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治水论

上图是《易经》是简单的阴阳图,阳分阴阳。从上面这个图,我们想到了什么?

一、阴阳和合为一为阳,即阳含阴阳。表明一个蒸蒸日上的阳性组织中,一定要同时包含君子(阳)和小人(阴)。

二、阴含阳内,弗如相对。组织内部的君子和小人一定要加以区分,这是做好管理的第一步。

三、君子重德,可以授之以权,少些干涉,让其自由地实施德政;小人重利,则以利进行引导,让其之间互相制衡,使其无法作恶且在不自觉中为政事出力。小人天生喜欢搞内斗,那就投之以利,让小人与小人在争夺利益之间互相得到制衡,这样就不会祸及君子(因为君子不重利,不争利)。黄石公说:“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先圣的教诲不可不重视。

然后上面的这些感悟进一步引发了我对大禹治水这个故事的一番思考。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当年大禹的父亲采取堵的方法治水,水流到哪里,就到哪里堵,结果治了很多年都没有治理好水患,最后被杀。大禹的儿子在吸取其父亲的教训之后,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来开凿河道,引水入海,最后因治水成功而被禅让为王。

大禹通过堵疏结合的方式治水成功有二个前提:一、道(方向、思路)正确。将水往“归流入海”这条正道上引;二、了解水性。水总是往低处流,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把水往高处引肯定行不通的,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因势利导”,把水往低处引。

趋利避害,人之本,始于安然。那么如何顺着这个人性的规律做到“因势利导”呢?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心地美好是为美,讨厌失去美好;都知道做人要善良,此言的意思是极其讨厌并憎恶不善良的人。像有害于人的恶事,大部分是不会去干的,因为干了恶事会内心不安。如果想尽进一步杜绝和减少恶人恶事,我们就加之以“堵”的方式,示之以害,这样有动心思做坏事的这一小部分人就大概率不会选择去做恶事。对于善事,一部分有道德的人,他们会自觉自发地去做善事,对于他们我们就鼓励并予以奖赏,给其他人树立榜样。对于其他人,就以“利”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引导大多数人积极地去行善事。

一个好的制度是永远是杜绝邪恶,导人向善的。你期望有这种赏善罚恶的制度吗?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