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可獨斷一人之慮?

問人工智慧:

為什麼有的人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不能做到果斷決策?他在猶豫什麼?

人工智慧答:

有些人即便在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也不能做到果斷決策,這背後可能有幾個原因。

首先,人們可能會因為「決策疲勞」而猶豫不決。在長時間的決策過程中,大腦可能會感到疲憊,導致無法有效地做出決策 。其次,聰明人往往在面對問題時會更加謹慎和多疑。他們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關鍵,但同時也可能因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而變得猶豫不決。這種現象在處理複雜問題時尤為明顯,因為複雜問題往往沒有簡單的答案 。

另外,人類大腦在處理信息時其實存在局限性。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動動腦筋」,但事實上,大腦並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思考機器。研究表明,我們在過度使用大腦時,可能會阻礙我們施展才智。有時候,我們需要利用大腦外的資源,如身體感覺、物理空間和他人的智慧,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和決策 。

綜上所述,人們在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不能果斷決策,可能是由於決策疲勞、對問題複雜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大腦本身的局限性所導致的。

問人工智慧:

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是誰說的?

人工智慧答:

這句話「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出自《舊唐書·本紀第三·太宗下》。在《舊唐書》中,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說的。原文是:「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體現了唐太宗對於治理國家的理念,強調在處理天下大事時,不應僅僅依靠一個人的智慧和判斷,而需要集合眾人的智慧 。

問人工智慧:

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對解決「決策疲勞」有什麼幫助?

人工智慧答:

「以天下之大,豈可獨斷一人之慮?」這句話強調了集體智慧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對於解決「決策疲勞」,這句話提供了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1. 分擔決策負擔:通過集體決策,可以將決策的任務和壓力分散給多人,減少單個個體的認知負擔,從而降低決策疲勞的風險。
  2. 多角度思考:集體決策可以彙集不同人的觀點和經驗,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有助於更全面地評估各種選項,減少因個人視角局限導致的決策疲勞。
  3. 提高決策質量:集體智慧有助於提高決策的質量,減少錯誤決策的可能性,這樣個體在決策時可能會感到更加自信和輕鬆,減少因擔憂決策結果而產生的疲勞。
  4. 增強決策動力:當個體知道他們不是獨自面對決策時,可能會感到更有動力和決心去參與決策過程,這有助於克服決策過程中的疲勞感。
  5. 促進學習和成長:集體決策過程中的交流和討論可以為個體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決策能力,長期來看有助於減少決策疲勞。

總之,這句話提倡的集體決策理念能夠有效地緩解決策疲勞,通過團隊合作和智慧共享來優化決策過程。

蝜蝂傳

蝜蝂是古書中的昆蟲。從字典上看,蝜蝂這種昆蟲是柳宗元杜撰的,但比柳宗元的作品更早的《爾雅》上,卻有蝜蝂的記錄。 在柳宗元的《蝜蝂傳》中,說「蝜蝂」是一種喜愛背東西的小蟲。爬行時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會停止。

《蝜蝂傳》

原文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翻譯

蝜蝂是一種善於背東西的小蟲。它在爬行中遇到東西,就抓取過來,仰起頭背著它們。背負的東西越來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體堆積不會散落,最終被壓倒爬不起來。有時人們可憐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體。可是如果它還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樣抓取物體。它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不放過,用來增加他們的家產,不知道財貨會成為自己的累贅,還只擔心財富積聚得不夠多。等到他們壞了事栽了跟頭,有的被貶斥罷官,有的被流放到邊遠地區,這也夠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們仍不肯悔改,成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因而面臨著從高處摔下來的危險,看到前人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也不知引以為戒。即使他們的外形看起來龐大,他們的名義是人,可是智慧卻和蝜蝂小蟲一樣。這也太可悲了!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D%9C%E8%9D%82%E4%BC%A0/185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