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治水論

上圖是《易經》是簡單的陰陽圖,陽分陰陽。從上面這個圖,我們想到了什麼?

一、陰陽和合為一為陽,即陽含陰陽。表明一個蒸蒸日上的陽性組織中,一定要同時包含君子(陽)和小人(陰)。

二、陰含陽內,弗如相對。組織內部的君子和小人一定要加以區分,這是做好管理的第一步。

三、君子重德,可以授之以權,少些干涉,讓其自由地實施德政;小人重利,則以利進行引導,讓其之間互相制衡,使其無法作惡且在不自覺中為政事出力。小人天生喜歡搞內鬥,那就投之以利,讓小人與小人在爭奪利益之間互相得到制衡,這樣就不會禍及君子(因為君子不重利,不爭利)。黃石公說:「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先聖的教誨不可不重視。

然後上面的這些感悟進一步引發了我對大禹治水這個故事的一番思考。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當年大禹的父親採取堵的方法治水,水流到哪裡,就到哪裡堵,結果治了很多年都沒有治理好水患,最後被殺。大禹的兒子在吸取其父親的教訓之後,採取堵疏結合的方式來開鑿河道,引水入海,最後因治水成功而被禪讓為王。

大禹通過堵疏結合的方式治水成功有二個前提:一、道(方向、思路)正確。將水往「歸流入海」這條正道上引;二、了解水性。水總是往低處流,如果違背自然規律把水往高處引肯定行不通的,必須實事求是地進行「因勢利導」,把水往低處引。

趨利避害,人之本,始於安然。那麼如何順著這個人性的規律做到「因勢利導」呢?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心地美好是為美,討厭失去美好;都知道做人要善良,此言的意思是極其討厭並憎惡不善良的人。像有害於人的惡事,大部分是不會去乾的,因為幹了惡事會內心不安。如果想盡進一步杜絕和減少惡人惡事,我們就加之以「堵」的方式,示之以害,這樣有動心思做壞事的這一小部分人就大概率不會選擇去做惡事。對於善事,一部分有道德的人,他們會自覺自發地去做善事,對於他們我們就鼓勵並予以獎賞,給其他人樹立榜樣。對於其他人,就以「利」進行引導,這樣就可以引導大多數人積極地去行善事。

一個好的制度是永遠是杜絕邪惡,導人向善的。你期望有這種賞善罰惡的制度嗎?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