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琴而治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故佚。」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數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勞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這段古文出自《呂氏春秋·察賢》,通過對比宓子賤與巫馬期治理單父的不同方式,闡述了”任人”與”任力”的治國理念差異。以下是逐句註解:


原文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註解

  • 宓子賤:孔子弟子,名不齊,字子賤。
  • 單父(shàn fǔ):春秋時魯國邑名。
  • 彈鳴琴:彈奏琴瑟,象徵從容不迫。
  • 身不下堂:無需親自處理瑣事。
    譯文:宓子賤治理單父時,每日彈琴,足不出戶而單父卻治理得井井有條。

原文
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
註解

  • 巫馬期:孔子另一弟子,名施,字子期。
  • 以星出,以星入: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歸。
  • 以身親之:事必躬親。
    譯文:巫馬期治理單父時,早出晚歸,日夜不休,親自操勞,單父也得到治理。

原文
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故佚。”
註解

  • 任人:依靠人才,善於用人。
  • 任力:依賴個人勞力。
  • 佚(yì):通”逸”,安逸。
    譯文:巫馬期向宓子賤請教原因,宓子賤說:”我的方法是任用賢能,你的方法是依靠勞力。任力者自然勞累,任人者自然安逸。”

原文
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數而已矣。
註解

  • 佚四肢:身體安閑。
  • 全耳目:不耗損耳目之勞。
  • 平心氣:心態平和。
  • 治義:按道義治理。
  • 任其數:掌握用人之術。
    譯文:人們稱讚宓子賤是真正的君子,他身體安閑,耳目不勞,心氣平和,而百官各司其職,這是因他精通用人之道。

原文
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勞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註解

  • 弊生事精:損耗生命,耗盡精力。
  • 勞煩教詔:頻繁發布政令。
  • 未至:未達最高境界。
    譯文:巫馬期則相反,他耗盡精力,勞煩於政令,雖能治理但未臻至境。

核心思想

1、治國策略

  • “任人”(宓子賤):通過選拔賢能、分層負責實現”無為而治”,是道家與儒家結合的理想治理模式。
  • “任力”(巫馬期):依靠個人勤政,屬法家事必躬親的作風,雖有效但難以持久。

2、管理智慧

  • 強調領導者應注重製度建設和人才任用,而非陷於瑣事。
  • 暗合《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思想,主張減少干預。

3、歷史影響
這一典故成為後世”鳴琴而治”的典故來源,常用於讚美善於簡政放權的官員。

此段文字通過鮮明對比,揭示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頂層設計”與”具體執行”的辯證關係。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