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台而師卑身厚幣千金買馬骨

《戰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攬人才,而更多的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於是,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的。然後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築台而師

具體過程是:戰國時燕昭王招賢報齊仇,向郭隗問計。他說:「請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賢,先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堂號為「尊賢堂」,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結果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卑身厚幣

所謂「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執弟子禮,以賢者為師。它體現的是君主對賢士的尊重。燕昭王找到燕國名士郭隗,向他求教說:「齊國趁著我國的內亂入寇,先君死難,這一奇恥大辱,我誓死要報復。但是我深知燕國力量薄弱,現在還不是時候。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同治理國家,那是我的迫切願望,希望先生能幫助我物色人才。」郭隗回答說:「人主所抱的態度不同,得到的人才高下也就不同――想稱帝的和師長相處,想稱王的和朋友相處,想稱霸的和臣僚相處,想亡國的和僕役相處。」為什麼會這樣呢?郭隗進一步論證說:「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以師事之,那麼,勝過自己百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認真思考他們的意見(從諫如流),那麼,勝過自己十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能平等待人,那麼,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果架子很大,派頭十足,對賢士頤指氣使,隨意呵叱,那麼,奴性十足之人就會到來。總之,能夠以賢者為師,虛心受教,才能招來賢者,這是自古以來的「服道至士」的方法。」燕昭王一聽,連連稱善,進而請郭隗向他推薦人才。郭隗說:「大王如果一定要招至賢士,那就請先從我郭隗開始吧!像我這樣的人大王都能重用,何況比我強的呢?一定會不遠千里來投奔的。」燕昭王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為郭隗建造宮殿,拜郭隗為師,予以侍奉。

所謂「厚幣」,就是不惜重金,待遇優厚,表現的是統治者對賢士價值的肯定。古今中外的招賢措施,都少不了這一條,似無須多論。但燕昭王還是有自己的特色,他獨出心裁,「築黃金台,置千金於台上,以延請天下名士。」這畢竟是一種創舉。它表明,在燕昭王心中,賢士的價值比黃金還要寶貴。

燕昭王「卑身厚幣」的舉措成效顯著: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

千金買馬骨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後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摹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guō wěi,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願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麼辦?」郭隗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僕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麼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後再默思,那麼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做,那麼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几案,拄著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麼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麼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燕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郭隗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他終於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麼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於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於是,燕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並拜他為師。消息傳開後,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後集聚燕國。

這個故事最早出自《戰國策》當時燕昭王想要招納賢才,他身邊的一個謀士郭隗就給他講了這個故事。郭隗很自謙地把自己比喻成死馬,告訴燕昭王如果太子能對自己這樣水平一般的人都加以禮遇,那麼很快就會有賢才來投奔。

培養接班人失敗的典型案例

對於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來說,如果沒有合格的接班人來繼承基業,那麼他的成功很有可能只是為別人作嫁衣裳。那麼為什麼一向精明的領導者往往很難培養好合適的接班人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讀懂下面案例就豁然開朗!

【案例原文】周主遇太子甚嚴,每朝見,進止與群臣無異,雖隆寒盛暑,不得休息;以其耆酒,禁酒不得至東宮;有過,輒加捶撻。嘗謂之曰:「古來太子被廢者幾人?余兒豈不堪立邪!」乃敕東宮官屬錄太子言語動作,每月奏聞。太子畏帝威嚴,矯情修飾,由是過惡不上聞。

【案例剖析】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代雄主,本來有機會統一中國,結束幾百年南北分裂的亂世。然而因為其子女教育問題上的失誤,不但北周政權未能一統天下,反而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外人所篡奪。那麼具體來說,宇文邕的家庭教育究竟失敗在哪裡呢?我們反覆推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條:

1、對待無差別。 特殊關係,來源於特殊待遇;而特殊待遇,能夠鞏固特殊關係。周武帝宇文邕,顯然沒有領悟這句話蘊含的深意。作為領導者,自己的接班人無疑等同於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續,是組織未來的靈魂人物,絕對不能夠按照一般成員的方式來對待。因此「與群臣無異」的對待方式,只能夠培養出唯唯諾諾的「打工人」,怎麼可能早就殺伐決斷,能挑大樑的「負責人」呢?

2、工作時間過長。 宇文邕要求其兒子「雖隆寒盛暑,不得休息」,用一種超越996的工作方式來「雞娃」,不僅不會獲得馬老闆所講的「福報」,反而會帶來不少難以預料的「副作用」。其一,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長時間辛苦工作,必然會損傷身體,而沒有足夠時間休息,則會使人體正常的修復功能難以進行。後來其兒子的英年早逝,跟宇文邕的「騷操作」不無關係。其二,沒有自由時間對戰略全局進行通盤思考。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極為有限,忙於瑣事,必然疏於大略。對於組織未來的「舵手」,如果只盯住眼前的「雞毛蒜皮」,勢必會忘記長遠的「星辰大海」。

3、強行剝奪愛好。 人性從來都是好逸惡勞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興趣愛好,即便是位高權重的領導者也不例外。對於興趣愛好,只要不傷大雅,不是太耽誤時間和消磨意志,只需要善加引導就可以了。而周武帝宇文邕面對兒子喝酒的愛好,則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強行剝奪。這種「越俎代庖」的行為,不但不能發揮作用,反而會削弱子女的自制力,一旦其稍有機會,便會「報復性」地補償自己。

4、懲罰措施過重。賞罰固然是領導者重要的管理手段,但是其尺度的拿捏卻極為講究。一旦懲罰措施過重,不但不能夠「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反而會「激化矛盾,樹敵過多」。周武帝宇文邕對兒子「輒加捶撻」的頻繁懲罰,不但不能督促其改正錯誤,反而會使「叛逆心理」更加滋生,父子之間的親情變得極為淡漠,雙方關係變得日益緊張。

5、公開監視接班人。 除此之外,宇文邕還使出了一個嚴重的「昏招」,那就是公開地監視自己的接班人。大家知道,監視從來都是秘密進行的,很少有人公開實施。因為這樣做,無疑是在要求對方必須「弄虛作假」,不但不能夠收集到真實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反而會使得雙方關係完全對立,自曝「矛盾」於外人。

拔苗助長,從來都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行為,其導致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此,無論是作為領導,還是作為長輩,對於接班人的培養必須講究「因勢利導,量才使用」的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我們的悉心栽培,刻意訓練才有可能產生積極有效的成果。

扁鵲三兄弟

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魏文侯曰:可得聞邪?

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