與《易經》。南懷瑾大師認為,處於中間智慧的普通人,最好有自知之明,千萬不要因為好奇而學習佛學和《易經》。好奇會害死貓。如果涉獵佛學和《易經》學習的話,千萬要記得研究一半即可,鑽研不到底反而是對自己的保護。佛學和《易經》這兩門學問鑽研到底了,人也就是廢柴一個了。當時我不太明白他說這話的意思,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我一個表哥就是學《易經》的,後來都不結婚了,估計是看破了。所以看穿不看破很重要,不然就會給自己帶來煩惱。

那麼如何看穿不看破呢?老子曰:「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我認為要剋制自己的貪慾,重視過程,看淡結果;也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要珍惜當下,好好的過每一天。到我們知天命的年紀,再去看看人生劇本(學《易經》),再回想起以前的人生經歷,就沒有什麼不能泰然處之的了(耳順)。人生是一齣戲,生活就是主題(可搜索歌曲《人生就是一齣戲》聽一聽,體會一下這首歌的意境)。我們要知天命,順天命,努力拌演好自己的角色,活出酸甜苦辣,活出精彩。要是我們離世的時候能說一句「生活如此美麗」,那麼其他的也就不再重要。

放於利而行,多怨

常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已經變質,朋友之間的感情越來越脆弱,而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卻越來越濃。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人與人交往的本質其實就是利益交換。」

乍一聽這些話,似乎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這句「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出自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之口,甚至成為當時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但是,如若把這句話作為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準則,多多少少會讓我們的人生增加一些煩惱以及造成一些不利的因素。

一、世界的本質是一面鏡子

每個人都是一個多面體。心中既許多的小我,也有大我。人時而會展現自己的小我,時而呈現出自己的大我,而大我所佔的比例就是人格。所以,可以這樣講:每個人,都是一個多面體。

一方面,我們要認清人性當中的小我。就如五千年前堯舜禹口口相傳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惟危,人心善變,每個人心中都有許多危險的念頭和想法。

所以,確實在某些時刻,我們的朋友會變成我們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我們要透徹領會堯舜禹十六字心法的精髓,才不至於在一些複雜的局勢面前讓自己蒙受損失。

但是,另一面我們也要激揚別人的大我——沒人拒絕你真誠地對他好。不管別人是怎樣的為人,我們都可以真誠地對待他人。如此,回饋給我們的同樣也是一份真誠。

舉個例子,假如有兩個人,一個人真誠質樸,心底坦蕩,所謂「心機淺則天機深」,對於人性的洞察更深刻,對於他人的關愛也更真誠;而另外一個人心機比較重,「心機深則天機淺」,也就是說,比較有城府,時常會計算他人,與他人的關係就不大好。

那這兩個人分別會呈現怎樣的生命景象呢?

一個心機淺的人,總是善待別人,以一份真誠質樸之心對他人好。所以,他所接觸的人多數會把善良的一面朝向他。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多面體,你以小我對待他人,收到的也是小我的相互傾軋;而以大我激揚他人,收到的必然是大我的相互成就。

打個比方,假定這兩個人同樣面對十個人。這個真誠的人所面對的十個人,大體有八個人會回之以真誠質樸;另外兩個人,可能一個人心靈品質很高,不管你如何對他,他都對你好;還有一個人,心靈品質比較低,不管你如何對他,他對你都不好、算計你。這個時候要特別提防這樣「人心惟危」的小人。可能的話,遠離這些不靠譜的人和不靠譜的事。

但這個心靈品質低的人不是變數,真正的變數在那八個人。

當另一個人以滿腹心計對待那八個人的時候,他們同樣也會把算計的一面轉向他。所以,這位同仁就會很辛苦的和八個人做計算,計算得失、計算彼此的輸贏。

同樣面對十個人,其中一個很好,一個很不好,我們姑且置之不論。而中間的八個人,他們怎麼對你,取決於我們怎麼對待他們。所以,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一面鏡子,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折射出來的是我們內心的狀況。

如果我們身邊的朋友都需要我們辛苦地去計算和算計,那這面鏡子照出來的是我們自己,意味著是我們心機太重了。心機深則天機淺,則意味著良知所給予我們的啟示,我們收不到;對於天理大道所體會得就比較淺,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不斷地付出成本和代價,才能更深地去領會人世間的準則和規則。

所以,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有些危險。危險之處就在於,當我們總是以這麼一份心機面對他人的時候,就會遠離真正的朋友,也會遠離那些可以成為朋友的人。

而當我們行走在利益上,完全基於利益而做選擇的時候,就會走很多彎路。

二、放於利而行,多怨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蒸蒸日上。有一位很知名的學者安岡正篤,有次與當時的知名企業家、經濟學家、政府官員開會,他發現大家對於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有許多批評和抱怨。

他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日子越來越好,日本經濟騰飛之時,人們的抱怨卻越來越多呢?

回到家裡,他拿起床頭的《論語》,隨手一翻,孔子的一句話,讓他瞬間豁然開朗。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原來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揭示了這個社會的真相:只要人們為利益而行事,最終的結果,就是多怨,因此就沒有辦法走得很長遠。

那什麼樣的企業可以成就百年基業呢?一個真正有夢想、有理想、秉持著共同價值觀的企業,才能夠聚集人心。所以,只有建立了使命共同體的企業,才可以行穩致遠。若只是利益共同體,人心惟危,人心貪得無厭,總有一天會為了利益而分道揚鑣、分崩離析。

同樣,有人說:財散人聚,財聚人散。這也是很危險的認識啊!財散,不一定聚得人心,往往是財散,人未聚;能夠使人聚得起來的是心,心聚則人聚。人與人、心與心真的鏈接,才有真的人聚。

所以,不是財散則人聚,而是心聚則人聚。

因此,真正傷害我們的不是那些顯而易見的謬誤,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良知可以清澈地知道那是不能做、不應該做的事情。真正傷害我們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看起來對,但是其中摻雜著一些毒素。

所以,類似「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樣的觀點,會把我們帶到那條「多怨」的路上,就讓我們損失了生命原有的舒展和開闊。

做人還是要秉持一份真誠,因為真誠是做人的基礎。陽明先生特別談到了,真誠惻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可以敏銳感知到他人心中可能對你產生的不好的想法,因而,他人就不能再欺騙你,也難以再傷害你。

所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格局境界,提升自己真誠的層面,才是對自己真正的保護。因而,會有更多的朋友與我們一起同行。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08458225

生命在於折騰

今天休息在家,發現網路又被降速了,先前重置路由器的方法不好使了,千兆的網路硬是被搞成了百兆。

一怒之下,做了下面幾撥操作:一、我的網路我作主,重置路由器,將WIFI設置為開放模式(共享網路,任何人不需要密碼都可以連接我們家網路),你讓我不順心,我就讓你自作自受,折騰折騰你;二、我的電腦我作主,重置華碩主板,把他們之前的所有操作歸零,奪回電腦的控制權;三、加配無線網卡連接網路,由唯一水管變為可隨時使用多根水管。做完了以上操作,還有一個重要的事要做,就是要練習KALI的無線網路破解技術,爭取短時間內把方圓50米之內所有鄰居的無線網路全部破解掉,由之前的一處水源變成眾多水源。論技術我可能不如某些器,但論智商我可不比你們低,你們可能又要再加派點人手了。

或許我還忽略了一個重要設備——光貓,那如果是那個層次的問題,或許就不是通過技術手段能解決的了,需要更高層次的智慧。總之一句話,人都自作自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沒有無緣無幫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讓自己招人恨一個人很簡單,只用把別人搞得不開心甚至怒火衝天就可以了。

在以往的每一次折騰中,都發現自己在提高,無論是「韜」範疇的東西,還是「略」範疇的東西。記得某人說過:與天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他前半句說錯了,我不與天斗,與人斗我倒是其樂無窮。在與人的互動中,自己才會不斷提高。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的技術操作。

一、華碩主板bios怎麼把電腦恢復出廠設置?我選擇利用主板上的CLRTC排針以清除BIOS設定,依照主板的不同會有以下三種方式:

a. CLRTC有兩針,在關機並拔掉電源線的狀態下,用螺絲起子之類的導體輕觸兩根針腳約5~10秒鐘。重新連接電源並開機後,按住delete以進入BIOS重新設定。

b. CLRTC有三針,在關機並拔掉電源線的狀態下,將CLRTC跳線帽由1-2更改為[2-3]約5~10秒鐘,接著再將跳現貌改回[1-2]。重新連接電源並開機後,按住delete以進入BIOS重新設定。

c. 主板上附有CLR_CMOS按鈕,在關機並拔掉電源線的狀態下按下此按鈕。重新連接電源並開機後,按住delete以進入BIOS重新設定。

二、開啟主板虛擬機功能。BIOS中依次選擇:Advanced——CPU Configuration——Secure Virtual Machine,設置為Enabled就行了。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上溯孟子,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大啟門徑,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明朝,王陽明第一次提出「心學」,至此心學有了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

要理清王陽明心學不得不提及陸九淵和朱熹對「理」的不同理解。朱陸都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終極本原。

朱熹認為:理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於宇宙而存在。主張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即窮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進。

陸九淵藉助儒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陸九淵說「明心」,要尊德性,強調為學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增進知識,而是為了實現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經典的學習與研究、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與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於實現增進道德境界的目的,因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擴大、完善人的良心結構就能實現增進道德的目的。

王陽明的心學是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就的。王陽明的心學,用他自己的四句話可以闡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1 心即理

理又作何解呢?王陽明則對此作了詳細的解釋。他認為,所謂理也就是心之條理,發之於親則為孝,發之於君則為忠,發之於朋友則為信。可見,理也就是儒家的倫理。由此,陽明還把理等同於禮,作為儒家倫理具體體現的禮,也就是理,或者說也就是天理。把理作倫理性的解釋,心學家與道學家是相同的。

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心即理的命題,使作為一個知覺器官和思維器官的心,成為一個與具有倫理含義的義理之心。在心學家看來,因為心本身就包含著義理(倫理),所以首要的問題並不是道學家所說的格物窮理,由外而內,而是如何「發明本心」,由內而外,把人人同有的義理之心發散於外,付諸實踐。

2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是圍繞「無善無惡」→「起心」展開

他認為:我們的心本來是沒有善也沒有惡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後就有了善惡之分。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起心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慾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諸求己。這時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3 「致良知」

心學家以良知作為人性本善的證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為後天之惡的來源,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作為復心的具體方式。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4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

在王陽明看來,當時的社會道德問題,並不在於去書冊上體認儒家的倫理,而在於人們缺少道德實踐的勇氣,能知而不能行,應把儒家的倫理用之於道德實踐,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強調知與行合一,但對於知的解釋,不同於朱熹。他從心學的立場上給予解說,他認為,與道德實踐相對應的知,並不是對於外在事物之理的認識,而是對於引起或指導道德實踐的主觀意念的剋制與省察。知行合一,就是「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萬一有不善之念,就將不善的念徹底克制掉。王陽明把「一念發動」的促使行為的意識,納入道德實踐的範圍,道德修養從道德行為本身擴大到道德意識,這是道德主義發展到極至的一種表現。

行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居敬存養。按王陽明的解釋,「居敬」便是存養工夫,亦即「存養此心之天理」。

第二是省察克治。道德修養先是反省思誠,識得病根所在,接著要做真實切己的「克己」工夫,克除人慾,這也就是「破心中賊」。

第三是事上磨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還必須在具體的道德實踐中得到實際的運用和體認,例如在事親上才能真正體會什麼是孝,在事兄上才能真正體會什麼是悌。

王陽明的心學雖然是在陸九淵的心學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就的。但是,他的心學有著獨立的歷史意義。

王陽明心學思想解放,提倡獨立自主的思想意識,不盲從權威,人人都可以為聖人,講究個人的對內自省和對外實踐的統一,致良知。

王陽明心學是明朝中後期思想啟蒙的開始,明朝中期以後心學占統治地位的。王陽明對心學進行完善並發揚光大,在士大夫心裡佔據了主要地位,程朱理學(也就是八股文)在他們心中越來越沒有地位。程朱理學日益衰落,王陽明甚至在萬曆12年從祀孔廟,後來心學發展成明末實學、清末經世濟用思想和民主思想。

轉自:https://ru.qq.com/a/20160427/031568.htm

破招

惡念起,惡雖未至,福已遠離——境由心生——作繭自縛——自作自受——自己出的招自己破——解鈴還需系鈴人

破招思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大學》

善念起,善雖未至,禍已遠離——境由心生——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知、止、定、靜、安、慮、得——修己安人。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認為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時候,這就變成醜惡的了;都認為善良的東西是善良的時候,這就是不再善良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當天下的人都認為某一樣事物是美的,都挖空心思地去追求的時候,醜惡就產生了。

歷史上著名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女性的苗條本來是美的,但因為楚王喜歡,宮女們害怕體胖失寵,於是紛紛惡性節食,因此香消玉殞,本來美好的事情變成了醜惡的事情。天下大美不是人人都去追求一種美,而是各種各樣的美都有人欣賞,這樣世界才能實現動態平衡。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是什麼樣的時候,善良就隱匿不見了,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善良只能發自內心,出於良知,卻不能定義。把善良標準化、模式化的結果不但無助於道德教化,反而容易滋長打著善良旗號沽名釣譽的現象。真正的善良是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是自然而然的發生的,一旦人人都知道助人為樂是善、施捨財物是善,善往往就會變成了有目的的衡量、計劃和行動,那麼善也就失去了善的意義,反而助長了邪念的滋生。

這裡我要提一下自然,我對自然的理解有三個層面,第一層叫「放任自然」,實際上很多人講的順其自然實際是放任自然,這是很糟糕的事情,第二層才是「順其自然」,其核心在「其」上,指的是天也,指的是本心。第三層是「道法自然」,什麼叫道法自然?就是孔子講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已經進入的道層面,心在道中,步步為道,這是自然的最高的境界。

實際上《道德經》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部政治學問,也不是兵法書,首先它是一部先天的道家經典,第二它在運用上面涵蓋了各個方面,「明體」方能「達用」,學以致用的前提是要明體,「知其白,守其黑」,「白」就是體,要明體,如果不能知其白,何以能夠守其黑?

最後,我要用道家丹經裡面有一句話來結束《道德經》的講述,「在世若不修道德,如入寶山空手回」,就是說人生一世如果不去悟道、明道、修道,這一生就算白來了,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轉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12351859693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