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 Linux 上殺死一個殭屍進程

這一切始於執行 Linux 中的一個程序時,當它被執行時,它的運行實例被稱為進程。你可以用 ps -ax命令查看你的 Linux 環境中的所有進程。

zhong@debian:~$ ps -ax
    PID TTY      STAT   TIME COMMAND
      1 ?        Ss     0:01 /sbin/init
      2 ?        S      0:00 [kthreadd]
      3 ?        I<     0:00 [rcu_gp]
      4 ?        I<     0:00 [rcu_par_gp]
      6 ?        I<     0:00 [kworker/0:0H-events_highpri]
      8 ?        I<     0:00 [mm_percpu_wq]
      9 ?        S      0:00 [rcu_tasks_rude_]
     10 ?        S      0:00 [rcu_tasks_trace]
     11 ?        S      0:00 [ksoftirqd/0]
     12 ?        I      0:02 [rcu_sched]
     13 ?        S      0:00 [migration/0]
     15 ?        S      0:00 [cpuhp/0]
     16 ?        S      0:00 [cpuhp/1]
     17 ?        S      0:00 [migration/1]
     18 ?        S      0:00 [ksoftirqd/1]
     20 ?        I<     0:00 [kworker/1:0H-events_highpri]
     21 ?        S      0:00 [cpuhp/2]
     22 ?        S      0:00 [migration/2]
     23 ?        S      0:00 [ksoftirqd/2]
     25 ?        I<     0:00 [kworker/2:0H-events_highpri]
     26 ?        S      0:00 [cpuhp/3]
     27 ?        S      0:00 [migration/3]
     28 ?        S      0:00 [ksoftirqd/3]
     30 ?        I<     0:00 [kworker/3:0H-events_highpri]
     35 ?        S      0:00 [kdevtmpfs]
     36 ?        I<     0:00 [netns]
     37 ?        S      0:00 [kauditd]
     39 ?        S      0:00 [khungtaskd]
     40 ?        S      0:00 [oom_reaper]
     41 ?        I<     0:00 [writeback]
     42 ?        S      0:00 [kcompactd0]
     43 ?        SN     0:00 [ksmd]
     44 ?        SN     0:00 [khugepaged]
     62 ?        I<     0:00 [kintegrityd]
     63 ?        I<     0:00 [kblockd]
     64 ?        I<     0:00 [blkcg_punt_bio]
     65 ?        I<     0:00 [edac-poller]
     66 ?        I<     0:00 [devfreq_wq]
     70 ?        S      0:00 [kswapd0]
     71 ?        I<     0:00 [kthrotld]
     72 ?        I<     0:00 [acpi_thermal_pm]
     75 ?        I      0:02 [kworker/2:4-events]
     76 ?        I<     0:00 [kworker/2:1H-events_highpri]
     77 ?        I<     0:00 [kworker/1:1H-events_highpri]
     78 ?        I<     0:00 [ipv6_addrconf]
     87 ?        I<     0:00 [kstrp]
     90 ?        I<     0:00 [zswap-shrink]
     91 ?        D<     0:01 [kworker/u17:0+i915_flip]
    142 ?        I<     0:00 [ata_sff]
    143 ?        S      0:00 [scsi_eh_0]
    144 ?        I<     0:00 [kworker/3:1H-events_highpri]
    145 ?        I<     0:00 [scsi_tmf_0]
    146 ?        S      0:00 [scsi_eh_1]
    148 ?        I<     0:00 [scsi_tmf_1]
    149 ?        S      0:00 [scsi_eh_2]
    150 ?        I<     0:00 [scsi_tmf_2]
    151 ?        S      0:00 [scsi_eh_3]
    152 ?        I<     0:00 [scsi_tmf_3]
    153 ?        S      0:00 [scsi_eh_4]
    154 ?        I<     0:00 [scsi_tmf_4]
    155 ?        S      0:00 [scsi_eh_5]
    156 ?        I<     0:00 [scsi_tmf_5]
    161 ?        S      0:00 [card0-crtc0]
    162 ?        S      0:00 [card0-crtc1]
    167 ?        I<     0:00 [nvkm-disp]
    168 ?        I<     0:00 [ttm_swap]
    169 ?        S      0:00 [card1-crtc0]
    170 ?        S      0:00 [card1-crtc1]
    172 ?        I      0:01 [kworker/0:2-events]
    211 ?        S      0:00 [jbd2/sda1-8]
    212 ?        I<     0:00 [ext4-rsv-conver]
    251 ?        Ss     0:00 /lib/systemd/systemd-journald
    281 ?        Ss     0:00 /lib/systemd/systemd-udevd
    353 ?        Ssl    0:00 /lib/systemd/systemd-timesyncd
    361 ?        Ss     0:00 /usr/sbin/haveged --Foreground --verbose=1
    405 ?        S      0:00 [watchdogd]
    477 ?        S      0:00 [irq/29-mei_me]
    484 ?        I<     0:00 [cfg80211]
    486 ?        I<     0:00 [kmemstick]
    507 ?        Ssl    0:00 /usr/libexec/accounts-daemon
    510 ?        Ss     0:01 avahi-daemon: running [debian.local]
    514 ?        Ss     0:00 /usr/sbin/cron -f
    515 ?        Ss     0:05 /usr/bin/dbus-daemon --system --address=systemd
    516 ?        Ssl    0:09 /usr/sbin/NetworkManager --no-daemon
    518 ?        Ssl    0:00 /usr/libexec/polkitd --no-debug
    519 ?        Ssl    0:00 /usr/sbin/rsyslogd -n -iNONE
    522 ?        Ss     0:00 /usr/sbin/smartd -n
    539 ?        Ss     0:00 /lib/systemd/systemd-logind
    542 ?        Ssl    0:03 /usr/libexec/udisks2/udisksd
    546 ?        Ss     0:02 /sbin/wpa_supplicant -u -s -O /run/wpa_supplica
    551 ?        S      0:00 avahi-daemon: chroot helper
    567 ?        I<     0:00 [cryptd]
    665 ?        Ssl    0:00 /usr/sbin/ModemManager
    711 ?        Ss     0:00 /usr/sbin/cupsd -l
    715 ?        Ssl    0:00 /usr/bin/python3 /usr/share/unattended-upgrades
    723 ?        Ssl    0:00 /usr/bin/sddm
    725 ?        Ssl    0:00 /usr/libexec/colord
    727 ?        Ss     0:00 sshd: /usr/sbin/sshd -D [listener] 0 of 10-100 
    741 tty7     Ssl+   0:55 /usr/lib/xorg/Xorg -nolisten tcp -auth /var/run
    825 ?        I<     0:00 [iprt-VBoxWQueue]
    827 ?        S      0:00 [iprt-VBoxTscThr]
    830 ?        Ssl    0:00 /usr/sbin/cups-browsed
    916 ?        SNsl   0:00 /usr/libexec/rtkit-daemon
    941 ?        I<     0:00 [kworker/u17:1]
    953 ?        Ss     0:00 /usr/sbin/smbd --foreground --no-process-group
    955 ?        S      0:00 /usr/sbin/smbd --foreground --no-process-group
    956 ?        S      0:00 /usr/sbin/smbd --foreground --no-process-group
    958 ?        S      0:00 /usr/sbin/smbd --foreground --no-process-group
    980 ?        S      0:00 /usr/lib/x86_64-linux-gnu/sddm/sddm-helper --so
    981 ?        I      0:01 [kworker/1:1-events]
    983 ?        Ss     0:00 /lib/systemd/systemd --user
    985 ?        S      0:00 (sd-pam)
   1004 ?        S<sl   0:00 /usr/bin/pipewire
   1005 ?        S<sl   0:00 /usr/bin/pulseaudio --daemonize=no --log-target
   1008 ?        Ss     0:02 /usr/bin/dbus-daemon --session --address=system
   1010 ?        S<l    0:00 /usr/bin/pipewire-media-session
   1013 ?        Sl     0:00 /usr/bin/kwalletd5 --pam-login 7 3
   1014 ?        Sl     0:00 /usr/bin/startplasma-x11
   1073 ?        Ss     0:00 /usr/bin/ssh-agent /usr/bin/im-launch /usr/bin/
   1090 ?        Sl     0:00 /usr/bin/fcitx -d
   1097 ?        Ss     0:00 /usr/bin/dbus-daemon --syslog --fork --print-pi
   1101 ?        SN     0:00 /usr/bin/fcitx-dbus-watcher unix:abstract=/tmp/
   1122 ?        S      0:00 /usr/lib/x86_64-linux-gnu/libexec/kf5/start_kde
   1123 ?        Ss     0:00 kdeinit5: Running...
   1130 ?        Sl     0:00 /usr/lib/x86_64-linux-gnu/libexec/kf5/klauncher
   1134 ?        I      0:03 [kworker/3:0-events]
   1152 ?        I<     0:00 [kworker/0:2H-events_highpri]
   1154 ?        Sl     0:05 /usr/bin/kded5
   1156 ?        Sl     0:01 /opt/sogoupinyin/files/bin/sogoupinyinService
   1162 ?        Sl     0:48 /usr/bin/kwin_x11
   1165 ?        Sl     0:00 /usr/libexec/pulse/gsettings-helper
   1176 ?        Sl     0:00 /usr/libexec/dconf-service
   1180 ?        S      0:00 /usr/bin/xsettingsd
   1205 ?        Ssl    0:01 /usr/libexec/upowerd
   1207 ?        Sl     0:00 /usr/lib/x86_64-linux-gnu/libexec/kactivitymana
   1217 ?        Ssl    0:03 /usr/bin/kglobalaccel5
   1232 ?        Sl     0:00 /usr/bin/ksmserver
   1248 ?        Sl     0:33 /usr/bin/plasmashell
   1250 ?        Sl     0:00 /usr/bin/xembedsniproxy
   1252 ?        Sl     0:00 /usr/lib/x86_64-linux-gnu/libexec/polkit-kde-au
   1254 ?        Sl     0:00 /usr/bin/kaccess
   1272 ?        Sl     0:00 /usr/bin/gmenudbusmenuproxy
   1274 ?        Sl     0:03 /usr/lib/x86_64-linux-gnu/libexec/kdeconnectd
   1281 ?        Sl     0:03 /usr/lib/x86_64-linux-gnu/libexec/DiscoverNotif
   1311 ?        Sl     0:13 /opt/sogoupinyin/files/bin/sogoupinyinService-w
   1339 ?        Ssl    0:04 /usr/libexec/packagekitd
   1356 ?        Sl     0:00 /usr/bin/korgac -session 10c5d36269000163594014
   1370 ?        Sl     0:00 /usr/lib/x86_64-linux-gnu/libexec/kf5/kscreen_b
   1371 ?        Ss     0:00 /usr/libexec/bluetooth/obexd
   1380 ?        Sl     0:00 /usr/libexec/geoclue-2.0/demos/agent
   1383 ?        Sl     0:00 /usr/lib/x86_64-linux-gnu/libexec/org_kde_power
   1388 ?        Sl     0:00 /usr/libexec/at-spi-bus-launcher --launch-immed
   1397 ?        S      0:00 /usr/bin/dbus-daemon --config-file=/usr/share/d
   1402 ?        Sl     0:01 /usr/bin/akonadi_control
   1424 ?        Sl     0:02 /usr/bin/akonadiserver
   1434 ?        Sl     0:06 /usr/sbin/mysqld --defaults-file=/home/zhong/.l
   1457 ?        Sl     0:00 /usr/bin/akonadi_akonotes_resource --identifier
   1458 ?        Sl     0:00 /usr/bin/akonadi_birthdays_resource --identifie
   1459 ?        Sl     0:00 /usr/bin/akonadi_contacts_resource --identifier
   1460 ?        Sl     0:00 /usr/bin/akonadi_ical_resource --identifier ako
   1461 ?        SLl    0:05 /usr/bin/akonadi_imap_resource --identifier ako
   1462 ?        SNl    0:00 /usr/bin/akonadi_indexing_agent --identifier ak
   1464 ?        Sl     0:00 /usr/bin/akonadi_maildir_resource --identifier 
   1467 ?        Sl     0:03 /usr/bin/akonadi_maildispatcher_agent --identif
   1469 ?        Sl     0:00 /usr/bin/akonadi_migration_agent --identifier a
   1470 ?        Sl     0:00 /usr/bin/akonadi_newmailnotifier_agent --identi
   1474 ?        Sl     0:03 /usr/bin/akonadi_notes_agent --identifier akona
   1655 ?        Ssl    0:00 /usr/libexec/xdg-desktop-portal
   1663 ?        Ssl    0:00 /usr/libexec/xdg-document-portal
   1668 ?        Ssl    0:00 /usr/libexec/xdg-permission-store
   1673 ?        Ss     0:00 fusermount -o rw,nosuid,nodev,fsname=portal,aut
   1682 ?        Ssl    0:02 /usr/libexec/xdg-desktop-portal-gtk
   1697 ?        Sl     0:00 /usr/libexec/at-spi2-registryd --use-gnome-sess
   1968 ?        S      0:00 file.so [kdeinit5] file local:/run/user/1000/kl
   1976 ?        Sl     0:03 /usr/bin/dolphin
   2341 ?        S      0:00 /usr/lib/cups/notifier/dbus dbus://
   2342 ?        S      0:00 /usr/lib/cups/notifier/dbus dbus://
   2344 ?        Sl     0:03 /usr/bin/kde-add-printer --add-printer
   3318 ?        I      0:01 [kworker/0:1-events]
   3654 ?        I      0:00 [kworker/u16:0-flush-8:0]
   3689 ?        I      0:00 [kworker/u16:2-i915]
   3711 ?        I      0:00 [kworker/1:0-events]
   3743 ?        I      0:00 [kworker/3:2]
   3750 ?        I      0:00 [kworker/2:0-events]
   3755 ?        I      0:00 [kworker/u16:1-events_unbound]
   3797 ?        I      0:00 [kworker/u16:3-flush-8:0]
   3830 ?        I      0:00 [kworker/2:1-events]
   3831 ?        I      0:00 [kworker/2:2-events]
   3832 ?        I      0:00 [kworker/0:0-events]
   3833 ?        I      0:00 [kworker/1:2]
   3834 ?        Sl     0:19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enable-crashpad
   3840 ?        S      0:00 cat
   3841 ?        S      0:00 cat
   3843 ?        Sl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_crashpad_handler -
   3845 ?        Sl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_crashpad_handler -
   3851 ?        S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zygote --no
   3852 ?        S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zygote --en
   3853 ?        S      0:00 /opt/microsoft/msedge/nacl_helper
   3856 ?        S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zygote --en
   3932 ?        Rl     0:19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gpu-process
   3936 ?        Sl     0:03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utility --u
   3944 ?        Sl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utility --u
   4006 ?        Sl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renderer --
   4029 ?        Sl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renderer --
   4046 ?        Sl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renderer --
   4144 ?        Sl     0:37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renderer --
   4159 ?        Sl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utility --u
   4275 ?        Sl     0:11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renderer --
   4287 ?        Sl     0:00 /opt/microsoft/msedge/msedge --type=renderer --
   4302 ?        Rl     0:00 /usr/bin/konsole
   4313 pts/1    Ss     0:00 /bin/bash
   4317 pts/1    R+     0:00 ps -ax


有時一個進程啟動另一個進程,使第一個進程成為第二個進程的父進程。pstree -psn命令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讓你看到系統中進程的「家譜」。

zhong@debian:~$ pstree -psn
systemd(1)─┬─systemd-journal(251)
           ├─systemd-udevd(281)
           ├─systemd-timesyn(353)───{systemd-timesyn}(408)
           ├─haveged(361)
           ├─accounts-daemon(507)─┬─{accounts-daemon}(531)
           │                      └─{accounts-daemon}(614)
           ├─avahi-daemon(510)───avahi-daemon(551)
           ├─cron(514)
           ├─dbus-daemon(515)
           ├─NetworkManager(516)─┬─{NetworkManager}(586)
           │                     └─{NetworkManager}(620)
           ├─polkitd(518)─┬─{polkitd}(538)
           │              └─{polkitd}(615)
           ├─rsyslogd(519)─┬─{rsyslogd}(548)
           │               ├─{rsyslogd}(549)
           │               └─{rsyslogd}(556)
           ├─smartd(522)
           ├─systemd-logind(539)
           ├─udisksd(542)─┬─{udisksd}(572)
           │              ├─{udisksd}(618)
           │              ├─{udisksd}(695)
           │              └─{udisksd}(756)
           ├─wpa_supplicant(546)
           ├─ModemManager(665)─┬─{ModemManager}(699)
           │                   └─{ModemManager}(703)
           ├─cupsd(711)─┬─dbus(2341)
           │            └─dbus(2342)
           ├─unattended-upgr(715)───{unattended-upgr}(814)
           ├─sddm(723)─┬─{sddm}(735)
           │           ├─Xorg(741)─┬─{Xorg}(837)
           │           │           ├─{Xorg}(838)
           │           │           ├─{Xorg}(839)
           │           │           ├─{Xorg}(840)
           │           │           ├─{Xorg}(872)
           │           │           ├─{Xorg}(873)
           │           │           ├─{Xorg}(874)
           │           │           ├─{Xorg}(875)
           │           │           ├─{Xorg}(876)
           │           │           ├─{Xorg}(877)
           │           │           ├─{Xorg}(878)
           │           │           ├─{Xorg}(879)
           │           │           └─{Xorg}(887)
           │           └─sddm-helper(980)───startplasma-x11(1014)─┬─ssh-age+
           │                                                      └─{startp+
           ├─colord(725)─┬─{colord}(731)
           │             └─{colord}(737)
           ├─sshd(727)
           ├─cups-browsed(830)─┬─{cups-browsed}(835)
           │                   └─{cups-browsed}(836)
           ├─rtkit-daemon(916)─┬─{rtkit-daemon}(917)
           │                   └─{rtkit-daemon}(918)
           ├─smbd(953)─┬─smbd-notifyd(955)
           │           ├─cleanupd(956)
           │           └─lpqd(958)
           ├─systemd(983)─┬─(sd-pam)(985)
           │              ├─pipewire(1004)─┬─{pipewire}(1006)
           │              │                └─pipewire-media-(1010)───{pipew+
           │              ├─pulseaudio(1005)─┬─{pulseaudio}(1163)
           │              │                  ├─{pulseaudio}(1164)
           │              │                  └─gsettings-helpe(1165)─┬─{gse+
           │              │                                          ├─{gse+
           │              │                                          └─{gse+
           │              ├─dbus-daemon(1008)
           │              ├─dconf-service(1176)─┬─{dconf-service}(1177)
           │              │                     └─{dconf-service}(1178)
           │              ├─kactivitymanage(1207)─┬─{kactivitymanage}(1209)
           │              │                       ├─{kactivitymanage}(1210)
           │              │                       ├─{kactivitymanage}(1213)
           │              │                       ├─{kactivitymanage}(1214)
           │              │                       └─{kactivitymanage}(1215)
           │              ├─kglobalaccel5(1217)─┬─{kglobalaccel5}(1220)
           │              │                     └─{kglobalaccel5}(1234)
           │              ├─kscreen_backend(1370)─┬─{kscreen_backend}(1374)
           │              │                       └─{kscreen_backend}(1376)
           │              ├─obexd(1371)
           │              ├─xdg-desktop-por(1655)─┬─{xdg-desktop-por}(1660)
           │              │                       ├─{xdg-desktop-por}(1661)
           │              │                       ├─{xdg-desktop-por}(1703)
           │              │                       ├─{xdg-desktop-por}(1704)
           │              │                       └─{xdg-desktop-por}(1705)
           │              ├─xdg-document-po(1663)─┬─{xdg-document-po}(1666)
           │              │                       ├─{xdg-document-po}(1667)
           │              │                       ├─fusermount(1673)
           │              │                       ├─{xdg-document-po}(1675)
           │              │                       ├─{xdg-document-po}(1676)
           │              │                       └─{xdg-document-po}(1677)
           │              ├─xdg-permission-(1668)─┬─{xdg-permission-}(1669)
           │              │                       └─{xdg-permission-}(1671)
           │              └─xdg-desktop-por(1682)─┬─{xdg-desktop-por}(1693)
           │                                      ├─{xdg-desktop-por}(1694)
           │                                      └─{xdg-desktop-por}(1700)
           ├─kwalletd5(1013)─┬─{kwalletd5}(1277)
           │                 └─{kwalletd5}(1329)
           ├─fcitx(1090)─┬─{fcitx}(1140)
           │             └─{fcitx}(1141)
           ├─dbus-daemon(1097)
           ├─fcitx-dbus-watc(1101)
           ├─start_kdeinit(1122)
           ├─kdeinit5(1123)─┬─klauncher(1130)─┬─{klauncher}(1131)
           │                │                 └─{klauncher}(1132)
           │                └─file.so(1968)
           ├─kded5(1154)─┬─{kded5}(1158)
           │             ├─{kded5}(1159)
           │             ├─{kded5}(1171)
           │             ├─{kded5}(1172)
           │             ├─{kded5}(1173)
           │             ├─{kded5}(1359)
           │             └─konsole(4302)─┬─{konsole}(4303)
           │                             ├─{konsole}(4304)
           │                             ├─{konsole}(4305)
           │                             ├─{konsole}(4306)
           │                             ├─{konsole}(4307)
           │                             ├─{konsole}(4308)
           │                             └─bash(4313)───pstree(4320)
           ├─sogoupinyinServ(1156)─┬─{sogoupinyinServ}(1157)
           │                       ├─{sogoupinyinServ}(1160)
           │                       ├─{sogoupinyinServ}(1189)
           │                       ├─{sogoupinyinServ}(1190)
           │                       ├─{sogoupinyinServ}(1191)
           │                       ├─{sogoupinyinServ}(1192)
           │                       ├─{sogoupinyinServ}(1840)
           │                       ├─{sogoupinyinServ}(1841)
           │                       ├─{sogoupinyinServ}(1842)
           │                       └─{sogoupinyinServ}(1843)
           ├─kwin_x11(1162)─┬─{kwin_x11}(1186)
           │                ├─{kwin_x11}(1196)
           │                ├─{kwin_x11}(1200)
           │                ├─{kwin_x11}(1201)
           │                ├─{kwin_x11}(1202)
           │                ├─{kwin_x11}(1203)
           │                ├─{kwin_x11}(1259)
           │                ├─{kwin_x11}(1361)
           │                └─{kwin_x11}(1989)
           ├─xsettingsd(1180)
           ├─upowerd(1205)─┬─{upowerd}(1211)
           │               └─{upowerd}(1212)
           ├─ksmserver(1232)─┬─{ksmserver}(1243)
           │                 ├─{ksmserver}(1246)
           │                 └─korgac(1356)─┬─{korgac}(1368)
           │                                ├─{korgac}(1375)
           │                                ├─{korgac}(1399)
           │                                └─{korgac}(1404)
           ├─plasmashell(1248)─┬─{plasmashell}(1269)
           │                   ├─{plasmashell}(1278)
           │                   ├─{plasmashell}(1321)
           │                   ├─{plasmashell}(1322)
           │                   ├─{plasmashell}(1323)
           │                   ├─{plasmashell}(1325)
           │                   ├─{plasmashell}(1398)
           │                   ├─{plasmashell}(1456)
           │                   ├─{plasmashell}(1468)
           │                   ├─{plasmashell}(1551)
           │                   ├─{plasmashell}(1555)
           │                   ├─{plasmashell}(1612)
           │                   ├─dolphin(1976)─┬─{dolphin}(1977)
           │                   │               ├─{dolphin}(1978)
           │                   │               ├─{dolphin}(1979)
           │                   │               ├─{dolphin}(1980)
           │                   │               ├─{dolphin}(1981)
           │                   │               ├─{dolphin}(1982)
           │                   │               └─{dolphin}(1987)
           │                   ├─{plasmashell}(2426)
           │                   ├─{plasmashell}(3097)
           │                   └─msedge(3834)─┬─cat(3840)
           │                                  ├─cat(3841)
           │                                  ├─{msedge}(3849)
           │                                  ├─msedge(3851)───msedge(3932)+++
           │                                  ├─msedge(3852)─┬─nacl_helper(+
           │                                  │              └─msedge(3856)+++
           │                                  ├─{msedge}(3857)
           │                                  ├─{msedge}(3858)
           │                                  ├─{msedge}(3859)
           │                                  ├─{msedge}(3863)
           │                                  ├─{msedge}(3864)
           │                                  ├─{msedge}(3865)
           │                                  ├─{msedge}(3866)
           │                                  ├─{msedge}(3867)
           │                                  ├─{msedge}(3868)
           │                                  ├─{msedge}(3869)
           │                                  ├─{msedge}(3870)
           │                                  ├─{msedge}(3874)
           │                                  ├─{msedge}(3875)
           │                                  ├─{msedge}(3876)
           │                                  ├─{msedge}(3877)
           │                                  ├─{msedge}(3878)
           │                                  ├─{msedge}(3879)
           │                                  ├─{msedge}(3880)
           │                                  ├─{msedge}(3881)
           │                                  ├─{msedge}(3882)
           │                                  ├─{msedge}(3883)
           │                                  ├─{msedge}(3884)
           │                                  ├─{msedge}(3885)
           │                                  ├─{msedge}(3886)
           │                                  ├─{msedge}(3887)
           │                                  ├─{msedge}(3888)
           │                                  ├─{msedge}(3889)
           │                                  ├─{msedge}(3890)
           │                                  ├─{msedge}(3891)
           │                                  ├─{msedge}(3892)
           │                                  ├─{msedge}(3893)
           │                                  ├─{msedge}(3894)
           │                                  ├─{msedge}(3895)
           │                                  ├─{msedge}(3896)
           │                                  ├─{msedge}(3897)
           │                                  ├─{msedge}(3898)
           │                                  ├─{msedge}(3899)
           │                                  ├─{msedge}(3900)
           │                                  ├─{msedge}(3901)
           │                                  ├─{msedge}(3902)
           │                                  ├─{msedge}(3903)
           │                                  ├─{msedge}(3904)
           │                                  ├─{msedge}(3905)
           │                                  ├─{msedge}(3906)
           │                                  ├─{msedge}(3907)
           │                                  ├─{msedge}(3908)
           │                                  ├─{msedge}(3909)
           │                                  ├─{msedge}(3910)
           │                                  ├─{msedge}(3911)
           │                                  ├─{msedge}(3912)
           │                                  ├─{msedge}(3913)
           │                                  ├─{msedge}(3914)
           │                                  ├─{msedge}(3915)
           │                                  ├─{msedge}(3916)
           │                                  ├─{msedge}(3917)
           │                                  ├─{msedge}(3918)
           │                                  ├─{msedge}(3919)
           │                                  ├─{msedge}(3920)
           │                                  ├─{msedge}(3921)
           │                                  ├─{msedge}(3922)
           │                                  ├─{msedge}(3923)
           │                                  ├─{msedge}(3924)
           │                                  ├─{msedge}(3925)
           │                                  ├─{msedge}(3926)
           │                                  ├─{msedge}(3927)
           │                                  ├─{msedge}(3928)
           │                                  ├─{msedge}(3929)
           │                                  ├─{msedge}(3930)
           │                                  ├─{msedge}(3931)
           │                                  ├─{msedge}(3933)
           │                                  ├─{msedge}(3934)
           │                                  ├─{msedge}(3935)
           │                                  ├─msedge(3936)─┬─{msedge}(393+
           │                                  │              ├─{msedge}(393+
           │                                  │              ├─{msedge}(394+
           │                                  │              ├─{msedge}(394+
           │                                  │              ├─{msedge}(394+
           │                                  │              └─{msedge}(408+
           │                                  ├─{msedge}(3943)
           │                                  ├─{msedge}(3951)
           │                                  ├─{msedge}(3954)
           │                                  ├─{msedge}(3955)
           │                                  ├─{msedge}(3956)
           │                                  ├─{msedge}(3958)
           │                                  ├─{msedge}(4017)
           │                                  ├─{msedge}(4078)
           │                                  └─{msedge}(4156)
           ├─xembedsniproxy(1250)─┬─{xembedsniproxy}(1255)
           │                      └─{xembedsniproxy}(1260)
           ├─polkit-kde-auth(1252)─┬─{polkit-kde-auth}(1257)
           │                       ├─{polkit-kde-auth}(1287)
           │                       ├─{polkit-kde-auth}(1297)
           │                       ├─{polkit-kde-auth}(1298)
           │                       ├─{polkit-kde-auth}(2081)
           │                       ├─{polkit-kde-auth}(2082)
           │                       ├─{polkit-kde-auth}(2083)
           │                       └─{polkit-kde-auth}(2084)
           ├─kaccess(1254)─┬─{kaccess}(1262)
           │               └─{kaccess}(1293)
           ├─gmenudbusmenupr(1272)─┬─{gmenudbusmenupr}(1302)
           │                       └─{gmenudbusmenupr}(1331)
           ├─kdeconnectd(1274)─┬─{kdeconnectd}(1313)
           │                   ├─{kdeconnectd}(1333)
           │                   └─{kdeconnectd}(1343)
           ├─DiscoverNotifie(1281)─┬─{DiscoverNotifie}(1308)
           │                       ├─{DiscoverNotifie}(1335)
           │                       └─{DiscoverNotifie}(1771)
           ├─sogoupinyinServ(1311)─┬─{sogoupinyinServ}(1314)
           │                       └─{sogoupinyinServ}(1334)
           ├─packagekitd(1339)─┬─{packagekitd}(1342)
           │                   └─{packagekitd}(1344)
           ├─agent(1380)─┬─{agent}(1384)
           │             └─{agent}(1387)
           ├─org_kde_powerde(1383)─┬─{org_kde_powerde}(1400)
           │                       ├─{org_kde_powerde}(1405)
           │                       ├─{org_kde_powerde}(1407)
           │                       └─{org_kde_powerde}(1408)
           ├─at-spi-bus-laun(1388)─┬─{at-spi-bus-laun}(1391)
           │                       ├─{at-spi-bus-laun}(1392)
           │                       ├─{at-spi-bus-laun}(1396)
           │                       └─dbus-daemon(1397)
           ├─akonadi_control(1402)─┬─{akonadi_control}(1406)
           │                       ├─{akonadi_control}(1417)
           │                       ├─akonadiserver(1424)─┬─{akonadiserver}(+
           │                       │                     ├─mysqld(14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                     └─{akonadiserver}(+
           │                       ├─{akonadi_control}(1425)
           │                       ├─{akonadi_control}(1426)
           │                       ├─akonadi_akonote(1457)─┬─{akonadi_akono+
           │                       │                       ├─{akonadi_akono+
           │                       │                       └─{akonadi_akono+
           │                       ├─akonadi_birthda(1458)─┬─{akonadi_birth+
           │                       │                       ├─{akonadi_birth+
           │                       │                       └─{akonadi_birth+
           │                       ├─akonadi_contact(1459)─┬─{akonadi_conta+
           │                       │                       ├─{akonadi_conta+
           │                       │                       └─{akonadi_conta+
           │                       ├─akonadi_ical_re(1460)─┬─{akonadi_ical_+
           │                       │                       ├─{akonadi_ical_+
           │                       │                       └─{akonadi_ical_+
           │                       ├─akonadi_imap_re(1461)─┬─{akonadi_imap_+
           │                       │                       ├─{akonadi_imap_+
           │                       │                       ├─{akonadi_imap_+
           │                       │                       ├─{akonadi_imap_+
           │                       │                       ├─{akonadi_imap_+
           │                       │                       ├─{akonadi_imap_+
           │                       │                       ├─{akonadi_imap_+
           │                       │                       ├─{akonadi_imap_+
           │                       │                       ├─{akonadi_imap_+
           │                       │                       └─{akonadi_imap_+
           │                       ├─akonadi_indexin(1462)─┬─{akonadi_index+
           │                       │                       ├─{akonadi_index+
           │                       │                       └─{akonadi_index+
           │                       ├─akonadi_maildir(1464)─┬─{akonadi_maild+
           │                       │                       ├─{akonadi_maild+
           │                       │                       └─{akonadi_maild+
           │                       ├─akonadi_maildis(1467)─┬─{akonadi_maild+
           │                       │                       ├─{akonadi_maild+
           │                       │                       ├─{akonadi_maild+
           │                       │                       └─{akonadi_maild+
           │                       ├─akonadi_migrati(1469)─┬─{akonadi_migra+
           │                       │                       ├─{akonadi_migra+
           │                       │                       └─{akonadi_migra+
           │                       ├─akonadi_newmail(1470)─┬─{akonadi_newma+
           │                       │                       ├─{akonadi_newma+
           │                       │                       ├─{akonadi_newma+
           │                       │                       └─{akonadi_newma+
           │                       └─akonadi_notes_a(1474)─┬─{akonadi_notes+
           │                                               ├─{akonadi_notes+
           │                                               ├─{akonadi_notes+
           │                                               ├─{akonadi_notes+
           │                                               └─{akonadi_notes+
           ├─at-spi2-registr(1697)─┬─{at-spi2-registr}(1701)
           │                       └─{at-spi2-registr}(1702)
           ├─kde-add-printer(2344)─┬─{kde-add-printer}(2345)
           │                       ├─{kde-add-printer}(2346)
           │                       ├─{kde-add-printer}(2347)
           │                       ├─{kde-add-printer}(2370)
           │                       ├─{kde-add-printer}(2371)
           │                       ├─{kde-add-printer}(2372)
           │                       └─{kde-add-printer}(2373)
           ├─msedge_crashpad(3843)─┬─{msedge_crashpad}(3847)
           │                       └─{msedge_crashpad}(3848)
           └─msedge_crashpad(3845)───{msedge_crashpad}(3846)
zhong@debian:~$ sudo kill 3834
[sudo] zhong 的密碼:
zhong@debian:~$ 

每個進程在系統中都會被分配一個編號。進程編號(PID)1 被分配給啟動過程中執行的第一個進程,PID 1 之後的每一個進程都是它的子孫。PID 1 進程是初始化進程,在大多數新版本的 Linux 中,它只是一個指向 systemd 程序的符號鏈接。

要殺死一個殭屍進程,比如從進程列表(進程表)中刪除其名稱,你必須殺死其父進程。例如,如果 PID 3851 是一個殭屍進程,而它的父進程是 PID 3834,那麼要殺死殭屍進程(3851),就必須結束父進程(3834),使用命令:sudo kill 3834。

我對殭屍的最後一句警告:在殺死父進程時要非常小心。如果一個進程的父進程是 PID 1,而你殺了它,你就會重新啟動自己!

linux下文件夾的創建、複製、剪切、重命名、清空和刪除命令

在home目錄下有wwwroot目錄,wwwroot下有sinozzz目錄,即/home/wwwroot/sinozzz

一、目錄創建

在/home/wwwroot目錄下新建一個sinozzz123的文件夾

mkdir /home/wwwroot/sinozzz123

二、目錄複製

1.把/home/wwwroot/sinozzz裡面的文件和文件夾等複製到home/wwwroot/sinozzz123目錄下

cp -rf /home/wwwroot/sinozzz/* /home/wwwroot/sinozzz123

2.把/home/wwwroot/sinozzz123/abc/下的文件夾和文件複製到home/wwwroot/sinozzz123目錄下

cp -rf /home/wwwroot/sinozzz123/abc/* /home/wwwroot/sinozzz123

3.把/home/wwwroot/sinozzz目錄複製到/home/wwwroot/sinozzz123目錄下,即把sinozzz複製變成sinozzz123的子目錄,變成/home/wwwroot/sinozzz123/sinozzz的路徑

cp -rf /home/wwwroot/sinozzz /home/wwwroot/sinozzz123

三、目錄剪切

1.使用mv命令剪切文件。

如需要將/home/wwwroot/sinozzz123/music/目錄下的1.mp3文件剪切到/home/wwwroot/sinozzz123/abc目錄下,執行下面的命令即可:

# mv /home/wwwroot/sinozzz123/music/1.mp3 /home/wwwroot/sinozzz123/abc

2.使用mv命令剪切文件夾。

把/home/wwwroot/sinozzz123/soft文件夾剪切到/home/wwwroot/sinozzz123/abc目錄下

# mv /home/wwwroot/sinozzz123/soft /home/wwwroot/sinozzz123/abc

3.使用mv命令剪切文件夾和文件

把/home/wwwroot/sinozzz123/photo/下的文件夾和文件剪切到/home/wwwroot/sinozzz123/abc目錄下

# mv /home/wwwroot/sinozzz123/photo/* /home/wwwroot/sinozzz123/abc

四、目錄重命名

在linux下,移動文件跟重命名都是同一個命令,mv(就是move的意思)

命令: mv 源文件名 目標文件名

1.把/home/wwwroot/sinozzz123/index.htm重命名為/home/wwwroot/sinozzz123/index.html

# mv /home/wwwroot/sinozzz123/index.htm /home/wwwroot/sinozzz123/index.html

2.把/home/wwwroot/sinozzz123目錄重命名為/home/wwwroot/sinozzz456

# mv /home/wwwroot/sinozzz123 /home/wwwroot/sinozzz456

五、目錄刪除

linux刪除目錄很簡單,很多人還是習慣用rmdir,不過一旦目錄非空,就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現在使用rm -rf命令即可。

直接rm就可以了,不過要加兩個參數-rf

即:rm -rf   目錄名字

-r 就是向下遞歸,不管有多少級目錄,一併刪除

-f 就是直接強行刪除,不作任何提示的意思

1.刪除文件使用實例:

rm -f /home/wwwroot/sinozzz456/index.html

將會強制刪除/home/wwwroot/sinozzz456/index.html這個文件

2.清空文件夾實例:

rm -rf /home/wwwroot/sinozzz456/abc/*

將會強制刪除/home/wwwroot/sinozzz456/abc目錄下所有文件、文件夾,保留/home/wwwroot/sinozzz456/abc目錄

3.刪除文件夾實例:

rm -rf /home/wwwroot/sinozzz456

將會強制刪除/home/wwwroot/sinozzz456目錄以及其下所有文件、文件夾

需要提醒的是:使用這個rm -rf的時候一定要格外小心,linux沒有回收站的

當然,rm還有更多的其他參數和用法,man rm就可以查看了

如果是在/home/wwwroot/目錄下進行操作,則可以省去每個命令的/home/wwwroot/部分

Linux複製/剪切文件和文件夾

cp 命令既可以複製文件,也可以複製目錄。我們先來看看如何複製文件,例如把桌面上的「君子不器.txt」文件不改名複製到 /opt目錄下,打開終端,依次輸入:

zhong@debian:~$ sudo -s
[sudo] zhong 的密碼:
root@debian:/home/zhong# cp /home/zhong/桌面/君子不器.txt /opt/ 
root@debian:/home/zhong# 

如果需要改名複製,例如將桌面的「 君子不器.txt 」文件,複製到 /opt 目錄下並改名為「 junzibuqi.txt 」,則命令如下:

zhong@debian:/opt$ sudo -s
[sudo] zhong 的密碼:
root@debian:/opt# cp /home/zhong/桌面/君子不器.txt /opt/junzibuqi.txt
root@debian:/opt# 

如果直接強行覆蓋,則直接用cp;使用cp -i命令時,如果複製的目標位置已經存在同名的文件,則會提示是否覆蓋,例如:

zhong@debian:/opt$ sudo -s
[sudo] zhong 的密碼:
root@debian:/opt# cp /home/zhong/桌面/君子不器.txt /opt/junzibuqi.txt
root@debian:/opt# cp /home/zhong/桌面/君子不器.txt /opt/
root@debian:/opt# cp -i /home/zhong/桌面/君子不器.txt /opt/
cp:是否覆蓋'/opt/君子不器.txt'? n
root@debian:/opt# cp -i /home/zhong/桌面/君子不器.txt /opt/
cp:是否覆蓋'/opt/君子不器.txt'? y
root@debian:/opt# 

接下來我們看看如何複製目錄,其實複製目錄只需使用「-r」選項即可,例如把桌面的「wenjianjia」文件夾複製到/opt目錄之下:

zhong@debian:~$ sudo -s
[sudo] zhong 的密碼:
root@debian:/home/zhong# cp -r /home/zhong/桌面/wenjianjia /opt/
root@debian:/home/zhong# 

山木與雁

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麼原因,伐木人說:「沒有什麼用處。」莊子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僕殺鵝款待他。童僕問主人:「一隻能叫,一隻不能叫,請問殺哪一隻呢?」主人說:「殺那隻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對待這繁複無序的人世呢?」莊子笑道:「我還是選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對於這有用與無用之間的分寸太難把握,而且也不符合人生的規律,因而人活著難免拘束與勞累。假如能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地遊樂也就不是這樣。沒有讚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願偏滯於某一方面;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順作為度量,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麼,怎麼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至於說到萬物的真情,人類的傳習,就不是這樣的。有聚合也就有離析,有成功也就有毀滅;稜角銳利就會受到挫平,尊顯就會受到傾覆,有所得就會失,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也會受到欺侮,怎麼可以一定要偏滯於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們記住了,恐怕還只有歸向於自然之道吧!」

感悟凡事必須看清事物的本質,掌握其內在規律,才能知道看似矛盾,實際合理。人們取捨的基本條件就是:利我!從這個故事看,很明顯:對人有用的木材,砍!不能鳴叫用於看家的鵝,殺!會鳴叫看家的鵝,留著讓它為人服務。註:古時,人們養鵝用來看家。雁:鵝就是由大雁馴化而來的。

linux刪除文件夾或文件

一、rm命令格式:

rm [選項] 文件…

二、rm命令功能:

刪除一個目錄中的一個或多個文件或目錄,如果沒有使用- r選項,則rm不會刪除目錄。如果使用rm來刪除文件,通常仍可以將該文件恢復原狀。

三、rm命令參數:

-f:–force,強制刪除,和 -i 選項相反,使用 -f,系統將不再詢問,而是直接刪除目標文件或目錄。

-i:–interactive,和 -f 正好相反,在刪除文件或目錄之前,系統會給出提示信息,使用 -i 可以有效防止不小心刪除有用的文件或目錄。

-r:–recursive 遞歸刪除,主要用於刪除目錄,可刪除指定目錄及包含的所有內容,包括所有的子目錄和文件。

-v: –verbose 詳細顯示進行的步驟

–help 顯示此幫助信息並退出

–version 輸出版本信息並退出

linux刪除目錄很簡單,很多人還是習慣用rmdir,不過一旦目錄非空,就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現在使用rm -rf命令即可。

直接rm就可以了,不過要加兩個參數-rf 即:rm -rf 目錄名字

-r 就是向下遞歸,不管有多少級目錄,一併刪除

-f 就是直接強行刪除,不作任何提示的意思

四、rm命令使用方法:

1、Linux刪除文件夾命令

rm -rf /var/log/httpd/access

將會刪除/var/log/httpd/access目錄以及其下所有文件、文件夾

2、Linux刪除文件命令

rm -f /var/log/httpd/access.log

將會強制刪除/var/log/httpd/access.log這個文件

3、Linux批量刪除文件命令

Linux中批量刪除文件,可以直接執行刪除命令:rm -rf 文件1 文件2 ……

其中參數 r 和 f :r是遞歸刪除,比如你要刪除某個目錄,而目錄裡面還有子目錄或者文件的話就要加r這個參數,f參數是強制刪除的意思,另外,如果文件很多,可以通過通配符來批量刪除,例如:rm -rf 1 就是刪除所有以1開頭的文件或目錄,* 直接通配了任意數量的任意字元。

4、Linux刪除隱藏文件命令

我們知道在linux下隱藏文件是以「.」開頭的,單純的使用ls命令是看不到的,需要加上「-a」參數才可以。Linux刪除隱藏文件可以使用命令:rm -fr .*(刪除當前目錄下的所有隱藏文件), rm -f .tmp(刪除tmp文件),rm -fr .tmp(刪除tmp目錄或者文件)

注意事項:使用這個rm -rf的時候一定要格外小心,linux沒有回收站的。rm是一個危險的命令,使用的時候要特別當心,尤其對於新手,否則整個系統就會毀在這個命令(比如在/(根目錄)下執行rm * -rf)。所以,我們在執行rm之前好先確認一下在哪個目錄,到底要刪除什麼東西,操作時保持高度清醒的頭腦。

補充說明:執行rm指令可刪除文件或目錄,如欲刪除目錄必須加上參數」-r」,否則預設僅會刪除文件。

例如,使用rm -f刪除文件夾中的「君子不器.txt」文件:

zhong@debian:/opt$ sudo -s
[sudo] zhong 的密碼:
root@debian:/opt# cp -r /home/zhong/桌面/君子不器.txt ./
root@debian:/opt# rm -f /opt/君子不器.txt 
root@debian:/opt# 

使用rm -r刪除一個文件夾:

zhong@debian:~$ sudo -s
[sudo] zhong 的密碼:
root@debian:/home/zhong# rm -f /opt/wenjianjia 
rm: 無法刪除 '/opt/wenjianjia': 是一個目錄
root@debian:/home/zhong# rm -f /opt/wenjianjia/
rm: 無法刪除 '/opt/wenjianjia/': 是一個目錄
root@debian:/home/zhong# rm -r /opt/wenjianjia 
root@debian:/home/zhong# 
┌──(zhong㉿kali)-[/opt]
└─$ rm -r '/opt/Clash for Windows-0.19.11-x64-linux' 
rm: 無法刪除 '/opt/Clash for Windows-0.19.11-x64-linux': 許可權不夠
                                                                                                             
┌──(zhong㉿kali)-[/opt]
└─$ sudo rm -r '/opt/Clash for Windows-0.19.11-x64-linux'            
[sudo] zhong 的密碼:
                                                                                                             
┌──(zhong㉿kali)-[/opt]
└─$ 

post-removal腳本子進程返回錯誤狀態1或2

今天在ubuntu kylin上安裝了virtualbox, 後來我想刪除了再裝個新一點的,結果正常的情況下刪除不了,我就把找到的virtualbox的目錄全部都刪除了,

再通過apt-get remove等命令就刪除不了了,出現標題所示的錯誤

子進程 已安裝 pre-removal 腳本 返回了錯誤號 1

在網上找了一圈,費了好大的勁才找到以下的解決方案,記錄一下:

一、子進程 已安裝 pre-removal 腳本 返回了錯誤號 1或2 解決辦法:

sudo gedit /var/lib/dpkg/status

找到Package: <package name>,比如Package: vsftpd

刪除這部分的描述,刪到下個Package: XXX前就好。存檔後,再進行操作就OK了。

二、子進程 已安裝 post-installation 腳本 返回了錯誤號 1或2 解決辦法:

sudo rm /var/lib/dpkg/info/<package name>.*

比如sudo rm /var/lib/dpkg/info/vsftpd.*,存檔後,再進行操作就OK了。

論語-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使之符合禮的要求,就是仁。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能做到這一點,仁道就會大行於天下了。仁與不仁全在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具體的辦法和要求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要看,不符合禮的不要聽,不符合禮的不要說,不符合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顏回雖然不夠聰敏,但請讓我按您的這些話去做吧。」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要像去見重要賓客一樣,使用民力要像承辦重要祭祀一樣。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在家裡家外都不怨恨什麼。」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夠聰敏,請讓我按您的這些話去做吧!」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訒:出言緩慢謹慎)。」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已:停止、足夠)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切乎?」

司馬牛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語言遲緩,不輕易說話。」司馬牛說:「語言遲緩、不輕易說話就是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困難,能輕易說話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問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也不畏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就算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問心無愧,又有什麼可憂愁畏懼的呢?」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死生有命,寶貴在天』。君子盡心做事而沒有過失,對人謙恭而有禮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君子怎麼會擔心沒有兄弟呢?」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zèn,1、譖,愬也。2、譖,讒也),膚受之(sù,詆毀、誣陷別人),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像滴水潤物般不易察覺的讒言)膚受之愬(像有切膚之痛那樣的誹謗),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張問什麼是明。孔子說:「像滴水潤物般不易覺察的讒言,像有切膚之痛那樣的誹謗,在他那裡行不通,可說是明了。像滴水潤物般不易覺察的讒言,像有切膚之痛那樣的誹謗,在他那裡行不通,可以說是有遠見了。」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應當是糧食充足,軍備充足,取信於民這些事吧。」子貢說:「如果不得已放棄三者中的一項,先放棄哪一項?」孔子說:「放棄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已還得放棄一項,先放棄哪一項?」孔子說:「放棄糧食。人自古以來都有一死,沒有民信,國將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kuò,去了毛的皮)猶犬羊之鞟。」

棘子成說:「君子有其質就可以了,要文幹什麼?」子貢說:「您這樣談論君子,很可惜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和質是一樣重要的。把毛去掉,虎豹之皮看起來就像犬羊之皮。」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按十分之一收取田稅叫作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魯哀公問有若:「年景不好,用度不足,怎麼辦?」有若說:「何不實行什一稅?」魯哀公說:「我按十分之二徵稅尚且不足,怎麼能實行什一稅呢?」有若說:「如果百姓富足了,您怎麼會用度不足?如果百姓不足,您從哪裡去得到足夠的用度呢?」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合理、合宜),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zhǐ,只,恰恰)以異。』」

子張問什麼是崇德辨惑。孔子說:「堅持以忠信為本,使言行合乎道義,就是崇德。喜愛一個人時,就想讓他生;厭惡一個人時,就想讓他死。既想讓他生,又想讓他死,這就是惑。《詩經》上說『誠不以富,亦祇以異(不能因為嫌貧愛富而放棄忠義,見異思遷)』,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說:「君盡君道,臣盡臣道,父盡父道,子盡子道。」齊景公說:「講得好!誠然,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糧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孔子說:「隻言片語就可以解決訴訟紛爭,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兌現諾言從不拖延。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孔子說:「聽訟審案,我與別人一樣。一定要使社會沒有爭執訴訟才好!」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張問為政之道。孔子說:「堅守職責,不要懈怠;履行職責,盡心儘力。」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小人則相反。」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引導;帶頭)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您帶頭行『正』,誰敢不『正』呢?」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苦於社會上盜賊太多,問策於孔子。孔子回答說:「假如您沒有貪慾,即使獎賞他們,他們都不會去盜竊。」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問孔子為政之道。他說:「誅殺惡人,以使人向善,怎麼樣?孔子回答說:「您為政,何必要用殺戮呢?您想為善,百姓就會跟著為善,君子之德像風一樣,小人之德像草一樣,風從草上吹過,草一定會隨風倒下。」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何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對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士怎樣做就可以通達於社會呢?」孔子說:「你所謂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說:「為官邦國必有名氣,不官卿大夫家也必有名氣。」孔子說:「那是聞名,不是通達。所謂通達,本性正直好義,善於察言觀色,洞察人情事理,遇事總是想到謙讓於人。這樣做,為官邦國定會通達,為官卿大夫家也定會通達。所謂有名氣的一些人,表面上有仁有義,實際行動卻背仁棄義,還自以為是仁人志士。這種人,為官邦國定會有名氣,為官卿大夫家也定會有名氣。」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勿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隨同孔子在舞雩台下遊覽。樊遲說:「冒味地問您什麼叫崇德、修慝(消除心中的惡念)、辨惑。」孔子說:「問得好!做事進爭先儘力,分享成果時退到後邊,這不是崇德嗎?攻擊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不攻擊別人缺點和錯誤,這不就是修慝嗎?一生氣就忘了自己和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惑嗎?」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通「智」)。子曰:「知人。」樊遲未(明白)。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鄉也:不久之前、剛才),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人。」樊遲不明白。孔子說:「舉用正直的人,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可以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問老師什麼是智,老師說:『舉用正直的人,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可以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這是什麼意思呢?」子夏說:「這句話意義深刻!舜得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選拔了皋陶,不仁的人就離去了。湯得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選拔了伊尹,不仁的人就離去了。」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子貢問與朋友相處之道。孔子說:「誠心告諫,好好地勸導,如果朋友還不接受,就不要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通過朋友來提高自己的仁德修養。」

RFID 晶元是什麼

RFID(Radio FreqtJ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被全球高科技領域譽為最有市場前景、最具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高科技產業面貌的技術。它是可以使用射頻(RF)信號與閱讀器交換數據的標籤,標籤或卡。它通常有一個內置天線和一個集成電路 IC。天線可以發送和接收無線電波,而 IC 負責調製和解調無線電信號,以及處理和存儲數據。

RFID 晶元與條形碼標籤非常相似,因為它們通常與相應的掃描儀或閱讀器一起使用。然而,RFID 晶元具有顯著的優點。由於 RFID 晶元通過無線電波(不是條形碼技術正在使用的紅外線)與讀取器通信,因此晶元不必位於讀取器正前方。也就是說,不需要視線。

此外,與條形碼閱讀器/標籤對不同,它們必須非常接近(大約幾厘米),一些 RFID 閱讀器/晶元對即使相距幾米也能發揮作用。此外,雖然條形碼標籤一次只能由一個讀取器讀取,但 RFID 晶元可以同時向多個讀取器傳輸數據。

有各種各樣的 RFID 晶元。有些需要電池,稱為有源晶元,而有些則不需要(無源)。其他設計用於室內或專為堅固的戶外應用而設計。最常見的應用包括對象跟蹤和識別。

晶元的工作頻率也可能不同。一些通過超高頻(UHF),高頻(HF)或低頻(LF)進行通信。

RFID 晶元幾乎可以附著在任何地方:衣服,鞋子,車輛,容器甚至植物,動物和人類(作為植入物)。微型晶元甚至附著在昆蟲身上。

李澤厚直擊今天中國人身不由己的最大痛處

當代中國著名學者、哲學家李澤厚於2021年11月3日在美國逝世,享年91歲。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李澤厚《美的歷程》等代表作在知識界極具影響力,他也被視為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導師。他會如何看待今天這個內卷的時代?

本文是1996年和2004年李澤厚與劉再復兩位學者關於教育的對話,其中預言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高度異化,並討論了未來的出路。李澤厚指出,21世紀將是教育學的世紀,教育應返回以塑造人性為根本的古典之道;21世紀應重新確立「意義」, 而不能像20世紀那樣一味地否定和解構意義。因而教育的目的是重新培養健康人性,教育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相互對待和社會交往中發展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

李澤厚為什麼高度重視教育的「回歸」?這源於他對科技飛速進步將導致人類更加異化、社會更加內卷的擔憂。在他看來,作為電腦附屬品的當代人,實際上一半是機器,一半是動物,要重新做回真正的人,不僅要擺脫工作中服從於機器統治而造成的異化,還要避免工作之餘為滿足生理需求而被動物慾望所異化。然而,科學發展不會停步, 人的工作已離不開機器,緩解之道不是打碎機器,而是想辦法爭取更多自由時間。只有自由時間多於工作時間,心理本體占統治地位,人性才能發展。他認為,教育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能否把人培育成為一種超機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會存在物,而不是機器的奴隸和工具化的存在。他大膽提出:如果有一天,全球實現三天工作制,世界大不一樣了,人類會做什麼?這是一個關係我們未來的教育課題。

▍第一次對話:一九九六年

劉再復:在書中, 我記錄下您的一個重要思想, 就是下一個世紀需要有一個新的文藝復興, 這一次復興與西方文藝復興相比, 其中心主題仍然是重新肯定人的價值, 但主要不是從宗教的束縛中而是從機器 (工業機器和社會機器) 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這也就是所謂「告別現代, 返回古典」的意思。與此相應, 您還提出另一思想, 即二十世紀是語言學的世紀, 二十一世紀將是教育學的世紀。這是一個大題目, 我們應當繼續做這個題目下的文章。

李澤厚:這是個大題目。二十世紀是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世紀, 是科學技術最廣泛、最深入地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世紀。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質量, 使人類往前跨進了一大步。但是, 科學技術也使許多人變成它的奴隸。人變成電腦的附屬品, 人被機器所統治。這恐怕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劉再復:人的進化與人的異化並肩而行, 這是非常重大的現象。人不停地改善工具, 二十世紀初人類絕對不會想到二十世紀末竟是電腦的世界, 能夠發明、使用電腦的人類和比僅能使用打字機的人類當然是一種進化, 但是, 人們也沒有想到, 人類製造電腦之後, 也為自己製造一種異己的存在, 人變成電腦的附件, 變成機器的奴隸和廣告的奴隸。人的異化現象確實已經發展到驚人的程度。這樣, 如何擺脫異化現象, 就變成下世紀的中心題目。

李澤厚:異化是一個巨大的題目, 但又非常具體。如何擺離線器的支配, 如何擺脫變成機器附屬品的命運, 這又涉及到「教育」這一關鍵。

劉再復:說下一世紀將是教育學的世紀, 便是說, 下一世紀應是以人為中心、以教育為中心學科的世紀。對於學校而言, 更應當意識到:當今的教育是處於人類被物化、被異化的大環境下的教育。我很欣賞杜威講的一句話, 他說學校對社會潮流應當有一種天然的免疫力, 即與潮流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距離。現在社會潮流是物慾壓倒一切, 是物慾對人的異化, 學校對異化應有一種免疫力, 即應有一種批判性的認知。我們的對話正是期望人類能從二十世紀的異化存在返回古典式的本真存在, 即不為物慾所統治的存在。

李澤厚:人要返回真正的人, 除了必須擺離線器統治的異化, 還要擺脫被動物慾望所異化, 這兩者是相通互補的。人因為服從於機器, 常常變成了機器的一部分, 工作和生活都非常緊張, 單調而乏味, 因此, 一到工作之餘就極端渴求作為生物種類的生理本能的滿足, 陷入動物性的情慾瘋狂之中, 機器人就變成動物人。這樣人實際上成了一半是機器, 一半是動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就提了這個問題, 但未展開論述。

劉再復:既走向機器, 又走向動物, 現代人應當意識到自己正在過著一種可怕的鐘擺式的生活, 即在機器與動物之間擺動的生活, 一面是異化勞動, 一面是極端奢侈。中國也正在進入最奢侈的時代。如果只是在這兩極擺動, 人就不是意義的存在。

李澤厚:我說二十一世紀應當是教育學世紀, 也是說應當重新確立「意義」, 不能像二十世紀一味地否定意義、解構意義。通過教育, 重新培養健康的人性, 便是重新確立意義。

劉再復:二十世紀是一個否定的世紀, 或者說是一個解構的世紀。在實踐上, 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 機器便否定和解構了人, 這是工具對人的批判;在理論上, 則是另一種工具否定, 另一種對人的解構與批判, 這就是語言對主體的解構, 也是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 (真、善、美) 的解構與批判。下一個世紀要恢復人的意義和尊嚴, 就應當在理論上批判關於語言的絕對理念, 既肯定語言的積極作用, 又拒絕語言對意義的剝奪;我們既肯定是工具理性, 又反抗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統治。

李澤厚:語言重要, 但語言不是人的根本。語言是人不可缺少的工具, 離開語言人就無法生存。人通過語言使自身更加豐富, 更加多彩, 但語言不能代替人本體。

劉再復:人是歷史的結果, 而不是語言的結果。人的存在意義是自身賦予的, 不是語言賦予的。人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也被歷史所創造, 這就是你所說的歷史積澱, 語言也是一種積澱, 但不是歷史積澱的全部。

李澤厚: 不是根本。我一再講的是兩個本體, 一是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工具本體, 通過製造工具而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 這是與動物的區別, 動物只能靠它們的四肢, 人則靠工具維持生存, 這是物質本體。另一個是人通過各種生活活動使得自己的心理成長, 人有動物情慾, 要吃飯, 要性交, 這是人的動物本能, 但人在這些活動中所產生的心理不同於動物的心理。人不僅和動物一樣能性交, 更為重要的是人會談戀愛, 這就不一樣。而人的戀愛有非常複雜細緻多種多樣的情感, 能通過寫信、交談、寫詩、寫各種文學作品來表達, 即弗洛伊德所說的「升華」。動物性的要求、感覺都會升華, 而且因人不同, 這就形成個體差異。這種心理通過文化 (如文學藝術作品) 的歷史積澱, 使人性愈來愈豐富, 而個性差異也愈來愈突出。所以不僅是人的外部世界不斷變化, 人的內部世界也不斷變化、豐富。我以為現代人的感性不知比原始人精緻、周密、豐富多少倍, 所以我不贊成一廂情願地盲目崇拜原始人、自然人。

劉再復:這個世紀的語言哲學應當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充分地意識到語言的中介作用, 充分地意識到語言對人的制約。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人類的思維發展到二十世紀, 變得非常複雜, 許多新的複雜的精密思想要表達, 往往受到語言的阻礙。二十世紀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世界各國、各地方的交流空前頻繁, 各種語言的翻譯也是空前地繁榮。這個時候, 就會更強烈地發現語言的誤差和表達的困難, 以及發現人被語言所支配的現象格外嚴重。積極的語言觀, 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是, 後來他們把語言描述成人的根本存在,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 西方學者創立了最後家園, 甚至不是人去掌握語言而是語言掌握人, 用語言的功能問題取代人自身的意義問題, 這就陷入謬誤, 這就丟失了主體也丟失了歷史本體, 尤其是丟失了人的目的。人要向語言挑戰, 從語言的牢房中爭取解脫, 而更重要的是要向人的根本困境挑戰, 爭取從機器的束縛中解脫。走過二十世紀, 我倒感到還是康德的二律背反最深刻, 黑格爾的「一」, 導致對「本質」的追求和迷信, 語言解構主義者竭力打破這個「一」, 反對本質主義, 把「一」打成碎片, 這有功勞, 但同時把主體打成碎片, 把人打成無意義、無靈魂的碎片, 則值得質疑。我覺得把歷史、世界、人解釋為碎片與解釋為「一」的本質世界同樣有問題, 我們正處在本質被強調到極點與本質被粉碎到極點的中間點上, 我想康德的二律背反倒是最有道理的, 它分清不同層面、不同場合, 在某個場合中, 講本質講人的主體性是符合充分理由律的, 在某個場合中, 講解構講反本質主義也是有道理的。此時因為反本質反主體已走到極端, 所以我們才重新講人的價值和講歷史的根本。

李澤厚:我們講主體性, 講人的價值, 很重要的一點是講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在機器面前人失去自由, 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如何去恢復這種自由?這裡有一個如何爭取自由時間的具體課題。科學在繼續發展, 人的工作愈來愈難離開機器。我們的辦法不是去打碎機器, 而是想辦法爭取更多的自由時間、私人時間、情感時間。現在每個星期工作五天, 將來要是能減少到三天, 有四天的私人時間, 人的價值就不同了。當然這裡還要注意如何擺脫、克服社會機器、廣告機器等等的控制問題。今天人的自由時間也常常被它們所左右和主宰了。

劉再復:文學藝術很注意自由時間, 但這是主觀上的自由時間。我們這裡所講的自由時間, 應當是客觀上的自由時間, 即在現實生活層面上的自由時間。人首先應爭取擴大、延長現實的自由時間, 然後再在這種時間中展示想像, 創造精神生活, 創造真正的自由時間。沒有現實的自由時間, 就談不上教育、文學, 談不上從容的性情陶冶。

李澤厚:現實的自由時間太少, 一個星期有五天或更多的時間要作為機器的附件, 這就意味著人還是作為工具本體存在著, 或者說被工具本體統治著, 只有自由時間多於工作時間, 心理本體占統治地位, 人性才能獲得發展。這才是歷史唯物論的辯證法和出路。

劉再復:學校教育的重心是培養人的健康的優秀的心理本體, 而不是工具本體。明確這一點極為重要。如果學校給學生太多壓力, 整天評比, 整天計較分數, 勢必會誤導學生去追求外在的虛榮和機械的作業, 而不懂得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對本學科的濃厚興趣和高貴的心靈, 那麼教育就失敗了。美國學校過於自由也過於放任, 中國學校則太嚴太多壓力, 這真會把孩子們愈教愈蠢。

▍第二次對話:二零零四年

劉再復:耀明兄約請我們寫篇「高科技下的人文科學與人文教育」筆談, 我們不如就這個問題討論一下。你在《告別》和其他書籍中, 多次表達一個觀點, 說二十世紀是語言學的世紀和機器統治的世紀, 而二十一世紀則是教育學的世紀和從機器統治下解放出來的世紀。因此新世紀的目光應當移向教育, 最重要的是要把教育本身視為目的, 而不是手段。

李澤厚:不錯。教育不應再成為實現其他事務的手段, 如成為培育資本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專家、培育封建社會所需的士大夫的手段, 而應當以自身即以塑造人性本身、以充分實現個體潛能和身心健康本身為目的、為目標, 並由此而規範, 而制約, 而主宰工藝 (科技) ——社會結構與工具本體。

劉再復:這也可以說, 教育不應以培育「生存技能」為目的, 而應當以提高「生命質量」和培育「生存意義」為目的。至少可以說, 生存技能與職業技能是第二目的, 只有塑造人、塑造優秀人性本身, 才是教育的第一目的、根本目的。

李澤厚: 中國傳統 (特別是儒學、孔子) 是以「教育」——「學」為人生要義和人性根本。那麼什麼是「學」?我在《論語今讀》「學而」第一章曾做這樣的解釋:「本章開宗明義, 概而言之:『學』者, 學為人也。學為人而悅者, 因人類即本體所在, 認同本體, 悅也。友朋來而樂, 可見此本體乃群居而非個體獨存也。」在《論語》以及儒學中, 「學」有廣狹兩義。狹義是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學」, 即指學習文獻知識, 相當於今天所說的讀書研究, 但就整個來說, 孔門更強調的是廣義的「學」, 即德行優於知識, 行為先於語言。我所說的「教育學的世紀」, 就是教育應當返回到「學為人」、「德行優於知識」以塑造人性為根本之古典的道。

劉再復:你的哲學思索在近年來不斷走向精深, 特別是因為你意識到現代和後現代的精神危機, 思索的重心也有所轉移, 這一點, 能認真從你的著作中讀出的人恐怕不多。例如你剛剛所說的「人類即本體所在」的問題, 也就是你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 七八十年代, 你強調的是工具本體, 而在《我的哲學提綱》之後, 特別是在《波齋新說》中, 強調的則是情感本體、倫理本體。情感本體的塑造, 就是「人的自然化」, 即要求人回到自然所賦予人的多樣性中去, 使人從為生存而製造出來的無所不在的權力——機器世界中掙脫和解放出來, 以取得詩意生存, 取得非概念所能規範的對生存的自由享受。你所說的以教育為目的, 也可以說, 就是以塑造情感本體、倫理本體為目的。只有這種塑造, 才能從二十世紀的語言/權力統治中 (科技語言、政治語言、「語言是家園」的哲學語言) 解放出來。

李澤厚: 近年來我的思考重心雖然是情感本體, 但是七十年代末與八十年代初, 我就預感到這一點。我在一九八一年發表的《論康德黑格爾哲學》中就說:「這可能是唯物史觀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不僅是外部的生產結構, 而且是人類內在的心理結構問題, 可能日漸成為未來時代的焦點。語言學是二十世紀哲學的中心, 教育學——研究人的全面生長和發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學, 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最主要的中心科學……這也許恰好是馬克思當年期望的自然主義人本主義, 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成為同一科學的偉大觀點。」這篇文章寫於二十年前, 那時中國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因此, 我的思考重心不能不放在「工具本體」作為「基礎」的問題, 但是我也預感到未來時代的焦點並非工具本體問題。二十年來世界科技的迅猛發展, 使我感到這個焦點已無可迴避。教育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乃是能否把人培育成為一種超機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會存在物, 而不是機器的奴隸和僅能使用工具的存在物。

劉再復:你的這些理論表述, 歸結到我們討論的題目上來, 也就是二十一世紀應把人文教育作為教育的重心、教育的前提。教育當然也應當要有知識教育, 但應以人文教育為前提。正如培育製造原子彈的學生, 首先應教育這個學生樹立和平利用原子能造福於人類的觀念。塑造這一信念應是前提。錢穆先生用中國古代的哲學語言說, 認為應培育學生有格天、格物、格心的能力, 格天、格物都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而格心則是人本身的心性。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應回到以「格心」為前提、為目的的中國古典傳統。這一意思如果用斯賓格勒的語言來表達, 那就是對人的第三進向即第三維度的培育應成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他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說, 人除了寬度及長度 (世俗平面維度) 之外, 還需要有深度, 所謂深度, 就是第三維度, 就是人文維度。他認為人之所以成為人, 並非因為人擁有世俗的平面的生存進向, 而是因為人擁有精神靈魂的立體存在空間。他作出一個結論:「深度的經驗是一個前提, 許多由此衍生出來的事物, 都須依此前提而定。」 (《西方的沒落》第四章) 我覺得, 今天的教育部門, 只有認識到人文教育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教育才有希望。而建設一個現代新國家, 也只有以人文科學為前提, 這個國家才可能屬於新時代。

李澤厚:你剛才說不能以「生存技能」為教育的目的, 這是對的。如果以此為目的, 就失去人文前提。前兩年我和詹姆遜 (F.Tameson) 對話時就說到這一點, 教育不能狹義地理解為職業或技能方面的訓練和獲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如何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相互對待和社會交往活動中發展一種積極健康之心理。現在我們還有五個工作日, 身處農業和不發達地區的人們更承受著過量的工作。如果有一天全球都實施了三天工作制, 情況就會大不一樣。到那個時候, 人類會做什麼呢?這是一個關係到我們的未來的嚴肅問題, 教育課題會極為突出。也就是說, 到那個時候, 「格心」的問題、「第三進向」的問題、「人的自然化」問題就顯得格外突出。

劉再復:美國的大學在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很重視人文教育, 大學一、二年級的基礎課程中, 人文方面佔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中學教育除了私立的教會學校具有「德育」之外, 其他中學似乎沒有「德育」之維, 只有知育與體育這兩維。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伴之而來的生存壓力的加大, 學校的目光愈來愈淺, 只重視「生存技能」的培育, 德育之維已經消失。

李澤厚: 美國中學的這種趨向可能還會反映到大學中。以功利主義為主要基礎的現代高科技的飛速發展, 對人文教育的衝擊是負面大於正面。我對未來相當悲觀。人文教育、人文學科無論在基本觀念、「指導思想」、格局安排、教材採用、教學各方面都日漸淪為科技的殖民地。人也越來越嚴重地成為一半機器一半動物式的存在。怎樣辦?不知道。作為人文工作者大概也只能發些空喊。

劉再復:儘管帶有空喊性質, 但我們還是要吶喊, 要鳴警鐘。最近我從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看到一則消息:坐落於加州的高科技象徵地———矽谷, 擁有全美國最昂貴的房屋市場和全世界最集中的投資資金, 但也是美國貧富最為懸殊的地方。例如, 帕洛阿爾托的一間四房式小屋標價為二百二十萬美元, 最後卻在激烈的競標下以三百二十萬美元售出。另外一間標價為四十九點五萬美元的一房式屋子則以七十五萬美元成交。與此相比的另一極狀況則是許多非科技人員沒有棲身之所。在矽谷五名居民當中, 就有兩人無法負擔平均每月一千七百美元租金的兩房式公寓。越來越多的教師、警員、消防員、抽佣的銷售人員正在尋求無家可歸庇護所的服務。不少人每月付四百美元住在車房或睡在陌生人客廳的地板上。加州金融部門, 把這些人稱作隱形的貧困在職人員。矽谷的狀況當然只是個極端的例子, 但它發出一種信號:高科技的發展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結構, 它已造成巨大的生存壓力, 並可能造成非科技部門與人員「無處棲身」的困境, 其中當然包括人文科學與人文教育人員。我們姑且把高科技造成的生存壓力和改變生態結構的力量稱作「矽谷效應」, 這種效應不僅影響美國, 勢必也會影響中國。

李澤厚: 這種效應肯定有, 而且會影響社會的各個層面。經濟這一社會存在的力量的確太強大。但是我們又不能認為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個絕對真理, 而應當承認社會心理、社會意識有其獨立的性質, 而且隨著自由時間的增大, 物質生產受制約於精神生產這一面的可能性與現實性也愈趨明確, 因此, 高科技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科學至上、技術至上觀念等等, 也可以通過人文的力量給予制約, 將它規範在一定的限度內而不再任其無限膨脹。

劉再復:人文科學與人文教育的作用, 正是在於建立做人的基本規範, 維持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準則、倫理原則、心靈原則。高技術的發展本來是好事, 但是, 如果任其無限膨脹也會帶來災難。例如複製人的現象 (「克隆人」) 如果任其發展, 就可能改變人類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瓦解維繫社會秩序的基本價值體系, 它對人類的挑釁可能比原子彈、氫彈還要大。在中國, 高科技事業雖然遠不如美國發達, 但是, 它也將影響未來中國的面貌, 也將衝擊人文教育。中國的人文教育將面臨雙重的壓擠, 一面是原來就有的意識形態的壓擠;一面則是高科技的壓擠。

李澤厚:面對高科技的發展, 提出「科教興國」的口號是好的。但是, 不能把這一口號當作鬥爭策略, 只著眼於「國」, 不著眼於人。只著眼國力的強盛, 就會只顧技術, 不顧教育, 其實, 真的要興國, 首先得興人, 用魯迅的話說, 便是先立人而後立國。而立人的關鍵是人文教育。以往的人文教育的確受到意識形態的衝擊, 人文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意識形態內容。在高科技時代的影子下, 人文教育可能更無棲身之所。

劉再復:中國的教育, 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 都有「智育」、「體育」、「德育」三個維度, 這是好的。但是, 上世紀下半葉在「德育」上, 有一個大問題, 就是以意識形態的教育取代人文修養的教育, 即「做人」的基本教育。

李澤厚: 只有體育、智育的教育, 是以功利主義為基礎, 意識形態的教育, 也是以功利主義為基礎。而人文教育恰恰不能是功利主義的。它要著眼於民族與人類的長遠前途。如果談功利, 那麼文學藝術是最沒有用的。但這種「無用之用」, 恰恰是百年大計。

劉再復:人文修養包括哲學、歷史、宗教、倫理、法律等多方面的修養, 而其中有一項至關重要的是文學與藝術的修養。我在北京的時候, 曾經呼籲過教材改革, 主要的意思是說,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 課本上的文學藝術內容實在是太片面、太蒼白了。所謂片面, 就是「太不文學」和「太不藝術」了。所謂蒼白, 就是只有很稀少的一些具有「人民性」的中國古代詩文和一些現當代「進步」作家的作品及外國的一點可憐的文學點綴品, 其他的全然不知。既不讀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陀斯妥耶夫斯基, 也不讀卡夫卡、加繆、福克納, 至於達·芬奇、米開朗琪羅、莫奈、凡·高等的藝術, 更是沒有立足之地。蔡元培很偉大, 他那麼重視「審美」、重視人文, 就因為他知道教育的首要使命是為學生「立心」。不能為孩子們立心, 怎能為天地立心?

https://mp.weixin.qq.com/s/FfgJc8-U1BhvU7J1U1egMw

VLOOKUP功成身退!XLOOKUP將取而代之

什麼是 XLOOKUP 函數?
IT之家獲悉,它是一個結合眾多函數優勢而生的高效「查詢函數」,擁有更優秀的垂直、水平查找能力。它的語法結構如下圖所示,共有六個參數,前三項我們常用於一般基礎查找,後三項則可在特定場景下使用。

一般基礎查找

假設我們拿到一張員工信息表,想要知道員工編號為 A005 的真名是什麼。

那你只需在表格內輸入「=XLOOKUP」,填入對應的內容:查找值是 A005 所在「H3」單元格,查找數組則是 A005 所在的編號列「B3:B12」,而返回數組就是姓名列「D3:D12」。

最後按下「Enter」鍵,就能得出結果 A005 員工的真名叫:凱文。

公式:=XLOOKUP (H3,B3:B12,D3:D12)

反向查找

還是用前面的例子,假設我們想要知道員工達叔的部門。

按照公式進行操作:我們依次輸入:

1)查找值:達叔所在的單元格「H3」;

2)查找數組:姓名列「D3:D12」

3)返回數組:部門列「C3:C12」,即可得出結果「策劃部」

公式:=XLOOKUP (H3,D3:D12,C3:C12)

從例子上看,我們的查找數組「姓名」列在返回數組「部門」列的右邊。也就是說 XLOOKUP 函數完成了 VLOOKUP 函數不能做到的反向查找。

多列查找

通過 XLOOKUP 函數,我們還可以輕鬆完成多個結果的查找。

比如當知道員工編號,我們想一次性知道他的部門、姓名、性別等信息時:

先選中所有輸入結果的區域,輸入公式。注意!返回數組須直接框選所有區域,最後按下 「Ctrl+Shift+Enter」 即可得出結果。

公式:=XLOOKUP (H3,B3:B12,C3:F12)

多條件查找

當數據信息量變多,單個條件無法滿足查詢需求時,我們可以進行「多條件查找」。

假設已知編號 A005 的員工真名叫凱文,想查找他在什麼部門。

那公式的第 1、2 個參數就可以用「&」符號聯結多個值和範圍,即:編號 A005 單元格 & 姓名凱文單元格、姓名區域 & 編號區域。

公式:=XLOOKUP (H3&I3,B3:B12&D3:D12,C3:C12)

搜索模式

接著,再來看看 XLOOKUP 函數的搜索模式,它有 4 個參數:

1:表示從上往下查找

-1:表示從下往上查找

2:表示升序排序的二進位文件搜索

-2:表示降序排序的二進位文件搜索

拿實際例子試試看:比如現在有一份員工出門的打卡記錄(順序是從早到晚),如果想知道員工凱文最後一次出門時間,該怎麼做?

只須框選查找值、查找數值、返回數值後,加個-1 的參數,就能快速從下至上查找得出結果了。

公式:=XLOOKUP (E3,C3:C12,B3:B12,,,-1)

匹配模式

XLOOKUP 函數還有一大特點是:它可以設置匹配模式,同樣也是 4 個參數:

0:表示精確匹配,若未找到所查找內容返回#N/A

2:表示可使用通配符匹配

-1:表示精確匹配,若未找到所查找內容返回較小項

1:表示精確匹配,若未找到所查找內容返回較大項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需要根據下圖右側表格中的規則,給每個員工進行績效評價,評價有 4 個,不同分數段對應不同評價。

那麼,我們需要框選績效評價區域,填寫 XLOOKUP 函數,查找值:員工的績效,查找數組:表格右側 4 個績效分數,返回數組:4 個評價,未找到值不用寫,可空或 0。

因為未達到指定績效分數,就會自動匹配下一個「較小」評價,故匹配模式選擇 -1。

公式:=XLOOKUP (F3:F12,J3:J6,L3:L6,0,-1)

未找到值時返回指定內容

查詢一個不存在的值,表格通常會返回一個錯誤亂碼,讓人迷惑。此時可以在 XLOOKUP 函數添加一個語法,叫 [未找到值],它的作用是在我們查找不存在的值時,能夠返回指定內容。

比如,我想查找王大野,但此人不存在,那我可以在 [未找到值] 語法處填上「查無此人」的內容(內容需要在英文雙引號內)。

公式:=XLOOKUP (H3,D3:D12,C3:C12,”查無此人”)

這樣一來,輸入姓名正確時,單元格會顯示正常查找到的結果;如果未找到,XLOOKUP 函數就會彈出設定好的信息。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583/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