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又叫射頻武器或電磁脈衝武器,它是利用高能量的電磁波輻射去攻擊和毀傷目標的武器。

微波是一種高頻電磁波,波長範圍在1mm-1m之間,頻率0.3GHz-300GHz。具有許多類似光的特性,比如在空氣中以光速沿直線傳播,地球同步軌道高度大約36000公里,微波1/8秒即可到達,幾乎沒有時間延遲。

微波武器,也稱射頻武器,一般由微波發生器、定向發射天線以及伺服控制系統等組成。微波發生器用於發射微波電磁脈衝,定向發射天線將微波能量幾乎全部聚集到某個方向,伺服控制系統將天線指向某個需要的方向。

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發射機,大型高增益天線和瞄準,跟蹤,控制等系統組成。微波能量密度達到0.01微瓦/平方厘米,-1微瓦/平方厘米時,可使相應波段雷達癱瘓,達到10瓦/平方厘米–100瓦/平方厘米時,可燒毀任何此波段的電子元器件。並且還可以無視防禦和裝甲直接殺死內部的工作人員。

微波武器通常在遠距離上對軍事目標和武器的光電設備進行干擾,在近距離上實施殺傷有生力量,引爆各種裝葯或直接摧毀目標。

殺傷人員

車載微波武器

這一殺傷機理分為「非熱效應」和「熱效應」。非熱效應指當微波照射強度低時,使導彈和雷達的操縱人員、飛機駕駛員以及炮手、坦克手等的生理功能紊亂(如煩躁、頭痛、記憶力減退、神經錯亂以及心臟功能衰竭等)。微波的功率密度達到13mW/cm2時,武器操縱人員的工作狀態會發生變化,導致武器系統失靈。熱效應指在高頻率微波照射下,人的皮膚灼熱,眼白內障,皮膚內部組織嚴重燒傷和致死等。當微波的功率密度為0.5W/cm2、單個脈衝釋放的能量達到20J/cm2時,會造成人體皮膚輕度燒傷;當功率密度為20W/cm2時照射2s,可造成三度燒傷;當功率密度為80W/cm2時,僅1s就可使人喪命。

微波武器的另一個特點是,只要目標的縫隙大於微波的波長,它就可以經過這些縫隙進入目標的內部,還可通過玻璃或纖維等不良導體進入駕駛艙內,殺傷裡面的人員。

破壞電子設備

破壞各種武器系統中的電子設備,使其喪失作戰效能,又稱非核電磁脈衝效應。當微波的功率密度為0.01~1μW/cm2時,可以干擾相應頻段的雷達、通信、導航設備的正常工作;0.01~1W/cm2時,可使探測系統、C4I系統和武器系統設備中的電子元器件失效或燒毀;10-100W/cm2時,高頻率微波輻射形成的瞬變電磁場可使金屬表面產生感應電流,通過天線、導線、電纜和各種開口或縫隙耦合到衛星、導彈、飛機、艦艇、坦克、裝甲車輛等內部,破壞各種敏感元件,如感測器和電子元器件,使元器件產生狀態反轉、擊穿,出現誤碼、記憶信息抹掉等。強大的電磁輻射會使整個通信網路失控,這是因為大脈衝功率超過敏感元器件的額定值,設備會因過載而造成永久性毀傷。如果輻射的微波功率足夠強,則裝備外殼開口與縫隙處可以被電離,從而變成良導體;103~104W/cm2時,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使目標受高熱而破壞,甚至能夠提前引爆導彈中的戰鬥部或炸藥。

攻擊隱身武器

能夠攻擊隱身武器。隱身武器除了具有獨特的氣動外形設計以減少雷達反射波之外,更重要的是採用吸波材料,吸收雷達要探測的電磁波。如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不僅機體採用吸波材料,而且機體表面也塗有吸波塗料。高頻率微波的強度和能量密度要比雷達微波高几個數量級,它產生的納秒級脈衝的主瓣頻帶達數千兆,遠超過吸波塗層的帶寬。氣動外形設計和吸波塗層的隱身效果約為30dB,而高頻率微波源的發射功率足以抵消這種隱身效果,輕者可使機毀人亡,重者甚至可使武器即刻熔化。

高功率微波武器還能破壞反輻射導彈的制導系統,使其偏離航向。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6%B3%A2%E6%AD%A6%E5%99%A8/8800694

當「聲音」成為武器

自然界有無數人耳「聽不見的聲音」,其數量遠遠超過「能聽見的聲音」。風吹動樹木、波浪擊岸、電閃雷鳴等均可能產生頻率小於20赫茲的聲波振蕩,這些聲波被稱為次聲波。次聲波不易衰減,也不易被水與空氣吸收,能繞開某些大型障礙物發生衍射,某些次聲波能繞地球2至3周。某些頻率的次聲波由於和人體器官的振動頻率相近,容易與人體器官產生共振,對人體造成傷害,嚴重時可致人死亡。專門研究聲音振波的次聲學應運而生,一些國家更是企圖利用次聲波的特點製造次聲武器,搶佔對別國的優勢地位。

次聲波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29年,英國倫敦利里克劇院在上演的一部歷史劇中,有一段「穿越」回150年之前的劇情。導演為調動觀眾情緒,使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便向實驗物理學家羅伯特·伍德求助。伍德靈機一動,提議利用「音效」達成效果。之後,伍德用風琴管製造出一種綿長而低沉的聲音,產生令人極度震驚的效果:古老劇院枝形檯燈上的玻璃開始咔咔作響,整個劇院的門窗隨之抖動,大廳似乎立刻就要坍塌,令人恐怖的聲波在黑暗一片的劇院大廳里肆意傳播。觀眾們嚇得驚慌失措,演出不得不緊急叫停。

1932年夏天,蘇聯「泰梅爾」號破冰船在北極地區利用探測氣球進行高空氣象研究。有一次在甲板上例行釋放氣球時,值班的高空氣象學家突然發出驚叫聲。原來,他不小心把臉貼到氣球外殼上,立刻感覺耳朵劇痛。當晚,破冰船遭到狂風襲擊。船員們早就把高空氣象學家的遭遇忘得一乾二淨。後來,蘇聯科學院院士瓦西里·舒列伊金把這些看起來互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他發現充滿氫氣的氣球,實則充當了一種共鳴器的角色,進而加強了6至12赫茲間的聲波振蕩,引起人耳劇痛,而製造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一步步迫近破冰船的狂風。

此後,法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加夫雷奧在研究次聲波振蕩對人機體影響的實驗中發現,人體器官也是一種獨特的共鳴器,可以接受某種聲波頻率。比如,心臟的接受頻率約為6赫茲,眼睛40至100赫茲,頭部20至30赫茲,手臂2至5赫茲,胃2至3赫茲,腸2至4赫茲,前庭器官0.5至13赫茲。一旦置身於次聲源作用範圍,不管次聲波是人造的還是天然的,人體器官就會開始振動,並將自身振蕩幅度進一步放大和增強。

次聲波被發現後,隨即開始為人類所研究利用。蘇聯利用舒列伊金的研究成果,研製出狂風預報儀;法國警方利用加夫雷奧的共鳴器製造出一種次聲笛子,用於驅散遊行示威者。

利用次聲波與人體產生共振的特性,人類研發出次聲武器。次聲武器具有隱蔽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距離遠、穿透力強、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設施等特點,是世界多國軍方爭相研製的非致命武器,並將成為未來戰爭中非常重要的新概念武器。

按照殺傷效應,次聲武器分為器官型和神經型兩種。器官型次聲武器的發射頻率與人體內臟固有頻率相當(4至8赫),可使人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神經型次聲武器的發射頻率與人腦的阿爾法節律相近(約5赫),能強烈刺激人的神經,使人暈眩頭痛、精神沮喪或神經錯亂,可以摧毀人的意志,使其成為各種指令的馴從執行者。

在次聲武器實戰使用方面,一些國家曾展開探索與嘗試。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開始秘密研製次聲武器,試圖利用其產生的「大聲效應」摧毀整個城市,消滅敵軍士兵或者使其喪失戰鬥力。1940年,德國納粹計劃向英國人投擲有著名音樂家簽名的留聲機唱片。這些唱片經過專門錄製,加進次聲,以引起聽者出現慌亂、恐怖感及其他精神失常現象,從而造成騷亂。所幸這一計劃並沒有實現。不過,德國納粹成功進行了可作用於物體的次聲武器試驗。奧地利科學家齊珀梅耶製造出一種能製造旋風的「旋風加農炮」,它利用特殊的噴嘴,通過炮彈爆破,製造出旋風,發射攻擊波,可擊落飛機。

20世紀50年代初,媒體報道稱美國中情局秘密開展代號「MKUltra(神經控制實驗)」的研究工作。其中一個子項目就是研究次聲和微波輻射對人腦的影響。他們研製出一種「探照燈」,可以釋放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在大自然里製造聲波,削弱敵方士兵的視力,引發頭疼、嘔吐和恐懼等現象。美國情報機構還運用這種精神控制手段「訓練」信使,讓他們攜帶絕密文件趕赴越南戰場,指導那些「心理上受他人意志控制並無意識地執行其任務的人」在戰場上勇猛廝殺。由於這項研究工作有超過80個機構參與,給許多無助的實驗對象注射大量包括毒品在內的致幻劑,造成嚴重後果,引發輿論轟動。1978年,卡特政府被迫宣布正式終止該研究計劃。

據報道,美國已擁有一定性能的次聲武器,並在索馬利亞戰爭、波黑戰爭、海灣戰爭和反恐防暴等行動中小規模秘密使用。20世紀90年代,美軍專門研製出高功率微型次聲發生器。1995年底,美國曾在波黑對塞爾維亞軍陣地秘密進行次聲波攻擊,據稱幾秒鐘就使塞軍士兵昏倒、嘔吐、陷入混亂。1998年,美國開始研製一種作用距離可達200米的手持式次聲波手槍。

儘管一些國家在次聲武器研發方面取得進展,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實戰應用,但因為受到技術限制,其威力難以控制,真正應用於實戰還不多見,有待進一步研究。

轉自: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22-06/16/content_317840.htm

民主決策

正確決策是保證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制度,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環節,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要求,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不斷完善科學民主決策體制、機制和制度,提高決策的水平和質量。

從黨政領導班子的決策角度來說,民主決策機制主要是指用於規範黨政領導班子決策行為,通過預定的程序、規則和方式,確保決策能廣泛吸取各方意見、集中各方智慧、符合本地區實際、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制度設計和程序安排。它主要是由制度設計、程序設定、規則設立、機構設置有機構成的一個完整體系。從其含義來看,民主決策機制主要包括決策制度、決策規則、決策程序和決策機構四個要素。決策制度是民主決策機制的核心內容。民主決策機制大量的內容體現為制度形式,並通過制度來規範和保障這一機制的有效運行。作為要素的制度主要民主決策源於政治協商有:調查研究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專家諮詢制度,民主集中制,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等。決策規則是民主決策機制的重要內容,是制度運作的相關規定和實施細則。

規則通過對決策的範圍、主體、原則、紀律、方式、方法等作出具體規定,使制度得到進一步細化,為制度的具體化、操作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作為要素的規則主要有:議事規則、表決規則、工作規則等。決策程序必須經過一系列相互銜接、環環相扣而又相互作用的環節和步驟。這些環節和步驟是民主決策機制必不可少的關節點,起著堅實的支點作用,哪個關節被省略、簡化或顛倒,都將造成程序要素的不完整和缺失,最終導致機制的功能受損。作為要素的程序至少有六個前後相繼的環節和步驟:發現問題、確定目標,深入調研、形成預案,諮詢論證、綜合評估,集體研究、會議決定,組織動員、決策實施,監督反饋、修正完善。決策機構是民主決策機制的載體,制度、規則、程序的要素都要依託機構這個載體才能運作,機構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作為要素的機構主要有:決斷機構,如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班子;決策輔助機構,如調研機構、諮詢機構、論證評估機構等。

支持體系:

第一,建立服務於決策的高層次參謀團隊。黨政機關可根據需要,適當配備經濟、科技、金融、法律、城市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智囊團或顧問委員會,還可以選聘一批優秀企業家參與決策諮詢工作。

第二,健全決策信息支持系統。準確、全面的信息是正確決策的基礎。信息不對稱是影響決策的突出問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在決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為決策提供客觀、真實、全面的信息資料。

第三,改進統計制度和方法。要建立健全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的統計制度、體系和方法。特別是要加快完善國家基本資料庫體系,對黨和國家決策需要而尚不健全的統計指標體系,應優先健全起來。第四,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改進行政決策手段 要學習和運用現代科學調查方法,如統計調查、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網路調查等,收集和處理決策信息。綜合運用經濟學、社會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控制論以及規劃與優選方法、預測與評價方法、計算機模擬方法等,對決策資料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論證。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4%B8%BB%E5%86%B3%E7%AD%96/422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