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抵巇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預兆;跡象),可(抵,擠也)而塞,可抵而(退;退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契合、適宜)。此謂抵巇之理也。

萬物有它的自然發展規律,萬事有聚散合離的法則。有的近在咫尺卻不可看透,有的遠在天邊卻了如指掌。近在咫尺卻不可看透,是因為沒有考察對方的言辭;遠在天邊卻能了如指掌,是因為能夠對過往歷史和現狀做出深入研究並據此經驗來推驗未來。巘(微小的縫隙),發展下去就是縫罅(細小的裂痕);罅(細小的裂痕),發展下去就是澗(裂溝);澗(裂溝),任其發展就會發展成大的分裂。微小的縫隙剛剛出現跡象時,通過抵消(由於作用相反而互相消除)使其閉塞,通過抵消使其消退,通過抵消使其停止,通過抵消使其隱匿,通過抵消使其變得合宜。這就是抵巘之術的原理。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1、豈,難道。2、唯獨,僅僅)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事物發生前的徵候或跡象,預示)萌牙櫱之謀,皆由抵巇。抵巇(通「止」)隙,為道術用。

事情出現危險,聖人了解情況之後,豈會唯獨保全其自身?聖智之人會根據情況的變化來談論事情,通達計策謀劃,以便於認識細微縫隙產生的原因。(事情)經常在初起時如秋毫之末那樣微小,發展起來就可以產生撼動泰山根基的效果。施策於外,出現徵兆且尚處於萌芽狀態時的謀劃,都由抵巇來完成。通過抵消微小的縫隙來止住分裂,就是規律和方法的現實運用。

天下紛(背離;違背),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奇怪、懷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謂不守禮法,胡作非為)反目,是謂萌牙巇罅。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獲取)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翻轉)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貴,為高)

天下人紛紛背離大道,朝堂之上沒有賢明的君主,公侯沒有道德。那麼小人就會讒害聖賢,賢能之人也不會被任用;聖智之人逃匿躲藏起來,貪贓枉法、弄虛作假者興風作浪;君臣之間互相猜疑,國家綱紀土崩瓦解而導致各種勢力互相攻伐交戰;父子離散,不守禮法且互相反目成仇,這稱之為「初生的裂縫或裂痕」。當聖智之人看到初生的裂縫或裂痕時,就以法令制度來抵消。當世道還可以治理時,就通過抵消的方式堵塞縫隙。不可以治理,就採用抵消的方式來取得天下。或以這種方法抵消,或以那種方法抵消;或通過抵消使其恢復原狀,或通過抵消將其重新塑造。五帝時代的政治,是以抵消來堵塞縫隙、彌補漏洞。三王時代的政治,是以抵消來取而代之,從而取得天下。當今之世,諸侯之間互相抵消,其次數之多已無法統計;當此之時,能運用抵消是為上策。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此道可以上合,可以(通「斂」,收聚;收斂)下;能(順;順應)能循,為天地守神。

自天地有離合、始終以來,必定有巇隙相隨,不可不留心觀察。用捭闔之術觀察,又能運用抵巘解決問題的,就是聖智之人了。所謂聖智之人,乃是天地的使者。世間沒有巇隙可以抵消,就深藏隱居起來等待時機;當時出現巇隙可以抵消時,就為之謀劃。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與君主結合,也可以幫助收聚臣下;能順應規律且能遵循規律,是為天地的守護神。

鬼谷子-內揵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靠近;湊近)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駕馭),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揵(內,通「納」,接納,採納;揵,連接。內揵的意思是從接納並連接)(表示歷來如此,相當於「向來」)本始(本初)。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縫隙),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相距甚遠卻很親密,有的近在咫尺卻很疏遠;有的主動靠攏卻不被任用,有的離開之後卻反被四處詔求。有的每天在君主面前侍奉卻不能駕馭君主,有的只是君主遙聞其名便被君主日夜思念。遇到事情都有接納他人意見和連接他人謀略,平素結交本初。有的靠道德相結交(對一些愛好道德仁義並想用仁義來治國的君主,就要以講道德仁義來結交他,這不是投其所好,而是讓他覺得你能幫助他),有的靠朋黨相結交(對一些喜歡建立自己心腹的人才隊伍的君主,要以與他結黨成為他的心腹的方式來結交他,以得到他的信任),有的靠錢貨相結交(對一些愛財喜歡奇珍異寶的君主,就送給他們金銀財寶,以接近他們,並得到遊說對方和任用的機會),有的靠采色相結交(對一些喜歡聲色犬馬愛好美色的君主,就送給他們美女、歌舞、玩物等滿足他們的愛好。對方收到這些,在內心裡就接納了你,你也就獲得了遊說或任用的機會)。只要摸准了君主的心意並且迎合其意,那麼想入政就能入政,想出世就能出世,想親近君主就能親近,想疏遠君主就能疏遠,想投奔就能投奔,想離去就能離去,想被徵召就被徵召,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像用青蚨母子之血塗錢可以相互招引一樣,可以把君主吸引得無間無隙,這樣就可以在宮廷中獨往獨來,沒有人能夠阻止。

內者,進說辭也;揵者,揵所謀也。欲說者,務隱度;(計,謀也。商議;謀劃)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意向、抱負、決心)(將,將要。表未來)(lài,慰勞;勸勉)應時,以合其謀。詳思來揵,往應時當也。

所謂「內」,就是進獻說辭使君主採納;所謂「揵」,就是使君主連接自己的謀略。想要遊說君主,務必先悄悄地揣測君主的心意;為君主謀劃事情的時候,務必順著君主的心意。暗中分析我們的謀略是否可行,向君主公開言明謀略的優劣得失,以此來駕御君主的志向。將要勸勉君主時候應該選擇適當的時機,使謀略與君主的心意相合。詳細思考之後再來連接,這樣往往既符應君主的心意又符合當前形勢。

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當時的需要或潮流),從便(biàn,有利於,有益於)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古稱鑰匙)取揵。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依然,順,按照)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統治;主管)人民。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和睦,和諧,融洽)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這進獻的說辭有不符合君主心意的,就不可以付諸施行。於是就要揣摩當時的形勢,從有利於君主實施的角度出發,以求能採用多種靈活變通的方式。要做到以靈活變通的方式來求得君主的接納,就要像用鑰匙打開鎖一樣。(遊說過程中,)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順著對方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採用變通的言辭。善於應變的人要詳細了解各國地理和形勢,精通於天文,以順應四時變化的方式行事;只有這樣才能使喚鬼神,契合於陰陽變化的規律,從而主導天下人民。見到君主所謀劃的事情,就能推知他的意圖;事情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為某些情況我們還沒有了解清楚。彼此表面和睦但得不到對方連接的,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親密但實際上卻很疏遠,事情又與對方的心意不相符,(這種情況下,)聖智之人是不會為之謀劃的。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趨近、靠近)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以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相似;像)而為之者,見(抵觸,不順從);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責怪;非難;反對)。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所以有的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是因為有與君主心意暗合之處;有的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合。有的主動靠攏卻得不到任用,是因為他的策劃沒有實際效果;有的離開君主卻反而被詔求,是因為他所謀劃的事後來應驗了。有的每天在君主面前侍奉卻不能駕御,是因為其措施不合君主心意;有的距離遙遠只聽到名聲就被君主思念,是因為其謀略與君主心意相合,君主正等待他前來決斷大事。所以說:沒有看到雙方類似之處時就去遊說的人,一定會被抵觸;沒有了解對方真實情況時就去遊說,必定會被非難(責備)。得充分了解了對方的真實情況,才能夠制定內揵之法。如此運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朝廷,就可以輕易地與君主連接並使其打開心扉。所以聖智之人能成就事業,就是在知悉客觀情況基礎上再去連接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而無失計,立功建德。

(遊說時)要順合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策謀劃要先引用《詩經》和《尚書》中的話來驗證自己的思路,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後再決定是離去還是靠攏。想要與君主結合,就要留在核心圈內輔佐,想要離開君主,就要到外部去為其效力。無論是留在核心圈內輔佐還是到外部去為其效力,都必須明白其中的規律和方法技巧。這樣才能揣度策劃未來的事情,遇到疑難之事才可以迅速決斷。在策劃時只有做到不失算,才能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

治名(為政有成績而獲得的好名聲)(産,生也)(事業;功業),曰揵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同「悟」),揵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同「悅」,愉快)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依靠;憑藉)(等候,等待)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為了謀求為政有成績的好名聲而入仕建立功業,這叫作連接君主並從內心與之結合。如果上面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面作亂而君主不能夠有所省悟,我們就要用謀略連接君主並使他返歸正道。如果碰到那種自視甚高、剛愎自用而聽不進外人意見的,我們不妨通過取悅和恭維來逐步說動他。如果有君主發布命令來召己,就要先迎合然後再設法逐步駕御他。如果自己想要離開君主,就藉助危機等待脫身良機(如三國赤壁之戰時,徐庶借幫助平定北方叛亂的理由脫離曹操,避免了災禍)。要像圓環一樣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幹什麼,這就是全身而退的大法則了。

鬼谷子-反應

古之大化(謂化育萬物)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同「復」,重、再)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事物的規律、意旨),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古時候的化育萬物之人,是與無形的「道」共生的。他處事都是從事物正反兩個方面反覆思考的:反過來回顧過去,再驗證未來;反過來認知歷史,再認知現在;反過來認知他人,再認知自己。動靜、虛實的運動規律,如果與當今不相符合,他就回顧歷史去尋找古人的經驗。任何事物都需要反覆比證徹底了解,這是聖智之人的意願,不可以不去仔細考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順;順應)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摹擬、效法),事有(譬喻)。其有象比,以觀其(中,間)。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置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通「伺」,偵察,觀察)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

別人侃侃而談的時候,是動;自己沉默傾聽的時候,是靜。順應對方的言辭,聽出他話中所透露出的真實情況;如果發現對方言辭中有前後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就要通過反駁和追問來探求其情,從其反應中必定能探求出真情。言辭可以摹擬,表達事情可以譬喻;對方的語言表達中有摹擬和譬喻的意思,我們就要探求其中間隱藏的真實含意。所謂「摹擬」就是用摹擬的事情,所謂「譬喻」就是用比喻的言辭。因為採用象、比手法皆不直說,故能於無形之中得到對方回應,如果使用象、比手法說出的用作引誘的話能切合事情,那麼就能從對方的回應中得到實情。這又像張開網捕野獸一樣,多設一些網聚集在一起伺機等侯著。方法只要切合這事情,對方必然會暴露出真情,這就是「釣」人的網,應常持這樣的「釣」人之網去驅使別人。

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通「赴」,往,去)其心。(古同「現」,出現,顯露)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重、再)來,言有象比,因而定(根據,依據)(zhòng,1、極;甚;十分。2、謹慎)之,(1、乘其不備,偷偷地進攻。2、重複)之,反之,(審察;查核)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詳細,周密)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如果對方沉默不言或言辭中沒有使用譬喻,就要改變談話的方式。用「摹擬」的事情來打動對方,以走進對方的心裡,等對方顯現出真情,隨後主導對方。己方與對方這樣經過幾個來回,通過在言辭之中使用「摹擬」和「譬喻」(以探察對方的底細),因而奠定決策的依據。首先自己的言談舉止要十分謹慎,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意圖;其次通過突然發問、連環發問的方式,不給對手任何巧言令色、掩蓋事實的機會;然後在談話過程中不時地反駁對方話語中的有前後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以探求真情;最後要不時地採取順從談話對手的方式,以查核出導致他話語中出現自相矛盾的內容的原因;像這樣進行探究,任何事情都可以從對方言辭中察知。聖智之人用這種方法誘導愚者或智者,任何真情都可以探察得而毫無疑惑。所以善於用「反聽」的方法探察對方的人,通常能夠用鬼神莫測的多變手段來探得對方的情況。隨機應變的方法得當,就主導的詳細。主導的不詳細,探得的情況就不明了;探得的情況不明了,用來奠定決策的依據就不詳細。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通「脹」,脹滿)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變換著使用「摹擬」「譬喻」,對方一定會有「反應」的言辭,這時自己再回過頭來傾聽。想要聽對方講話,自己要先用沉默來逗引他;想讓對方膨脹,自己要先收斂;想讓抬高對方,自己要先謙下;想從對方那裡有所收穫,自己就要先給予對方一些好處。要想讓對方「開」而露出實情,就要善於通過「摹擬」和「譬喻」綜合使用的辦法,來主導對方的言辭。聲音相同,彼此就會產生共鳴;實際看法一致,彼此就會走到一起。

(經由、透過)此,或因彼,或以事(君主;皇帝),或以牧(臣下;百姓;群眾)。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覆,觀其所託。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比喻勝敗、高下、強弱)。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猜度)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反聽之法)或者透過這個辦法,或者透過那個辦法,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主導臣下和百姓。這就需要聽出話中的真偽,了解彼此的異同,從而探得對方的情況和詭詐之處。對方的表情動作、言談沉默與此間的出入(不符之處)、對方的喜怒都可以用這種方法窺其端倪,所有這些都要以自己事先做好準備作為法則。用「反」的方式來探求和查核,觀察對方的寄託(安身)。因此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自己需要平心靜氣地去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其中的事情,論說萬物,辨別事物的勝敗、高下、強弱。雖然不是這個事,但是可以從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中來推知有關聯的大事件。運用這就像深入到人的內心探測人一樣,可以估量出他的能力,猜度出他的意圖;而這種猜度就像「符應」那樣不會失誤,像螣蛇所指禍福不差,像后羿發箭發箭必定命中那樣百驗不失。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古同「現」,出現,顯露)(使之現形,顯露,顯示)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如舌之取燔骨(炙肉中的骨頭)。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等候,等待)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侍奉,供奉)之。進退左右,以是(通「伺」,偵察,觀察)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謂情實。實情,情況)、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所以了解他人要從了解自己開始,只有了解自己之後才能了解他人。(做到自知後再)了解別人,就像比目魚相併而行那樣一絲不差;(做到自知後再)使之現形,就像陽光之下顯露影子一般,(做到自知後再)考察對方的話也能立刻捕捉到對方的真實意圖,就像用磁石取針,如同用舌頭來獲取烤肉中的骨頭一樣萬無一失。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探察對方所顯露的實情卻又快又准。就像陰等待陽、陽等待陰,圓等待方、方等待圓一般明顯。 在情形還未明朗以前,就用圓略來引導對方;在情形明朗以後,就要用方略來侍奉對方。無論是向前進還是向後退、向左還是向右,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去偵察對方。自己不事先做好準備,主導他人不能恰到好處,做事不使用技巧,稱為遺忘探求情實、錯過運用規律。自己慎重地先做好準備以主導別人,實施策略不露形跡,讓對方摸不透、抓不著我們的門路,這稱為天神(那般達到難測難知的至高境界)。

鬼谷子-捭闔

(用於句首。表示審慎的語氣)(順;順從)(考察)古,聖人(指能夠深入領會陰陽之道,掌握自然界和社會的本質及規律,並善於利用矛盾,從事政治鬥爭的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抓住事物的本質,表述事物名稱和性質),知存亡之門戶(比喻事物的機栝),籌策萬類之終始,(通曉)人心之理,見變化之(徵兆,跡象)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事理;規律)一也。

縱觀古代歷史,聖智之人生在天地之間,是芸芸眾生的先導。他們通過觀察陰陽開合的變化來以名稱給萬物命名;知道影響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關鍵,揣度料量萬物從開始到終結的發展過程,他們通曉世人思想的規律,通過觀察事物變化的徵兆,來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所在。所以聖智之人立身於天下,從古至今,其遵循的規律都是一樣的。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歸宿,指不同表現)。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是故聖人(始終)守司其門戶,(慎重,小心謹慎)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比較)(通「技」,技藝,本領)巧短長。

儘管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但都有自己的歸宿。或表現為陰,或表現為陽,或表現為柔弱,或表現為剛強,或表現為開放,或表現為封閉,或表現為鬆弛,或表現為緊張。所以聖智之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謹慎地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先後過程,揣度權衡並考量人的能力,比較其本領上的長短。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慈;厚道)(善;美)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順應人們的不同秉性)(統治;主管)之。審定有無(有沒有真才實學)以其實虛(為人真誠還是虛假),隨其嗜欲以(同「現」)其志意。微(駁斥)其所言而(撥動啟發他說出真話)(反對)之,以求其實,(崇尚,重視)得其(古同「旨」,旨意,主旨)。闔而捭之,以求其利。

這賢良與不肖,智慧與愚笨,勇敢與怯懦,在寬厚美善方面有著差異。根據每個人的秉性,可以捭,也可以闔;可以擢進,也可以黜退;可以輕賤,也可以敬重,要順應人們的秉性規律分別主導他們。謹慎地確定他有沒有真才實學以及其對人是真誠還是虛假,順著他的嗜好和慾望來發現其真實意志。輕微試探性地駁斥他的言論,撥動啟發他說出真話然後再加以反對,以求得到其真實情況,重視得到他說話的主旨。如果對方閉口不說,就要想辦法讓他開口,以便了解他追求的利益點所在。

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推究根源)其同異。離合有守(有操守,有節操),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趕得上;比配)

或通過「開」的方式將真實情況顯示給對方,或通過「闔」的方式將真實情況隱藏起來。將真實情況顯示給對方是因為志趣相同,將真實情況隱藏起來是因為誠意不一樣。可行與不可行,要審察清楚對方的計謀,以便推究雙方意見相同或不相同的根源。雙方意見有差異時,是離是合都要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可以先讓他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去辦事(自己則適時而動)。想要捭,最重要的是周詳;想要闔,最重要的是縝密。周詳和縝密的貴在於注意細節,並且要與規律相比配。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這樣,如此)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計算,推測)。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合於;符合)權衡度數(測算),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所謂「捭之」,或是為了預料對方的情況;所謂「闔之」,是為了結合對方的真誠。將對方的計謀都看清楚,如此權衡對方計謀的輕重利害,才能為之推測計謀的成敗與否。聖智之人因而為之思慮,若其不合於我們的權衡和測算,聖智之人因而只能替自己思慮退路了。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nà,接納,吸收)之;闔者,或闔而(接受、收受)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所以「捭」的方法,或者通過「捭」向對方表達出內心想法,或者通過「捭」讓對方接納我方;「闔」的方法,或者通過「闔」使自己有所獲取(以靜制動),或者通過「闔」使對方被迫離去(拒絕)。捭闔的方法,遵循天地陰陽之自然規律。所謂捭闔,就是變動陰陽,用開閉之法構成四季輪迴,使萬物化生交替。縱和橫,返和出,翻和覆,反與忤,必定由捭闔產生的。

捭闔者,道之大化(重大變化),說之變也;必(同「預」,預先,事先)(詳究,考察)其變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控制)之以出入。

捭闔,是規律的大變化,是說話的機變;必須預先考察其變化規律,這是遊說結果吉凶的關鍵所在。口,是表達思想的門戶;思想,是精神的主導。意志、喜好、思慮、智謀,都是通過口這個門戶來表達。所以適時閉口,通過捭闔來控制言語的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調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所謂「捭之」,就是讓人打開心扉,開口說話,這就是陽之道;所謂「闔之」,就是讓人關閉心扉,沉默不語,這就是陰之道。陰陽之間其互相調和,始終遵循著陰陽變化的基本原理。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等都被歸於「陽」類事物,稱為「開始」。而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等都被歸於「陰」類事物,稱為「終止」。那些在言論時採用「陽道」來立說的,都可以稱為「開始某事」,他們講出良好的展望去說服對方開始從事某事;那些在言論時採用「陰道」來立說的,都可以稱為「結束某事」,他們講出不好的展望去終止對方的謀劃。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卑下)(打動)(小人),以(崇高)(君子)。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捭闔的運用規律,是以陰陽兩種方式來嘗試。所以向品行高尚的人遊說時,就要談論陽光積極的事;向品行卑劣的人遊說時,則要談論保守消極的事。用卑下的陰言去打動小人;用崇高的陽言去說服大人。根據這個方法去說,就沒有試探不出來的真實情感,就沒有不聽從我們決策的人,就沒有不能說服的對象。用捭闔可以說服普通的個人,可以說服大夫,可以說服諸侯國的君主,可以說服全天下。做小事情沒有內在制約,做大事情沒有外在阻礙,都可以運用捭闔。事情的損害和補益、人的去逆和歸附、道的背離和返歸,都以陰陽的變化來控制。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返還)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通「包」,包容,懷抱)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因以"圓方"代稱天地)門戶(比喻事物發生的樞紐)

陽,運動前行;陰,靜止隱藏;陽,運動發展;陰,隱藏收斂。陽返歸原始最終成了陰,陰發展到極點反而變為陽。憑藉陽氣活動的人,要靠道德來互相感化;憑藉陰氣潛藏的人,要用可以看見的行動互相成就。以陽的方式去求助於陰,就要以道德包容對方;以陰的方式去結交陽,就要實際地去施以助力。陰陽互相尋求幫助,則憑藉捭闔。這就是天地陰陽的規律,並且是遊說他人的方法,是萬事成敗的先決,因此被稱為「天地運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