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基本歸因錯誤

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基本歸因錯誤。它是指個體在歸因時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傾向。人們在歸因時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在我們以第三者的身份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往往會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歸因為其內在因素,而低估了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會而我們評價自己時,我們通常把成功歸因於自身內在因素,而把失敗歸因於環境。基本歸因錯誤引起了我的思考,到底是環境重要還是內在因素重要呢?環境因素和內在因素如何能良性互動?

首先,讓我們拋開我和物,從第三者的視角來思考。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且可知,而不可為。」

儒家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佛家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道家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兵家、儒家、佛家、道家都提到要戰勝環境就要先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然後等待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戰勝環境。

然後讓我們以我(自身)的角度來思考。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先談的知彼,後講的知己,彼就是指所處的環境。首先作為我自己,我為了生存,首先我要了解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然後同樣重要的是知己,我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最後在了解環境並且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審時度勢,做出最有利於生存的決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有五感,其目的在於感知環境,然後對感知到的生存環境做出判斷,接著自身才做出適應性的調整。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指內部的心境,陽指外部的環境。心境與環境互相聯接,互相影響,最後互相適應。因此可見,正確的邏輯思路應該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不斷地認知所處的環境,然後及時地對心態作出調整,接著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調整,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融入環境,使心態與環境重新達到平衡,最後生存下來。這即是道家的自然。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