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

稻盛和夫說:「成年人之間只能篩選,不能教育,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想法和慾望,因為人永遠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收起自己改造別人的想法和執著。無論朋友、伴侶、合伙人皆是如此。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孟子·離婁上》中有一句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通常有兩類人,喜歡固執己見,糾正別人。

第一種:認知水平低的人

喜歡糾正別人是一種修養不夠、認知水平低的表現。認知越低的人,說話越絕對,認知越高的人,兼聽則明。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去克制糾正別人的衝動,因為自己說的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第二種:自我認識不足,自以為是的人

有人問泰勒斯:「什麼是最困難的事」。

泰勒斯說:「認識你自己」

那人又問:「什麼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說:「給別人提建議」

這位最早的哲人,顯然是在諷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無幾,好為人師者比比皆是。認識自己這件事是很困難的,所以很多人只能做容易的事,於是就選擇做一個沒有自知之明,又喜歡給別人提意見的人。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自己都不明智,又有什麼水平給別人提意見呢,可現實往往很諷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不喜歡和別人爭辯,越不喜歡給別人提意見,越是沒有水平的人,越是喜歡勉強別人,越是喜歡給別人提意見。

不要試圖改變任何人,成本將是不可想像的巨大,而且有可能事與願違。俗話說能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糾正別人的慾望。有些事,不管你怎麼說,也說不明白,怎麼爭,也爭不出對錯,無端耗費大量的資源。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成長環境、受到的教育乃至身邊人的影響,期間還經歷無數的是是非非,直接導致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一樣,思考方式也不相同,成年之後三觀、認知基本固化,更是堅信自己做出的是最正確的選擇。糾正別人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非有大毅力之人不可實現。與其苦悶糾結,不斷消耗自己,不如及時地閉口不言,不管好事壞事,一笑而過。

沒有誰喜歡過別人設定好的生活,無論那是直路或是彎路,我們都有權走自己選擇的路,別人也是一樣,不能按我們喜歡的活,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別以為事實與邏輯是天下無敵的,它們往往贏不了情緒,只要對方認定你是錯的,說破天也沒用。也不要試圖說服一個愚蠢的人,蠢了那麼多年都沒改變,期間不知多少人想拉他一把,還是這樣,已經喪失挽救的希望了。如果強行糾正別人,往往是兩敗俱傷,如果再因此得罪小人,時不時的給你挖個坑,何必呢。

榮格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光和發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沒有人願意被說服,特別是成年人。當然可能有人有成功說服的經驗,但是仔細琢磨一下,這些所謂被別人教育成功的人,都是一些即使沒有你最終也能學明白的人,你只是個引子,成年人真的是教不了的。

成年人都是如此的「固執己見」,強迫對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會讓雙方的分歧倍增。如果深究起來,也沒有絕對對錯,只是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想法並不相同。網上流行一句話:「聽過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今生」。 因為聽過的道理永遠是別人的,沒有實踐過,就不會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這世上本就沒有任何一個道理可以讓人醍醐灌頂,真正讓人醍醐灌頂的只能是一段經歷,而這個道理,只是火藥庫內劃燃的一根火柴。

所以老鼠從來不會認為自己吃的東西是偷來的,蒼蠅也不會認為自己渾身都是病菌,蚊子也不會認為自己多麼招人煩,你不信佛,廟裡也不缺上香的人。

成年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排序,他們很確定對自己來說什麼更重要,是錢重要,還是人重要,所以,試圖改變他們的價值排序,便只能是徒勞無功。

如果你是智者,別人有問題自然會來向你請教,這個時候,你給出的建議才有價值。如果你不是智者,你糾正別人,提出的意見,通常也沒有什麼價值,別人也多半不會聽。

故而,成年人之間的交往,不能說服、不能教育,那就只能篩選,篩選出成色好的,在芸芸眾生當中找到跟自己合拍的那麼幾個人,成為你的伴侶、合伙人或者朋友。至於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即使他們有錯,有對不起你的地方,你也沒有義務,苦口婆心的去教育他,幫助他進步,就直接篩下去,就完了。剋制教育慾望,也不必等他成長。

能說服一個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牆

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磨難。

任何人的勸阻,都不會讓你大徹大悟,真正能讓你如夢初醒,看透人情世故的,只有經歷、吃虧、後悔、還有傷害!

人,總是以最不喜歡的方式成熟,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

吃虧和吃飯一樣,吃多了自然會成長

……

轉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1966109

說服員工也是一門學問

為什麼說服能力對管理者來說如此重要呢?因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工作目標都是需要通過說服別人來實現的。

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先生在工作中就非常注重同員工之間的溝通。一次,他打算升調部門經理山姆到另一個地區去開拓新的市場,並擔任區域經理。但是山姆並不想因為升職或者去擔當更重要的職責而讓女兒換學校,從而拒絕了韋爾奇的調令。韋爾奇在了解了實際情況之後,他還是覺得自己的安排有其合理性,於是便給山姆寫了一張便條:「親愛的山姆,你有很多優點被我看中,我之所以想讓你去開拓新的市場,就是因為你與眾不同,你今天的選擇更證明了這一點。但我仍相信你到了那裡能更好地發揮你的才能!希望你能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再考慮一下我的建議,不要著急拒絕我。我也知道頻繁搬家讓女兒換學校確實是一件麻煩事,但是想想到那邊去開拓你的新事業,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嗎?···祝你闔家安康,並能繼續保持你職業生涯的健康發展。」山姆接到這張便條後,看到韋爾奇如此認可自己的才能,十分感動,最終接受了韋爾奇的安排,並且把新工作也做得相當出色。

說服需要的也許就是這樣的隻言片語,它不是雄辯,很多時候卻勝於雄辯!說服是一種溝通技巧,是一門語言藝術,更是一門管理技術。它的目的是讓員工明白某種道理,從而支持管理者的決定,或者幫助員工解決問題,令員工產生自信心,對管理者和公司產生信賴感。

那麼,怎樣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說服力,從而使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並贏得他人的妥協呢?心理學教授羅伯特·B.西奧迪尼給管理者們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1.好感原理

如果對方很討厭你,那麼說服也就變得很難了。要想成功影響別人,首先要讓對方對自己有好感。所以,如何快速讓對方對自己產生好感呢?讚美是一條捷徑。讚美能消除敵意,能修補關係,能讓人心甘情願地遵照你的意願做事。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人員發現,當聽到別人對自己大加讚美時,人們都會對讚美者產生最大的好感。

2.互惠原理

在人們心中,有一種互惠的力量:每當對方給予你好處時,你就會覺得也應該以相應的好處回報對方,如果不這麼做,內心就會感到不安。推而廣之,如果管理者希望在員工身上看到信任感、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等自己極力推廣的精神品質,那麼你自己就應該首先做出表率。只有你率先展現出自己所期望的行為方式,才能引導同事和員工做出同樣的行為。

3.從眾原理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從眾人的心態簡單說就是:「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利用這種心態,如果你想在部門裡實施一項新的舉措,而有一些老員工不配合,你不妨請其中一位支持者在會議上發言,這往往比你自已不斷地闡述新措施的重要性更有說服力。

4.言行一致原理

對管理者而言,如果你希望員工遵守某一承諾,那麼最好的形式就是形成文字。比如,你安排給某位員工一項工作,對方也明確工作的內容,你就可以要求他制訂一個工作計劃交給你。這樣一來,他按時完成工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因為人們通常會很主動地兌現他們的書面承諾。而且,工作計劃也是對方自己制訂的,所以他會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工作。

5.權威原理

權威,是指使人信從的力量和威望。人們總是認為權威人物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另外,人們還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對管理者而言,要想成功地影響員工,首先要把你的專長展露出來,介紹一下自己的相關背景和經驗,盡量獲得員工們的認可。這樣樹立起你的權威之後,管理就相對容易多了。

6.稀缺性原理

我們常常會說這樣一句話:「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失去後才發現它的珍貴。」不管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是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人物,有這種感覺的人恐怕不在少數。而且還有一種情況是,可能一件原本對自己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東西,當有一天你將要失去它,或者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很可能得不到它時,這件東西就會在突然之間變得很有誘惑力。

是什麼魔力讓我們有如此巨大的轉變呢?是稀缺。當我們能夠獲得某種東西的機會越來越少時,其價值就會越發地凸顯出來,從而變得更加珍貴。這往往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全面的、深刻的。管理者可以把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作為論據,來說服員工,使員工聽從安排。不過,作為管理者,你必須確保你的信息真實、可靠,絕對不能欺騙員工,否則只會讓員工失去對你的信任。

管理心經:說服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需要的一種管理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管理者才能在工作中掌握溝通的主動權,才能說服員工,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領導。

本文轉自《管理心理學》

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把事情做正確

「做正確的事」強調的是決策的正確性,要選擇符合目標和價值觀的事情去做。

「正確地做事」注重的是做事的方法和途徑,要採用合理、高效的方式。

「把事情做正確」則是強調結果的準確性,要確保事情最終完成得符合要求。

這三句話共同體現了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僅要關注目標和方向,還要注重過程和方法,以及最終的效果,它們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是實現成功的重要原則。